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中文名称 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拉丁名称 Lepturichthys guntheri Hora
地方名称 长尾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 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Ⅸ,9~10;腹鳍条Ⅲ,8~9;侧线鳞86~90。体长为体高的10.0~12.0倍,为体宽的8.0~10.0倍,为头长的5.7~6.1倍.为星柄长的3.1~3.5倍。头长为吻长的1.6~1.9倍,为眼间距的2.8~3.4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3.1~3.5倍。背鳍最长鳍条为头长的1.1~1、3倍。体细长,头扁,吻圆铲状,胸、腹部非常扁平,尾柄特别细长,尾柄高小于眼径。眼小,上位。口小,下位,横裂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均具须状肉突。下颌具角质边缘。颌须2
生活习性 为底栖性小型鱼类,喜栖息于山涧溪河水流湍急的滩上。

相关推荐

刺鳞犁头鳅


中文名称刺鳞犁头鳅

拉丁名称Lepturichthys nicholsi Hor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11;腹鳍条Ⅲ,8;侧线鳞78-80。体长为体高的7.9-8.1倍,为头长的6.2-6.7倍,为体宽的6.5-7.1倍,为尾柄长的3.4-3.7倍。头长为吻长的1.7-1.8倍,为眼间距的2.5-2.9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3.2-3.3倍。背鳍最长鳍条为头长的1.1-1.2倍。体细长,头扁,吻圆铲状,腹部扁平,尾柄特别细长,尾柄后部的高度小于眼径。口小,下位,横裂略呈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有许多须状肉突,形成吸附器。有2对短颌须,稍长于眼径。眼小,上位。鳃孔小,经胸鳍前方而伸展到腹面。背鳍起点约在体前部1/3处,最长鳍条比头长。胸、腹鳍向左右平展,腹鳍不成吸盘状,起点与背鳍相对。尾鳍叉形,下叶大于上叶。肛门在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体背部的鳞片均具细刺,体前部的部分大鳞片的后缘有3-4个刺,侧线完全。

生活习性
淡水生。

许氏犁头鳐


中文名称 许氏犁头鳐
拉丁名称 Rhinobatos schlegelii Muller et Henle
英文名称 skate shark shovelnose, brown guitarfish, guitar f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犁头鳐科
拉丁科名 Rhinobatidae
中文属名 犁头鳐属
拉丁属名 Rhinobato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吻长面钝尖,侧缘稍凹,约为体盘长2/5;吻软骨颇狭,侧突前部2/3平行,相互靠近,后部稍分歧。眼较大,眼径为吻长1/5,约等于眼间隔。喷水孔椭圆形,宽约等于眼径4/9,后缘具2皮褶,外侧的皮褶发达。鼻孔中大,斜列,长等于口宽3/5,约为鼻间隔1.5倍;鼻孔外侧至吻侧的水平距离等于或稍大于鼻孔长;前鼻瓣呈一人字形突出,后部转入于鼻间隔区域;后鼻瓣前部外侧具一扁环状薄膜,内侧具一袜状突出,转入鼻腔中,后部具一圆形薄膜,后缘游离。口平横,口宽小于口前吻长1/3;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五鳃孔间距为第三鳃孔宽7~8倍。
背面和腹面均具细鳞;脊椎线上和眼眶上无显著结刺。

胸鳍较狭长,基底前延,伸达吻侧后部;前缘斜直,与后缘和里缘连续成广圆形。腹鳍狭长,几与胸鳍相连,外缘和里缘连续成半弧形,里角钝尖稍突。背鳍2个,同形,约等大;第一背鳍与腹鳍的距离比背鳍间隔稍大,基底长约为背鳍间隔长2/5;第二背鳍基底比第一背鳍基底稍长。尾平扁,向后渐细狭,尾侧皮褶很发达;尾椎轴平直;尾鳍短小,上叶较大,下叶不突出,无缺刻,低而广圆形。

背面褐色,无斑纹。吻侧和腹面淡色;吻的前部腹面具默色斑块。

长薄鳅


中文名称 长薄鳅
拉丁名称 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
英文名称 simple spined sand-loach,elongata loach
地方名称 花鱼、花斑鳅、红沙鳅钻、火军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薄鳅属
拉丁属名 Leptobotia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无或少数个体具1~2个突起,鳃耙内侧9~13。体长为体高的3,3~5.7倍,为头长的3.4~3.9倍,为尾柄长的4.9~5.9倍,为尾柄高的8.2~9.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7倍,为眼径的13.1~22.8倍,为眼间距的5.7~7.6倍,为口角须长的3.6~4.8倍。体长而侧扁。头侧扁。吻长而尖。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颐下没有钮状突起。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中间有一分离的皮褶。眼很小,侧上位,眼下缘有一光滑的硬刺,其长度大于眼径。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短小,没有硬刺,其起点至吻端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末端达胸、腹鳍距离的1/2处,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腹鳍起点在背鳍第2~3分枝鳍条的垂直下方,末端盖过肛门,基部各具1个长形的皮褶。臀鳍短小。尾鳍深叉。鳞细小。侧线完全。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腹腔膜银灰色。鳔小,2室,前室较大,后室细小。消化道较短,为体长的0.7~1.1倍。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一4条褐色条纹。

生活习性 凶猛性底栖鱼类,主要的食物是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长薄鳅是鳅科中最大的一种。

长身高原鳅


[学名]: Triphophysa tenuis (Day)
[资源名称]: 长身高原鳅
[别名]: 粒唇黑斑条鳅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较圆筒状,后部尾柄较细而长。头钝,稍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略突出。口下位。上唇缘有1-2行乳突,下唇也有较多乳状突起。眼侧上位。有吻须2对,颌须1对,外吻须后伸达后鼻孔和眼前缘之间的下方,颌须可超过眼后缘达前鳃盖骨。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完全,侧中位。体背侧黄褐色,有不规则云状褐斑。腹侧淡黄。背、尾鳍多褐色斑点。

[气候带]:寒温带[地理分布]:系博斯腾湖水系土著鱼类,栖息在博湖上游开都河的河道中。  
[水域环境]:淡水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耐高寒
[食性]:杂食性藻类、水生昆虫、摇蚊幼虫、和有机碎屑等。 [底质类型]:砂质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资源状况]:在开都河有一定的数量。

长须鳅鮀


[学名]: Gobiobotia longibarba longibarba Fang et Wang
[资源名称]: 长须鳅鮀
 
[形态特征]:
 
背鳍 ⅲ-7;臀鳍 ⅲ-6;胸鳍 ⅰ-12~13;腹鳍 ⅰ-7。侧线鳞37~39(少数40);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内侧鳃耙8~10。下咽齿2行,35-53或25-52。脊椎骨4+34~36。体长为体高的4.3~6.6倍,为头长的3.4~4.3倍,为尾柄长的5.6~7.0倍,为尾柄高的10.4~14.2倍。头长为吻长的2.0~2.6倍,为眼径的4.4~5.0倍,为眼间距的3.8~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1倍。体长圆筒形,后部略侧扁。头大,略低,头宽约等于头高。头背部具发达的皮质颗粒和条纹。吻部在鼻孔之前稍下陷,吻钝圆,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弧形。唇稍厚,上唇边缘具褶皱,下唇光滑。眼大,侧上位,眼径约等于或稍小于眼间距,眼间显著凹陷。须4对,较粗长,其发达程度有较大的变异(小个体较不发达)。成熟个体,口角须可超过眼球中部到达眼后缘垂直下方;第一对颏须起点约与口角须起点相平或稍前,向后延伸接近第三对颏须的基部;第二对颏须末端可到达或超过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第三对颏须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颏须基部之间有许多小乳突。体被圆鳞,体背鳞片具不显著皮质棱脊,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变化。腹鳍基部之前的胸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鳍基部。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与到尾鳍基部的距离约相等。胸鳍较长,向后延伸末端接近腹鳍起点,较小个体可超过腹鳍基部,鳍条稍突出鳍膜。腹鳍起点约位于胸鳍起点和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肛门约位于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的前1/3处。臀鳍短。尾鳍叉形,上下叶等长或下叶稍长。下咽齿细长,冠部匙状,末端钩曲。鳃耙细弱,呈乳突状。鳔小,2室,前室横宽,中部狭缢,分为左右侧泡,包在由第四脊椎腹肋形成的骨囊中,骨囊腹面脆而薄;后室细小,连于前室缢部。肠管较短,体长约为肠长的1.5倍。腹膜灰白。固定标本,体背棕灰色,腹面灰色。横跨体背有5~6个显著的黑色斑块,体侧正中有7~8个不显著的黑斑。背部及体侧上部每个鳞片基部有1黑点。背鳍及尾鳍具有由黑色斑点组成的2~3道条纹,其中尾鳍基部的黑纹尤为显著。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浙江、安徽、福建建等省  [原产地区]:浙江嵊县、建德、兰溪、桐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曹娥江、钱塘江和闽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小型底栖鱼类,常栖息于江河流水处底层沙石面上

长鳍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Triplophysa) longipectoralis sp. nov.
[资源名称]: 长鳍高原鳅
[形态特征]:
 
体细长,横截面近梯形,身体及尾柄侧扁,腹部平坦。背鳍起点稍前方身体达到最高点。头锥形,稍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前后鼻孔紧邻,前鼻孔位于一短管中,后末端延长为须状尖突,向前斜截,位于眼前缘至吻端之中点;后鼻孔周围无瓣膜。眼小,稍退化。眼窝下陷,侧上位,约位于头侧之中点。眼间隔及鼻间隔稍隆起。口下位。口角位于前鼻孔后缘下方。上下唇发达,表面具皱褶和细小而低平的乳突;下唇中央前缘具一V字形缺刻,中央中断并形成1对纵向皱褶。上颌弧形,中央齿状突不显著;下颌弧形,中央无缺刻。须3对,均较长;内侧吻须伸达口角,外侧吻须伸过眼后缘,颌须接近眼后缘至鳃盖后缘之中点,各须密布细小乳突。鳃膜连于鳃峡,鳃孔下角止于胸鳍起点腹面内侧。鳃丝具穗状分枝,鳃耙短,具细小突起。 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背鳍发达,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最长,略小于头长;鳍条末端伸达或接近臀鳍起点垂直线。臀鳍发达,外缘内凹,第一分枝鳍条最长,鳍条末端伸达或接近尾鳍基。胸鳍极发达,第一分枝鳍条最长,水平伸展,鳍条末端后伸远过腹鳍起点。腹鳍发达,水平伸展,起点略后于背鳍起点,第二分枝鳍条最长,末端后伸接近或达到肛门;距胸鳍起点等于距臀鳍起点;腋部无肉质鳍瓣。肛门靠近臀鳍起点,相距约等于眼径。尾鳍叉形,上叶略长于下叶,末端尖。 除头部及胸腹部外,全身被鳞,隐于皮下。头部侧线管极发达,眶上管和眶下管分别从筛骨和外吻须基部分别向后水平延伸,在眼后汇合后继续向后延伸,在头部后端与枕管汇合,向后与体侧的侧线管连通,体侧侧线完全,平直,止于尾柄基部稍前方;另有一条侧线管自下唇后端发出,沿鳃膜下缘向后延伸,止于鳃盖骨前缘之中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环江县驯乐乡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目前在广西仅发现环江县驯乐乡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溪小河,以有机碎屑、固着藻类、底栖生物为食。

柏氏薄鳅


中文名称 柏氏薄鳅
拉丁名称 Leptobotia pratti(Gunth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薄鳅属
拉丁属名 Leptobotia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头部长而尖。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吻尖而突出,吻皮盖至上颌。唇的皮褶与上、下颌分离。颐下有1对钮状的突起。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鼻孔靠近眼,前后鼻孔之间有一分离的皮褶。眼很小,侧上位。眼下缘有一枚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方与峡部相连。鳃耙内侧细小,排列稀疏,外侧只有4个小的突起。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为远。胸鳍甚长,最长鳍条伸至胸、腹鳍距离的3/5处,基部有一个长形的皮褶。臀鳍短小,无硬刺。尾鳍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很尖。鳞细小。侧线完全、平直,位于体侧之中部。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 体背部为褐色,侧面和腹面为黄褐色或淡黄色。头部、背部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纹,侧面斑点较少。背鳍基部及靠近上缘处各有一列黑色斑纹。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均为黄褐色,尾鳍、臀鳍具有少数黑色斑点。

长须华平鳅


中文名称长须华平鳅

拉丁名称Sinohomaloptera 1ongibarbatus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华平鳅属

拉丁属名Sinohomaloptera Fang,193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Ⅷ-Ⅹ-11-14;腹鳍Ⅱ-9-11。侧线鳞74-76。

体长为体高的5.8-6.4(6.1)倍,为体宽的5.1-5.5(5.3)倍,为头长的5.0-5.6(5.3)倍,为尾柄长的4.6-5.5(5.1)倍,为尾柄高的15.5-16.7(16.2)倍。头长为头高的1.9-2.3(2.1)倍,为头宽的1.1-1.2倍,为吻长的1.7-1.8倍,为眼径的5.6-7.5(6.8)倍,为眼间距的2.5-2.8(2.5)倍。头宽为口裂宽的3.3-3.7(3.5)倍。

体呈扁圆形。鳞具发达鳞脊。头扁,吻端圆钝。体高略小于体宽。口下位呈马蹄形,中等大小,口前具吻沟和吻稻,吻褶叶间有2对吻须。口角须2对,外侧长于内侧,其长大于眼径。唇具发达乳突,鳃裂扩展到头部腹面。

背鳍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起点在眼后缘的后下方,末端不达腹鳍。腹鳍不连成吸盘,其间距离略大于其基部长,起点约在吻端至最短臀鳍条末端的中点,末端不达肛门。尾柄侧扁;尾鳍叉形,其长大于头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颗粒犁头鳐


中文名称 颗粒犁头鳐
拉丁名称 Scobatus Granulatus
英文名称 Sand shark、Sharpnose guitarfish
地方名称 Scobatus granulatus (Cuv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犁头鳐科
拉丁科名 Rhinobatidae
中文属名 颗粒犁头鳐属
拉丁属名 Scobat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吻呈等边三角形,前端钝圆,侧缘斜直;吻长约等于体盘长之半或稍大;吻软骨细狭,仅后部1/4分歧,前部联合,近吻端处又分为2短枝。眼小,眼径等于吻长的1/9~1/14,等于眼间隔的1/3。喷水孔卵圆形,约与眼径等大或较大,后缘外侧具一细小皮褶。鼻孔里侧位,几横列,长等于口宽的1/2,约与鼻间隔相等或稍小;前鼻瓣具一扁须状突出,不转入于鼻间隔区域,后鼻瓣内侧具一袜状突出,转入于鼻腔内,外侧具一低狭薄膜。口横列,略呈弧形,为口前吻长的3/8~4/13;上颌具一腭膜,中部三角形凹入。齿细小而多,椭圆形,宽比长为大,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很狭小,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大6~7倍。
背面和鳍上密具粒状鳞片;背面正中脊椎线上具一纵行粗大结刺;吻软骨两侧各具一行小结刺;眼前和眼上具一行小结刺;肩区每侧具2小结刺。

胸鳍中大,基底前延,稍越过鼻孔前缘的水平线;前缘斜直或略凹入,后缘广圆,里缘斜直;前角和后角都圆形。腹鳍小,距胸鳍很近,约仅有一眼径之隔;前角广圆,后角钝尖突出。两背鳍几同大同形;前缘圆凸,后缘稍凹;上下角都圆钝;第一背鳍与腹鳍的距离比背鳍间隔约大2倍,基底长稍小于背鳍间隔的1/2;第二背鳍基底比第一背鳍基底稍长。尾平扁,尾椎轴平行,下侧皮褶很发达。尾鳍颇狭长,上叶比较长大,下叶不分叶、不突出,低而广圆形。

背面赤褐或紫褐色,吻侧淡赤色,腹面淡白色。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卵胎生。食甲壳类,贝类,小鱼和其他底栖动物。

南方长须鳅鮀


[学名]: Gobiobotia longibarba meridionalis Chen et Tsao
[资源名称]: 南方长须鳅鮀
[形态特征]:
 
体尾部侧扁.头中等大,前部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在鼻孔后方处隆起,头背有发达的皮质粒突和细棱.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间隔小于眼径,中部微凹.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口裂约等于吻长,伸达鼻孔下方.鳃盖膜于峡部仅在前端相连.下咽骨较狭.下咽齿齿面均侧扁,齿端钩状.体被中等大的长圆鳞,在腹鳍前的腹部均裸露无鳞,背鳍前方侧线鳞有弱棱.侧线后部行于尾柄中央.体褐色.腹部白色;体背和体侧中央各有3个大黑斑,连成跨越体背的横纹;头背黑色,腮盖骨处有1个大黑斑;体背和体侧上部各鳞片基部有1各黑点.背鳍和尾鳍上散布小黑点,其余各鳍灰白色.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8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