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躄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9

中文名称裸躄鱼

拉丁名称Histrio histrio (Linnaeus)

英文名称sargassum fish, mouse fish, marbled anglerfish, frog fish, black flower toad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躄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ntennarioidei

中文科名躄鱼科

拉丁科名Antennaridae

中文属名裸躄鱼属

拉丁属名Histri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腹鳍长大,其长超过体长的25%。前颌骨联合处与第一背鳍棘间有2皮质突起,有吻触手,几乎无皮质棘,皮肤侧线系统的每个孔边上有时有弱的新月形棘。第一背鳍无皮质刺。胸鳍大,鳍的大部分贴在体侧,尾鳍外侧鳍条不分支,仅内方7鳍条两叉状,有尾柄,有中翼骨,有第一咽鳃骨,尾上骨,有伪鳃。有鳔,背鳍11-13,臀鳍6-8,胸鳍9-11。体淡白色,具不规则网状带,腹部具不规则黑色斑,各鳍条部亦具不规则的横带和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钱斑躄鱼


[学名]: Antennarius nummifer
[资源名称]: 钱斑躄鱼
[外文名]: Spotfin frogfish、scarlet angler、ocellated anglerfish、ocellated fringed fishingfrog、red toadfish、spotfin anglerfish、Ocellated frogfish
[别名]: 眼斑躄鱼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7倍,为头长1.6倍。头长为吻长6.6倍,为眼径11.4倍。 体粗短,侧扁,长圆形,背缘深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宽短。头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额部在背鳍第二鳍棘的后方具一凹陷区,凹陷区皮肤光滑,无棘突。吻较短,为眼径1.6倍。眼小。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嗅囊较大,具初级嗅板。口大,口裂几近垂直状。下颌突出。上颌后端为皮膜所盖,不伸达眼前缘。上下颌牙尖锐,细长,梳状,犁骨、腭骨具4块牙丛,2犁骨牙丛横列,2腭骨牙丛纵列。唇发达。舌发达,游离,之前端圆形。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1/2+2+1/2个,鳃丝发达。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体无鳞,密被细小颗粒状棘突。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在额部凹陷区的一侧与侧线相连。 背鳍具3分离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细弱,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顶端具一球穗状皮瓣,第二鳍棘位于第一鳍棘后方、额部凹陷区的前方,粗强,似棍状,基部由皮膜所盖,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全为皮膜所盖,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鳍棘和鳍条部较远。背鳍鳍条部较高,起点在胸鳍基部前-上方,各鳍条以膜相连,仅尖端外露。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七和第八鳍条下方,鳍条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具一埋于皮下的假臂。腹鳍近喉位,较小,最后鳍条分支。尾鳍圆形,鳍条分支;胸鳍前方体侧及头腹面具皮须状小突起。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非洲沿岸、红海至中国。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在两者的舄湖与临海礁石上的潮间带到深度至少 25 公尺。 从表面到大约 176 公尺可能是在印度-太平洋的区域中占据任何地方, 以 19 公尺平均已知抓取的深度。 来自东大西洋的那些在更深的水域,在 44 与 293 公尺之间,平均 107 公尺的深度。 活着时,它的饵球与一个极小的身体矮胖的虾相似。卵生的。

单棘躄鱼


中文名称 单棘躄鱼
拉丁名称 Chaunax fimbriatus Hilgendorf
英文名称 fringed angl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鮟鱇目
拉丁目名 Lophiiformes
中文科名 单棘躄鱼科
拉丁科名 Chaunacidae
中文属名 单棘躄鱼属
拉丁属名 Chaunax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卵圆形;头部及躯干部平扁;背鳍正前方具一凹陷区。口裂大,呈垂直状;下颌突出;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均具齿。鳃孔小。
体无鳞,密被细棘。侧缘发达。背鳍两个,具III棘,但仅第I棘露出皮外而形成吻触手,可退缩至吻沟中,后二棘埋于皮下;第二背鳍具软条11~12;臀鳍小型,位于尾部;胸鳍腹位,呈步脚状;尾鳍圆形。

体呈红色或粉红色,散布黄色圆点;背鳍前方另有两个大型黄斑。

三齿躄鱼


中文名称 三齿躄鱼
拉丁名称 Antennarius pinnicep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鮟鱇目
拉丁目名 Lophiiformes
中文科名 躄鱼科
拉丁科名 Antennaridae
中文属名 躄鱼属
拉丁属名 Antennari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I,I,12;臀鳍7,胸鳍10,腹鳍5,尾鳍9。
体长为体高2.0~2.3倍,为头长1.6~1.8倍。头长为吻长5.2~5.8倍,为眼径11.7~17.6倍。

体粗短,侧扁,长椭圆形,背缘弧形,腹部突出,后部渐细,尾柄较短。头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高而圆钝。额部在背鳍第二鳍棘的后方具一凹陷区,凹陷区皮肤光滑,无小棘突。吻较短,约为眼径2.0~2.2倍。眼很小。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嗅囊较大,具初级嗅板。口大,口裂几近垂直状。下颌突出,长于上颌。上颌后端为皮膜所盖,不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牙尖锐,多行排列,梳状,可向内倒伏,犁骨、腭骨具4块牙丛,2犁骨牙丛横列, 2腭骨牙丛纵列。唇发达,下唇边缘具若干皮须状小突起。舌发达,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1/2+2+1/2个。第一鳃弓背面无鳃丝,腹面前半部具发达鳃丝。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无鳞,皮肤粗杂,密被细绒毛状小棘突。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在额部凹陷区侧方与侧线相连。

背鳍具3分离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柄细长,顶端具3分支穗状皮瓣,左右两侧皮瓣宽长,中间皮瓣短,基部黑色,第二鳍棘在第一鳍棘后方,位于额部凹陷区的前方,粗强,似棍状,基部为皮膜所盖,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为皮膜所盖,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鳍棘和鳍条部均较远。背鳍鳍条部较高,基底长,起点在胸鳍基部前上方,各鳍条以膜相连,仅尖端外露,最后数鳍条分支。臀鳍起点在背鳍第十鳍条的下方,鳍条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具假臂,埋于皮下。腹鳍近喉位,较小,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胸鳍前方沿体侧至头腹面具稀疏的深黑色须状小突起。

裸盖鱼


中文名称裸盖鱼

拉丁名称Anoplopoma fimbria (Palla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裸盖鱼科

拉丁科名Anoplopomatidae

中文属名裸盖鱼属

拉丁属名Anoplop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白令海至南加利福尼亚,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中大,头上无棘和棱,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中大,前位,每侧有2个发达的鼻孔,鳃膜与峡部相连,侧线一条,背鳍2个,臀鳍Ⅲ-11-19,腹鳍Ⅰ-5。两个背鳍分离,ⅩⅦ-ⅩⅫ,16-20;臀鳍Ⅲ-15-19,胸鳍16;侧线鳞190-195,鳃耙62-65。体延长,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相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鲍氏薄躄鱼


中文名称鲍氏薄躄鱼

拉丁名称Histiophryne bougainvilli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smooth angler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躄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ntennarioidei

中文科名躄鱼科

拉丁科名Antennaridae

中文属名长鳍躄鱼属

拉丁属名Histiophryn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第一背鳍棘短,小于体长的10%,常隐于吻部狭窄的沟内,第二、第三鳍棘被头部皮肤覆盖而隐于头背部,外表仅见一低的突起,皮肤光滑,或覆有一些细小的棘,无尾柄,背、臀鳍后缘与尾鳍上下缘的鳍条相连,尾鳍仅有7枚最内方的鳍条两叉,其他鳍条不分叉,第一背鳍棘无皮质棘突,胸鳍宽大,无中翼骨。无第一咽鳃骨,无尾上骨,无伪鳃,有鳔,背鳍13-16,臀鳍6-9,胸鳍8-9。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日本裸蜥鱼


[学名]: Lestrolepis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裸蜥鱼
[别名]: 日本前鳍蜥鱼、日本光鳞鱼
 
[形态特征]:
 
背鳍9;臀鳍37~39,胸鳍11;腹鳍9;尾鳍9~10+1+19+1+9~10。侧线鳞66~67。 体长为体高10.9~11倍,为头长4.9~5.1倍。头长为吻长1.8~1.9倍,为上颌长2.1倍,为眼径5.6~6.4倍,为眼间隔7.8~8.6倍。 体低而延长,颇侧扁。自峡部至臀鳍前腹部正中具1明显皮褶。头狭长,侧扁。吻长而尖。眼中大,侧位。眼间隔平,有纵嵴,其宽小于眼径。两鼻孔紧接,仅以1鼻膜相隔,位于上颌骨后端前上方,前鼻孔小,后鼻孔稍大。口大,前位,上颌边缘由前倾骨组成,上颌骨后端达鼻孔与眼之间下方,下颌正中上翘,口闭时包在上颌内,牙发达,前颌骨正中无牙,前端两侧各具3(少数2~4)可倒伏小尖牙,后方1个较大,其后边缘密具1行后弯的固定小牙;下颌有8~9可倒伏大犬牙,其外侧各附1固定小尖牙。犁骨无牙。腭骨前半部具4~5可倒伏大犬牙,外侧各附1固定小尖牙,后半部有固定牙5~7。舌上有2行平行小牙。咽鳃骨牙丛卵圆形,约有20~25可倒伏犬牙,呈不规则4纵行排列。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每一鳍耙有3~5小齿头(少数1~2),形成1列鳃齿。鳃盖条骨8。 除侧线外均裸露无鳞。侧线鳞特化,埋于皮下,每一侧线鳞的上下缘各具4~5小孔,中央1小孔。侧线不完全,止于臀鳍中部上方。 背鳍1个,颇小,位于体后半部,起点稍前于腹鳍和臀鳍之中点,头长为背鳍至腹鳍间距的2.2~2.5倍。脂鳍在臀鳍后部基底上方。臀鳍位于体后部,基底长。胸鳍小,侧位。腹鳍小于胸鳍,位于体中央后方。尾鳍分叉,尾鳍前副鳍条多。尾柄短小。肛门位于腹鳍内侧鳍条端部之间。 体淡褐色。背正中散有微细小黑点。眼正前方有1小黑点。两颌、吻前方、眼上缘、枕区深褐色。腹部皮褶两侧各有1列较大黑色素细胞。臀鳍及腹鳍基部有小黑点。尾鳍暗色。鳃腔深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水深240~732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中、底层深海鱼类。游泳速度快。由捕获记录推估,幼鱼生活于10-200公尺深的于域,而成鱼约在240-730公尺间。

裸臀鱼


中文名称裸臀鱼

拉丁名称Gymnarchus niloticus Cuvier, 1829

英文名称gymnarchi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舌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eoglossomorpha

中文目名长颌鱼目

拉丁目名Mormyriformes

中文科名裸臀鱼科

拉丁科名Gymnarchidae

中文属名裸臀鱼属

拉丁属名Gymnar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热带非洲和尼罗河的淡水鱼类。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鳍颇长,鳍条183-230,用以辅助运动。臀鳍、尾鳍和腹鳍均缺如,副蝶骨和舌上无齿;鳃盖条4;椎骨114-120,长可达1.5米。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前用植物筑成漂浮的鱼巢,在其中产下在粒鱼卵习性。仔鱼有极大的卵黄囊和外鳃。

长裸晰鱼


中文名称长裸晰鱼

拉丁名称Lestidium prolixum Harry

英文名称Y-patched barracudin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裸狗母鱼科

拉丁科名Paralepidae

中文属名裸晰鱼属

拉丁属名Lestidium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中大,口较大,眼前方无小黑点,鼻孔位于上颌骨后端前方或上方,辅上颌骨短片状。前颌骨齿小,下颌齿2行,其中1行尖长,可倒伏。腭骨齿前方2行与下颌齿同形,后方1行具6-9个固定齿。除侧线外,头体无鳞,背鳍9-11,臀鳍26-33,胸鳍小,11-13,腹鳍位于背鳍前方或下方。头和腹鳍之间的腹中线上具1行纵行发光器,脊椎骨75-91。体淡黄色,背缘自头至尾柄有1淡褐色纵带。

生活习性
海(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7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背鳍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