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齿躄鱼

中文名称 三齿躄鱼
拉丁名称 Antennarius pinnicep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鮟鱇目
拉丁目名 Lophiiformes
中文科名 躄鱼科
拉丁科名 Antennaridae
中文属名 躄鱼属
拉丁属名 Antennari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I,I,12;臀鳍7,胸鳍10,腹鳍5,尾鳍9。
体长为体高2.0~2.3倍,为头长1.6~1.8倍。头长为吻长5.2~5.8倍,为眼径11.7~17.6倍。

体粗短,侧扁,长椭圆形,背缘弧形,腹部突出,后部渐细,尾柄较短。头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高而圆钝。额部在背鳍第二鳍棘的后方具一凹陷区,凹陷区皮肤光滑,无小棘突。吻较短,约为眼径2.0~2.2倍。眼很小。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嗅囊较大,具初级嗅板。口大,口裂几近垂直状。下颌突出,长于上颌。上颌后端为皮膜所盖,不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牙尖锐,多行排列,梳状,可向内倒伏,犁骨、腭骨具4块牙丛,2犁骨牙丛横列, 2腭骨牙丛纵列。唇发达,下唇边缘具若干皮须状小突起。舌发达,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1/2+2+1/2个。第一鳃弓背面无鳃丝,腹面前半部具发达鳃丝。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无鳞,皮肤粗杂,密被细绒毛状小棘突。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在额部凹陷区侧方与侧线相连。yz023.coM

背鳍具3分离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柄细长,顶端具3分支穗状皮瓣,左右两侧皮瓣宽长,中间皮瓣短,基部黑色,第二鳍棘在第一鳍棘后方,位于额部凹陷区的前方,粗强,似棍状,基部为皮膜所盖,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为皮膜所盖,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鳍棘和鳍条部均较远。背鳍鳍条部较高,基底长,起点在胸鳍基部前上方,各鳍条以膜相连,仅尖端外露,最后数鳍条分支。臀鳍起点在背鳍第十鳍条的下方,鳍条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具假臂,埋于皮下。腹鳍近喉位,较小,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胸鳍前方沿体侧至头腹面具稀疏的深黑色须状小突起。

相关知识

三齿鲀


中文名称三齿鲀


拉丁名称Triodon macropterus Les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三齿鲀科

拉丁科名Triodontidae

中文属名三齿鲀属

拉丁属名Tri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下颌至肛门间有十分发达的腹褶,上下颌齿大,上颌齿板具中缝,下颌齿板无中缝。口小,端位,眼中大,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具11鳍条,无腹鳍,有腰带骨。尾鳍具12主鳍条,呈深叉状,头与腹褶上有小的棘状鳞,有腹肋和背肋,体黄褐色,腹褶白色,腹褶上有一圆形黑斑,它周围黄色,黑斑位置约在胸鳍下端与肛门间的中央部位,尾柄细长。

生活习性
海(水)生。栖息于50米以下水层中。

裸躄鱼


中文名称裸躄鱼

拉丁名称Histrio histrio (Linnaeus)

英文名称sargassum fish, mouse fish, marbled anglerfish, frog fish, black flower toad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躄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ntennarioidei

中文科名躄鱼科

拉丁科名Antennaridae

中文属名裸躄鱼属

拉丁属名Histri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腹鳍长大,其长超过体长的25%。前颌骨联合处与第一背鳍棘间有2皮质突起,有吻触手,几乎无皮质棘,皮肤侧线系统的每个孔边上有时有弱的新月形棘。第一背鳍无皮质刺。胸鳍大,鳍的大部分贴在体侧,尾鳍外侧鳍条不分支,仅内方7鳍条两叉状,有尾柄,有中翼骨,有第一咽鳃骨,尾上骨,有伪鳃。有鳔,背鳍11-13,臀鳍6-8,胸鳍9-11。体淡白色,具不规则网状带,腹部具不规则黑色斑,各鳍条部亦具不规则的横带和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毛躄鱼


[学名]: Antennarius hispidus
[资源名称]: 毛躄鱼
[外文名]: Shaggy angler、Fishing frog、Toadfish、Zebra angler、Shaggy frogfish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7~1.8倍,为头长1.6~1.9倍。头长为吻长5.9~6.2倍,为眼径14.5~16.1 倍。 体粗短,侧扁,长圆形,背缘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宽短。头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额部在背鳍第二鳍棘的后方具一凹陷区,凹陷区皮肤光滑。吻较短,大于眼径。眼很少,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较大,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嗅囊发达,具初级嗅板13~14片。口大,口裂几近垂直状。下颌稍突出。上颌后端为皮肤所遮盖,不伸达眼前缘。上下颌牙尖锐,细长,排列呈梳状,犁骨、腭骨具4块牙丛,犁骨牙呈2横列牙丛,腭骨为2纵列牙丛。唇发达。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1/2+2+1/2个。第一鳃弓背面无鳃丝,腹面前半部具发达鳃丝。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无鳞,皮肤粗杂,密被细绒毛状小棘。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与眼后侧线相连。 背鳍具3分离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位于跟前上方的吻背中央,柄细长,顶端为一球状穗,不分支,第二鳍棘紧接第一鳍棘后方,位于眼上方的头顶部,粗强,基部由皮肤所包,棘端较钝,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全为皮膜所包,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鳍棘和鳍条部均较远,背鳍鳍条部较高,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各鳍条以膜相连,仅尖端外露,前部鳍条不分支,后方鳍条分支。臀鳍起点在背鳍后基的下方,鳍条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具一埋于皮下的假臀。腹鳍近喉位,较小,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鳍条上部分支。胸鳍前方沿体侧至头腹面具稀疏的肉质须状小突起。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北至中国。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偶见于福建南部沿海。无食用价值。

三齿鲨


中文名称三齿鲨


拉丁名称Triaenodon obesus (Ruppell)

英文名称whitetip shark, reef whitetip, lagoon whitetipped shark, hound shark, blunthead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真鲨科

拉丁科名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三尖齿鲨属

拉丁属名Triae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中国海域,广布于印度太平洋,西印度和东太平洋。

形态特征
体细长,头宽而平扁,吻背视广圆,口前吻长等于鼻间距,小于口宽;眼很小,眼后缘常具凹缺。喷水孔小或消失。鼻孔小,前鼻瓣稍延长,末端与中鼻瓣愈合成一出水管,口隅有短唇沟,上唇沟短于下唇沟。齿具3齿尖,上下颌齿同形,尾基上凹洼横新月形。第二背鳍较大,高为第一背鳍高的1/2-3/4。基底与臀鳍基底相对。臀鳍几与第二背鳍等大,具短的臀前褶。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至少5年达性成熟,最大年龄至少25龄。胎生,每产1-5仔,主食鱼类。

钱斑躄鱼


[学名]: Antennarius nummifer
[资源名称]: 钱斑躄鱼
[外文名]: Spotfin frogfish、scarlet angler、ocellated anglerfish、ocellated fringed fishingfrog、red toadfish、spotfin anglerfish、Ocellated frogfish
[别名]: 眼斑躄鱼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7倍,为头长1.6倍。头长为吻长6.6倍,为眼径11.4倍。 体粗短,侧扁,长圆形,背缘深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宽短。头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额部在背鳍第二鳍棘的后方具一凹陷区,凹陷区皮肤光滑,无棘突。吻较短,为眼径1.6倍。眼小。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嗅囊较大,具初级嗅板。口大,口裂几近垂直状。下颌突出。上颌后端为皮膜所盖,不伸达眼前缘。上下颌牙尖锐,细长,梳状,犁骨、腭骨具4块牙丛,2犁骨牙丛横列,2腭骨牙丛纵列。唇发达。舌发达,游离,之前端圆形。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1/2+2+1/2个,鳃丝发达。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体无鳞,密被细小颗粒状棘突。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在额部凹陷区的一侧与侧线相连。 背鳍具3分离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细弱,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顶端具一球穗状皮瓣,第二鳍棘位于第一鳍棘后方、额部凹陷区的前方,粗强,似棍状,基部由皮膜所盖,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全为皮膜所盖,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鳍棘和鳍条部较远。背鳍鳍条部较高,起点在胸鳍基部前-上方,各鳍条以膜相连,仅尖端外露。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七和第八鳍条下方,鳍条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具一埋于皮下的假臂。腹鳍近喉位,较小,最后鳍条分支。尾鳍圆形,鳍条分支;胸鳍前方体侧及头腹面具皮须状小突起。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非洲沿岸、红海至中国。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在两者的舄湖与临海礁石上的潮间带到深度至少 25 公尺。 从表面到大约 176 公尺可能是在印度-太平洋的区域中占据任何地方, 以 19 公尺平均已知抓取的深度。 来自东大西洋的那些在更深的水域,在 44 与 293 公尺之间,平均 107 公尺的深度。 活着时,它的饵球与一个极小的身体矮胖的虾相似。卵生的。

单棘躄鱼


中文名称 单棘躄鱼
拉丁名称 Chaunax fimbriatus Hilgendorf
英文名称 fringed angl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鮟鱇目
拉丁目名 Lophiiformes
中文科名 单棘躄鱼科
拉丁科名 Chaunacidae
中文属名 单棘躄鱼属
拉丁属名 Chaunax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卵圆形;头部及躯干部平扁;背鳍正前方具一凹陷区。口裂大,呈垂直状;下颌突出;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均具齿。鳃孔小。
体无鳞,密被细棘。侧缘发达。背鳍两个,具III棘,但仅第I棘露出皮外而形成吻触手,可退缩至吻沟中,后二棘埋于皮下;第二背鳍具软条11~12;臀鳍小型,位于尾部;胸鳍腹位,呈步脚状;尾鳍圆形。

体呈红色或粉红色,散布黄色圆点;背鳍前方另有两个大型黄斑。

蝶齿鱼


中文名称蝶齿鱼

拉丁名称Pantodon buchholzi (Peters)

英文名称freshwater butterfly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舌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eoglossomorpha

中文目名骨舌鱼目

拉丁目名Osteoglossiformes

中文亚目名骨舌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Osteoglossoidei

中文科名全齿鱼科

拉丁科名Pantodontidae

中文属名蝶齿鱼属

拉丁属名Pant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栖息于热带非洲淡水中。

形态特征
腹鳍胸位,鳃盖条8;胸鳍扩大,无下鳃盖骨。椎骨30,长达100毫米的小鱼。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体内受精,精子可保存在母体内部。因此,在以后各次的产卵不必再度受精。雄鱼臀鳍变粗大,适于交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鲂形四须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