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斯塔野鲮

品种名称露斯塔野鲮

品种登记号GS03011-1996

审定年份1996

亲本来源l978年从泰国引进

选育单位珠江水产研究所

品种简要说明 该品种是一种底栖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高产和繁殖力强等特点。目前我国南方已普遍养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本地鲮鱼的养殖。遗传性状稳定。
露斯塔野鲮的养殖目前主要采用池塘混养方式,即在主养家鱼的成鱼池内,不降低主养鱼的密度,混养一定数量的露斯塔野鲮,以增加池塘内单位面积产量。
露斯塔野鲮不耐寒,水温6-7℃,可发现死亡。主要适合我国南方地区养殖。

相关阅读

鲮催产


在繁殖季节选择水温 26~30 ℃时,注射催产剂使鲮鱼产卵,效果最好。在催产前,要向池里冲一些新水,然后捕捞、挑选、注射药物进行催产。繁殖季节,成熟雄鱼的胸鳍第1至第7根鳍条上有圆形白色珠星,手摸有粗糙感。头顶部也有珠星出现。珠星为微细突起。在强光下可以辨认。成熟的雌鱼则没有珠星,全身光滑。雄色的精液一般比家鱼要稀些,雌鱼标准也按一般常规。雌雄配组比例为1:1.5~2.0。常用两种注射药物:一种是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另一种是鲢、鳙、草鱼及鲤、鲫的脑垂体。两者也可混合使用。对首批产卵的鲮鱼使用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剂量是:每千克雌鱼体重用10-30微克,1次或2次注射法都有效。对产第二批卵的鲮鱼,则单用释放激素类似物无效,必需注射促性腺激素,如脑垂体。常用剂量为每千克雌鱼体重用释放激素类似物36~50 微克,再加鲤鱼脑垂体0.26~0.50微克。采用脑垂体的剂量:体重0.5~1千克鲤鱼的脑垂体,一般每千克雌鱼注射2.6-5.0个;体重0.5千克的草、鲢、鳙鱼的脑垂体,一般每千克雌鱼注射14个。雄鱼剂量为上述的1/3-1/2。采用两次注射法时,两针间隔时间一般是2~4小时。两针的剂量比例可参照草、鲢、鳙鱼的标准掌握。产卵池可以利用家鱼的产卵池。也可以利用一般的池塘、网箱等作产卵池。鲮鱼的效应时间比家鱼明显的要短。用释放激素类似物时的效应时间一般不超过7小时(22-29 ℃)。两次注射法时,总催产时间也仅 10小时左右。

黑露脊鲸


中文名称黑露脊鲸

拉丁名称Balaena glacialis Muller

英文名称Right whale,Blank right whale

异名脊美鲸,黑露背鲸,直背鲸,比斯开鲸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哺乳纲

拉丁纲名Mammalia

中文目名鲸目

拉丁目名Cetacea

中文亚目名须鲸目亚目

拉丁亚目名Mystaceta

中文科名露脊鲸科

拉丁科名Balaenidae

中文属名黑露脊鲸属

拉丁属名Balae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沿海偶有发现。

形态特征
体型肥大而短粗,体长15-18米。成体头的比例较大,略超过体长的1/4。上颌非常狭长。吻端向下稍弯,侧视呈拱状。下颌两侧向上突出,由嘴角至吻端犹如侧S形。上颌前端顶部有一个较大的椭圆形角质瘤,在呼吸孔前方及上下颌两侧也各生有一列较小的角质瘤。无背鳍。鳍肢短宽。尾鳍幅宽几达体长的1/3。体腹面平滑无褶沟。体背部黑色,腹部色淡,有不规则的白斑。鳍肢和尾鳍为黑色。鲸须狭长而柔软,须长达250厘米,须板和须毛均为黑色。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黑露脊鲸通常单独或二三头一起游泳,并接近海湾和岛屿周围。游泳速度很慢,每小时2-5海里,常栖游于水的上层,把整个背部露出水面。受惊时游速每小时达7-8海里。出水呼吸时先露出背部,然后露出头部,连续呼吸5-6次即行潜水。第一个雾柱可高达6米,雾柱呈两支,各向两侧倾斜,又同时降下分散如伞状。大潜水时,头部先潜入,接着背部露出水面,而后急剧下潜,把尾鳍举出水面以上,迅速潜入水中。每次潜水时间约10分钟左右,有时长达20分钟。母鲸对仔鲸有强烈的眷恋之情,如仔细鲸被击伤,母鲸久久不肯离去。黑露脊鲸成体雌鲸大于雄鲸。北太平洋产最大体长雌鲸21.21米,雄鲸19.1米。交配、产仔期均在冬季,妊娠期约一年,每产一胎。初生仔鲸体长4.5-6米。哺乳期6-7个月,离乳时体长约达10米左右。性成熟时的体长,雌鲸为15.8米,雄鲸15.2米。雌鲸每2年或更多时间产仔一次。以浮游性甲壳类为食,尤以桡足类中的蜇水蚤属、长腹剑水蚤属等为多。在黄海区主食太平洋磷虾。该种动物的食物选择和摄食方式同其鲸须结构有关。摄食时它张开大口,将食物连同海水一起吞入庞大的口腔内,然后闭嘴,用舌把海水从鲸须板间挤压出去,大量的小生物被筛留在须毛上,再用舌把这些滤下的食物塞入食道。

保护措施
黑露脊鲸是最早受到国际保护的鲸种,但资源恢复极慢。现各捕鲸国禁止捕猎。
经济价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最初猎捕鲸主要是为了获得脂肪油和采鲸须,黑露脊鲸的脂肪层很厚,最厚处有40厘米,
资源现状
目前鲸类学家估计在南半球约有3000头,在北大西洋数量尚少, 在北太平洋的数量也只有200余头。

似鲮华鲮


中文名称似鲮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cirrhinoides Wu et L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元江水系,澜沧江、伊洛瓦底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1;胸鳍条1,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33。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36[(6.5-7.5)/(4-5-V)]38;背鳍前鳞不规则;围尾柄鳞20。

标准长为体高的3.4-3.9(平均3.6)倍,为头长的3.9-4.6(4.4)倍,为尾柄长的5.8-7.8(6.5)倍,为尾柄高的8.4-10.0(9.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6(3.3)倍,为眼径的4-4.7(4.2)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

体细长侧扁,背、腹部轮廓线近弧形,尾柄长比其高为大。头中等大,头高比其宽为大。吻圆钝,略向前突出,吻端具有珠星,吻长比眼后头长为短,吻皮向腹面弯,覆盖上唇中部,上唇的两侧裸露,吻皮与上唇分离,边缘光滑,在前眶骨下缘有一斜沟,斜行直达口角。口下位,弧形,其宽约为头长的1/3,上颌后伸不达眼前缘的垂直线。唇肉质,上唇厚而光滑,下唇薄,其内面及边缘有小乳突,上下唇连于口角,上颌被上唇所包,彼此不分离;下颌厚,与下唇有深沟分隔,边缘呈薄锋状。左右唇后沟由颐部中央的一条浅沟使之相通,无颐沟。颌须工对,不发达,形如小突起,隐藏于口角沟内。眼小,前上侧位,眼间宽而隆起,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鳃峡狭窄,约等于眼径。鳃耙细而密。下咽骨的形状和赎属(Cirrhinus)的下咽骨很相近似,在后臂基部,齿附着板上的腹面有一大形而稍圆的孔,下咽齿侧扁,顶端斜截形,稍弯曲。

背鳍外缘内四,其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的距离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不粗硬,约与头长相等。胸鳍比背鳍为短,后仰不到腹鳍起点,其间距约有3-6个侧线鳞。腹鳍比胸鳍为稍短,起点在背鳍第四至第五分枝鳍条的下方,后伸不到肛门,其间距约2-3个侧线鳞。臀鳍起点距尾鳍基比距腹鳍起点为稍近,或相等,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的长度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强。肛门位于臀鳍前方,相距约1个侧线鳞。

鳞中等大,胸腹部及背鳍前鳞的鳞片均变小,而且排列很不规则。腹鳍基具一长形腋鳞,背、臀鳍基部有鳞鞘。侧线几平直,后行入尾柄中轴。鳔分2室,前室椭圆形,后室细管状,但末端膨大呈小圆球状,前室宽而后室狭。腹膜灰黑色。肠细长,多盘曲。

背侧灰黑,腹侧较浅,位于胸鳍之上方的侧线附近几个黑色鳞片聚集成小斑块,尾鳍基中央有一黑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湘华鲮


中文名称 湘华鲮
拉丁名称 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
地方名称 龙鱼、龙狗鱼、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鲮属
拉丁属名 Sinilabeo Rendahl,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脊椎骨4+36。背鳍条3,10~11;胸鳍条1,16~18;腹鳍条1,8;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4.5~5.3.2。鳃耙48.侧线鳞39[(6~7)/(6~7~V)]40;背鳍前鳞17~20;围尾柄鳞20~22。
标准长为体高的3.9~4.4(xs=4.10.05)倍,为头长的4.40~4.7(4.60.01)倍,为尾柄长的6.0~6.8(6.30.15)倍,为尾柄高的6.5~7.1(6.80.06)倍。头长为吻长的2.4~2.7(2.50.02)倍,为眼径的3.2~5.2(4.10.87)倍,为眼间距的1.9~2.2(2.10.02)倍。体狭长而侧扁。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与上唇分离,侧面有一沟从吻端侧走向口角之上,吻皮盖住上唇的中段,所以上唇的侧端外露,吻皮中段边缘有许多小缺刻或横纹.上唇紧贴在上颌外面,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须2对,吻须着生于吻侧沟之前端,比颌须为稍细,颌须着生于上唇侧端的外面,全长100毫米以内的幼鱼吻须存在,成鱼的吻须消失.口下位,深弧形,上颌末端伸至鼻孔之后的垂直线,将近眼的前缘,两侧上颌末端距离约等于眼间距.下颌前缘微凸成薄锋,有沟与下唇分离.眼中上位,距吻端和距鳃盖后缘约相等.鳃耙为三角形薄片,排列紧密.鳃膜连于鳃峡,其间距比眼间距为短.尾柄长比头长为短,其高与长相等.背鳍外缘平截,最长鳍条比头长稍短,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近或相等.胸鳍不达腹鳍,其间距为4~5个侧线鳞.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后伸在幼鱼不达肛门,间距为3~4个侧线鳞,成鱼则几达肛门或相距仅1~2个鳞片.臀鳍外缘微凹,起点距腹鳍起点比距尾鳍基为稍近或相等,向后仰不及尾鳍基,其间距约为3~4个侧线鳞.尾鳍又形,其中央最短鳍条为外面最长的鳍条的2倍或更多.吻端在成鱼都有2~3行排列稀疏的、较大的珠星脱落后的疤痕.鳞片较小,胸部鳞更小.背鳍和臀鳍缺乏鳞鞘,腹鳍基部有一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前部稍下弯,入后径行于躯干和尾柄中轴.下咽齿末端侧扁,且具有斜的齿冠.腹膜微黑色.

背部灰黑,腹面银白,侧面鳞片都有一黑色斑点,背鳍微红,尾鳍上下及外缘为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和山涧溪流里,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为草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有带列硅澡、舟形硅藻、纺锤硅藻、龙骨硅藻等,其次为高等植物碎片。

短头塔氏鱼


中文名称短头塔氏鱼

拉丁名称Talismania brachycephala Sazonov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平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lepocephaloidei

中文科名平头鱼科

拉丁科名Alepocephalidae

中文属名塔氏鱼属

拉丁属名Talisma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东海冲绳海槽深处。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无鳞,吻尖,眼大。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辅上颌骨2块,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和腭骨均具1行细齿,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8。圆鳞易脱落。无发光器,具侧线,背鳍和臀鳍基相对,约等长。无脂鳞,胸鳍下侧位,有是上部一根鳍条丝状延长,尾鳍叉形,有时上下叶鳍条丝状处宅。胸鳍10=14,上部第一鳍条延长,吻长大于眼径;颌长,上颌后端伸达眼的中部下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爪哇拟塔螺


[学名]: Turricula javana
[资源名称]: 爪哇拟塔螺
[形态特征]:
 
壳呈纺锤形,螺层约11层,缝合线浅。壳表淡黄褐色,螺旋部高,壳顶尖,每一螺层中部壳面突出形成肩角,把壳面分成上、下两半部。上半部光滑,在缝合线下方有2条明显的螺肋,下半部有2、3条螺肋,肩角上有纵斜的结节。壳口卵圆形。外唇后缘有1深缺刻。前沟长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印度、日本、爪哇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10米多至近100米水深的浅海沙泥底。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沙泥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匍匐 [生活区域]:匍匐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其它

鲮亲鱼培育


可在池塘、水库等养殖水体选择和收集已达成熟年龄、体重较大、而且健壮无病的鲮鱼作后备亲鱼。在亲鱼捕捞和装运中,因鲮鱼头小,游泳速度较快,善跳跃,为此要防止挂网和碰伤。还要防止缺氧浮头。收集亲鱼最好在入冬前进行。经过冬春两季培育,一般可以发育成熟。亲鱼池以面积2亩左右、水深1.5米为宜。主养鲮的亲鱼池每亩放养1千克左右的亲鱼(雌、雄混养)120尾左右,另搭配混养部分草鱼、鳙。鲮鱼亲鱼的培育基本上与鲢、鳙亲鱼的培育方法相同。以施肥料为主,培养浮游生物、附生藻类等供鲮鱼取食。施肥尽量采取少施、勤施。一般每天每亩亲鱼池施放腐熟猪粪50千克左右。要注意调节水质。池水肥度适中,不宜过肥。由于鲮鱼放养密度大,必须投喂一些精饲料,这对鲮鱼的性腺发育具有良好作用。常用的饲料有糠、麸、豆饼、花生饼等。日投饲量按每尾体重500克计算,需要30~40克,相当于体重的6~8%。投饲量应根据亲鱼发育需要,在不同季节稍有不同。越冬前,投饲量宜稍多些,使亲鱼充分积累脂肪。开春后,投饲量应略有减少。在培育期间要适当冲水。秋季每月注新水2~3次、开春后,特别在临近繁殖期,每月可增加到5~6次。冬季,可采取罗非鱼的越冬措施。

朱氏华鲮


中文名称朱氏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zhui Zheng et Chen,sp.nov.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上游的南盘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Ⅳ-9-10;臀鳍Ⅲ-5;胸鳍Ⅰ-14-16;腹鳍Ⅰ-8。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47[(7-8)/(5-6-V)]48;背鳍前鳞不规则。约24-26;围尾柄鳞16。脊椎骨4+41-42。

体长为体高的4.2-4.8(4.4)倍,为头长的4.0-5.3(4.8)倍,为尾柄长的5.3-6.0(5.5)倍,为尾柄高的6.9-7.6(7.4)倍。头长为吻长的2.1-2.3(2.2)倍,为眼径的6.7-8.1(7.7)倍,为眼间距的1.7-2.3(2.0)倍,为眼后头长的2.4-2.7(2.5)倍。尾柄长为其高的1.22-1.43(1.35)倍。

体延长,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腹缘轮廓线几平直,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头短,呈圆锥形,头高与宽约相等。吻宽而圆,向前突出,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吻端有3-4横列排列稀疏的球星。吻皮下包,并覆盖上唇,边缘光滑,并与上唇分离;在吻侧有一斜沟,走向口角。口下位,呈弧形,其宽稍大于头长之半。上颌后仲达眼前缘下方。上唇厚,包住上颌,与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与下颌有深沟分离,下唇边缘和内面布满小乳突。下颌厚,边缘具锐利角质薄锋。两侧唇后沟由一条浅沟使之相通。颏沟十分发达。口角须1对,隐藏于口角沟内,较眼径为短。眼较小,例上位。眼间宽阔平坦。鳃膜在前鳃盖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其竞小于眼后头长。鳃耙细短,排列紧密。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2.5%。背鳍外缘深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最长,大于头长。腹鳍起点在背鳍第4-5根分枝鳍条下方,其末端超过肛门,几达臀鳍起点。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约等于或稍小于距尾鳍基,向后伸几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肛门距臀鳍起点约2-3个鳞片。

鳞中大,胸部和腹部鳞细小或退化,隐入皮下。背鳍前鳞也变小且不规则。侧线平直,后行入尾柄中轴。鳔较小,2室,前室短,后室长圆形,约为前室的2倍多。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滇华鲮


中文名称滇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lemassoni (Pellegrin et Chevey)

异名Bangana lemassoni (Pellegrin Chevey, 1936)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元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直到越南红河水系。

形态特征
脊椎骨4+39。背鳍条4,11-12;胸鳍条1,18;腹鳍条1,8;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4.5。鳃耙约49-55。侧线鳞44[8/(7-V)],围尾柄鳞23。

标准长为体高的2.9-3.3倍,为头长的4.7-4.8倍,为尾柄长的5.1-5.7倍,为尾柄高的5.7-6.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2倍,为眼径的5.8-6.9倍,为眼间距的1.9-2.0倍。

体较高,吻部宽比长为大,吻部前端有2列不很整齐的显著的珠星。口下位,呈半月形。吻皮、吻侧沟以及上唇、下颌与下唇的关系与典型的种没有差异,唯上唇的边缘有一列肉质小乳突,侧端有横纹且分裂成多数小乳突,尤以大的个体为然。吻须细弱,颌须较发达,其长稍短于眼径。背鳍前鳞不整齐,且变小,但没有无鳞的狭带。

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凹,末根不分枝鳍条长稍短于头长或相等,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前3-4个鳞片的距离。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向后伸稍超过肛门。胸鳍不达腹鳍,臀鳍不达尾鳍基,尾柄长比其高稍大或相等。

全体浅灰黑,腹面灰白,体侧绝大部分的鳞片有黑色外框,但基部无新月形黑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欧氏平头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