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拟[餐鱼]

中文名称 南方拟[餐鱼]
拉丁名称 Pseudohemiculter dispar(Peters)
地方名称 [餐鱼]条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拟[餐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hemiculter Nichols et Pope,192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背缘平直,腹缘浅弧形.眼大;眼间隔平坦.鼻孔在眼前缘至吻端的中点.口中等大,斜裂;上颌骨后端伸入鼻孔下方.腮孔大.腮耙短而侧扁,排列稀疏.下咽齿长而侧扁.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下斜,后折至臀鳍基部末端上弯,再向后伸达尾柄中央.背鳍末根硬刺状鳍条短于头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尾鳍基.臀鳍起点再背鳍起点稍后方.胸鳍不伸达或几乎伸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距胸鳍起点大于距臀鳍起点,不伸达肛门.肛门在臀鳍前方.体背暗灰色,腹部银白色,尾鳍灰黑色,其余各鳍淡灰色.
生活习性 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喜集群于江河岸边浅水处.

相关推荐

海南拟[餐鱼]


[学名]: Pseudohemiculter hainanensis Nichols et Pope
[资源名称]: 海南拟[餐鱼]
[别名]: 蓝刀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背部较厚且平直。腹棱不完全,自腹鳍至肛门。头尖形。吻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斜裂,口裂后端接近眼前缘的正下方;下颌中央具1凸起,与上颌中央的凹陷吻合,上下颌约等长。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大于眼后头长。眼间宽而稍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鳞中等大,侧线完全,侧线前部向下倾斜,达胸鳍后端急弯折与腹部平行行于体侧中轴之下,在臀鳍基后上方折而向上延至尾柄中央。 背鳍具较细短的硬刺,刺长等于或小于鳃盖后缘至眼中部的距离,背鳍起点约在吻端至最后鳞片距离的中点。胸鳍尖,其长短于头长,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于胸鳍,末端距肛门较远,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距腹鳍基较至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深,叶端尖,上叶略短于下叶。 体呈银色。浸制标本体背灰褐色,常具黑色小点,腹部浅色。背鳍、尾鳍灰色,其余各鳍浅色。背鳍最长分枝鳍条灰黑色,尾鳍散布黑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桂林、柳州、崇左等市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桂江、融江、左江的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好集群,为山溪小型鱼类。

[餐鱼]


[学名]: Hemiculter leucisculus(Basilewsky)
[资源名称]: [餐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11~13;胸鳍条I―13,腹鳍条I―8。鳃耙14~18。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3.8~4.5(4.10.23)倍,为头长的4.3~5.1(4.40.4)倍,为尾柄长的6.3~7.5(6.80.64)倍。头长为吻长的3.4~4.4(3.90.38)倍,为眼径的3.7~5.0(4.50.48)倍,为眼间距的3.3~3.5(3.40.2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9(1.60.2)倍。 体长而侧扁。背部轮廓较为平直,腹部轮廓略弯凸。头部略呈三角形。口端位,斜裂。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呈一明显角度,其后和腹部轮廓平行于体侧下部,至臀鳍基部复又向上弯折,入尾柄中线至尾鳍基部。腹棱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有光滑硬刺,起点在最后一个鳞片至鼻孔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鳍分叉。 腹腔膜灰黑色,鳔二室,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尾鳍边缘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在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牡丹江干流及其附属水体。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在流水、静水中都能生长繁殖,喜栖息生活于有流或宽敞的湖泊中,常群系于水体沿岸区的上层游动索食,行动迅速。冬季到深水处越冬。 翘嘴鲌

餐鱼


中文名称 [餐鱼]
拉丁名称 Hemiculter leucisculus(Basilewsky)
英文名称 Ussuri sharpbelly
地方名称 [餐鱼]子、白条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餐鱼]属
拉丁属名 Hemiculter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1~13;胸鳍条1,12~13;腹鳍条1,7;侧线鳞45~52;下咽齿3行,245-542,少数为245-442或244-542);鳃耙外侧16~20,脊椎骨35~37。体长为体高的4.7~5.6倍,为头长的4.2~4.9倍,为尾柄长的4.9~6.0倍(个别为4.2或6.7倍)。头长为吻长的3.5~4.5倍,为眼径的3.0~3.8倍,为眼间距的2.9~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2.3。体长而侧扁,背部轮廓几乎成一直线,腹部轮廓略弯凸。口端位,斜裂。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基部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腹棱完全,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其起点距尾鳍基部比距吻端为近。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尾鳍深叉。鳔2室,腹腔膜黑色。全身银白色,体背略带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生活习性 在流水、静水中都能生长、繁殖。常群栖于水体沿岸区的上层,行动迅速,在靠近码头处往往可以看到它们成群地游动索食。冬季在深水中越冬。

海南[餐鱼]


中文名称海南[餐鱼]


拉丁名称Hainania serrata Koller

英文名称Hainan belly-keeled carp, Hainan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海南[餐鱼]属

拉丁属名Hainania Koller,192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见于海南省的南渡江、万泉河等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腹部扁薄,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尖长。吻突出。口较大,端位,下颌中央骨质凸与上颌前端凹陷相嵌。唇薄。无须。眼大,眼间隆。鳃孔大。侧线中部甚下弯,尾柄处折回中线,侧线鳞53-56。背鳍具硬刺,后缘带有细锯齿;胸鳍尖长;腹鳍短;尾鳍深叉状。背部灰黑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目前对本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尚不多,仅知其为一种生活在清澈水体中的小型鱼类,常喜好在水体的上层活动。

黑线[餐鱼]


中文名称黑线[餐鱼]

拉丁名称Atrilinea roulei (Wu)

英文名称black-lateral-line dace, Black-stripe minnow

异名[餐鱼]条、乌条、苦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黑线[餐鱼]属

拉丁属名Atrilinea Chu,19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安徽秋浦河(属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Ⅱ-12-13。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53[8.5/(3.5-V)]56。

体长为体高的5.6倍,为头长的4.3倍。头长为吻长的2.7倍,为眼径的3.6倍,为眼间距的2.7倍,为尾柄长的1.2倍,为尾柄高的2.6倍。

体延长,侧扁。头略小,吻钝尖。口亚下位,口裂稍平,下颌铲形,唇薄,上唇有一不发达的薄膜与下唇相连。无须。眼大。鳞中等大。侧线下弯,行于体之下半部。

背鳍无硬刺,起点于腹鳍之后上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之正中。胸鳍末端不伸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肛门紧位于臀鳍之前。

腹膜黑色。肠不甚长。

沿侧线有一狭的黑带。

生活习性
生活在河流上游的支流或山区河溪水质清澈、水流稍缓的水体中。经常集小群活动、觅食。为杂食性鱼类,食昆虫幼虫和硅藻、丝状藻等。生活在河流上游的支流或山区河溪水质清澈、水流稍缓的水体中。经常集小群活动、觅食。为杂食性鱼类,食昆虫幼虫和硅藻、丝状藻等。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生活在河流上游的支流或山区河溪水质清澈、水流稍缓的水体中。经常集小群活动、觅食。为杂食性鱼类,食昆虫幼虫和硅藻、丝状藻等。

油[餐鱼]


中文名称 油[餐鱼]
拉丁名称 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
地方名称 油[餐鱼]条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餐鱼]属
拉丁属名 Hemiculter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1~15;侧线鳞42~48;下咽齿3行,245一542或244~542,145一441;鳃耙外侧19~28;脊椎骨39。体长为体高的3.8~4.5倍,为头长的4.3~5.3倍,为尾柄长的5.4~6.1倍。头长为吻长的3.4~4.6倍,为眼径的3.1~3.5倍,为眼间距的3.0~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0倍。体长而侧扁。背部和腹部轮廓略呈弧形。头尖;眼径稍大于吻长。口端位,斜裂。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弯曲,沿腹侧行至臀鳍基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鳔2室,后室长,末端尖。腹腔膜黑色。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其起点距尾鳍基部比距吻端为远。体背青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为上层鱼类,喜集群。常在浅水岸边索食。杂食性鱼类,食物中主要有鳞翅目,鞘翅目等水生昆虫幼虫,其次为高等植物的碎片、枝角类、桡足类和浮游植物等

半[餐鱼]


中文名称半[餐鱼]

拉丁名称Hemiculterella sauvagi Warpachowsky

异名[餐鱼]条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半[餐鱼]属

拉丁属名Hemiculterella Warpachowaky,188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1。下咽齿245-432。鳃耙10-11。侧线鳞47-50。脊椎骨4+39。

体长为体高的5.0-5.6倍,为头长的3.7-4.3倍,为尾柄长的4.3-5.9倍,为尾柄高的10.6-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6-3.7倍,为眼径的3.7-4.0倍,为眼间距的2.9-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7倍。

体长而侧扁。自腹鳍至肛门具腹棱。头尖,头的背缘及体背部平直。眼大,眼径约等于吻长。口端位,口裂斜,下颌中央具丘突,嵌合在上颌中央的凹陷中。侧线在胸鳍上方明显弯折,胸鳍后侧线位低。腹膜黑色。鳔2室,前室长圆,后室特长,长于前室2倍余。肠长为体长的1.2倍。

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较至尾柄基部为长,尾鳍深又形。

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尾鳍及背鳍上有小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拟蓑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