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白鲑

中文名称 乌苏里白鲑
拉丁名称 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白鲑属
拉丁属名 Coregonu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II―9~12;臀鳍条II~III―9~16;侧线鳞 。鳃耙24~30。幽门盲囊127~188。鳃条骨8~11。
体长为体高的3.9~5.0( 。)倍,为头长的4.2~5.3(4.80.2)倍,为尾柄高的10.1~15.4(12.71.4)倍,为尾柄长的7.3~11.7(9.00.8)倍。头长为吻长的3.1~5.3(4.00.4)倍,为眼径的3.7~5.7(4.80.5)倍,为眼间距的3.1~4.1(3.60.2)倍,为眼后头长的1.5~1.9(1.70.1)倍。

体型长,侧扁,呈梭形。头较小。口较大,端位,口裂倾斜,上颌骨游离,末端延伸达眼正中的垂直线,舌无齿。眼较大,吻端较近,虹膜银白色。圆鳞,较大,被覆全体,侧线鳞完全,摩擦易脱落。背鳍较短,起点距吻端较尾鳍中央稍前,脂鳍小,位置较后与臀鳍相对。鳔一室,腹膜银白色。

体背部为青灰色,体侧为银白色,腹部白色,鳍浅灰色。

雌、雄差别较小,雄性头部相对略大,吻长稍长,眼后头长略短,尾柄略长,吻至背鳍距离较短。仔鱼以后随着年龄年龄增长鱼体各部比例变化为头长、眼径、鳍长相对减小,而提高则增大。


生活习性 乌苏里白鲑系冷水性鱼类。喜栖息在水质澄清,沙砾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大,水温较低的河流或支流。栖息的水温1.0~20.0℃,适宜水温10℃左右,当河流水温升高到15℃以上时,则迁徙到水温较低的支流或山区河流。在水温0.2℃的低温时,仍能正常活动和摄食,在水温20℃以上的水域很难发现。有明显的季节性适温洄游。春季(4月下旬~5月上旬)聚集河流浅水区觅食,夏季(6月以后)进入支流或山区河流,秋季(10月中旬~11月上旬)游向河道产卵,冬季在河道深处越冬,并到浅水区四处觅食。乌苏里白鲑春、秋季摄食强度很大,夏季显著减弱,冬季继续摄食不停。

相关知识

高白鲑


中文名称高白鲑

拉丁名称Coregonus pele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白鲑属

拉丁属名Coregon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国长野县水产试验站引进高白鲑。

形态特征
高白鲑体长稍侧扁,头小,吻尖,口端位,上下颌等长或下颌稍突出。口裂斜,口裂后缘达眼前缘下方。眼中等大,侧上位。鳃盖膜7-9个鳃弧,与颊部连接。体披圆鳞,鳞小,颊部与胸腹鳍腋基无鳞,腹部圆,侧线完全。背鳍与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有脂鳍。脂鳍与臀鳍后部相对。臀鳍基较长。尾鳍深叉形,下叶等于或略长于上叶。背鳍3-4,9-10;臀鳍2-3,13-16;胸鳍1,13-16;腹鳍1,11-12。第一鳃弓内鳃耙退化无痕迹,外鳃耙554,梳状。侧线鳞82-89。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头部及鳃盖有小斑点。腹腔膜银白色,鳔1室,幽门盲囊67-131个,脊柱骨数为56-59枚,以58为多,其中胸腹椎412枚,尾椎为172枚。肠长为体长的40%-59%。

生活习性
高白鲑虽属冷水性鱼类,但对栖息的环境条件可塑性较强,可正常生活在水温1-28℃的范围内,其最适温度为15-25℃,比一般冷水性鱼类适应温度范围高。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增高生长速度明显尽快,所以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植表现明显的生长优势。pH值适应范围为6-9,在一般偏酸和偏碱性水域均可生长。该鱼较其他冷水鱼类耐低氧,能忍耐2毫克/升以下的低溶氧环境。分布与西伯利亚一些河流中(如迪克卡河、科雷马河)的高白鲑可分为三种生态类型,即河流型(洄游性)、湖泊型和河湖型(半洄游性)三种。河流型种类,它们在洄游到河流中产卵繁殖,幼鱼又洄游到湖泊索饵肥育,进行不同长度的洄游;湖泊型种类,它们适应湖泊静水生活,能完成索饵、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物学过程;而河湖型种类,它们介于河流型和湖泊型种类之间。根据前苏联资料,湖泊型种类又可分为生长快、生长中等和生长慢三个种类,其中生长快和生长慢的种类经常生活于同一湖泊水域中,这是当水域中饵料资源不足时,维持其种群高数量的一种适应性。目前,各国都选择湖泊型种类作为湖泊,水库和池塘增养殖的对象。

高白鲑属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生物,也摄取部分底栖生物。刚孵出的仔鱼主要摄食轮虫和无节幼体,仔鱼期之后摄食的种类为技角类、饶足类、水生昆虫和一些底栖生物,对饵料的要求不很严格。解剖自然水域中孵出后第9天的仔鱼肠道食物团中有轮虫、原生动物和象鼻蚤等;第13天仔鱼除上述种类外还有许多藻类;0.02克仔鱼肠道食物团中象鼻蚤1-93个,无节幼体1-38个,中型剑水蚤3-23个;0.5克幼鱼,肠道食物团中有技角类2-173个,摇蚊幼虫4-51个;9-13.7克幼鱼,技角类是主要食物。当年鱼8月份的食性呈多样化,技角类和摇蚊幼虫是其食物组成中的基本成分。成鱼食性据资料介绍仍与当年鱼相似。摄食水温为1-25℃,冬季仍能正常摄食,摄食旺季在6-8月(水温20℃以上),幼鱼和非产卵个体摄食旺盛期可延至10月(水温10-20℃),秋季温度下降,其摄食强度也随之下降。亲鱼在产卵前几乎停食50天左右。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捕捞高白鲑的食性分析,主要以技角类的西芷拟蚤。端足类的钩虾和极少数饶足类的右突新镖水蚤,其出现率分别是93.7%,22.2%,12.7%和其他11.1%。一年中该鱼都保持旺盛的摄食强度,但冬季,胃饱满指数下降。

淡水生。

繁殖习性
高白鲑是白鲑属鱼类中性成熟较早的种类。性成熟取决于它的生长情况。据资料,在前苏联布拉特水库,2+龄性成熟,体长290毫米,质量350克;在耶拉夫宁斯湖1+龄时达到性成熟;在乌谢河、鄂毕河上游和勒拿河下游的湖泊中,3+龄性成熟;而在伯朝拉河地区的哈拉别伊斯克则4+龄性成熟,雄鱼通常比雌鱼早成熟一年。新疆1998年5月27日投放塞里木湖体长10毫米高白鲑鱼苗,到1999年11月观察,雌鱼有18.1%的性腺达到Ⅳ期;雄鱼96.1%达到性成熟;即在塞里木湖高白鲑雄鱼2龄性成熟,雌鱼3龄性成熟。高白鲑鱼卵径较小,为1.3-1.7毫米,怀卵量较大,最高达到24.82万粒,最少为3 000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63粒/克。

在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解剖3尾质量650克、体长29厘米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36.5万-45.9万粒,相对怀卵量为62.6-84粒/克质量。Ⅳ期高白鲑的成熟系数均超过8.0,最高19.6;雄鱼都在1.0以上,最高为1.87。湖泊型高白鲑产卵期开始于11月下旬,产卵盛期在12月,结束于翌年的1月初。产卵群体的性比接近于1∶1。新疆塞里木湖高白鲑雌、雄性比有明显季节变化,10月渔获物中性比为1∶0.53;11月为1∶4.82,平均1∶2.21。自然产卵水温为1-3℃,选择在底质为沙砾底地段产卵。

高白鲑的人工繁殖,前苏联、美国和日本都采用与虹鳟鱼相似方法,不需催精,而是直接从成熟的亲鱼采卵和人工受精。但从湖泊或池塘捕捞的亲鱼不是都能自动流卵,达到这样程度的仅占20%左右;因此大部分亲鱼都要经短期暂养达到能采卵的性成熟。前苏联采用箱池暂养,实际与网箱暂养相似,后者较简单,方便。如水质条件较好(最好有微流水),35-40立方米箱池可暂养700-900克亲鱼800尾。经过箱池暂养。可使亲鱼集中产卵和受精。人工受精方法采用干法受精和湿法受精两种方法。干法受精是直接将卵和精液挤入盆中,用羽毛搅拌,使卵充分受精;湿法受精是在盆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然后挤入卵、精液,搅拌受精。受精前卵直径约1.2-1.7毫米,为正球形或略长的卵形,卵外膜透明,表面全为卵黄囊占满。

卡达白鲑


中文名称卡达白鲑

拉丁名称Coregonus chadary Dybowski

英文名称Amur whitefish,Chadary-whit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白鲑属

拉丁属名Coregon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上游。

形态特征
背鳍Ⅲ10-13,臀鳍Ⅲ13-15,侧线鳞76-84,鳃耙23-25。

头长为体长的22%-24.4%,体高为体长的18.4%-24.8%,吻长为体长的5.8%-7.9%,眼径为体长的4.3%-7.1%,尾柄长为体长的10.4%-13.2%,尾柄高为体长的7.3%-8.6%。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乌苏拟鲿


中文名称 乌苏拟鲿
拉丁名称 Pseudobagrus ussuriensis(Dybowski)
英文名称 Ussuri bullhead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拟鲿属
拉丁属名 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7;臀鳍条18;胸鳍条I―7,腹鳍条6。鳃耙12~14。
体长为体高的4.7~6.5(5.60.78)倍,为头长的4.2~5.0(4.80.33)倍,为尾柄长的6.1~9.5(7.41.38)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2.50.33)倍,为眼径的9.1~10.5(9.80.71)倍,为眼间距的2.3~2.7(2.50.1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7(2.40.43)倍。

身体较长,前部宽厚,后部侧扁。体裸无鳞,侧线完全。头扁平,头顶有皮膜覆盖。吻端圆钝,口下位,横裂。上、下颌有绒毛状细齿。眼小位于头的前部,侧上位。鼻孔2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吻端至眼的中央。须4对,必须1对,其末端达眼的中点;上颌须1对较长,超过头长的1/2;下颌须2对,外侧须长于内侧须。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具硬刺,前缘光滑,后缘有锯齿,起点距吻端等于距臀鳍起点的距离。脂鳍较长,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胸鳍具有1硬刺,后缘有发达的锯齿。腹鳍末端达至肛门。尾柄细长。尾鳍凹型,上、下叶圆钝。

体背、体侧灰黄色,上部深于下部,腹部白色。背鳍、尾鳍末端为黑色。


生活习性 属江河中鱼类,多栖于缓流中,育肥期也不进入湖中。

鳗匹里虫病


疾病名称鳗匹里虫病

为害对象 幼鳗
疾病概述 此病主要为害幼鳗,温室养鳗尤甚。此病正趋于严重,可导致幼鳗死亡,即使不死,也难以育成商品鳗。

病原
病原是鳗匹里虫(Pleislophora anguillarum)。主要寄生于鳗鲡肌肉中,胞囊球形,白色。孢子小,梨形或卵圆形,内部结构简单,1个极囊,占据孢子体的大半,极丝明显。

症状
病鳗消瘦,不摄食,游动缓慢。因病原在肌纤维中寄生,体表外观凹凸不平,10厘米左右的黑仔鳗体表凹凸可能不明显,剥去鱼皮后,则可见到肌肉中嵌有白色球状胞囊。


发病规律 鳗匹里虫可经口和皮肤感染,感染后,其发育受温度的影响,通常15℃以下不发育;15-30℃之间,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25℃左右,感染1个月的幼鳗即可发病。胞囊内孢子成熟后,胆囊破裂,孢子散布于肌肉组织中,使肌肉变性,出现凹凸症状。温室养鳗,体重5-50克的幼鳗即可发病。

防治方法
除彻底消毒外,建议将患病的病鳗就地销毁,以杜绝传播。国外有报告用烟曲霉素,每吨鳗每天用量50毫克,拌饵投喂,连用20天,用来防治此病。

尼里-拉菲水牛


(一)引入历史

尼里-拉菲水牛原产于巴基斯坦的旁避普省中部。1974年输入我国(公牛15头、母牛35头),分别饲养于湖北省种畜场和广西畜牧研究所,目前巳发展到187头,并扩大分布到广东、湖南、四川、江西、贵州、安徽、陕西、云南等省。

(二)体型外貌

尼里拉菲水牛(公)

脸较长,前额突出,玉石眼(虹膜缺乏色素)。角短、基部宽广,角基向后再朝上紧紧卷曲呈螺状,体躯深厚,躯架较低,体格显得粗壮。腹垂较大。尾部着生较低,尾根渐尖细向下延伸,尾端达飞节以下,有的甚至接近地面。乳头特别粗大且长,乳静脉显露、弯曲。脸部、鼻端、四肢系部(前后左右不定)有白斑块。

成年公母牛体重分别在800和600kg以上。

中国的尼里-拉菲水牛,公、母牛的体尺都大于原产地的,母牛的体重也比原产地的大得多。

据广西畜牧研究所资料,母牛各项体尺指数,肢长指数40.8%,体长指数115.0%,胸宽指数69.1%,胸围指数162.3%,体躯指数141.0%,管围指数16.7%。可见该品种胸深而体矮,骨胳粗壮。

尼里拉菲水牛(母)(三)生长发育

表2各龄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公、母犊初生重分别为40.8和38.5kg,比原产地的39和37.5kg大一些。生长发育以初生至6月龄哺乳期最快,公、母犊日增重分别为0.96和0.89kg,初生至2周岁时分别0.82和0.62kg;12月龄体重,公母牛分别可达到328和308kg左右(表2)。

(四)生产性能

1.产乳性能

据湖北省种畜场78头母牛泌乳期资料,平均产乳量1983.8kg(305d)。另据广西畜牧研究所27头母牛94个泌乳期资料,平均产乳量1917.0774.4kg,泌乳天数269.060.1d,平均日产7.1kg,最高日产19.9kg,优秀个体产乳量达3400~3800kg.25头第一泌乳期平均产乳量达1811.9741.2kg(273.045.2d),24头第二泌乳期平均产乳量2032.0682.2kg(264.451.9d),19头第兰泌乳期平均产乳量2150.9~666.8kg(281.857,0d)。

据测定,9头尼里-拉菲水牛乳的营养成分,干物质为17.65%1.24%,蛋白质4.35%0.38%,乳脂率7.19%1.01%,乳糖4.64%0.91%,灰分0.81%0.4%。乳汁纯白、浓厚、味香。

2.产肉性能

尼里-拉菲水牛在巴基斯坦有乳、肉、役三用家畜之称。它前期生长发育很快,饲料利用率要比欧洲黄牛品种高得多。据报道,水牛的饲料利用率是4.29个斯堪的那维亚饲料单位,瑞士褐牛4.79个单位,荷兰黑白花牛4.94个单位。因此,巴基斯坦水牛肉占全国肉类生产的25%,达20万吨。据巴基斯坦报道,成年水牛经适度肥育,屠宰率50%~55%,肌肉占胴体的71.3%,脂肪占4.9%,骨肉比1:3.6。

(五)繁殖性能

据广西畜牧研究所和湖北省种畜场八年多的尼里-拉菲母牛繁殖资料统计,繁殖率分别为78.36%和84.4%。其生殖生理情况见表3。

从表3看出,产后发情和产犊间隔比原产地要短。尽管该品种常年均能发情,但季节性较强,多集中于夏秋,因此,产犊非常集中,7~10月占全年产犊的69.1%(见表4)。

表4产犊月份分布

注:据广西畜牧研究所资料。

公牛,18月龄时就会尾追并爬跨发情母牛,但阴茎不能伸出。据观察,如与母牛合群放牧,两岁多就可射精,使母牛受孕。而饲养在公牛站的公牛,要比本交的晚些,2.5~3岁时才能顺利采精,获得合格的精液。

据广西畜牧研究所对6头公牛1512次采精记录统计,平均射精量为5.68ml,活力0.616,含精子数9,85亿/ml,pH6.2(全年每周两次采精),精液为乳白色或灰白色。1978~1982年生产颗粒和细管冷冻精液共22万多粒(支),解冻后精予活力为0.3~0.5,以细管冷冻精液质量最好。精液的品质在一年中以1~2月最差,其余月份变化不大,

(六)适应性能

尼里-拉菲水牛引进我国后经8年多的观察,证明能很好地适应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条件。耐热、抗寒性较强。湖北省种畜场地处江汉平原,极端气温度差异很大,夏日达41~43℃,严冬达-10~-15℃。据观察,牛群在夏季日光直射的情况下放牧,体温虽有升高,但未表现烦躁不安,收牧后体温很快恢复。在三九寒天,虽呈现并排卧地群集共暖,但未出现卷曲卧地、弓背、竖毛、肌肉发抖的现象。据广西畜牧研究所资料,盛夏高温、高湿对泌乳量也无明显影响。

抗病力强,8年多来均未发现传染病和血液寄生虫病。犊牛以新蛔虫和球虫病最为常见,只要及早用药,均能控制。据广西畜牧研究所1980~1983年资料统计,成年母牛和育成牛年发病率为0.8头次,其中以外科病最多,占43.6%,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占28.46%,乳房疾病占10.26%,生殖道、产科疾病占6.4%,呼吸系统疾病占1.28%。

上述各项生产性能的表现与原产地相似,不少指标还超过原产地。这些都是适应性强的最好标志。

(七)杂交效果

用尼里-拉菲水牛改良我国水牛是从1975年开始的。目前有尼中(我国水牛)和尼摩两种杂交组合(一代或=代)。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已繁殖一代尼杂(尼中)水牛约920多头,三晶种(尼摩中)杂种1490多头。这两种杂交水牛在各方面都显示出良好的杂种优势。现用尼里-拉菲水牛改良我国水牛已从广西、湖北发展到广东、湖南、江两、上海、贵州、河南、云南、安徽、福建、陕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据广西畜牧研究所资料,一代尼杂的生长发育与三品种杂交水牛的相似。初生重较纯种低,母犊分别为36.73.8kg(7头)和36.45.0kg(25头);两岁时分别为478.066.8kg(7头)和488.749.8kg(22头);成年时分别为627.242.1(7头)和666.159.2kg(8头);初生至两岁平均日增重为0.61和0.62kg,略低于尼里-拉菲水牛,但成年三品种杂种公牛达900~1100kg,超过尼里-拉菲公牛。

7头一代尼杂和8头三品种杂种母牛的体尺、体高分别为135.84.2和138.54.7cm,体斜长155.49.8和159.04.1cm,胸围217.36.8和218.08.2cm,腹围248.310.3和256.914.5cm,说明这两个杂交组合水牛,整个体躯结构显得深厚、结实,比我国水牛大。

据广西畜牧研究所资料,一代尼杂5头9个泌乳期平均产乳量1906.1442.8kg(311.232.6d),第一泌乳期平均产乳量1491.6l08.9kg。三品种杂种水牛15头30个泌乳期平均产乳量是2200.0805.1kg,第一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1898.7675.8kg,最高日产15.3kg。两个品代最优秀个体泌乳期(305d)分别达2461.7kg和3820.9kg,均具有良好的产乳潜力,其产乳量比我国水牛提高l~2倍。

乳的成分,一代尼杂和三品种杂种水牛,千物质分别为:18.87%和18.46%,蛋白质4.00%和4.54%,乳脂率8.02%和7.94%,乳糖4.53%和5.09%,灰分0.846%和0.830%,乳汁比纯种水牛浓厚,乳脂率也高得多。

广西畜牧研究所和柳州种畜场分别屠宰2头一代尼杂和9头三品种杂种经肥育的18--24月龄公牛,屠宰率分别为51.9%和51.4%,净肉率41.8%和41.3%,骨肉比1:4.1和1:4.1。

(八)评价与展望

尼里-拉菲水牛是世界最优秀的乳用水牛品种之一,引进我国后表现繁殖力高、育成率高、生长发育快、泌乳性能好、抗病力强、耐热、耐粗饲、易肥等优点,足以说明该品种水牛能适应我国南方各省。但尾巴及乳头特长,易受伤,易发生断尾和乳房炎。

由于用尼里-拉菲水牛改良我国水牛效果显著,已成为各省、自治区的主攻方向,并试图培育我国自己的乳、肉、役兼用水牛新品种。今后应加速纯种繁育,为我国南方全面开展水牛杂交改良工作提供更多的种畜,发挥水牛的乳、肉生产潜力作出贡献。

山沟里“游”出致富鱼


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山泉水四季长流,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村民们抓住这一宝贵资源,成立合作社发展冷水鱼养殖。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合作社养出的鱼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

青山碧水间,四五十个小型鱼池错落有致,顺着从青龙河源头的“龙口”中流出的泉水连成一片。

走近鱼池一看,一群群虹鳟、三文鱼在池底游弋,几条金色的金鳟鱼在水中穿梭。恰巧,饲养员往池里投放鱼食,鱼儿立刻成群结队地活跃起来,有的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

6月17日,记者到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时看到这番景象。

老大杖子乡位于建昌县西南部,东与要路沟乡毗邻,西与河北省青龙县接壤,多山、少平地,是地地道道的大山沟。

青龙源村地处老大杖子乡西部,四面环山,因山多地少,靠土里刨食的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

穷则思变。村主任吴飞堂开始为村民谋出路。“以前我们光看到大山沟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等劣势,却忽略了大自然的馈赠。”吴飞堂说,因为海拔高,气候温差大的特殊环境,让青龙源村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冷水。村内有3处泉眼,是青龙河的源头,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歇,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山泉水每天这么白白地流走,实在是对资源的浪费。”吴飞堂通过到北京、青岛等地学习考察后,决定发展冷水鱼养殖,带领村民致富,“冷水性鱼类,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鱼类,这种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软化作用,属于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很大。”

更让吴飞堂坚定养殖冷水鱼的是:我国适合冷水养鱼的地方很有限。因为养殖冷水鱼,水质必须是四季长流,不结冰的山洞溪流或泉水。“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于是,吴飞堂请来专家论证,考察了这里的水资源。专家认为这里的水资源得天独厚,完全是山泉水,没有任何污染,非常适合养冷水鱼。这给他和全村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他决定带领村民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这大山沟里“游”出村民致富鱼。

说干就干。他组织几户对冷水养殖有积极性的村民,先后到北京、青岛等国家海洋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基本上学会了冷水鱼消毒、防疫、喂食等管理方法,取到了“真经”。他还邀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进村手把手地给村民技术指导。

2010年12月15日,在吴飞堂的努力下,建昌县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地点就设在老大杖子乡西部青龙源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合作社由40户养殖户组成,有员工56人。

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并被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确定为建昌县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基地。“因为我们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所以非常受市场欢迎。”合作社社员吴秘堂望着即将上市的5万尾虹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成功打入北京市场,并成为指定供货商。

吴秘堂随后又带记者来到合作社的鱼苗孵化基地。“从外引进鱼苗价格很高,为了节省养殖成本,我们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吴秘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鱼苗进价5元左右,如果自己有孵化场,一个鱼卵0.7元,成活率为85%左右,孵化成鱼苗成本为2元左右,比进价低了3元,“一尾鱼苗节省3元,10万尾就节省30万元,100万尾呢?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通过5年的发展,吴飞堂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几十户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了致富,还安排了很多村民就业。更重要的是养鱼让家乡多少年白白流走的地下泉水发挥了作用,成为村民的“致富泉”。

吴飞堂和社员们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打造“建昌冷水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再建1200米的鱼池。这又将带动当地冷水鱼养殖户50户,增加农民收入,预计户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

吴飞堂说,他们还将发展水产苗种繁育,水产饲料,鱼药、养殖设施和水产品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建昌县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辐射和带动区域水产养殖发展。

怎样在鱼缸里养河豚


使用粗盐或者海盐调整水的盐度,缸内用珊瑚砂做底砂,河豚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最好不要与其他鱼类混养,投放密度要合适,一般1.2m的鱼缸最多投放6-10只河豚即可,它们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6-23℃,PH值适中即可。在接触鱼缸和河豚前后,都要将手清洗干净,日常观察时不可以用手敲击鱼缸,以免惊吓到河豚。

河豚要在咸水中生活,养殖河豚的水中必须用粗盐或是海盐调整盐度,切忌使用食用盐,养殖鱼缸内使用珊瑚砂作为底砂,以提高水中的PH值。河豚对细菌和水质的要求非常高,为减少细菌对它造成伤害,在投喂红虫时,要先用高浓度的黄粉对红虫进行消毒。

河豚有毒,但养殖河豚的水是没有毒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它们会吞水到胃腹部中特殊的空腔内,让它们自己鼓胀成一个球星,并露出腹部的短刺,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吞食,同时它们还会摩擦牙齿和咽齿或是震动鱼鳔发出声音吓唬敌人。

河豚养殖日常管理

养殖时可以适当的投喂一些鲜活血虫,但由于鲜活血虫身上有时候携带病菌,为保证河豚不受病菌影响,不可以经常投喂,一般一次投喂的饵料能在5分钟内吃完最好。养殖河豚的水温最好控制在24-28℃之间,水呈弱酸性,PH值适中即可,投放密度不可以过大,如果是1.2米左右的大方鱼缸,投放6-10条都可以。

养殖河豚的池中灯光不可以太强,为防止它们生藻类,每天照明的时间控制在4-6小时左右即可,鱼缸底防止珊瑚砂可以稳定水质,但也不可过多,最好控制在1-3cm左右,颗粒大小控制在2-3mm左右,既不会卡住鱼缸内的排泄物,也便于使用洗沙器对它们进行清扫。

河豚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在养殖时最好不要将它们与其他鱼类混养。河豚对于氧气的要求不高,养殖过程中不需要每时每刻开启增氧机,养殖河豚的水中不可以添加含碘食盐,应添加天然海水盐调整水中盐度。

鱼缸养河豚注意事项

1、接触鱼缸或河豚前后都要将手清洗干净并风干,使用乳液、肥皂、洗洁精、汽车腊及其他化学物质洗手后要用干净的水将手冲洗干净并且风干之后再下水。

2、观察河豚活动时要用眼睛仔细耐心观察,不要用手敲击鱼缸发出声响,以免吓到河豚,致使河豚释放毒素造成不必要的死亡。

3、要及时补充鱼缸内的水,但注意不要只补充被蒸发的水,因为鱼缸内蒸发掉的水会使水中不蒸发物的浓度增加,在加水时,应当先把鱼缸中的水捞一些出来,然后添加新水直到鱼缸的水线。

4、河豚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6-23℃,如果水温高于28℃或低于9℃都会影响河豚的生长。

养锦鲤鱼缸里放盐吗


可放可不放,正常情况是不需要放盐的,但是如果水中的鱼患病了,就需要加点粗盐来进行杀菌消毒。要注意粗盐不是食用盐,养殖过程中放一点点粗盐可以预防鱼病,增进活力,但是一定要控制量,放多了会使鱼体颜色变淡,而且不利于水草生长,并会使得水缸的水变浑浊。

在水质没有受到污染水温稳定没有明显变化的时候是可以不用加盐的,但是如果水中的鱼有鱼病,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消除细菌等。是否需要加盐,什么时候加盐,加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养殖情况来决定。但是这里所说的盐是指粗盐,并不是人们常用的食用盐,食用盐中的碘含量较高,不适合鱼的成长。

鱼缸中加盐的好处和坏处

1、好处。加入适当的粗盐可以提高鱼的免疫力,让它更加有精神和活力,还可以增进鱼的食欲,生理调节的功能更加完善。

2、坏处。在水温控制不稳的时候加入了过量的盐会导致锦鲤脱水,甚至死亡。也会让水缸中的水草发生枯黄脱水。锦鲤的颜色也会受到影响而变淡,同时降低了水的透明度,不利于观察水缸中的情况。

注意事项

1、虽然鱼缸里加入的盐可以起到杀菌作用,但是水中盐的浓度过高会增加水分在动植物细胞膜之间的渗透压,会导致严重脱水而死亡。如果用食用盐代替粗盐使用的时候,应该要先溶解在其他容器内,然后进行加热除去过高的碘含量。

2、如果是为了控制细菌的滋生、疾病的预防,粗盐的浓度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间即可,如果是为了消杀寄生虫,可以提高浓度,大概在千分之五就可以了。稀释的比例浓度是将1~5g的粗盐加入1L的水中。

3、及时清理鱼缸中的排泄物,排泄物过多的时候就会溶解在水中,会减少硝化菌在水中的生长面积,从而影响水质净化,导致水中的氨含量过高,如果鱼长时间的生活在这种水质中就会慢慢的受到细菌病毒的危害,变得非常脆弱,甚至死亡。

龙虾行业里哪种才是好虾?


一般人的潜意识里,认为野生的才是更好的东西,比如鱼类,绝大多数人都认同野生鱼更好吃这个说法。但对于小龙虾来说,答案是否定的。现实情况是,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在当前的国内龙虾行业里,养殖虾都远远好过野生龙虾,为什么?

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生长环境

如果在国外环境污染不这么严重,水质环境本来很好的情况下,养殖虾和野生虾是没有本质差别的,无非只是产量的差别而已;但是在国内,现在不管是稻田还是河沟,几乎呈现全面污染的环境问题,而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小龙虾,在品质上有非常大的差异。

目前国内的野生虾,主要是生存于稻田和小河沟里面,他们拥有非常顽强的生存能力,即便是污水沟也能生存下来,但小龙虾和所有的其他生物一样,他们能生存并不代表他们喜欢这样的环境,而是被迫于无奈,就好比生活在那些高污染地区的居民,他们不是喜欢污染环境,而是没有办法,只能如此。

而养殖虾则完全不一样,养殖户为什么要做龙虾养殖?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卖钱,而龙虾最终带来商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龙虾个头的大小和龙虾售价的高低,这两个因素是息息相关的:个头越大的龙虾,产量就越大,售价也越高,最终带来的利益才会越大,反之养殖户可能会面临严重亏损。

龙虾在水质不好的环境里,不会反复蜕壳长个头,而是通过把身上的壳和钳子长坚硬来达到自保,这带来的后果就是龙虾是个头偏小的铁壳虾,没有产量,因此,每一个龙虾养殖户,都在想方设法为龙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让它们能反复蜕壳来长个头,增大产量,最终带来商业回报。

二、肉质

龙虾作为生物,要想长身体,必须要吃东西,而生活在野外环境里面的龙虾,因为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为了觅食,以及与其他龙虾抢夺有限的食物,他们需要坚硬的外壳和强壮有力的钳子:一方面可以长途跋涉的寻找食物,另一方面是要与别的龙虾抢夺这些食物,壳软钳子小的龙虾会很吃亏,甚至饿肚子。

大家平时喜欢跑山鸡和跑山猪,是觉得他们大量运动下,吃起来肉质才更劲道,那么龙虾是否也一样呢?事实上恰好相反:因为“跑山虾”长的只是虾壳和虾钳,最终他们会变成头大屁股小的铁壳虾,不仅相同重量情况下肉质很少,而且烹饪不进去味道,属于品质最差的小龙虾。

而龙虾养殖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养殖户会不停的投食喂养,养殖的龙虾不需要像野生龙虾一样到处觅食,也不需要与其他龙虾抢夺食物,养殖户投放的食料足够他们进食,因此,养殖虾就不用像野生虾一样去为了生存而让壳变厚变硬,也不用疯狂的长钳子去打架和钻洞,可以不停的通过蜕壳来长肉。

这同样是养殖户的有意为之,任何一个想赚钱的养殖户,他都会不停的投食喂养,以确保龙虾能长个头,在养殖户的心里,他们恨不得每一只小龙虾都能长到一两以上的个头,这样的话,相同数量的龙虾,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当然最终也就能有更多的家庭收入。

三、个头均衡

每年的三月份,野生小龙虾就开始出洞觅食,这个时候,市场上开始会有小龙虾销售,而这些摆上市场销售的龙虾,则几乎全是野生虾,为什么没有养殖虾?因为养殖户不会傻到在龙虾刚一出来就抓捕,而是相反,要不停的投食喂养,让小龙虾个头长大以后再起塘销售。

为什么野生虾不能长大一点再抓呢?因为野生虾没有主人,谁抓住他们,卖出来的钱就是谁的,到三月份龙虾出来觅食,你看到这个水塘里有几斤小龙虾,心想着干脆过一段时间等他们长大一点在来抓,结果呢?可能第二天这些虾就被其他抓虾人给抓走了,什么都不会给你剩下。

因此,野生虾只要被抓虾人发现了,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是不管大小都被抓起来一起卖到市场上去,对于这些抓虾人来说,反正没成本,再便宜也是纯利润;要么就是被抓虾人抓到自己的塘子里去养一段时间,等个头大一点再卖,而这变相的,其实由野生虾变成了喂养虾。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在养殖虾大量上市之前的野生虾,个头大小不一,品质普遍偏差,因为很多龙虾才刚刚过了一个冬天,刚出来觅食准备长点身体,结果就被抓起来卖掉,这样的虾个头大小不一不说,肉质也是良莠不齐,当然,绝大多数龙虾肉质都很不好,而养殖虾则不会有这情况,杨智慧一定会等到它们个头长的差不多了,才会起塘销售。

四、产量

在最开始国内几乎没有养殖虾,市场上销售的全是野生虾,但是随着龙虾消费越来越成熟,作为食品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进入餐厅后成为夏天大排档的主力军后,小龙虾的养殖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江苏和湖北,龙虾养殖甚至成为支柱性产业,养殖虾的数量也全面的碾压野生虾。

到最近几年,野生虾在市场上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它们主要是在每年的五月份之前,也就是全国的养殖虾还没有上市情况下,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一旦养殖虾起塘上市销售,野生虾完全没有市场。

当然,按照目前国内的龙虾发展态势,野生虾根本等不到养殖虾的上市都会被抓的有绝种的危险,现在龙虾在全国的疯狂热潮,所带来的超级需求,也只有养殖虾才能满足这种需求,野生虾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因为以后市面上所增加的,将全是养殖虾,野生虾的占比还会进一步降低。

五、总结

野生虾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养殖虾干净,这其实就是养殖环境带来的,所以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龙虾作为食材而言的话,野生虾远远不如养殖虾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黄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