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白鲑

中文名称高白鲑

拉丁名称Coregonus pele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白鲑属

拉丁属名Coregon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国长野县水产试验站引进高白鲑。

形态特征
高白鲑体长稍侧扁,头小,吻尖,口端位,上下颌等长或下颌稍突出。口裂斜,口裂后缘达眼前缘下方。眼中等大,侧上位。鳃盖膜7-9个鳃弧,与颊部连接。体披圆鳞,鳞小,颊部与胸腹鳍腋基无鳞,腹部圆,侧线完全。背鳍与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有脂鳍。脂鳍与臀鳍后部相对。臀鳍基较长。尾鳍深叉形,下叶等于或略长于上叶。背鳍3-4,9-10;臀鳍2-3,13-16;胸鳍1,13-16;腹鳍1,11-12。第一鳃弓内鳃耙退化无痕迹,外鳃耙554,梳状。侧线鳞82-89。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头部及鳃盖有小斑点。腹腔膜银白色,鳔1室,幽门盲囊67-131个,脊柱骨数为56-59枚,以58为多,其中胸腹椎412枚,尾椎为172枚。肠长为体长的40%-59%。

生活习性
高白鲑虽属冷水性鱼类,但对栖息的环境条件可塑性较强,可正常生活在水温1-28℃的范围内,其最适温度为15-25℃,比一般冷水性鱼类适应温度范围高。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增高生长速度明显尽快,所以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植表现明显的生长优势。pH值适应范围为6-9,在一般偏酸和偏碱性水域均可生长。该鱼较其他冷水鱼类耐低氧,能忍耐2毫克/升以下的低溶氧环境。分布与西伯利亚一些河流中(如迪克卡河、科雷马河)的高白鲑可分为三种生态类型,即河流型(洄游性)、湖泊型和河湖型(半洄游性)三种。河流型种类,它们在洄游到河流中产卵繁殖,幼鱼又洄游到湖泊索饵肥育,进行不同长度的洄游;湖泊型种类,它们适应湖泊静水生活,能完成索饵、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物学过程;而河湖型种类,它们介于河流型和湖泊型种类之间。根据前苏联资料,湖泊型种类又可分为生长快、生长中等和生长慢三个种类,其中生长快和生长慢的种类经常生活于同一湖泊水域中,这是当水域中饵料资源不足时,维持其种群高数量的一种适应性。目前,各国都选择湖泊型种类作为湖泊,水库和池塘增养殖的对象。

高白鲑属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生物,也摄取部分底栖生物。刚孵出的仔鱼主要摄食轮虫和无节幼体,仔鱼期之后摄食的种类为技角类、饶足类、水生昆虫和一些底栖生物,对饵料的要求不很严格。解剖自然水域中孵出后第9天的仔鱼肠道食物团中有轮虫、原生动物和象鼻蚤等;第13天仔鱼除上述种类外还有许多藻类;0.02克仔鱼肠道食物团中象鼻蚤1-93个,无节幼体1-38个,中型剑水蚤3-23个;0.5克幼鱼,肠道食物团中有技角类2-173个,摇蚊幼虫4-51个;9-13.7克幼鱼,技角类是主要食物。当年鱼8月份的食性呈多样化,技角类和摇蚊幼虫是其食物组成中的基本成分。成鱼食性据资料介绍仍与当年鱼相似。摄食水温为1-25℃,冬季仍能正常摄食,摄食旺季在6-8月(水温20℃以上),幼鱼和非产卵个体摄食旺盛期可延至10月(水温10-20℃),秋季温度下降,其摄食强度也随之下降。亲鱼在产卵前几乎停食50天左右。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捕捞高白鲑的食性分析,主要以技角类的西芷拟蚤。端足类的钩虾和极少数饶足类的右突新镖水蚤,其出现率分别是93.7%,22.2%,12.7%和其他11.1%。一年中该鱼都保持旺盛的摄食强度,但冬季,胃饱满指数下降。

淡水生。

繁殖习性
高白鲑是白鲑属鱼类中性成熟较早的种类。性成熟取决于它的生长情况。据资料,在前苏联布拉特水库,2+龄性成熟,体长290毫米,质量350克;在耶拉夫宁斯湖1+龄时达到性成熟;在乌谢河、鄂毕河上游和勒拿河下游的湖泊中,3+龄性成熟;而在伯朝拉河地区的哈拉别伊斯克则4+龄性成熟,雄鱼通常比雌鱼早成熟一年。新疆1998年5月27日投放塞里木湖体长10毫米高白鲑鱼苗,到1999年11月观察,雌鱼有18.1%的性腺达到Ⅳ期;雄鱼96.1%达到性成熟;即在塞里木湖高白鲑雄鱼2龄性成熟,雌鱼3龄性成熟。高白鲑鱼卵径较小,为1.3-1.7毫米,怀卵量较大,最高达到24.82万粒,最少为3 000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63粒/克。

在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解剖3尾质量650克、体长29厘米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36.5万-45.9万粒,相对怀卵量为62.6-84粒/克质量。Ⅳ期高白鲑的成熟系数均超过8.0,最高19.6;雄鱼都在1.0以上,最高为1.87。湖泊型高白鲑产卵期开始于11月下旬,产卵盛期在12月,结束于翌年的1月初。产卵群体的性比接近于1∶1。新疆塞里木湖高白鲑雌、雄性比有明显季节变化,10月渔获物中性比为1∶0.53;11月为1∶4.82,平均1∶2.21。自然产卵水温为1-3℃,选择在底质为沙砾底地段产卵。

高白鲑的人工繁殖,前苏联、美国和日本都采用与虹鳟鱼相似方法,不需催精,而是直接从成熟的亲鱼采卵和人工受精。但从湖泊或池塘捕捞的亲鱼不是都能自动流卵,达到这样程度的仅占20%左右;因此大部分亲鱼都要经短期暂养达到能采卵的性成熟。前苏联采用箱池暂养,实际与网箱暂养相似,后者较简单,方便。如水质条件较好(最好有微流水),35-40立方米箱池可暂养700-900克亲鱼800尾。经过箱池暂养。可使亲鱼集中产卵和受精。人工受精方法采用干法受精和湿法受精两种方法。干法受精是直接将卵和精液挤入盆中,用羽毛搅拌,使卵充分受精;湿法受精是在盆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然后挤入卵、精液,搅拌受精。受精前卵直径约1.2-1.7毫米,为正球形或略长的卵形,卵外膜透明,表面全为卵黄囊占满。

相关阅读

乌苏里白鲑


中文名称 乌苏里白鲑
拉丁名称 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白鲑属
拉丁属名 Coregonu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II―9~12;臀鳍条II~III―9~16;侧线鳞 。鳃耙24~30。幽门盲囊127~188。鳃条骨8~11。
体长为体高的3.9~5.0( 。)倍,为头长的4.2~5.3(4.80.2)倍,为尾柄高的10.1~15.4(12.71.4)倍,为尾柄长的7.3~11.7(9.00.8)倍。头长为吻长的3.1~5.3(4.00.4)倍,为眼径的3.7~5.7(4.80.5)倍,为眼间距的3.1~4.1(3.60.2)倍,为眼后头长的1.5~1.9(1.70.1)倍。

体型长,侧扁,呈梭形。头较小。口较大,端位,口裂倾斜,上颌骨游离,末端延伸达眼正中的垂直线,舌无齿。眼较大,吻端较近,虹膜银白色。圆鳞,较大,被覆全体,侧线鳞完全,摩擦易脱落。背鳍较短,起点距吻端较尾鳍中央稍前,脂鳍小,位置较后与臀鳍相对。鳔一室,腹膜银白色。

体背部为青灰色,体侧为银白色,腹部白色,鳍浅灰色。

雌、雄差别较小,雄性头部相对略大,吻长稍长,眼后头长略短,尾柄略长,吻至背鳍距离较短。仔鱼以后随着年龄年龄增长鱼体各部比例变化为头长、眼径、鳍长相对减小,而提高则增大。


生活习性 乌苏里白鲑系冷水性鱼类。喜栖息在水质澄清,沙砾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大,水温较低的河流或支流。栖息的水温1.0~20.0℃,适宜水温10℃左右,当河流水温升高到15℃以上时,则迁徙到水温较低的支流或山区河流。在水温0.2℃的低温时,仍能正常活动和摄食,在水温20℃以上的水域很难发现。有明显的季节性适温洄游。春季(4月下旬~5月上旬)聚集河流浅水区觅食,夏季(6月以后)进入支流或山区河流,秋季(10月中旬~11月上旬)游向河道产卵,冬季在河道深处越冬,并到浅水区四处觅食。乌苏里白鲑春、秋季摄食强度很大,夏季显著减弱,冬季继续摄食不停。

高体鮈


中文名称高体鮈

拉丁名称Gobio soldatovi Berg

英文名称Pacific gud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鮈属

拉丁属名Gobio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辽河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37-40,鳃耙3-4,下咽齿二行,25-52(35-53)。

头长为体长的22.6%-28.5%,体高为体长的22.6%-25.5%,尾柄长为体长的20.4%-24.5%,尾柄高为体长的9.3%-10.3%,吻长为头长的30.5%-35.6%,眼径为头长的21.6%-23.7%。

体长侧扁,前躯高,尾柄低。头长大于体高。吻钝,口下位,呈弧形。唇薄。口角须一对,后延至眼球正中下方,长度于眼径相仿。鳃耙不明显,下咽齿内行呈钩状。胸部裸露无鳞。

背鳍无硬刺,胸鳍较大。胸鳍、腹鳍和臀鳍末端较圆,尾鳍叶尖。肛门近于臀鳍起点。

腹腔膜白色。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的一点五倍。

背部黑色,体侧较浅,有一条灰黑色纹带,头部有二条黑纹,在体背侧上有许多不规律的小黑点。背鳍和尾鳍布有小黑点,形成条状。其它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高体鮈栖居于湖泊,体长4.6厘米性成熟。怀卵量1 500-5 300粒。产卵于砂砾底质的场所,以底栖动物为食。

淡水生。

高菱鲷


中文名称高菱鲷

拉丁名称Antigonia capros Lowe

英文名称Deepbody boa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鲂目

拉丁目名Zeiformes

中文科名菱鲷科

拉丁科名Caproidae

中文属名菱鲷属

拉丁属名Antigo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菱形,侧扁,被小栉鳞。口小,上翘,近垂直状。两颌各具1行小牙。犁骨、腭骨无齿。体侧从背鳍基底至臀鳍鳍条具1条红色横带。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70米深处。全长可达250毫米。

海(洋)生。

高黎贡山猪


高黎贡山猪(GaoliGongshanpig)因主产于云南怒江州高黎贡山地区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海拔1800~2300m的山区、半山区养猪生产的当家品种,以泸水县的洛本卓乡、古登乡、秤杆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独龙江乡六个乡为中心产区。怒江州的泸水县、贡山县和福贡县的其他乡镇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5o33~28o23、东经98o07~99o39,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全州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属世界自然地理遗产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富含水、林产和矿产资源,林木茂盛。低温高湿,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1.1~15.1℃,一山上下,头戴白帽,身穿绿衣,脚踏花海等罕见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全州的农业属常年四季种,一年四季收的粗放立体农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荞麦、甘薯等,饲料以玉米、荞麦、甘薯和青饲料为主。

高黎贡山猪适应了怒江高山峡谷、低温高湿环境。环境条件恶劣,当地农户多采用仔猪和架仔猪阶段白天与牛、羊混群放牧,自由觅食鲜嫩野生植物及草根等野生饲草,早晚进行适当补饲玉米和青饲料混合的稀汤料,圈舍用木棍搭成或在人住屋的下面用木棍圈成,非常简陋。由于交通不便,在怒江州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高黎贡山猪类群,形成高黎贡山猪适应低温高湿环境,具有耐粗饲、抗病性强、体型中等、生长慢、产仔数较低、肉质好的特点,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当家猪种。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自治州,全州辖泸水、福贡、贡山和兰坪四个县共29个乡(镇)、260个村委会,总人口49.2万,以傈僳族为主体,有怒、独龙、白、汉、普米、景颇、藏等22个民族,其中傈僳族占51.09%,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怒族和独龙族是怒江州独有民族。

产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由于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外来猪种较少,高黎贡山猪一直处于一种封闭、自然近交和放养的半野生状态。

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记载,怒江州养猪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驯养了猪,生活在怒江的祖先们在狩猎中逐渐懂得了动物的驯养,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居住的少数民族长期选育、饲养的猪种,当地人称之为西南山地型猪种,各民族历来都有选留公、母猪的习惯,但没有专门饲养成年公猪的习惯,多用选留母猪自产的小公猪进行交配,配种后即去势育肥,长期闭塞、封闭形成了自繁自养的近交群体,历史上怒江各民族都有宰食仔猪的习惯,至今仍保留。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怒江州2007年统计,全州存栏纯种高黎贡山猪3.06万头左右,约占全州能繁母猪的30%。中心产区六个乡有纯种能繁母猪1.49万头。近20年来,怒江州高黎贡山猪饲养数量随外来猪种的引入逐年减少,高黎贡山猪1988年存栏约26万头,1993年存栏约22万头,1998年存栏约19万头。在怒江边交通方便之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已很少饲养高黎贡山猪;在半山区和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仍饲养着高黎贡山猪,但总的数量在逐年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高黎贡山猪体型中等,全身被毛以纯黑为主,部分有麂子毛、六白、四脚白、额顶白、尾尖白;鬃毛有的较长、密,延伸至肩部,部分中等或短。头中等大小,嘴筒尖、直;两耳较小,多数外展,部分前倾,直立。背腰平直或微凹,腹大、稍下垂,四肢短小,蹄坚实,体型紧凑结实。高黎贡山猪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由于长期闭锁繁育,加上高山峡谷特殊地形的阻隔,使高黎贡山猪类群和个体间外形特征不一致。

2.体重和体尺2010年3~5月在泸水县和贡山县,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组教师和泸水县畜牧局和贡山县畜牧局相关成员,分别在泸水县的鲁掌镇、秤杆乡、六库镇、古登乡和洛本卓乡,贡山县的茨开镇六个乡镇,对1岁以上40头高黎贡山种母猪进行了测量,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通过对泸水县的洛本卓乡、古登乡、秤杆乡、大兴地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独龙江乡六个乡126头高黎贡山初产母猪调查,窝产仔数(6.50.07)头,对107头高黎贡山经产母猪调查,窝产仔数(8.80.10)头。

2.育肥性能高黎贡山猪生长缓慢。经调查,产区以吊架子方式育肥,饲养管理粗放,营养不平衡,一般育肥10个月以上,体重55~60kg,日增重仅200g左右,料重比5以上。

2006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组曾3次到该猪种的核心产区,购买农户育肥10个月的高黎贡山猪12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对上述12头猪的肉质进行了测定,pH16.50.14,肉色(3.380.10)分,大理石纹(3.50.11)分,熟肉率59.35%0.93%,失水率15.29%+0.29%,贮存损失3.74%0.07%。

2007年12月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和怒江州泸水县畜牧局、贡山县畜牧局,在泸水县的鲁掌镇和秤杆乡、贡山县的丙中洛乡和独龙江乡4个点通过购买农户饲养的猪进行屠宰并取样(16份),由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进行检测(鲜样),其肌肉中含:水分68.32%0.27%、干物质31.68%0.27%,粗蛋白22.25%0.26%,粗脂肪7.08%0.12%,粗灰分1.09%0.02%。

在屠宰测定的同时,2006、2007、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对12头高黎贡山猪的眼肌、背脂和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几种组织中均不含低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高黎贡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名优特产老窝火腿的原料,由于交通不便,产区高黎贡山猪饲养量较大。怒江州1958年就开始引进其他猪种,到1978年杂种猪占猪总饲养量的6%。

20世纪80年代后曾引入过杜洛克猪、汉普夏猪、大约克夏猪、长白猪等,进行杂交,在怒江沿线推广,在交通长期闭塞的山区和半山区基本没有进行。

五、品种评价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养猪生产中的当家品种,体型中等偏小,生长速度较慢,肉质优良,肉味鲜美,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在怒江州原始产区,处于农户半放养的自生自灭状态。今后应在怒江州高黎贡山猪产区建立自然保种区,并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3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圆尾拟鲿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