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颌间银鱼

中文名称前颌间银鱼

拉丁名称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英文名称noodlegfish

异名面条鱼、面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间银鱼属

拉丁属名Hemisalanx Regan,190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海、东海、黄河水系、钱塘江水系、鸭绿江口、长江口和瓯江口。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1-13;臀鳍条Ⅲ,23-28;胸鳍条8-9;鳃耙9-13;脊椎骨68-72。体长为体高的10.9-11.5倍,为头长的5.8-6.3倍,为尾柄长的7.2-8.0倍,为尾柄高的30.0-38.0倍。头长为吻长的2.7-3.1倍,为眼径的6.1-6.6倍,为眼间距的2.8-3.2倍。雌雄性有显著的区别,雄性臀鳍的上方,身体两侧均有一排鳞片,一般为18-21个,且臀鳍前部的鳍条特别伸长,后部鳍条略弯曲成为波浪状。雄性的胸鳍比雌性的显著长些。雌性体长为胸鳍长的14.4-15.3倍,雄性为7.3-7.6倍;雌性体长为腹鳍长的12.8-14.4倍,雄性为12.2-12.7倍;雌性体长为臀鳍基部长的8.2-8.8倍,雄性为7.1-7.4倍。身体细长,略为圆筒形。头部上下扁平,吻较圆钝,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口盖骨和下颌都有一排细齿;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有一个肉质突起;舌上没有齿;前上颌骨前部略向前伸出,下颌骨的前部有一对大齿。背鳍和臀鳍位于体后3/4处,臀鳍起点在背鳍的第2-3根鳍条下方,脂鳍位于背鳍终点到尾鳍基部距离的中点,胸鳍肌肉基不显著。身体透明无色,浸在福尔马林中的标本变为不透明白色。从头的背部可以清楚地看到脑的形状。沿着肩骨有一行黑点,从胸部起经过腹部直达臀鳍前端有二行黑点,这二行黑点各沿臀鳍基部向左右分开,延到臀鳍后端会为一列,直达尾鳍基部。在胸鳍第一鳍条及尾鳍上散布着一些黑色小点。

生活习性
银鱼主要以小虾,桡足类及鱼苗为食,是一种喜在水上层活动的小型鱼类,它又是种生长在海中而到咸谈水区域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3月下旬开始从海洋到长江三角洲进行生殖洄游,亲鱼产卵后死亡。受精卵随水流到海中发育生长,到第二年又来河口产卵,这样便形成了长江口一年一度的银鱼渔汛。

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银鱼的生殖季节是3月中旬到4月底,3月中旬(水温8℃左右)鱼群开始从海中向长江口游动,4月中旬亲鱼大批来到,此时是生殖盛期(水温18℃),4月下旬在渔获物中出现大批刚产过卵的个体;5月上旬产卵期结束,在渔业上也停止捕捞。产卵场分布在南通至崇明南门港一带江段内,亲鱼在江中水流的上层产卵。银鱼来到长江口时,性腺已发育到Ⅳ期。雄性精巢虽已成熟,但极不明显,仅有右侧的一个,位于腹腔后部靠近泄殖孔处,呈略带白色的透明体状。雌性卵巢在腹腔内的位置是前后排列,左侧卵巢在肠管前段的左边,右侧卵巢在肠管后段的右边,形成左前布后的位置。Ⅴ期卵巢透明稍带黄色,卵径0.8-0.95毫米,卵粒透明无色,粘性,卵膜上有花纹状的丝状体,受精卵遇水后丝状体在卵的一端成为一束,另一端则散开,以此粘附于其他物体上。统计了9尾银鱼的绝对怀卵量,变动幅度为3 174-6 666粒,卵为一次产出。人工授精卵粒,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孵化时间差别很大,水温10-13℃时需12天又22小时,水温17-21℃时只需5天又16小时便孵化了。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3.1毫米,69对肌节,眼上有一黑点,有胸鳍芽。孵出后10天左右卵黄囊消失,肠管已通,能自由摄食。

相关推荐

有明银鱼


中文名称有明银鱼

拉丁名称Salanx ariakensis kishinouye

英文名称Ariake ice-fish

异名白饭鱼(广东)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银鱼属

拉丁属名Salanx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长江水系、珠江口和台湾。

形态特征
背鳍Ⅱ-10-11;臀鳍Ⅱ-25-26;腹鳍Ⅰ-6;胸鳍Ⅰ-7-8。鳃耙1-3+1+7-9=9-13。

体长为体高的12.4-15.8(平均13.7)倍,为头长5.2-5.8(5.5)倍,为尾柄长9.3-10.6(10.2)倍。头长为吻长的2.3-2.5(2.4)倍,为眼径7.4-9.5(8.4)倍,为眼间距3.3-3.8(3.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4-3.3(2.8)倍。

体细长,前部较圆,后部侧扁。头扁平。吻尖长呈锐角。眼圆,等于眼部头高,位于头前侧半部并略斜向腹面,眼间宽平。口前位,口裂平。两颌等长。前颌骨前部增宽并延长,形成锐三角形。上颌骨末端不达眼前缘。下颌骨前部有突起。具2个犬齿并穿出口盖。下颌具三角形前骨突并每侧有齿2-7个。上颌齿8-15个。前颌齿4-7个,大且后弯。下颌齿7-11个腭齿较小,1行,5-8个。舌无齿。舌端尖或圆形。鼻孔位于眼前方。鳃孔发达。鳃4。具假鳃。鳃耙短小。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后腹部具脂膜。

背鳍约位于体后的1/4处。臀鳍始点在背鳍第3-4(♂)或6(♀)鳍条下方。雄鱼胸鳍呈尖角状,雌雄鱼肌肉基均不发达。尾鳍叉状。脂鳍起点与臀鳍基末相对(♂)或相距0.5-1毫米(♀)。

体裸露无鳞,仅雄鱼臀鳍基部具1行臀鳞。

新鲜鱼腹部有2行小黑点,至尾柄下成1行。吻端、沿下颌有黑点。胸鳍、腹鳍外缘黑色。雄鱼臀鳍基前部具黑斑。雌鱼不明显。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咸水生。

大银鱼


中文名称 大银鱼
拉丁名称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Abbott)
英文名称 large icefish
地方名称 银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银鱼科
拉丁科名 Salangidae
中文属名 大银鱼属
拉丁属名 Protosalanx Regan,190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4~15;臀鳍条Ⅲ,26~29;胸鳍条Ⅰ,23;腹鳍条Ⅰ,6;脊椎骨60~64。体长为体高的10.3~12.6倍,为头长的4.4~4.5倍,为尾柄长的11.7~12.0倍,为尾柄高的26.4~30.4倍。头长为吻长的2.4~2.7倍,为眼径的8.6~9.6倍,为眼间距的3.1~3.3倍。身体较一般银鱼种类粗大,吻为三角形,吻长为吻宽的1.1~1.2倍,齿的排列及数量:前上颌骨1行8个;上颌骨1行13~18个;下颌骨2行13~17个;舌骨1行6个;口盖骨2行5~13个,犁骨以束大小10个。下颌稍长于上颌。背鳍位于臀鳍和腹鳍中间的上方。胸鳍有肌肉基。身体每个肌肉都具有一行黑色素,体背部及头背面布黑色素。
生活习性 生活在淡水中,生殖季节是3月,就在江河中产卵。肉食性鱼类,以虾、银鱼、鲚鱼为食。
繁殖习性 大银鱼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在同一批渔获物中可有发育不同期的个体。同一个体的卵巢中有处于不同时相的卵细胞。

营养价值 银鱼又名面条鱼、面鱼等。银鱼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赖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等成分。银鱼可食率为100%,为营养学家所确认的长寿食品之一,被誉为鱼参。

食疗与保健 银鱼具有补虚、止咳、消积、健胃、益肺、利水之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小儿疳积、营养不良、腹胀水肿等症。干制银鱼含钙量为群鱼之冠。

皇冠六间


学名 皇冠六间
拉丁名 cyphottlaptafrontosa
分类地位 鲈形目丽鱼科
原产地 非洲坦干伊克湖
形态特征 体长15~20cm,厚侧扁形,口中位,口裂中等,额头隆起,体色深蓝,有六条与体轴垂直的黑色宽带。
生活习性 适宜水温24~28℃,弱碱性稍硬的水质。喜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温和的肉食性,有领地习性,喜摄食水蚯蚓、水生昆虫及幼虫、小型无脊椎动物等。生长速度较慢,1.5~2年性成熟,口孵方式繁殖,雌鱼含卵孵化,每次产卵量50~70粒。
主要养殖技术 养殖缸最好用珊瑚石和珊瑚砂布置,有利于保持最适合其生活的水质。可与其它非洲慈鲷混养,或同种类群养,但不可密度太大或规格悬殊。最理想的饲料是冰冻血虫,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亦可,经驯化可适应干虾或颗粒饲料。每天投喂2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圆拟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