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蚬

中文名称 河蚬
拉丁名称 Corbicula fluminea
生物代码 580020080200010001
英文名称 Salad Clam
地方名称 黄蚬、金蚶、扁螺、美蚬
中文门名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瓣鳃纲
中文目名 Lamellibranchia
拉丁目名 真瓣鳃目
中文科名 Eulamellibranchia
拉丁科名 蚬科
中文属名 Corbiculidae
拉丁属名 蚬属
分布类型 Corbicula
形态特征 淡水
分布 贝壳中等大小,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壳质厚而坚硬,两壳膨胀。外形略呈正三角形。贝壳两侧略等称。前部短于后部,前部短圆。后部稍呈角度。壳顶膨胀,突出,向内和向前弯曲,因此形成两壳顶极为接近,略偏前方,位于壳长2/5处,经常被腐蚀。腹缘很弯几乎呈半圆形,背缘略呈截状,前缘圆。壳面呈棕黄色、黄绿色、黑褐色或漆黑色,并有光泽,壳面颜色与栖息环境及年龄有关,具有同心圆的生长轮脉。
珍珠层淡紫色、鲜紫色,并有瓷状光泽。壳顶窝较深。外韧带强,呈短、粗梭形。黄褐色,位于壳顶后部。外套痕明显,完整。前、后闭壳肌痕皆呈卵圆形,略等大。铰合部发达,左、右两壳各具有3枚主齿,及弧形片状的前、后侧齿,左壳前端2个主齿大,呈八字形排列,后主齿细长,向后斜行延伸;右壳中央主齿大,前主齿微弱,后主齿细长。左壳具有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前、后侧齿各2枚。前侧齿伸展至前闭壳肌痕的前背缘处,后侧齿伸展至后闭壳痕的后背缘处,侧齿上缘皆呈紧密排列的锯齿状。

河蚬分布广,数量大,由于环境影响变异大,同时幼贝、成贝及老年贝的贝壳形态变异也较大,如:幼贝壳薄,两壳不大膨胀,壳顶小膨胀;壳面花纹由同心圆的、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轮脉细;壳面多呈黄绿色。成贝壳质厚,略膨大,前端宽圆,后端略有尖角,腹缘弧度强;壳顶突出;壳面花纹由距离不等、粗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有黄褐色、淡褐色、深褐色,并具有光泽。老年贝壳极厚,膨胀,壳长大于壳高,后端呈较大的尖角状,腹缘极弯;壳顶突出,极膨胀,向内、向前方弯曲;贝壳上部花纹由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下部由距离不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呈深褐色、黑褐色、黑色,呈漆色光泽。因此,过去学者常常将不同生长时期的河蚬,或不同地区的河蚬,因形态上有所不同,而命名为大量的种,造成河蚬分类商的混乱。

生活习性 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特别是在江河入海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产量大,地质多为沙底,沙泥底或泥底。水流较急或水流较缓的河湾、湖泊产量达,它们穴居于水底,幼蚬栖息于1-2cm深度,大蚬可潜居于2-20cm不同深度,以2-5cm处分布最多。它们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为食料。据有人观察河蚬为雌雄异体,但也见到有雌雄同体的个体。雌雄异体的河蚬,雌雄生殖腺皆分布于足的上方,内脏块两旁,肠管迂回部,呈葡萄状腺体。雌雄同体的河蚬,卵子多分布内脏两侧后背部,呈紫褐色,在内脏块的前缘及外套膜处,均充满精子,没有卵子;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分布在内脏两侧,并伸入左、右外套膜中。产于福州地区的河蚬,一年四季皆可繁殖。但性腺最丰满期是5-8月,生殖旺季是5-6月,为排精卵的最高峰,9月以后繁殖情况显著减弱。当河蚬繁殖盛期时,埕面上(河底)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当地称为涕,并以涕出现的多少判断附苗情况。发育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入水中,在水中相遇受精,受精后发育阶段经过一段浮游幼虫期,随水流流动漂沉于水底,经过2星期到一个月时间,逐渐发育。变成针尖状,白色的幼蚬,开始营底栖生活。再经过15-30天可长成半粒大米大小的小蚬,3个月体长可达11mm,壳高10mm左右,此时生殖腺开始成熟。河蚬的寿命约为5年

相关知识

河鲶


中文名称 河鲶
拉丁名称 Parasilurus sp.
地方名称 鲶巴朗、洼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鲇科
拉丁科名 Siluridae
中文属名 鲇属
拉丁属名 Parasiluru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5~6;臀绪条73~86(多数为78~85);胸鳍条1,14~15(个别为16)。脊椎骨59~61。鳃耙外侧13~17。体长为体高的5.3~6.4倍,为头长的4.4~5.3倍。头长为吻长的2.9~3.5倍,为眼径的8.4一16.5倍,为眼间距的1.5~1.8倍。体延长,头略扁平,体侧扁,体表光滑无鳞。皮肤富于粘液。口宽阔,上位,上颌末端在眼后缘的垂直下方,下颔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毛状细齿。须2对,上颌须长,达到胸鳍基后。幼鱼具须3对,达到一定体长后有一对颐须消失(15厘米左右开始消失)。眼小,上面覆盖着透明薄膜,眼间距极宽。背鳍短小,呈萎缩状,无硬刺,位于腹鳍之上前方。胸鳍圆,有一硬刺,其前缘锯齿很细弱,在大形个体中仅残存齿痕。腹鳍小,其末端到达或超过臀鳍起点,臀鳍极长,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边缘略呈截形。卵巢为1对袋形囊,成熟卵粒呈橙黄色。精巢发达,呈叶片状,外缘无叉状分枝。雄鱼胸鳍刺粗短,后缘锯齿十分发达,雌鱼胸鳍刺细长,后缘仅具小刺突。肤色随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体背及体侧在幼鱼多黄绿色,在成鱼多灰褐色。腹部为友白色,各鳍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凶猛性鱼类,栖息于江河缓流水域和湖泊中,白天多隐蔽,晚间则非常活跃,为中下层鱼类,但猎食时也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后在深水岩洞越冬。

白蚬子和花蚬子的区别是什么?


白蚬子和花蚬子是常见的两种食用贝类,那么白蚬子和花蚬子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白蚬子和花蚬子的区别

白蚬子的贝壳坚厚,略呈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而花蚬子壳薄而脆,成阔型椭圆状,壳面呈淡褐紫色,有黑条射纹,壳内面带紫色。可根据它们外壳的不同特征来区分。

二、白蚬子基本介绍

白蚬子是蛤蜊科动物,学名为四角蛤蜊,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底栖经济贝类,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营口渤海海域、和丹东东海海域等。

蚬子肉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含有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

四角蛤蜊长到3厘米左右便可收获。除繁殖期外,其他时间均可采捕。

三、花蚬子基本介绍

花蚬子是帘蛤目蚬科花蚬属的一种动物,花蚬子比较家常的做法是辣炒花蚬。

具体做法为:将花蚬子在淡盐水中浸泡2小时,吐尽泥沙,洗净蛤蜊,沥干水分备用,葱切片姜切丝,干红辣椒剪成段,起油锅,油温热时,爆香花椒、干红辣椒和葱姜,香味飘出时,下入蛤蜊大火爆炒,蛤蜊微微张口时,烹入料酒、生抽和一点点糖,大火翻炒至蛤蜊全部开口,撒入葱花兜匀出锅。

淇河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资源名称]: 淇河鲫
[外文名]: Qihe crucian carp
[别名]: 双背鲫、鲫鱼片子
 
[形态特征]:
  淇鲫为全鳞被、体色随环境不同在淇河中有三种颜色:一是在有温泉段的河流中淇鲫背部两侧呈金黄色,二是在清水水草多段淇鲫背部两侧呈黑灰色,三是在浑水段淇鲫背部两侧呈灰白色、腹部呈白色,体型最大特点是体厚(当地俗称双背鲫),尾柄高大于尾柄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河南省  [原产地区]:淇河  
[气候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沿淇河流域的辉县、林州市、鹤壁市、浚县、淇县等地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一种广温性鱼类。

光滑河蓝蛤


[学名]: Potamocorbula laevis
[资源名称]: 光滑河蓝蛤
[外文名]: Potamocorbula laevis
[别名]: 海砂子
 
[形态特征]:
  光滑河蓝蛤的贝壳很小(0.8~2.7厘米),呈卵圆形,前端圆形,后端突出略成截形,体长为提高的1.5倍,两壳不等,左壳小右壳大。壳顶接近中央稍倾向前方,左右两壳的壳顶互相紧紧依靠相接。光滑河蓝蛤的外套膜属三孔型,由于足孔很小,故外套膜复缘几乎全部愈合。进出水管短,并且互相愈合,进水孔较出水孔粗大,水管末端的触手有的有树枝状的分枝,有的没有分枝。鳃是真瓣鳃型,自壳顶向贝体后方呈枝针状排列。唇瓣呈狭长的三角形。消化盲囊为黑褐色,在繁殖季节消化盲囊的周围充满了乳白色的生殖腺(雌、雄生殖想的颜色相同),使内脏团膨起呈球形。位于内脏团的腹侧呈尖舌状。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原产地区]:我国南北沿海均有  
[气候带]:  [生命周期]:48  
[地理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  
[水域环境]:半咸水  
[生活习性]:
光滑河蓝蛤广泛的分布在有淡水注入的高潮区的泥沙滩中,营埋栖生活,在河口附近数量很大。光滑河蓝蛤的自然分布与底质有密切的关系。魏利平等测定,光滑河蓝蛤比较集中分布的滩涂都是以沙为主的泥沙底质。其埋栖的深度与年龄及气候有关,1龄个体的埋栖深度只有1-2厘米,2领 个体的埋栖深度是3-5厘米,冬季埋栖较深,可达10厘米以下。光滑河蓝蛤既适应在低比重的半咸水中生活,又适应在高比重的海水中生活。

焦河篮蛤


[学名]: Potamocorbula ustulata
[资源名称]: 焦河篮蛤
 
[形态特征]:
  焦河篮蛤三角形, 贝壳表面黄绿色, 壳表具有明显地粗细不匀的生长轮脉, 并自壳顶向腹缘延伸出放射线, 右壳较明显, 左壳不明显, 老成的个体较深, 幼小的个体较浅。由于放射线与生长线的纵横交错, 致使贝壳表面呈布纹状(见下图)。两壳闭合, 不等, 右壳大,腹缘中部向上反折, 卷包左壳腹缘中部。左壳顶部具一匙状突出的主齿。左壳壳缘平直。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山东青岛,胶州湾,江苏崇明岛,广东九龙江口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  
[生活习性]:
焦河蓝蛤主要栖息在河口附近和入海河流,沟叉以粉砂为主的沙泥底中,尤其以粉砂含量为67~93%的滩面,河床栖息居多。

河拉台村养牛基地的调查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河拉台村的养羊业现状、饲养方式和养羊收入,提出目前该地养羊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1养牛业的现状

河拉台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川水地区,与县城近1km路程,平均海拔2500m,年平均气温2.3~3.5㎡,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农作物生产良好,农作物以小麦、蚕豆为主,年产农作物秸秆约210171kg,全村有草坡面积66667㎡。全村有138户583口人,人均耕地面积687㎡。全村现有牛存栏103头,其中有高产奶牛38头,其余全部为何斯坦高代杂种奶牛,母牛比例为85%,是我县养牛时间久、品种较纯、收入较高的村之一。全村所有养牛户都采取舍饲圈养的方式,现有牛贩运育肥户7户,年育肥贩运牛625头,平均每户达89.3头,为本村发展养牛生产起带头作用,全村畜牧业总收入农业总收入的55%。为了推进我县养牛业的产业化、集约化进程,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由项目出资一点,部分群众集资一部分,建成砖木结构钢窗玻璃框架的牛暖棚100处3000m2,氨化池100处675m2,为建成牛羊示范村打坚定的基础。

2饲养方式

养牛户都建有简易牛棚,大多数养牛户饲喂配方饲料,有少数饲喂混合料,个别农户饲喂麸皮、秕麦、秕蚕豆混合加工的饲料,还有的农户有啥喂啥精料单一,夏秋季节主要从地边塄干草坡树林等地方割青草饲喂,个别农户常年饲喂干草,也有的农户半放牧半舍饲。冬春季节主要饲喂农作物秸秆,对农作物秸秆没有做任何技术处理再加工,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

3养牛收入

养牛收入以鲜奶为主,以出售老弱病残牛和犊牛为补充,育肥肉牛出售是极个别的收入外,再没有其他收入。近两年市场出现了牛奶过剩的现象,出现了某些饲养户不再养牛,而是把所有的牛都卖掉的现象。

4当前养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资金短缺,来源不足,有些养牛户连想更新牛的品种、扩大发展养牛生产都难以做到,更谈不上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这导致养牛难以形成规模,实用技术难以推广,适应市场能力弱,养牛生产不能迅速发展。

(2)饲草料建设滞后,品种单一,饲养管理粗放,科学养牛水平低,难以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3)有些饲养户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养牛不讲效益,乱配现象严重。

5对今后养牛的建议

坚持国家扶持、群众自筹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养牛的投资力度及品种改良。今年虽然经过各方努力修建了养牛暖棚,改善了饲养条件,提高了群众养牛的积极性,但这些还不能满足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牧校牛改点的便利条件,加大牛品种改良的力度,培育后备母牛,在目前牛奶过剩的情况下,建议向肉乳方向发展,利用秦川牛、西门塔尔牛搞经济杂交,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走高品化、产业化、专业化的路子,以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加大科普力度,大力推广品种改良、饲草料的建设、暖棚养牛、疾病的防治等实用性技术的应用。

甘字河裸鲤


[学名]: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ganzihonensis Zhu et Wu
[资源名称]: 甘字河裸鲤
[外文名]: Nake carp of Ganzi river
[别名]: 甘子河裸鲤
 
[形态特征]:
  体长形,稍侧扁。吻钝圆。口近端位或亚下位。无须,体表无鳞,仅在肛门和臀鳍两侧以及肩带部位有稀疏的特化鳞片。鱼体背部呈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则为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块斑,也有个别鱼体全身呈浅黄色。脊椎骨总数47~52,肠长为体长的1.14~5.26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省  [原产地区]:青海省甘子河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仅见于青海湖甘子河。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水中下层,繁殖季节,常见于河边或浅滩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加夫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