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斑叉鼻鲀

中文名称 星斑叉鼻鲀
拉丁名称 Arothron stellatus(Bolch et Schneid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鲀科
拉丁科名 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 叉鼻鲀属
拉丁属名 Arothr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体头部粗圆,尾柄侧扁。体侧下缘无纵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大牙板。吻短,圆钝。眼中大,侧上位。无鼻孔,两侧各具一个叉状鼻突起。除吻端、鳃孔周围与尾柄外,全身佈满小棘。背鳍圆形至稍微尖形,位于体后部,具软条10-11;臀鳍与其同形,具软条10-11;无腹鳍;胸鳍宽短,后缘呈圆弧形;尾鳍宽大,呈圆弧形。背部浅褐色或灰褐色,腹部色淡;头部、背部与体侧具密佈黑色小点;背、臀及尾鳍亦具黑点,鳍基黑点大于鳍上黑点;胸鳍基上下方各有一黑斑。幼鱼体褐色;体具小黑点,体侧具许多平行之黑斜纹,愈往腹部斜纹愈宽。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澄清的潟湖区及面海之珊瑚礁区,亦被发现于河口区。独立生活。主要以海藻及底栖无嵴椎动物为食。

相关知识

黑斑叉鼻鲀


中文名称 黑斑叉鼻鲀
拉丁名称 Arothron nigropunctat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鲀科
拉丁科名 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 叉鼻鲀属
拉丁属名 Arothr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体头部粗圆,尾柄侧扁。体侧下缘无纵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大牙板。吻短,圆钝。眼中大,侧上位。无鼻孔,两侧各具一个叉状鼻突起。除吻端、鳃孔周围与尾柄外,全身佈满小棘。背鳍圆形至稍微尖形,位于体后部,具软条10-11;臀鳍与其同形,具软条10-11;无腹鳍;胸鳍宽短,后缘呈圆弧形;尾鳍宽大,呈圆弧形。体背部褐色,腹部白色,体具不大于瞳孔之黑点,数量远少于星斑叉鼻鲀(A. stellatus),直径却较大,且多集中于腹部;吻与鳃孔黑色;肛门上有一黑斑;胸鳍基黑色。各鳍浅灰色或白色,无小黑点;但尾鳍色深,鳍缘白色。此种体色变化很大;幼鱼背部黑色,腹部深棕色;背部有小黑点,愈往侧边黑点愈大,腹部黑点稀少;各鳍白色,但尾鳍色深。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区。行独立生活。主要以珊瑚枝芽的尖端为食,同时亦以藻类、海绵及小型底栖无嵴椎动物等为食。

纹腹叉鼻鲀


中文名称 纹腹叉鼻鲀
拉丁名称 Arothron hispidus(Linnaeus)
英文名称 Belly striped blow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鲀科
拉丁科名 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 叉鼻鲀属
拉丁属名 Arothr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体头部粗圆,尾柄侧扁。体侧下缘无纵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大牙板。吻短,圆钝。眼中大,侧上位。无鼻孔,两侧各具一个叉状鼻突起。体背腹面,除眼周围与尾柄后部外,全佈满小棘。鳃膜黑色。背鳍尖,位于体后部,具软条10-11;臀鳍与其同形,具软条10-11;无腹鳍;胸鳍宽短,后缘呈圆弧形;尾鳍宽大,呈圆弧形。背、头与体侧具大小不一的白圆斑,喉部圆斑大,尾柄圆斑小;腹部底具许多平行之深褐色细纹;眼睛与鳃孔周围有一至叁条不明显之白线;背鳍基与胸鳍基黑色;除胸鳍黄褐色外,各鳍棕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潟湖和礁区斜坡或水深可达50公尺之礁臺水域,亦有被发现于河口域,通常单独活动,具领域性。以藻类、碎屑、有孔虫、多毛类、被囊动物、海绵、苔藓虫、小型腹足类和鱼类等为食

叉斑锉鳞鲀


中文名称 叉斑锉鳞鲀
拉丁名称 Rhinecanthus aculeatus(Linnaeus)
英文名称 Black-bar trigger 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鳞鲀科
拉丁科名 Balistidae
中文属名 锉鳞鲀属
拉丁属名 Rhine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被中等菱形板状鳞。吻长大。口小。上下颌均具楔状牙1~2对。尾柄具3纵行向前倒钩棘,最下行短于上2行。背鳍2个,分离。第一鳍棘粗大。腹鳍1,短棘状。体侧具1黑色叉形大斑纹,眼部具1黑色横带。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体长可达300毫米。因其体色艳丽,活泼好动,常做为水族馆观赏鱼。

凹鼻鲀


中文名称凹鼻鲀

拉丁名称Chelon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凹鼻鲀属

拉丁属名Chelo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到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及福建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形,头部粗圆,体背腹部均被小刺,鼻孔1个,前后缘具1个皮瓣突起,前鼻瓣小,呈尖叶状,后鼻瓣大,呈花瓣状,边缘具缺刻。背鳍9-10,臀鳍8-9,前方2鳍条不分支。胸鳍15-17,尾鳍截形,脊椎骨18-19。体背侧及侧上方黄褐色,具许多比眼稍小的圆斑或长圆斑,眼间隔处具黑色横带,胸鳍上方、背鳍基底及尾柄后部各具一大规则状的黑褐色横带,体侧下方黄色。

生活习性
肉食性,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海水/咸水生。

瓣鼻鲀


中文名称瓣鼻鲀

拉丁名称Boesemanichthys firmamentum (Temminck et Schlegel)

异名Arothron firmamentum (Temminck Schlegel, 1850)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瓣鼻鲀

拉丁属名boeseman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国产于南海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筒形,尾柄侧扁,鼻孔1个,前后边缘各具1大小几相等的皮瓣突起,前鼻瓣呈长叶片状,后鼻瓣呈花瓣形,边缘无缺刻。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齿板。体被小刺。侧线1条,延伸到尾鳍基底。背鳍1个,具14-15鳍条,臀鳍13-14,前方各有2-4不分支鳍条。胸鳍14-16,最上方鳍条不分支。尾鳍截形。脊椎骨20。蝶耳骨不形成眼眶边缘,中筛骨窄而侧扁。鳔后部分叶。体棕褐色,密布许多不规则的白斑,头部及背侧的白斑圆形,较小,腹面及体侧的白斑圆形或呈网纹状,腹部浅棕色,各鳍浅棕色,背、臀鳍边缘浅灰色。

生活习性
卵巢及肝脏有毒。热带海洋生。

条斑星鲽


[学名]: Verasper moseri
[资源名称]: 条斑星鲽
[外文名]: barfin flounder
 
[形态特征]:
 
呈长卵形,侧扁,左右不对称,两眼位于头部右侧,口中等大。有眼侧被栉鳞着色素,无眼侧被贺鳞无色素,左右侧线同样发达,各鳍均无棘,背鳍、臀鳍均较长,背鳍和尾鳍有5-6个长条状黑斑,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侧线弓状弯曲部分长为高的2.2-2.5倍,似松树皮。
 
 
[原产国家]:日本  [原产地区]:日本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条斑星鲽主要分布于日本茨城县以北到鄂霍茨克海以南海域,属北方品系鲽类。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冷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平时主要栖息于近海沿岸,冬末、初春到沿岸产卵。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泥沙底或岩礁底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圆斑星鲽


中文名称圆斑星鲽

拉丁名称Verasper va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potted halibut

异名箬鳎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星鲽属

拉丁属名Verasper Jordan et Evermann,189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东海、黄海、渤海,日本、朝鲜,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85-86;臀鳍条60-63。侧线鳞89。鳃耙12-13。脊椎骨26。

体长为体高的1.7-1.9倍,为头长的3.4-3.42倍,为尾柄长的14.8-19.1倍,为尾柄高的7.4-7.7倍。头长为吻长的4.6-6.2倍,为眼径的6.2-5.6倍,为眼间距的15.0-18.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4-0.5倍。

体呈卵圆形,尾柄短而高。头部颇短,在眼上方的背缘上有一浅四。口中等大,近前位,斜弧形。两颌齿钝锥状。在下眼的前上方有2个鼻孔,无限侧2个鼻孔位置高。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紧邻头的背缘。鳃孔大。峡部窄。体被栉鳞,中等大,有眼侧为强栉鳞,无眼侧常为圆鳞。体两侧,侧线均发达,在头后部向上弯曲。腹膜淡色。无鳔。

背鳍起点位于眼上方。臀鳍起点位于胸鳍基的后下方。有眼侧胸鳍宽长,无眼侧胸鳍宽短。腹鳍短,略对称具6鳍条。尾鳍后缘弧形。

有眼侧体呈暗褐色,背鳍有6-7个圆斑,臀鳍亦有5-6个圆斑。尾鳍有4-5个圆斑。无眼侧体呈白色,且有小黑点散布。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底层鱼类,入江索饵,以底栖无脊动物为食物。

海水/淡水/咸水生。

大斑刺鲀


中文名称大斑刺鲀

拉丁名称Diodon liturosus Sh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刺鲀科

拉丁科名Di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鲀属

拉丁属名Di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短圆筒形,头和体前部宽圆,尾部短小,锥状。头和体上棘长而硬,大部或全部的棘均具2棘根,能活动,也有少数棘具3棘根的,不能活动。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大辩论突起。鳔圆形。前端中央具一深凹,成叉状。各鳍均无斑点,额骨刺为体长的4%-10%,甚短于胸鳍棘,体背面有5个大黑斑,第一斑在眼与鳃孔中间,头侧有两个起立状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日本条斑星鲽


中文名称 日本条斑星鲽
拉丁名称 Verasper moseri
英文名称 barfin flounder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星鲽属
拉丁属名 Verasper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76-87,臀鳍53-68,侧线鳞85-100,侧线弓状弯曲部长为高的2.2-2.5倍,背鳍和臀鳍有5-6个长条状黑斑。体长可达70mm.
生活习性 最适水温13-21℃。适宜生长盐度23-31。多生活在近岸水域或海湾内,底质为沙底、泥沙底或海藻繁盛的礁石区域,生活水深一般为10-30m。主要摄食低质杂鱼和虾类、蟹类、底栖贝类、沙蚕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