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吻沙蛇鳗

中文名称 大吻沙蛇鳗
拉丁名称 Ophisurus macrorhynch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蛇鳗科
拉丁科名 Ophichthidae
中文属名 沙蛇鳗属
拉丁属名 Ophisur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细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稍侧扁。头中大。吻尖突,两颌细长,喙状突出,大于头长1/4。眼较小。前鼻孔短管状,位近吻端的上唇边缘;后鼻孔具皮瓣,位于前鼻孔与眼的中部下方、上唇边缘内侧。口大,口裂伸达眼后方2倍于眼径处的下方。上颌稍长于下颌。牙小,尖锥形,两颌齿各1行;前颌骨、上颌骨和犁骨上的牙齿不相连续。犁齿1行,伸达眼后缘下方,前部6牙大,犬牙状。舌附于口底。
体无鳞,皮肤光滑,密布有许多纵行和斜行隆起线,侧线孔不甚明显,头部感觉孔较发达。

背鳍起点在胸鳍后端显著后方,臀鳍起点在体的中部前方、肛门后方。背鳍、臀鳍较低,止于尾端稍前方,不相连接。胸鳍发达,扇形,无尾鳍,尾端尖秃。

液浸标本体黄褐色,腹面淡色。背鳍边缘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yZ023.cOM

相关阅读

短尾突吻鳗


中文名称 短尾突吻鳗
拉丁名称 Rhynchocymba sivicola(Matsubara et Ochiai)
英文名称 blackedged cong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康吉鳗科
拉丁科名 Congr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鳗属
拉丁属名 Rhynchocymb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尾部圆锥形或侧扁。前上颌骨齿带与上颌骨齿带及犁骨齿带分离,吻部突出而尖,口闭时前颌骨齿丛大部分外露。奇鳍及胸鳍均较发达。肛门位于体中部前方。
体长为体高18.3倍,为头长8倍;尾长为头与躯干合长的3.3倍;头长为吻长4.4倍。

吻短,吻长为眼径19倍;胸鳍为吻长1.8倍。齿圆锥形,成齿带,上、下颌齿约2~3列。犁骨齿与前上颌骨齿相连。吻钝壮,上颌长于下颌,口裂约至眼的中部。尾部侧扁而纤细。胸鳍存在。背鳍起点在鳃裂之后。

体褐色,背鳍、臀鳍白色,末端具黑缘。

突吻沙鳅


[学名]: Botia rostrata Gunther
[资源名称]: 突吻沙鳅
[外文名]: Tu wen sha qiu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背缘和腹缘呈浅弧形。头侧扁。吻较长,吻端突出。眼下刺分叉。口较大,下位。须4对。体背细鳞,颊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体具黑色大斑,头部、各鳍具数条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保山市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怒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怒江水系等,栖息环境多为江河流水环境。

银色突吻鳗


中文名称 银色突吻鳗
拉丁名称 Rhynchocymba nystrom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康吉鳗科
拉丁科名 Congr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鳗属
拉丁属名 Rhynchocymb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3.8~14.5倍,为体宽14.8~17.7倍,为头与躯干部长的2.2~2.7倍,为头长的4.6~5.8倍。头长为吻长3.2~3.7倍,为眼径5.0~5.3倍,为眼间隔11~14倍。
体延长,躯干部较粗圆,尾部宽扁,尾端略尖。头较大,锥形。吻较短,突出,其突出于下颌前方部分的长度约等于眼径的1/2。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窄小,隆起。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短管状,位于上唇前方、吻端的侧腹缘;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的正前方。口大,前位,口裂伸达眼的中部下方稍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牙多行,呈带状,前方牙较小,尖锐,后方牙钝锥形;上颌前方有3~4行牙,后方有2行牙;下颌前方有5~6行牙,后方有2~3行牙;前颌骨牙较大,尖锐,微弯曲,犬牙状,约12个,排列成半圆形牙丛,口闭时大部分露出;犁骨牙锥形,粗短,多行,排列成长圆形牙丛。唇宽厚,发达,左右不连续。舌较发达,前侧部游离。鳃孔较小,下侧位。肛门位于体前部1/3处的稍后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头部粘液孔发达。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臀鳍起点在肛门的后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发达,相连续。胸鳍尖长。尾鳍宽,稍尖,短小。

艾氏蛇鳗


中文名称艾氏蛇鳗

拉丁名称Ophichthus evermann Jordan et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鳗鲡亚目

拉丁亚目名Anguilloidei

中文科名蛇鳗科

拉丁科名Ophichthidae

中文属名蛇鳗属

拉丁属名Ophichthys Ah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圆柱形。肛门位于体1/2的前方或远后方。头中等大。吻尖突出。口裂一般均达眼后方或眼后缘下方。眼小,前鼻孔具短管,位于吻端上唇边缘,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下方。齿尖锥状。1行或多行。颌间骨齿、上颌齿及犁骨齿不相连续。体无鳞,侧线明显。体具不规则

黄褐色云状斑。犁骨齿1行。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大鳍蚓鳗


中文名称 大鳍蚓鳗
拉丁名称 Moringua macrochir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蚓鳗科
拉丁科名 Moringuidae
中文属名 蚓鳗属
拉丁属名 Moringu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4.6倍,为体宽36倍;为头与躯干部长的1.4倍,为头的10.5倍。头长为吻长7.9倍,为眼径35.8倍,为眼间隔9.1倍。
体细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稍侧扁,很短小,稍小于头与躯干部长的1/2。头较小,锥形。吻短而尖。眼很小,圆形。埋于皮下。眼间隔宽阔,稍隆起。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圆形,无短管和皮瓣,位于吻前端1/3处的两侧;后鼻孔微具皮瓣,紧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口裂伸达眼后方。上下颌约等长。牙细小,尖锐;上下颌牙各一行,前颌骨牙数个,呈人字形排列;犁骨牙1行。上下唇在口角处较发达,边缘无唇须。舌附于口底。鳃孔中大,裂缝状。肛门位于体后部1/3处稍前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不明显。

背鳍和臀鳍位于尾部。背鳍起点在臀鳍起点后上方;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与肛门的距离约为头长1/5。背鳍、臀鳍前部较发达,与尾鳍不相连续(仅后部的皮褶状与尾鳍相连续)。胸鳍不发达,短小,位于鳃孔边缘的后方。尾鳍狭小,后缘稍凹入。

大鼻吻鮈


中文名称大鼻吻鮈

拉丁名称Rhinogobio nasutus (Kessler)

异名土耗儿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吻鮈属

拉丁属名Rhinogobio Bleeker,187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水系和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4-16;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9-13。下咽齿2行,2.5-5.2。侧线鳞48[(6-7)/(5-V)]49;背鳍前鳞16;围尾前鳞18。

标准长为体高的5.2-5.7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尾柄长的4.7-4.8倍,为尾柄高的10.4-11.1倍。头长为吻长的2.0-2.4倍,为眼径的8.6-13.4倍,为眼间距的3.0-3.1倍。为尾柄长的1.1-1.2倍,为尾柄高的1.6-2.6倍。

体长,呈圆筒状,后部侧扁,腹部圆。头长,呈锥形,其长大于体高。吻长,向前突出,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深弧形。唇较厚,无乳突;唇后沟中断,其间距较宽。口角具须1对,较粗短,其长度大于眼径。眼小,位于头侧之上方。鳃耙短小。鳃膜连于鳃峡,其间距较宽。下咽齿主行略侧扁,末端稍呈钩状,鳞片较小,长圆形,胸部鳞片很小。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无硬刺,外缘微凹,其起点距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为小。胸鳍外缘凹入,其长度短于头长,末端可达其起点至腹鳍间距离的后1/4处。腹鳍位置在背鳍起点之后,末端接近肛门。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置较近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

脊椎骨4+43。鳔小,2室,前室包于前2/3为骨质、后1/3为膜质的囊内;后室小,长形。腹膜灰黑色。

体背侧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和尾鳍呈灰黑色,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沙鲈


[学名]: Psammpperca waigiensis
[资源名称]: 沙鲈
[外文名]: Sand bass、sand perch、rddf barramundi、dwarf palmer、glasseyed perch、waigeu sea perch
 
[形态特征]:
 
背鳍Ⅶ,I-13;臀鳍Ⅲ-8;胸鳍15;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46~49。 体长117~312毫米。体较延长,侧扁。背腹缘皆钝圆。体长为体高2.7~3.6倍,为头长2.6~2.8倍。 头部稍呈圆锥形。背部圆凸,由吻端至眼间隔微凹下。头长等于或短于体高,头长为吻长3.5~3.7倍,为眼径5~5.6倍。吻钝圆。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眼间隔宽,圆凸,其宽大干眼径。鼻孔2,分离,其距离约与瞳孔等大。前鼻孔小,具瓣膜,位于唇上缘,后鼻孔巨大,位于眶前缘。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扩大达瞳前下方。眶前骨狭,下缘平滑。上下颌、犁骨、锄骨齿细小绒毛状、舌上具绒毛齿呈椭圆形。前鳃骨后边具锯齿,隅角有一强棘,下边平滑无棘。鳃盖骨有一扁平棘,多埋于皮下不明显。鳃耙强大,杆状,最大鳃耙长于最长鳃丝。、鳃耙2~3+6~7。 鳞大而薄,栉状齿细弱。背鳍与臀鳍基底有一鳞鞘。颊部与鳃盖上被小鳞。侧綫完全,沿体侧中央,在胸鳍上微呈一弧状弯曲。 背鳍2,稍分离,中间有深缺刻。第一背鳍鲢鳍棘强大,其起点距吻端与第二背鳍基底末约相等,以第三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边缘圆形,最长鳍条约等于最长鳍棘。臀鳍起点于第二背鲔第三鳍条下方。第二鳍棘粗壮。胸鳍中等大,边缘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尾鳍圆形。 全体银灰色,第二背鳍及尾鳍边缘灰褐色。胸鳍及腹赂色较浅。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中国,日本,昆土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 時常在雜草叢生的區域中, 白天通常在洞與裂隙。 進入河口。

沙带鱼


中文名称沙带鱼


拉丁名称Lepturacanthus sava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带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Trichiuroidei

中文科名带鱼科

拉丁科名Trichiuridae

中文属名沙带鱼属

拉丁属名Leptur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呈带状,口大,颌齿强大,背鳍3-4鳍棘110-131鳍条,臀鳍73-77鳍条,无腹鳍,尾鳍消失,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

生活习性
海水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