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鳍蚓鳗

中文名称 大鳍蚓鳗
拉丁名称 Moringua macrochir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蚓鳗科
拉丁科名 Moringuidae
中文属名 蚓鳗属
拉丁属名 Moringu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4.6倍,为体宽36倍;为头与躯干部长的1.4倍,为头的10.5倍。头长为吻长7.9倍,为眼径35.8倍,为眼间隔9.1倍。
体细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稍侧扁,很短小,稍小于头与躯干部长的1/2。头较小,锥形。吻短而尖。眼很小,圆形。埋于皮下。眼间隔宽阔,稍隆起。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圆形,无短管和皮瓣,位于吻前端1/3处的两侧;后鼻孔微具皮瓣,紧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口裂伸达眼后方。上下颌约等长。牙细小,尖锐;上下颌牙各一行,前颌骨牙数个,呈人字形排列;犁骨牙1行。上下唇在口角处较发达,边缘无唇须。舌附于口底。鳃孔中大,裂缝状。肛门位于体后部1/3处稍前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不明显。

背鳍和臀鳍位于尾部。背鳍起点在臀鳍起点后上方;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与肛门的距离约为头长1/5。背鳍、臀鳍前部较发达,与尾鳍不相连续(仅后部的皮褶状与尾鳍相连续)。胸鳍不发达,短小,位于鳃孔边缘的后方。尾鳍狭小,后缘稍凹入。

相关推荐

澳洲长鳍鳗


[学名]: Anguilla reinhardtis
[资源名称]: 澳洲长鳍鳗
[外文名]: Australian Longfin Eel
[别名]: 长鳍鳗、龙鳗
 
[形态特征]:
  澳洲长鳍鳗身体圆长,呈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尖,口大,口裂深过眼后缘。体色为黄褐色或蓝灰色,体侧与背部密布暗色斑块,腹部近白色。胸鳍较小且圆,背鳍为长鳍型,与尾鳍相连,起点远在臀鳍起点之前,臀鳍与尾鳍相连,尾鳍末端较圆。皮肤富含粘液,侧线完全,鳞细而隐于皮下。 
[原产国家]:澳大利亚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洛德豪岛、新喀里多尼亚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澳洲长鳍鳗主要生活在淡水及咸淡水中,喜栖息于河口、湖泊、溪流及沼泽,以较深的流动水体分布最多。栖息地倾向于礁石、石滩、河堤等藏身处。成体具有严格的领地意识,常定居于300m以内的领地范围内。最佳生长温度是22℃~30℃,pH 值范围7~8.5。嗅觉灵敏,贪食,好动,喜欢夜间觅食,自然水域中为肉食性鱼类,以鱼、虾、蟹、贝、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的水禽。雌性多栖息于远离海洋的上游水域,雄性多生活在下游水域甚至咸淡水中。

鳗红鳍病


疾病名称鳗红鳍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此病是养鳗场中常见的流行病,尤以露天鳗池为多,可以形成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病原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尾鳍充血,腹部、头腹面有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面充血、红肿,背鳍也可充血。剖腹可见肝、脾脏肿胀、淤血,呈暗红色,肾脏肿大、淤血,胃、肠发炎充血,胃、肠内充有黏性脓汁。白仔到黑仔阶段发病时,除各鳍充血外,鱼体相对比较僵硬。


发病规律
本病多发生于水温20℃以下的春、秋两季,尤以梅雨期为甚,高水温的夏季较少流行。饥饱不匀,特别是饵料不足,在较长饥饿状态下,突然子以暴食,容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新,喂食均匀,勿过饱过饥,避免鱼体受伤。②鳗种入池后,全池遍洒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2-3克)。③发病池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酒后,内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鱼0.02-0.06克),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7天;或用甲氧节氨嘧啶(THP)+磺胺嘧啶(SD)合剂(1:5),每吨鳗用50-60克混饲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欧洲鳗赤鳍病


病鱼体瘦弱,活力下降,于池边缓游或吊附于饵料台上;当病鱼仅限于胸鳍发红时仍能摄食,而当病情严重时则食欲下降或不摄食。起初胸鳍充血发红;继而肛门红肿,腹部皮肤因充血而呈点状出血;有时下 亦有出血点,肝脏肿大;严重时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肠壁出血,肠内有红色粘液,有时因胃肠积水而使鱼体腹部膨大。

防治

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彻底清洗池底,保持水质的优良,并定期投喂抗生素。一旦发生此病,可用下列药物治疗:

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使用有效氯浓度为0.210-6~0.310-6,每天1次,连续2~3次;

用浓度为310-6~510-6的呋喃唑酮+3010-6。5010-6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2-3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曲线鲬状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