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边鮠

中文名称 白边鮠
拉丁名称 Leiocassis albomarginatus Rendha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鮠属
拉丁属名 Leiocassis Bleeker,18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9~21;鳃耙外侧13~14;脊椎骨43~44。体长为体高的4.6~7.7倍,为头长的4.7~5.4倍,为尾柄长的15.1~18.5倍,为脂鳍基长的3.0~3.7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倍,为眼径的5.8~8.0倍,为眼间距的1.3~1.7倍,为背鳍刺长的1.5~1.8倍,为胸鳍刺长的2.1~2.4倍,为上颌须长的2.9~3.5倍。体细长,头平扁,尾部侧扁,头顶有粗厚的皮膜覆盖。吻钝,宽而圆,口下位,横裂。须4对,均较短,鼻须末端不到眼中点,上颌末端超过眼后缘。眼小,眼间隔较宽,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刺长于胸鳍刺,胸鳍后缘锯齿发达。脂鳍肥厚,其基部稍长于臀鳍基部。尾柄后半部的上下缘有皮褶棱与尾部相连。尾鳍圆形,腹鳍盖过肛门,接近臀鳍起点。侧线平直,体裸露。体背侧青灰色,腹部白色,其他各鳍灰黑色,尾鳍边缘镶有明显的白边。雌雄个体略有差异:一般雌性个体短胖,雄性个体较细长,身体各部的比例性状也有一些差异。

相关知识


长吻鮠喜欢生活于江河的底层,冬季栖息于靠岩石或有乱石的深水处,在湖泊等静水水域中极少发现。喜欢较清澈的水,常在水底借助口须的触觉觅食,性情较温顺。其分布于长江、辽河等水系,以长江中下游产量最高。

为肉食性鱼类,体长在20 cm以内的个体主要吞食各种虾类及水生昆虫幼虫,体长20 cm以上的个体摄食虾类和各种小杂鱼。

其性成熟年龄为4-5龄,最小为3龄,最小性成熟体长为50 cm左右,产卵期在4月至5月下旬,产卵场在砾石底的江河内。同一个体的卵子分两批成熟,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而增大,一般变动在10万-14万粒。受精卵具极强的黏性,黏附在石块上孵化,孵化期2-4d孵出后4d,可开口摄食, 10d具成鱼形态。

生长较快,1龄鱼平均体长19 cm,重70g,2龄鱼30 cm重300g以上,3龄鱼重近1 000 g, 4龄鱼可达60 cm,重 2.5 kg,以后生长减慢,其最大个体体长98cm,重86-70g。

白边长颌鳂


中文名称 白边长颌鳂
拉丁名称 Flammeo opercuaris
英文名称 blackfin squirrel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发光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 Anomalopidae
中文属名 长颌鳂属
拉丁属名 Flammeo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中等侧扁,头稍大,体长为头长的2.7~3.1倍,眼中大口前位,较大,下颌突出,下颌长达头长1/2以上,前鳃盖骨后上缘棘突发达。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明显缺刻。背鳍第十一鳍棘比第十鳍棘长,且与每鳍条紧贴,臀鳍4鳍棘,其中第三鳍棘最强大,胸鳍下侧位,腹鳍胸位,尾鳍叉形,体被强栉鳞,侧线发达,前耳骨侧突很小,与副蝶骨连成眼窝后端下半部板状边缘,基蝶骨后上端不突出,第二椎骨腹面无细棘状突起。背鳍鳍棘部有明显的大红黑斑,纵贯鳍棘部全部,上下缘乳白色,臀鳍IV~9~10。

白边锯鳞鳂


中文名称 白边锯鳞鳂
拉丁名称 Myripristis murdjan(Forskal)
英文名称 Big-eyed soldier 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发光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 Anomalopidae
中文属名 锯鳞鳂属
拉丁属名 Myripris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侧线鳞数27~29,体长为体高之2.4~2.54倍,为头长之2.84~3.2倍,鳃膜至胸鳍基间有一连续带状星斑。体背部红色,腹部则淡红,各鳍红色,腹鳍棘则为白色,体被栉鳞,眼大,鳃盖后方具一条暗深红色之带斑,为其明显特徵
生活习性 夜行性,昼间成群栖于岩礁洞内,夜间觅食,以较大型的动物浮游生物食,多栖于水深3~40公尺之水域内。

粗吻鮠(粗唇鮠)


[学名]: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
[资源名称]: 粗吻鮠(粗唇鮠)
[外文名]: Cuchunwei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5~18;鳃耙外侧9~11;脊椎骨40~41。体长为体高的3.9~5.3倍,为头长的4.2~5.2倍,为尾柄长的4.5~5.7倍,为尾柄高的11.2~16.0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的2.8~3.2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4.6~6.3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倍,为眼径的6.1~9.0倍,为眼间距的2.1~2.6倍,为背鳍刺长的1.1~1.8倍,为胸鳍刺长的1.3~1.8倍,为上颌须长的1.5~1.9倍。雌鱼一般短胖,雄鱼则细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雌鱼的体高、尾柄高、胸鳍刺长、背鳍刺长以及鳍条长也相对增大;尾柄则相对减少。头部在眼之前稍平扁,头顶部盖以较厚的皮,自背鳍后体侧扁,吻柔软而圆钝。口下位,横裂,唇较肥厚。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眼中等大。须4对,鼻须达眼之中点,上颌须超过眼后缘而接近鳃膜;颐须外侧一对较上颌须短,肩骨突起,位于胸鳍之上方。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刺后缘有细小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12~19枚。脂鳍基长于臀鳍基,其起点约于肛门相对,末端游离。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鳍深叉形,体裸露,侧线平直。生活时体侧灰色,鳍条深灰色,腹部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湖北等  [原产地区]:南充、洪湖等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长江干、支流颌附属湖泊  
[水域环境]:淡水  

巨目鮠


[学名]: Leiocassis macrops Nichols
[资源名称]: 巨目鮠
[别名]: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macrops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4.2-5.2倍,为头长4.O一4.1倍。头长为吻长2.7-3.1倍,为眼径4.2-6.4倍,为眼间隔2.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2-2.5倍。 体延长,前部略平扁,后部侧扁。头中大,头顶为皮膜所盖。吻圆钝,突出。眼中大,上侧位,为皮膜所盖;无游离眼缘。鼻孔每侧2个,前后鼻孔相距颇远;前鼻孔短管状,位近吻端;后鼻孔裂缝状,位于吻侧中部。口下位,腹视浅弧形。上颌突出。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带。唇颇厚,口角唇褶发达,上下唇沟明显。头部具须4对:后鼻孔前缘具鼻须一对,细小,伸达眼中部;上颌须一对,细长,伸达鳃盖膜;颏须2对,细短。鳃孔宽阔。左右鳃盖膜在腹面前端相连,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肛门位于臀鳍与腹鳍的中间,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起点为近。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平直,沿体侧中部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较小,基部短,具2鳍棘,第一鳍棘短小,埋于皮下,第二鳍棘尖长、锐利,外缘光滑,内缘具细小锯齿;背鳍起点距脂鳍起点较距吻端为近。脂鳍起点几与臀鳍相对,略长于臀鳍,后端游离。臀鳍基部较长,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胸鳍起点为近。胸鳍下侧位,位于肩骨下方,远离腹鳍,具一宽扁鳍棘;棘长约与背鳍棘相等,外缘光滑,内缘具强锯齿。腹鳍末端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圆钝。 体灰黄色,腹部浅黄色。各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长江干支流及附属的湖泊、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干支流及附属的湖泊、珠江和闽江、晋江、交溪等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鱼类。多生活在江河草丛、岩洞及水流缓慢的河岸边,白天潜伏水底或洞穴内,入夜出来觅食。摄食水生昆虫、水生寡毛类、软体动物、虾、蟹和小鱼。秋季在河边草丛中产卵。卵粘性,粘于水草上孵化。一龄鱼体长达100毫米,最大的个体可达400余毫米。肉质细嫩,味鲜美,脂肪含量多,骨刺少,为淡水中小型的经济鱼类之一。鳍棘有毒。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生活区域]: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其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小牙鲾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