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鳗

中文名称 尖尾鳗
拉丁名称 Uroconger lepturus
英文名称 slender conger eel, longtail cong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康吉鳗科
拉丁科名 Congridae
中文属名 尾鳗属
拉丁属名 Uroconger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9.8~35倍,为体宽22.4~32倍,为头与躯干部长的2.9~3.2倍,为头长的6.7~9.1倍。头长为吻长3.2~3.8倍,为眼径6.5~12.5倍,为眼间隔6.0~8.4倍。
体细长,躯干部亚圆筒形,尾部渐侧扁,尾端细长。头中大。吻中大,圆钝。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部前方1/3处。眼间隔宽平,大于眼径。鼻孔每侧两个,相距较远;前鼻孔短管状,位于吻端下侧;后鼻孔长圆形,位于眼前缘的前方。口大,前位,口裂伸达眼的中部或稍后下方。上颌稍长于下颌。牙尖锐,圆锥形,向后稍弯曲;上颌有2行牙,外行较大;下颌牙2行,另在前方内侧各有4个尖长大牙,列成一纵行;前颌骨具牙2横行,内行较大,其两侧第一牙均呈犬牙状,口闭时大部外露;犁骨牙1行,前方1~2牙较大,犬牙状。唇中等发达,左右不连续,上唇在口角处较明显,下唇在口角处宽厚,发达。舌宽短,前端游离。鳃孔较大,下侧位,位于胸鳍基部前下方。肛门位于体前部1/3处或稍后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肛门前方侧线孔42~45个。吻部及唇部粘液孔发达。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上方或稍后。臀鳍起点在肛门的后方。背鳍、臀鳍均发达,和尾鳍相连续。胸鳍细尖。尾鳍尖长,约为头长1/4。

体浅褐色,腹部淡白色。背鳍、臀鳍边缘黑色,胸鳍淡色。尾鳍黑色

相关推荐

鳗尾[鱼央]


中文名称鳗尾[鱼央]

拉丁名称Liobagrus anguillicauda Nichols

英文名称eeltail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钝头鮠科 ([鱼央]科)

拉丁科名Amblycipitidae

中文属名[鱼央]属

拉丁属名Liobagrus Hilgendorf,187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7。臀鳍条14。鳃耙6-7。脊椎骨40。

体长为体高的4.8-5.7倍,为头长的4.3-4.6倍,为尾辆长的9.7-12.3倍,为尾柄高的5.7-6.7倍。头长为吻长的3.0-3.2倍,为眼径的7.5-8.5倍,为眼间距的2.1-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倍。

体延长,前部略平扁,尾部侧扁,头部平宽。吻短而钝。前鼻孔位于吻端前缘,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口端位,口裂宽大。上颌稍突出。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腭骨无齿,须4对,均较长。上颌须与外侧额须均可伸达胸鳍。眼小,眼间隔宽,稍凹。眼后背部稍隆起。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光滑无鳞。无侧线。腹膜淡黄色。肠长为体长0.33倍。

背鳍短小,具一短小鳍棘,埋于皮下。脂鳍低长,与尾鳍相连。胸鳍略圆而短,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盖过肛门,不达臀鳍。尾鳍圆形。

体棕黄色,腹部淡灰色,各鳍棕黄色。

生活习性
溪涧小型底栖鱼类,以水生昆虫、螺类为食。

淡水生。

斑尾深康吉鳗


中文名称 斑尾深康吉鳗
拉丁名称 Congriscus megastoma(Gunther)
英文名称 bigmouth cong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康吉鳗科
拉丁科名 Congridae
中文属名 深康吉鳗属
拉丁属名 Congrisc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躯干部亚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部长大于头和躯干合长。头中大,圆锥形,稍平扁。吻稍突出,大于眼径。眼中大,无游离眼睑。前鼻孔具短管,后鼻孔具鼻瓣。口大,口裂几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长于下颌。两颌齿侧扁,基底部相接,前端海豹截形,分离,不形成明显的切缘。唇发达,边缘翻转。舌长,游离。体无鳞。背鳍起点在胸鳍中产上方。尾部后方黑色,尾端白色。
体裸露,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

背鳍起点位于胸鳍中部稍前上方,与鳃孔之距离约等于吻长。臀鳍起点在体中部的前方。背鳍和臀鳍均与尾鳍相连续。胸鳍短圆,约为头长1/3。尾鳍不明显。

体淡褐色,腹面浅色。胸鳍上部暗色,下部较浅。尾部后方黑色,尾端浅色。

尖鳍鲤


中文名称 尖鳍鲤
拉丁名称 Cyprinus acutidorsalis Wang
英文名称 sharpfin carp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鲤属
拉丁属名 Cyprinus Linnaeus,187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4,16~17(平均16.6);胸鳍条1,14~15;腹鳍条1,8;臀鳍条3,5。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9~22(20)。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2[6/(4~5~V)]33;背鳍前鳞12~14;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2.18~2.51(平均2.33)倍,为头长的3.5~3.8(3.71)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77~3.07(2.9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3(3.0)倍,为眼径的3.6~4.3(3.97)倍,为眼间距的2.02~2.23(2.13)倍,为尾柄长的1.61~1.87(1.73)倍,为尾柄高的1.51~1.92(1.75)倍。 体极高,背部显著隆起,而后急剧下斜。头短。口端位。须两对,吻须甚短。必、臀鳍具带锯齿的强刺。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起点位置后于腹鳍基部;胸鳍末端不达腹鳍。尾柄长高相等。

生活习性 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江河口。主食底栖生物。2-3月产卵,粘附于水草上孵化。常见体重0.5Kg。肉肥嫩,味佳,为群众喜爱的上等鱼。

尖海龙


中文名称 尖海龙
拉丁名称 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英文名称 greater pipefish,longsnout pipefish
地方名称 海龙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海龙目
拉丁目名 Syngnathiformes
中文科名 海龙科
拉丁科名 Syngnathidae
中文属名 海龙属
拉丁属名 Syngnathus Linnaeus
分布类别 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鞭状;躯干部骨环七棱形,腹部隆凸不显著;尾部大,向后渐尖细。头尖长,与体轴在同一直线上。吻细长,前部稍侧扁。眼中等大,圆形,眼眶微外凸;眼间隔小于眼径,微凹。鼻孔很小,互相接近,紧靠眼前缘。口裂斜;上、下颌短小,下颌稍长于上颌。鳃孔在头侧背方。鳃盖骨隆起,在前方基部有1条纵棱,纵棱四周有数条向后呈放射状排列的细弱隆起线纹。体无鳞,全被骨环。躯干部上侧棱伸达背鳍基部后段下方,末端游离。躯干部中侧棱伸达最末体骨环后方。腹中棱自头后伸达肛门前方。背鳍基部很长,起点在最末体骨环,止于第九尾骨环。胸鳍在鳃盖后方。尾鳍后缘圆形。各鳍均无鳍棘。肛门在躯干部中侧棱末端下方。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及近海,也进入淡水生活。

尖吻鯻


中文名称尖吻鯻

拉丁名称Therapon oxyrhynch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harp-nosed tigerfish,sharpnose grunter, fourstriped grunter,blotchted therapon

异名唱歌婆、斑猪、金苍蝇、石或、丙猪哥,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 (Temminck Schlegel, 184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鯻属

拉丁属名Therapon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沿海河口一带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3-14;尾鳍17。鳃耙6-9+14-15。侧线鳞52-60[(14-15)/(22-24)]。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2.7-3.1(平均2.9)倍,为头长2.7-3.l(2.9)倍。头长为吻长2.7-3.4(3.1)倍,为眼径3.4-4.4(3.7)倍,为眼间距3.8-4.6(4.3)倍,为尾柄长2.l-2.9(2.6)倍。为尾柄高3.0-3.4(3.2)倍。

体延长,侧扁。头较长,头长与体高约相等;背缘与腹缘皆呈微弧形,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吻尖长而突出,其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例上位,圆形,眼径大于眼间距,但比吻长略短。眼间平坦。口小,端位,口裂微斜,唇较厚。上颌稍长于下颌,其末端可达前后鼻孔间的下方。鼻孔2个,互为远离,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比前鼻孔大,椭圆形。鳃耙短而小。有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连于峡部。鳃盖条6。两颌具细小、带状、不规则多行齿,外行较大,圆锥形。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在隅角处较大。鳃盖骨后缘具2棘,下棘明显且大。匙骨及后额骨外露,边缘有弱锯齿。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至背鳍末端后沿尾柄呈直线状。腹部圆,无稜,平坦。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而接近臀鳍。

背鳍起点在腹鳍的略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其缺刻浅;背鳍鳍棘发达,以第四、五鳍棘最长,最后2鳍棘约等长,鳍棘部基底长约为鳍条部基底长的2倍。臀鳍起点位于背鳍鳍棘最末2根的下方,以第2鳍棘最长和强大,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末端可达肛门前缘。胸鳍宽短,位于鳃孔的后下缘,其长约等于2头长之半。尾鳍浅分叉。

体被小栉鳞,不易脱落。颊部、鳃盖部也具小栉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一行较大的鳞鞘。腹膜白色。

体背部棕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丰条灰黑色较宽的纵带:第一条自吻端经眼间后分为二枝,沿背鳍鳍棘部基底达背鳍鳍条部前;第二条自眼眶上缀达尾柄上方;第三条自吻端经过眼径沿体侧中央达尾鳍;第四条自胸鳍基向后至尾柄下方。但在个体中有时花纹有变异,条纹断续,中断现象时有发生。背鳍鳍棘部末端及背鳍基部有灰黑色斑带。尾鳍上有灰黑色斑纹。胸鳍、腹鳍及臀鳍色淡。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尖棘鲷


中文名称尖棘鲷

拉丁名称Howella sherborni (Norm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属名尖棘鲷属

拉丁属名Howel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被小栉鳞,头尖,吻短,眼甚大,侧上位,口中大,口裂斜,下颌略突出或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外露,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颌齿细小,一行,无犬齿。犁骨和腭骨具弱齿或腭骨无齿,眶上缘前后部有2小棘。前鳃盖骨后缘具弱齿,隅角有1-2棘。鳃盖骨具许多小棘和1-2尖棘。鳃耙细长,紧密排列。具假鳃,侧线中断,走向与背鳍平行。背鳍2,分离,Ⅷ,Ⅰ-9,臀鳍Ⅲ7-8,侧线鳞35-40。胸鳍长,后端超过肛门,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尖吻拟鲽


中文名称尖吻拟鲽


拉丁名称Pseudopleuronectes herzensteini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黄盖鲽属

拉丁属名Pseudoplouronec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5-37。颌齿侧扁,呈门齿状,紧密排列,有时形成一切缘,有眼侧颌齿数少,在6枚以下。背鳍69-75,臀鳍54-57,体长为体高的2.1-2.7倍,为头长的3.7-4.2倍,眼间隔无鳞或被此致少退化鳞片,头长为眼侧上颌骨的4.4-4.7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6-4.0倍,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鳞68-75,至背鳍基底间具20-26行鳞。

生活习性
海水鱼。

鳗鳚


中文名称鳗鳚

拉丁名称Congrogadus subducens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绵鳚科

拉丁科名Zoarcidae

中文属名鳗鳚属

拉丁属名Congroga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至澳大利亚一带,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被小圆鳞。背鳍和臀鳍均长,二鳍与尾鳍相连,鳃孔宽大,鳃盖膜彼此相连,不与峡部相连。口宽大,下颌突出,鳃4,假鳃发达。无鳔,无幽门盲囊。背鳍71-79,臀鳍60-65鳍条,侧线不完全。纵列鳞245-260。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尖齿灯塔蛏


中文名称 尖齿灯塔蛏
拉丁名称 Pharella acutidens(Broderipand Sowerby)
生物代码 58002008014002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 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 蛏科
拉丁科名 Pharellidae
中文属名 蛏属
拉丁属名 Phare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长,前后端均开口,壳顶位于背缘中面偏前。壳高16.6mm,壳长64.2mm
壳宽10.0mm。前后两端圆形,背缘直,腹缘中部略向内凹。壳表具有一道自壳顶至腹缘中部的宽凹沟。壳皮橄榄色,前后端带黄褐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左壳主齿2枚,右壳主齿3枚。

尼罗尖吻鲈


[学名]: Lates niloticus (Linnaeus)
[资源名称]: 尼罗尖吻鲈
[外文名]: Nile perch
[别名]: 尖吻鲈
 
[形态特征]:
  尼罗尖吻鲈体延长,侧扁,头尖;眼上侧位,眼间隔平坦,鼻孔每侧2个,后鼻孔较大,背缘呈弧形,前端下凹至背鳍前隆起。口尖,稍斜,吻尖,口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骨有绒毛细齿无犬齿,上颚达眼后缘;前鳃盖下缘有强棘;鳃盖后缘呈锯齿状,有一硬棘。两背鳍间有一深缺口,第一背鳍有棘Ⅶ~Ⅷ,第二背鳍有鳍条10~14个。胸鳍短,圆形。腹鳍圆,呈扇形。被鳞为栉鳞,中等大小,侧线清晰与体背缘平行,具侧线鳞60~80枚。尾鳍圆滑、不分叉,肛门靠近臀鳍。成鱼鱼体为银白色,并有暗色条纹,幼鱼背部大多有青黑色的斑块,下半部则呈银色,随所处环境而变化,眼睛金褐色。
 
[原产国家]:塞内加尔、刚果等地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非洲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约192  
[地理分布]:尼罗河流域、Mariout湖和西非的大部分主要河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尼罗尖吻鲈是生活在淡水或低盐度水体中的肉食性鱼类,湖泊的深水区都有发现,沿岸的岩石区和溶氧量较低的地方较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松球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