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鳅

中文名称 黄沙鳅
拉丁名称 Botia xanthi(Gunth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沙鳅属
拉丁属名 Boti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9~10;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无,内侧12~15,脊椎骨33~34。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尾柄侧扁。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唇的皮褶较厚。吻长,尖而突出,吻皮盖过上颌,须3对,2对在吻端,1对在口角。前后鼻孔靠近,中间有一分离的皮褶,鼻孔到吻端的距离大于至眼的距离。眼很小,侧上位。眼在吻端与鳃盖后缘的正中。眼前下缘具有1根基部分双叉的刺,末端伸至眼径中部的下方,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与峡部侧面相连。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呈圆扇形,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5处,基部有1个长形的皮褶。臀鳍短小,无硬刺,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边缘略呈圆形。鳞片细小,侧线完全,横贯体侧正中。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之中点或略靠近腹鳍基部。头部深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两条褐色斑纹。背部褐色,腹部灰白色。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之间有13~14条深褐色横斑纹,尾鳍基部上下各有1个黑色斑点,背鳍有排列不规则的深褐色圆点,尾鳍具有许多褐色斑点,并排列成行。胸鳍、腹鳍、臀鳍与腹部色泽相同。
生活习性 小型底栖鱼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

相关阅读

北鳅


[学名]: Lefua costata(Kessler)
[资源名称]: 北鳅
[外文名]: eightbarbel loach
[形态特征]:
 
体长4.8~7.4厘米时测定:背鳍Ⅱ6一7,臀鳍Ⅱ5。 头长为体长的19~23%,体高为体长的11~17%,吻长为体长的5一9%,眼径为体长的2.5一4.5%。尾柄长为体长的12~19%,尾柄高为体长的7~12%。 体断面圆,后部侧扁。头长大于体高,上颌略长于下须,口端位略向下,口唇丰厚。鼻须一对,上颌须三对(二对在吻端,一对在口角),其中口角的一对为长,后延可达眼后缘。眼小,上侧位。 背鳍无硬刺,起点偏于后部,在腹鳍基部之后。胸鳍小。肛门接近臀鳍。尾鳍截形。 背部灰绿色或棕灰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或体中轴有暗色纹带,或整个斑点由纹带所代替,这是因地区而形成的变异。背鳍和尾鳍有黑色斑点,其它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辽河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个体小,生活在水浅及水草丛生的河汊、沟渠和湖沼中,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产卵期为4月初至7月。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鳅鮀


中文名称鳅鮀


拉丁名称Gobiobotia pappenheimi Kreyenberg

英文名称eightwhiskered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鳅鮀属

拉丁属名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测线鳞37-42,下咽齿二行,25-52。

头长为体长的22.3%-25.4%,体高为体长的11%-21%,吻长为体长的8%-12%,眼径为体长的4%-7%,尾柄长为体长的18%-26%,尾柄高为体长的5%-8%。

体长,背部隆起。腹部平坦。头扁平,鼻孔前稍下凹,吻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上后具皱褶,下唇光滑。须四对,一对生于口角,三对长于颐部。头背面和颊部遍部皮质颗粒和条纹。侧线上方的鳞片具有发达的皮质棱脊。背鳍较大,与腹鳍相对,胸鳍发达。第二根鳍条突出鳍褶外。肛门近于腹鳍基部。尾鳍下叶稍长。

背部和体侧灰黄色,体侧有一列约3-8个的黑色斑块。3腹部灰白。背鳍和尾鳍上有小黑斑组成的暗色带纹。其余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鳅鮀生活在江河流水中,鳅鮀以底栖动物为食,鱼体虽小,但喜较急的河流。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在流水中产卵。属于漂浮性卵,卵粒很小,为0.6毫米,膨胀后的膜径2.6毫米左右。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鳅鮀鱼苗易识别,除胸鳍巨大具有锯齿状外,在头顶部有红色素。

花鳅


中文名称 花鳅
拉丁名称 Cobitis taenia(Linnaeus)
英文名称 spined loa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花鳅属
拉丁属名 Cobiti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11~14;脊椎骨42~43。体长为体高的7.2~8.7倍,为头长的5.0~5.8倍,为尾柄长的5.4~6.6倍,为尾柄高的10.0~12.4倍。头长为吻长的2.2~2.4倍,为眼径的4.7~7.5倍,为眼间距的4.7~6.4倍。体细长,侧扁。一头部很小,侧扁。口亚下位。唇厚。口须4对,吻端、上颔、口角和下唇各有1对。吻突出而尖。前鼻孔呈管状。眼很小,侧上位。眼前下缘具有1枚基部分双叉的硬刺。眼间隔狭小。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等于或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短小,呈圆扇形。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短小,尾鳍切截形或稍带圆形。尾柄长不及尾柄高的2倍。侧线仅在鳃盖后缘至胸鳍中部上方之间。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体腔膜灰色。鳔很小,包于骨囊内。 头部布满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吻到眼有1条细小的黑纹。背部褐色,有13个方形的褐色斑点。体例中线上方至背部中间散有不规则的褐色花纹,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的体侧有10~14个黄褐色斑点。腹部白色。尾鳍基上方有1个明显的黑点,胸鳍、腹鳍、臀鳍均为白色,背鳍和尾鳍有几条黑斑。
生活习性 花鳅是一种小型的底层鱼类,一般生活在水质较肥的江边或湖岸的浅水处。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碎屑为食。

鲯鳅


中文名称鲯鳅


拉丁名称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1758

异名鬼头刀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鲯鳅科

拉丁科名Coryphaenidae

中文属名鲯鳅属

拉丁属名Coryphae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世界温带、热带海域有分布。

生活习性
幼鱼期伴随海面漂流的藻、流木而具黑色横带。肉食性鱼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流水养鳅


流水养鳅产量高,病害少,但投入大,需要在有流水的地方专业化经营。

1.流水养鳅池流水养鳅池要建在有一定水流的地方,水流要充沛,水质要良好。流水养鳅池要建成水泥池,面积依水流和养殖规模而定。通常每个池子的面积是5-10m,深80-100 cm(水深40-60 cm),长方形,四角要抹圆。池子两端各设进、排水日,用塑料网或铁丝网缚紧。池底由进水口略向排水口倾斜。以利排水和排污。池底不铺底泥。

2.鳅种放养流水养鳅由于水质好、饵料足,可加大放种 量,一般每平方米可放体长5-6 cm的鳅种300-400尾,经100 余天的饲养,每平方米可产商品鳅5 kg以上鳅种放养规格要 一致,以免人池后因抢食不均而产生生长差异。

3.投喂饵料流水养鳅池泥鳅的所有饵料均来自于人工投喂,因此饵料要求营养全面,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混合后投 喂。通常将饵料磨成粉状,按3份动物性饵料,7份植物性饵料的比例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加少量水搅拌,使之能够用手摸成团 状,然后均匀地撒人池中(排水口附近不能撒料)。撒料要慢, 待泥鳅吃完一遍,再撒一遍,直至大部分泥鳅吃饱为止。每次的 投喂量依水温和两次投料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不同。每日分上 午、下午、傍晚3次投喂、若有条件制成细颗粒饵料,投喂效果 会更好。

4.日常管理流水饲养泥鳅水质好,病害少,日常管理比较简单,主要是保持水流畅通,防止泥鳅逃失,防止敌害,及时排污等。养鳅池水的流速要适当;过大,既浪费水源,又会造成泥鳅顶水消耗体力;过小,则水质易恶化。水流的大小要根据养鳅数量和投饵量而定,只要池内水质良好,隐约可见池底泥鳅活动情况即可。要经常观察进、排水渠道是否有泥鳅出现,若发现泥鳅,则意味着某处防逃网已损坏,要及时找出修补。每隔3-5d,要加大进、排水量1次,使淤积于池底的粪便、残饵冲出池外。平常要防止敌害生物进人养鳅池,并防止人为破坏。

5.收获成鳅当泥鳅长到所需要的商品规格时,就要放干池水,用抄网捞出成鳅,投放市场。养鳅池经刷洗消毒后,继续使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黑潮新鼬鳚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