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蓝子鱼

中文名称褐蓝子鱼

拉丁名称Siganus fuscescens (Houttuy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Yz023.CoM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蓝子鱼科

拉丁科名Siganidae

中文属名蓝子鱼属

拉丁属名Siga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较侧扁,头小,由眼到吻端的背腹缘微凸,吻稍突出,不呈管状,口小,前位,颌齿1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背鳍最后鳍棘等于或短于第1鳍棘,背鳍中部鳍棘与侧线间有鳞25-30行,体侧具小黑点或云状斑块。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间。

海(洋)生。

相关阅读

褐篮子鱼


[学名]: Siganus fuscescens
[资源名称]: 褐篮子鱼
[外文名]: Fuscous spinefoot
[别名]: 臭肚鱼、象鱼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约15~20公分。体侧上方 为褐绿色,下方为银白色;并杂以白色微带浅蓝的圆形斑。这些圆形斑沿体纵轴拓扑结构成行。 侧线之下,斑点较大,约成六行,侧线以上,斑点较小,拓扑结构较不规则约成18~20行 。背、腹和臀鳍亦各有13、4和 7 枚毒棘。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热帶和亚热带珊瑚礁和岩礁海域,台湾北部、澎湖和东部之礁岸产量最多。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多栖息岩礁区或珊瑚礁区,喜欢成群觅食藻类。

蓝侧海猪鱼


中文名称蓝侧海猪鱼


拉丁名称Halichoeres cyanopleura (Bleeker)

异名Leptojulis cyanopleura (Bleeker, 1853)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海猪鱼属

拉丁属名Halichoer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沿海至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或长椭圆形,吻较尖长,口小或中大,前位,略能伸出,颌齿1行,锥形,前端各具1-2对犬齿,口角具1-2枚犬齿,前鳃盖骨光滑,体被中大圆鳞,胸部鳞片小于体侧鳞片,颊部无鳞,侧线完全,侧线鳞26-28,背鳍Ⅸ-11-14,臀鳍Ⅲ-10-14,尾鳍圆形。两颌前端各具2对细长犬齿,外侧1对强大,弯向外后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蓝猪齿鱼


中文名称蓝猪齿鱼

拉丁名称Choerodon azurio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猪齿鱼属

拉丁属名Choer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大,能伸出,颌齿多少愈合,前端各具犬齿2对,口闭时外露,后侧齿呈锥状,口角处无犬齿,体被大圆鳞,颊部具小鳞5-7行,侧线完全,侧线鳞24-30。背鳍Ⅻ-Ⅻ-6-8,臀鳍Ⅲ-7-10。尾鳍截形。体侧有1宽斜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蓝鳃太阳鱼


[学名]: Lepomis macrochirus Rafinesque, 1819
[资源名称]: 蓝鳃太阳鱼
[外文名]: Bluegill Sunfish
[别名]: 蓝鳃太阳鲈
 
[形态特征]:
  体侧扁,长椭圆形。背部青灰色,具数条垂直的黑色斑纹,腹部白色,鳃盖后缘长有黑色形似耳状的皮膜。口端位,唇厚具皱褶,口裂稍向下倾,上下颌具颌齿,口内有少能活动的舌。体被圆鳞,背鳍连续,鳍棘发达,DX,12;腹鳍胸位,A Ⅲ,11;VI,5;P10;尾鳍又形,C18;侧线鳞44,7/14一V。鳃弓5对,第5对鳃弓扩大成三角形,上生不规则的细齿,构成下咽齿,上咽齿由上颌两块半圆形骨片构成。鳃耙不发达,鳃弓上鳃耙11 ~13枚,短而尖,鳃耙长1.1~ 3.1 mm,排列较疏,耙间距1.1~1.5 mm。
 
[原产国家]:美国、墨西哥  [原产省份]: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  [原产地区]:原产于北美五大湖区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和美国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里均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我国湖北、广东等省份。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蓝鳃太阳鱼属温水性小型鱼类,适宜在湖泊、水库、池塘等养殖,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喜群居,性较温驯,易起捕。一般个体重50~200 g,大者可达2 000 g。生存水温1~38℃ ,可在我国广大地区的自然水域环境中越冬、度夏及正常生长;8℃ 以下或38℃ 以上基本停食。对水质环境条件要求不高。

褐牙鲆


中文名称褐牙鲆

拉丁名称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Olive flounder

异名牙偏、偏口、比目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牙鲆科

拉丁科名Paralichthyidae

中文属名牙鲆属

拉丁属名Paral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1)外部外形

牙鲆体呈长椭圆形、扁平。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眼稍小,上眼靠近头部背缘,比下眼稍靠前,两眼间隔大约为眼径的l/2。口较大,吻长、稍尖,上颚骨从眼的后缘到达后方。有眼侧两个鼻孔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的瓣片,无眼侧的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颚齿排成一列,尖锐呈锥状。鳞小不易剥落。有眼侧为栉鳞,稍感粗糙。无眼侧被圆鳞,稍感圆滑。无眼侧体色呈白色,有眼侧体色呈暗褐色或灰黑色,散布有暗褐色和白色斑点。成鱼为适应底栖生活,有眼的一侧体色可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个体在有眼侧体表上有3个大的黑褐斑。侧线在胸鳍上方呈大波浪状弯曲,无颞上支。无眼侧也有侧线。背鳍从上眼前缘开始向后到尾柄,鳍条约80根。胸鳍短小,两侧各一,鳍条数约为12根。腹鳍左右略对称,鳍根部很短,鳍条数为6根。臀鳍是从肛门和尿生殖孔上缘向后到尾柄,鳍条数为60根,有很大变异。尾鳍后缘呈双截形,鳍条数为18根。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63-64

臀鳍鳍式:A.48-65

侧线鳞数:108-130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5-6+14-16

(3)内部特征

消化系统:口裂稍大,上下颌有齿,齿尖。食道短而稍粗,管壁稍厚。

呼吸系统:鳃,但无鳔。

循环系统: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包围在围心腔中。造血器官脾位于胃的后下侧、肠的前部。

排泄系统:肾脏位于体腔的背右壁,较长。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脑分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延脑后部为脊髓,是一条扁圆长柱状的管向后伸达尾椎。感觉器官有皮肤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生活习性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可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洄游。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

盐度范围:1.7%-3.3%;耐受温度(℃):2-33,适温范围(℃):8-24;pH范围:7.5-8.5。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雄鱼,2+龄;雌鱼,2+以上。

性成熟个体性腺一年成熟多次,多次产卵,卵非沾性,呈漂浮状。

繁殖水温:11-23℃,繁殖最佳水温:13-17℃。

怀卵量:体长45-70厘米的野生雌鱼每尾怀卵量为36万-40万粒,养殖鱼类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90万-100万粒。

褐毛鲿


[学名]: Megalonibea fusca Chu Lo et wu
[资源名称]: 褐毛鲿
[外文名]: Megalonibea
[别名]: 毛常、石夹
 
[形态特征]:
  体态与鮸鱼相似,体延长,側扁,吻突出。鳞橙褐色,腹部银灰色,唇淡黄色,尾鳍双凹形,鳔呈锚状。成鱼最大体长可达1.4米左右,体重30~50公斤。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福建、浙江、山东  [原产地区]:黄海、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多年生  
[地理分布]:资源分布范围狭小,种群数量不大。主要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黄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褐毛鲿生长快速,适温盐范围广,为近海暖温性底层大型食用鱼类。其性凶猛,捕食鱼类。喜栖息于水深、底质砂泥及岩礁海区。褐毛鲿昼伏夜动,傍晚至半夜鸣叫,声如擂鼓。通常春未由南向北,冬季由北往南作南北向短距离洄游。

褐斜鲽


中文名称褐斜鲽

拉丁名称Plagiopsetta glossa Franz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褐斜鲽属

拉丁属名plagiopset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甚窄,呈嵴状,或两眼紧相邻。口小,头长为上颌骨长2.6-3.4倍。左右侧两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小,绒毛状,呈狭带状排列,背鳍始于眼的前方,前部鳍条无甚延长,全部鳍条不分支,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鳍条不分支,不被鳞。仅有眼侧具胸鳍,鳍条均延长而不分支。腹鳍基底延长,有眼侧的略前,鳍条延长,尾鳍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被小形强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近直线状,无颞上支,侧线鳞60-66,背鳍73-81,臀鳍50-57。腹鳍无甚延长,尾鳍中部鳍条分支,胸鳍鳍条7-10,体被栉鳞。体有黑色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褐海鳗


中文名称褐海鳗


拉丁名称Muraenesox bagio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海鳗科

拉丁科名Muraenesocidae

中文属名海鳗属

拉丁属名Muraenesox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洋、太平洋。

生活习性
栖息沿岸泥砂底海域。肛门前方的侧腺孔35-38(海鳗40-47),其他与海鳗同。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

经济价值
高级食用鱼。

百子鹅


品种名称百子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小型蛋用品种。因年产蛋在百枚以上,故称百子鹅。原产地在山东省金乡县霄云、化雨一带,故又称金乡百子鹅。分布于鱼台县、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一带。

外貌特征:体型较小,体质紧凑强健,体躯稍长,胸宽略上挺,体态高昂。羽色有灰、白两种,其中友鹅最多,约占85.7%,白鹅占14.3%。灰鹅俗称雁鹅,背毛以灰色为主,主翼羽、副翼羽中间是灰褐色,毛尖边沿为白色,腹羽白色。白鹅背部羽毛带灰斑,主翼羽、副翼羽、颈及腹部羽毛白色。头呈方圆形,虹彩土黄色,前额有一肉瘤,公鹅大而突出。喙部灰鹅为黑色,白鹅为橘红色。颌下有一较大咽袋,腿稍短而呈橘红色。皮肤白色。灰鹅趾黑色,白鹅趾白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180日龄公鹅3360克,母鹅3120克;成年公鹅4180克,母鹅3630克。70日龄时全身羽毛基本长齐。180日龄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6%,母鹅88%;180日龄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5%,母鹅81%。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285天。平均年产蛋110枚,高者达150枚,平均蛋重190克。蛋壳白色。公母鹅配种比例1:(5-7)。平均种蛋受精率8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3%。母鹅就巢率4%-5%。公鹅利用年限3-4年,母鹅4-5年。

褐壳蛋鸡


雪佛褐蛋鸡是法国哈伯德伊莎公司培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经法国哈伯德伊莎公司授权,特准山东省济宁市祖代鸡场使用“伊莎济宁红”名称。褐壳蛋鸡由于育种的进展,褐壳蛋鸡由肉蛋兼用型向蛋用型发展,近年来在世界上有增长的趋势。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褐壳蛋鸡。

父母代种鸡1~18周龄成活率97%;平均开产日龄154天,25周龄达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93%以上;72周龄入舍母鸡产蛋275~285枚,产合格种蛋235~245枚,平均孵母雏94只;19~68周龄成活率91%。商品鸡18周龄平均体重1550克,1~18周龄耗料6.68公斤/只,成活率98%;开产日龄140~147天,25~26周龄达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95%以上;76周龄入舍母鸡平均产蛋338枚,总蛋重21.08公斤,平均蛋重62.3克,体重1950~2050克;19~76周龄日耗料110~118克/只,料蛋比(2.04~2.11)∶1,成活率93%。

褐壳蛋鸡介绍
法国哈伯德伊莎公司培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经法国哈伯德伊莎公司授权,特准山东省济宁市祖代鸡场使用“伊莎济宁红”名称)。
生产性能父母代种鸡1周龄-18周龄成活率97%;平均开产日龄154天,25周龄达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93%以上;72周龄入舍母鸡产蛋275枚-285枚,产合格种蛋235枚-245枚,平均产母雏94只;19周龄-68周龄成活率91%。商品鸡18周龄平均体重1550克,1周龄-18周龄耗料6.68公斤/只,成活率98%;开产日龄140天-147天,25周龄-26周龄达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95%以上;76周龄入舍母鸡平均产蛋338枚,总蛋重21.08公斤,平均蛋重62.3克,体重1950克-2050克;19周龄-76周龄日耗料110克-118克/只,料蛋比(2.04-2.11)∶1,成活率93%。
产地是法国哈伯德伊莎公司培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经法国哈伯德伊莎公司授权,特准山东省济宁市祖代鸡场使用“伊莎济宁红”名称)。
生产性能父母代种鸡1周龄-18周龄成活率97%;平均开产日龄154天,25周龄达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93%以上;72周龄入舍母鸡产蛋275枚-285枚,产合格种蛋235枚-245枚,平均产母雏94只;19周龄-68周龄成活率91%。商品鸡18周龄平均体重1550克,1周龄-18周龄耗料6.68公斤/只,成活率98%;开产日龄140天-147天,25周龄-26周龄达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95%以上;76周龄入舍母鸡平均产蛋338枚,总蛋重21.08公斤,平均蛋重62.3克,体重1950克-2050克;19周龄-76周龄日耗料110克-118克/只,料蛋比(2.04-2.11)∶1,成活率93%。

褐壳蛋鸡由于育种的进展,褐壳蛋鸡由肉蛋兼用型向蛋用型发展,近年来在世界上有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消费者对褐壳蛋的喜爱,另一方面是由于产蛋量有了长足的提高。

褐壳蛋鸡还有下列优点:蛋重大、刚开产就比白壳蛋重;蛋的破损率较低,适于运输和保存;鸡的性情温顺,对应激因素的敏感性较低,好管理;体重较大,产肉量较高,商品代小公鸡生长较快,是肌肉的补充来源;耐寒性好,冬季产蛋率较平稳;啄癖少,因而死亡、淘汰率较低;杂交鸡可以羽色自别雌雄。但褐壳蛋鸡体重较大,采食量比白色鸡多5-6克/天,每只鸡所占面积比白色鸡多15%左右,单位面积产蛋少5-7%;这种鸡有偏肥的倾向,饲养技术难度比白鸡大,特别是必须实行限制饲养,否则过肥影响产蛋性能;体型大,耐热性较差;蛋中血斑和肉斑率高,感观不太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高体鳑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