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吻海鰶

中文名称 圆吻海鰶
拉丁名称 Nematalosa nasus(Bloch)
英文名称 Gizzard-shad,Japanese threadfin shad
地方名称 黄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海鰶属
拉丁属名 Nematalosa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部弧形;腹部平缓,浅弧形;吻圆钝,突出;体被圆鳞,似六角形;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有有短的腋鳞;体被青绿色,头部色较深,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吻部淡黄色,体上侧鳞片有小褐点连成1-9列绿色细纵带,鳃盖略呈金黄色,后上方有深绿色大斑块。背鳍青黄色,边缘灰黑色;臀鳍和胸鳍淡黄色;腹鳍色淡;尾鳍青黄色,后缘黑色。

相关推荐

圆吻凡鲻


中文名称圆吻凡鲻


拉丁名称Valamugil seheli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凡鲻属

拉丁属名Vala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宽,后部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眶下管亟不发达,口小,平横,上颌中央一缺刻。上颌骨后端不外露。眶前骨下缘有细齿。第2椎骨髓后棘突短细,伸向前侧方,背鳍2个,相距较远,Ⅳ,Ⅰ-8,臀鳍Ⅲ-9。尾鳍凹形。眼径小于吻长,胸鳍稍短于头长,纵列鳞39-4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湖北圆吻鲴


中文名称 湖北圆吻鲴
拉丁名称 Distoechodon hupeinensi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圆吻鲴属
拉丁属名 Distoechodon Peters,188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形长,侧扁,但体较厚,头钝,稍圆。眼大,眼后缘至吻端与至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径等于或稍大于吻长,两眼间稍突起,其距离大于吻长。下咽齿外面一行较纤细,内侧一行稍侧扁,微弯,倾斜面的尖端稍尖,鳃耙短,呈三角形,片状。鳞中等,侧线较直,肛门端靠近臀鳍起点。背鳍的第3根不分枝鳍条成为光滑的硬刺,胸鳍长,腹鳍不达肛门,尾鳍叉形,两叶末端尖。鳔2室,后室的长度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灰色。体背部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色。

花鰶


中文名称 花鰶
拉丁名称 Clupanodon thrissa (Linnaeus)
英文名称 thread herring, tassart, hairfin gizzard shad
地方名称 黄鱼、花黄鱼、澳利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斑鰶属
拉丁属名 Clupanodon Lacepede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16;臀鳍22~25;腹鳍8;胸鳍14~15;尾鳍23~27。鳃耙110十180。纵列鳞47~51;横列鳞20~22;腹缘稜鳞17~18+11~12。脊椎骨44~45。
体长为体高2.7~3.1(平均2.9)倍,为头长3.2~3.6(3.4)倍。头长为吻长4.3~5.0(4.6)倍,为眼径4.0~4.7(4.3)倍,为眼间距3.3~4.4(3.8)倍,为尾柄长2.6~3.2(2.9)倍,为尾柄高2.8~3.0(2.9)倍。

体呈长卵形,两侧甚侧扁。头中等大,头顶及背鳍前方隆起。吻短,前端钝,不突出。眼中等大,侧上位,距吻端较近。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一半。眼间中间凸出,其宽比眼径大。口较小,前位,呈三角形,口裂短,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向后伸延到眼中间的下方,前颌骨中间有比较明显的缺口。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距吻端与距眼前缘约相等。鳃耙细长,多而密。假鳃发达。鳃孔大。鳃盖光滑,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6。口内无齿。无侧线。腹部甚侧扁。腹缘具锯齿状稜鳞。肛门紧邻于臀鳍前方。

背鳍1个,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延伸到臀鳍鳍条末端的上方。臀鳍位于背鳍末端的后下方,其基底长于背鳍基底。腹鳍小,腹位,位于背鳍起点的后下方。胸鳍位低,其末端可达背鳍起点的下方。尾鳍深又形,下叶稍长于上叶。

体被小圆鳞,排列整齐,不易脱落。头部、颊部和鳃盖均无鳞。腹部具稜鳞。胸鳍、腹鳍基部有短的腋鳞。腹膜黑色。胃呈砂囊状。肠短。

体背部青绿色,头背部颜色较深,体侧中部以下银白色。背鳍黄绿色,前缘和外缘浅黑色;胸鳍和腹鳍、尾鳍基部呈淡黄色;臀鳍白色;尾鳍后缘黑色。吻的背缘有许多黑色小点。鳃盖上方之后沿体侧具4~7个黑色斑块。

生活习性 4月开始生殖洄游,6-7月为产卵盛期。

斑鰶


中文名称 斑鰶
拉丁名称 Clupanodon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Konosirus punctatus]
英文名称 spotted sardine,gizzard shad,dotted gizzard shad
地方名称 黄流鱼,鼓眼,扁鰶,气泡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斑鰶属
拉丁属名 Clupanodon Lacepede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17;臀鳍21~24;胸鳍16;腹鳍8;纵列鳞53~56;横列鳞21~24;鳃耙217+211。
体延长,侧扁,腹缘具锐利的锯齿状棱鳞,18~20+14~16。体长为体高3.0~3.5倍,为头长3.7~4.0倍。头中大。头长为吻长4.4~4.7倍,为眼径4.0~4.8倍,为眼

间隔2.9~3.1倍。吻圆钝,突出。吻长约与眼径相等。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较发达,遮盖眼的前后缘。眼间隔稍凸。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口小,近于下位。口裂短,不伸达眼前缘。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中间无显著缺刻。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口无牙。鳃孔大。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耙细长,数多。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

体被薄圆鳞,形似六角形。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具短的腋鳞。

背鳍1个,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腹鳍起点稍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呈丝状,向后伸达尾柄上方。臀鳍基部中长,鳍条短。胸鳍较长,

后端伸达背鳍起点下方。腹鳍小,位于背鳍起点稍后下方。尾鳍分叉。

体背侧青绿色,头背部较深,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吻部淡黄色。体侧上方具7-9纵列绿色小点。鳃盖部略呈金黄色。鳃盖后上方具一深绿色斑块。背鳍

和臀鳍淡黄色,胸鳍和尾鳍黄色,腹鳍色淡。背鳍、尾鳍边缘黑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壮体沙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