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虱病

养鸭鸭 养鸭鸭舍

2020-11-02

疾病名称鸭虱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羽虱寄生于鸭的体表而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由于羽虱的不断叮咬和刺激皮肤,病鸭烦燥不安,影响食欲和休息,导致营养不良和产蛋率下降。

流行病学特点 鸭场环境卫生不良,造成羽虱滋生。羽虱为永久性寄生虫,其全部生活史均需在禽体上完成,如果离开了禽体则很快死亡。一般通过病禽、健康禽的直接接触传播。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鸭遭受羽虱严里侵袭时,由于皮肤有痒感,烦躁不安,经常啄、搓、擦,造成皮肤损伤和脱毛,食欲不佳,消瘦,雏鸭生长缓慢,母鸭产蛋率下降。在病鸭体表发现羽虱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用放大镜观察。

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放牧时勿接触病鸭。发现病鸭应及时隔离治疗,以防扩散。

治疗方法 用5%马拉硫磷粉剂或2.5%敌百虫粉剂撒布于病鸭体表,待虱死亡落地后再将鸭群放出,清理场地。

相关知识

蜈蚣脱壳病和蜈蚣虱螨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方法


(1)蜈蚣脱壳病的病因由于蜈蚣栖息环境过于潮湿,空气湿度亦大,加之蜈蚣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矿物质饲料缺乏,造成蜈蚣体质弱,使脱壳时间延长,真菌在体内寄生,也会引起本病发生。

(2)蜈蚣脱壳病的症状蜈蚣患病初期表现极度不安,来回爬动,或几条蜈蚣交集在一起。后期活动无力,表现呆滞,不食不饮,死在饲养池四周。

(3)蜈蚣脱壳病的防治方法

1)隔离清除病死的尸体,隔离有病的个体进行治疗。转移健康个体,对原来的饲养池进行消毒。

2)药物治疗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片,拌在400克的饲料中,连喂10天病可治愈。

5.蜈蚣虱螨病虱是小螨虫,螨就是大螨虫。

(1)蜈蚣虱螨病的病因主要是饲养室、饲养池空气不流通,闷湿臭味难除,地面和墙壁不卫生所致。有的螨虫是随蜈蚣的食物带入,即主要是虱螨寄生在蜈蚣饲料虫身上,随饲料虫带入饲养池。

(2)症状患虱螨病的蜈蚣,节与节之间的缝隙中寄生着大量虱螨,当条件适宜时,这些虱螨大量生长、繁殖,消耗吸收蜈蚣身体的营养,使蜈蚣体质消耗较大,逐渐消瘦,体质衰弱、食量减少,活动量逐渐减小。节与节之间的缝隙里有黄色粉状物存在。引起蜈蚣身体不舒适,逐渐衰弱而死亡。

(3)蜈蚣虱螨病的防治方法

1)预防饲养房要通风,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干燥(相对)。一旦发现有虱螨发生,首先要把患病的个体拣出,使患体和健康的个体分开饲养,并对患体用消毒液清洗消毒,如用50毫克/千克水

的戊酸氰菊酯(速灭菊酯、速灭杀丁),向患体身上喷洒效果很明显。

2)药物治疗虱螨发生后,把患病蜈蚣挑出,用小型喷雾器盛装杀虫脒溶液,喷洒患体表面。每3天喷1次。药液配制为25%的杀虫脒3毫升,用酒精1毫升,再加水196毫升。对大群的治疗,首先应换房换土。对原来的饲养池应进行消毒,消除留在地面的寄生虫虫体。对大群用25毫克/千克的杀虫脒喷洒。

鸭绦虫病


疾病名称鸭绦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某些绦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为腹泻、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滞、消瘦和贫血等。本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气候温暖、水域广阔的地区多发。

流行病学特点 引起本病的剑带绦虫主要为矛形剑带绦虫,膜壳绦虫主要为冠状膜壳绦虫,皱褶绦虫主要为片形皱褶绦虫。成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孕节或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逐渐发育为似囊尾蚴。鸭因吞食含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在鸭消化道内剑水蚤被消化,似囊尾蚴在小肠内翻出头节,固着于肠粘膜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此外,某些淡水螺蛳可以作为某些膜壳绦虫的保虫宿主,鸭吞食这种带虫的螺蛳也可以感染。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鸭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雏鸭严重感染时,排出恶臭的稀粪,混有粘液,有伪病鸭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滞;病鸭还常出现神经症状,如行走不稳、运动时尾部着地、歪颈仰头、背卧或侧卧时两脚作划水动作等等。雏鸭感染发病时常引起大群死亡。剖检可见,肛门周围往往粘有多量粪污。打开肠管检查时,小肠
内常可发现绦虫虫体,其头节固着的肠粘膜有程度不同的发炎和出血等变化。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在肠道内查找血体进行诊断。

预防 雏鸭要与成鸭分群饲养,并在安全的水域放牧,如果没有确实安全的水域,3月龄内的雏鸭最好舍饲。每年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2~3周后进行驱虫。不要在不流动的、小而浅的死水域放牧鸭群,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的孽生。鸭、鹅的粪便应堆积发酵、经生物热杀灭虫卵后再作肥料,以防病原散播。卡马拉按每千克体重0.2~0.3克给药,混于潮湿的饲料中饲喂,作群体驱虫;亦可制成丸剂投给,作个体驱虫。病鸭应绝食12小时后于清晨给药。

鸭养殖中看鸭粪辨鸭病


●肉红色粪便

粪便形如烂肉,是由脱落的肠黏膜形成,多见于患球虫病、绦虫病、蛔虫病和肠炎恢复期的鸭。

●血液性粪便

粪便黑色或茶黑色,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粪便红色或鲜红色,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铁锈色水样粪便

粪便呈铁锈色水样,并混有尿酸盐,有时还掺有消化不彻底的饲料。这是由于肠道严重出血造成,多见于禽流感早期及中毒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黄色硫黄粪便

由于肝小叶受损以致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胆红素进入血液,经尿排出而形成表面黄色或淡黄色的尿覆盖,多见于盲肠炎、肝炎。

●绿色粪便

粪便黏稠恶臭,呈黑绿色,这是由于胆汁和肠道脱落的组织细胞相混而成,多见于鸭霍乱、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等。

●牛奶样粪便

粪便乳白色,稀水样,多见于黏膜充血、轻度肠炎。

●黄白色稀粪便

粪便黏稠,常粘糊于肛门,多见于鸭流感、鸭传染性浆膜炎。

●白色水样粪便

粪便呈白色或黄色水样,且混有白色的尿酸盐颗粒,多见于无食欲、瘫痪及患有尿毒症的鸭。这是由于消化道内无食物、粪便是尿酸盐而形成的。

●稀薄粪便

鸭消化正常,但粪便含水量多而不成形,多因天气炎热时饮水量骤然增加、饲料中含盐过多、轻度的大肠杆菌侵染、饲料中含轻微有毒物质所致。

如发现鸭群粪便不正常,要从饲料、疾病、管理等方面仔细分析原因,及早治疗。

(新疆晴为)

鸭骨短粗病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鸭。病初表现两腿轻度弯曲,逐渐变为0形或X形弯 曲,走路不稳。严重病例甚至死亡。临诊症状轻微的病例,由网上饲养改为地面散养,可以逐渐康复。

预防

(1)调整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锰、胆碱和维生素B的饲料。雏鸭阶段每千克饲料内,应含有锰50 毫克,胆碱2000毫克,维生素B12.6毫克,硒0.1毫克,生物素40~100毫克,吡哆醇10~20毫克,叶 酸0.5~1.0毫克,烟酸40~55毫克,钙与磷分别是1.0%和0.6%。

(2)加强鸭群管理,从网上饲养改为地面散养,饲养密度要适宜,舍内通风要良好,并注意清洁卫 生和防潮,争取实现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以降低发病率和感染率。

治疗 当鸭群中脱 症病例超过0.5%时,应赶快检查饲料中锰的含量,若含量不足,应及时添 加必需的营养物质,特别要按治疗量加入硫酸锰。对少数严重病例,应予淘汰。治疗时,可选用下列药


(1)0.005%~0.01%高锰酸钾溶液:用作饮水可增加锰在体内的含量,连喂2~3天,问隔1~2天,再喂2~3天,但每天要更换新鲜溶液。

(2)硫酸锰:每千克饲料添加0.1~0.2克。

(3)氟化胆碱:配合硫酸锰使用,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克,连续饲喂。

(4)复合维生素B溶液:也可配合硫酸锰使用,每羽雏鸭0.5~1毫升/天,可与饮料充分混合,现配现用,连用3天。

鹅虱的危害和防治


危害

鹅虱是常见的体表寄生虫,寄生在鹅的头部和体部羽毛上,以食羽毛和皮屑为生,也吞食皮肤损伤部位外流的血液。主要靠直接接触传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季最为严重,咬食羽毛和皮屑,一使羽毛脱落,睡眠不安,鹅虱严重可引起贫血、消瘦、母鹅产蛋量下降,此外鹅虱还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其他疾病,危害性很大。

防治

驱除鹅体虱及鹅舍灭虱的药物有:用烟叶1份,加水 20份,煮1小时后的水溶液擦涂鹅身,效果良好,擦涂最好选在夏季晴天;氟化钠5份、滑石粉95份混合后撒在羽毛上;用 0.7-1.0氟化钠水溶液进行水浴;0.2%敌百虫液,于晚上喷洒在鹅羽表面;鹅舍可用2%除虫菊粉;3%-5%硫磺粉。

鸭衣原体病


症状和病变 中鸭和成鸭感染后,无临诊症状。幼龄鸭感染发病后,表现全身颤抖,步态不稳, 食欲废绝,严重腹泻,排水样绿色粪便,眼和鼻孔中流有浆液性或 液性分泌物,附近羽毛粘连结 或 脱落。病鸭逐渐消瘦,肌肉萎缩,呈恶病质状态,终因体质衰竭、痉挛而死。感染的鸭蛋出雏率下降. 而且1日龄幼雏死亡率会显著增高。

常见结膜炎或角膜炎,偶有眼球萎缩、鼻炎或眶下 炎,有炎性分泌物。脑和肌肉萎缩,全身性浆膜 炎,如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脾脏肿大和气囊炎,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有些病例的肝、脾表面传 黄色或灰色的坏死灶。

本病与鸭传染性浆膜炎、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多种鸭病相似,单从临诊症状、剖检 病变不易诊断。所以,必须采取病料送兽医检验部门进行实验诊断才能确诊。

防治

(1)预防:首先是种蛋应来自无衣原体病的种鸭群,入孵种蛋不要有衣原体污染。其次是要重视孵 化室和孵化设备的消毒工作,防止种蛋在孵化过程中污染。新孵出的雏鸭,在育雏舍内密度不要过大 通风良好,精心饲养管理,不要与其他禽类接触。目前尚无商品疫苗或菌苗预防该病.

(2)治疗:本病用四环素或土霉素0.2~0.4克混入饲料内给予,连喂1~6周。

鸭白肌病


在北哈萨克斯坦州的一些农场所观察到的鸭白肌病是稀少的,但也曾发生过,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禽白肌病的病因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是维生素E不足;某些学者又认为是蛋白质饲料单纯且贫缺而日粮中多汁饲料占的比例又过大;此外,还有把禽白肌病记载为肌营养不良、维生素E缺乏症和食物性肌肉病等。

1960-1961年期间,我们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奇斯托夫和基雅林两个国营农场对鸭白肌病开展了调查研究。1958年奇斯托夫国营农场开始发生该病。种鸭蛋是由从未发生过该病的库尔刊干洲某农场收购来的。1960年该场鸭育成率为65%,幼鸭成活率为48%鸭群是饲养在拥挤、潮湿而又不卫生的鸭舍里面,鸭出壳后头三天喂给混有肉骨粉的酸凝乳,其定量增至四倍,但绿色饲草的供给不足。鸭群从三月开始发病并持续到6月份。鸭表现出临床症状,食欲废绝,衰弱,跛行,行走困难,经常卧倒,两足伸直,有时可见双翅两足麻痹,头后仰,背过度收缩而不能站立,脚呈游泳状运动,眼脸肿胀,流泪,羽毛蓬松而乱,肛门周围被粪便弄脏,嘴苍白而柔软,粘膜苍自。病程1-20天而少有更长者,然而大多数病鸭的死亡时间都是在1---30日龄内死亡。

尸体剖检:体格消瘦,粘膜苍白,骨骼肌松弛,色泽不均,肌胃肥人,胃壁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灰白色病灶,切面干燥,心腔扩人,心肌松弛、肝脏和肾脏可见郁血.性充血和营养不良性变化,肺脏充血,肠卡化性炎。

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在肌胃、骨骼肌和心肌的变化、肌胃灰白色病灶组织检查时可见肌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的不同发展期变化(从肿胀,嗜碱性的颗粒状崩解肌浆到肌纤维完全死亡并呈石灰样沉淀),增生一恢复过程表现微弱,心肌和骨骼肌可见类似的变化,但蜡样坏死占优势,并有块状一颗粒状分解肌浆,肝脏和肾脏呈颗粒状或颗粒一脂肪状营养不良以及郁血性多血。

采集鸭的器官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兽医细菌实验室进行细菌学和微生物学检查时,不能确诊为传染病和真菌病,取饲料作化学分析时,发现玉米、燕麦和大麦的酸性增高。

1960-1961年为了消灭和预防白肌病的发生,首先给母鸭群以最好的饲养条件,遵照畜牧学标准进行分群饲养,经常更换垫草,禽舍保持干燥,保证给以全价饲料,其中必有多量丰富的维生素(由玉米、胡萝卜、苜宿和杂草所组成的混合青贮料)。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于1961年我们进行了鸭尸体剖检,其结果就再没有发现过各个器官组织具有白肌病的特征性变化。

1961年6月我们在基雅林国营农场看到了鸭患类似的疾病,发现该场饲养条件恶劣(禽舍小,鸭群拥挤,游泳池不大),非全价饲料,并且日粮中绿色饲料不足。进行鸭尸体剖检和器官组织学检查时,看到了具有白肌病特征性变化。对个别的病死鸭作器官细菌学检查时,分离出巴氏杆菌。但是,当应用土霉素,饲喂维生素以及在饲料中加入硫酸铁和高锰酸钾时,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目前,幼畜和家禽发生白肌病时,有人曾推荐使用硒制剂。但是,我们却从未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农场采用过。

结论
鸭白肌病的蔓延是在那些蛋白质饲料不完全、维生素不足、鸭饲养条件不好(鸭群拥挤、禽舍不卫生和其它的不良因素)的农场中发生流行;
为了预防和防制鸭白肌病的发生,必须保证给予母鸭群以足够量的维生素和全价的蛋白质饲料。

鸭前殖吸虫病


疾病名称鸭前殖吸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前殖科前殖属的某些吸虫寄生于鸭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和泄殖腔等部位引起的疾病。患鸭发生输卵管炎,产软壳蛋或无壳蛋,有时因继发腹膜炎而死亡。本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成都、昆明、广东、福建省均有报告。

流行病学特点 寄生于鸭体的前殖吸虫主要有以下4种。透明前吸虫、楔形前殖吸虫、鲁氏前殖吸虫和家鸭前殖吸虫。成虫寄生于鸟类动物的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和泄殖腔等部位,卵随粪便或泄殖腔的排泄物排出体外。虫卵被螺吞食,再发育为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逸出,游于水中,遇到蜻蜓稚虫时即经其肛孔钻入其体内,在肌肉中形成囊蚴。蜻蜓稚虫变为成虫后,囊蚴仍保持其感染力,鸭由于啄食含囊蚴的蜻蜓或其稚虫而感染。囊蚴在家食消化液的作用下逸出幼虫。幼虫经肠到达泄殖腔,再由此转入输卵管、腔上囊等部位,经l一2周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般症状不甚明显。严重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产软壳蛋或无壳蛋、畸形蛋,产蛋率降低、消瘦、羽毛脱落等症状。病理检剖可见输卵管炎,输卵管粘膜充血、增厚,朴管壁上可发现虫体。如发生腹膜炎,在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浑浊的渗出液,有时出现干性腹膜炎。

诊断方法 诊断可用粪便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并结合症状和死后剖检,在输卵管或腔上囊内找虫体。同时,应注意与缺钙症或维生素D缺乏症相区别。

预防 在发生本病的地区,一般在流行季节进行预防性驱虫,药物选用六氯乙烷,剂量和用法与治疗的相同。每只鸭0.2~0.5克,混于饲料中,每天1次,连续3天。或用四氯化碳,成鸭一次剂量为2~3毫升,灌服或嗦囊内注射。

幼鸭白肌病


症状

主要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初期不显症状,少数突然死亡。病鸭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 减退,闭眼缩颈,呆立不动,羽毛逆立,头颈肿大,排稀便,脱水,但没有渗出性素质这一特征。后期 两腿无力,运动失调,走路摇摆,严重时不能站立,最后侧卧抽搐而死。

预防

(1)注意饲料配合:多喂新鲜青绿饲料和谷类,经常放牧,并在饲料中补充含硒的微量元素添加 剂,尤其要注意来自北方或低硒地区的谷物,更应按需添加。每千克饲料应含硒0.14~0.15毫克。

(2)维生素E保管贮存要得当:维生素E不稳定,易被氧化,饲料应存放于通风、干燥、凉爽的地方,保存时间不宜超过4周,如需长时贮存,应加入抗氧化剂。

(3)当地土壤中缺硒:每亩饲料作物可叶面喷洒亚硒酸钠6~7克。

治疗

关键是补硒。硒制剂与维生素E同时应用,效果良

(1)亚硒酸钠每100千克饲料中加入0.022克,拌匀喂给,或100毫升饮水中加入1毫克混匀溶解后,任病鸭饮用。

(2)0.1 亚硒酸钠生理盐水溶液肌注或皮注0.5~1.0毫升,连用3天,通常2~4天即愈。

(3)维生素E:IS1服,每只雏鸭2~3毫克(或300国际单位),或肌注,每只鸭2.5毫克,1次即可见效。大群治疗时,可在每100千克饲料中加入20~25毫克。

(4)硒和维生素E合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5毫克硒和250单位维生素E,或加入0.5毫克硒和5C单位维生素E,有良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5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雏鸭接种方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