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

台湾泥鳅是指台湾本土泥鳅与大陆泥鳅混合杂交的品种,相比于普通的泥鳅,台湾泥鳅生长速度明显要快上许多,从3至5厘米的寸鱼到可上架出售的成鱼只需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再加上泥鳅本身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养殖户热情高涨。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以及广东省东部地区的揭阳、汕头、汕尾等地区进行规模养殖。

由于台湾泥鳅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部分养殖户对台湾泥鳅生活习性、饲养环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养殖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最终导致亏损严重。本文将通过对台湾泥鳅的生长特性、养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展开介绍,希望能对养殖户提供一些技术性的参考。

一、生长特性

1.底栖性

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2.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0℃、冬天水温低于10℃时,台湾泥鳅的摄食会明显下降。

3.耐低氧

台湾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这主要跟台湾泥鳅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台湾泥鳅除了鳃呼吸以外,还能通过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在池塘精养的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台湾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4.善逃逸

台湾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缝隙,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5.食性

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堆放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需要进行生物发酵),繁殖生物饵料,投喂商品饲料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但台湾泥鳅特别贪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

6.养殖周期

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在正常水温下,台湾泥鳅从寸苗养至成鳅的时间一般在120天左右,具体情况还应结合苗种质量、饲料营养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二、养殖技术

1.水质选择

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

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2.池塘选择

养殖台湾泥鳅,池塘不宜过大,以5亩以内为宜。池塘需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水深1.5-2.5米,池边无杂草,做成斜坡状,四周池壁无缝隙。池塘内可配2台叶轮式增氧机(一台备用),一台水车式增氧机。等泥鳅长大至100头/斤左右规格后,可在池塘中种植水葫芦、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占池面10%左右,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吸引水生昆虫作为泥鳅活饵料。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鳅摄食,以增加营养供给。

3.放养密度

建议台湾泥鳅苗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选择大小均匀、饱满有活力的泥鳅苗,可套养鳙鱼10-20尾/亩、白鲢15-30尾/亩,用以调节水质,防止蓝藻爆发。

4.投喂管理

由于台湾泥鳅的惰性以及喜游边性,为保持台湾泥鳅长势均匀,饲料沿池塘四周进行投喂。建议放苗后的前一个月投喂粉料和小破碎饲料,一个月后可饲喂小粒径浮水料,预防泥鳅翻肚及肠道疾病。

在饲料选择方面,由于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高,更需选择营养均衡、蛋白优质的配合饲料,选择大厂家口碑好的配合饲料。不建议使用草鱼料、罗非鱼料等其它鱼类配合饲料饲料,由于食性和品种差异,没有针对性,不利于泥鳅的营养均衡与健康快速生长。

注意事项:每天实际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做出调整,为了及时了解台湾泥鳅喂料量,建议在池塘四周设置4-6个喂食观察盆(如图3),以30分钟左右吃完为宜。在7-9月高温季节,建议每半个月停料一天,以调节泥鳅肠道健康,降低肝胆负荷,预防肠炎以及肝胆疾病等。此外,建议每10天拌EM菌投喂一次,以增强台湾泥鳅免疫能力。

三、病害防治

台湾泥鳅抗逆性强,病害较少,但由于在养殖过程中投料量大,粪便、残饵多,尤其到了高温季节,水质容易败坏,引发各种疾病。台湾泥鳅常见病害有:鳅苗气泡病、白嘴白尾病、烂皮烂身病、肠炎等。

1.气泡病

症状: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溶氧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措施:发病重池,可用食盐水全池泼洒,浓度1g/L,或加入新鲜水体。平时投饵要注意少食多餐,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2.白嘴白尾病

症状:病鳅从吻部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现乳白色,唇肿胀,嘴部周围的皮肤腐烂,可看到有絮状物粘附在嘴部,病鳅成团聚集在池边。

防治措施:外泼聚维酮碘溶液,连用2-3天,同时配合内服氟苯尼考、黄连解毒散与黄芪多糖、多维等,要连喂3-5天。平时的管理中要定期使用增氧改底药物及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水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定期使用消毒剂给水体消毒,定期内服黄芪多糖、多维之类的保健药品。

3.烂皮烂身病

症状:泥鳅身体两测,腹部,尾部,鳍根部,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腐烂,严重的肌肉腐烂。溃疡灶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有的泥鳅并发肠炎病,肛门红肿。病鳅食量减少,消瘦,出现死亡。防治措施:内服氟苯尼考、肝胆康与三黄散,连用3-5天,外用戊二醛,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任选一种,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3次。可适度换水,改善水质。加强管理,降低养殖密度。

总之,台湾泥鳅病害防治的原则是以防为主,治疗为辅,以减少经济损失。

四、日常管理

1.要防止泥鳅浮头和泛池,特别在气压低、久雨不停或天气闷热时,如水质过肥则极易浮头泛池,应及时更换新水。

2.巡塘管理:平时要坚持早、晚巡塘,主要查验水质,看水色,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情况等,发现活动能力差或死鳅应及时带鳅检查。

3.水深管理:寸苗养殖第1个月水深控制在0.8-1米,中苗养殖第2-3个月水深控制在1-1.5米,成鳅养殖第4个月水深控制在1.5-2米。水温低于10℃,可将水深加到2.5米进行越冬,且保持增氧。水温高于30℃,可抽井水进行降温。

4.防逃管理:泥鳅逃逸能力很强,尤其在暴雨、连日大雨时应加强防范。平时应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塘埂是否渗漏等。

5.天敌防御:台湾泥鳅养殖能否成功、能否获利,天敌防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天敌主要包括水蜈蚣、蝌蚪、青蛙、老鼠、水蛇以及鸟类。

水花培育阶段:放苗前彻底清塘,使用50-100公斤/亩的生石灰全塘消毒,进水后使用40-50公斤/(亩·米)的茶籽饼杀死野杂鱼、水蜈蚣以及蝌蚪等。进水管需装滤网,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塘。

成鳅养殖阶段:建议在离岸30cm的四周进行围网,如图4所示,使泥鳅不靠近池壁,以此来预防老鼠和蛇,也可以使用蛇笼进行捕捉。此外,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网,防止鸟类对泥鳅的攻击。

五、捕捞

普通泥鳅由于爱钻泥,只能靠地笼经行捕捞,捕捞工作强度大,而且捕捞率低,严重制约了泥鳅的人工养殖发展。而台湾泥鳅与土鳅习性不一致,喜游水面,不钻泥,可采取拉网式进行捕捞,地龙式适用于存塘量少的池塘。采用拉网式捕捞时,网具最好采用尼龙材质,防止泥鳅拉伤。一次拉网后可泼洒高锰酸钾使泥鳅浮头进行再次拉网,如此操作可提高起捕率。

精选阅读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g~10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注射后的亲鳅放入规格为2m1m0.5m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3、人工授精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亲鳅追逐渐频,并有雄鳅用鱼体蜷曲住雌鳅、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金黄色卵子流出且游离,说明可以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宜在室内进行,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另一人将配制好的精液浇在卵子上;第三人用手轻摇瓷盘,并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提高受精率,然后将受精卵漂洗几次,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4、孵化在一个孵化缸中应放入相对集中的、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受精卵,孵化用水要求清新、水质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在6mg/L~7mg/L、pH在7~8之间,每1mL水体放养受精卵2粒~3粒。孵化缸中的水流量应控制在能将受精卵充到水面中部、接近水面时又逐渐向四周散开、然后逐渐下沉为准。孵化时的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在24℃~25℃时约30小时~35小时可孵化出仔鱼。刚刚孵化出的仔鱼应继续在原缸内缓水流暂养,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再向孵化缸内投喂煮熟的蛋黄,每20万尾仔鱼投喂1个蛋黄,连续投喂2天~3天后即可下池转入苗期培育。

池塘规模化养殖

所谓规模化养殖,是指在同一地点集中连片(百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进行台湾泥鳅养殖生产,要求平均单产在500kg/亩以上,并集苗种培育、商品鳅生产、饲料供给、商品鱼集中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式生产,为市场提供大量、充足的商品台湾泥鳅。

1、场址选择台湾泥鳅养殖场的场址选择应尽可能达到水源充足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2、成鳅池的建造池塘面积为100平方米~300平方米;建造时应充分考虑到台湾泥鳅特有的潜泥、逃跑等习性,池塘四周必须高出水面40cm,可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用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cm~20cm;池深80cm~100cm,底层淤泥厚20cm~30cm,水深保持在30cm~50cm;池塘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位的水平面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且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台湾泥鳅逃逸。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有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总面积的5%,且比池底深30cm~35cm,鱼溜四周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鳅种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cm时施用100g/平方米的生石灰,将生石灰兑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池塘加水30cm,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经过发酵的鸡粪300g/平方米,或经过发酵的人粪、猪粪、牛粪等500g/平方米,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可摄食到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

4、鳅种放养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规格为体长3cm~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时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等夏花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5、施肥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喜食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因此,在成鳅养殖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来培育池水中的基础饵料生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追肥常用经过发酵的猪粪、牛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施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追肥量视水色而定,用量为基肥的30%~50%,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在15cm~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6、投喂台湾泥鳅食性较广,养殖时除肥水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台湾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摄食动、植物饲料的比例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摄食植物性饲料的比例应减少到30%~40%。供台湾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饲料有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血粉等,植物性饲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总体重的4%~10%,且投喂量应视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水温在15℃以上时,台湾泥鳅食欲逐渐增强,至水温在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喂甚至停喂。饲料投喂要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7、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应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做好养殖记录。

常见病害的防治

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2、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部、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是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3、打印病由嗜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集中在尾柄两侧,似打上的印章,防治方法是用0.5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4、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所致,病鳅鱼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是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用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三代虫病。

台湾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体从排水口流出,台湾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到张网中,再用水冲洗集鱼坑,使台湾泥鳅集中于张网中。

2、暂养台湾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喂)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鱼体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台湾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台湾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皮肤的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将台湾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装运,一般地,1kg水体可装运1kg~1.5kg台湾泥鳅,气温在15℃时装运时间可保持5小时~8小时;远程运输应采用降温措施,即将鲜活的台湾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中控温运输。

池塘养台湾泥鳅管理技术

1、池塘建设:池塘要靠近水源,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水深0.7-1米;池壁用砖石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夯实,要求坚固耐用不漏水;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清塘消毒7天后注水20-30厘米深。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3天后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在池台湾泥鳅体重的5-10%。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过高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

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时,台湾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台湾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台湾泥鳅安全越冬。

5、病害敌害预防: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鳅体消毒、池塘消毒、食台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捞除蛙卵;进水口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中;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泥鳅我想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泥鳅的种类有很多,台湾泥鳅也许很多人对它并不是特别的熟悉,其实不管是哪个品种的泥鳅,只要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对它的养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


【常见问题】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

【专家解答】

1、池塘及苗种投放

养殖台湾泥鳅的池塘一般选择浅水地带,宽度在20-30m左右,长度可在100m左右,及选择长大于宽的浅水池塘。注水深度在1m左右为宜,池塘水草所占比例不要太高,没有则更好,这样可以减少泥鳅敌害。台湾泥鳅善于逃跑,因此在鱼池的进出水口需要设置过滤网,还要建立围网,以免泥鳅逃逸。

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彻底清塘后方可放入苗种,主要方法操作与养殖其他鱼类一样。一般在清塘后15天左右可放苗,放养密度需科学合理安排,建议每亩投放规格3cm左右泥鳅苗种2万尾左右,挑选活力好且规格一致的苗种,同时可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利用生物调节水质,防止藻类爆发。

2、养殖水质的管理

台湾泥鳅对于水质的要求并不是十分苛刻,化学品或其他污染物不超标的水均可养殖。台湾泥鳅耐受低氧及高氨氮环境的能力较强,适合在肥水中养殖,因此可施放一定量的有机肥料,池水透明度维持在25cm左右即可。定期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定时换水消毒,改良底质。

3、饵料饲喂

泥鳅食性较贪,且泥鳅为兼肠道呼吸,因此在饲料投喂方面切不可量大,以免泥鳅由于过食造成肠道损伤诱发肠炎。建议在放苗前一个月可投喂粉碎料,一个月后投喂小粒径饲料。饲料质量要求蛋白优质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台湾泥鳅属底层鱼类,喜静,则投放饵料时间选择在早晨和傍晚为佳,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为宜。

台湾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更在于日常管理,按时巡塘,注意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状况,及时检查活力不佳的泥鳅,捡出死泥鳅以免病菌较差感染。随时监测水质状况,尤其养殖泥鳅的水体较肥,更容易引起鱼类缺氧浮头,及时注入新水,避免泛池。防逃逸及防天敌,也是养殖泥鳅的关键,大雨或者暴雨使得水体升高,极其容易造成泥鳅逃逸,平时应该多检查防逃设备是否完好;同时为防止泥鳅天敌,还应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网,四周进行围网,以免水蜈蚣、青蛙、老鼠及鸟类等侵害泥鳅。

【小编总结】

台湾泥鳅相对本地泥鳅,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明显。台湾泥鳅主要是南方地区养殖,第一农经小编在本文给大家介绍了《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台湾泥鳅更好养?养殖新手选择台湾泥鳅的几点理由


近些年来,泥鳅养殖的热潮席卷了许多养殖基地,而台湾泥鳅从众多泥鳅品种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喜爱。甚至于对于许多养殖新手来说,养殖台湾泥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到底台湾泥鳅是凭借着什么吸引了养殖户的目光的呢?下面小编就罗列了几点理由。

1、生长速度快。台湾泥鳅和普通泥鳅相比,生长速度明显快了许多。刚孵化的台湾泥鳅苗,经过20多天的培育即可达到3厘米以上,再养殖3个月即可达到一斤20-30条的上市规格,养殖总周期缩短至4个月。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可以养殖两季。

2、泥鳅成活率高。台湾泥鳅无论是水花苗还是寸苗,成活率明显高于普通泥鳅,普通泥鳅亩产量800-1500斤,台湾泥鳅亩产量2000-3000斤。

3、饲料转化率高。用同样饲料分别喂台湾泥鳅和普通泥鳅,台湾泥鳅长一斤所花成本平均为4.8元,而普通泥鳅则需要5.5元。

4、起捕率更高。台湾泥鳅不钻泥是所有养殖户的共识,用拉网或地笼即可轻松起捕,冬季起捕率一般在95%以上,而普通泥鳅入冬后,起捕率低,等到市场好价格,却起捕不上来,真是着急。

【小编结语】如今市场上普通泥鳅的价格虽然仍是略高于台湾泥鳅,但也正常,毕竟养殖台湾泥鳅的农户在泥鳅养殖户中占领了很大的比例,出产的台湾泥鳅数量上就比普通泥鳅多出不少,价格自然而然会有降低。当然,小编也要提醒各位养殖新手,在养殖台湾泥鳅前,最好还是先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养殖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


A、台湾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泥尘污物,以免台湾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台湾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将粘有卵粒的鱼巢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亲鱼。

B、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台湾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温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20小时就会发情产卵。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台湾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个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台湾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10-6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用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过密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增育。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过1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进行成鱼饲养。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植物性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体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8~10厘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泥鳅鱼养殖技术大全


【常见问题】泥鳅鱼养殖技术有什么基础知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吗?

【专家解答】泥鳅鱼养殖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庭院养殖法。所谓庭院泥鳅养殖法,就是农家庭院可因地制宜地进行泥鳅养殖,是农家致富的一条良好途径。庭院所用的养鳅池,可用水泥砂浆砖石砌成,面积视庭院大小,以50~100m?2为宜。水深保持在50cm左右,池底铺以20cm厚的肥泥,以保泥鳅钻泥栖息。池子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并施用粪肥。一般在生石灰毒性消失后(约7天),可投放鳅种。家庭养鳅最好投放规格较大的鳅种3cm左右,无病无伤,健壮活泼。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泡10分钟。放养时间一般为春季的晴朗天气。除在池中施肥培养天然的饵料生物供泥鳅食用外,还应补充投喂一些人工饵料,如米糠、麦夫皮、豆饼、菜叶等。投饵量一般掌握在泥鳅总体重的5-10%,可视季节、水温、天气及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在秋末冬初,泥鳅进入冬眠期,可向池中施些基肥,以保温越冬。庭院养鳅因池子较小,要保持良好水质,经常换水。特别是在夏季闷热天气要及时加注新水。家庭养鳅一般5个月可长到10cm以上。100m?2水面可产200kg泥鳅。

【小编点评】《泥鳅鱼养殖技术大全》一文中麦克以简短明了的回答为咨询泥鳅鱼养殖技术的国内朋友们提供了清楚的答案,目前在许多水产品价格稳中有降的情况下,泥鳅一直处于畅销状态且价格较好,日本市场的需求量几乎接近名贵鳗鱼。泥鳅对水体的适应性强,繁殖较易,养殖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大,所以在农村发展泥鳅养殖是生产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必将成为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致富产业。

养殖台湾泥鳅投料喂养的三个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是无胃鱼,排空速度特别快,其肠道通常是前半段用来消化食物,后半段用来呼吸,饵料在肠道中的消化时间很短。投喂不当就会产生胀气,消化不良,引起肠炎。在投喂时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泥鳅投苗后开始适量投饵,饲料以蛋白质含量在36%38%的膨化饲料为好,膨化料由于水中稳定性好,消化吸收率高,散失率低于硬颗粒料,所以大规模养殖应投喂粒径适合鳅苗口径的膨化料,既可满泥鳅长时间摄食,又能减少浪费。第一代纯种台湾泥鳅苗,鱼苗下塘适应能力强,养殖效益好。2、台湾泥鳅具有贪食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量投喂,原则上以喂七成饱为佳,一般投喂控制在1小时吃完为宜,30分钟内吃完表明要加料,2小时还没吃完,要适当减料。投喂膨化饲料,投喂前先把膨化料用适量的水浸泡,让膨化料充分吸水膨胀再喂,以免台湾泥鳅进食太多影响到肠道呼吸功能。3、台湾泥鳅的摄食跟水温有很大关系,水温12℃以下不用投喂,18℃以下每天投喂一次,18℃以上每天投喂两次,若水温高于30度或低于12℃时,投喂量应减少甚至不投喂。台湾泥鳅最适宜的生长水温在22℃30℃,当水温在25℃28℃时,食欲旺盛,捕食强烈,生长迅速,可多投喂。但投喂时还应水质、天气、水温、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既让鱼吃饱,又不剩残饵为度,达到即可节省饲料、又不败坏水质,保持良好水域环境的目的。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小型的淡水经济鱼类,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称,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大,野生的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人工养殖泥鳅兴起。在经过近年来的调整,泥鳅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加上市场价格稳定,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下面来亲农网看看泥鳅的养殖技术吧。

1、场地准备

泥鳅养殖经过多年的繁殖,养殖模式也是多种,有稻田养殖、网箱养殖以及常见的池塘养殖,下面主要讲解池塘养殖模式。首先选择养殖的池塘要求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不一定要好,泥鳅对于水质的要求不高,但一定不要被农药和化学药剂的污染。在养殖前首先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措施,在适当的培养一些水生植物,一为泥鳅生长提供一个遮阴、安静的胡哪家,二是可以提供一些天然饵料。

2、放苗

选择体表光滑、无病害、体表无损伤、活动力强的泥鳅苗,还有就是放养的苗种最好规格整齐,这样易于管理,投喂易于掌控。发苗期前先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可用2%的食盐溶液浸泡十分钟,可消灭体表的细菌微生物,减少病害发生几率。放苗时要注意养殖密度,养殖密度高,易引发病害,养殖密度低,浪费水资源和饲料,一般3cm左右的幼苗每平米可放养100尾,而5cm左右的幼苗每平米可放养60尾,养殖环境好可适当增加,反之减少。

3、水质管理

泥鳅虽然对于水质要求不高,但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泥鳅的产量,此外做好水质管理可降低养殖成本,既可提高产量,又可降低成本,所以养殖泥鳅时抓好水质管理是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关键。水质要求肥、活、爽、嫩,在养殖时,可根据水质的情况适时的进行施肥,保证水质肥度,使其处于活、爽的状态,一般良好的水质色绿色,透明度高,水生植物生长良好,而若水质浑浊,透明度低,就要及时注水或换水。

4、饲料投喂

要想泥鳅生长快速,快速增膘,饲料是关键一点,要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在30%左右,粒径在2.3毫米以内。投喂量一般是根据泥鳅的体重和水温来控制的,在水温15度左右时,泥鳅开始生长,这时投喂量是体重的2%,而水温到达20-28度,摄食量增加,生长快速,所以要加大投喂量,这时的投喂量达3%-4%,还要相应的增加投喂次数。在夏季高温时,泥鳅会钻入泥土中避暑,停止摄食,所以这时要注意投喂方法,可以选择在早晚温度相对较低的时间进行投喂,避开正午光照最猛烈的时间段。

泥鳅养殖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泥鳅体内还含有丰富的核苷,,能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同时泥鳅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泥鳅的味道也很鲜美,所以很多养殖户都开始养殖泥鳅,那么泥鳅怎么养殖呢?接下来就由第一农经小编来说说泥鳅的养殖技术。

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宜。深度80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逃。池沿要设泻水口。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因此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

培育肥泥肥水

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池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放养规格

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

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2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初秋,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池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以上就是养殖泥鳅常见的养殖技术了,如果在养殖的时候能够按照科学的方式养殖的话就一定更能够更好的养殖泥鳅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养殖 泥鳅生态养生技术


原始的泥鳅就输生长在田里的,如今养殖业大规模的兴起,所以恩多养殖户都在养殖泥鳅,实际上,在现代的养殖技术当中,养殖泥鳅还是可以回归稻田中养殖的,那么这种生态养殖的泥鳅应该要怎么养殖呢?

1.精整田块

养鳅田块要水源充足。放鳅之前,要将田埂筑好夯实,加宽田埂,田块四周插上木板或塑料板(入泥30cm)以防逃。养殖田沿田埂开一条围沟,在田中心开纵横厢沟,围沟与厢沟相通,沟宽50cm、深25~30cm,使养殖田块分成4小块,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挡,防鳅逃逸。

2.施足基肥

泥鳅在水田中主要捕食水蚤、丝蚯蚓、摇蚊幼虫等。因此在水田中施肥,促使饵料生物的生长,较之人工投饵更为经济有效,但施肥要适度。施肥方法:先将田水放干,让太阳晒3~4天,再按每亩撒米糠130kg。次日,每亩施发酵畜肥200~300kg,再在阳光下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让土壤吸收,然后蓄水。

3.苗种放养

水田插秧后及时放养鳅种。选用3cm左右的泥鳅,一般每亩放鳅种2~2.5万尾。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养一点。

4.强化投喂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下脚料等,和植物性饲料,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要定时、定量、定位投喂。泥鳅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放了泥鳅的水田,放种后第1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半的混合饵料。投饵时间在每天下午1次投入,也可分早晚2次投喂,以次日早晨不见剩食或略有剩食为度,每次投饵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水温高时,可增至85~100%。放养一个月后,每隔15天追施发酵的有机肥,猪、牛、羊粪等,每次追施量为15kg/100亩。同时投喂蚕蛹、米糠、豆饼、菜籽饼、动物下脚料等饵料,后期最好在集鱼坑或溜内施肥投饵,这样有利于集中起捕。

5.日常管理

要经常检查田埂及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发现漏洞及时修补,以免泥鳅逃逸。水田养殖水位应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并兼顾泥鳅的生活习性,从农作物插秧栽植到分蘖发棵,要浅灌水,以促进农作物生根分蘖发棵,生长期应适当加深水位(保持10~15cm),这样既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适应泥鳅生长。露田期间围沟和厢沟中水深约15cm。泥鳅生长旺季要经常更换新水,及时捞除残食剩渣,以免污染水质。同时还要捕捉敌害,如老鼠、水蛇等,严禁鸭子进入水田。

6.疾病预防

生态养鳅要保持水质肥而不腐,活而不淡。鳅种放养前,须经过检疫或采用鳅种消毒等预防措施,这样泥鳅较少发病。如要施农药,则要首先把泥鳅诱至沟内安全水域,其次加深水位分批施药,并尽量减轻施药浓度,喷药后要及时换水,绝对禁止采用呋喃丹、五氯酚钠、毒杀酚等剧毒农药。由于泥鳅的病害治疗较为困难,应采取以防为主的原则,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10kg进行泼洒,可起着施肥增钙、消毒防病作用。

生态养殖泥鳅的有很多,既可实现泥鳅的养殖,还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如果能够加上科学的方法养殖的话,那么生态养殖泥鳅的系哦啊亿一定不会差的。

泥鳅无土养殖技术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鱼类品种,目前在我国分布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泥鳅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口感都是非常好的,很受人们的喜欢。现在很多人都想通过养殖它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不过在养殖之前,需要对它的各种养殖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泥鳅无土养殖技术

1、饵料选择: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水中的小型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人工养殖可直接投喂水生昆虫、黄粉虫、蚯蚓、蛆虫、河蚌、螺蛳、鱼粉、野杂鱼肉及畜禽下脚料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2、饵料投喂:泥鳅投饵要坚持四定原则,阴雨、闷热天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天要坚持巡田一周,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例如田埂有漏洞、漏水、死鱼等都应快速处理,并保持池水嫩绿色。每隔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液消毒一次。藕田的施肥以多基肥为准,少用化肥,农药应选择高效低毒的产品,而且对泥鳅无害。定期换水,每次换换水20~30%即可。

3、水质调控: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当透明度大于30厘米,每次亩施有机肥20千克,增加池塘中的桡租类、枝角类等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小于20厘米,应停止或减少追肥。高温季节经常注入新水,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增氧机。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1、施肥。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投饵。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3、水位控制。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泥鳅的放养模式

1、放养准备:在放养鳅苗前20天对池塘进行清整、改造、消毒。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防逃。在排水口处开挖一个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5,深30~50厘米的鱼溜,在池底铺一层腐质较多粘土。放养前7天用生石灰清塘,每亩池塘水深10厘米用生石灰75千克化成浆全池泼洒。清塘5天后注水25厘米,每亩施有机肥150~250千克,用于培肥水质。

2、苗种放养:泥鳅苗种选用人工培育苗或野生苗,但都要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敏捷,一次放足。放苗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份,平均水温15℃以上,每亩放养规格为80尾/千克的苗种1100千克,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苗种放养前用8~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进行浸洗消毒,浸洗消毒时间为20~30分钟。

泥鳅常见的疾病及防治

1、水霉病:病菌是通过伤口侵入后发病的,故在捕捞和运鳅时要慎重操作,尽量不要使鳅体损伤。

防治:鳅苗种及卵子可采用浓度为4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15分钟,成鳅和亲鳅患病,可采用医用碘酒或1%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擦伤口,有一定效果。

2、赤鳍病:主要是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

防治:可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或0.3毫克/公斤的强氯精全田泼洒,24小时重复1次即可,以后每隔半月泼洒一次可进行预防。

泥鳅无土养殖的技巧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做好水质的调控。稻田养殖的时候需要提前做好施肥的工作,然后控制好水位。喂食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以蚯蚓、昆虫等食物来喂养,喂养的次数也需要把握好。

蚕的养殖技术大全


【常见问题】蚕的养殖有什么基础知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吗?

【专家解答】

养一只蚕需桑叶450550千克,因此要看桑养蚕,做到蚕桑平衡,以免浪费桑叶,又不至采叶过度影响桑树生长,甚至使蚕饿肚子结茧,乃至不能结茧。时间以相隔1520天1批为宜,以利消毒防病。比较常见的养殖法是把籽放在棉花里,后来温度高他自己就爬出来了。刚开始出来时候很小,黑黑的,小心别把他弄丢了。把他们都放在桑叶上,叶子洗过以后要擦干净,有水的话他们会拉肚子死掉。最好用铁或者塑料的容器装他们,否则桑叶会很容易干。中间要蜕皮几次我给忘记了。他们一动不动仰着头的时候就是在蜕皮。看他们不动就不要碰他们,蜕好了皮继续喂桑叶。最后能长的跟手指差不多粗,等到在灯光下看能通体透明的时候,就差不多要吐丝了。结了茧以后,蛾会咬破茧飞出来,把他们都盖在一个大纸盒里,下边铺一张纸,几天以后你就有一大张的蚕籽了。

【小编点评】《蚕的养殖技术大全》一文中专家以简洁的回答为养殖户们提供了一个目了然的答案,其实蚕生来不一定非要吃桑叶,到目前为止,蚕能吃的叶子不下20种,如蒲公英、榆树叶、生菜叶、莴荀叶等等,但是蚕最爱吃的还是桑叶,这是因为蚕以桑叶为食的时间最长,一代一代地繁殖在桑树上,逐渐形成了最习惯于吃桑叶的特性,也变成了遗传性。

蚯蚓的养殖技术大全


【常见问题】蚯蚓的养殖技术有什么基础知识基本要点吗?

【专家解答】 简易养殖法。这种方法包括箱养、坑养、池养、棚养、温床养殖等,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容器、坑或池中分层加入饲料和肥土,料土相同,然后投放种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就地取材、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田间养殖法。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沟槽,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厘米左右,放入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冬天可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以便促进蚯蚓活动和繁殖能力。由于蚯蚓的大量活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能好,可以实行免耕。所以这是一种适于农村多种用途,简单易行的养殖方法。 工厂化养殖法。这种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场地和设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蚯蚓。

【小编点评】《蚯蚓的养殖技术大全》为国内有打算投资蚯蚓的养殖的养殖户们对蚯蚓的养殖提供一个非常专业的参考方案。蚯蚓养殖技术不难,原料来源广,猪粪,食用菌废菌棒都可以,养猪和养蚯蚓还可以形成循环链。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青蛙和泥鳅的养殖技术”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2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