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马养殖技术要点

关中马是一种品种优良、发育快速、身体匀称、适应能力非常好、抗病能力强的马,其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是我国马类珍贵的资源。下面一起里了解一下关中马养殖技术要点。

一、幼马驹的饲养管理

幼驹出生后,对外界适应能力比较差,而其发育又同以后成年马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幼驹的饲养管理。整个幼驹期为6个月。幼驹出生3天内,如果天气好,可让幼驹随母马做户外运动。10~15天时,幼驹开始自行吃草,一个月开始补料。准备易消化的麸皮和压扁的大麦、燕麦等,加适量豆饼,饲喂时加水、浸湿拌匀,开始每日50克,分两次喂,以后逐渐增加饲喂次数至每日三次。

二、育成马的饲养管理

幼驹满6月龄时,就可以从幼驹舍转入育成马舍,进入育成马阶段,育成马阶段时间为6~30月龄。这一阶段是幼驹全面生长发育的时期,应补充肌肉骨骼生长素、奶粉等营养物质。以上为大家介绍的是依据生理特性进行的区别饲喂,另外,在马匹的实践使用中,运动强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也要结合马匹不同程度的运动强度进行个性化饲喂。

三、种母马的饲养管理

1、空怀期:空怀期母马体重下降较快,需要提高营养,促进发情。粗料为8~12千克/天,精料为3~4千克/天。粗料可以是优质苜蓿、羊草。其中精料参考配方为:燕麦35%、黄豆15%、黑豆12%、麸皮10%、玉米15%、葵花籽10%、矿物质3%。m.yz023.cOm

2、妊娠期:妊娠母马的饲养管理除满足母马本身的营养需要外,还要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产后泌乳的需要,所以怀孕母马的日粮必须含有丰富的营养。妊娠期应增加富含钙、磷、维生素的食物。妊娠期最后1~2个月的饲养管理对泌乳量的提高非常重要,要加强饲养,但在分娩前2~3周应适当减少饲料,给予质地优良、松软、易消化的饲料。

四、种公马的饲养管理

在饲养上首先要保证种公马的营养需要,粗饲料主要是由优质干苜蓿和羊草混合而成,除了饲喂精料和粗饲料以外,最好补充一些维生素进行特殊关照。在非配种期间,精料参考配方为燕麦50%、黄豆10%、黑豆10%、麸皮10%、玉米10%、葵花籽8%、矿物质2%,其中矿物质包括盐、钙粉等。另外,黄豆要用水泡透,黑豆要煮熟。在配种期间可以降低燕麦5%的比例,增加鸡蛋、酸奶、红米等营养饲料。

相关知识

小尾寒羊养殖技术要点


小尾寒羊具有繁殖力强、体格高大、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等特性,利用这些特性,科学饲养,把好三关,效益明显。
第一关、选择纯种
为了达到小尾寒羊的选择纯度,在引进时必须掌握以下特征:
1.形态标准。①公羊头颅大、脖子粗、头上有一对螺旋形大角,母羊头颅小、脖子细、头上有两个小角或无角。②四肢高健、端正、体躯修长、呈圆筒状。③尾巴肥大,呈圆扇状,尾尖上翻至尾节以上。
2.毛型特点。①袭皮型。这种类型在群体构成中占55%~90%。特点是毛股清晰,花弯明显,产羔率高。②细毛型。在群体构成中占10%~14%,特点是毛细而密,花弯较小,产羔率稍低。③粗毛型。在群体构成中不足10%,特点是毛粗壮,花弯大,产羔率居中。
3.繁殖特性。纯种小尾寒羊发情以春秋季节较为集中,初配期公羊8个月,母羊6~7个月,发情周期16~18天,发情持续24~36小时,妊娠期平均为150天左右,平均胎产羔数为2.5只,羔羊初生重平均为3.6千克,断奶成活率90%以上。
第二关、提高产羔成活率
提高饲养小尾寒羊经济效益的关键之关键,是提高产羔成活率。主要措施是:
1.把好母羊妊娠关。一般母羊6月龄即可发情配种,发情羊表现为外阴唇充血红肿,有黏液从阴门流出及爬跨反射现象,此时为配种的最佳火候,要抓住时机配种。处女羊发情明显,且多拒绝爬跨,拒绝时要进行站立保定。一次配不上,可采取多次情期配种。妊娠期需加强管理,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或完全舍饲。要喂优质饲料,保证营养需要。山区应避免在陡坡上放牧,以防流产。冬季要给妊娠母羊饮温水,不可饮带冰渣的水。
2.产羔哺乳关。分娩后,先让母羊舔食羔羊身上的胎水(),天冷时要生火取暖。对刚产下的羔羊,接产者要把食指伸入羔羊嘴中,让其吸吮一下,并及时让羔羊吃上初乳,初乳内含有丰富的抗体、镁等物质,能增强羔羊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胎粪排出。当母羊一胎多羔,奶头和奶水相对不足时,人工哺养是最好的弥补办法。即将鲜牛奶、奶粉、小米汤等装入奶瓶中喂给。
3.羔羊疾病关。常见的疾病有,缺铁、缺硒营养性拉稀和细菌性下痢。对此,要在兽医指导下应用生血铁制剂及加硒微量元素等,菌痢要用药物及时治疗。
第三关、公羊快速育肥
1.合理组群。买羊时,尽量挑选年龄、体格大小一致的,以便于管理和搭配饲料。
2.补足精料。小尾寒羊具有生长发育快,对营养成分需求多,一定要补足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其精料喂量按体重的1%~1.5%为宜,每天晚上把精料和草粉拌在一起喂给。
3.防病驱虫。注射羊四联或三联疫苗,每只皮下5毫升。统一驱除体内寄生虫,可用丙硫咪唑(又名抗蠕敏、肠虫清),每千克体重10~20毫升,空腹灌服,每天1次,连服三天。也可用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75~100毫克用药,1次口服。
4.供足饮水。冬季要饮20~30℃的温水,温水中每只羊每天加食盐10~15克。
5.卫生运动。夏季要搭凉棚,冬季采取暖圈育肥,羊舍要干净卫生,空气新鲜。以舍为主饲养的,每天要把羊赶到路边、沟边运动2次,每次1小时。

鳙鱼养殖技术要点


鳙鱼(花鲢、胖头)由于其头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人们喜食又实惠的一种食用鱼类。近年市场价格一直比较坚挺。鳙鱼生长快,病害少,容易起捕。当年苗种能长到500~1000克,2冬龄能长到2500克以上。怎样养好鳙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鳙鱼的食性。在以往的资料中,鳙鱼的食性定义为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温和滤食性鱼类,一般简单理解为以浮游动物为食,这是过去在天然环境低水平养殖条件下得出的。现在高技术养殖条件下,水体浮游生物以大型种类为主。鳙鱼是滤食性鱼类,对食物的选择决定于鳃耙间距,只要个体大于鳃耙间距的浮游生物均可被其滤食,鲢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小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鳙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在肥水条件下浮游生物个体大于50微米的直链硅藻、甲藻、裸藻科、丝状蓝藻、大型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都是鳙鱼的滤食对象。
2鲢、鳙鱼的搭配比例。传统的鲢、鳙鱼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鲢带1鳙,在这种放养模式下鳙鱼可正常生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鲢的价格越来越低,鳙的价格不断提高,这种以鲢为主的放养模式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因此怎样提高鳙鱼的放养比例和产量就成为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随着生物有机肥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体藻类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鳙鱼能摄食的个体大、营养丰富、易消化的种类,如直链硅藻、甲藻、隐藻,成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也很高,为鳙鱼成为主养鱼类提供了食物基础。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鲢鳙鱼的放养结构中,鳙鱼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鳙鱼的生长速度都较快,当鲢的放养比例在20%~80%之间时会抑制鳙鱼的生长速度()。因此,鳙鱼作为主养鱼时,只能少量的搭配或不放养鲢鱼。
3鱼种规格。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是13.2厘米左右大规格鱼种,养2年上市,养殖周期长,上市规格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求每尾为150~500克的大规格鱼种,经过一年的养殖达到尾重2000克以上的上市规格。
4放养模式。传统的湖泊、水库等大水体虽然也采用施肥技术进行养鱼,但产量很少超过每亩100千克,经济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鱼种规格小,用每千克20尾的大规格鱼种,回捕率低,成鱼规格小,一般每尾1~1.5千克;二是一次放种,一次起捕,上半年水中鱼的现存量少,造成水体资源浪费,下半年鱼的密度过大,天然饵料供给不足,生长速度减慢;三是鲢、鳙鱼比例为3:1的放养模式不合理。针对传统养殖的不足之处,现代大水体高产养殖:一是用大规格鱼种,即每尾0.15~1千克;二是常年捕捞上市,即67月开始将部分长至1.5千克以上的鱼起捕上市,剩下的鱼冬季起捕上市,成鱼规格可达每尾1.5~2千克和2.5~4千克;三是鲢、鳙鱼比例是1:4,甚至全养鳙鱼,价格高,效益好。鳙鱼的养殖模式有水库施肥纯养鳙鱼;湖泊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投饵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施肥套养鳙鱼四种。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放养模式也不同。笔者今年6月底在用全价膨化料主养黄颡鱼塘内配养当年2厘米的鳙鱼苗,40多天就长至200克,8月月中又加放一次3~4厘米的鳙鱼苗。到11月基本长至500700克。塘口观察到,尾重100~200克的鳙鱼可以有效进食小颗粒膨化料,这有力地促进了鳙鱼快速生长。
黄生灵

仔兔养殖技术要点


目前一些农户饲养的仔兔育成率低,有时整窝死亡,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都不明显,严重挫伤了养兔户的信心。要提高仔兔的成活率,保证整窝仔兔不死,综合许多有经验养兔户的实践,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设法提高母兔泌乳能力。仔兔出生后裸体无毛,闭眼封耳,缺乏调节体温的能力,前12天除了吃奶就是睡觉,仔兔生长发育快,体重成倍增长。为了保证母兔营养,每天除供给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丰富的混合精料外,还需供应新鲜的青绿多汁饲料及添加草药进行催乳,如干草、蒲公英、王不留行等。
2保证仔兔吃足好奶。保证仔兔及时吃到初乳,多吃奶吃足奶是提高仔兔成活率的基础。对母兔有奶不喂的要进行人工强制哺乳,方法是将母兔放进产仔箱让母兔哺乳,待哺乳完再取出,经过几天训练后就可自行喂乳。
对产仔过多的要进行寄养,母兔一昼夜哺乳一次,强壮仔兔每次都能吃到奶,弱小兔吃不上,会出现强弱不匀。但因寄母嗅觉灵敏,能嗅出不是自己的仔兔,不但不喂奶,还会咬伤咬死寄养的仔兔,所以寄养时需要将寄母的尿涂擦在寄养仔兔身上,使其嗅不出是另外一窝的仔兔。
3要彻底预防致命的疾病。仔兔致命疾病主要是黄尿病和胺毒败血症。要进行彻底预防,不让其感染发病。
黄尿病是仔兔吃了因葡萄球菌感染患有乳房炎母兔的乳汁而发病。病初期呈急性肠炎,进而排出黄色似尿状鲜粪,污染肛门四周,后躯被毛潮湿、腥臭,病兔昏睡,全身发软消瘦,病程3~4天,死亡率很高。
仔兔脓毒败血症是仔兔体表被尖利物刺伤或吃了被葡萄球菌感染乳房炎的乳汁而引起的。病后在背、腹、胸等多处或全身发生炎症,呈现粟粒大白色脓包,身体瘦弱死亡率高。一旦发生此病应立即停止喂乳,如发生脓毒痘疮,可在患部涂抹碘酊,用0.1%的链霉素水溶液药浴,一日2次,连浴3天。
4防止吊奶出巢致死。吊奶就是仔兔过多,吃不饱,哺乳时仔兔叼在乳头上就不放。一般情况下母兔哺乳3~4分钟结束就跳出巢外,而当哺乳时突然受到惊动或者患有乳房炎时仔兔吸乳引起疼痛立即跳出产仔箱,()将紧叨乳头不放的仔兔带出箱外,造成冻死。
5防寒避暑确保适温。虽然仔兔阶段需要的外界温度高于成兔,但如于高于35℃,也会引起中暑,而低于16℃后会引起冻僵,所以防寒避暑是仔兔在12日龄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寒冷季节产仔箱的保温性能要高。要选择保温性能好,吸湿性强的材料做垫草。箱底放入塑料泡沫,消毒后的禽毛、兔毛、柔软的野草等。分娩后母仔分离,将仔兔移入温室,每天定时人工哺乳。在发热的天气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整个兔舍外边要有遮阴设备,门窗要经常敞开通风。
6要提早补料保证发育。仔兔随着日龄加大食量逐渐增多,母乳供不应求,需要提高补料。在正常情况下,仔兔在17~18日龄才开始采食,开始时吃得很少,只吃柔软菜叶、树叶等容易咀嚼好消化的饲料,以后逐渐增多。需要供给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容易消化,蛋白质含量20%以上,粗纤维含量低于10%的优质饲料,并需加入适量的酵母粉,生长素、维生素及木炭粉,炒高粱面、土霉素等。即可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又可防止拉稀,球虫、巴氏杆菌、肠胃炎等疾病。
8搞好防疫工作。仔兔抗病力很差,要坚持每天清除粪尿,洗刷饲具、勤换垫草,每隔5~7天撒石灰水消毒兔舍、场地,保持干燥卫生,使病原微生物无法繁殖,以防疾病的发生。平时采集车前草、金钱草、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马齿苋、桔树叶、大蒜、生姜、韭菜、桔皮等中草药,任选2~3种中草药,按每千克饲料各用10~20克,粉碎拌料喂仔兔,可预防各种疫病的感染。从仔兔采食7~10天起,按每100千克饲料加入氯苯胍6克,土霉素1000克的比例拌料饲喂,能有效预防球虫病,拉稀等疾病的发生。定期在仔兔饮水加入0.1%的高锰酸钾,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断奶后,及时注射兔瘟疫苗,以提高仔兔的免疫能力。
131300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朱春华

肉鹅养殖技术要点


近年来,各地养鹅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肉鹅养殖已由家庭散养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饲养肉鹅要获得规模效益,必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饲养规模适宜。饲养规模应根据养殖者的资金、劳力、草料及市场销售情况而定。根据生产实践,一般农户一次可饲养肉鹅500羽左右,一年饲养2~3批;专业大户一次可饲养1500~2000羽,一年饲养3~4批。
2.饲草开发利用。鹅属草食家禽,优质饲草可占日粮供应的80%~90%。养殖者可根据饲养规模种植适量饲草。据调查,种植1亩黑麦草,可养肉鹅150~200羽。
3.鹅舍场址选择。鹅舍场址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土质以透水的沙壤土为宜。养殖者可根据各地条件,利用沟、河等流动水源将棚舍建在河、塘边围养。采用砖木结构的鹅舍要特别注意夏季通风散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4.科学饲养管理。①雏鹅精养。出壳1天后的雏鹅,可用切碎的鲜嫩菜叶诱食,如多数争食即可开食。开食后,先调教饮水,以后每隔2小时左右饲喂1次,一般喂至7成饱即可。3天后,可用料槽喂料,日喂4~5次,晚间10时左右,补喂1次。6~10日龄雏鹅,日喂6~8次,其中晚间补喂2次;日粮中米饭可占20%~30%、青饲料占70%~80%。到11~20日龄,可将饭粒逐渐改为碎米,日喂5~6次,其中晚间补喂2次,白天可适当进行放牧食草。21~30日龄开始,可适当增喂浸煮谷料、麦料,日喂3~4次,并逐渐延长放牧时间。()注意每次喂料量均以8成饱为准,同时要供给充足饮水。
②中鹅粗养。肉鹅30日龄后至主翼羽长出前为中鹅期,是长骨骼、肌肉和羽毛阶段,饲养管理可采用圈牧结合。根据采食习性早晨和傍晚比较旺盛的特点,放牧要早出晚归,达8成饱时赶至水池水浴戏水。放牧草地等要有计划地轮换使用。
③成鹅速养。肉鹅主翼羽长出后,即可开始催肥速养。催肥期宜采用圈养。饲料要多样化,参考配方为(%):玉米40、稻谷15、麦麸19、米糠10、菜饼11、鱼粉3.7、骨粉1、食盐0.3。日喂4~5次,并供足饮水。一般经15~20天催肥,手摸胸肌丰满,背部脂肪增厚,即可上市出售或宰杀。
④防疫灭病:规模养鹅效益高低看管理,成败与否看防疫。刚出壳的雏鹅要及时用小鹅瘟抗血清,每羽肌注0.02毫升,以有效预防小鹅瘟;30日龄左右,每羽肌注禽霍乱疫苗1.5毫升。饲养用具每隔3~5天,用5%鲜石灰水消毒一次。鹅舍和活动场地每隔7~10天,用1%漂白粉、2%烧碱水,交叉消毒一次。

蛋鸡养殖技术几个要点


随着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蛋鸡养殖已逐步朝着集约化与标准化养殖方向发展,然而大部分蛋鸡养殖户缺乏科学有效合理的饲养管理技术。为此,本文就蛋鸡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三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进行论述。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畜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加之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日趋严格,蛋鸡养殖已逐步朝着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然而目前大部分养殖场管理过于依赖习惯和经验,缺乏动物安全防治工作的基本知识,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蛋鸡养殖管理技术,对提高蛋鸡养殖经济效益和排除食品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蛋鸡品种简介

我国蛋鸡品种较多,根据蛋壳颜色划分,主要有白壳蛋鸡、褐壳蛋鸡、粉壳蛋鸡和绿壳蛋鸡四大类。

白壳蛋鸡开产早,产蛋量较高,体型较小,采食量低,适合高密度饲养,缺点是神经质和易受应激影响,主要品种有单冠来航鸡、海蓝W-36白壳蛋鸡、海赛克斯白壳蛋鸡和罗曼白四种;褐壳蛋鸡属蛋肉兼用型鸡,体质量较大,性情温顺,管理方便,产蛋率较高,但耗料量多,主要品种包括海兰褐、尼克红、京红Ⅰ号和农大褐等;粉壳蛋鸡优点是产蛋量高、蛋重大、耗料少于褐壳鸡,抗应激能力较强,目前饲养的主要品种有尼克珊瑚粉、海兰灰、京粉Ⅰ号和罗曼粉四种;绿壳蛋鸡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但产蛋率低,属于蛋肉兼用型。

三、蛋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蛋鸡经过育雏、育成阶段后才能表现其经济效益,为确保鸡群的健康和高产、稳产以及维持其产蛋高峰的时间,因此各阶段的分期饲养管理尤为重要。根据蛋鸡生产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培育目标,一般将蛋鸡饲养管理分为育雏期(0~6周龄)、育成期(7~18周龄)、产蛋期(18周龄~淘汰)三个阶段。

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1雏鸡的生理特点

雏鸡具有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体温调节能力差的特点,但生长速度又很快,抗病性差,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感染疾病。

1.2温度控制

由于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对环境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因此适宜的温度是雏鸡成败的关键。育雏鸡舍应提前升温,雏鸡的适宜温度在33~35℃,实际操作中应根据鸡群的状态调整温度。如果雏鸡集聚在热源附近,并发出叽叽的叫声,说明鸡舍温度过低;如果雏鸡张翅、张嘴喘气、远离热源,则说明温度过高;温度适宜的判断标准是雏鸡精神活泼,活动自由,散面均匀,采食正常。

雏鸡鸡舍需保持温度适宜、均匀,舍内各处温度相差应1℃,特别注意温度不可忽高忽低。另外,温度过渡要平稳,基本按照每三天降1℃的规律进行。

1.3密度控制

密度不仅关系雏鸡的活动、饮水和采食,而且关系到舍内气体的污染和交换、地面的污染程度与啄食癖、应激等问题。密度过小浪费地方,保温电力和设备费成本提高;密度过大雏鸡活动范围小,常互相践踏,食睡不安,弱雏争食不到,会引发啄癖。另外,密度大,雏鸡排出粪便多,鸡舍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湿度过大,空气污染会影响雏鸡生长速度和群体均匀度。因此合理的密度是鸡群发育良好,整齐度高的重要条件,通常第1周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60只;第2~3周龄,每平方米30~40只;第4~6周龄,每平方米20~30只。

1.4光照控制

照明时间的长短对雏鸡采食量和体重增长有较大影响,一般前3天采用24小时光照,光照强度30勒克斯以上,使雏鸡适应环境,学会饮水和采食;2周以后每周减少2小时,直到8~9小时或自然光照时,光照强度逐渐过渡到5~10勒克斯。

1.5雏鸡免疫及环境消毒

鸡群的免疫可分为个体免疫和群体免疫两部分。首次免疫时,应使用个体免疫的方法,以确保免疫质量,保证抗体的均匀度。二次免疫及之后的免疫可采用群体免疫,但也应注意根据雏鸡的健康状况来确定。免疫程序要科学合理,疫苗严格按照要求保存使用,消毒程序要规范化、制度化。

2.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2.1育成期的生理特点

育成鸡处于骨骼和体重的快速增长期,内脏器官增长和消化功能的增强使得鸡群的采食量迅速增加。转群及频繁的免疫接种会使鸡群长时间处于强应激状态,所以必须注重全面的营养供给。育成期的培育目标是鸡群体型发育良好,体重增长符合标准,体成熟和性成熟同步,能适时开产。

2.2育成鸡体型均匀度管理

体型是建立在良好骨架基础上的正常体重,是骨架和体重的综合表现,良好的骨架发育是维持高产性能和优良蛋壳的必要条件。均匀度反应育成鸡的质量,如果性成熟时,鸡群达到标准体重且均匀度良好,则开产整齐、产蛋高峰高,维持时间长。

体型和均匀度的管理目标是体重周周达标,为产蛋储备体能;鸡群每周均匀度达到85%以上;8周龄骨骼发育完成80%,13~14周龄发育成熟。鸡群体重不达标时,应确保环境稳定、饲养密度适宜;适当增加饲喂量,同时增加饲料中粗蛋白、能力、微量元素含量;采取分群管理,体重超标的限制饲喂,体重低的增加营养。

3.产蛋期饲养管理

3.1产蛋前期的饲养管理

产蛋前期的管理目标为体成熟和性成熟保持一致,储备体能,适时开产,具体措施如下。

换料:产蛋5%以上时,更换高峰期饲料,以确保早熟的鸡能摄取到充足的钙质,有利于其骨骼的发育及顺利开产。

体重:每周监测体重,及时分群管理,确保体重达标。

光照:从18周龄开始,每天供给13h光照,以刺激产蛋,之后每周增加30min,直到每天光照时间达16小时为止。期间不能随意减少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若体重不达标,可延迟增加光照;若体重超标,则可提前增加光照。

3.2高峰期饲养管理

高峰期饲养管理目标是鸡群产蛋率高且持续时间长。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喂料管理:饲料质量稳定,不随意更换饲料,饲料的营养水平要符合品种要求,特别注重各种营养的全价性和平衡性。

光照管理:产蛋率与光照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合理的光照程序对产蛋率、蛋重及产蛋期的死淘率有着极大影响。总体原则是确保16小时的光照时间,不能随意减少。光照强度褐壳鸡每平方米3瓦,粉壳鸡每平方米2~2.5瓦。

温湿度管理:适宜温度为15~20℃,最适宜湿度50~60%左右,温度高于25℃或低于5℃都会对产蛋产生影响。

环境:产蛋期一定要给鸡群创造一个安静、卫生、舒适的生产生存环境,尽量减少各种应激。

消毒和防疫管理:做好定期环境、带鸡消毒工作,并关注鸡群抗体水平,及时补免。

3.3产蛋后期饲养管理

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要求基本与产蛋高峰期相同,其中关键点分别是根据产蛋率变化调整饲料营养、适时淘汰低产鸡和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三种措施。

3.4环境控制

规模化养殖的禽舍环境控制目标包括光照、空气、水、噪声以及有害气体的控制,因此需要标准化、现代化的鸡舍设计来满足当前的环境控制目标。其中,鸡舍规范化选址必须符合当地的土地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宜建在地势高燥平坦、采光足、排水好、隔离好的地区;距离风景区、水源保护区、化工厂、矿场、屠宰场及其他畜牧场至少3公里;距离城市、居民区至少1公里以上,且位于下风向。

四、小结

蛋鸡是生产鸡蛋的唯一途径,做好蛋鸡的养殖饲养管理,增加产蛋量是目前许多国家研究的重点课题。科学有效的饲养管理技术不仅为我国蛋鸡养殖业的绿色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利于推进产业化经营,满足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确保蛋鸡养殖业向着高产优质、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591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