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之苗种繁殖


人工繁殖(1)产前准备。准备好6个网箱,用2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设置在水
质清新的池塘中。根据亲鱼体重,备足催产激素和带有精确刻度的注射器,针头用5号针头,使
用前高温消毒。所有孵化设施和用水于产前2周全部消毒,孵化巢在产前1周用15毫克/升高
锰酸钾溶液消毒。(2)人工催产。6月上旬开始第一批人工催产。催产前用小水泵从外塘抽水进入
亲鱼培育池,形成水流,刺激亲鱼性腺成熟。用于催产的雌性亲鱼应腹部圆大,生殖孔处有卵粒
突出,轻压腹部有微黄色或无色卵粒流出;雄性亲鱼生殖孔孔径变大,轻轻挤压有乳白色精液流
出。用手掌心抵住泥鳅头部,四指合拢抓住泥鳅颈部以下部位,使泥鳅见不到光亮,将带有激素
的注射器成45度角轻轻插入泥鳅背部肌肉,将激素注入泥鳅体内。然后将雌性亲鱼和雄性亲鱼
分别放入已设置好的网箱内,观察发情情况。雌性亲鱼出现少量排卵或轻轻挤压亲鱼有卵粒流出
即可以进行人工授精。(3)人工授精。将亲鱼捕捉上来后用毛巾或纱布将体表水轻轻拭去,然后从
上腹部向下用适当的力度挤压亲鱼腹部,将卵粒挤入碗中,再用同样方法挤入精液,用手或羽毛
搅拌,使卵粒充分受精,然后将受精卵撒入水花生、四季草做成的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4)
人工孵化。将粘满受精卵的鱼巢系在砖上沉入孵化缸、孵化池内,距水面20~30厘米,受精卵
密度在1万~1.8万粒/平方米,水温23~24.5℃时.72~75小时即可孵化出鱼苗。
自然繁殖产前将网箱设置好并进行孵化设施消毒。具体操作如下:(1)将成熟的亲鱼移入设
置好的网箱内,放进已准备好的鱼巢,然后用流水方式刺激亲鱼交配。雌雄比例为2:1,亲鱼放
养密度为2公斤/平方米。(2)及时将粘上卵粒的鱼巢取走,重新放人新鱼巢。(3)孵化方法与人工
孵化相同。

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12月/27日/第006版
泗洪县科创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张刚王守军孙修云刘殿如刘军

相关阅读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之亲鱼培育



大鳞副泥鳅体形酷似泥鳅,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大鳞
副泥鳅与泥鳅主要区别:(1)泥鳅身体细长,尾柄皮褶棱不太发达;大鳞副泥鳅体较粗短,尾柄
皮褶棱特别发达。(2)泥鳅口须较短,末端后伸仅达或稍超过眼后缘;大鳞副泥鳅口须较长,接
近或超过前鳃盖骨后缘。(3)泥鳅鳞片小,侧线鳞多于130枚;大鳞副泥鳅鳞片较大,侧线鳞少
于110枚。
池塘选择: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电力设施配套,面积2000平方米左
右。
网箱设置:设置聚乙烯网箱养殖。网箱均匀地分布在池塘中。
池塘消毒:亲鱼放养前1个月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带水消毒。
肥水:将猪粪经过堆置发酵后,于亲鱼放养前5天按每亩300公斤的用量投入池塘肥水。
亲鱼选择:选用2冬龄以上的大鳞副泥鳅做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黏液多,
体色鲜艳。雌性亲鱼体长10厘米左右,体重15~25克,腹部膨大、松软富有弹性,卵巢轮廓较
为明显;雄性亲鱼体长8厘米左右,体重10克以上,游动灵活,轻轻挤压腹部生殖孔有精液流
出。
亲鱼消毒:放入网箱前,将亲鱼放入一个大木桶中,用1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鱼体5~
8分钟。
亲鱼放养:将消毒后的泥鳅放入网箱中,每平方米放8公斤左右。
水质管理:亲鱼入箱后,要加强池塘水质管理,这是提高亲鱼培育成活率的关键。正常水色
为黄绿色或褐绿色,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厘米左右。发现水质变清,及时加大饲料投喂量,同
时向池塘内投入经过发酵的粪肥,每隔3~5天施1次粪肥,每次每亩施80公斤。
饲料投喂:亲鱼入箱后第二天开始投喂饲料。水体透明度在16~25厘米时,投饲率为3%;
水体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投饲率为5%~8%。饲料投喂方法为全箱遍撒,上午8时投喂每天饲
喂量的1/3,下午7时投喂每天饲喂量的2/3。
日常管理:坚持肥水;坚持早中晚巡塘,防止泥鳅浮头;将游动缓慢、死亡的亲鱼及时捕捞
上来;密切关注亲鱼性腺发育情况;勤观察亲鱼摄食、活动、水温及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
时采取措施。

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12月/23日/第006版
泗洪县科创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张刚王守军孙修云刘殿如刘军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常出现供给不足,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应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池塘建造
(1)苗种池规格。泥鳅苗种池与商品泥鳅养殖池水采用同一规格。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2)防逃设施。养殖池周围用网片、钙塑板或水泥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要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做成栏网,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应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调节PVC管高度以任意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
(1)清整池塘。放养前10天,应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排水至水深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千克或猪、牛、人粪5千克,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4、苗种投放
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保持在15cm,可放入泥鳅苗进行培育,放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当泥鳅长至3厘米时,要及时筛选分塘,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温差小于2℃,如泥鳅苗种是通过尼龙袋充氧运输的,则应在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等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缓缓放出。

5、饲养管理
(1)前期培育。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前,根据水色情况,应适量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千克黄豆磨成15千克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饲养3~5天后可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经过10天左右的培育,鳅苗长到1cm左右时,已经能摄食水中的昆虫幼虫、枝角类及有机碎屑等,可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和豆饼等。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随着生长日投喂量可增加到占体重的8%~10%。
(2)后期培育。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另外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随水温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6、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为佳。
(2)巡塘检查。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预防病害。及时清洗饲料台、定期做好饲料台及工具等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药物预防。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生物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7、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方法。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8、小结
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027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