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效益不好可能是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有些泥鳅养殖户养殖效益不好,主要是在以下某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出现问题所致:

1、种鳅损失

由于养殖心情比较迫切,在没有准备好饲养种鳅的设施就匆匆忙忙购买种鳅,将泥鳅投入新网箱、新修水泥池,甚至在盆中饲养,几天之后泥鳅便受伤出现感染,严重影响了繁殖效果。

2、清塘处理不当

有些养殖户投苗后发现一天比一天少,经仔细检查发现天敌太多,这主要是有的清塘太早,天敌又滋生起来,泥鳅苗投放后损失当然较大;也有养殖户清塘只用了生石灰,误以为这样就可以将天敌杀灭;还有养殖户清塘时水位太深,也导致清塘效果不好。

3、自繁开口苗取苗不当

许多养殖户由于养殖面积不大,一般采用池子静水孵化,开口苗下塘取苗时一般采用拉网取苗,但有些养殖户用网长时间在池中长时间反复拉后才将苗取出,甚至有些将拉出的泥鳅苗放在盆中等全池取完后才投放池塘,这样造成泥鳅苗严重受损,投放后死亡率极高。还有养殖户采用虹吸法取苗,由于导管太大、水落差大而水流急导致苗被冲伤;也有养殖户采用小管导苗而水落差也较小,但吸出的苗在盆中纱网里待时间太长而没及时投放造成泥鳅苗大量受损。

4、培水不佳

泥鳅苗下塘前一定要适当培肥水体,培育充足的单胞藻等天然饵料,有些养殖户将培水产品洒下去就了事,而忽略了池塘条件、天气状况,更没有在几天后巩固增肥,这样下来池塘中根本没有培育出天然饵料。也有养殖户过早进行培水,而中途没有巩固施用培水产品,导致下苗时池塘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开口苗根本吃不了。还有养殖户在下苗后发现池塘中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大量使用有机肥等,从而导致泥鳅苗大量死亡。

5、寄生虫防治不彻底

泥鳅苗期寄生虫危害较大,有些养殖户根本没有进行防治,有的也只是听别人说哪种药行而买点用了下草草了事,殊不知泥鳅苗陆续死亡还找不到原因,所以应在泥鳅苗期选择泥鳅专用杀虫药进行有效的防治。

6、池塘敌害滋生

培育过程中,蜻蜓幼虫、水蜈蚣等泥鳅苗的敌害滋生,造成泥鳅苗大量损失。

7、忽视水质调节

由于要培水为泥鳅苗准备充足的饵料,若培肥操作不当,很容易选成水体过肥而造成危害。有的养殖户总担心水培不起来而盲目大量使用培肥产品,往往在泥鳅下塘10多天后水质急剧恶化,水体有害指标上升、水体溶氧偏低,造成泥鳅苗大量死亡。所以培水一定要掌握好度,并注意适当加换水和使用光合细菌以调节水质,即要保证有充足的浮游动物,又要保证良好的水质,才能提高泥鳅苗的成活率。

相关阅读

高温来临河蟹池出现的几个问题处理方案



由于前期下雨较多,导致河蟹池浑浊,且蓝藻和青苔的多次爆发,养殖户多次杀藻和杀青苔,或多或少的对于水草有一定影响。
高温来临前,养殖户要使用保草护草类产品来养草。现高温来临,对于河蟹养殖的最后一个阶段,将做好水草的维护,确保河蟹正常生长。
针对水浑的蟹塘,建议做如下处理
一、泼洒公司的净水解毒灵1包/亩,隔天泼洒枯草芽孢2亩/包+EM5亩/瓶,注意缺氧,一般净水解毒灵泼洒后2~3小时就能见到水质变清爽,随后泼洒芽孢能使水质清爽且维持相对长的时间;
二、今年河蟹死亡相对较多。
1、有水质原因(蓝藻多、水草烂等),主要靠以上调水来维护水质清爽,同时泼洒如虾蟹爽、蟹毒清等消毒,建议虾蟹爽+蟹病康结合泼洒1组用2亩,同时高温季节经常泼洒葡萄糖酸钙(6亩/包)来增强河蟹体质;
2、据说是小龙虾传染的白斑病导致死亡较多(主要针对河蟹塘小龙虾较多的),无特有效方法,建议保肝护肝类为主,使用些虾蟹爽+肝胆康+抗病毒免疫促长素结合1组泼洒2~3亩来尽量抵抗病毒;
3、出现爪无力肌肉萎缩症状的河蟹,主要建议虾蟹爽+蟹病康结合泼洒1组用2亩,隔天再泼一次,同时泼洒葡萄糖酸钙(6亩/包)主要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为主。最后一点:最重要高温后期如河蟹塘水草烂掉没有,且蓝藻较多的情况,此塘用药需谨慎,因塘缺少水草缓冲,使用任何药品和活菌等极易导致河蟹死亡,任何药品非药品的使用一定建立在水草良好的基础上,用药前首先了解清楚该塘口水草情况再对症下药。

螃蟹养殖中青苔的几个问题



蟹池为何产生青苔?如何解决?能否用草木灰防治青苔?
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透明度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适合的生态条件(水温20℃左右)就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轻者,大量藻体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和商品价值,重者,可引起池塘中鱼类缺氧中毒死亡。
(1)预防措施
①在进水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
进水后及时施肥,使水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25~35cm,使基础饵料生物尽快繁殖起来,从而控制青苔生长。
②在水温较低季节放虾苗时,不宜马上栽种水草作遮荫物,以防带入青泥苔。
③每亩套养花白鲢鱼种20~30尾,抑制藻类种群滋生泛滥。
 
④勤换水,不使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
(2)治疗措施
①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在晴天下午用粗铁丝绑成爪状,再绑在竹竿上,下池捞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据池水的肥瘦,每亩施用50~100kg的有机肥,水深升至lm左右,一般4~5天青泥苔基本得到根治,池水恢复正常的油绿色。
②在下风处撒稻草灰,阻断藻体光合作用。

③在藻体聚集处撒生石灰,每平方米100~150g。通过突然改变局部水体的pH值杀灭藻类。
④每亩水面水深lm用杀青苔200g与湿润细土拌匀后撒于青苔密集处或用青苔宁每亩水面水深lm用50g兑水(1000~2000倍)后全池泼洒,但注意在用药物治理青苔的同时,为防止由于青泥苔腐败而对虾、蟹造成危害,宜泼洒光合细菌,再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

螃蟹养殖中关于蜕壳的几个问题


如何知道河蟹将要蜕壳?
在生产上,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以下方法: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河蟹在蜕壳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鲟鱼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土池和水泥池)和网箱中均可养殖,而在池塘养殖鲟鱼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池塘条件

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5mg/L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

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kg/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kg/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

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kg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cm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cm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出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的选择及投喂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苗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支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

1、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2、水质管理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息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主、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cm或溶解氧小于5mg/L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少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

1、真菌性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霉属和棉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水棉霉等。病鱼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2、细菌性疾病出血病由气单胞菌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

3、寄生虫鱼病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液浸泡鱼体1小时,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4、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河蟹养殖育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河蟹正处脱最后一次壳并进入育肥与快速增重阶段。此时饲养管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水质问题
这一阶段,尽管水温已经下降,但池中的河蟹、鱼类、虾类等存塘量处于较高的水平,所消耗溶解氧的量激增,加上处于脱壳期的河蟹对溶氧的要求远高于平时生长期,需要池水保持充足的溶氧。同时,池中水草进入老化阶段,断肢烂草时有出现,也会腐败水质。所以,此时更应重视水质问题,及时割去一部分水草并捞去残草,有效增加水体空间。
二、加强饲料投喂
河蟹脱壳、育肥与快速增重均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动物性营养物质的投喂更为重要。要增加小杂鱼或海水鱼的投喂,配合料也要提升蛋白含量,还要注意补充钙质类营养物质。
三、注意异常现象
河蟹脱最后一次壳往往先是母蟹集中脱壳,约一周后公蟹也相对集中开始脱壳,这属于正常现象。养殖户应当每日巡塘2-3次,观察河蟹摄食与活动情况以及观察河蟹脱壳情况,如果发现河蟹有脱壳不遂的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或是水质问题、或是营养不足引起等等,要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河蟹脱好最后一次壳并快速育肥与增重,以期增加产量、提高养殖效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10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