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泥鳅花培育成功的秘密之控虫篇


春季,万物生发,欣欣向荣。

养殖行业也开始了忙碌的清塘春放,希望做好前期工作,一年养殖顺顺利利。这都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呢,肉眼看不到世界在发生着什么?

这是2天泥鳅苗鳃上的寄生虫的视频,它们也在奋力生长。这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影响泥鳅成活率的第二大因素--寄生虫。

泥鳅苗前期易发的寄生虫有哪些呢?

主要是车轮虫,指环虫,复殖吸虫,这些虫也是春季各类小苗很容易被感染的。

春季为什么适合寄生虫生长,苗种易感染呢?我的观点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水温和季节非常适合其繁殖:指环虫和斜管虫最适合生长的水温就是20度左右,这个时候没有清理好的塘底和肥水不当时的有机废物则给寄生虫留下了所需的营养。加上苗池饲料的运用能力差,水质恶化快,也为寄生虫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2,苗本身的免疫系统生理功能很弱,抗感染能力弱。寄生虫一旦爆发,小苗是很难逃过一劫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提早预防和及时处理。预防要回归到3圈理论上来:环境,病原,体质3个方面下手。清塘彻底,在标粗时期添加不好氧的菌类净化水质,在标粗阶段建议添加“虫虫草”做好预防,虫虫草主要是青蒿,青蒿除了可以预防寄生虫外还可以提高鱼苗的体质。

如果寄生虫爆发后,很多养殖朋友都慌了,各种好听的名字,各种不明成分的东西一股劲的往池塘泼,甚至有不少违法之物也参与其中,而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虫没搞定,泥鳅死了,水也坏了。是否有什么两全之策呢?砖头哥的经验是使用中草药成分的产品抑制寄生虫的繁殖,同时稳定好水质。

其实每个生物生长都要有它适应的环境和规律,我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看虫杀虫,却忽略了这个虫为什么会长?往后退一步,寄生虫问题自然不是问题。(飞友俱乐部)

相关知识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常出现供给不足,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应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池塘建造
(1)苗种池规格。泥鳅苗种池与商品泥鳅养殖池水采用同一规格。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2)防逃设施。养殖池周围用网片、钙塑板或水泥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要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做成栏网,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应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调节PVC管高度以任意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
(1)清整池塘。放养前10天,应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排水至水深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千克或猪、牛、人粪5千克,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4、苗种投放
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保持在15cm,可放入泥鳅苗进行培育,放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当泥鳅长至3厘米时,要及时筛选分塘,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温差小于2℃,如泥鳅苗种是通过尼龙袋充氧运输的,则应在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等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缓缓放出。

5、饲养管理
(1)前期培育。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前,根据水色情况,应适量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千克黄豆磨成15千克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饲养3~5天后可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经过10天左右的培育,鳅苗长到1cm左右时,已经能摄食水中的昆虫幼虫、枝角类及有机碎屑等,可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和豆饼等。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随着生长日投喂量可增加到占体重的8%~10%。
(2)后期培育。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另外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随水温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6、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为佳。
(2)巡塘检查。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预防病害。及时清洗饲料台、定期做好饲料台及工具等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药物预防。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生物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7、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方法。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8、小结
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河蟹土池育苗病害防治篇之“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



20xx在如东、射阳地区,河蟹土池育苗与往年相比是较为艰难的一年,由于自4月8日挂笼至4月22日一直处于低温、阴雨天气,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现就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作一简要分析。
病原:丝状细菌、聚缩虫
图1示蚤体附肢寄生聚缩虫
图2示蚤体头胸甲寄生大量聚缩虫
症状
患病个体活力下降,体表及附肢附着污物,肉眼观察蚤体体表像是生了一层绒毛,用烧杯观察时,蚤体基本沉于杯底,在显微镜下观察,蚤体头胸甲、附肢部位寄生大量聚缩虫。绒毛层会影响蚤体体表、鳃部与水环境之间的气体、营养物质的交换,同时聚缩虫会释放溶解酶类,损伤蚤体体表,易引起细菌真菌的继发性感染,影响蚤体的脱壳变态,严重时甚至导致蚤体的爆发性死亡。
图3图4示蚤体寄生聚缩虫后体质虚弱活力差,取样观察时沉在烧杯底部。
病因及流行
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在整个河蟹育苗过程中都要发生,其中以蚤五转大眼幼体期间最为严重。
20xx育苗前期,低温阴雨,导致蟹苗从抱卵蟹排卵到蚤三阶段出现的吃食情况突然降低的现象比较严重,低温、阴雨天气导致的蚤体体质减弱,再加上摄食不佳导致的体质虚弱,致使蚤五转大眼幼体期间苗体被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
蚤四、蚤五期间由于轮虫投喂量过大,轮虫塘中有机质大量进入苗池,导致水体透明度过低,再加上长期的残饵粪便在底部累积,为聚缩虫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蚤体被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
图5示苗池投喂的轮虫,含有大量有机质
图6图7示苗池死亡的轮虫、粪便、大量的有机质
图8示水色暗黄,有机质多
防治方法
此类疾病感染尚未发现较好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在整个育苗期间都要重视水质调控和底质改良,维持水体清爽,菌藻平衡,降低丝状细菌和聚缩虫的感染几率,控制水体后期的肥度是预防此病的关键。今年育苗期间气温同比偏低,雨水偏多,还要注意加强蚤四蚤五和大眼幼体的营养。
①控制水体肥度。育苗期建议四到五天一次,使用“艾络有机酸+超爽II”降解水体悬浮有机质、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爽水菌+红螺复合菌”分解水体中残存有机质,调节水质,并配合使用底立清分解底部残饵粪便,使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40cm为宜,可大大降低丝状细菌和聚缩虫的滋生。育苗后期,建议每2-3天使用一次。
图9示水质清爽、藻相良好
②积极预防。育苗期建议四到五天使用一次“生物有机酸+三联噬菌皇”裂解有害菌。三联噬菌皇无刺激无毒副作用,浓度高,由活的宿主菌培养,裂解能力强,使用不受天气影响,特别适合育苗使用。蚤四蚤五后,如水质过肥,建议先使用艾络有机酸缓冲水体,2小时后使用复合碘溶液杀灭细菌真菌,可有效控制丝状细菌、聚缩虫,预防继发感染。
③加强营养。在蚤体变态开始时,建议使用“三合能量钙+双效安肽”,增强蚤体能量,补充钙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提高变态的成功率。
具体的用法用量请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

大闸蟹养殖之蟹种培育控与促技术



蟹种培育,关键是控制好规格。生产上需要培育成规格为每只重5~10克的“扣子蟹”。因此,在蟹种培育过程中,要采取控制和促长技术。
控制:控制阶段一般在9月10日前,要使蟹种的规格控制在每公斤3000只左右。这段时间以投喂青绿饲料为主,即投喂苦草、浮萍、水花生等,投喂量占蟹体重的50%左右。精饲料一般每周喂1~2次。
促长:促长阶段一般在9月上旬~12月中旬,要使幼蟹通过3次蜕壳,规格由每公斤3000只长至每公斤100~200只。这一阶段要正常投精料,人工饵料以少量小杂鱼加小麦、大麦、米糠、南瓜配合投喂,日投喂量占蟹体重的3%~5%,应在傍晚投喂。每次蜕壳前,要增加投喂动物性饲料或添加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同时投喂水草,日投喂量占蟹体重的20%~30%。
管理:一、给蟹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蟹种生活的环境。二、种养结合,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三、高温阶段必须控制水温,提高水位,防止产生小绿蟹。四、合理选择和投喂饵料,严格分阶段控制或促长。五、促进蟹种集中同步蜕壳,保护软壳蟹。六、控制水质,既要防止幼蟹性早熟,又要防止产生懒蟹。七、坚持巡塘检查蟹种活动、摄食、生长等情况,注意防逃。

花泥鳅养殖技术


养殖花泥鳅首先要保证水质干净,喂养密度要保持在一平方80尾。其次选苗,可以用盐水判断,能在里面正常活动的就能挑选。养殖水温要保持在25℃-28℃,喂食可以选择浮游藻类或动物内脏来喂。发现病害的时候,要及时防治,赤鳍病用氯霉素混合饲料喂食,肠炎病用磺胺咪、抗坏血酸盐混合饲料喂食。

1、水质

花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好的水质,会让花泥鳅长的更好,反之,则会影响它的生长。在喂养花泥鳅的时候,要保证水质的干净,里面含需要有适当的肥料,这样才能保证花泥鳅的产量。

2、密度

花泥鳅在养殖的时候,密度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花泥鳅的放养密度一般为一平方80尾是最好的,如果超过了这个密度的话,基友可能会影响它正常进食,还容易增加一些疾病的传染率,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3、选苗

花泥鳅在选苗的时候,可以通过盐水来判断。将一些泥鳅苗放在盐水中浸泡5分钟的样子,一般体质不好的泥鳅苗,就有可能出现昏迷的情况,这样的就不要挑选了,如果是扑腾的很厉害的,也是不建议挑选的。一般能正常活动的才是能挑选的。

4、水温

花泥鳅喜欢在水温合适的地方生长,一般水中的温度能保持在25-28度左右是最好的,如果高于了30度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它的生活,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吃食的情况。所以控制好水温是非常重要的。夏季水温高的话,可以在里面加冰或者是建设遮阳网,这样也是有一些效果的。

5、喂食

花泥鳅是一种比较食杂的鱼类品种,它喜欢吃一些浮游藻类,或者是动物的内脏、五谷杂粮、新鲜蔬菜等都是可以的。在喂养的时候,可以直接投进去,让它们自己采食,营养均衡,才能让它生长的速度更快一些。

6、病害防治

花泥鳅在养殖的时候,也有能回因为自身或者是外在的因素,出现一些身体方面的健康影响。常见的疾病一般为泥鳅赤鳍病、泥鳅肠炎病等。泥鳅赤鳍病发病的时候,一般为腹部充血等,可以选择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治疗。泥鳅肠炎病发病的时候,会身体会变得乌青,可以选择用磺胺咪5克,加抗坏血酸盐0.5克混合在饲料里面喂食。

泥鳅的苗种培育技术介绍



刚孵出的泥鳅苗无活动能力,用头部的吸附器附着在鱼巢上,以吸收腹部的卵黄囊为营养。3~4天后,卵黄吸收完毕,泥鳅苗开始活动、摄食,才能将鱼苗从孵化池或孵化器中移入种苗池中饲养。

(一)泥鳅苗饲养

饲养泥鳅苗种用水泥池和土池都可以,但一定要水源充足无污染,光照良好,池塘保水力强,无渗漏,能彻底排干池水。每个苗种池的面积一般为40~60平方米,池深70~80厘米。池中央或排水处设1个集鱼坑。鱼苗下池前15天,先将池水排干,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12千克清塘消毒,并暴晒4~5天。然后,注入经过滤的新水,水位高约20厘米,并施入少量腐熟粪肥。等药物毒性消失,池水变为茶色或绿色时,放苗。放苗密度为:半流水养殖,每100平方米混养15万~20万尾;静水养殖,每100平方米混养8万~10万尾。

(二)泥鳅苗管理

鱼苗入池后要勤施追肥,以保持水质肥爽,为泥鳅幼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投喂饵料。入池后的前7天,每10万尾鱼苗每天投喂1个熟鸡蛋黄,投喂时,先将熟鸡蛋黄包在双层纱布中,在盛有清水的盆中搓碎后均匀洒入池中。7天后可投喂水蚤、蚕蛹粉、鱼粉及打碎的动物内脏,水温20~25℃时,日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苗总体重的3%~5%。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养殖期间要防止其他鱼类、青蛙及水生昆虫进入鱼苗池。

泥鳅苗长至3~4厘米时,要及时进行分池,以降低密度,加快生长。分池操作和家鱼的夏花鱼苗相似,先用夏花网将鱼种捕起,放入捆箱中进行密集锻炼。拉网捕苗时注意拉网速度要慢,操作要细致,以防弄伤鱼苗。鱼苗经拉网锻炼后运到其他准备好的池塘中饲养。分池饲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100~200尾。再经过3个月饲养,泥鳅体长达10厘米时,即可进行成鱼养殖或上市出售。

(三)泥鳅苗越冬管理

在北方地区,泥鳅的生长期较短,泥鳅种需越冬后第2年才能养殖成鱼。水温降至10℃以前,要选择背风向阳、蓄水较深、不渗漏、保肥力强的池塘进行并塘越冬。水温降至10℃时,泥鳅开始进入冬眠期。越冬时,泥鳅的混养密度是常规混养密度的2~3倍。越冬期间可在池塘四角投放适量粪肥,既可肥水,又可以通过发酵增温,有利于泥鳅越冬。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之苗种培育



夏花培育刚孵化出的鳅苗附在草把和池壁、缸壁上,依靠卯黄营养,不需要投喂。鳅苗不
再附在附着物上时开始投喂。开食后的鳅苗培育应采取肥水与投喂相结合的方式,即将培育池的
水体培育成绿色、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时。将鳅苗放入培育池中,用煮熟的蛋黄投喂。鳅苗体
长1厘米时,投喂轮虫、水蚤等浮游生物,辅以鱼糜等自制饲料。上午投喂2次,下午投喂3次,
夜间投喂3次,每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鳅苗吃完为宜。10~15天以后,鳅苗体长1.5厘米左右时
及时分池,培育密度控制在每亩8万~10万尾。
鱼种培育夏花分池前10天,消毒鱼种池。鱼种放养密度为每亩2万~3万尾,条件好的鱼种
池可多放养一些。在鱼种放养前,每亩施经过发酵的家畜粪肥60~100公斤肥水,使池水呈黄绿
色。水体透明度低于16厘米时用生石灰调节,每亩用量为5公斤。饲料投喂量以鱼种2小时内
吃完为宜,投喂方式为上午10时投喂每天投喂量的1/3,下午6时左右投喂每天投喂量的2/3。
鱼种体长5厘米以后,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8%~10%。鱼种体长10厘米以后进入成鱼养殖阶
段。日常管理中。一是要加强巡塘,防止水质变化;二是防鼠害、敌害;三是勤注水,水深保持
在1.2~1.3米。


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1月/3日/第006版
泗洪县科创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张刚王守军孙修云刘殿如刘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11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