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土池育苗病害防治篇之“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


20xx在如东、射阳地区,河蟹土池育苗与往年相比是较为艰难的一年,由于自4月8日挂笼至4月22日一直处于低温、阴雨天气,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现就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作一简要分析。
病原:丝状细菌、聚缩虫
图1示蚤体附肢寄生聚缩虫
图2示蚤体头胸甲寄生大量聚缩虫
症状
患病个体活力下降,体表及附肢附着污物,肉眼观察蚤体体表像是生了一层绒毛,用烧杯观察时,蚤体基本沉于杯底,在显微镜下观察,蚤体头胸甲、附肢部位寄生大量聚缩虫。绒毛层会影响蚤体体表、鳃部与水环境之间的气体、营养物质的交换,同时聚缩虫会释放溶解酶类,损伤蚤体体表,易引起细菌真菌的继发性感染,影响蚤体的脱壳变态,严重时甚至导致蚤体的爆发性死亡。
图3图4示蚤体寄生聚缩虫后体质虚弱活力差,取样观察时沉在烧杯底部。
病因及流行
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在整个河蟹育苗过程中都要发生,其中以蚤五转大眼幼体期间最为严重。
20xx育苗前期,低温阴雨,导致蟹苗从抱卵蟹排卵到蚤三阶段出现的吃食情况突然降低的现象比较严重,低温、阴雨天气导致的蚤体体质减弱,再加上摄食不佳导致的体质虚弱,致使蚤五转大眼幼体期间苗体被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
蚤四、蚤五期间由于轮虫投喂量过大,轮虫塘中有机质大量进入苗池,导致水体透明度过低,再加上长期的残饵粪便在底部累积,为聚缩虫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蚤体被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
图5示苗池投喂的轮虫,含有大量有机质
图6图7示苗池死亡的轮虫、粪便、大量的有机质
图8示水色暗黄,有机质多
防治方法
此类疾病感染尚未发现较好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在整个育苗期间都要重视水质调控和底质改良,维持水体清爽,菌藻平衡,降低丝状细菌和聚缩虫的感染几率,控制水体后期的肥度是预防此病的关键。今年育苗期间气温同比偏低,雨水偏多,还要注意加强蚤四蚤五和大眼幼体的营养。
①控制水体肥度。育苗期建议四到五天一次,使用“艾络有机酸+超爽II”降解水体悬浮有机质、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爽水菌+红螺复合菌”分解水体中残存有机质,调节水质,并配合使用底立清分解底部残饵粪便,使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40cm为宜,可大大降低丝状细菌和聚缩虫的滋生。育苗后期,建议每2-3天使用一次。
图9示水质清爽、藻相良好
②积极预防。育苗期建议四到五天使用一次“生物有机酸+三联噬菌皇”裂解有害菌。三联噬菌皇无刺激无毒副作用,浓度高,由活的宿主菌培养,裂解能力强,使用不受天气影响,特别适合育苗使用。蚤四蚤五后,如水质过肥,建议先使用艾络有机酸缓冲水体,2小时后使用复合碘溶液杀灭细菌真菌,可有效控制丝状细菌、聚缩虫,预防继发感染。
③加强营养。在蚤体变态开始时,建议使用“三合能量钙+双效安肽”,增强蚤体能量,补充钙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提高变态的成功率。
具体的用法用量请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

相关知识

螃蟹土池育苗生产试验



辽宁沿海地区河蟹工厂化育苗在20xx代末取得超高利润后,规模逐年扩大,技术日臻完善,产量逐年提高。蟹苗产量从1990年的193千克增至1997年的50000千克。但每千克价格从6000—16000元降到600—1000元,使得这一产业处于保本微利状态。育苗厂家为了追求高产量,采取高温、高药等措施,严重影响了蟹苗质量。为了降低蟹苗的生产成本,提高蟹苗质量,保证扣蟹及成蟹的养殖生产,近几年大家纷纷探索河蟹在自然条件下土池育苗技术。20xx大洼县榆树鱼种场。利用10公顷池塘(其中3.3公顷池塘用来培育轮虫,6.7公顷池塘用育苗)售出淡化大
眼幼体950千克,获利润79万元,取得了丰硕成果。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75口池塘面积10公顷,每口池塘1334米2,池深1.5米。其中育苗池50口,总面积6.7公顷;轮虫培育池25口,总面积3.3公顷。另有配水池面积1334米2,海淡水经过滤进入,供各生产池用水,盐度为18‰。
1.2清培消毒
清塘前每口池塘施腐熟的有机肥(鸡粪)300千克左右。4月15日清塘,每口池塘用生石灰100千克。20xx秋季交配的越冬蟹,规格75克/只。育苗池4月30日施光合细菌1.5克/米3。5月2—5日布苗,每口池塘放抱卵蟹80—90只,布苗密度约2万/米2。
 1.5日常管理
5月8日开始从轮虫培育池捞轮虫投喂,直到Z5。每日多次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幼体变态情况以及饵料是否充足等。每3—4天加水10—20厘米。监测溶氧,在阴雨天溶氧较低时,施用增氧剂,使其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8.5左右。Z5变大眼幼体4—5天后转移至室内育苗池淡化
(方法同工厂化育苗)。投喂成体卤虫。关于幼体变态及投饵等情况见表1。
2结果

2.1产量
从池塘捞取大眼幼体1080千克,育苗池平均产量161.2千克/公顷,其中最高产量为8号池,平均产量503千克/公顷。淡化后出售大眼幼体950千克,淡化成活率88%。
2.2经济效益
成本池塘租金3万元;人工1万元5药品、肥料3万元。合计总成本16万元。产值出售蟹苗950千克,售价1000元/千克。总产值95万元。利润79万元。

螃蟹北方土池人工育苗


1.亲蟹的选择和强化培育
河蟹土池育苗所用的亲蟹,在秋季选择体重100克以上,附肢齐全,蟹体健壮,活动能力强的优质二龄性成熟蟹,雌雄比为3∶1。
亲蟹应在淡水中强化培育,保持水质清新。使用优质饵料,如鲜杂鱼、鲜贝肉等,以促进亲蟹性腺发育,为交配打好营养基础。
2.交配和越冬
池塘水温8~12℃左右时,将亲蟹放入海水池塘中交配,交配密度以1000~2000只/亩为宜。交配期间仍旧投饵,直到水温降低,亲蟹不再摄食。
抱卵亲蟹继续在海水池塘中越冬,越冬水深保持在1.8米以上,结冰后不需投饵。雪后应及时清扫冰上积雪。春季将融冰时要及时换水,以防由于越冬产生的有害代谢物质积累造成水质败坏。
3.春季培育
春季水温渐升,亲蟹开始摄食,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为亲蟹体重的2%~6%。注意调控水质,适量换水,并注意防逃。
二、育苗池塘的准备
1.池塘的建设
土池育苗的池塘面积以5~20亩为宜,面积太小,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效益不一定好;面积太大,不易管理,且幼体因趋光等因素而聚集在一起的数量太多,易造成局部缺氧而死亡。池底以泥沙底为好,有利于沉淀水中污物,改善水质。水深在1米左右。若水太浅,因天气变化而温差变化大,或因下大雨,盐度变化较大,而对幼体变态不利。另外,水太浅,有时也会因大风的搅动,搅起池底污物,被有些幼体误食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死亡,也可能因搅起的底泥中致病菌等粘附在幼体身上而发病死亡。水太深,则不易繁殖饵料生物。
河蟹土池育苗的池塘在开春前准备好。新挖塘在开春前挖好,旧池应在冬天或开春时彻底清除池底的淤泥,并修整好池堤。
2.消毒和进水
在育苗前用优质生石灰每亩70~150千克消毒。同时清除掉池堤洞内的杂蟹,否则它们在池堤上打洞易造成池塘漏水跑苗,它们的幼体还会与河蟹幼体争食、争氧、争空间,影响育苗生产。
在亲蟹排幼前15~20天左右进水。进水要先进入大的蓄水池沉淀3天以上,入池前经过80目筛绢过滤方能流入育苗池中。有条件的应备有2~3倍育苗水体的蓄水池,在大潮汛时进水备用,小潮水时不进水,保证育苗用水的质量和育苗的顺利进行。
3.繁殖饵料生物
根据天气预报,如果近期天气晴朗,可略晚施肥;否则应提早肥水,一般在亲蟹排幼前10~20天在池中施肥培养饵料生物。最好用鸡粪肥水,首先将鸡粪发酵好,装入20目网袋中,每袋装10千克左右。把粪袋均匀吊在池水中,插桩挂好,每亩用量50~75千克。
三、排幼和幼体培育
1.排幼
每日检查蟹卵的发育情况。直观蟹卵呈灰白色、镜检胚胎心跳130~160次/分时,将亲蟹装笼,消毒。
亲蟹用浓度为100毫克/升亚甲基蓝溶液消毒45~60分钟,以除去身上的聚缩虫以及致病菌等。
消毒后连蟹笼一起移入海水育苗池排幼,每亩池塘排幼用亲蟹数量为10~20只,最多不要超过30只。随时检查亲蟹排幼数量,达到数量立即移走亲蟹。
土池育苗视池塘、水质、饵料、亲蟹多少及管理情况等布放蚤状I期幼体的密度有所不同。以每亩布放100万~400万个I期幼体为宜,一般不超过600万尾。幼体太多,可能造成饵料及营养供应不上,而在变态时被淘汰,或因大量幼体在一角堆集而缺氧造成大批死亡。幼体放得太少,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若放苗密度适宜,育苗管理技术得当,亩产大眼幼体应有0.5~2.5千克。
2.幼体培育
调控好水质,保持海水盐度10‰~30‰,pH7.8~8.6,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20~40厘米。水质不佳可通过添换水来改善水质。
幼体培育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为主,前期海水透明度应在30~50厘米,透明度增大,马上施用5克/立方米尿素,0.5克/立方米磷酸氢二铵,施肥一定先将化肥溶化在水中,再全池泼洒,切忌直接扔入水中。
育苗期间要经常检查幼体的密度,估算幼体的数量,决定投饵量的多少。对照以前几天的数量,如发现数量明显减少,则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检查幼体的活动情况,若幼体活动能力强,趋光性好,则幼体活力好,变态率高。检查吃食、生长、变态情况,幼体的吃食情况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胃中饱满程度,吃得饱,长得快,变态好。土池育苗水温16~25℃,4~6天幼体变态一次,一般经23天左右,河蟹I期蚤状幼体就可变成大眼幼体。
进入大眼幼体后如果饵料生物缺乏,可适量投喂大卤虫或鱼肉。饵料一定要新鲜,以防恶化水质。
四、蟹苗的捕捞和淡化
大眼幼体第五六天可开始捕捞,在池边每隔一定距离安一电灯,距水面50厘米左右,蟹苗逐渐聚集在灯下,用抄网捞出。
最好在海淡水使用方便处建淡化池。不宜过大,以50~80厘米深、面积20平方米左右为好。每平方米可放蟹苗0.25千克,如有充气条件还可多放。淡化池加入淡水、海水各半。捞出的蟹苗马上放入淡化池中,投喂大卤虫或鱼肉。每天换入淡水50%以上,两天后即可出池。淡水条件方便的也可以在育苗池直接加入淡水淡化。

甲鱼固着类纤毛虫、壳吸管虫及丝状细菌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累枝虫、聚缩虫、壳吸管虫及丝状细菌等。
2.症状:病鳖体表有很多绒毛状物,手摸有滑腻感,行动缓慢,摄食减少,严重时不吃食。
3.流行情况:主要危害稚鳖、幼鳖,在水质污浊的水体中容易患此病从而引起大批死亡。
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5.防治方法:
(1)在傍晚全池遍洒高锰酸钾,水温在18~20℃时,每立方米水体用药8~12克,并在24小时后进行换水。要注意,用药的浓度和水温、水质有密切关系,水温高时用药量酌减,水温低时用药量要酌情增加;水质瘦时,用药量要少些,水质肥时用药量要增加一些。
(2)水温20℃时,每立方米水体放高锰酸钾40~50克,待药完全溶解后将病体放入药液中40分钟左右,注意事项除同上述的以外,还要注意:药液一定要现配现用,药液只能药浴一次病体,每次药浴的数量不能太多,以免缺氧,互相咬伤。药浴好了以后,连同药水和鳖一起放入池中。

罗非鱼养殖之细菌综合病防治技术


病鱼外观,眼球突出,白色混浊病鱼尾柄部疖疮及尾鳍端部充血。

本病常见于中国水库网箱和工厂化罗非鱼养殖场,有时呈暴发流行,可引起大批死亡。

病原:国内尚未研究病原,据国外报导,这类症状的病原有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链球菌(Strepticiccussp.)3种。

症状病鱼:多数出现眼球突出,眼膜或眼珠混浊发白,间或有眼眶充血,鳃盖或鳃盖内侧充血,绪条基部充血腐烂,有时在体部或尾柄处出现疖疮。体表乌黑或色浅,有时腹部有出血点。剖腹观察,腹腔内含腹水,肠道充血,松弛,内含浅黄色黏液,肝、脾、肾脏大多肿胀、充血成暗红色,部分鱼可见白色结晶,尤以肝脏较明显。

发病规律:各致病菌大体表现雷同的症状,也略有区别。但大多数情况下,3种菌容易同时感染鱼体,形成并发症,故很难严格区分。发病季节多在夏秋两季,在温室养殖中,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此病大多情况下病程较长,但中国也不乏急性暴发死亡的病例。
 
防治方法:本病的预防同各种细菌性疾病,应强调合理密养,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池水清洁,经常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水库网箱可定期插挂药袋,定期交叉投喂呋喃唑酮、氟呱酸或氯霉素、红霉素等药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9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