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大利蜂

美国意大利蜂(ItalianBeefromAmerica)是由美国引入中国的意大利蜂,简称美国意蜂,俗称美意。主要用于蜂蜜生产。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美洲原来没有蜜蜂,美国饲养的蜜蜂是17世纪20年代以后,由欧洲移民带人的,至19世纪中叶,引入美国的都是欧洲黑蜂。1859年首批意大利蜂被引入美国,此后,除继续引进意大利蜂外,还陆续引进了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并逐渐淘汰了欧洲黑蜂。为防止蜜蜂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1923年美国立法禁止从其他国家进口蜜蜂。现在,美国饲养的蜜蜂主要是意大利蜂(图1),其次是卡尼鄂拉蜂,还有一部分高加索蜂。20世纪50年代以后,培育并大力推广了杂交种蜜蜂。

美国意蜂的形态特征与原产地意大利蜂基本相同,但体色更黄一些,这是美国蜜蜂育种者对较浅色意蜂类型的偏爱和选择的结果。美国的蜜蜂育种者还特别注意子脾的发展速率、开箱检查时蜂群的安静程度,以及对某些流蜜植物的适应性。从而,美国意蜂形成了如三环黄金种意蜂等一些品系。

(二)引入历史

1912年秋驻美公使龚怀西由美国回国时,带回5群意大利蜂,放在安徽合肥自家的宅院中饲养,这是中国首次引进和饲养意大利蜂。

1921年江苏的华绎之由美国引进5群纯种意大利蜂,进行育王换种。

1974年6月农林部和外贸部由加拿大引进美意蜂王(三环黄金种)共130只,分配给北京、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

2000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由美国引进美意蜂王100只,分别保存于该所的育种场、北京市平谷县、河南省唐河县和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当年即开始向全国推广。在这批蜂王中,有些个体呈黑色,类似黑色蜂种,有人将其称为黑美意。但这些黑美意的后代,体色分离现象十分严重,这说明它们不是纯种,很可能是意蜂和某一黑色蜂种的杂交种。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美国意蜂为黄色蜂种。蜂王黄色,第6腹节背板后缘通常为黑色(即尾尖为黑色),少数蜂王第5腹节背板后缘具黑色环带(图2);雄蜂黄色,第3~5腹节背板后缘具黑色环带(图3);工蜂黄色,第2~4腹节背板为黄色,但第4腹节背板后缘具有明显的黑色环带,第5~6腹节背板为黑色(图4)。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意大利蜂。

(二)生物学特性

美国意蜂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图5)。育虫节律平缓,群势发展平稳。在外界蜜粉源丰富时,蜂王产卵旺盛,工蜂哺育积极,子脾扩展的速度快;在炎热的夏季和气温较低的晚秋,也可保持较大的育虫面积。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能维持8~11张子脾、13~15框蜂的群势。采集力强,善于利用大宗蜜源,但对零星蜜粉源的利用能力较差。在夏秋两季往往采集较多的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饲料消耗量大,在蜜源条件不良时,易出现食物短缺现象。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定向力较差,易迷巢。盗性强。易感染幼虫病。以强群的形式越冬,在纬度较高的严寒地区越冬较困难。

(三)生产性能

美国意蜂产蜜能力强,在我国华北的荆条花期或东北的椴树花期,个美意强群最高可产蜂蜜50kg。产浆能力低于浙江浆蜂,但强于任何黑色蜂种,在大流蜜期,一个美意强群每72h可产王浆40~50g,其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不低于1.8%。对花粉的采集量大,年均群产花粉3~5kg。因其在夏秋爱采树胶,因此可用其进行蜂胶生产。美国意蜂可利用的蜜源植物较多,如油菜、荆条、椴树、荔枝、龙眼(图6)等。此外,美国意蜂还可用于为果树和大棚内的蔬菜和瓜果授粉。

三、推广利用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我国已引进几批美国意蜂蜂王。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山东省实验种蜂场、山西省晋中种蜂场、河北省承德市蜜蜂原种场、江西省种蜂场等单位保存有美国意蜂纯种,它们每年都培育纯种美国意蜂蜂王供应全国各地蜂农,尤其是供应以蜂蜜生产为主的北方地区的蜂农。至2008年全国约有美国意蜂及其杂交种蜜蜂45万群。

四、品种评价

美国意蜂适合我国除海南省以外的各地蜂场饲养,尤其适合以蜂蜜生产为主、王浆生产为辅的华北地区以及辽宁和吉林的蜂场饲养。其王浆产量不太高、易感染幼虫病等缺点,可以通过选育加以改良。美国意蜂是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相关阅读

澳大利亚意大利蜂


澳大利亚意大利蜂(ItalianBeefromAustralia)是由澳大利亚引人中国的意大利蜂,简称澳大利亚意蜂,俗称澳意。主要用于蜂蜜生产。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大洋洲原来没有蜜蜂,澳大利亚饲养的蜜蜂都是由欧洲引入的。1814年欧洲黑蜂被带入澳大利亚,饲养于塔斯马尼亚岛,该岛后被划为欧洲黑蜂保护区。1884年意大利蜂被引入澳大利亚,饲养于坎加鲁岛,第二年该岛就被划为意大利蜂保护区。除意大利蜂外,还陆续引进了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为防止蜜蜂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澳大利亚已立法禁止从其他国家进口蜜蜂。现在,澳大利亚饲养的蜜蜂基本上都是意大利蜂(图1)。

(二)引入历史

1963年农业部由澳大利亚引进澳意蜂蜂王60余只,分配给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和江苏省吴县蜜蜂原种场饲养和保存。

1974年5月外贸部由澳大利亚引进澳意蜂蜂王30只,分配给四川省和江苏省吴县蜜蜂原种场。

1990年11月中国蜜蜂育种考察组由澳大利亚赖斯育王场带回澳意蜂蜂王50只,其中的20只为人工授精的种王,保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2000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由澳大利亚引进澳意蜂蜂王50只(存活45只),保存于该所的育种场,当年即向全国各地推广应用。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澳大利亚意蜂的形态特征与美国意蜂很相似。蜂王黄色,第6腹节背板后缘通常为黑色,即尾尖为黑色(图2)。雄蜂黄色,第3~5腹节背板后缘具黑色环带(图3)。工蜂黄色,第2~4腹节背板为黄色,但第4腹节背板后缘的黑色环带比美国意蜂窄,第5、6腹节背板为黑色(图4)。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意大利蜂。

(二)生物学特性

澳大利亚意蜂的生物学特性与,美国意蜂相似。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图5)。育虫节律平缓,群势发展平稳。在外界蜜粉源丰富时,蜂王产卵旺盛,工蜂哺育积极,子脾扩展的速度快;在炎热的夏季和气温较低的晚秋,也可保持较大的育虫面积。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能维持8~11张子脾、13~15框蜂的群势。采集力强,善于利用大宗蜜源,但对零星蜜粉源的利用能力较差。在夏秋两季往往采集较多的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饲料消耗量大,在蜜源条件不良时,易出现食物短缺现象。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定向力较差,易迷巢。盗性强。易感染幼虫病。以强群的形式越冬,在纬度较高的严寒地区越冬较困难。

(三)生产性能

澳大利亚意蜂的产蜜能力较强,在中国华北的荆条花期或东北的椴树花期,一个澳大利亚意蜂强群最高可产蜂蜜50kg以上。产浆能力低于浙江浆蜂,但强于黑色蜂种,在大流蜜期,一个澳大利亚意蜂强群每72h可产王浆40~50g,其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不低于1.8%。对花粉的采集量大,年均群产花粉3~5kg。因其在夏秋爱采树胶,因此可用其进行蜂胶生产。澳大利亚意蜂可利用的蜜源植物较多,有荆条、椴树、洋槐、桉树(图6、图7)等。此外,澳大利亚意蜂还可用于为果树和大棚内的蔬菜和瓜果授粉。

三、推广利用情况

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我国已引进几批澳大利亚意蜂蜂王。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承德市蜜蜂原种场、辽宁蜜蜂原种场、山东省实验种蜂场等单位保存有澳大利亚意蜂纯种,他们每年都培育纯种澳大利亚意蜂蜂王,供应全国各地蜂农。至2008年全国约有澳大利亚意蜂及其杂交种蜜蜂40万群。

四、品种评价

澳大利亚意蜂适合我国除海南省以外的各地蜂场饲养,尤其适合以蜂蜜生产为主、王浆生产为辅的华北地区以及辽宁和吉林的蜂场饲养。其王浆产量不太高、易感染幼虫病等缺点,可以通过选育加以改良。澳大利亚意蜂是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壁蜂


壁蜂(MasonBee)系蜜蜂总科(Apoidea)、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切叶蜂亚科(Megachilinae)、壁蜂属(Osmia)。目前,我国已发现有5个种,分别为紫壁蜂,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凹唇壁蜂,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江苏和浙江等地;角额壁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叉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安徽和浙江等地;壮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四川和福建等地。现已成功人工养殖。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各种壁蜂的共同特征是成蜂前翅有两个亚缘室,第一亚缘室稍大于第二亚缘室。六足的端部都具有爪垫,下颚须4节,胸部宽而短。

雌性成蜂腹部腹面具有多排排列整齐的腹毛,称腹毛刷是壁蜂的采粉器官。雌性蜂的体长因蜂种而不同,紫壁蜂体长8~10mm,角额壁蜂体长10~12mm,凹唇壁蜂体长12~15mm,叉壁蜂体长12~15mm。通常在天然管状洞穴营巢,并用泥土隔离巢室和封闭巢口。

雄性壁蜂头、胸及腹部第1~6背板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毛,腹部腹面没有腹毛刷。复眼内侧和外侧各有1~2排黑色长毛。体长比雌性蜂略小。

(二)生物学特性和授粉特性

壁蜂多数种类为独栖性昆虫。为典型绝对滞育昆虫,成蜂羽化后,以滞育状态在茧里度.过秋天和冬天。在自然界,交配后的雌性壁蜂,在果园或果园附近寻找比其身体稍大的洞穴,如木材的孔洞、石头缝隙或土墙上的孔洞等作为巢穴。壁蜂一年一个世代,一年中有300多天在巢管内生活,成蜂在自然界活动时间约30~60天。雄蜂出房后3~4天,雌蜂才陆续出房,并与等待在巢穴附近的雄蜂交配。交配后雄壁蜂陆续死亡,雌蜂在3~4天内选地筑巢、采集花粉和产卵,培育下一个世代的壁蜂。

壁蜂是多种落叶果树的专门传粉昆虫,其采集的植物主要为蔷薇科果树,如桃、李、梨、苹果等(图1、图2),在果树未开花时,也采集十字花科及其他植物的花。壁蜂在采访花时,直接落在花朵的雄蕊群上,将喙插入花心吸食花蜜,同时用后足蹬破花粉囊,使花粉粒暴露出来,用腹毛刷收集花粉,并用带花粉的中后足和腹部接触雌花的柱头,起到为雌花授粉的作用。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壁蜂采访花朵速度快,多数每分钟10~15朵,比家养蜜蜂快1倍以上,授粉效率极高。我国对壁蜂的研究和利用较晚,现已人工饲养、用于作物授粉的壁蜂有角额壁蜂、蓝壁蜂、凹唇壁蜂、紫壁蜂和叉壁蜂等,以角额壁蜂和凹唇壁蜂应用最多,主要用于杏、桃、李、梨、苹果等水果的授粉,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以凹唇壁蜂繁殖快、授粉效果较为理想(图3、图4)。

美国红鱼


中文名称美国红鱼

拉丁名称Sciaenops ocellatus

异名眼斑拟石首鱼、红拟石首鱼、黑斑石首鱼、红鼓鱼、黑斑红鲈、斑尾鲈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拟石首鱼属

拉丁属名Sciaeno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墨西哥海湾大西洋到图斯潘的马萨诸塞,是美国近几年重要的商业养殖鱼类。

形态特征
红拟石首鱼的形态特征与拟石首鱼基本相同,较为典型的特征是在乳白色腹部上方有一非常醒目的红斑或呈红色。幼鱼的尾柄基部有一个较大的黑点,10厘米左右的幼鱼体侧及背部亦有明显的大黑斑,但长到15厘米左右时大多消失。成鱼的体形较长,头部钝圆。

生活习性
红拟石首鱼生长适温范围为8-35℃,最适为16-30℃;盐度适应范围为0-4.0%,最适为0.1%-3.0%;适宜的pH值范围为6-9,最适为pH7-8;对水体溶解氧的要求为2-20毫克/升,最适为6-9毫克/升。幼鱼喜欢沿岸水域条件,在沿岸浅水区及有海藻的底部分布较多,在开阔的海湾区分布极少。该鱼的活动与温度和盐度有关。一般冷空气经过之前,深洞附近水域的捕捞量会增加,但幼鱼一般不会离开原河口地带。该鱼喜欢在夜间活动,而且非常警觉,任何突然的运动或声响都会使其迅速逃离,甚至能躲避网真。

红拟石首鱼的食性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因此,在人工繁殖条件下,可投喂轮虫、桡足类、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其后可投喂个体稍大的动物性饵料。在人工养成过程中,可以投喂蛋白质含量为42%-8%的高质量颗粒饲料。

盐度范围(%):2.5-3.2;耐受温度(℃):下限14,上限34;适温范围(℃):20-30;pH范围:7.5-8.5。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红拟石首鱼的性成熟年龄为3-6龄。雌鱼的年产卵量在50万粒以上。自然繁殖温度为25℃左右。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沿岸的产卵季节为8-12月,产卵高峰期为9-10月。产卵期间需一定的光照。实验室的模拟试验确认秋天的光周期和温度条件有利于诱导产卵。一般情况下,产卵前雄鱼会追逐雌鱼,并发声,这可能是发情剌激产卵的具体表现。接着雌雄鱼体会相互摩擦,互相推动,不久即产卵。受精卵在18-25小时内即可破膜,孵化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水温。刚孵化的幼体漂浮于水面,在2-3天内以卵黄囊为营养,不摄食外界食物。此时的幼鱼已发育出口部,无鳞片,无鳍条,对环境非常敏感,很难忍受不良的水质条件。一般4天后开口摄食。温度和盐度对幼鱼发育快慢的影响较大。在秋天温暖的季节,一般3周左右即可发育到幼鱼阶段,而在晚秋季节,则需6周才能达到幼鱼阶段。

人工繁殖技术:

红拟石首鱼亲鱼采自海区捕捞或人工养殖已达成熟年龄的个体。对所有进入准备产卵的亲鱼都应进行检疫,以防带进病原。检疫在专设的隔离池中进行。一般隔离培养6周,有病者一般弃之不用。无病亲鱼移到养成池内,进行性别鉴别和对雌雄鱼分别标记、作出鉴别记录。

产卵亲鱼一般先在养成池中培育,每天投喂虾、乌贼及肝脏的混合饲料,投饵量为鱼质量的2.5%,以促进性腺发育成熟。临近产卵时,将亲鱼移到室内产卵池。移入产卵池前要进行产前检查。雄鱼用手轻挤压鱼体腹部,有精液流出者已经成熟;雌鱼,用一个口径为1-2毫米的管子插入生殖孔取卵,然后用显微镜检查卵的成熟情况。

用于产卵的亲鱼个质量应在6.8-13.5千克之间。每个产卵地内放2尾雄鱼和2尾雌鱼,即雌雄性比为1∶1。亲鱼入池后,应投喂饵料。

产卵池的规格一般为5-20吨的有效水体,采用封闭式循环系统。美国大部分繁殖场都利用温度和光线的调节来诱导亲鱼的产卵。通常该鱼的性腺发育周期为120天左右,即每年一个繁殖周期。在水温23.8℃、每天光照时间l0-11小时的条件下即可有效诱导产卵。适宜的繁殖盐度为3.2%-3.4%。

红拟石首鱼,在没有其它剌激的条件下自然产卵,一般亲鱼入池后,10天后才能产卵。如亲鱼不能自然产卵,则应采取诱导措施。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每天提高水温2℃,连续升温5天,当达到34℃时便开始每天降低水温2℃,连续6天,下降到21.7℃时便开始再次升温,如此反复直至产卵。亲鱼开始产卵后应使水温保持稳定。雌鱼的产卵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一般在人工可控光源关闭1-4小时之内。雄鱼的中线上部变为红褐色,并开始发出鼓声,雌鱼的腹部明显膨大。雌鱼的游泳能力很强,雄鱼通常在雌鱼的下面游动,并且略后于雌鱼,实际的产卵活动并不很明显。如雌鱼每天都产卵,应让其产卵3-4天后,将温度降到20℃,并维持这一温度12小时,让亲鱼停止产卵,若需要亲鱼再次产卵,可将水温再升至25-26℃。若控制得法,可在3个多月内,每周使亲鱼有计划产卵。

受精卵为浮性,可用产卵池边的撇清装置收集至过滤箱或其它容器中。死卵则会下沉。将收集到的受精卵置于孵化器中,并按每加仑海水1 000-1 200粒的孵卵密度加以调整(1加仑=3.785立方分米),并通过微弱的充气增氧使卵搅动。在水温21-23.3℃条件下,约需24-30小时孵出,孵化率为90%-95%。受精卵孵化后应继续搅动水或充气,使幼体上浮,否则幼体会沉底死亡。3天后的幼体即能水平游动,形成口器及眼点色素。温度的高低影响幼体的发育速度,在较高的水温下,受精卵孵化后约40小时即可形成口部。幼体开口摄食后,应及时移到饲养池内培养。此阶段的幼体较脆弱,易受损伤,移动时应特别小心。移养的时间至为关键,移养时间太早,可能在装运容器中死亡;移养时间太迟,则会因得不到可口的饵料而死亡。

塞浦路斯蜂


塞浦路斯蜂(CyprusianBee)为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学名ApismelliferacypriaPollmann,简称塞蜂。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塞浦路斯蜂原产于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原产地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温和湿润,夏季(5~10月)炎热干燥。

(二)引入历史

1974年6月农林部和外贸部由塞浦路斯引进塞浦路斯蜂王共40只(成活35只),分配给黑龙江、四川和江西。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塞浦路斯蜂为黄色蜂种,体形与意大利蜂相似,个体比意大利蜂略小。蜂王腹部为浅黄色,每一腹节背板后缘都有1条细的新月形黑环。雄蜂为黄色,与意大利蜂雄蜂体色相似。工蜂前3节腹节背板呈明显的橙黄色,其后缘各有1条窄的黑环,自第1腹节背板至第3腹节背板,该黑环逐渐加宽;第4~6腹节背板为黑色;除最后2节腹节腹板外,前4节腹节腹板通常也呈明显的橙黄色,没有任何黑色斑点,这是塞浦路斯蜂最明显的特征;绒毛为浅黄色。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塞浦路斯蜂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育虫节律平缓,群势发展平稳。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采集力强,特别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爱采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很少造赘脾。性情凶猛,攻击性极强,极爱螫人畜,可将人畜追至数十米以外,多无法开箱检查。

(三)生产性能

塞浦路斯蜂采蜜能力、采粉能力、采胶能力都很强。

三、推广利用情况

中国只在1974年引进过塞浦路斯蜂,主要由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负责保存,为此,该所在北京房山建立了一个蜜蜂原种场,对其进行试养、观察和保存。但因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几乎没有进行推广;加之难于控制其蜂王自然交尾,且当时蜂王人工授精技术未达到应用水平,故2年后蜂群被混杂,最后被淘汰。现在,中国养蜂生产中已不存在塞浦路斯蜂血统。

四、品种评价

虽然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但却有很多优点:产育力强、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很弱,采蜜、采粉、利用零星蜜粉源和采胶能力都很强,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卡蜂 - 卡尼鄂拉蜂


来源或产地:

卡尼鄂拉蜂,简称卡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分布在多瑙河流域的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1974自年引入吉林省,2000年,我所又从德国引进抗螨力较强的新品种,在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明显。

形态特征:

卡蜂的大小和体型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腹板黑色,体表绒毛为灰色或灰棕色,喙长6.4~6.8毫米。肘脉指数大,为2.4-3.0。蜂王棕色。

卡蜂有些个体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棕红色环带;第4腹节背板上的绒毛带宽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绒毛密集;第5腹节背板上的覆毛长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长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脉指数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绒毛多呈棕灰色。

生物学特征:

卡蜂善于采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非常强;不易维持大群,分蜂性较强,耐寒,定向力强,不易迷巢,不爱作盗,采集树胶较少。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主要采蜜期间蜂王产卵易受到进蜜的限制,使产卵圈压缩。

生产应用:

卡蜂适宜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短,夏炎热的气候条件,故卡蜂是我国北方许多省区饲养的主要蜂种之一;四川三州也有饲养。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提纯复壮选育,现已混入程度不同的意蜂和高加索蜂的血缘。

卡尼鄂拉蜂产蜜力强,在群势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蜜量高于意大利蜂20%~30%,是较理想的生产蜂蜜的蜂种。产浆能力较弱,不宜用其进行王浆生产。和其它蜂种杂交后,可表现出较显著的杂交优势,产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蜜房为干型,可生产洁白美观的巢蜜。

中蜂人工分蜂技术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南方各地的丘陵、山区分布最广。中蜂行动敏捷,嗅觉灵敏,采集勤奋,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对南方气候、蜜源等环境条件有极强的适应性,能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因而深受蜂农喜爱。中蜂的唯一缺点是易产生自然分蜂,即分蜂性较强而难以培育成大群。笔者于2007年春从南安市东田镇一养蜂场引购15框中蜂,至今已发展至80框。在中蜂养殖过程中,总结出人工分蜂的一些简单实用经验,现介绍给养蜂爱好者,以供交流探讨。

1.掌握自然分蜂规律,选好人工分蜂时间

通常1框中蜂巢脾两面爬满约3000只蜜蜂,当气候温暖、蜜粉充足时,群体壮大达4~5框蜂,导致巢内拥挤,通风不良,蜜粉充塞,卵圈受压,缺乏造脾发展余地等,这些都容易促成自然分蜂,而且大群、老蜂王也易发生分蜂,从而导致工蜂减少饲喂蜂王,蜂王减少产生蜂王物质和减慢蜂王物质的传递,最终促成蜜蜂筑造王台,逼迫蜂王向王台基产卵,促使蜂群发生自然分蜂。出现上述情况后,有80%~90%的蜂群会培育雄蜂,造王台,进行自然分蜂。群数较多的养殖场多数采取人工分蜂,人工分蜂可增加蜂群数量,扩大生产,能按计划在最适宜的时期繁殖新蜂群,同时可减少自然分蜂时收捕的麻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距离当地大流蜜期45天以上,蜂群已发展至满箱时进行人工分蜂,才不会减少蜂群的采蜜量。当发现蜂王已在王台基内产卵或者台基内的王虫日龄达3~4日时,即可剪去蜂王一边翅膀的3/5。王台的发育日期:3日卵期,5日幼虫期,8日封盖期(即王台封盖至第八日新王出台)。一般在王台封盖到第五至六日,即王台下部的茧已露出并呈偏黄黑色时,可进行人工分蜂。

2.两种简单实用的中蜂人工分蜂方法

①具有强烈分蜂热的蜂群应在原场地近距离人工分蜂。

对具有强烈分蜂热的4~5框蜂,且王台已封盖5~6日,可于晴朗天气下午15∶00~16∶00,从原箱中提出2~3框蜂另置于新箱,如果剪翅王能找到(多数情况找不到),可将关住剪翅王的囚王笼置于新箱巢框上,把新群搬至距离原群位置4~5米或者更远的地方,再从原群或别群中提取1个封盖5~6日龄的王台介入,注意不要震动或损伤王台。因为是具有强烈分蜂热的蜂群,新分出群于当日下午仅有少数外勤蜂飞返原巢。如果飞返原巢的蜂较多,应退出多余的巢框回原箱,保持蜂脾相称。原群保留1个大型端正成熟王台,其余王台去除。根据新王出房日期应检查其是否出台,再行处理。

②未起分蜂热的蜂群在距场地5000~6000米外实行人工分蜂(借用王台,提早分群)。

从傍晚未起分蜂热的4~5框蜂的强群中提出2~3框蜂另置于新箱中,固定好巢框(注意不要提出老王),然后立即关闭两边巢门,打开后气窗,载到距原蜂场5000米或5000米外的场地,这样可以避免分出群的蜜蜂飞返原巢和发生盗蜂。第二日查看巢脾上是否有急造王台,如果有要先除去,然后介入1个5~6日龄的封盖王台或成熟王台。

3.中蜂人工分蜂后的管理

介入王台后,应根据王台发育日期,检查新王是否按时出台,主要观察新王行动是否正常,双翅是否残缺。如果新王正常,出台后第三日即出巢试飞熟悉蜂巢位置。不过人工分蜂后蜂群仍然过于强大,分蜂热尚未解除的人工分蜂群往往还会再次自然分蜂,应特别注意。新王5~6日龄性成熟后外出交尾,交尾成功后第七至十日即可产卵,有的可拖延至12~13日产卵,超过15日未产卵的蜂王应立即淘汰。交尾成功的新蜂王产卵以后,可以每隔1周用从强群中提出的封盖子脾补1框,起初补带幼蜂的,以后补不带蜂而将要出房的封盖子脾,补成能迅速发展的蜂群。如新分群的群势较弱,最好在缺乏蜜源时立即补助饲喂,保持充足饲料,并且缩小巢门,注意防止盗蜂。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南安市农业与海洋局种植业管理站邮编:3623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379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