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气肿疽的临床症状 羊气肿疽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感谢阅读《羊气肿疽的临床症状 羊气肿疽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养羊的羊棚

气肿疽又称鸣疽、气肿性炭疽,为羊的非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绵羊比山羊多发。常发生于山谷低湿的牧场或每年泛滥的地区。气肿疽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气肿疽梭菌而导致,具有快速发病以及发病率、致死率高的特点。通常是大于6月龄且体质较好的羊容易发生,主要经由消化道感染,也可能通过深部创伤感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气肿疽的临床症状羊气肿疽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该菌在体内外都能够形成芽胞,且形成芽胞后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土壤中存活至少5年,能够在腐败的动物尸体中生存3个月。在洪水淹没的地区以及低湿的牧场,病死动物的尸体以及污染病菌的饮水和饲料都能够造成传染。羊感染病菌后,主要是皮下组织、肌肉、脾脏、胆汁以及肝脏中存在病菌,尤其是体腔的液体中含有最多的病菌。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即由于接触土壤或者食入污染有芽孢的饮水、饲料,通过损伤消化道黏膜而侵入其他组织。另外,该病还能够经由皮肤损伤和吸血昆虫叮咬而发生感染。一般来说,公羊去势、妊娠母羊生产以及羔羊断尾时比较容易经由伤口感染发病。该病通常呈散发形式,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气候炎热的夏季以及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季节容易发生,还在洪水泛滥以及多雨的季节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初期过于兴奋,惶恐不安,在圈舍内乱跑,耳角发热,眼结膜充血、潮红,口角有混杂血泡沫的唾涎流出,呼吸急促,脉搏增数,背部软弱,步态僵硬,出现跛行,后期食欲、饮欲废绝,保持呆立不动,且背、腰、肩、股等处的肌肉发生气性肿胀,特别是四肢比较明显,用手触诊会表现出比较敏感,且伴有疼痛,用手指触压会产生痕迹,还能够听到捻发音。将肿胀处切开,会从切口流出混杂泡沫的的暗红色液体,且散发酸臭气味。随着病程的进展,肿胀处较凉,且没有知觉,皮肤呈紫黑色,变得干燥,具有更明显的捻发音,最终呼吸困难,体温降低,由于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

3、剖检变化

病死羊尸体快速腐败、膨胀,四肢伸直、张开,进行剖检发现尸体肛门、鼻、口有混杂泡沫的暗红色液体流出,喉头、气管黏膜发生充血,腹腔和胸腔存在过多的暗红色渗出液,心内外膜存在出血斑,胆囊发生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倍,肠管发生轻度臌气,且比较空虚,一侧肾盂发生出血,但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肿胀处的皮下组织发生出血性或者出现黄色胶样浸润,且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病变严重部位的肌肉中心会变成黑色,并发生坏死,而周围颜色变淡,还散发臭味。

4、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下,取病羊患处水肿液、肌肉以及肝组织制成涂片或者触片,经过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往往散布,菌体两端钝圆,且近端存在芽胞,呈汤匙状或者锤状。

5、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根据当地疫情,羊场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对于该病流行的地区及其附近,每年春、秋季节分别给羊群免疫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或者甲醛菌苗,用于预防该病。每次接种同样剂量的疫苗,且用法相同,即任何大小的羊都皮下注射1mL,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

严格检疫。市场牲畜频繁流通带来一些新的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应加强检疫检验工作,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素质,增强责任心,对出售或调运的动物,在动物产品离开饲养生产之前必须进行产地检疫,待宰动物必须持有效的产地检疫证明或运输、消毒证明方能入场,禁止疫区内流通,搞好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采取扑灭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应急处理。对于病死羊尸体要采取烧毁处理,并严格消毒剖检场地。对于污染病菌的场地要立即使用3%福尔马林溶液或者25%漂白粉溶液进行严格消毒,避免成为气肿疽疫源地。对于某些放牧草场、饲养场地、周围羊舍,一般选择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对于污染病菌的饲养用具等,一般选择使用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对于清出的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对于病死羊尸体采取深埋处理。

药物治疗。确诊羊发生该病后,要对放牧场全部养羊户(场)的羊集中在一起,对羊体健康进行普检。对于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以及出现跛行、肌肉肿胀的羊,要立即肌肉注射青霉素,每次用量为280万-400万IU,每天2-3次;同时在肿胀处周围皮下分点注射10-20mL添加有80万-120万IU青霉素的o.25%普鲁卡因液或者1%-2%高锰酸钾溶液。另外,病羊还可配合静脉注射由500mL10%葡萄糖水、2支10mL安乃近、2支lg苯尼西林组成的混合药液;也可静脉注射由500mL5%葡萄糖、3支20mL双黄连生成的混合溶液;也可静脉注射由250mLo.9%盐水、4支2mL喘定组成的缓和溶液;还可静脉注射由250mLo.9%盐水、3支10mL黄芪多糖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用3天。

羊气肿疽的传染
低湿的牧场、洪水所淹的地区,病畜尸体污染的地方、饲料和饮水,均能诱发传染。
传染的途径主要是伤口和消化道。
1、伤口传染。如果皮肤及黏膜有了创伤,芽孢便随着土壤侵入伤口,而进入体内各部。但此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故必须创伤深穿在皮肤或黏膜以下,细菌才能发育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通常绵羊是由于剪毛伤、断尾伤及去势伤而感染;母羊在生产期间由于生殖道的创伤而受到感染;山羊因抵架而发生的头部伤口,也能引起此病的发生。
2、消化道感染。和炭疽一样,如果羊只吃喝了含有芽孢的水、饲料,便可使肠道受到感染。例如健羊喝了病畜尸体所污染的河水,或吃了为尸体所污染的草料,均可遭受传染。如果羊的胃、肠壁受到异物的损伤,也就造成细菌侵入的途径。
症状
病的潜伏期普通为1~3天,间或可以达到5天。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的局部有肿胀。羊发病后,步态僵硬,背部软弱,稍有臌气,体温增高,食欲大减或完全停止,口角流出含有泡沫的唾涎,颈、胸部下方肿胀。肿胀部热而疼痛,其中含有气体,故当用手指触压时,可以听到捻发音;叩诊时,发出轻轻的鼓响音。
剖检
病部皮肤变硬,色黑,部分腐烂。肿胀部分呈现不洁之棕色或黑红色,周围为深红色或亚黄色。切开病部时,皮下组织有红色或黄色的胶性渗出物,混杂有出血点和气泡。下边的肌肉变成暗红色或黑色,从内可以挤出污红色而酸臭的液体,内含多量气泡,嗅之极像酸败的牛油气味。病部淋巴结肿胀,有液体浸润及出血点。淋巴管肿胀,内含淋巴液和气体。
胸、腹腔里常含有容量不等的红色液体。胸膜及心外膜有灰红色纤维性渗出物。肺小叶水肿,肺小叶间有胶性物质浸润,脾脏无大变化,或者肿胀而充满气泡,故有捻发音。肝脏松而脆,切面上有干而黄的坏死病灶。胃及小肠往往红肿或出血。
诊断
因为气肿疽的症状及剖检变化特殊,很容易辨认。
预防
1、因该病主要由创伤传染,故必须注意创伤的消毒和治疗。
2、在常发病的区域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必须用气肿疽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3、污染的牧场及低湿地区,都不宜放牧羊只。
4、对病羊尸体应严加深埋,严禁剥皮和吃肉。病羊的圈舍、场地、用具等,必须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溶液进行消毒。对污染的饲料、粪便和垫草等,都应全部烧毁。
治疗
1、在病的初期,皮下或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常常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剂量为30~50毫升。如果病情严重,可隔8~12小时再注射一次。
2、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如青霉素、土霉素)都有相当疗效。
若能将抗生素与抗气肿疽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好。
3、如果没有条件应用上述疗法,可在肿胀部分的周围,皮下或肌肉分点注射1%~2%高锰酸钾溶液或0.1%甲醛溶液。严禁切开或划破肿胀处。
如果肿胀位于腿的中部,可用带子扎紧肿胀部的上方,以免沿循环途径向上蔓延。
4、中药治疗。
(1)百部15克,黄柏8克,石苇、独活各6克,龙胆草、花粉、八里麻(百两金)、血藤各12克,银花、连翘各9克。煎服或研末用温水调灌。
(2)天冬、薄荷各6克,马鞭草、连翘、车前草、黄柏各9克。共研末,用冷开水调灌。
5、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对症治疗。

扩展阅读

羊黑疫的病因 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氐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9~11月为死亡高峰期,特别是年青肥壮羊通常会突然发病死亡。该病通常呈慢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明显黄疸,腹水过多,腹部膨大,体质瘦弱,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黑疫的病因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发病机理

诺维氏梭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不会形成荚膜,但能够形成芽孢,且周身具有鞭毛,从而能够运动。由于病菌能够产生不同的外毒素,凶此往往分成三种类型,即A型、B型、C型。诺维氏梭菌一般在土壤中广泛分布,羊采食污染有菌体芽胞的草料后,芽胞能够通过胃肠壁侵入肝脏,但由于正常肝脏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会抑制其发芽形成繁殖体,从而依旧在肝脏中以芽胞的形式潜藏;如果肝脏中有肝片吸虫不断移行,会由于虫体损害而发生坏死,且造成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时,就会在肝脏中形成有利于菌体芽胞生长的条件,开始快速繁殖,分泌大量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即可引起毒血症,还能够损害神经元以及其他有关生命活动的细胞,造成机体出现急性休克而最终死亡。也就是说,该病主要是依靠肝片吸虫的移行损伤肝脏才会诱使诺维氏菌大量繁殖,而羊通常是由于食入污染有肝片吸虫虫卵的牧草或者饮用沼泽等处的不洁水而感染虫体。

2、临床症状

病程持续时间很短,从表现出症状到死亡,快时只有几个小时,慢时为1~2天。主要是成年羊出现发病,妊娠母羊发生流产。病羊体温一般升高达到38.5~39.5℃,精神萎靡,垂头耷耳,食欲突然废绝,乱冲乱撞,接着走动不稳,呼吸加速,瞳孔放大,舌头麻痹,流涎,肌肉震颤,最终紧闭牙关,呼吸极度困难,发出拉风箱声音,嘴吐泡沫,倒地痉挛,四肢呈游泳状划动,腹部由于抽搐持续更加严重的膨胀,最终发生死亡,死后尸体僵硬,如同木马样,嘴部紧闭。

3、剖检变化

剖解病死羊,发现尸体皮下静脉存在明显的淤血,胴体表面寄生有肝片吸虫成虫,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内存在大量积液,腹腔内存在血红色的胶胨样液体,真胃幽门部、小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肝脏质地变脆,肿大、充血,表面存在灰黑色的凝固性坏死灶,直径能够达到2~3cm,且胆囊有所肿大,含有稀薄胆汁。其中能够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是肝脏内发生坏死。

4、实验室诊断

抹片镜检。取病死羊的淋巴结、肝脏、肾脏、脾脏进行抹片,经过瑞特氏染色后镜检,可在抹片中看到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单个散在或者呈短链状排列。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羊胃肠内容物、淋巴结、肝脏、肾脏以及脾脏,分别在厌气肉肝汤和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72h培养,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肝汤培养物涂片上发现的细菌与脏器抹片一样。取培养物在80℃高温下进行30min加热,然后再次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48h培养,即可从各种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纯净的、能够形成芽孢的大杆菌。分离菌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极微弱或者无法生长,而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能够良好生长,且能够产气,经过24h即可形成芽孢。

动物试验。取2只健康无病的豚鼠,分别肌肉注射分离菌培养物和病料组织悬液(1:10),各0.2mL,结果接种24h后2只豚鼠都相继死亡,且注射局部都出现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发生胶胨样水肿,厚度一般为1~2cm。

5、防控措施

隔离消毒。由于羊黑疫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此在防治过程中必须对病羊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避免传播给其他羊。另外,对于疑似病羊也要采取隔离饲养和管理。同时,周边环境要进行彻底消毒,常选择使用5%来苏尔或者克辽林,防止外界病原的传播。

药物治疗。该病可使用西药和中药治疗,一般采取下述方式用药。病羊可肌肉注射3万~5万IU青霉素;中药则取适量的茯苓、连翘、黄连、大青叶等药物,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同时配合在涌泉、血印进行针灸治疗。另外,羊群可用服用适量的O.l%高锰酸钾水对胃肠进行消毒,连续使用20天,能够有效抑制其他羊感染。对于出现病羊的羊群,可及时使用石碳酸进行严格消毒,同时配合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病羊使用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较差,可改成肌肉注射其他该菌比较敏感的药物,如土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一直到病羊康复为止。另外,为避免病情复发,要采取持续给药。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羊群可每年定期注射“羊黑疫、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五联苗”,每只肌内或者皮下注射5mL,经过2周即可产生免疫力,持续6个月保护。另外,羊群也可使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用于早期预防该病,每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0~15mL,如有需要可重复1次。

羊黑疫的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本苗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发病,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患病,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最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胞体污染的饲草后,芽胞由胃肠壁经目前尚未阐明的途径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肝片吸虫幼虫游走损害肝脏使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存在于该处的诺维氏梭菌芽胞即获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节多发,发病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侵袭密切相关。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疾.病极为相似。病程短捉,大多数发病羊只表现为突然死亡,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放牧时掉群,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呼吸急促,体温41.5℃,常昏睡俯卧而死。
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真胃幽门部、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脏表面和深层有数目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灶,呈灰黑色不整圆形,周围有一鲜红色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厘米,切面呈半月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这种病变与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时所造成的病变不同,后者为黄绿色、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体腔多有积液。心内膜常见有出血点。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采集肝脏坏死灶边缘与健康组织相邻接的肝组织作为病料,也可采集脾脏、心血等材料作为病料,用作分离培养的病料应于死后及时采集;立即接种。
②染色镜检病料组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而两端钝圆的诺维氏梭菌,排列多为单在或成双存在,也见3~4个菌体相连的短链。
③分离培养诺维氏梭腐严格厌氧,分离较为困难,特别是当病料污染时则更为不易。病料应于羊只死后尽快采集,严格无菌操作,立即划线接种,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离培养。由于羊的肝脏、脾脏等组织在正常时可能有本菌芽胞存在,因此,分离得病原苗后尚要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疾病发生和剖检变化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④动物接种试验病料悬液肌内注射豚鼠,豚鼠死后剖检可见接种部位有出血性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呈胶样水肿,透明五色或呈玫瑰色,摩度有时可达1厘米,这种变化极为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2)毒素检查
一般用卵磷脂酶试验检查病料组织中B型诺维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类症鉴别羊黑疫应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炭疽等类似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防治措施
第一,流行本病的地区应搞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的工作。
第二,常发病地区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第三,本病发生、流行时,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早期预防,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第四,病程稍缓的羊只,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3日;或者发病早期静脉或肌内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50~80毫升,必要时重复用药1次。
血清治疗
发生本病时,通过注射羊黑疫血清-羊疫清(国浩)配合头孢和干扰素使用,连用1-2天,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该病以病羊剧痒、脱毛和消瘦为主要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感染全群,不但影响羊皮质量和羊毛产量,而且危害机体功能,致使病羊长期贫血和消瘦,最终导致死亡,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羊疥癣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任何品种、年龄的羊都对羊疥癣病具有易感性,该病发生主要与机体的营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通常情况下,幼龄羊与瘦弱羊比较容易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当羊舍(场)卫生条件差、羊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羊群饲养密度过大以及饲养管理不当时,容易诱发该病。这是由于以上条件有利于虫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容易诱发该病。该病能够经由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其中前者是指健康羊只直接接触病羊而发生感染,后者主要是指健康羊只在潮湿低洼处放牧、接触羊只交易市场以及污染有虫体的饲养用具,饮水等,还能够经由饲养人员的手、衣服以及某些野生动物等传播。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即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气候寒冷冬季和初春时节相对比较容易发生,且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由于病羊寄生虫体的小刺、刚毛及其分泌的毒素会对神经末梢产生不良刺激,从而导致严重瘙痒,使其在栏杆、圈墙等处不断摩擦。在阴雨天气、通风较差的圈舍、夜间以及随着症状的加重,会导致瘙痒更加剧烈,接着在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结节,甚至出现脓疮,之后会逐渐形成痂皮,并发生龟裂。病羊由于持续摩擦或者啃咬患部而导致烦躁不安,使其无法正常休息和采食,机体逐渐消瘦,最终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为确诊该病,需要刮取病羊皮肤组织查找虫体,即取一凸刃小刀进行火焰消毒,接着涂抹适量的50%甘油水溶液,在皮肤的健康处与病变处的交界处刮取皮屑,直到皮肤发生轻微出血才可停止。然后将刮取的皮屑放在10%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溶液中加热煮沸,在皮屑基本上都发生溶解后,通过沉淀取沉渣进行镜检。如果羊场条件不允许采取以上方法检测,也可将刮取物放在平皿内,然后将其放在黑色背景上,使用放大镜对其进行仔细检查,观察其中是否有虫体在皮屑中爬动。

4、防治措施

涂药疗法。当少数羊发病,且皮肤病变面积较少时,适宜采取该病进行治疗,且一年四季都能够使用。治疗时,先剪去病变处的被毛,接着使用温度适宜的2%来苏儿或者肥皂水进行彻底刷洗,以剥离痂皮,之后再使用清水将其冲洗干净,在第2天使用温水进行清洗,然后才可涂抹适量药物,一般选择使用带柄的毛刷蘸取药液后洗擦患部。涂药时,先涂健康部位,再涂病变部位,症状严重时可经过1周再涂抹1次,治疗效果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涂药不能够一次性全部进行,而是要分成多次,且每次涂药面积要控制在体表面积的1/3以内。治疗该病通常选择使用5%敌百虫溶液,即取5份来苏儿,添加在100份温水中,再添加5份敌百虫,混合均匀即可;双甲脒溶液,按每吨水添加4000mL12.5%双甲脒乳油,混合均匀配制成乳油水溶液;蝇毒磷,可使用16%的乳油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水溶液,其中成羊适宜使用0.05%-0.08%浓度,羔羊适宜使用0.03%-0.04%浓度;克辽林擦剂,即取1份克辽林、1份软肥皂、8份酒精,混合均匀即可。

药浴疗法。当较多羊发病,且温度较高的季节,适宜使用该法治疗。药浴前,羊群要供给足够的淡盐水,避免其在药浴时由于口渴而饮用药液,防止发生中毒。药浴过程中,要根据用量及时补充药液。需要注意的是,普遍使用的杀虫药,无法杀灭疥癣虫卵,需要连续进行2-3次药浴才可,每次要间隔1周,以确保防控效果较好。药浴常选择使用溴氰菊酯水乳剂、螨净、辛硫磷乳液等,最好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药浴一般选择在小尾寒羊、绵羊剪毛后的1周进行,且药浴温度适宜控制在36-38℃。

注射疗法。该方法具有方便、快速以及彻底治疗的优点,治疗效果比涂药疗法和药浴疗法都好。一般选择使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但实际用量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阿维菌素(虫克星),病羊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次;或者含有1%阿维菌素的注射液,按体重每50kg注射1mL,经过7-10天再使用1次。伊维菌素,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次;或者含有1%伊维菌素的注射液,按体重每50妇注射1mL,经过7-10天再使用1次。

定期驱虫。羊群每年要进行1次杀螨药浴,一般选择在每年的9月份中旬到10月份中旬进行,要求全部羊在该期间都经过药浴。每只羊进行药浴前必须饮用充足的水,且药液温度适宜保持在36-38℃,确保羊在药液中停留至少1min,尤其是要将头部浸入药液中,将羊体螨虫完全杀死。羊群在药浴的同时,要全面清扫羊舍,清除的羊粪以及垫料等其他污物要运送到统一地点采取堆积发酵处理。

该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发病时,疥癣病一般始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面、眼圈及耳根部,逐渐向周围扩散,因主要病变发生头部象似皮肤上洒上一层石灰,老百性称之“石灰头”。发病后,患部被毛脱落,病羊不停啃咬和摩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羊只日渐消瘦。预防措施:每年定期对羊进行药浴,加强检查工作,对发病羊应隔离检查,确实治好后再放入群体内。还要保持圈内卫生,经常用药品进行消毒。治疗上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注射和口服伊维菌素,此药不仅对疥癣病而且对其了的线虫病均有效果,应用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0—100微克。二是涂药疗法,适于病羊数量少,患部面积少的情况,可在任何季节,但每次涂药面积不得超过体表的1/3。选用药物克辽林、敌百虫等。三是药浴适用于病羊较多但气候温暖的季节,可选用0.5—1%敌百虫溶液,0.05%蝇毒磷乳剂水溶液或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

羊疥癣病
羊疥癣病是由各种螨(俗称疥癣虫)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病原有3种,即:疥螨、痒螨和足螨,其中以疥螨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
一、发病特点
⒈病羊初期多在无毛或稀毛处的皮肤发病,后期可波及全身。表现为奇痒、皮肤炎、脱毛、消瘦。
2。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因气候和光照强度不同,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多发且可呈现流行;而炎热干燥的夏秋季节则个别散发,大多羊只为隐性感染的带虫者,成为冬春发病的隐患。
3。该病为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防治措施不当,会造成地方性流行,且危害性极大,表现在羊只因奇痒搔蹭引起食欲减退;而脱毛皮肤的损坏不能抵御外邪,虫体侵入还会带入大量致病菌进入机体。
二、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①1年两次预防性投药时间分别是在每年的6月中旬~7月中旬和12月份进行。要求做到全群投药,只只不漏,且驱虫药物首选阿维或伊维菌素制剂等高效广谱药。
②1年1次杀螨药浴每年的9月中旬~10月中旬1个月内实施完成。要求每只羊在药浴前饮足水,药液温度保持在36~38℃,羊只必须保证在药液中停留1分钟以上,且要
兔螨病
兔螨病
把羊头按入药液中,以达到彻底杀死羊体螨虫的目的。
③1年3次环境灭螨第1次6月中旬~7月上旬;第2次9月下旬~10月中旬;第3次在12月中旬前后进行。清理并发酵圈舍的羊粪,在圈舍喷洒杀螨药液以杀灭残存的虫体。
2。治疗方法
①隔离将发病羊只分出大群关小圈治疗,以免再造成大量羊感染。
②药物治疗注射治疗:采用阿维或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剂量按每千克体重300毫克使用,每次注后7~10日再补注1次,以杀灭第1次注射时是虫卵而经7日已成熟的螨虫。配合疗法:在注射治疗的同时,采用局部涂抹除癞灵或5%敌百虫溶液,以加强疗效。
3。监测与预测
在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的情况下,每年再采用临床检查,定点、定群跟踪记录,特别是冬春季节要每15天检查1次;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必须坚持每只羊都要检查,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

羊猝狙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羊猝狙的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


羊猝狙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羊的一种传染病。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且主要是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发生病理变化。该病通常在早春和秋冬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危害1~2岁的绵羊,山羊发病较少,往往呈散发,给养羊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猝狙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羊猝狙的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

1、流行病学

C型魏氏梭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为梭状芽胞杆菌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如土壤、饲料、污水、粪便、食物以及人畜肠道等中都存在该菌。该菌在气候多变、潮湿等条件下,由于羊抵抗力减弱,容易引起发病。该病主要是绵羊容易感染,山羊也能够感染。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羊都能够感染,其中6~24月龄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成年羊来说,通常是1—2岁比较容易出现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一般在沼泽、地区低洼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性。

2、临床症状

病羊一般当晚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第二天清晨突然发现在圈舍内死亡。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羊,主要表现出离群独自呆立,腹胀、腹痛,舔食泥土或者其他异物。病羊体温通常不会升高,发病初期排出干小的粪球,临死前呈现肠鸣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黄褐色,有时混杂肠伪膜或者血丝。部分病羊卧地不起或者独自奔跑,且伴有神经症状,如头颈向后弯曲、磨牙、眼球转动、全身颤抖、四肢划动等。最终有泡沫从口、鼻流出,往往在昏迷中发生死亡。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发现病变基本相同,即胸腹腔内不存在积液,肺脏充血、肿大,呈紫黑色,且弹性较差;心脏发紫,心耳肿大且呈紫黑色(正常时小而薄且呈红色);肝脏肿大、边缘纯圆,且质地变硬,切开后不会流出血液;胆囊缩小且比较空虚,紧贴在胆沟内;肾脏呈紫黑色;脾脏颜色正常,没有发生肿大;瘤胃含有大量气体,胃表面分布有清晰的紫红色血管,瓣胃缩小,且质地变硬;空肠和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严重充血,存在溃烂,部分肠段甚至会形成溃疡。在对整个脏器进行观察时,没有在表面上发现出血点,且血凝良好。

4、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程持续稍长时间死亡病羊的病变肝脏、脾脏以及淋巴结等作为病料,先后进行2次涂片,第1次涂片后进行美蓝染色,镜检能够在脾脏涂片上既能够看到单个分布的粗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还能够观察到菌体具有荚膜;第2次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脾脏涂片上存在革兰氏阳性菌。

分离培养。取适量脾脏组织,剪碎分别在肝片肉汤、普通琼脂、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其中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接种后要先置于通过焦性没食子酸法创造的厌氧环境中,接着再同前两种培养基一起放在37℃的恒温箱中进行24h培养,然后取出对菌体生长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肝片肉汤变得均匀混浊,且生成大量气体;普通琼脂上没有长出菌落;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菌落,圆屋顶状隆起,呈灰色,边缘整齐,周围存在溶血环。

中和保护试验。取4支灭菌试管,分别进行编号,每管添加以上按1:100比例稀释的毒素1mL,再分别在前三个试管内依次添加1mLB、C、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而最后一个试管内添加1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接着将试管都放在37℃的恒温箱进行40min中和反应,然后取出,最后每个试管内的液体分别给2只健康小白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每只用量为0.4mL,结果只有添加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的小白鼠存活,而其他小白鼠都发生死亡,从而表明病菌为C型魏氏梭菌。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每年适时使用羊三联(羊猝狙、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或者四联(羊猝狙、羊快疫、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特别是羊群进行转群或者进入换季草场前的至少2周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发病。

加强饲养管理。由于该菌在自然界中分部广泛,因此羊群必须适当加强饲养管理,同时确保饲养环境卫生良好。特别是初春时节,羊群禁食饲喂过多带有冰雪的草或者青草,且控制谷物饲料的喂量,尽量避免引发疾病的因素。

药物治疗。羊群中出现异常现象的羊要立即挑出,并单独隔离,病死羊必须采取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同时,圈舍粪便要立即清除干净,并使用0.1%的百毒杀溶液对羊舍以及饲养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对于没有发病的羊,可使用“羊猝狙、羊快疫、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四联菌苗进行紧急接种免疫。由于该病病程持续时间较短,通常无法及时采取治疗就已经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原,可选择使用C型魏氏梭菌抗血清进行治疗,或者使用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并配合采取镇静、强心等对症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例如,整个发病羊群即健康羊和病原都使用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和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混悬注射液进行治疗,其中前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10一0.15mL/kg,后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05~0.10mL/kg,每天2次,连用4天。

1、病原学
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绵羊,也感染山羊,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均可感染,但以6个月至2岁的羊发病最高。
被本菌污染的牧草、饲料和饮水都是传染源。病菌随着动物采食和饮水经口进人消化道,在肠道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致使动物形成毒血症而死亡。
3、临床症状
病羊病程很短,一般无临床表现即急性死亡。有的可见突然无神,侧身卧地,剧烈痉挛,咬牙,眼球突出,惊厥而死。
4、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第四胃、肠道发炎,小肠溃疡,大肠壁血管怒张、出血。心包、胸腔、腹腔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肾变性。
5、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肠内容物触片镜检、细菌分离鉴定、毒素检查。
5.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快疫、羊肠毒血症、黑疫和炭疽鉴别。
6、防治
可用疫苗免疫预防本病。由于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好环境卫生。尽可能避免诱发疾病的因素如饲料突变,切忌多食谷物尤其是初春时不能多喂青草和带有冰雪的饲草。放牧时尽可能选择高坡地,不到低洼地。
一旦发生疫情,首先应用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急速转移牧地,少给青饲料,多喂粗饲料。

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 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下面具体了解一下: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炭疽杆菌是一种大型致病菌,菌体长度为3-8m,宽度为1-1.5m,无法运动,可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芽孢和繁殖体。在自然界主要以芽胞形式存在,一般当炭疽杆菌在温度适宜(即12-42℃)范围内接触空气就会形成芽胞,且形成芽胞后使用消毒药品较难被杀灭,能够在较长时间保持活动,只有使用特殊药品才可将其杀死。在患病动物体内主要以繁殖体形式存在,即处于生长、繁殖状态。

发病特点。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草食动物最容易感染,其中易感性最强的是绵羊、山羊、牛、马,较弱的是水牛、骆驼以及野生草食动物,而猪较少感染。另外,人也普遍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但通常是经常接触动物以及畜产品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发生菌血症时,病菌可经由唾液、尿液、粪便以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到体外,特别是形成芽胞后,可能长时间成为疫源地。羊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即食入采食污染病菌的饮水、饲草和饲料。

2、临床症状

病羊都会突然出现发病,表现出昏迷,无法稳定站立,全身痉挛。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2℃左右,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临死时天然孔出血。病程稍长的病羊,初期会表现出暂时性的兴奋不安,接着萎靡不振,停止采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其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和尿液。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脾脏制成抹片,经过吉姆萨染色置于10×10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视野中能够清晰看到均匀分布且长短不同的炭疽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如同被剪断的铁丝,长的稍微呈弧形弯曲,短的弯曲程度较小或者没有弯曲,且繁殖体还会被染成蓝黑色。另外,病羊脾脏血液内也存在大量病菌,一般染色片的每个视野中都存在60余个杆菌,正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的繁殖菌体而使其变成暗褐色,往往呈煤焦油样,无法凝固。

分离培养。对于新鲜病料,可直接在普通肉汤或者琼脂中接种,然后进行培养;对于陈旧或者污染的病料,要先制成悬液,在70℃高温下经过30min加热,将非芽胞菌杀死,然后才能够进行接种培养,最后对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荚膜形成试验以及串珠试验。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疑似病菌的普通琼脂培养物,接种到每毫升含o.5万IU青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进行24h培养。结果能够长出贫瘠、稀疏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膨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呈串珠状排列,且菌体中央存在芽胞。

动物接种试验。剖检病羊取2-3g淋巴结,脾脏、肝脏,先将其剪成小块,接着添加少量的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研磨,再添加5-10倍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过滤后取上清液给3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进行腹腔内接种,每只0.2mL,经过18-20h发生死亡,取腹腔渗出液制成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见与病死羊病料中完全一致的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要及时采取强化免疫注射,促使机体抗体水平提高。但要注意处于生产高峰期羊注射疫苗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可从之前每年春秋季节进行2次防疫逐渐改成常年进行防疫。对于疫区或者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易感羊每年都要进行预防免疫接种,一般选择使用无毒炭疽芽胞苗,机体接种14天后能够形成免疫力,可持续保护1年。防疫员必须严格按照防疫法的要求,及时全面的进行防疫免疫。另外,每年还要结合当地畜群炭疽抗体检测结果以及疫苗免疫期,对临产、新生以及体质瘦弱的羊同时采取每月补针的方式,保证机体的免疫水平都处于较高状态。

应急处理。发病的羊场或者养羊户要立即进行严格封锁,且对疑似病羊采取隔离观察,不允许其他畜禽进出疫区。另外,还要设立禁牧区,即病羊严重污染的草场,可在其四周安装隔离围栏,并定期进行消毒,6个月内不能够用于放牧。此外,病羊污染的畜舍、畜栏以及地面等要进行全面消毒,且规定停止使用2-3年,对于污染病菌的垫料、饲草要及时清理,并采取焚烧处理。

药物治疗。发病初期,病羊可选择注射抗炭疸血清,首次用量为50mL,经过4h如果体温依旧没有变化时,可再次注射25-30mL。病羊呈亚急性型,可取100万IU青霉素,每天分成2次注射,连用3天。也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如磺胺类药物、土霉素、链霉素等,都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可混合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或者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炭疽血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全群羊都要在饲料内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混饲,连续使用3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病。

羊炭疽病的简介
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粘膜蓝紫色。从眼、鼻、口腔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地暗红色或黑色血液,血凝不全。尸僵不全.
病理观察
病理观察可发现,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出血和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胀。由于对炭疽病尸体严禁剖检,因此特别注意外观症状地综合判断,以免误剖。
(1)羊发病初,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注射50毫升,注射后4小时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30毫升。
(2)对亚急性病羊,可将青霉素100万单位,一天分为2次注射,连用三天。
(1)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2)对疑似炭疽病的羊,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
(3)对羊尸体应深埋。对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物可用10%的热碱液、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杀死芽孢。
预防
(1)预防接种。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用羊2号炭疽芽胞苗皮下注射1ml。
(2)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烧碱水或2%漂白粉连续消毒3次,间隔1小时,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
治疗
(1)病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ml,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2)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肉注射1次。

羊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疾病。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以羔羊最易发生,对人也有一定的致病性,是养羊产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发病机制

该病是由多杀巴氏杆菌引起,是一种球杆菌或者短杆菌,菌体中央微突,两端钝圆,长度为0.6~2.5nm,宽度为0.25~0.6nm,无法形成芽孢,没有鞭毛,不能够运动。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是一种需氧兼性厌氧菌。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置于干燥环境或者阳光下直射会快速死亡,在温度为60℃的环境中经过10min就会被杀死;多数消毒药作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会被杀死,其中0.1%升汞水和3%石炭酸能够在1min内将其杀菌,甲醛溶液和10%石灰乳能够在3~4min内将其杀死。病菌在灭菌的生理盐水或者蒸馏水中能够快速死亡,但能够在尸体内生存1~3个月。

在季节、气候发生改变,缺乏营养,长途运输,以及感染寄生虫等因素,促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会导致带菌的健康羊扁桃体和呼吸道内存在的病菌毒性增强,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另外,通过污染病菌的空气、饲料、饮水、器具等,可经由外伤、呼吸道、消化道引起外源性感染。如果羊机体抵抗力较弱时,且感染强毒性菌株时,会使病菌快速通过淋巴结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能够在24h以内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会表现出减少采食,且采食速度比较缓慢,食欲显著降低,经过6~12天,有些病羊体温有所升高,精神萎靡,往往呆立在一边,并停止采食。病程后期,会发生腹泻,被毛失去光泽,怕冷,并伴有颤抖。部分妊娠母羊感染后会发生流产,部分会出现腹胀。病羊还会出现无力的干性短咳,先流出稀薄鼻液,后变成黏性。随着症状的加重,会并发胸膜炎和肺炎症状,呼吸急促。临死前,病羊往往卧地不起,体温降低,尤其是四肢发凉,呼吸逐渐困难,拱腰缩背,流口水,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8~15天,部分能够长达30天。幼羊患病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成年羊患病通常呈慢性经过。

3、实验室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在无菌添加下取濒死病羊的心血、肝脏、脾脏等病料制成涂片,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然后进行镜检。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的球杆状或者短杆菌,往往单个存在,少数成对排列。瑞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典型两极着色的球杆菌,且菌体中间染色浅,两端染色深,存在荚膜,没有鞭毛,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分离。病料在麦康凯琼脂平板、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和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长出细菌;在TSA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上能够长出露珠样的淡灰白色菌落,呈圆形,表面湿润、光滑,但没有出现溶血现象。挑取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然后经过染色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体呈卵圆形,单个存在或者成对排列,且两极着色。

动物致病性试验。取接种病菌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后形成的茵悬液,分别给5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接种,每只腹部皮下注射0.2mL;同时分别给另外5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接种经过灭菌的TSB肉汤培养基作为对照组,每只腹部皮下注射0.2mL。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群隔离饲养,加强日常观察,对出现症状及死亡的小白鼠进行剖检,然后采取病料组织用于涂片及细菌分离培养。接种病菌的小白鼠会出现发病,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且都在16~48h内发生死亡,但对照组小鼠依旧健康。剖检病死小白鼠并取病料组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菌形态与原病菌完全一致。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纯培养的巴氏杆菌菌落可先用生理盐水洗掉,接种到肉汤中继续进行24h增菌培养,接着添加适量的0.8%甲醛进行12h灭活培养,再添加适量的铝胶即可制成简易菌苗,给全群羊进行紧急接种,每只皮下注射2mL。如果发生疫情,对健康羊以及周边羊群都进行接种。

药物治疗。病羊可联合使用硫酸卡那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并同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病羊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5万IU硫酸卡那霉素、20mg氟甲砜霉素,且每只还要肌肉注射4mg地塞米松磷酸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每只每次使用3g复方新诺明,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另外,全群都要供给按1:10000倍稀释的百毒杀溶液,任其自由饮用。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即持续高热、停止采食,可再肌肉注射3~5mL10%安乃近,并静脉滴注由250~500mL5%糖盐水、lg安钠咖、5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同时配合使用口服补液盐,用于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在生理指征如体温、呼吸等恢复正常后,要继续进行1~2天的巩固治疗,避免出现复发。一般来说,病羊采取以上措施进行治疗,经过4天就能够控制住病情,经过1周基本康复。

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情况
羊巴氏杆菌病也称羊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日前笔者接治一起并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的病例。
该场饲养本地小尾寒羊共计215只,其中羔羊88只,成羊127只。于2009年11月下旬发病,成羊发病13只,死亡2只,羔羊发病52只,死亡8只。
发病症状
该羊群死亡情况有最急性死亡、急性和慢性死亡,其症状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最急性多见于哺乳羔羊,突然发病,出现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病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1℃~42℃,咳嗽,鼻孔常有出血,有时混于黏性分泌物中。初期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全部变为血水。病羊常在严重腹泻后虚脱而死,病期2天~5天。
慢性病程可达3周。病羊消瘦,不思饮食,流黏脓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有时颈部和胸下部发生水肿。有角膜炎,腹泻;临死前极度衰弱,体温下降。
病理剖检
取最新死亡的羔羊5只,成羊3只,分别做病理剖检,结果如下:胸前皮下胶样出血性浸润。肺脏有斑点状出血,肺体积肿大,切面外翻,流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液。肝脏淤血质脆,胆汁充盈。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充血、出血、水肿,胃肠出血性炎症。心外膜点状出血和淤斑,腔内有浑浊液体。其他脏器不同程度水肿、淤血。
羔羊羔羊病变主要在胸腔器官和肝脏上。胸腔中集有大量的淡黄色浆液,肺充血、淤血、颜色暗淡,体积肿大,肺间质增宽,个别的在局部肺浆膜下积有液体,有波动感,肺切面外翻,流出淡粉红色泡沫样液体。少数死亡病例肺急性扩张,边缘变钝,触压如海绵样,伴有充血。心叶有小块组织质地变硬,浆膜下有胶冻样物质浸润,分不清间质纹理。肺门淋巴结肿大,颜色暗红,切面外翻,流出淡红色液体。多数病例在气管中充有泡沫样液体,心包膜内积有浑浊的黄色液体,心肌扩张,有的在冠状沟脂肪处有针尖状出血点。肝脏淤血,表面散有灰白色米粒大小的坏死灶,胆囊肿大、充盈。肠壁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水肿。
成羊与羔羊相似,但肺部多表现局部灶性质地变硬,浆膜下有明显的胶冻物。外观如大理石样。肋胸膜附有纤维素假膜,气味腐败,肺切面有颗粒感。心包液浑浊,混有绒毛样物质,心肌外膜上粘连绒毛样物。
实验诊断
采取病死羊心血、肝脏、淋巴结、肠系膜做触片镜检,并接种肉汤增菌镜检,结果均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取典型病变的肺门淋巴结、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及心血做抹片和触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下可明显见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取肺门淋巴结、心脏血、肝脏无菌操作接种血液琼脂、血清琼脂、麦康凯琼脂和肉汤培养基,经37℃、24小时培养后观察,结果:肉汤中轻度浑浊,管底生成黏稠的沉淀物;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血液琼脂表面生长成圆形、湿润、表面光滑、隆起如露珠样灰白色菌落,菌落不溶血;在血清琼脂表面生长的菌落45度析光下观察有蓝绿色荧光。
取心血和肺门淋巴结分离到的纯菌株做生化试验,结果: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杨苷、肌醇。产生过氧化氢酶,M·R·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
防治措施
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清除舍内和运动场积粪,对病畜活动的圈舍、场地、接触过的用具以1∶400新申抗毒威喷雾或清洗。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以百毒杀溶液清洁用具和舍内外喷雾消毒,加强舍内通风换气,修筑火墙增加舍温,同时防止羊群食用冰雪的饲料。采取上述措施3天后疫情得到控制,再未复发。
对健康羊及周边羊群接种用生理盐水洗掉纯巴氏杆菌菌落加入肉汤中继续增菌培养24小时,加入0.8﹪甲醛灭活培养12小时,再加入铝胶制成简易菌苗,全群紧急接种。每只羊皮下注射2毫升。其间不得外卖和引入羊只,防止疫情蔓延。
体会
本次发病,寒冷、潮湿和刺激性气体以及突变的气候是诱因。羊巴氏杆菌是以非致病状态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属条件致病菌。冷热交替、潮湿多雨等异常气候造成机体衰弱,病原伺机侵染,内源性感染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例中发病后畜主未能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防治措施,使该病由原本内源性传染发展至外源性传染并迅速得以传播,导致本病的暴发与流行。因此建议养羊户在此季节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粪尿污物,通风干燥,遮雨防晒,定期消毒,减少发病诱因。增加精料及矿物质、维生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添加益生素及保健营养药品,可抑制有害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控制本病的发生效果极佳。
本地养羊户一直以口蹄疫、羊三联四防、羊痘等防疫为主,忽视羊巴氏杆菌病的免疫接种,这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羔羊首次越冬,对寒冷的气候缺乏适应能力,本身抵抗力又差,故发病率高于成年羊。羔羊抵抗力弱,多在肺充血、水肿期即死亡,成羊可达到肝变期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由于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型间多不发生交叉免疫,市售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预防时采取本场发生疫病分离的菌种制成简易苗,具有针对性,效果较明显。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在绵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肺炎。本病分布广泛。严谨周密有效的免疫接种,防患于未然,是控制羊巴氏杆菌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一时疏忽或侥幸淡薄的防疫意识,必给养羊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不可掉以轻心。
本病对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较为敏感,首次用药须倍量且足够疗程,切忌给药1次~2次不见效就急于更换药物。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安钠咖、安乃近等药物对制止休克,控制体温,改善循环效果甚好。须注意在使用地塞米松时,不可骤然停药,否则会导致病原复发或病症加剧,待症状缓解后以渐减剂量逐渐停药为宜。在输液时,对呼吸高度困难的病羊,要慎重输液,以免引发肺水肿窒息死亡。另外,病羊一旦出现体温下降,粪便大量潜血,心律不齐,常预后不良,可果断放弃治疗,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治疗
国浩高科的羊菌清200斤/支+干扰素200斤/支+头孢先锋。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羊感染后表现为发热、腹泻、口炎、肺炎,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小反刍兽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养羊生产威胁很大。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山羊和绵羊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严重,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发病动物主要是山羊、绵羊、羚羊、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时常呈最急性型,很快死亡;绵羊次之,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后痊愈。2~18个月的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羊小反刍兽疫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场地等接触发生间接传播。非疫区多因引入感染羊只而扩散,病毒在体外不易存活。易感羊群的发病率通常在60%以上,病死率达50%。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潜伏期一般为4~6天,短的1~2天,长者10天。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具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在50℃60分钟即可失活,在pH值小于4或pH值大于11条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醇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苛性钠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常见于山羊。病羊多在高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急性型潜伏期为3~4天,在平均2天的潜伏期后,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被毛零乱,高热可达40~42℃,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眼结膜发炎;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黏膜轻度充血,继而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部和舌等整个口腔,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口腔病变温和的病羊可很快康复;多数病羊发生严重的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全身衰竭,体温下降,突然死亡。舌被覆盖为微白色浆液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露出鲜红和很容易出血的黏膜。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母畜常发生外阴的阴道炎,常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妊娠母羊发生流产。整个病程5~10天。有的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病程延长至10~15天,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脓疱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疱相混淆。

3、病理变化

本病肉眼可见结膜炎、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性坏死性等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剖检可见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有时可见坏死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是特征性病变;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性病变。

4、诊断

依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测。病料可采取病羊鼻棉拭子或肺门淋巴结、脾、肺等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检测,病原学检测结果呈阳性即可确诊。

5、防控措施

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有效防止疫病的传入和蔓延,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措施;同时,不论羊只大小及母羊是否妊娠,一律皮下注射1头份小反刍兽疫活疫苗。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对羊群注射小反刍兽疫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免疫期为20天;也可用“羊瘟清”(羊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球蛋白)、干扰素(聚肌胞)和头孢(第四代头孢噻呋钠冻干粉)拌料;用30%的替米考星注射液和板蓝根注射液或20%~30%的氟苯尼考和板蓝根注射液分别肌肉注射,连续用药3~5天,效果较好。

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疾病防制
严禁从存在本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相关动物。在发生本病的地区,可根据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病毒抗原相关原理,用牛瘟组织培养苗进行免疫接种。
用药指导
1.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羊康肽配合复合多肽刀豆素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2天。
3.针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患病和同群动物。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免疫方法:所有1月龄以上羊在颈部皮下注射1ml小反刍兽疫疫苗,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对未免新羊进行补免,对免疫满3年的羊追加免疫一次。
注意事项:
(1)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在接种过程中应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应限3小时内用完。
(2)免疫前后10日禁止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3)只免疫健康的羊,对病羊、怀孕母羊暂不免疫。
(4)疫苗不能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
(5)用过的疫苗瓶、剩余的疫苗及接种用注射器均应消毒处理。

羊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 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羊支原体性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羊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本病以增生性间质性肺炎以及胸膜炎为特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该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以及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引起。病原体具有较弱的抵抗理化作用的能力,如在50-60℃温度下作用40min就会被杀死,使用1%的克辽林溶液能够在5min内失活,且链霉素和青霉素不敏感,但对四环素和红霉素敏感。

发病特点。病羊和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羊主要是胸腔渗出液和肺脏组织中存在很多的病原,且能够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将其排到体外。病羊即使耐过,其肺脏组织中也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具有活力的病原,从而不断排出病原污染周围环境,进而导致易感羊发生感染,这也是该病危害最大的原因。在自然条件下,该病主要经由飞沫传播,由于其具有非常强的接触传染性,导致羊群在出现发病后快速传播,并蔓延至全群,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2、致病机理

目前,普遍认为病原体侵入羊呼吸道后,通过细胞表面结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隐窝内黏附牢固并进行定植,其能够抵抗纤毛的清除作用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时,病原体黏附后还能够产生毒素样物质,如溶血素、代谢产物过氧化氢等,能够毒害纤毛以及上皮细胞膜,导致纤毛发生脱落,损伤上皮细胞膜,促使呼吸道发生类症反应。另外,病原体还可由于表面抗原的变异以及荚膜等抵御吞噬细胞的识别以及吞噬,使其无法被机体免疫系统控制。此外,病原体会在呼吸道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肺脏导致支气管炎,并快速进入周围组织,出现纤维素性或者浆液性炎症,随即就会逐渐蔓延至整个肺脏,引起肺脏出现病变,发生大灶性肝变和纤维化。此外,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会出现复杂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在其沿着肺脏血管和淋巴管扩散过程中,会导致淋巴管内淋巴栓塞,形成血栓以及血管炎,造成肺梗死以及吸收炎性渗出物,从而引起肺肉变。

3、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2℃左右,食欲废绝,停止反刍;夜间频繁咳嗽,通过听诊发现肺泡呼吸音减弱或者完全消失,呈捻发音,肺部叩诊发出实音或者浊音;鼻孔流出铁锈色鼻液,且附着在鼻孔及上唇,干燥后形成棕色痂垢;对胸壁进行按压感到疼痛,呼吸困难,呈明显的腹式呼吸,且每次呼吸都会导致全身颤动;眼睑发生肿胀,持续流泪,眼结膜呈紫色,眼帘附着块状分泌物;卧地不起,伸直头颈,口半张开,经常磨牙,有泡沫状唾液流出,发出痛苦呻吟,尿液发黄;脉搏达到100次/min,机体日渐消瘦,被毛发生脱落,皮肤呈紫色,目光呆滞,眼球下陷,四肢伸直且没有反应。对于急性病羊,病程可持续1-3天,最后全部死亡;病程持续7-15天的病羊,有些发生死亡。

4、实验室诊断

病理切片。取明显病变的肺脏组织,使用10%甲醛进行快速固定,经过24h做成石蜡包埋切片,通过姬姆沙染色镜检,能够看到被染成淡紫色的病原体,呈多种形态,如丝带状、椭圆形、球状、三角形等,肺泡、肺间质中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相互缠绕在一起,黏附少量的脱落上皮,且浸润有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

染色镜检。在无菌操条件下,取病羊的肺门淋巴结及胸腔穿刺液进行触(涂)片,接着分别进行姬姆萨、瑞士、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1500倍镜下检查,能够看到球状、杆状、纤细丝状等形状的病原体。

分离培养。将以上病料分别在牛血清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没有长出菌落,经过106h长出细小菌落,成半透明的微黄褐色,且中心突起,类似“煎蛋”状。挑取适量菌落在6片载玻片上均有涂抹,接着滴加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置于火焰上固定,分别进行姬姆萨、瑞士、革兰氏染色,每组2片载玻片,最后放在1500倍显微镜下观察,也可看到以上形态的病原体。

5、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目前,我国主要使用新研制出的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苗进行免疫预防,还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对周围可能受威胁的羊群也要适时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来说,6月龄以内的羊每只皮下或者肌肉注射3mL疫苗,6月龄以上的羊每只接种5mL疫苗,能够持续1年得到保护。

药物治疗。病羊可按体重使用20mgjkg注射用酒石酸泰乐菌素,添加适量的5%葡萄糖进行稀释,然后采取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使用45mgjkg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添加适量的5%葡萄糖液或者注射用水进行稀释,然后采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使用30mgjkg由麻黄鱼腥草、替米考星组成的药物,混合均匀后内服。

羊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特点
绵羊肺炎支原体可感染山羊和绵羊。病肺组织以及胸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传染性强。阴雨连绵,寒冷潮湿,营养缺乏,羊群密集、拥挤等不良因素易诱发本病。世界养羊业发达的国家如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均有本病流行。目前我国四川的西昌、凉山等地的进口良种羊中正在流行。
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18-20天。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即咳嗽,流浆液性鼻漏。4-5天后咳嗽加重,干咳而痛苦,浆液性鼻漏变为粘脓性,常粘附于鼻孔、上唇,呈铁锈色。病羊多在一侧出现胸膜肺炎变化,肺部叩诊有实音区,听诊肺呈支气管呼吸音或呈摩擦音,触压胸壁,羊表现敏感、疼痛。病羊呼吸困难,高热稽留,眼险肿胀,流泪或有粘液脓性分泌物,腰背拱起作痛苦状。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在肺脏,常见两侧对称性实变,呈浅灰色或粉红色。胸腔常有淡黄色积液,暴露于空气后易于凝固。严重病例发生化脓性胸膜肺炎。
诊断/羊支原体性肺炎编辑
根据临诊症状和肺脏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肺组织支原体分离和病羊血清微量凝集试验阳性者可以确诊。
防治
第一,从国外引进良种羊要经过严格检疫、隔离观察后方可混饲。
第二,本病流行区坚持免疫接种。现在生产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灭活疫苗,不能预防本病。如当地羊群系由绵羊肺炎支原体所引起,可使用新近研制成的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试用阶段)。
第三,羊群发病,及时进行封锁、隔离和治疗。污染的场地、厩舍、饲管用具以及粪便,病死羊的尸体等进行彻底消毒或无害处理。
第四,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可试用支原净,口服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5-50毫克,7天为一疗程,隔7天再服一疗程。此外螺旋霉素也有一定疗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46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