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的病因 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感谢阅读《羊黑疫的病因 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养黑羊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氐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9~11月为死亡高峰期,特别是年青肥壮羊通常会突然发病死亡。该病通常呈慢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明显黄疸,腹水过多,腹部膨大,体质瘦弱,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黑疫的病因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发病机理

诺维氏梭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不会形成荚膜,但能够形成芽孢,且周身具有鞭毛,从而能够运动。由于病菌能够产生不同的外毒素,凶此往往分成三种类型,即A型、B型、C型。诺维氏梭菌一般在土壤中广泛分布,羊采食污染有菌体芽胞的草料后,芽胞能够通过胃肠壁侵入肝脏,但由于正常肝脏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会抑制其发芽形成繁殖体,从而依旧在肝脏中以芽胞的形式潜藏;如果肝脏中有肝片吸虫不断移行,会由于虫体损害而发生坏死,且造成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时,就会在肝脏中形成有利于菌体芽胞生长的条件,开始快速繁殖,分泌大量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即可引起毒血症,还能够损害神经元以及其他有关生命活动的细胞,造成机体出现急性休克而最终死亡。也就是说,该病主要是依靠肝片吸虫的移行损伤肝脏才会诱使诺维氏菌大量繁殖,而羊通常是由于食入污染有肝片吸虫虫卵的牧草或者饮用沼泽等处的不洁水而感染虫体。

2、临床症状

病程持续时间很短,从表现出症状到死亡,快时只有几个小时,慢时为1~2天。主要是成年羊出现发病,妊娠母羊发生流产。病羊体温一般升高达到38.5~39.5℃,精神萎靡,垂头耷耳,食欲突然废绝,乱冲乱撞,接着走动不稳,呼吸加速,瞳孔放大,舌头麻痹,流涎,肌肉震颤,最终紧闭牙关,呼吸极度困难,发出拉风箱声音,嘴吐泡沫,倒地痉挛,四肢呈游泳状划动,腹部由于抽搐持续更加严重的膨胀,最终发生死亡,死后尸体僵硬,如同木马样,嘴部紧闭。

3、剖检变化

剖解病死羊,发现尸体皮下静脉存在明显的淤血,胴体表面寄生有肝片吸虫成虫,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内存在大量积液,腹腔内存在血红色的胶胨样液体,真胃幽门部、小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肝脏质地变脆,肿大、充血,表面存在灰黑色的凝固性坏死灶,直径能够达到2~3cm,且胆囊有所肿大,含有稀薄胆汁。其中能够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是肝脏内发生坏死。

4、实验室诊断

抹片镜检。取病死羊的淋巴结、肝脏、肾脏、脾脏进行抹片,经过瑞特氏染色后镜检,可在抹片中看到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单个散在或者呈短链状排列。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羊胃肠内容物、淋巴结、肝脏、肾脏以及脾脏,分别在厌气肉肝汤和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72h培养,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肝汤培养物涂片上发现的细菌与脏器抹片一样。取培养物在80℃高温下进行30min加热,然后再次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48h培养,即可从各种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纯净的、能够形成芽孢的大杆菌。分离菌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极微弱或者无法生长,而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能够良好生长,且能够产气,经过24h即可形成芽孢。

动物试验。取2只健康无病的豚鼠,分别肌肉注射分离菌培养物和病料组织悬液(1:10),各0.2mL,结果接种24h后2只豚鼠都相继死亡,且注射局部都出现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发生胶胨样水肿,厚度一般为1~2cm。

5、防控措施

隔离消毒。由于羊黑疫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此在防治过程中必须对病羊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避免传播给其他羊。另外,对于疑似病羊也要采取隔离饲养和管理。同时,周边环境要进行彻底消毒,常选择使用5%来苏尔或者克辽林,防止外界病原的传播。

药物治疗。该病可使用西药和中药治疗,一般采取下述方式用药。病羊可肌肉注射3万~5万IU青霉素;中药则取适量的茯苓、连翘、黄连、大青叶等药物,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同时配合在涌泉、血印进行针灸治疗。另外,羊群可用服用适量的O.l%高锰酸钾水对胃肠进行消毒,连续使用20天,能够有效抑制其他羊感染。对于出现病羊的羊群,可及时使用石碳酸进行严格消毒,同时配合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病羊使用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较差,可改成肌肉注射其他该菌比较敏感的药物,如土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一直到病羊康复为止。另外,为避免病情复发,要采取持续给药。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羊群可每年定期注射“羊黑疫、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五联苗”,每只肌内或者皮下注射5mL,经过2周即可产生免疫力,持续6个月保护。另外,羊群也可使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用于早期预防该病,每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0~15mL,如有需要可重复1次。

羊黑疫的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本苗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发病,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患病,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最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胞体污染的饲草后,芽胞由胃肠壁经目前尚未阐明的途径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肝片吸虫幼虫游走损害肝脏使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存在于该处的诺维氏梭菌芽胞即获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节多发,发病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侵袭密切相关。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疾.病极为相似。病程短捉,大多数发病羊只表现为突然死亡,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放牧时掉群,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呼吸急促,体温41.5℃,常昏睡俯卧而死。
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真胃幽门部、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脏表面和深层有数目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灶,呈灰黑色不整圆形,周围有一鲜红色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厘米,切面呈半月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这种病变与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时所造成的病变不同,后者为黄绿色、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体腔多有积液。心内膜常见有出血点。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采集肝脏坏死灶边缘与健康组织相邻接的肝组织作为病料,也可采集脾脏、心血等材料作为病料,用作分离培养的病料应于死后及时采集;立即接种。
②染色镜检病料组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而两端钝圆的诺维氏梭菌,排列多为单在或成双存在,也见3~4个菌体相连的短链。
③分离培养诺维氏梭腐严格厌氧,分离较为困难,特别是当病料污染时则更为不易。病料应于羊只死后尽快采集,严格无菌操作,立即划线接种,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离培养。由于羊的肝脏、脾脏等组织在正常时可能有本菌芽胞存在,因此,分离得病原苗后尚要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疾病发生和剖检变化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④动物接种试验病料悬液肌内注射豚鼠,豚鼠死后剖检可见接种部位有出血性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呈胶样水肿,透明五色或呈玫瑰色,摩度有时可达1厘米,这种变化极为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2)毒素检查
一般用卵磷脂酶试验检查病料组织中B型诺维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类症鉴别羊黑疫应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炭疽等类似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防治措施
第一,流行本病的地区应搞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的工作。
第二,常发病地区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第三,本病发生、流行时,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早期预防,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第四,病程稍缓的羊只,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3日;或者发病早期静脉或肌内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50~80毫升,必要时重复用药1次。
血清治疗
发生本病时,通过注射羊黑疫血清-羊疫清(国浩)配合头孢和干扰素使用,连用1-2天,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精选阅读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出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究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致使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出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t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于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别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该病的潜伏期在3~10天,最长可达21天。

最急性型。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2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随病程发展出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病程最慢可持续5~6天后死亡,最快则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就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到100%。

急性型。此型为该病最常见类型。潜伏期在4~6天,病羊表现体温升高,眼睛肿大,病程初期,眼睛流泪,鼻孔流出黏性鼻液,舌头齿龈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随着病情发展,眼角处黏有脓性眼屎,鼻孔内塞满脓性鼻液,舌头齿龈处的丘疹出现脱落、齿龈发生严重溃烂,导致牙齿脱落。病羊口渴,食欲废绝,体质瘦弱,脱水严重,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呼吸呈现腹式呼吸,听诊胸部发出啰音。可导致母羊发生流产,幼羊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慢性型。该型主要发生在处在免疫失效期以及个体体质瘦弱的羊。病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病羊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口腔、咽喉、眼等部位出现炎症,一般经过临床对症治疗都能达到康复水平。

4、病理变化

病羊死后剖检可见,鼻腔和口腔内可见坏死性炎症,严重病例坏死性炎症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出现病理变化,肠黏膜出现糜烂或出血性变化,大肠可见斑马条纹状出血,胸腔内有黄色或红黄色炎性积液,肺部可见肉样性病变,肺脏气肿和水肿,并出现间质性肺炎灶或支气管肺炎灶,支气管黏膜病变,可见黏膜充血、出血,支气管内有大量黄白色泡沫样的液体。脾脏肿大、淤血,质地柔软,表面与横切面可见散布的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心包内有黄红色浑浊的积液,病羊肝脏肿大、淤血、出血、肝表面与切面有针尖大小灰白或黄白色病灶。

5、诊断要点

该病可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做出常规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免疫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组织培养和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另外,对该病的诊断还要做好与口蹄疫、羊病毒性腹泻等病的鉴别诊断。

6、防控措施

严把引种和流通关。该病属于外来性疫病,因此应坚持自繁自养的模式,使羊群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轻易从外地引种,如必须引种时,要做好引入地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应加强商品羊和种羊跨省调运的监管工作,外来羊群应隔离观察45天,经血清学检测合格,方可混群饲养。

加强疫情监测。注意观察羊的状况,对出现高热,眼、鼻排大量分泌物,咳嗽、流泪以及腹泻等症状的羊,要及时进行隔离,并作出准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羊小反刍兽疫,应对羊所处的环境进行打扫,清除分泌物和排泄物,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对病羊进行扑杀,并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羊小反刍兽疫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1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症状
(1)临床症状。对羊小反刍兽疫发作症状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山羊比绵羊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且在发病过程中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疾病症状。病羊在受到相关病毒感染后,会有短则4~5天、长至21天的潜伏期。疾病发作后,病羊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左右,并且在发病后的3~5天内持续保持高温。
进而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背毛黯淡、不愿进食和口鼻干燥等症状。而且其口腔和鼻腔等处会出现脓性黏液,呼吸时夹杂有恶臭气味。病羊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的4天内,口腔黏膜充血泛红、轻微糜烂,随着病程加长糜烂症状逐渐加重,导致其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症状。然后逐渐蔓延至牙床、上下颚、颊膜和舌头等口腔组织,而且会由于其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不规则型状的糜烂斑。病变性质较为温和的病羊可在2天内逐渐痊愈,这部分病羊存在较大的治愈机会。而病变性质严重的病羊在发病后期会出现腹泻、脱水、消瘦等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羊则可能出现流产现象。此类疾病症状会持续至病情日益恶化而致其衰竭死亡。
(2)病理变化分析。由于羊小反刍兽疫实为病毒传播而形成的感染性疾病,所以在针对其疾病的预防方案制定时,保持养殖环境的整洁和干净是基本预防目标。其环境预防管理可通过饲料、养殖场和养殖人员三个方面来实施。对患有小反刍兽疫而致死的病羊进行解剖可知,其气管、喉部等处有因感染引发的支气管肺炎所形成的出血性血斑,肠道、皱胃等处有糜烂坏死现象,盲肠、直肠等部位呈条纹状出血。还有部分病羊的脾脏、淋巴结出现肿大和坏死性病灶。

2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措施
(1)重视环境消毒。饲料应严格按照科学配方搭配,并规范饲喂的时间与用量。还需避免以生水作为羊的饮用水。在养殖场管理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规章,要求定期对羊舍、养殖场周边和喂食栏等固定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应该加强对人员和车辆等流动因素的消毒监控,可在养殖场前建立消毒隔离区域,人员在进出养殖场时需严格做好手脚等接触部位的清洁消毒。
(2)重视疫苗接种。当有羊小反刍兽疫病例出现时,养殖人员应该及时将病羊隔离并给予治疗,病情严重者须扑杀。但若是大面积感染,则需迅速采取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可选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大于1月龄的羊只进行接种,接种剂量为1mL,颈部皮下注射。
(3)提升专业知识。养殖人员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要加强与周边养殖户的交流,从而充分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疾病成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等。

3结语
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养殖业发展的传染性疾病,虽然现阶段仍未研发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是通过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还是可以降低发病概率的。

羊口疮的临床症状 羊口疮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不同地区分离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羊口疮的产生传播时间并没有什么限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发生,羊口疮传播速度较快且范围较广的时间段一般在春夏季,因此这两个季节羊口疮十分泛滥,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较广的发病率,给当地的养羊业带来较大的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口疮的临床症状羊口疮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

羊口疮病毒颗粒大小在260nm×160nm左右,呈砖形、锥形、椭圆形等,外面包裹有螺旋状结构,还包裹囊膜。羊口疮病毒具有顽强生命力,能够在干燥的低温环境中存活非常长的时间,甚至在常温下也能够存活长达15年之久。据报道,病毒放入温度为4℃的so%甘油生理盐水,能够持续1年具有感染力。但是,该病毒对高温、氯仿、甲苯和苯都非常敏感。例如,病猪在60℃的温度下,经过30min左右就可被杀死。病毒使用20%热草木灰溶液、10%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溶液、1%醋酸处理,一般在5min以内就会被杀死。

2、临床症状

羔羊患病后体温基本保持正常,懒动喜卧,精神萎靡,独自在墙角呆立,被毛粗糙。典型病羊在开始时会在牙龈形成小红斑,经过2~3天逐渐变得红肿,最终形成溃疡,甚至口腔舌部和上下颚黏膜都存在大小不同的红色溃疡面,然后整个牙龈明显肿大外翻,如同桑葚状,口角不停流涎,采食量明显减少。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机体会日渐消瘦,最终由于衰竭或者继发肺炎而发生死亡。有些病羊还会在口角、唇、鼻等部位皮肤上散布出现小红斑,之后逐渐变成结节,呈米粒大小,接着变成水疱,发生破溃后会形成棕色或者黄色硬痂。症状较轻时,硬痂会自然脱落,几天之后就能够长出新的组织,症状严重时患处痂垢会日渐扩大、增厚,并彼此融合,甚至由于继发感染而形成脓疱,有时甚至会蔓延至整个唇周围以及耳廓、额面等部位,大面积发生龟裂,且容易出血形成污秽的痂垢。部分病羊的背部皮肤和尾巴上也会形成硬痂,而部分只有口腔周围发生病变。

3、实验室诊断

病料处理。取自然发病羊口唇处的痂块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3次漂洗,接着将其剪碎、研磨,并按1:10比例添加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再按每毫升添加2000万IU青霉素、2000万IU链霉素,放在4℃冰箱过夜处理,在3000r/min的速度下进行10min离心,取上清液检查细菌,呈阴性后放在-18℃冰箱内储存备用。

病毒接种细胞。取培养成致密单层的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将培养瓶中的营养液弃去,使用维持液对细胞层进行1次轻洗,然后添加1mL病料上清液,放在37℃温度下进行1h吸附,该过程中每10min摇动1次培养瓶。然后吸去卜清液,再每瓶添加10mL维持液继续进行培养,在细胞出现超过75%的CPE时收毒,并连续进行3次传代。再继续进行48h培养,逐渐出现稳定的CPE。细胞主要病变是团聚、变圆,最终发生脱落。

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取病羊口、唇处的病料,按常规操作进行脱水、石蜡包埋,制成切片后使用包涵体及HE进行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同时,取另外1份病料使用锇酸和戊二醛进行固定,按常规操作制成超薄切片,再使用柠檬酸铅和醋酸双氧铀进行双重染色,然后使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表皮细胞核出现明显的浓缩,胞浆存在空泡,有些空泡化的细胞内还会存在质地均匀的嗜伊红团块;有些变性细胞胞浆内会存在近似圆形或者圆形的嗜伊红小体,大小接近正常细胞核,如同胞浆包涵体。在电镜下能看到大量包裹有囊膜的椭圆形病毒颗粒,大小约为225nm×125nm,且表面存在条索状、管状结构。

4、防控措施

对症治疗。如果病羊舌面、口腔等处形成溃疡,可先在患处使用3%双氧水、0.5%高锰酸钾溶液或者10%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干净后再涂擦醋酸或者5%碘甘油,也可涂擦添加有少量碳的龙胆紫。如果病羊溃疡面存在结痂,要先剥去患处结痂,然后进行冲洗、涂药,每天2~3次,连续使用4~6天。如果病羊症状严重,体温明显升高,可肌肉注射抗菌素和清热解毒药,如青霉素、抗毒冰针等,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辅助治疗。病羊可内服中草药,如取10g苦参根、10g龙胆草,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每天3次,连续使用4~6天,同时取白杨树皮、桃树皮煎汤,对患处进行清洗,连续使用4~6天,最后涂抹土霉素软膏或者上述提到的药物,直到症状完全消除。

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购买羊以及畜产品,到场后还要进行2~3周的隔离检疫,对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羊群禁止在有刺植物的草场进行放牧或者饲喂带刺的饲草。羊群适时增加饲喂一定量的食盐,避免啃墙、啃土而损伤皮肤或者黏膜。另外,羔羊在7~25日龄开始出牙,此时往往喜欢舔食异物,容易损伤口腔黏膜,为此要确保羔羊圈舍足够干燥,铺有柔软的清洁垫草,同时补喂一定量的食盐,避免损伤口腔黏膜。羊棚和饲养工具要定期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10%石灰乳、20%草木灰、百毒杀、2%氢氧化钠等。

羊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本病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常呈群发性,疫区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预防措施
1、在本病流行地区,可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的弱毒疫苗株作免疫接种。我国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通过犊牛睾丸细胞连续传代的方法,育成的弱毒株制成冻干活疫苗,适用于各种年龄的绵羊、山羊下唇粘膜划痕接种,每头接种量0.2毫升,亦可于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免疫期3个月,野外大面积使用时,保护率达80%以上。此外,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用相同方法,也研制成功弱毒疫苗。使用时作口唇粘膜内注射或初生羔股内侧皮下划痕接种,接种量均为0.2毫升,免疫期可达5个月,攻毒保护率达3/4以上。有资料报道,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细胞弱毒苗,保护期可达18个月,使用时作唇粘膜下接种,每只羊0.2毫升,15天后产生免疫力,怀孕母羊于产前30天或15天接种,新生羔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高水平的抗体。
2、在本病流行区还可采集自然发病羊痂皮,经研磨后用50%的甘油盐水缓冲液制成1%的病毒液,在健羊的尾根无毛处作划痕接种,经7天左右接种处发生炎症或脓疱性病变,随后结痂,数周后痂皮脱落,此法免疫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母羊接种应在分娩前3~4周完成。本法有散毒危险,因而仅限于疫区采用。
二、治疗措施
现将近几年来报道的成功治疗方法摘录几则如下:
1、哈拉(旱獭)油1千克溶化后与300克敌百虫混拌均匀,涂擦患部,经1天即可痊愈,用此法曾治疗12000多只羊,全部治愈。
2、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100毫克/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毫升,按2:1混合肌注,成年羊3毫升,羔羊减半或2毫升;局部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擦。一般用药2~3天,效果较好,治愈率高。严重病例要配合每天使用青、链霉素2次。
3、用消毒外科剪和摄子去掉患羊痂皮、脓疱皮,用强力消毒灵溶液消毒创面后,将冰硼散粉末(冰片50克、硼砂500克、元明粉500克、朱砂30克,研末,混匀)兑水调成糊状,涂沫患部,隔日涂药1次,连用2~3次,治疗7~10天,至患部痂皮或结痂脱落,共治疗28例,全部治愈。辅助措施,将病羊隔离饲养,用1克/升强力消毒灵作羊圈舍、场地、环境消毒,每天2次,直至病羊痊愈为止。
4.创面可选用以下药物涂擦:2%龙胆紫,或3%碘酊甘油(碘3g、碘化钾5g、75%酒精10ml溶解后加甘油10ml)或碘松石合剂(碘酊1份、松馏油1份、石蜡油1份)。每日2次,连用3天。磺胺类药物粉剂撒布创面。或用淡盐水冲洗溃疡面后吹撒冰硼散(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8g、研为细末)每天2次,2天后溃疡面上长出新的肉芽组织,此法疗效很好。混合感染时要配合磺胺药和抗生素消炎、补液等措施。
5.清除痂垢后,创面先用0.1%高锰酸钾水洗,再用下列药物涂擦:①3%碘酊、松榴油、石蜡油(1∶2∶2)合剂,调匀后使用。②呋喃西林、鱼石脂软膏(1∶4);③碘甘油(7%碘酊70ml、加无水甘油30ml),均按每日1次,连续7天,隔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6.也可以下列中药涂敷溃疡面:①白芨粉、植物油、冰片(10∶5∶1)合剂,调匀;②人中白、人工牛黄、青黛、冰片、石膏、儿茶等份,共为末;③青黛9g、黄柏9g、黄连6g、桔梗6g、儿茶6g、薄荷3g为末;④口疾灵:用青黛、黄柏、地丁、枯矾、百药煎等十余味药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⑤儿茶15g、枯盐12g、人中白9g、川莲9g、飞矾9g、青黛6g共为细末涂敷或喷入口腔;上述药物每天涂敷1~2次。用浸蘸50g/L硫酸铜水溶液的棉花擦掉硬痂,然后在患处涂上碘甘油(50g/L碘酒100mL、甘油100ml)。
7.蹄部洗净后用50mL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分钟,每天1次,连续用药2天,如未愈,隔1周再浸泡治疗。经上述治疗一周,症状明显减轻,2个疗程即可治愈。污染的垫草要烧毁,器具要消毒,例如20g/L氢氧化钠、100g/L石灰水或200g/L热草木灰水等。蹄部还可用10%的氧化锌或硫酸锌或5%福尔马林浸泡,再用10%的氯霉素溶液于酒精或丙二醇内涂搽,也可用土霉素或多粘菌素软膏涂擦。

羊气肿疽的临床症状 羊气肿疽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气肿疽又称鸣疽、气肿性炭疽,为羊的非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绵羊比山羊多发。常发生于山谷低湿的牧场或每年泛滥的地区。气肿疽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气肿疽梭菌而导致,具有快速发病以及发病率、致死率高的特点。通常是大于6月龄且体质较好的羊容易发生,主要经由消化道感染,也可能通过深部创伤感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气肿疽的临床症状羊气肿疽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该菌在体内外都能够形成芽胞,且形成芽胞后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土壤中存活至少5年,能够在腐败的动物尸体中生存3个月。在洪水淹没的地区以及低湿的牧场,病死动物的尸体以及污染病菌的饮水和饲料都能够造成传染。羊感染病菌后,主要是皮下组织、肌肉、脾脏、胆汁以及肝脏中存在病菌,尤其是体腔的液体中含有最多的病菌。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即由于接触土壤或者食入污染有芽孢的饮水、饲料,通过损伤消化道黏膜而侵入其他组织。另外,该病还能够经由皮肤损伤和吸血昆虫叮咬而发生感染。一般来说,公羊去势、妊娠母羊生产以及羔羊断尾时比较容易经由伤口感染发病。该病通常呈散发形式,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气候炎热的夏季以及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季节容易发生,还在洪水泛滥以及多雨的季节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初期过于兴奋,惶恐不安,在圈舍内乱跑,耳角发热,眼结膜充血、潮红,口角有混杂血泡沫的唾涎流出,呼吸急促,脉搏增数,背部软弱,步态僵硬,出现跛行,后期食欲、饮欲废绝,保持呆立不动,且背、腰、肩、股等处的肌肉发生气性肿胀,特别是四肢比较明显,用手触诊会表现出比较敏感,且伴有疼痛,用手指触压会产生痕迹,还能够听到捻发音。将肿胀处切开,会从切口流出混杂泡沫的的暗红色液体,且散发酸臭气味。随着病程的进展,肿胀处较凉,且没有知觉,皮肤呈紫黑色,变得干燥,具有更明显的捻发音,最终呼吸困难,体温降低,由于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

3、剖检变化

病死羊尸体快速腐败、膨胀,四肢伸直、张开,进行剖检发现尸体肛门、鼻、口有混杂泡沫的暗红色液体流出,喉头、气管黏膜发生充血,腹腔和胸腔存在过多的暗红色渗出液,心内外膜存在出血斑,胆囊发生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倍,肠管发生轻度臌气,且比较空虚,一侧肾盂发生出血,但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肿胀处的皮下组织发生出血性或者出现黄色胶样浸润,且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病变严重部位的肌肉中心会变成黑色,并发生坏死,而周围颜色变淡,还散发臭味。

4、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下,取病羊患处水肿液、肌肉以及肝组织制成涂片或者触片,经过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往往散布,菌体两端钝圆,且近端存在芽胞,呈汤匙状或者锤状。

5、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根据当地疫情,羊场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对于该病流行的地区及其附近,每年春、秋季节分别给羊群免疫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或者甲醛菌苗,用于预防该病。每次接种同样剂量的疫苗,且用法相同,即任何大小的羊都皮下注射1mL,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

严格检疫。市场牲畜频繁流通带来一些新的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应加强检疫检验工作,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素质,增强责任心,对出售或调运的动物,在动物产品离开饲养生产之前必须进行产地检疫,待宰动物必须持有效的产地检疫证明或运输、消毒证明方能入场,禁止疫区内流通,搞好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采取扑灭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应急处理。对于病死羊尸体要采取烧毁处理,并严格消毒剖检场地。对于污染病菌的场地要立即使用3%福尔马林溶液或者25%漂白粉溶液进行严格消毒,避免成为气肿疽疫源地。对于某些放牧草场、饲养场地、周围羊舍,一般选择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对于污染病菌的饲养用具等,一般选择使用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对于清出的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对于病死羊尸体采取深埋处理。

药物治疗。确诊羊发生该病后,要对放牧场全部养羊户(场)的羊集中在一起,对羊体健康进行普检。对于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以及出现跛行、肌肉肿胀的羊,要立即肌肉注射青霉素,每次用量为280万-400万IU,每天2-3次;同时在肿胀处周围皮下分点注射10-20mL添加有80万-120万IU青霉素的o.25%普鲁卡因液或者1%-2%高锰酸钾溶液。另外,病羊还可配合静脉注射由500mL10%葡萄糖水、2支10mL安乃近、2支lg苯尼西林组成的混合药液;也可静脉注射由500mL5%葡萄糖、3支20mL双黄连生成的混合溶液;也可静脉注射由250mLo.9%盐水、4支2mL喘定组成的缓和溶液;还可静脉注射由250mLo.9%盐水、3支10mL黄芪多糖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用3天。

羊气肿疽的传染
低湿的牧场、洪水所淹的地区,病畜尸体污染的地方、饲料和饮水,均能诱发传染。
传染的途径主要是伤口和消化道。
1、伤口传染。如果皮肤及黏膜有了创伤,芽孢便随着土壤侵入伤口,而进入体内各部。但此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故必须创伤深穿在皮肤或黏膜以下,细菌才能发育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通常绵羊是由于剪毛伤、断尾伤及去势伤而感染;母羊在生产期间由于生殖道的创伤而受到感染;山羊因抵架而发生的头部伤口,也能引起此病的发生。
2、消化道感染。和炭疽一样,如果羊只吃喝了含有芽孢的水、饲料,便可使肠道受到感染。例如健羊喝了病畜尸体所污染的河水,或吃了为尸体所污染的草料,均可遭受传染。如果羊的胃、肠壁受到异物的损伤,也就造成细菌侵入的途径。
症状
病的潜伏期普通为1~3天,间或可以达到5天。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的局部有肿胀。羊发病后,步态僵硬,背部软弱,稍有臌气,体温增高,食欲大减或完全停止,口角流出含有泡沫的唾涎,颈、胸部下方肿胀。肿胀部热而疼痛,其中含有气体,故当用手指触压时,可以听到捻发音;叩诊时,发出轻轻的鼓响音。
剖检
病部皮肤变硬,色黑,部分腐烂。肿胀部分呈现不洁之棕色或黑红色,周围为深红色或亚黄色。切开病部时,皮下组织有红色或黄色的胶性渗出物,混杂有出血点和气泡。下边的肌肉变成暗红色或黑色,从内可以挤出污红色而酸臭的液体,内含多量气泡,嗅之极像酸败的牛油气味。病部淋巴结肿胀,有液体浸润及出血点。淋巴管肿胀,内含淋巴液和气体。
胸、腹腔里常含有容量不等的红色液体。胸膜及心外膜有灰红色纤维性渗出物。肺小叶水肿,肺小叶间有胶性物质浸润,脾脏无大变化,或者肿胀而充满气泡,故有捻发音。肝脏松而脆,切面上有干而黄的坏死病灶。胃及小肠往往红肿或出血。
诊断
因为气肿疽的症状及剖检变化特殊,很容易辨认。
预防
1、因该病主要由创伤传染,故必须注意创伤的消毒和治疗。
2、在常发病的区域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必须用气肿疽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3、污染的牧场及低湿地区,都不宜放牧羊只。
4、对病羊尸体应严加深埋,严禁剥皮和吃肉。病羊的圈舍、场地、用具等,必须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溶液进行消毒。对污染的饲料、粪便和垫草等,都应全部烧毁。
治疗
1、在病的初期,皮下或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常常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剂量为30~50毫升。如果病情严重,可隔8~12小时再注射一次。
2、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如青霉素、土霉素)都有相当疗效。
若能将抗生素与抗气肿疽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好。
3、如果没有条件应用上述疗法,可在肿胀部分的周围,皮下或肌肉分点注射1%~2%高锰酸钾溶液或0.1%甲醛溶液。严禁切开或划破肿胀处。
如果肿胀位于腿的中部,可用带子扎紧肿胀部的上方,以免沿循环途径向上蔓延。
4、中药治疗。
(1)百部15克,黄柏8克,石苇、独活各6克,龙胆草、花粉、八里麻(百两金)、血藤各12克,银花、连翘各9克。煎服或研末用温水调灌。
(2)天冬、薄荷各6克,马鞭草、连翘、车前草、黄柏各9克。共研末,用冷开水调灌。
5、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对症治疗。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羊感染后表现为发热、腹泻、口炎、肺炎,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小反刍兽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养羊生产威胁很大。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山羊和绵羊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严重,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发病动物主要是山羊、绵羊、羚羊、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时常呈最急性型,很快死亡;绵羊次之,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后痊愈。2~18个月的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羊小反刍兽疫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场地等接触发生间接传播。非疫区多因引入感染羊只而扩散,病毒在体外不易存活。易感羊群的发病率通常在60%以上,病死率达50%。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潜伏期一般为4~6天,短的1~2天,长者10天。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具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在50℃60分钟即可失活,在pH值小于4或pH值大于11条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醇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苛性钠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常见于山羊。病羊多在高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急性型潜伏期为3~4天,在平均2天的潜伏期后,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被毛零乱,高热可达40~42℃,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眼结膜发炎;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黏膜轻度充血,继而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部和舌等整个口腔,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口腔病变温和的病羊可很快康复;多数病羊发生严重的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全身衰竭,体温下降,突然死亡。舌被覆盖为微白色浆液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露出鲜红和很容易出血的黏膜。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母畜常发生外阴的阴道炎,常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妊娠母羊发生流产。整个病程5~10天。有的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病程延长至10~15天,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脓疱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疱相混淆。

3、病理变化

本病肉眼可见结膜炎、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性坏死性等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剖检可见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有时可见坏死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是特征性病变;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性病变。

4、诊断

依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测。病料可采取病羊鼻棉拭子或肺门淋巴结、脾、肺等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检测,病原学检测结果呈阳性即可确诊。

5、防控措施

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有效防止疫病的传入和蔓延,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措施;同时,不论羊只大小及母羊是否妊娠,一律皮下注射1头份小反刍兽疫活疫苗。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对羊群注射小反刍兽疫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免疫期为20天;也可用“羊瘟清”(羊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球蛋白)、干扰素(聚肌胞)和头孢(第四代头孢噻呋钠冻干粉)拌料;用30%的替米考星注射液和板蓝根注射液或20%~30%的氟苯尼考和板蓝根注射液分别肌肉注射,连续用药3~5天,效果较好。

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疾病防制
严禁从存在本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相关动物。在发生本病的地区,可根据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病毒抗原相关原理,用牛瘟组织培养苗进行免疫接种。
用药指导
1.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羊康肽配合复合多肽刀豆素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2天。
3.针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患病和同群动物。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免疫方法:所有1月龄以上羊在颈部皮下注射1ml小反刍兽疫疫苗,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对未免新羊进行补免,对免疫满3年的羊追加免疫一次。
注意事项:
(1)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在接种过程中应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应限3小时内用完。
(2)免疫前后10日禁止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3)只免疫健康的羊,对病羊、怀孕母羊暂不免疫。
(4)疫苗不能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
(5)用过的疫苗瓶、剩余的疫苗及接种用注射器均应消毒处理。

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羊快疫的防控措施


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通过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而发生,通常是绵羊容易发生,且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主要以真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由于病羊快速死亡,临床上无法及时进行诊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和羊快疫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腐败梭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一种厌氧大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菌体正直,而两端钝圆。存在于羊体内外的病菌都能够形成芽胞,但没有荚膜,能够分泌多种毒素,具有坏死以及致死特性。病菌通常使用强力消毒药才能够将其杀死,如3%-5%氢氧化钠、20%漂白粉等。通常是6-18月龄的绵羊容易发生该病,而山羊发病较少,且主要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该病注意以芽胞体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低洼潮湿的环境能够诱使羊发病,尤其是饥饿、寒冷和抵抗力减弱时更容易发生该病。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一般在10%-20%左右,但病死率能够达到90%左右。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有时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拒绝走动,且往往独自离群,卧地不起。即使迫使其行走,会呈现神经性抽搐,导致运动失调,有时头颈后仰,嘴部抽动,并有血样泡沫流出。腹部发生胀满,伴有痛感,排便困难,且往往有黏稠性炎症产物或者脱落的黏膜混杂在粪便中,有时会排出深绿色或者黑绿色混杂血液的稀粪。部分病羊在临死前由于结膜发生充血而形成红眼;部分病羊表现体质虚弱,磨牙,呼吸困难,最终由于严重衰竭、痉挛以及陷入昏迷而发生死亡。病羊体温发生不同变化,部分基本保持正常,部分会升高达到大约41℃。

病程持续时间长短不同,部分数分钟就发生死亡,部分会经过1-2天发生死亡。病死羊尸体快速腐败膨胀,可视黏膜明显充血,变成暗紫色。腹腔、胸腔以及心包存在大量积液,心内、外膜存在点状出血;肝脏发生肿大,如同水煮样,质地较脆,个别存在坏死灶;胆囊发生肿大;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黏膜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以及坏死区,黏膜下层发生水肿;肠道内含有大量的气体,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

3、实验室诊断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肝脏组织进行触片,经过染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不仅能够看到单个或者短链状排列且两端钝圆的杆菌,还往往会看到没有关节的长丝状菌体,从而能够做出初步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肝脏以及肠内容物接种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上,放在37℃温度下进行厌氧培养,从而分离到纯度较高的细菌,且发现菌体出现轻微的溶血现象,菌落边缘不整齐。接着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并取纯培养物在厌氧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的厌氧培养,发现肉汤明显浑浊,且有大量的白色絮片状沉淀存在于管底部,并散发脂肪腐败性气味。挑取纯培养物进行生化实验,发现病菌能够促使麦芽糖、葡萄糖、水杨素、乳糖发酵,而无法使蔗糖发酵。根据生化实验结果,可排除感染气肿疽梭菌。

动物接种。取病羊血液或者病料乳剂给小白鼠或者豚鼠肌肉注射,发现其在24h内就发生死亡。然后立即取脏器组织进行分离接种,通常能够得到纯培养;同时,取其肝被膜进行触片,能够看到没有关节的长丝状菌体。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如果该地区容易发生羊快疫或者受到威胁,要求每年要定期在该病流行季节前的春季免疫羊梭菌病三联四防灭活疫苗,任何年龄的羊都应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mL,通常接种经过14天就会形成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羔羊痢疾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发生各种不良应激,保证羊供给全面均衡的营养,并补充适量的营养性舔砖,坚持适量运动,提高机体抗病力。在初春、秋冬以及连绵阴雨的季节,禁止羊采食霜冻饲料,不允许到沼泽地和潮湿低洼地进行放牧,防止其采食和饮用被污染的牧草或者饮水,只能够选择到干燥地区进行放牧。另外,羊场在引入羊时,必须查看即将购买羊的免疫记录,并进行严格检疫,适时免疫接种疫苗,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采取常规使用和正常放牧。羊舍日常加强卫生管理,及时将运动场和羊舍的积水、污物和粪便清除干净,确保干燥、清洁。

药物治疗。确诊的病羊要立即采取内服磺胺类药物或者抗生素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有效控制该病,尽可能减少死亡,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效益。确诊的病羊必须立即采取隔离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10%葡萄糖、300万IU苄青霉素钾(钠)、20mg地塞米松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并配合肌肉注射10mL10%维生素C,每间隔6h使用1次。同时,给全场羊投喂碳酸氢钠和磺胺间二甲氧嘧啶,可有效的预防该病。

羊快疫的实验室诊断
羊快疫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的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绵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真胃黏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本病病原为两端钝圆的腐败梭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培养物和病理材料中的菌体多单在,偶呈短链,在肝脏浆膜上可形成阶段不明显的微弯曲的长丝状,或阶段明显的链条状,幼龄培养物菌体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在机体内外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常较菌体为宽。该菌菌体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中。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菌芽孢随之进入消化道,当羊受到不良因素刺激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腐败梭茵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处毒素损害消化道黏膜,引起中毒性休克,使羊迅速死亡。
1.前言羊快疫在100多年前就出现于北欧的一些国家,现已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出现2003年10月,在河南省偃师市南部山区某乡一养殖户的羊养殖户的羊突然大批死亡,随后一相邻羊群也出现类似情况,后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剖检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羊快疫。该羊群共有羊43只,其中山羊5只,其它全为绵羊,均以放牧为主。10月17日早上发现有1只约35kg的绵羊死在羊圈内,下午即有十多只发病。与之相邻的羊群有绵羊36只、山羊2只,也几乎同时发病。至10月25日,共有44只羊发病,死亡39只。发病的羊以3月龄以上者居多。2群羊分别饲养在相距20余米窑洞内,在同一山坡放牧,同一池塘里饮水。据调查,该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烈性传染病,所以群众防疫意识不强,除了统一进行的“布病”防疫外,再没有进行过任何防疫。还有一次2005年1月我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区二分场某家饲养的200只小尾寒羊中出现这种病突然死亡2只羊,12d内陆续死亡13只。兽医防检人员经过询问后知道这些羊群是由于在低洼处放牧时,误食了低洼处的积雪后开始发生此病。张北县兽医防检中心立即对病死羊进行了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最后确诊为羊快疫。经采取全群紧急接种羊快疫羊、猝疫羊、肠毒血症、三联菌苗、配合药物治疗等措施、病情才得到了彻底控制。2005年9月根据现场调查初步统计,将台、兴隆两乡11个行政村,90%的养羊农户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疫情,共养羊6.5万只,发病羊6598只,死亡2012只,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群众纷纷便宜出售羊只。

羊快疫我们新疆地区也多发生,现已遍及新疆各地,造成极大经济损失。为了引起广大养殖户对此病的高度重视,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养羊业的顺利发展,本文就此病的发生情况,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制措施等报告如下;
1.1病原学特征本病病原为腐败梭菌(Clostridiumsepticum),大小为(o.6~1.9)微米×(1.9~35.o)微米,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氧大杆菌,菌体正直,两端钝圆,在体内外都能产生芽孢,不形成荚膜,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常较菌体为宽。本菌为厌氧大杆菌,在葡萄糖血液培养基和体内均能生长良好,并能产生含有α和β两种抗原成分的外毒素,其中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具有坏死、溶血和致死作用。β毒素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杀白细胞的作用。本菌的繁殖体抵抗力很弱,一般杀毒剂均能将其杀死。但芽孢抵抗力很强,必须用强力的20%漂白粉,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处理。病料涂片可呈现单在或2~3个相连的粗大杆菌,形成圆形的中央膨大或偏端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动物脏器内多呈长丝状,有的呈无关节的花纹状,这是腐败梭菌的突出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1.2流行病学特征本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以2岁以内的羊发病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季节;由于低洼地、潮湿地、沼泽地放牧的羊只易患本病。腐败菌常以芽胞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耕地及沼泽之中。羊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芽胞进入羊消化道,多数引起发病。在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秋、冬寒冷季节,引起羊感冒或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腐败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死亡。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约10%~20%,病死率为90%。
1.2.1易感动物:绵羊易感染、山羊次之。以16~18月龄的绵羊最为多发。
1.2.2专染来源:病羊、带菌羊及被污染的环境为主要传染来源。
1.2.3传染途径:本菌属自然界常在茵,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粪便和饲料中,在一条件下可通过消化道感染。羊饮食了污染的饮水和饲料,病菌随之进入胃肠造成传染。许多羊肠道内平时可能就存在本菌,但不发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能引起发病。
1.2.4传染方式:水平传播。
1.3发病机理腐败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和沼泽中,羊只采食被污染的资料,饮水后,芽孢更进入消化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摄入被腐败梭菌污染的饲草,或者是寄生在消化道内的腐败梭菌就趁机大量繁殖,菌体释放大量的α和β两种外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胃肠黏膜发生炎症和坏死性变化。毒素经机体吸收,羊的消化道平时就有这种细菌存在,但并不发病。当存在不浪诱因,特别是在秋,冬和秋春气候聚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只受寒感冒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机体遭受刺激。抵抗力减弱时,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其中的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真胃黏膜发生坏死和炎症,同时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使羊只迅速死亡。
1.4症状和病理变化
1.4.1主要症状发病的羊有时突然发病,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诊症状,就突然死亡;常死在牧场或羊圈。病程稍长者可见精神沉郁,不愿走动,或有运动失调,独自离群现象;口内排出带有泡沫的血样唾液;腹部胀满,并有腹痛症状,排粪困难,里急后重,粪团变大,色黑而柔软,杂有脱落的黏膜,有的排黑色稀便,间或带有血丝,有的排恶臭稀便;有的病羊在死前结膜充血呈“红眼”;有神经症状,磨牙抽搐,因剧烈痉挛而死亡;病羊的体温不一,有的体温正常,有的体温升高至41℃左右;病羊后期呈极度衰竭、昏迷,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或几天内死亡。
1.4.2病理变化解剖时主要病变可见到真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和表面坏死;黏膜下层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心内及外膜有点状出血;肝肿大、质脆、胆囊胀大。尸体腐败,腹部膨胀,皮下组织胶样浸润。主要表现真胃的出血性变化。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附近,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斑或弥漫性出血,有时有坏死和溃疡。肠内容物充满气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液体与空气接触后易凝固。病理解剖时应在病羊死亡后立即进行,以防时间过长出现腐败,否则无法正常检查。

1.5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1.5.1预防措施由于该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羊即已死亡。因此确诊以后,应加强羊群饲养管理,严禁在潮湿阴冷沟坡草地放牧;对疫区羊群应相应疫苗进行预防与免疫接种。
本文介绍几种预防措施:
(1)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饲料,避免采食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不要到潮湿,低洼及沼泽地带放牧,加强饲养管理。
(2)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不论大小羊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对病羊的同群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口服2%的硫酸铜,每只羊100毫升。
(3)发现病羊及时隔离病羊;对病程较长的病羊用青霉素、磺胺嘧啶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未发病的羊只,应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早上不宜太早出牧,同时用菌苗进行紧急接种。
(4)对病羊隔离饲养,并立即采用内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对圈舍勤打扫、勤垫土,用敌菲特消毒剂进行圈舍及饲养用具的全面消毒。
(5)对病死羊尸体深埋处理;对病死羊严禁剥皮利用,尸体及排泄物应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场地、用具,用3%的烧碱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1.5.2治疗方法
由于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给予对症治疗,使用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菌素及胺类药物等。
下面介绍几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1)对病程长的可用青霉素肌内注射,每次160万~24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
(2)内服磺胺嘧啶钠每只每次5~6克,每天2次,连用3~4次。
(3)10%~20%石灰乳灌服,每只每次100毫升,连用1~2次。
(4)10%安钠咖5毫升加5%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
(5)辅助疗法是:强心、补液解除代谢性酸中毒。可用含糖盐水500~1000ml,5%碳酸氢钠100~150ml,10%安钠咖10~15ml,混合后静脉注射,或内服20%石灰乳,每次50~100ml,每天1~2次。对可疑病羊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如饮水中加入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等。
1.6诊断在羊生前诊断本病有困难。健康羊突然死亡,立即剖检如发现真胃、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充满气泡等,可初步怀疑本病。死后结合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综合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只能初步诊断,死后剖检可见真胃出血,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验,通过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动物试验确诊为本病。2.材料与方法
2.1主要试剂及标准菌株细菌培养基原料,生化反应试管等,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瑞氏染色液、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无菌超净工作台、US显微镜、离心机、微孔滤器、真空培养箱是塔里木大学动科院实验室提供的;炭疽标准抗原和炭疽沉淀素血清等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2病料来源来自于阿拉尔托海乡发病的羊。
2.3病羊临床症状的观察及剖检对发病羊场的病羊进行观察,同时对2只送检死羊进行剖检。
2.4实验室诊断
2.4.1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将送检的2只病羊的内脏器官进行切片染色镜验,取出病养的心、肝、脾、淋巴结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2.4.2细菌的分离培养:无菌挑取送检病死羊心、肝、脾、肺、肾等病料分别接种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37℃厌氧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挑取单个菌落接种至厌氧肉肝汤中,37℃厌氧培养24h,并观察现象。
2.4.3分离细菌生化鉴定:对分离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水杨素、甘露醇、卫矛醇和蔗糖发酵等生化特性试验,将分离菌接种于各种生化培养管中,37℃培养24h~48h,观察现象。
2.4.4炭疽环状沉淀反应:取2只送检羊脾脏各约1g放入灭菌研钵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组织悬液,100℃水浴处理30min,过滤后即为待检样本。取待检样本与炭疽沉淀素血清进行环状沉淀试验,并以炭疽标准抗原和生理盐水做对照。
2.4.5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炭疽、羊肠毒血症及羊黑疫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3.结果
3.1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果发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部分羊有拉痢现象,有的羊病程较短,数小时即死亡;病死羊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天然孔流出血样液体;眼结膜充血,鼻、口腔黏膜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肝肿大,色黑红,包膜下有出血斑点,切面有淡黄灰色、大小不一的坏死病灶。
3.2实验室诊断结果
3.2.1病料涂片染色镜检结果: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典型呈丝状大杆菌。以肝表面制作触片,用瑞士染色镜检时,除见有单在或短链的粗大杆菌外,还可见无关节的连接在一起形成长短不等的长丝状菌。其他脏器涂片有时也可发现。
3.2.2分离细菌的培养结果:在葡萄糖鲜血琼脂上形成微隆起的、边缘厚薄不均的淡灰色菌落,菌落周围有微弱的溶血区。在肝片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并产生气体,有脂肪腐败的气味。

羊快疫的鉴别诊断 羊快疫的防治方法


羊快疫主要发生于绵羊,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羊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炎性损害。羊快疫多发生于早春化冻后阴雨季节,是羊采食了生长于阴冷潮湿环境的腐败梭菌所污染的草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疫病来得急、病程短、死得快。故称羊快疫。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快疫的鉴别诊断羊快疫的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患有羊快疫的病羊在发病时会急促的死亡,病羊离群卧地,运动失调,强迫其行走时会有虚弱的表现,腹部膨胀,排便异常,变黑软稀,可见粘液以及黏膜,也有血丝症状。体温上升,超过40℃,最后昏迷、衰竭,口流涎,有血丝,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便可死亡,病程极短,症状变化快且明显。

2、剖检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可见黏膜充血,呈暗紫色。皱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明显的充血、出血,黏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肝脏肿质脆,呈煮熟状;胆囊胀大,充满胆汁。

3、实验室检验

细菌学检查。无菌采取新病死羊的肝被膜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两端钝圆、单个、无节丝状长链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病原分离培养。将新病死羊的心血、肝组织分别接种于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用厌氧培养法做细菌分离培养,37℃培养24小时,鲜血琼脂平板上细菌呈纤细蔓丝状生长,边缘不整齐且薄纱状的菌落,菌落周围有微弱溶血环。挑取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可见形态同上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动物感染试验。无菌采取新病死羊的心血、肝、脾组织磨碎,制成1:10生理盐水悬液,肌肉注射5只小白鼠,0.2毫升/只;另用5只小白鼠作对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4小时内试验组的小白鼠全部死亡,立即采取死亡小白鼠的脏器组织用厌氧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在培养物及死鼠的肝被膜中分离到与病死羊尸体中同样形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对照组存活无异常。

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杨苷,还原硝酸盐,产生硫化氢,不分解蔗糖,不产生靛基质,缓慢液化明胶,凝固牛乳。

荧光抗体试验。无菌采取新病死羊肝脏浆膜触片,用丙酮固定,磷酸盐缓冲液浸洗后,以腐败梭菌荧光抗体染色镜检,触片上明显浓染,显示出鲜艳黄绿色无关节、长丝状的菌体形态的阳性反应。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确诊为羊快疫病。

4、类症鉴别

和羊炭疽的差异性。2种疾病在病理和症状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病原学检验,羊炭疽的主要致病菌是炭疽杆菌,还有就是通过炭疽沉淀试验也是能够进行区分的。

和羊肠毒血症的差异性。两者临床表现具有相似处,主要区分有以下几点。季节性,羊快疫的高发期在秋冬和早春,多发于低洼潮湿的区域,而羊肠毒血症在春夏和秋季较多,农区在秋收后易发生,是因为食用过多的谷类和高蛋白质草料所致。肠毒血症发病时,羊有血糖上升的症状,这是羊快疫不会出现的。肠毒血症患病后无胃出血性炎症,仅有肾脏软化症状,2种疾病刚好相反。羊快疫病例肝被膜触片可见无关节长丝状的腐败梭菌;肠毒血症病例肾脏等实质器官可检出D型魏氏梭菌。

和羊黑疫的差异性。羊黑疫患羊的肝脏有坏死的症状,该疾病和肝片吸虫病的流行具有直接关联性。对羊进行病理检验,羊黑疫是因为诺魏氏梭菌所致,两者致病菌不同。

5、防治措施

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防寒保暖,避免羊受凉,饲料和饮水洁净,放牧的时候慎选地点,低洼、潮湿的地方不适宜放牧。

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

发现患有羊快疫的病羊后,要立即将其隔离,病羊的病程如果比较长,可以采取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将未传染和发病的羊转移至干燥的地方进行放牧,做好饲养管理,密切留意羊群的情况,为羊只进行疫苗接种,积极预防。

羊快疫的流行特点
腐败梭菌常以芽胞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耕地及沼泽之中。羊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芽胞进入羊消化道,多数不发病。在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秋、冬寒冷季节,引起羊感冒或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腐败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死亡。
病原学
病原为腐败梭菌,革兰氏阳性的厌氧大杆菌,菌体正直,两端钝圆,用死亡羊的脏器,特别是肝脏被膜触片染色后镜检,常见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这一特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在动物体内外均可产生芽胞,不形成荚膜,可产生多种毒素。具有致死、坏死特性。发病羊多为6~18月龄的绵羊,山羊较少发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流行病学
腐败梭菌通常以芽胞体形式散布于自然界,潮湿低洼的环境可促使羊发病、寒冷、饥饿和抵抗降低时容易诱发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约10%~20%,病死率为90%。
临床症状
羊突然发病,往往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即倒地死亡,常常在放牧途中或在牧场上死亡,也有早晨发现死在羊圈舍内。有的病羊离群独居,卧地,不愿意走动,强迫其行走时,则运步无力,运动失调。腹部臌胀,有疝痛表现。体温有的升高到41.5℃,有的体温正常。发病羊以极度衰竭、昏迷至发病后数分钟或几天内死亡。
诊断
在羊生前诊断本病有困难,根据临床症状只能初步诊断,死后剖检可见真胃出血,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验。
抹片镜检
用死羊肝脏的被膜触片、染色、镜检,可见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
分离培养
常用葡萄糖血琼脂和肉汤分离病菌后作生化试验。
动物试验
将新鲜病料肌肉注射小鼠或豚鼠,常在24h内死亡,立即采脏器做触片镜检。
防治措施
治疗
大多数病羊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对那些病程稍长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羊每次160~320万单位,每天2次,或内服磺胺嘧啶0.1~0.2g/kg体重,每天2次。辅助疗法是:强心、补液解除代谢性酸中毒。可用含糖盐水500~1000ml,5%碳酸氢钠100~150ml,10%安钠咖10~15ml,混合后静脉注射,或内服20%石灰乳,每次50~100ml,每天1~2次。对可疑病羊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如饮水中加入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
血清治疗
首先病羊要隔离,同时对发病的羊应用英国凯诺推荐的血清药物进行治疗,推荐方案:羊速清+头孢+干扰素,连用2-3天,治愈率在90%以上。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饲料。
在易发地区每年春、秋两季注射羊7联血清—羊速清(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口疮病,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黑疫,羔羊痢疾)
每年秋冬、初春季节不在潮湿地区放牧
在易发季节,适当补饲精料,增加营养,提高抗病能力,不让羊采食冰冻草,防寒,防止感冒
发现可疑病羊,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隔离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对病程稍长的病例,在防疫措施保护下,给予每只羊160万--240万单位青霉素1次肌肉注射,1天2词
专家提示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借助死后剖检,真胃有出血性炎症,结合临床诊断可初步确诊,但确诊还必须进行细菌学检查
对稍缓慢可疑病例的治疗,必须在严密隔离、消毒、防止疫情扩散的情况下进行。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羊是由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病羊主要是发生高热、下痢,有黏脓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口腔黏膜形成溃疡,甚至发生糜烂坏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业的发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具有囊膜。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如在50℃温度下作用1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约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如果将该病毒置于冷冻或者冷藏组织中,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该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如酒精、乙醚、柠檬酸、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都能够使其灭活。

易感动物。该病主要是绵羊和山羊容易发生,且相比于绵羊,山羊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且表现出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绵羊和山羊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另外,野鹿和野山羊等也能够感染该病,但牛和猪等家畜感染后往往呈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传染方式。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主要是经由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患病动物污染的草料、饮水以及用具等也是该病的传染源。该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经由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幼羊容易发生,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约只有2天。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3℃,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有黏液性分泌物从眼睛和口腔流出。病羊开始时发生便秘,之后发生水样腹泻,从出现发病到死亡一般在5-6天以内。有时病羊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该类型具有4-6天潜伏期,临床上通常在3-21天之间。病羊往往急性发病,呈现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3-5天稽留。发病初期,病羊鼻镜干燥,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从口鼻腔流出,呼出气体散发恶臭味,齿龈和口腔黏膜发生充血,进一步恶化会导致颊部黏膜发生广泛性损害,造成分泌大量液体,并形成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唇、下齿龈等。病羊体质消瘦,严重脱水,并伴有咳嗽,呈现腹式呼吸,听诊胸部发出哕音。幼羊发病后症状严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温和型。病羊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会出现短暂的轻微发热,有时能够发现眼睛和鼻腔流出很多的分泌物,并黏附在鼻孔处形成结痂。

3、鉴别诊断

口蹄疫。该病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快速蔓延至全群,且容易并发心肌炎,出现跛行,或者在口腔或者蹄壳处形成水疱等,病程持续时间短;而小反刍兽疫不会出现跛行,且蹄口不会形成水疱等,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羊病毒性腹泻。病羊急性发病,能够正常采食,体温偏低,出现腹泻,临床上基本不会出现并发其他疾病,羔羊往往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而成年羊经过1个星期就能够自愈,且使用药治疗效果良好。而小反刍兽疫使用药物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

脓疱口炎。发病初期,病羊流出大量口水,后口角周围发生肿胀,甚至整个头部发生肿胀,部分在口唇周围形成豆状丘疹,并逐渐发展成水疱、脓疱,有时烂斑能够蔓延至鼻、眼部。而小反刍兽疫不会出现这种症状,如果存在烂斑也只是局限在嘴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如果当地已经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羊小反刍兽疫,只通过封锁和扑杀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防控效果,此时要及时配合采取免疫接种。羊群常选择使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于1月龄左右的羊每头颈部皮下注射1mL。

强化疫情监督。各地区的动物防疫机构要重视监测和控制羊小反刍兽疫,特别是对所管辖范围内绵羊和山羊都要加强疫情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对其他动物也加强疫情监督和防控工作,尤其是野生动物的疫情控制调查,从而针对任何可能潜在的疫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动物防疫部门还要向养殖者广泛宣传该病的危害,并要求其发现疫情后及时上报。

药物治疗。如果羊已经发生该病,甚至是临死的病羊,需要使用相应的药品以减轻症状,使用药物的主要是含有当归、黄芪、黄连、升麻、党参、山豆根、板蓝根、赤芍、桔梗、贯众、柴胡、连翘、胸腺肽、紫锥菊多糖、免疫激活因子以及毒素中和因子。药物主要采取混饮,即每300-400kg饮水中添加100g药物,每天2次,连用5天;也可采取混饲,即在每150kg饲料中添加100g药物,每天2次。如果病羊症状比较严重,可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加大剂量,一般适宜使用3倍量,连续使用5-10天。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鉴别诊断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特点及危害性: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主要临床症状与鉴别诊断。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诊断方面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鉴别。
防控措施:
(1)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饲养方式与疫病的发生和控制有密切关系,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保证家畜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尽量避免羊群与野生易感动物接触,提高环境控制水平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具有重要。
(2)加强饲养场的消毒工作。小反刍兽疫病毒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体外进而污染周围环境,但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可选用氯制剂、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的消毒药品,如环境消毒可选用可佳、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针对皮毛、仓库等熏蒸消毒可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等。
(3)综合性预防措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它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并加强引种、出栏报检工作,不从疫区引进反刍动物及其产品;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场舍、用具、工作人员的衣帽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区。
(4)对于发病的羊只,可以注射汇丰达鸢城兽药的高热混感康进行治疗。每公斤注射0.2毫升,连续注射3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37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