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叫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已成为近年影响龙岩市新罗区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之一。危害性日益突出。为更好地防治该病。提高广大养鸭户效益,现结合笔者实践将该病的诊治方法总结如下。

1 流行病学

在新罗区该病主要发生于7~50 El龄半番鸭、番鸭和山麻鸭,并以37周龄鸭最易感。品种差异上,半番鸭最易感、番鸭次之,龙岩麻鸭抗病力较强,在流行区域内该病的发病率一般为15%,而半番鸭可达82% 、番鸭达65%。该病在新罗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较剧烈,更易引发该病,以12月到次年3月多发。近年新罗区该病发病率10%~80% .病死率5%~40%。同时该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还与栏舍环境、饲养水平、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如鸭舍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良、潮湿、转栏、饲养不当等可诱发该病,以至加重病情。

2 临床症状yz023.coM

在新罗区该病主要以急性发生为多,偶有慢性或最急性发生。急性病例的病程多为13 d,患鸭精神萎靡、食欲废绝,排黄白或淡绿色稀粪,软脚,眼、鼻多见分泌物。常见咳嗽。病情严重者呈现共济失调、斜颈,不能站立与采食。濒死鸭伴有痉挛、头颈战栗、摇头或昏睡等神经症状.有的出现角弓反张、抽搐而死亡。转为慢性的患鸭可见跗关节肿胀、不愿走动,有的可耐过。

3 病理变化

该病最明显的病变是广泛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于全身浆膜表面,主要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等症状。肝肿大变脆,被覆一层厚薄不均的假膜,呈灰白色,可轻易剥离。心包液增多。气囊壁浑浊、增厚,可见灰黄或灰白色奶油状纤维素性凝块或呈豆渣样乳状。有神经症状的鸭可见脑腔和脑实质充血。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呈乳白黏稠状.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取患鸭的肝、心血、脑等病料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杆菌。通过血液琼脂培养基等分离培养与EUSA诊断可查出鸭疫里默氏菌。

5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与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鸭疫里默氏菌病。其他个别鸭病也有肝周炎、心包炎等症状,但有区别。如鸭大肠杆菌病潜伏期比该病短,发病突然,迅速死亡,无神经症状,剖检时腹腔常有特殊臭味,肝肿大时常为铜绿色。而该病引起的症状剖检时腹腔一般无特殊臭味。肝肿大多为土黄色或棕红色。

6 防治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转群,杜绝混养,实行全进全出管理。避免因天气变化等带来不良应激,如鸭舍的及时修缮、添加抗应激用的多种维生素、电解质等。坚持严格的卫生防疫和消毒隔离措施,一是在孵坊时期就要严格管理,定期搞好环境、用具等的彻底清扫、消毒,做好种蛋人孵前的消毒,及时清理废弃物等。针对发病场所有可能的污染物都要用烧碱、消特灵等消毒药彻底消毒以杀灭病原。二是要严格隔离。针对发病鸭群与健康鸭群要分别专人、专物管理以达到有效的隔离。绝对不能把发病鸭与健康鸭混养在一起或把发病鸭群中暂时健康的带茵鸭混养于健康鸭群中,否则传播更快,更难控制。

6.2 优选疫苗.常年免疫因其血清型较多,要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血清型菌苗来注射防疫,常用铝胶苗。建议于7~8日龄时用1头份量免疫注射,2O~21日龄时用1头份二免。

6.3 药物防治因该病由细菌引起,用抗菌药有一定效果,但该病抗药性产生快,同场内前后两批鸭用药效果可能就不一样.要注意及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药防治,现提供几组药方以供参考。

1)每300 kg饲料用l kg 10%甲砜霉素拌料,每天喂2次,连用3 d。病情严重的鸭可每天2次按每千克体重用0.02 mL肌注,连用3 d。

2)每500 kg饲料用l kg 5%普乐健预 昆剂拌料。连用3 d,严重者可每天2次。病情严重者可每千克体重用肌注0.1 mL5%普乐健注射液,连用3 d。

3)0.2 kg鸭疫杀星加水150 kg或拌料100 kg,连用5 d。

4)0.1 kg泰乐强一88加水100 150 kg,让其自由饮用,病情严重者治疗量加倍。

5)2 mL阿米卡星注射液与2 mL林可霉素注射液混合立即肌注。4 mL混合药可肌注20羽0.5 kg重的鸭。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

6)1 mL鸭来福与0.2 mL阿米卡星混合肌注0.5 kg重的鸭,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

7)每吨饲料添加0.3 kg泰乐菌素预混剂,自由采食。

按以上某一种治疗方案,结合加强饲养管理与消毒等,一般病死率可控制在10%以下。但该病病原菌对大多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临床上最好能定期做药敏试验,以选择高度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相关推荐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对鸭群的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防治此病的重要工作,诊断时可依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的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在治疗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了盲目用药的出现,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发病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的群体为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以养鸭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症状是引起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使得鸭群的死淘率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该病与养殖环境以及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饲养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等,极易引发此病。另外,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没有做好鸭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使得温度忽高忽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够充足和全面等也会引起鸭患传染性浆膜炎。

2、流行病学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触性、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的传染性疾病,1~8周龄的雏鸭为易感群体。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其中以2~3周龄的发病率最高,8周龄以上的雏鸭则很少感染此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是可以带菌成为传染源。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并且各个品种的鸭都可以感染此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由呼吸道或者伤口感染,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受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空气、尘土等。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环境不良,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到位导致的舍内空气质量较差,过于潮湿,卫生条件不良,从而使得鸭的免疫力低下,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所提供的饲料的营养物质不足或者缺乏,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维量元素而诱发此病。该病的传染性极强,感染率很高,有时可达到9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80%,给鸭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养鸭业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3、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潜伏期为1~3天,个别病例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通常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病例则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病鸭表现为精神萎顿,缩颈、嗜睡、腿软弱而且不愿意走动,或者行动起来步伐蹒跚,共济失调。有的病鸭会伏卧于地面不起,常离群独处,食欲不佳,采食量严重的下降,甚至会出现食欲废绝、不食的现象,但是饮欲增强,饮水量增加。在发病后期,病鸭的双翅下垂,皮肤干瘪,有关节炎,斜颈、转圈、倒退,身体逐渐的消瘦,有的还会发生瘫痪。病鸭的眼和鼻孔内有浆液性或者黏液性的分泌物,严重的病例在从眼部和鼻孔内流出浓性分泌物,使得病鸭眼周的羽毛黏连,有的还会发生脱落。鼻孔内的浆液状或黏液状的分泌物在鼻腔内凝固后会发生堵塞,从而导致病鸭呼吸困难,出现张嘴喘气的现象。病鸭还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所排粪便为黄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有时还会发生腹胀。

病鸭在发生死亡前,濒死时有神经症状出现,痉挛性的点头或者摇头,两腿向后伸直,颈部向后背,呈现角弓反张状,尾部轻摇,不久后会抽搐死亡,一般病鸭从出现明显的症状到死亡的时间鸭较短,约为1~2h,很少超过半天。有的病例还会呈阵发性的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天后死亡;亚急性或者慢性病例多发生在日龄较大,或者病程较长的鸭身上,一般为4~7周龄,病程在7天以上。病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缩颈、双腿软弱无力,不愿走动,饮欲增加,伏卧不起。少数病例还会出现头颈歪斜,遇到惊扰会不断的鸣叫,转圈或者倒退,死亡率较低,可长期存活,但是病鸭的生长发育不良,或者停止生长,最后衰竭死亡,还易被其他健康鸭践踏、挤压而死。有少数的病例有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的现象。

4、剖检变化

该病主要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在浆膜的表现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一般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脱水,肝脏以及脾脏肿大,心包液增加,在心外膜的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病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较为明显,在心包囊内有淡黄色的纤维素填充,使得心包膜与心外膜黏连。肝的表面覆盖一层质地均匀、呈现灰白色或黄色的透明状纤维素伪膜,质地脆,易剥离。肝脏呈土黄色或者棕红色,多数肿大,(下转63页)

(上接54页)实质较脆,病程较长者的肝表面有淡黄色团块,有的在肝脏表面还会有出血点。多数病例的脾脏肿大,表现有纤维素膜,呈斑驳状,表现有灰白色的坏死斑点,日龄较大的病例的脾呈大理石状。大多数病例的气囊壁增厚,气囊混浊,附着有纤维性渗出物,与胸腹壁黏连,严重的病例气囊内有灰白色的块状物。少数病例会出现输卵管炎,输卵管发生肿胀、出血,其中蓄积大量的干酪样物质。部分病鸭的肠道充血,其中以十二指肠较为严重,表现有黄色分泌物,直肠内有白色或者绿色的稀粪。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剖检时可见脑充血、水肿,有的还有小的出血点。慢性病例还会出现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大,切开可见关节液增多。

5、实验室检查

镜检,可采取病鸭的肝、脾、脑组织或心血、心包液涂片,用经瑞氏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椭圆形或圆形的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则可以确诊为此病;细菌分离培养法,是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脾、心血、心包液接种在血液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在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8h后,可在备注培养基上生长出不溶血、圆形、光滑突起的菌落,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无菌落生长。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结果该菌对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敏感,对阿奇霉素中敏,对土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6、防治方法

预防。合理的建设鸭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减少雏鸭接触病原的机会,所以要保证场地不受污染,这就要求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工作,包括舍粪污的打扫,舍内工具、设备的清洁工作,并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给鸭群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的饲养环境,还应每周都进行1~2次的带鸭消毒工作,以减少病原对雏鸭的侵害。在冬春季节要加强舍内的保温工作,但是要注意适当的通风,在保温的同时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调控好舍内的相对湿度,避免舍内过于潮湿。根据不同雏鸭的不同日龄合理的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将其调整到适宜的范围。在饲养过程中要减少应激的发生,避免在运输、驱赶、饲养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要给雏鸭提供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营养物质的全面且配比均衡,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量,可以在雏鸭的日粮中添加一些保健类药物,可以提高雏鸭的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饲料以及饮水的卫生。另外对该病有效的预防工作是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接种的疫苗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分别在10~14日龄和2~3周龄各接种1次。

治疗。对病鸭及时进行隔离,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做到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方案可参考为给病鸭注射鸭疫里默氏灭活菌,使其产生免疫力,在未产生免疫力前可以使用氟苯尼考拌料饲喂,连续饲喂5天,可给病鸭注射恩诺沙星等。另外在病鸭的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可以降低感染鸭的死亡率。还可加入多种维生素来调整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发病期间,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消毒工作,每天都要进行带鸭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避免温差较大。将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的蔓延,并彻底的消灭病原。

病症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墨汁负染见有荚膜。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该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分为8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问答
问:什么是鸭传染性浆膜炎?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何特点?
答: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75%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7~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可带菌而不显临床症状。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怎样传播?
答:经与病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病鸭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答: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危害有哪些?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5%~75%不等。病菌易出现交叉感染,使疾病长期存在于鸭场内,严重影响鸭只生产性能的提高甚至危及其生命。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哪些症状?
答: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应如何防治?
答:(1)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2)对鸭舍进行经常性消毒。(3)免疫接种:选用优质高效的疫苗,例如: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雏鸭7-10日龄每羽皮下注射0.3ml,成鸭每羽皮下注射0.5ml可获得良好的效果。(4)药物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多种抗菌素极易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某鸭场鸭传染性浆膜炎感染的诊治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里氏菌病。多发生于2~7周龄鸭,恶劣的环境条件可以促发感染,发病率5%~90%,死亡率可高达80%。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等为特征,该病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患鸭主要症状为行动迟缓,昏睡,咳嗽,打喷嚏,眼鼻流浆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拉稀薄的绿色粪便。濒死期病鸭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心包积液,心外膜增厚、瘀血、水肿,有黄色渗出物包裹整个心脏;肝表面覆有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肝肿胀、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

1 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

河南新郑市某肉鸭养殖场的1 800羽47日龄肉番鸭群中,大群精神正常,采食量下降。每天死亡5~8只,患鸭主要症状为行动迟缓,昏睡,咳嗽,打喷嚏,眼鼻流浆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拉绿色稀便。

2剖检病变

剖检病鸭12只,可见心脏病变:心包积液,心包膜表面覆盖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病变:肝肿大,实质较脆,呈土黄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状物,容易剥离。胆囊肿大,胆质黏稠,呈黄褐色。气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背下及肛门周围可见坏死性皮炎,皮肤呈黄色。其他内脏器官未见病变。

3疾病诊断
3.1 实验室检查

3.1.1 镜检无菌采取疑似鸭疫里氏杆菌的肝脏、脾脏等病料直接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3.1.2细菌分离与纯化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脏、脾脏等组织接种于巧克力平板上,初次分离培养需要供给5%~ 10%的二氧化碳,在巧克力培养基上,二氧化碳培养箱中,37℃培养24 h。观察菌落形态,分别挑选单个疑似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确定为待检目的菌后接种于肉汤中,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 h后,检测无杂菌生长者,置于4℃ 冰箱备用。

3.1.3细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的观察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将上述分离纯化后的细菌分别接种到巧克力培养基中,37℃条件下分别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同时做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3.1.4细菌的生化特性鉴定取经24 h纯培养的鸭疫里氏杆菌疑似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蔗糖、硫化氢、硝酸盐等生化培养基上。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 h,观察记录生化反应结果。

3.2药敏试验

3.2.1采用纸片扩散法将巧克力平板培养24 h的分离细菌的纯培养物作为菌种,分别挑取待试细菌于少量生理盐水制成细菌混悬液,用灭菌涂布棒在巧克力平板上均匀涂布,最后沿平板边缘涂布一圈。加盖后静置5 min,用镊子将药敏片平放在平板上,并轻压使其紧贴平板表面。将贴好纸片的平板于37℃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

3.2.2结果判定按抑菌圈直径大小作为判定敏感度高低的标准,0为不敏;10 mm以下判为低敏;10~15 mm判为中敏;15~20 mm判为高敏;20 mm以上判为极敏。

3.3 实验室诊断

3.3.1镜检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脏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待检物中有大量的革兰氏阴性、两端钝染、单个或成对排列的短小杆菌。

3.3.2细菌培养与纯化将病鸭的病料培养物经培养分别分离纯化出疑似鸭疫里氏杆菌的优势菌群。

3.3.3细菌培养性状观察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脏脾脏等病料,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中,37℃条件下培养;同时,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以便区别于大肠杆菌。挑取单个菌落,培养48 h后,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为无色菌落,呈圆形、光滑、突起、有闪光的奶油状的小菌落,直径约0.5~1.5 mm;肉汤培养基呈轻微浑浊,试管底部有少量沉淀物;初步怀疑病鸭感染的为鸭疫里氏杆菌。

3.3.4生化试验结果分离菌株接种于细菌微量生化管内,按常规进行氧化酶、糖(醇及苷)类代谢、硫化氢、硝酸盐还原等理化特性测定。分离菌株不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不产生硫化氢,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不分解尿素,接触酶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不液化明胶,无运动力,与鸭疫里氏杆菌的生化结果相吻合。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可鉴定该菌为鸭疫里氏杆菌。

4小结与讨论
4.1诊断结果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结合分离出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结果等将该肉鸭场发生的疫情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感染。

4.2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杜绝混养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供给优质、全面、充足的饲料,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合理的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及时更换垫料,尽量减少不良应激(如淋雨、惊吓、高温、寒冷等)措施,防止鸭受到外伤,保持水域活动清洁、卫生,有效降低该病感染和发生。

4.3严格检疫,做好消毒接种工作

对种鸭场、孵化场加强监督管理,做好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番鸭三周病、禽流感等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对饮水器、料槽、场地、水池、棚舍等定期进行全方位清洁、消毒,建立严格的定期消毒机制,确保生产环境、圈舍、笼具卫生,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4.4加强免疫防治

对l~2周龄的雏鸭免疫接种2次1型、2型、5型鸭疫里氏杆菌制备的三价灭活苗可起到70%~85%的保护作用;雏鸭免疫接种1型、2型、5型鸭疫里氏杆菌的四价铝胶佐剂灭活疫苗,首免后16 d免疫鸭就可以获得完全保护, 30 d后保护力开始下降;1日龄雏鸭饮水和气雾免疫接种 1型、2型、5型鸭疫里氏杆菌的三价弱毒活苗,对攻毒和野外感染都有较好的保护效果。适时接种疫苗,购鸭苗入场 7~10 d内应皮下注射,并于第1次免疫后10~15 d,加强免疫一次。

4.5 治疗

4.5.1做好隔离隔离病鸭,清理场内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4.5.2采取多种治疗治疗期间配合消毒工作,一是治疗期间,每天用消毒液对全场地面进行彻底消毒,以后每隔2 d进行彻底清扫、消毒一次。
4.5.3适时补充维生素等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各种微量元素适时补充。

鸭疫里氏杆菌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治疗应采取多种药物交替使用或联合应用。由于在养鸭生产中广大养殖户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使鸭疫里氏杆菌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应充分考虑,最好是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用药。在实际用药时,尽量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避免同一药物连续使用,同时药物剂量要充足,可在发病日龄前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做紧急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为避免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选用微生态制剂,调整体内微生态平衡以提高疗效。

4.6预防

针对此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是搞好环境卫生,对禽舍和用具经常清洁和消毒,注意通风,控制鸭舍灰尘、温度、湿度,减少应激诱因。加强饲养管理,勤换饮水,认真检查水源是否被污染。对环境、饮水、空气、孵化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防止饲料、饲具等被粪便污染。必须注意在免疫前后做好注射器械的消毒工作,并在执行免疫的过程中,对针头勤消毒、勤更换。要彻底消除垫料中的坚硬锐利物如铁丝,碎砖石等。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掌握正确的抓鸭方法。在鸭舍内勿喧哗,不可嬉戏打闹,以免踩伤踏伤鸭只。要加强垫料的管理使其保持干燥,并定期更换潮湿的垫料,做好全场消毒和鸭舍的带鸭消毒。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不良是引起此病暴发的主要诱因。育雏室内昼夜温差大、通风不好、拥挤、阴暗潮湿等因素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

一起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危害幼龄鸭为主的常见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为特征,其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是目前危害养鸭业比较严重的细菌病。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鸭户的增多,养鸭密度的增大,该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养鸭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

2010年9月中旬,长寿区某肉鸭饲养场所养鸭群中的部分雏鸭出现嗜睡、缩颈、不愿走动、头触地、共济失调等症状。该批肉鸭总计3 200只,在购进当天曾注射鸭病毒肝炎疫苗,在日常饲养时常用抗生素拌料预防细菌病的发生。当饲养至17日龄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发现个别雏鸭精神沉郁,腿软弱,不愿走动,采食量减少。当天有5只死亡,第2天出现大批雏鸭发病,约占总数的10%,死亡有4O余只,至该天夜间发病和死亡数量激增,发病数达到20%以上。发病初期曾用磺胺喹恶啉拌料饲喂,但效果不明显。

2 临床症状

多表现为急性症状,病程25天,最急性病例未见明显症状便突然死亡。急性病例首先表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鼻孔有清液,扎堆,继而精神沉郁,行走困难,排白色稀便,眼部有多量的分泌物,可粘连而表现为湿润的眼圈,鼻孔也有多量粘液。后期部分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转圈、阵发性痉挛,双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不久抽搐而死。

3剖检变化

共剖检病死鸭20只,病变基本一致,急性病例的病变为全身脱水,肝、脾肿大。病程稍长者,浆膜表面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表现为心包液增多,心包炎,尤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明显。肝脏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覆盖有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质脆。脾脏略肿大,呈斑驳状,表现有灰白色坏死斑点。部分病鸭肠道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较为严重,表面有黄色胶冻样分泌物,直肠处可见白色或浅绿色稀粪。

4 实验室检查

病原菌分离。无菌条件下取肝、脾等病变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度恒温培养48小时,无细菌生长。同样的病变材料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蜡烛缸内培养 24~48小时后可见有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呈奶油状,直径1.0~1.5毫米的菌落。涂片镜检。菌落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不运动。纯培养物涂片,经瑞氏染色,可见部分菌体为两端浓染。生化试验。对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半乳糖、乳糖、蔗糖、山梨醇、甘露醇均不发酵,靛基质试验、甲基红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硫化氢试验阴性,液化明胶,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回归试验。用胰蛋白胨酵母肉汤培养的菌液注射10日龄北京雏鸭5只,每只1毫升,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注射后约30小时,试验组有3只雏鸭出现和以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对照组无变化。药敏试验。该菌对土霉素、林可霉素、头孢拉定高敏,喹乙醇、青霉素、庆大霉素中敏,恩诺沙星、环丙杀星不敏感。

5治疗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要早发现、早治疗,大群及时投服药物具有很好的效果。发病鸭首先进行隔离,并注射4%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毫升。晚上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发病期间将平时每星期2 次的带鸭消毒改为每天1次,并在水槽中按一定比例加入消毒药水进行饮水消毒。将病死鸭进行焚烧或深埋,防止疫情蔓延和病原残留。采取以上措施,2天后死亡率降低,采食量明显上升,3-5天后疫情基本被控制。

6讨论

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式全进全出饲养制度,改善鸭舍卫生条件,降低饲养密度,勤换垫草,提供优质全价饲料和洁净饮水。此外,圈舍要定期消毒。选用优质高效疫苗,例如鸭传染性浆膜炎多价灭活疫苗,雏鸭7~10日龄每羽皮下注射0.3毫升,l 星期后可产生坚强免疫力,获得良好的效果。该病对多种抗生素极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混,土霉素按0.05%混于饲料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氯霉素按0.05%--0.10%斗中饲喂,效果很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制


近年来.随着射阳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广大农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鱼塘、稻田养鸭。由于雏鸭来源渠道混乱,造成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及蔓延.经济损失严重。

1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在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雏鹅。尤以2 3周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等都是重要的传染途径.育雏舍密度过大、换气不畅、潮湿、营养不良都是该病发生的诱因。

2 发生特点

2~8周龄雏鸭易感.尤其2~3周龄最易感。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鸭舍内环境卫生差、密度大,灰尘粉末、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通风不良等.感染率高达90%。死亡率达5%~80%。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外伤,感染致病;日粮中VA 、VE 等营养成分不足,肠道感染的鸭群发生球虫病时都可能诱发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比较多发。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有时可长达7天.幼鸭发病较急.常在应激条件下突然发病.且未见明显症状而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鸭嗜睡、精神沉郁、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摇头缩颈,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眼、鼻流出分泌物,眼被污染。两腿无力,运动失调,有的出现神经症状,阵发痉挛.排黄绿色恶臭稀粪 少数病鸭表现跛行和伏地不起等关节炎症状。1~2月龄的雏鸭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不断呜叫,共济失调,有时转圈,有时后退,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因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一般为10%-30%,高的可达50%以上。

4 解剖变化

明显的肉眼病变是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渗出物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少量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 病程较久的病鸭尚可观察到肌化或干酪化渗出物.即构成纤维性心囊炎、肝周炎或气囊炎。急性病例心囊液增量,心外膜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随病程的延长,心囊液呈淡黄色.心膜与心外膜黏连。渗出物干燥,最后干酪化。肝表面包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纤维膜,极易剥离。多数病例气囊上均有纤维素性膜。有神经症状的慢性病例脑膜充血、水肿和小点出血 个别病例见有肺炎变化,肺瘀血。小叶间质水肿;上呼吸道呈弥漫性出血。少数病例见有输卵管炎,输卵管肿大,内有干酪样分泌物 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量.乳白黏稠。

5 诊断

在兽医临床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果要进行确诊.可采取镜检和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手段.在细菌分离培养时.可用血液培养基培养再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定。

6 治疗

在疾病的治疗上讲究辨症施治.对症治疗.在药物的选择、复配和研制方面.又包含有药理学、药动学、缓释技术、靶向技术等一系列原理和技术的运用。具体讲:加强保温和通风.发病期间禁止鸭群下水。10%氟苯尼考300 克配合金刚林可粉300克,拌料300千克.连用3天。用药第一天观察.鸭群精神好转:第二天开始采食量比发病前增加;第三天无死鸭情况,鸭群精神良好。逐渐恢复到正常吃料水平。

7 预防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因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是目前危害全世界养鸭业的一种主要疾病 病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经创伤之创面感染,死亡率为5% 75%不等。因此预防主要是做好三方面工作: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良好的通风,尽量减少不良应激,有足够大的运动场和流动水体.运动场必须松软平整.防止体外伤.保持鸭群活动水域的清洁卫生.常用生石灰粉或漂白粉泼洒水体杀菌消毒.经常用百毒杀或其他消毒水清洗料槽或泼洒运动场消毒.对于严重污染的水体要经常换水。此外,注射已研制成功的抗1型、2型、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可有效预防和降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死亡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12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鸳鸯鸭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