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夏季热应激的防治措施 夏季应对猪群热应激的办法

热应激是指处于高温环境中的机体对热环境所作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的总和,如果猪发生热应激会导致生长缓慢或停滞,种猪发生热应激则会影响繁殖力,需要加强饲养管理,以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群夏季热应激的防治措施夏季应对猪群热应激的办法。

1.保证营养供给
夏季母猪饲粮中应多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每吨饲料内添加碳酸氢钠3~5公斤、维生素C100~200克、维生素E40~80克,对于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抗热应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饲料配制应采用新鲜、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的原料,还可通过添加3%~5%的油脂及酶制剂,减少麸皮等高纤维原料配比,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饲粮能量浓度,改善适口性,来增加母猪能量摄入量,有效减少哺乳母猪因采食量不足而引起的机体组织分解。改变饲粮成分可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对饲养于20~30℃环境下的泌乳母猪喂以基础饲粮、高纤维饲粮或高脂肪饲粮。在高温环境下,提高饲粮的能量含量,能够显著提高泌乳量,并且乳脂率也有提高的倾向;相反,在饲粮中添加纤维则降低了泌乳量,这是由于纤维在后段肠道中发生微生物发酵导致体热产生量增加而造成的。选用品质较好的原料,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储存饲料原料。
2.保证泌乳母猪的采食量
哺乳母猪适宜的温度为18~20℃,超过适宜温度,每增加1℃,每头母猪每天的饲料摄入量减少100克。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依靠母乳,而母乳是否充足需要通过采食量来保证。母猪哺乳期采食量不足会造成断奶失重大,影响断奶后的发情配种,同时仔猪断奶重也不达标。提高母猪采食量的方法有降温、少喂多餐、湿拌料、及时清理料槽等。少喂多餐是指一天饲喂4~5次,每次少喂,可保证母猪每次都吃完;湿拌料可以提高母猪的食欲,特别是在夏季;而及时清理料槽也可提高母猪的食欲。采用湿拌料,水料比为1∶1,可提高采食量10%左右。
3.保证充足饮水
夏季的饮水容易被大肠杆菌和原虫等污染,因此要做好对饮水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是漂白粉或二氯异腈尿酸钠。夏季母猪的饮水量增加,要保证充足供水,饮水器的水流速度越大,母猪的采食量会相应提高,而且不容易发生热应激或其他感染。若饮水器流量不足,可以向食槽内加水供猪饮用,饮水温度不应超过20℃。
4.冷水解热法
当舍内温度达到30℃,特别是32℃以上时是缓解热应激的关键时刻,需用水降温解热。气雾法和喷淋法仅适用于半开放式猪舍的猪群,否则舍内湿度过大会加剧热应激。如能在房屋设计与建设时,在屋顶上建好喷淋装置,同时备好加压泵,则不仅可以通过屋顶的喷淋措施达到降温的目的,还可以避免高温高湿的现象。对单体限位栏饲养的母猪应采用滴水降温法,即在母猪颈肩部上方安装滴水器,每10分钟滴水一次,每次3~4分钟,滴水降温与通风相结合的效果更佳。公猪在非配种日或配种前每日淋浴1~2次,对睾丸和包皮通过冲洗可降温,利于精子产生。切勿用冷水猛浇头部,对配种后1小时以内的公猪禁止冲淋。
5.通过药物保健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可利用一些中草药(清温败毒散等)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加强猪只自身防御屏障的保护。母豬夏季的热应激反应,可诱发母猪体内的一些非特异性感染,引起发热和食欲降低等,特别是后备母猪。因此母猪在配种前后各一周、产前产后各一周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力康、维生素C、多维和电解质添加剂等,同时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药物,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支原净和土霉素等,可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提高产仔数和受胎率。为了降低热应激对生产母猪的影响,可以采取产前注射氯前列烯醇,使母猪能够在凉爽的时间分娩,缩短产程,减少弱仔的比例,并可减少母猪子宫炎和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生。
6.加强通风
通风可增加猪只体表的散热速度,达到猪体降温的目的。自然通风是充分利用前、后窗户的空气对流,降低猪舍温度。自然通风是最基本的降温方式,有些猪舍窗户偏小,尤其是后窗户小,影响通风效果,需改进。机械通风是利用风扇、吊扇进行通风换气,如果安装排风扇,除进气口外,所有窗户都应关闭,采取纵向通风,但是应避免风直接吹在猪身上。

夏季应对猪群热应激的办法
加强猪舍防暑降温
猪场和猪舍周围种植高大乔木。安装风扇或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舍温过高时可用胶管或喷雾器定时向猪体(分娩舍除外)和屋顶喷水降温或人工洒水降温,但要注意猪舍内的排湿工作。
保证充足的饮水
猪属恒温动物,存在一个等热区,在这个范围内,猪借助于物理调节维持正常体温,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得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正常的体温。猪以蒸发散热为主,保证充足而清凉的饮水,一方面是保障蒸发散热的水分需要,另一方面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机体降温。夏季将暴露在阳光下的水管进行深埋处理,其深度最好达到20cm以上,保证送到猪舍中的饮水凉爽。
减少饲养密度
猪群过大和饲养密度过高,均可加重热应激,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饲养密度。调整饲料配方
选择适口性好、新鲜优质的原料配合饲粮,适当降低高纤维原料配比,降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控制饲料粗纤维水平,以减少体热产生;饲料中添加5%以内的油脂;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减轻高温季节猪的散热负担。适当添加青绿饲料,平衡营养,保证能量供应。
添加无药残的中兽药
适当的添加中兽药,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热应激能力,可以缓解热应激对猪的不利影响,建议选用具有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兽药裨卫建,缓解炎热环境对猪的影响,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防饲料霉变
猪对霉菌毒素、变质饲料敏感。在高温高湿季节,猪饲料中加入中兽药丙冬甘宁,可以保护肝脏,加快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的分解,减少对猪群的危害。饲养员每天晚上应对猪食槽的残留饲料进行清理,以防采食酸化变质饲料。
卫生消毒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增加了猪病的感染机会。因此,夏季必须重视猪舍内外及猪体表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尿、减少氨气。

延伸阅读

猪热应激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每年到了夏季,令广大养猪户最困扰的问题莫过于猪热应激了。母猪、公猪和大肥猪皮肤脂肪厚,汗腺不发达,天气炎热的时候它们体内产生的热量就无法通过蒸发来调节,多余的热量积聚在猪体内导致猪体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那么猪热应激都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猪群热应激的临床表现

急性热应激:常突然发病,病猪精神沉郁,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触摸皮肤烫手,结膜发绀。严重病猪到底抽搐、四肢呈划水动作,严重时甚至在数分钟内死亡。

慢性热应激:a、公猪性欲减弱,射精量减少,精子活力下降。b、空怀母猪卵巢机能减退,发情延迟,隐性发情甚至不发情,而且受胎率下降。c、妊娠母猪在配种后的8天内发生热应激,还会导致胚胎的大量死亡;妊娠后期发生热应激会引起母猪部分流产等繁殖障碍问题,导致窝产仔数和活仔数的减少。d、哺乳母猪分娩后采食量下降,泌乳量下降,仔猪生长不良,成活率下降。

猪群热应激的综合性防控

1)加强降温硬件建设

对于夏季高温,猪场会采用各种降温措施进行降温,但是养猪人一定要根据猪舍特点选取相应的降温设施,达到理想的降温效果。

a.湿帘降温。湿帘降温是在猪舍一端使用清水穿过湿帘,另一端通过风机抽风形成负压,再结合关闭门窗迫使空气经过湿帘进入猪舍内,从而达到降温效果。该方法适合各阶段猪群,使用湿帘可以让猪舍内的温度下降5℃左右,但缺点是会导致猪舍内的湿度偏高。

b.喷淋降温。通过在猪舍内喷水,水雾落至猪身上后会加快皮肤散热从而降低体表温度,另外水分蒸发也可带走部分热量达到降温效果。但该方法同样会导致猪舍中湿度过大,比较适合育肥舍使用。

c.空调降温。不论是喷淋降温还是湿帘降温,其降温效果都有限,若是环境温度过高效果都不甚理想,唯一降温效果确切的就是空调,但是考虑到空调使用成本比较高,建议母猪产房和公猪舍采取空调降温。

2)供给充足清洁饮水

猪因为体表没有汗腺,其降温主要通过呼吸蒸发散热和排尿增加散热,所以高温时需要猪群大量饮水帮助降低体温,而且饮水温度越低从猪体内带走的热量就越多,降温效果就更好。

3)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临床经验,高密度的饲养会使猪群的热应激加剧,所以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饲养密度,以防控热应激。再就是夏季应适当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浓度,比如在饲料中添加2%左右的植物油的同时减少纤维原料的使用,另外在满足必需氨基酸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饲料中粗蛋白水平,以缓解热应激。再就是夏季喂料时应选择早晚凉爽的季节,避开中午高温的季节。推荐在早上8点前,晚上6点后进行喂料,若白天采食量少可以在夜间12点再加强饲喂一次。

4)使用抗热应激药物

目前针对热应激有效的药物,常见的有维生素、电解质、小苏打以及部分中草药。当猪舍内温度超过35℃以后就要注意热应激的防控,常用药物方案如下:

a.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或维生素E;

b.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氨基多维;

c.饲料中添加小苏打;

d.饮水中使用柴胡口服液+银黄可溶性粉的中药提取物,或饲料中加入鱼腥草散、穿心莲散等中药粉散剂;

e.饲料中添加山楂、陈皮、神曲、苍术等健脾开胃和清热消暑的中药,提高猪的采食量和抗热应激的能力。

猪群热应激的治疗

西医疗法:发现热应激病猪应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的地方,并使用冷水浇头、口含冰块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肌注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5毫升,一天两次,耳静脉放血200毫升,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250毫升左右,间隔5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中医疗法:发现热应激病猪应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的地方,并使用冷水浇头、口含冰块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使用鱼腥草100g、野菊花100g、陈皮25g、淡竹叶100g,煎水1000毫升后,一次性灌服。或者使用20-30毫升柴胡口服液进行灌服,改善热应激症状。

以上就是猪热应激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夏季猪场一定要做好降温防暑的工作,增强透风,降低猪场的饲养密度,妊娠母猪舍和育肥猪舍温度不能高于37℃以上,否则就容易出现热应激。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注意应激反应对瘦肉型猪的影响


所有品种的猪,对不同程度的环境刺激都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瘦肉型猪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敏感性高,而且应激反应要比其他品种猪的表现要强烈得多。发生应激反应后,对生猪生产和猪肉品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瘦肉型猪是经过几十年选育而成的,主要以提高瘦肉率、生产速度和饲料报酬为选育目标,可使瘦肉型猪的瘦肉率达到60%以上,日增重达到700~800克,饲料报酬率达3~3.2∶1。由于长期仅重视对少数性状的高强度单选,忽视了其他性状的选择,瘦肉型猪也表现出了一些弱点,如四肢细而软、膘变薄、体形变长、体质变弱、肌肉纤维变粗和水分含量增高、代谢强度增大等。在这些弱点方面,尤以长白猪表现最为突出。当外界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或受到特殊意外刺激,如高温、追赶、长途运输、挤压、电击、惊吓等,长白猪会出现强应激反应,表现神经质、易兴奋、惊恐、呼吸和心跳加快,导致应激综合征的发生。

由于应激反应的强化,猪体代谢增强,能量大量消耗,肌糖元的酵解过程加速,结果产生大量的乳酸,使肌肉pH值降到5以下,引起肌蛋白变性,细胞松弛,持水力降低,肌肉大量渗水,肌肉呈灰白色(即出现了灰白肉)。灰白肉质量很差,不易保存,风味大减,是一种不受欢迎的猪肉。如果在应激综合征的作用下,肌糖元被消耗殆尽,而没来得及产生乳酸,则肌肉的pH值不下降,细胞水分不渗出,肉会逐渐变得黑红,表面干燥,肉质较硬,即出现了黑硬肉,简称DFD。这种肉质量同样很差,不能作为商品肉在市场销售。

上述情况的发生,除了与环境突变和意外强刺激关系密切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不同品种猪的个体之间,对意外刺激的应激反应是不一样的。如大白猪和杜洛克猪就不易患应激综合征,出现灰白肉和黑硬肉的概率较低,而汉普夏猪对意外刺激的应激反应程度,介于长白和大白猪之间。在一个品种内,个体之间对应激的反应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如在长白猪中,以比利时长白猪应激反应最强,更易出现灰白肉。

为了防止瘦肉型猪意外强刺激的出现,还要重视环境的影响。如夏季高温潮湿,如猪舍通风不良,很容易造成猪体散热不良,体内过热而引发热应激综合征,有的甚至中暑死亡;而冬季天气寒冷,猪舍保温性能差,猪群则扎堆,甚至上垛,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会造成猪大批死亡或变成僵猪,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邮编:048100)

霉变饲料对猪群的危害 饲料霉变的解决办法


霉变饲料是指饲料的贮存不当而感染霉菌的饲料,当猪采食到发生霉变的饲料后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繁殖性能下降,抵抗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的发生,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猪饲料是生猪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发霉饲料也是对生猪危害最大的,其中霉菌毒素更是生猪的头号公敌。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霉变饲料对猪群的危害饲料霉变的解决办法。

1、霉变饲料的危害

饲料发霉后会对猪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会影响到猪的生长、生产,导致繁殖力和免疫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猪死亡。饲料中含有任何剂量的霉菌毒素均会对猪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当饲料中含有两种以上的霉菌毒素,就会发生相互的作用,进一步对猪产生更为严重的危害。霉菌毒毒的种类较多,其中对养猪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素、赭曲霉毒素、新月霉菌毒素、麦角毒素、念珠镰孢霉和增生镰孢霉等。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素是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两种霉菌毒素。

霉变的饲料对生猪养殖带来的危害较多。当猪采食发霉的饲料后,摄人大量的霉菌毒素而发生慢性中毒。霉菌毒素是最强的免疫抑制剂,会使免疫系统受到干扰,免疫力降低,从而对多种疾病易感,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另外,霉菌毒素还会对猪的肝脏以及肾脏造成危害,使猪的肠道健康受到威胁,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猪采食发霉的饲料后还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出现繁殖障碍,使繁殖力低,而出现母猪发情延迟、产程长、母猪在产后食欲不佳等现象,公猪则会表现为性欲低下,睾丸萎缩,精液的质量下降,死精的数量增多。如玉米发霉后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会引起青年母猪提前发情,出现早熟性的乳房发育,引起成年母猪不发情或者出现假妊娠,导致妊娠母猪出现早期胚胎死亡、流产等。

生猪在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后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饲料的适口性,使猪的采食量下降,饲料的利用率降低,摄入的营养不足而使猪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延长了猪的生长周期。另外,当猪采食霉变饲料后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猪发生腹泻、厌食等也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迟缓。

当饲料发生霉变后其中会有大量的细菌滋生与繁殖,从而使饲料的品质下降。同时饲料中滋生和繁殖的大量细菌还会消耗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使得饲料中的营养大量流失,降低了饲料的营养成分。

2、饲料霉变的解决办法

做好饲料或原料的保存、加工和运输的工作。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就要控制好饲料或者原料的储藏、加工以及运输等过程中的温度、湿度以及饲料的含水量等,做好防潮、防漏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通风,控制好饲料原料中的水分含量是防止饲料发霉的重要措施,因此要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水分,通常玉米中的水分应控制在14%以下,谷糠类在13%以下,动物蛋白类控制在12%以下。饲料的贮存场地或者料库要求保持干燥、清洁、卫生。做好防潮、防虫、防鸟、防鼠等措施。在霉菌生长繁殖较为旺盛的季节尤其要做好防范工作。在饲料的贮存期间要注意温度以及湿度的变化,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期对饲料进行抽样检查,如果发现饲料有发霉变质的情况,则要及时的加以处理,进行晾晒或者无害化处理,不应继续存放,以减少污染的机会,缩短污染的时间,防止其他饲料受到污染。

科学的加工。因饲料加工过程中也易导致饲料发生霉变,因此在饲料加工时除控制好水分和温度外,还要防止饲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在加工前要将加工设备和操作设备上的残留剩料清理干净,以免污染到新鲜饲料,避免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发生霉变。

对饲料合理的使用防霉剂和毒素吸附剂,防霉剂可以防止饲料发主霉变,而毒素吸附剂可以将饲料中原有的毒素以及新产生的毒素吸附干净。生产上常用的防霉剂主要有丙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等。

对于轻微生霉变的饲料可进行处理后再饲喂,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法,主要是利用中草药、氧化剂、微生物,或者在饲料中补加营养物质的方法以钝化霉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或者降低毒性;酶解法是一种高效且实用性较强的方法,可有效的将霉菌毒素降解,但是酶易受高温或酸等破坏,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还可以使用吸附法来去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如使用沸石、膨润土等。

对于生产上出现霉菌毒素中毒的猪要及时的处理,首先要立即停喂霉变饲料,同时换上优质且易于消化的饲料,再对症治疗。可给中毒猪灌服硫酸钠30-50g,液体石蜡50-100mL,加水500-1000mL的溶液,同时注射葡萄糖和维生素混合液,以保护肾,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发生继发感染。

一、饲料霉变对猪只会造成的危害?
母猪:妊娠母猪表现死胎、木乃伊、流产或新生仔猪死亡率上升,以及产后发情的不正常;后备母猪阴门红肿,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表现发情症状;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的拒食,表现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并且当饲料中含有大剂量霉菌毒素时,母猪会出现直肠和阴道脱出的现象。
仔猪:新生仔猪出现阴户红肿,中毒仔猪常急性发作,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头弯向一侧,头顶墙壁,数天内死亡。
育肥猪:病程较长,呈慢性经过。一般表现体温正常,初期食欲减退,在嘴、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后期食欲废绝,腹痛,下痢或便秘,粪便中夹有粘液和血液。

二、饲料发霉的五大因素
1、霉菌的种类
能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主要有曲霉菌属、青霉属和镰刀菌属。其中曲霉菌属包括黄曲霉、白曲霉、寄生曲霉等;青霉菌属包括圆弧青霉、桔青霉、扩展青霉等;镰刀菌属包括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这些霉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可引起饲料霉变。
2、温度和湿度
霉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霉菌大多数属于中温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霉菌繁殖产毒的最适温度为25-30℃,其中曲霉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青霉属于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左右,镰刀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左右。一般危害饲料的霉菌孢子在7℃时即可发芽生长,温度高于49℃时霉菌则被杀死或进入孢子阶段;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75%时霉菌就能生长,在80%-100%时快速生长,在湿度低于75%时生长受到抑制。
3、饲料的含水量
水分是影响霉菌毒素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在饲料中包括结合水和游离水,当饲料水分含量11.5%时可出现游离水;当饲料中水分超过13%~14%时,霉菌易于生长;当饲料中水分超过15%时,霉菌生长十分迅速。一般玉米、稻谷、麦类等原生态谷物的水分应不高于14%;大豆、次粉、糠麸类、豆粕等的水分应低于13%;棉粕、菜粕、花生粕、鱼粉、肉骨粉、骨粉等的水分应小于12%。水分超标的原料不耐储存,容易发霉。对于棉粕、菜粕等经加工过的原料还需要关注局部水分有无超标,因为即使平均水分很低但由于生产厂家的工艺缺陷等原因常造成局部水分超标产生结块进而霉变。
4、饲料的加工工艺
在生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或使用过程中调整校核不当,致使颗粒饲料冷却不够或风量不足时,会导致颗粒饲料水分含量及料温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另外,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饲料流程设备中没有及时清理,会在设备的一些死角积存发霉变质的料块,特别是在生产全价颗粒饲料过程中,当这些物块回流到制粒机重新被制粒后,易引起饲料霉变。
5、其它原因
由于饲料通常是大批量堆放在一起,加上通风不良就会造成发热,容易导致霉变。其次,如果空气潮湿,地面墙壁潮湿,饲料就会吸收水分,引起霉变。再次,许多仓库不经常消毒,鼠害,虫害严重,这些都会造成污染,导致饲料霉变。

三、饲料发霉的预防措施:
1、饲料及原材料的防霉:玉米等谷物类原料收获时应尽量避开雨天,及时晒干。应储存通风、干燥的地方。仓储原材料可添加防霉剂以抑制霉菌生长。
2、饲料及原材料的脱霉:目前脱霉的方法有多种。物理脱霉、化学脱霉、有机溶剂脱霉、生物脱霉、其他脱霉。正确选择饲料霉菌素吸附剂应是饲料蒙脱石,饲用蒙脱石,脱霉菌,刍霉宝等产品。
3、饲料装车运输时要保证车箱里没有水、不潮湿,运输时最好盖上防雨用具如帆布,一则可以防雨水,二则可以防阳光暴晒。卸车时应注意将最上层的饲料或已被淋湿或破袋的放在最后堆,以便早点用掉。

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 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发生和预防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发生和预防。

1、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

应激是猪只机体对外界或者是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应激是机体对所有要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应答。和刺激源关系小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在集约化饲养方式的生产中,影响猪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越来越多,会导致猪只免疫力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功能增强而合成代谢能力却下降,性机能发生紊乱,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综合症。所以,猪咬尾症其实就是应激综合症的病理表现,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2、诱发猪咬尾症的应激源

猪咬尾症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损伤前期,特点是一只猪轻轻地吸吮、咀嚼另一只猪的尾巴,被咀嚼猪只接受并忍受吸吮和咀嚼;然后进入损伤期,猪尾巴被咬伤、出血,被咬猪开始反抗并进行逃避。

同个圈舍内饲养的猪只品种不同或者是品种相同但却在体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情况常会引起猪只互咬。个体间存在差异较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以大欺小的情况。

猪舍的环境条件比较差,不符合正常生理机能,会导致猪只产生不适感或者因为休息不好,从而出现啃咬的情况;光照太强会使猪只处于兴奋状态而表现烦燥不安,同样会出现咬尾表现;仔猪特别活泼好动,而如果生活环境单调,就会互相玩弄耳朵或者尾巴,严重时会出现食肉癖。

舍饲饲养方式导致生长猪仅能依靠饲料供给所需要的营养。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水平低,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会导致咬尾。

猪群中地位低的猪只得不到槽位;猪群密度太高以及同栏猪数量大,从而导致秩序混乱;槽位及饮水器供给不足,采取地面喂食的方式进行饲喂;猪只进行频繁的活动,不能充分休息,因荷尔蒙的刺激,会使猪只的情绪不稳定;卫生状况差或者并栏饲养,猪群整齐度不佳等,都能诱发咬尾症。

猪只感染狂犬病、严重腹泻、缺乏钙、磷、铁等,会引起营养代谢紊乱,诱发猪只互咬。有的猪只尾巴被咬伤以后,会波及整个猪群。猪感染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皮肤受到刺激而烦燥不安,在舍内不断磨擦,会导致耳后、肋部出现渗出物,诱发其他猪出现咬尾表现;猪体内寄生虫病,尤其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只,发生咬尾现象。

3、预防措施

培育抗应激品种。咬尾情况多出现在长白猪、哈白猪群众,而民猪很少发生。所以,猪只品种不同,对应激的敏感性也不一样,主要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将应激敏感猪只淘汰,建立抗应激猪种群。可以采用氟烷测验,将氟烷阳性个体从猪群中剔除,经过几个世代,应激敏感个体的比例会大大降低。改善饲养管理,满足猪的营养。当猪群出现咬尾现象时,要及时分析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时补充对营养不足的部分,特别是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避免诱发咬尾症。

合理组群,尽量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采食等方面相似的猪进行组群饲养。依照猪舍设备、饲养密度以及方式等因素确定猪群的猪只数量。分群饲养以后,保持猪群的稳定,但是疾病或体重差别大,体质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的要加以调整。

仔猪出生当天,就要在距离其尾根大约1cm的位置,用钝口剪钳将其尾巴剪掉,涂上碘酊。或者是在仔猪出生的1~2d内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其尾下1/3处连续钳2次,距离大约0.4cm,将尾骨和尾肌钳断,压扁血管和神经,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尾部下1/3即可自然脱落。这种断尾方法简便,不易出血、不发炎,效果比较好,可以有效的控制咬尾症发生。

除此之外,要将饲养员固定,无关人员不可以参观猪场,禁止猪场有其他动物进入。育肥的杂交仔猪应该去势,不但能够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还能防止发生咬尾。及时在猪群中挑出具有咬尾恶癖的猪只,采取单圈隔离饲养的方式,也可以给其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隔离被咬伤的猪只,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涂上碘酊,避免化脓感染。咬伤严重的猪只,可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的种类以及发育规律,定期给猪群进行驱虫工作,避免因为寄生虫而诱发猪只出现咬尾症。

夏季猪呼吸道疾病频发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进入夏季后气温升高降雨增多,这给很多细菌病菌提供了生长和传播的温床。每年夏天,猪呼吸疾病就成为了猪场的头号杀手,此病很容易引发大规模性爆发,轻则让猪食欲下降,严重时病猪生长缓慢,甚至导致死亡,给猪场造成很大的损失。那么夏季猪场为什么会高发呼吸道疾病呢?又该如何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夏季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

1,夏季,天气高温、潮湿利于呼吸道类病原的繁殖和传播,造成猪群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呼吸道类疾病。

2,猪场育肥猪一般会自由采食,猪槽会有饲料残留,由于夏季温度高,易造成残留饲料发生霉变,猪采食后引发呼吸道疾病。

3,猪皮肤脂肪较厚,而且汗腺不发达,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引发肺部热热呼吸道疾病。

夏季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策略

1,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呼吸道类疾病的药物做好预防。

2,喂食猪群后,及时清除残留的饲料,防止猪群吃到霉变的饲料而发病。

3,做好猪舍的降温措施,门窗要经常打开,保障猪舍空气流通,可在进风口安装排风扇,加快空气的流动,有条件的话在猪舍内安装喷雾装置,提高猪舍的降温效果。

防治措施

1,隔病于外: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杜绝外来发病猪只的引入,如需引入,一定要严把隔离检疫关,同时做好相应的消毒管理。

2,管理于内:保证猪群各阶段的合理营养,避免饲料霉败变质,结合季节变换做好小环境的控制,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多种化学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

3,疫苗免疫:疫苗一定要注入胸腔内,肌肉注射无效。注意注射疫苗前15天及注射疫苗后两个月内不饲喂或注射土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4,发病治疗:首选药物:肌肉注射用恩诺沙星;内服(包括混料和饮水)用强力霉素。可用药物: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二氟沙星、单诺沙星、氧氟沙星)、林可霉素、北里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

以上就是猪场高发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夏天我们一定要重视猪场的通风,潮湿闷热的环境会导致有害气体升高,因此要及时清扫猪粪便,定期进行消毒。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养猪场猪群用药的正确方法


1选择适宜的药物

养猪场的猪群发病时,应先确诊疾病,再针对致病的原因选择药物,严禁盲目投药。此外,在给药前应先了解所选药物的主要成分,同时应注意药物成分的有效含量,避免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中毒。

2考虑猪只本身因素

2.1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的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使用敌百虫驱除猪蛔虫时,本地猪的耐受力比外来品种猪大得多。

2.2生理差异

由于仔猪、老龄猪及母猪的药物代谢酶活性较低,所以对药物的敏感性比成年猪及公猪高。如仔猪对痢特灵特别敏感,易发生中毒;怀孕期使用拟胆碱药、泻药易引起流产或早产;哺乳母猪使用药物时易通过乳汁对仔猪产生药物反应,故临床选药时应加注意。

2.3个体差异

品种相同、年龄和体重相近的不同猪只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如对某一药物耐受性强的个体可接受甚至超过其中毒量,但不易引起中毒;而有些个体即使小剂量也能产生强烈的反应,甚至引起中毒,如使用青霉素时可引起个别猪只过敏甚至休克死亡。

2.4机能状态

肝、肾的机能障碍常影响药物的转化和排泄,从而使药物作用加剧,出现毒性,特别是在养猪场对猪群连续用药时易发生蓄积中毒。所以,肝功能损伤时最好配合使用保肝解毒药。如葡萄糖、维生素C等;当肾功能不全时,最好配合使用肾脏解毒药,尤其是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必须同时加喂等量的碳酸氢钠。

2.5饲养管理水平

许多药物的治疗作用必须在动物体具有一定抵抗力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挥,如使用磺胺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的最后消除必须靠机体的防御系统来完成。

2.6环境因素

养猪场的环境条件,饲养密度,猪舍温度、光照、通风情况等均可影响药物的疗效。

3确定最佳用药剂量和疗程

药物在机体吸收后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挥作用。要发挥药物的作用且避免其不良反应,必须掌握药物的剂量范围,并根据疾病的类型以及药物的性质和猪群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药疗程,一般连续用药3~5天,症状消失后再用1~2天,切忌停药过早而导致疾病复发。

4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数量,有时甚至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溶液内服起泻下作用,若静脉注射则起镇静作用。猪群常用给药方法有内服给药、注射给药、直肠给药、皮肤给药等,因为不同药物的吸收途径和在体内分布浓度有差异,所以对各种疾病的疗效是不同的。

4.1内服给药

有些药物因受胃肠内容物、胃肠道酸碱度、消化酶、胃肠道疾患、高热的影响而吸收不完全,故药效较慢,且药物吸收后必须经过肝脏才能进入血液循环,部分药物在发挥作用之前即已被肝脏转化而失去活性,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因此,肠道感染时,应选用肠道吸收率较低或不吸收的药物拌料或饮水;全身感染时,则应选用肠道吸收率较高的药物拌料或饮水;养猪场的猪群发病期间食欲下降时,饮水给药可获得有效药量。但对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药物以及在水中易分解降效或不耐酸、不耐酶的药物则禁止以饮水方式给药,如痢特灵微溶于水,饮水给药时沉淀下来的痢特灵颗粒极易引起中毒。

4.2注射给药

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皮下组织血管较少或者吸收较慢、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吸收较快而完全,油溶液、混悬液、乳浊液均可肌肉注射,但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做深层肌注;静脉注射药效最快,适用于急救或需输入大量液体的情况,但一般的油溶液、混悬液、乳浊液不可静注,以免发生栓塞。刺激性大的药物静注时不可漏出血管。

4.3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是将药物灌注至直肠深部的给药方法。通过该种方法可以治疗便秘,并在补充营养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

4.4皮肤给药

通过皮肤给药可达到局部药效的作用,适用于治疗体外寄生虫病,但脂溶性大的杀虫药可被皮肤吸收,应防中毒。

5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泛,当某一作用被作为用药目的时,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当药物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或机体对某一药物特别敏感时,易出现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现象。

6配伍用药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称为配伍用药。①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称协同作用。如磺胺类药物或某些抗生素与抗菌增效剂(TMP)合用,可增强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的药效;②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临床上利用药物的相加作用以减少单用某一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如三溴合剂的总药效等于钾、钠、铵溴化物三种相加的总和;③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称颉颃作用。如猪群发生气喘病时,在饲料中添加有盐霉素的情况下,又使用了泰乐菌素,可导致泰乐菌素的毒性增强,造成大批猪只死亡。如应用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时,若用磺胺类药物防治创伤感染,则会降低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效果。但临床上也可利用药物的颉颃作用减轻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或解除某些药物的毒性反应。

7给药次数与给药时间

给药次数取决于病情,一般每天2~3次。重复用药可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降低或丧失药效。猪群给药时间取决于药物性质。如健胃药宜在饲喂前给药,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饲喂后给药。

8疫苗接种期内慎用药物

在接种弱毒活疫(菌)苗前后5天内,禁止使用对疫苗有影响的药物、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病毒唑等)、激素制剂(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等,并避免用消毒剂饮水,以防将疫苗中的细菌或病毒杀死从而造成免疫失败。在疫苗接种期可选用抗应激和提高免疫力的药,如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某些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中药制剂等,以提高猪群免疫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55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