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硒-维生素E缺乏症是指硒、维生素E,或二者同时缺乏或不足所致的营养代谢障碍综合征,通常统称硒-维生素E缺乏症。该病主要发生于仔猪,出现肌营养不良、营养性肝病和桑葚心等症状。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一、发病原因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青饲料中。如果仔猪在饲养过程中很少采食青饲料,则很容易导致仔猪缺乏硒和维生素E,从而引起该病的发生。另外,饲养管理不当、惊吓、长途运输、突然改变饲料和断奶过早等不良应激因素的刺激,也能促使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特点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缺硒地带。非缺硒地区如果饲喂用缺硒地区所产原料配制的饲料,也能够导致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日龄较小的仔猪,这与幼龄阶段猪生长发育和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需求量相对较多,对硒和维生素E缺乏敏感有关。
三、临床症状
1.肌营养不良型。该病常发生于营养良好、体质健壮的仔猪,有的病程较短,突然发病。病猪食欲减少,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常突然死亡。病程较长的表现为后肢强硬、拱背、站立困难,常呈前腿跪立或犬坐式,严重者卧地不起,后躯麻痹。个别仔猪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转圈运动、头向一侧歪斜等。呼吸困难,心脏衰弱,最后死亡。
2.桑葚心病型。多见于外观发育良好的仔猪,常缺乏明显症状或仅在短时间内出现沉郁、尖叫,继而抽搐死亡。病程稍长者出现精神沉郁、厌食、不愿运动、喜卧等症状,听诊心跳加快,心律不齐,有心内杂音。病猪呼吸困难,颈部、胸部、腹部及四肢皮肤发绀,有时可见眼睑水肿。强迫运动时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3.肝营养不良型。常见1~4月龄仔猪或育肥猪,呈群发性,病死率较高,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发生于体况良好、生长较快的仔猪,常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个别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和走路摇摆等症状。慢性型病猪皮肤及可视黏膜黄染、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粪便暗褐色,呈煤焦油状。病猪贫血,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四、防治措施
对发病仔猪用0.1%亚硝酸钠注射液,每头仔猪肌肉注射3毫升,20天后重复1次,同时应用维生素E注射液,每头仔猪肌肉注射100~200毫克。
预防要注意妊娠母猪的饲料搭配,保证饲料中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等添加剂的合理含量,有条件的地方可饲喂一些含维生素E较多的饲料,在泌乳母猪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亚硒酸钠(每次10毫克),可有效预防哺乳仔猪发病。缺硒地区的仔猪在出生后第2天可肌注0.1%亚硒酸钠注射液,有一定的预防作用。m.YZ023.com

临床症状
仔猪精神不振,喜卧,行走时步态强拘,站立困难,常呈前腿跪下或犬坐姿势,病程继续发展,则四肢麻痹。心跳、呼吸快而弱,心律不齐,肺部常出现湿啰音。下痢,尿中出现各种管型,血红蛋白尿,尿胆素增高。
1.白肌病白肌病以骨骼肌、心肌纤维以及肝组织等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部位肌肉色淡、苍白,以运动障碍和循环衰弱,有时成年家畜也患病,且多发生于冬春气候骤变、青绿饲料缺乏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病例突然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病程稍长者,精神不佳,食欲减退,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运动无力。严重时,起立困难,前肢跪下,或腰背拱起,或四肢叉开,肢体弯曲,肌肉震颤。肩部、背腰部肌肉肿胀,偶见采食、咀嚼障碍和呼吸障碍。仔猪常因不能站立吃不到母乳而饿死。
2.仔猪营养性肝坏死和桑葚心营养性肝坏死和桑葚心是猪的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最为常见的病型之一。据报道,在喂饲高能量日粮(玉米、黄豆、大麦等)的条件下,由于维生素E和硒含量皆低下,致使生长迅速、发育良好的肥育猪最易发生本病,且多与肌营养不良症(白肌病)相伴发。
(1)营养性肝坏死本病又称仔猪肝营养不良,主要发生于3周龄至4月龄,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大多于断奶后死亡。急性病例多为体况良好、生长迅速的仔猪,预先没有任何症状,突然发病死亡。存活仔猪常伴有严重呼吸困难、黏膜发绀、躺卧不起等症状,强迫走动能引起立即死亡。约25%的猪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粪便带血等。病猪可视黏膜发绀,后肢衰弱,臀及腹部皮下水肿,病程长者可出现黄疸、发育不良症状。同窝仔猪于几周内死亡数头,群死亡率在10%以上,冬末春初发病率高。
(2)桑葚心本病多发于仔猪和快速生长的猪(体重60~90kg),营养状况良好,饲饲料,但维生素E含量较低。病猪常在没有任何前驱征兆下突然死亡,幸存猪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绀、躺卧,强迫行走时可突然死亡。亚临诊型常有消化紊乱,在气候骤变、长途运输等应激下可转为急性,几分钟内突然抽搐,大声嚎叫而死亡。皮肤有不规则的紫红斑点,多在两腿内侧,一些点甚至遍及全身。
3.仔猪水肿病断乳仔猪、生长猪发生以皮下、胃肠黏膜水肿为特征的疾病。呈进行性运动不稳和四肢瘫痪,死亡率很高。剖检可见肺间质水肿、充血、出血,胃黏膜水肿、出血,胃大弯、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心包积液达15~20mL,腹腔积液达200~500mL。
病理变化
1.白肌病病变多局限于心肌和骨骼肌。常受损害的骨骼肌为腰、背及股部肌肉群。病变肌肉变性、色淡,似用开水煮过一样,并可出现灰黄色、黄白色的点状、条状、片状的病灶,断面有灰白色斑纹,质地变脆。心肌扩张变弱,心内外膜下有与肌纤维一致的灰白色条纹,心径扩大,外观呈球形。肝脏肿大,有大理石样花纹,色由淡红转为灰黄或土黄色。心包积水,有纤维素沉着。显微镜下,肌纤维有明显的透明变性、凝固性坏死和再生现象。
2.营养性肝坏死①花肝,即正常肝组织与红色出血性坏死的肝小叶及白色或淡黄色缺血性凝固性坏死的小叶混杂在一起,形成色彩多斑的嵌花式外观;②表面凹凸,再生的肝小叶可突起于表面,使肝表面凹凸不平。
3.桑葚心病心脏扩大,横径变宽呈圆球状,沿心肌纤维走向,发生多发性出血而呈红紫色(营养性毛细血管病),外观颇似桑葚样,故称桑葚心。心内、外膜有大量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心肌间有灰白或黄白色条纹状变性和斑块状坏死区。肝呈斑块状坏死,心包、胸腔、腹腔积液,色深透明呈橙黄色。肺水肿,胃黏膜潮红。
4.组织学变化广泛的心肌充血、出血、实质变性及大脑白质溶解,心肌毛细血管内有透明微栓生成。
诊断鉴别
根据临诊基本征候群,结合病史、病理变化以及亚硒酸钠治疗效果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采取血液和组织器官做硒定量测定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防治措施
(一)治疗用0.1%亚硒酸钠溶液,肌肉注射,配合维生素E制剂(醋酸生育酚),效果确实。成年猪0.1%亚硒酸钠液l0~20mL,醋酸生育酚1.0g/头;仔猪0.1%亚硒酸钠液l~2mL,醋酸生育酚0.1~0.5g/头。
(二)预防在缺硒地区,应在饲料中补加含硒和维生素E的饲料添加剂,或尽可能采用硒和维生素E较丰富的饲料喂猪,如小麦、麸皮含硒较高,种子的胚乳中含维生素E较多。

扩展阅读

猪缺乏维生素A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防治?


我们在养猪过程中,除了要提供干净充足的饲料之外,也要合理搭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少养殖场的仔猪和育肥猪都曾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此病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会导致猪只生长缓慢、繁殖机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那么猪缺乏维生素A都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发病特点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猪舍阳光不足,空气不流通,猪只缺乏运动及患胃肠病等可促使发病。

二、临床症状

仔猪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向一侧歪斜,步样瞒珊,共济失调,不久即倒地并发出尖叫声。目光凝视,瞬膜外露,继发抽搐,角弓反张,四肢呈游泳状。有的表现皮脂溢出,周身表皮分泌褐色渗出物,可见夜自症。视神经萎缩及继发性肺炎。育成猪后躯麻痹,步态瞒珊。后躯摇晃,后期不能站立,针刺反应减退或丧失。母猪发情异常、流产、死产、胎儿畸形,如无眼、独眼、小眼、愕裂等。公猪皋丸退化缩小,精液质量差。

三、诊断

根据饲养管理状况、病史、临诊症状、维生素A治疗效果,可做出初诊,确诊须进行血液、肝脏、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测定等。

四、治疗

1.内服鱼肝油,仔猪5-10毫升,育成猪20-50毫升,每天1次,连用数天。

2.尚未吃食的猪,可灌服鱼肝油2-5毫升,每天2次,其拌人料中,任其自食。肌内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2-5毫升,隔天1次。

五、预防

主要是保持饲料中有足够的维生素A原或维生素A,日粮中应有足量的青绿饲料、优质干草、胡萝卜、块根类等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妊娠母猪需在分娩前40-50天注射维生素A或内服鱼肝油、维生素A浓油剂,可有效地预防初生仔猪的维生素A缺乏。

以上就是猪缺乏维生素A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合理搭配饲料,同时加强猪舍通风,适当的要猪只运动,增强光照。饲养人员也要多注意观察猪只状态,一旦有病情出现要及时治疗。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猪钙、磷缺乏症的原因、症状与防治


猪钙磷缺乏症是由饲料中钙和磷缺乏或者二者比例失调引起,幼龄猪表现为佝偻病,成年猪则形成骨软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钙、磷缺乏症的原因、症状与防治。

一、钙、磷缺乏症的原因
适量的钙、磷是猪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保障,猪发生钙、磷缺乏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饲料中钙、磷不足或二者比例不当,如果饲料中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猪体对钙、磷的吸收。猪只长期处于光照条件不良的环境中会影响猪自身维生素D的形成,间接影响钙、磷吸收。此外,消化道疾病、体内外寄生虫病、先天性的发育不良等因素及肝脏和肾脏的疾病也可影响猪体对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饲料中蛋白质不足也会影响钙、磷吸收,磷在饲料中的存在形式对吸收也有影响,猪是单胃动物,对植物中的磷元素利用率较低,为30%左右,对无机磷吸收率高,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促进猪对饲料中磷的吸收。本病发生在仔猪时期称为佝偻病,发生在成年猪时期称为骨质疏松症。
二、钙、磷缺乏的症状
1.仔猪患佝偻病
佝偻病的发生是处于生长阶段的仔猪,由于饲料中钙、磷、维生素D缺乏,或者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所致的一种骨营养代谢性疾病。猪舍封闭,仔猪缺乏阳光照射,从而不能合成维生素D,日粮组成中蛋白质或脂肪性饲料过多也会影响猪体对钙、磷的吸收。现代猪品种经过改良选育,生长速度较快,一般5月龄左右体重即可达到100公斤,较快的生长速度使得营养供给与生长需要产生矛盾,导致钙、磷不足,出现佝偻病。佝偻病特征是生长骨的钙化作用不足,临床上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不愿站立和运动,生长缓慢,异嗜癖。关节部位肿胀,触诊时疼痛敏感,躲避触摸,走路出现跛行。严重的骨骼弯曲变形,可见凹背、“X”形腿、“O”形腿,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肿大,压之有痛感。
2.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也叫软骨症,多见于初产青年母猪。一般由于日粮中缺乏钙、磷,或钙、磷比例失调,吸收不良引起。由于青年母猪的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到真正的体成熟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此时给青年母猪配种,母猪会因胎儿发育和产仔泌乳需要大量的钙,如果体内的钙不能满足生长和生产的营养需要,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从而造成母猪骨质疏松。患病猪的骨骼比正常骨骼细,结构异常,尤其是骨密质和长骨柄部分,很容易发生骨折。患病猪破行,走路不稳,喜欢卧下,不愿站立。
三、防治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主要是在选种时挑选膘情和体重合适的母猪,注意监测日粮的营养浓度以及饲喂次数和方法。妊娠期母猪应适当运动,有条件的猪场要在室外设置运动场。饲喂营养全价的饲料,保证猪日粮中钙、磷和维生素D的含量足够且配比合理,一般猪日粮中钙、磷比例为(1~2)∶1。对于初产的青年母猪更要注意营养的供给,尤其是妊娠后期的母猪更应供给钙、磷和维生素D含量足够的饲料,特别是长期舍饲和生活在密闭性较强的猪舍的猪,不易受到阳光照射,体内维生素D形成受阻,这些情况都需要不断改善,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治疗主要采取补充钙、磷制剂,同时加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饲料中增加青绿饲料、骨粉、蛋壳粉、蚌壳粉、磷酸氢钙等,多让猪接受日光照射。发病猪使用维丁胶钙注射液,隔日肌肉注射1次,维生素A、维生素D注射液2~3毫升肌肉注射,隔日1次。选用乳酸钙或碳酸钙10~15克,拌料内服,每日1次,连用1周。成年猪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50~1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

病因
日粮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是该病的重要特征之一。若单一饲喂缺乏钙磷的饲料及长期饲喂高磷低钙饲料或高钙低磷饲料都可引起发病。饲料或动物体内维生素D缺乏也可能导致本病发生。胃肠道疾病、寄生虫病、先天性发育不良等因素及肝肾疾病也可影响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
症状
先天性佝偻病常表现为生后仔猪颜面骨肿大,硬性腭突出,四肢肿大,而不能屈曲,患猪衰弱无力。后天性佝偻病发病缓慢,早期呈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不振,不愿站立和运动,出现异嗜癖;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部位肿胀肥厚,触诊疼痛敏感,跛行,骨骼变形;仔猪常以腕关节站立或以腕关节爬行,后肢则以跗关节着地;疾病后期,骨骼变形加重,出现凹背、“X”形腿、颜面骨膨隆,采食咀嚼困难,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肿大,压之有痛感。成年猪的骨软症多见于母猪,病初表现为以异嗜为主的消化机能紊乱。随后出现运动障碍,腰腿僵硬、拱背站立、运步强拘、跛行,经常卧地不动或葡匐姿式。后期则出现系关节、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变粗,尾椎骨移位变软,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呈串珠状;头部肿大,骨端变粗,易发生骨折和肌腱附着部撕脱。
诊断
佝偻病发病于幼龄猪,骨软病发生于成年猪;饲料钙磷比例失调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胃肠道疾病以及缺少光照和户外活动等可引发本病。必要时结合血清学检查、X光检查以及饲料分析以帮助确诊。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仔猪支原体性关节炎相区别;骨软症应注意与慢性氟中毒、生产瘫痪、冠尾线虫病、外伤性截瘫相区别。
治疗
治疗采取改善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补充钙磷和维生素D源充足的饲料,如青绿饲料、骨粉、蛋壳粉、蚌壳粉等,合理调整日粮中钙磷的含量及比例,同时适当运动和照射日光。对于发病仔猪,可用维丁胶性钙注射液,按0.2%毫克/公斤体重,隔日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注射液2-3毫升肌肉注射,隔日1次。成年猪可以10%葡萄糖酸钙50-1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也有人建议配合应用亚硒酸钠以提高疗效。此外20%磷酸二氢钠注射液30-50毫升耳静脉注射1次,或喂服麸皮(1.5-2公斤麸皮加50-70克酵母粉煮后过液,每日分次喂给)。也可用磷酸钙2-5克,每日2次拌料喂给。
防治措施
应经常检查饲料,保证日粮中钙、磷和维生素D的含量,合理调配日粮中钙、磷比例。平时多喂豆科青绿饲料,对于妊娠后期的母猪更应注意钙、磷和维生素D的补给,特别是长期舍饲的猪,不易受到阳光照射,维生素D来源缺乏,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更具有重要意义。

猪锌缺乏症


初便秘,后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腹部、背部、股内侧和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皮肤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继而发展为直径3~5毫米的丘疹,很快表皮变厚至5~7毫米,有数厘米深的裂隙,增厚的表皮上覆盖以容易剥离的鳞屑。这一病理过程通常历经2~3周。严重缺锌病例。母猪出现假发情,屡配不孕,产仔数减少,出现弱胎和死胎。公猪影响睾丸发育及第二性征的形成,精子缺乏。外伤的猪只,伤口愈合缓慢,而补锌后则加速。


(1)保证日粮中含有足够的锌,并适当限制钙的水平,使钙:锌保持在100:1。猪日粮含钙0.4 ~0.6 时,50~60毫克/千克的锌可满足其营养需要,100毫克/千克的锌对中等度的高钙有保护作用。

(2)肌注磷酸锌2~4毫克/干克体重,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内服硫酸锌0.2~0.5克/头 ,对皮肤角化不全和因锌缺乏引起的皮肤损伤,数日后即可见效,经过数周治疗,损伤可完全恢复。

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猪咬尾症又称为猪的“反不适综合症”或“反应激综合症”,它是许多猪场和散户中较为常见的猪的一种恶癖。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近年来,猪咬尾症在规模猪场及中小饲养户不断发生,且发生率大有上升的趋势。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猪采取舍饲时,机体只能够通过采食饲料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在供给营养不全面、搭配不合理的日粮都能够导致猪咬尾症。例如,摄取钙、铜、铁、锌、钴、硫等矿物质以及食盐不足,缺乏氨基酸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赖氨酸过少,缺乏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以及长时间饲喂含有高水平磷的饲料,如稻壳、杂粕类(葵花子粕、棉粕、菜粕等),或者长时间饲喂麦秆粉、玉米秆粉、甜菜而导致钙磷比例不当。以上情况通常是由于猪场过度节省饲料成本,或者购买品质低劣的饲料,造成猪群发育无法通过饲料被满足,从而就可能使其发生咬斗而形成咬尾症。

管理因素。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即同一栏内饲养数量过多、非常混乱,机体间频繁接触而形成冲突,饲槽数量较少,采取地面喂食,或者缺乏饮水而使其频繁舔食粪尿、污水,大量活动、不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而过于烦躁,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都能够引起咬尾症。

环境因素。气候突变,秋冬、冬春交替季节舍内外温差明显,舍内滋生大量蚊蝇,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通风较差,刺激性气味过大,堆积过多粪便,无法在干净的地方休息,光线强度过大,生活环境比较单调,但自身比较活泼好动,也会导致猪相互争斗而发生咬尾症。

2、临床症状

病猪初期表现出不安,对于外界刺激比较敏感,食欲不振,目露凶光。开始时只有个别猪之间咬斗,之后有更多数量参与,主要是呈现咬尾,有时也会呈现咬耳。被咬猪的尾部被毛发生脱落,皮肤出血,咬猪逐渐对血液形成异嗜,从而发生咬尾癖,逐渐造成更大的危害。另外,被咬猪增重缓慢,严重时会经由创伤而出现继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和发生骨髓炎,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可引起败血症等而最终死亡。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及时在猪群中将形成咬尾恶癖的猪挑出,放入单圈进行隔离饲养,对于极其好咬好斗又无法采取单独饲养的猪,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氯丙嗪、硫酸镁等,使其安静。对于尾部被咬伤的猪也要及时处理,可在伤口使用o.1%高锰酸钾液进行清洗,并涂抹适量的碘酊避免发生感染。如果尾部被严重咬伤,要先使用12号缝合丝线进行结扎止血,再在伤口处涂抹碘酊或者紫药水,同时配合使用青霉素和安痛定进行治疗,或者在尾部涂抹磺胺软膏等来避免发生感染,防止症状加重。对于圈中其他猪,可使用适量的镇静药来保持安定,或者在尾巴上涂擦适量具有苦味的无毒药水,如中药黄连煎煮的溶液,从而在想啃咬尾部时,由于嗅到苦味而拒绝。

创造良好饲养环境。猪舍建筑、环境工程设计以及舍内设施选择等都应该与猪正常的生理要求相符。一般来说,养猪场要尽可能选择在水质状况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建设,且要求猪舍建设不仅能够防潮还能够防冻保暖。同时,猪场具有一定的绿化,并具有无害化处理粪、尿、废弃物等设施,尽可能为猪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光照适度,每天都要勤打扫猪舍,加强防蝇防虫,且清出的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

适时断尾。对于新生仔猪,可在当天进行断尾,一般可用钝口剪钳在距离尾根处1cm左右将尾巴剪断,然后涂抹适量的碘酊。也可在仔猪出生1-2天内进行打耳号的同时,在尾下1/3处使用钢丝钳子连续钳两下,两次距离适宜控制在0.4cm左右,以钳断尾肌和尾骨,压扁血管和神经,并在皮肤上压出沟,经过7-10天尾的下1/3就会脱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且没有出血、发炎现象,效果优良。

满足营养需要。根据猪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饲喂合理搭配的全价饲粮。一般育肥猪前期应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或者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水平,而育肥后期要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采取湿拌料饲喂时,注意存放时间不能够过久,且定时定量饲喂,禁止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猪日粮中还要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以补充和保持肠道内始终是有益微生物菌群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猪每次转群前1周和前2天,可按体重直接投给o.2-0.5mLjkg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3%左右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剂。

饲养密度合理。猪饲养密度适宜控制在既不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还能够合理利用圈舍面积。一般来说,体重在7-14kg,每头所占面积适宜控制在o.28mz;体重在14-23kg,面积为o.37mz;体重在23-45kg,面积为o.46mz;体重为45-68kg,面积为o.56mz;体重在68-100kg,面积为o.74mz。但由于我国南北各地在不同季节的气温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圈养密度。

1、发病原因分析
1.1猪的生物学特性原因猪喜欢群居,天性好争斗,尤其是在猪分窝转群、并圈时,需要通过争斗来确定彼此在猪群中的“位置”。在每天14:00-15:00,猪只均兴奋、活泼、互相追逐。如果猪群发生咬尾,往往在此段时间猪咬尾会更加剧烈。家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天生嗜血腥味儿,嗜咸味儿,喜欢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血腥味儿更易吸引同圈的猪一起来舔舐血液,咬,从而促使咬尾情况的恶化。猪咬尾的发作频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阉后的小公猪差不多是小母猪的两倍,而且,从咬伤程度来看,公猪更为严重。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咬尾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体重低于20kg的猪较少发生,体重超过20kg的猪咬尾发生率急剧上升,70kg后又减少。
1.2营养的原因虽然猪只日粮中单纯的营养缺乏并不一定能够引起咬尾,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猪咬尾症和其它不良因素已经存在,那么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猪咬尾程度,甚至会促使猪咬尾症的爆发。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与能量比不平衡时,猪体内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日粮中NaCl等盐类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日粮中Ca、P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当猪群严重缺P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
1.3猪舍环境的原因
1.3.1猪舍环境的单调猪只长时间的生活在枯燥乏味的猪舍环境当中,在长时间无聊的情况下,就会烦躁不安,从而导致争斗情况的出现。
1.3.2环境的突然改变环境的突然改变,对于猪只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噪声、猪只串圈、其它动物的突然进入(包括陌生人,饲养员突然更换鲜艳衣服等)、冬春和秋冬季节交替时的较大温差等都能够使猪群感觉到不适、烦躁,从而造成咬尾的情况发生。
1.3.3猪舍环境的长期不适夏季的高温闷热或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通风设施不完备,空气流通不好;冬季圈舍封闭过严造成的通风换气情况差,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湿度过大等都会造成猪群的敏感性增强,从而诱发加重咬尾症的发生。
1.4猪场管理方面的原因
1.4.1猪饮水量不足和采食空间不够由于猪的饮水量和采食量是成正比的,所以当饮水的条件不好时,会造成猪只的采食量下降,猪只由于饥饿和烦躁不安的情绪会造成咬尾的情况的发生;当料槽不够时,猪群在采食的过程中,有的猪要被挤出或干脆就挤不进去,在等待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咬尾的情况。、

1.4.2猪圈舍空间过于狭小由于猪群过大或是密度过大,猪与猪之间接触的机会就会增多,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很多的养户为了增加圈舍的温度而加大了饲养密度,从而增加了猪群争斗咬尾的可能。

1.4.3其它应激管理上的其它应激,如注射、抓猪、称重等,都会引起猪群的躁动,导致咬尾的发生。

1.4.4长期饲喂霉变的饲料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中毒症状会因在饲料中的毒素种类、剂量、饲喂时间、毒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的品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但是在猪群当中很多时候的初期表现是猪只的不安情绪导致的咬尾。
1.5疾病方面的原因
1.5.1猪体表有虱子、疥癣等寄生虫时,由于皮肤刺痒,猪在墙壁摩擦会导致耳后、肋部等出现渗出物或出血而吸引别的猪来舔咬,而体内有蛔虫的猪易于攻击它猪。
1.5.2由于猪主要是通过嗅觉来分辨同伴的,当猪患感冒、胃肠炎、贫血、佝偻病、气喘病、伪狂犬等疾病时,由于体味的改变很容易造成咬尾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预防措施初生仔猪24h内断尾。满足猪的营养需求,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营养全面的饲料。加强圈舍卫生,减少有害气体浓度。为预防猪只无聊,可提供玩具,悬挂铁链,铁环,轮胎,绳索等。降低饲养密度、增加圈舍的自然通风;增加通风设备的投入(如风扇,引风机,空调等)。改善饮水条件,提高水箱高度,增加水嘴数量,增加采食面积。定期驱虫,分别在猪35-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季节变换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应激,如加强保温,饮水投放复方电解多维,葡萄糖粉,维生素C粉等。
2.2当发生咬尾症时的防控措施发生猪咬尾症初期,饲养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处理,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一旦严重,损失巨大。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采用白酒、陈醋或来苏儿等对猪群进行每天2-4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圈舍内增加玩具转移猪群注意力;在下午时加强圈舍管理,专人看管2-3d。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如果需要,将有伤的猪隔离,避免死亡;在地板上撒一些畜牧盐,煤灰渣,红土等,或在饲料中拌些朱砂散等可帮助转移猪只注意力,镇静,缓解猪咬尾症,使猪群尽快停止咬尾。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单独饲养伤势严重的猪。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独饲养;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mg、20%硫酸镁20mL进行肌注或者灌服安眠药3-4片,保持安静。终上所述,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复杂,只有更多的关注猪只的“福利”,科学的饲养管理,让猪只在“舒适”卫生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减少应激,保证其健康生长,最终大大减少猪咬尾症发生率,从而让猪只为广大养殖户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猪低温症的临床症状 猪低温症的治疗措施


母猪低温症是一种因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调,体内产热不足或散热过多而引起母猪体温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患猪都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降至35℃~37℃,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废绝,精神沉郁,特别严重的还会出现不能站立,肛门松弛、脱肛等,患猪一般无其他病史。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母、仔猪共同死亡。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低温症的临床症状猪低温症的治疗措施。

1、发病机理

正常体温调节生理。猪体温调节主要是经由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调节,确保二者在环境和机体代谢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机体产热与散热的神经调节是经由中枢神经介质来实现,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发挥作用,调节产热与散热的主次,从而达到体温调节;机体体温的内泌调节是下丘脑在垂体分泌所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调整产热与散热的主次,从而实现体温调节。

低温症体温调节机理。主要是由于严重缺乏营养及气候环境恶劣等引起。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猪严重缺乏营养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从而通过化学形式促使体内的热量增加和物理形式散发来调节体温。物理性调节,是指在环境温度过低时,由于猪感到寒冷,就会通过神经调节促使体内产生热量,同时减少散热,从而使体温保持恒定;化学性调节,是指猪通过增加采食量,加快代谢速度,将食物中的化学能生成热能,从而使体温保持恒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猪体温调节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就会促使猪加速食物所含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就会促使猪缓慢进行这一转化过程。该病是由于猪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产热较少或者散热过多造成体温在正常水平以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大部分病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体况比较瘦弱,被毛粗乱,体温低于38℃,严重时甚至能够降低到35℃作用。还有一些病猪在发病初期体温会有所升高,呼吸加快,停止采食,使用安乃近等药物进行治疗会导致体温快速降低,并低于正常水平。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病猪主要症状是精神极度萎靡,反应缓慢,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卧地后不容易站起,嗜睡,呼吸速度减缓,迫使其运动会导致呼吸加速,有时发生气喘,心跳加速,皮肤干燥、弹性减弱,畏寒打颤,耳鼻处冰凉,四肢厥冷,口舌黏膜、眼结膜苍白,有时会伴有流涎或者呕吐,拒绝哺乳后代仔猪。部分能够排出正常粪便,有些会发生腹泻或者排出干燥的粒状粪便,减少排尿。妊娠母猪患病后容易发生早产、死胎或者产出弱仔;空怀母猪患病后会导致发情延迟。病程通常能够持续7-15天,如果治疗不当,病猪会陷入昏迷,机体严重衰竭,最终发生死亡。

3、类症鉴别

非典型伤寒感冒。任何日龄的猪都能够发生,尤其是仔猪比较容易发生。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表温度不均匀,尤其是耳尖、四肢温度较低,眼结膜潮红,流泪、流清涕,畏寒怕冷,发抖,拒绝走动,发生跛行,且停止采食等。在没有发生继发感染的情况下,该病通常呈散发性,病程持续时间短,且只要及时采取治疗,就能够快速康复。

非典型性猪瘟。主要是由于妊娠母猪携带猪瘟病毒或者体内猪瘟抗体水平过低,使后代仔猪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对于这种新生仔猪,主要特征是在初生时体表附着黏液状胎粪,较难擦净,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畏寒打颤,往往堆挤在一起,持续腹泻,吮乳能力较弱,后腹内部毛囊明显突起或者存在红点,对包皮挤压会流出白色积液。通常是哺乳仔猪及保育期仔猪容易发病。

4、治疗措施

西药疗法。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mL50%葡萄糖注射液,并与10-20mL10%安钠加、30-5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然后加热到39-40℃温度一次性静脉缓慢滴注,每天1-2次,直到体温达到正常水平停止。

中药疗法。主要使用中药进行补气温中,可取30g党参、30g陈皮、30g黄芪、30g白术、30g黑附子,添加2500mL水煎煮至1500mL,待温度适宜后通过胃导管给病猪一次性灌服,每天2次,至少连续使用3天。也可取12g川芎、15g黄芪、9g砂仁、15g白术、20g当归、15g附子、12g肉桂、15g干姜、20g党参、10个大枣、10g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病猪一次性内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根据病猪具体体重,每次肌肉注射8-10mLO.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每天1-2次,连续使用2-3天。然后取100-150g红糖(也可使用白糖),添加适量开水溶解,待温度适时后给病猪一次性灌服或者任其自由饮用,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

灌肠疗法。如果病猪粪便干硬,可先使用温度适宜的肥皂水进行灌肠,当干硬粪便完全被冲出后,再使用温热的口服补液盐进行深部灌肠。如果病猪具有呕吐症状,可肌肉注射适量的胃复康。

近年来,淮阳县个别猪场在冬春季节总有母猪低温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病因
多发生在严冬和春初,天气突变是其诱因,多发生于体质虚弱、农村散养的带仔或怀孕后期母猪。而在限位栏舍、水泥地面饲养,或长期饲喂生粉料、饮用凉水的母猪高发。
2、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被毛粗乱,瘦弱,体温降到36℃以下,严重的可降至35℃以下,精神高度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少或废绝,卧地难起,嗜睡,强迫运动,呼吸加快,有时发喘,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缺乏弹性,肋骨显露,畏寒打颤,耳鼻俱凉,四肢厥冷,呼吸缓慢,结膜、口舌黏膜苍白,有时呕吐或流涎,不愿让仔猪吃乳。有的大便正常,有的大便干燥呈粒状或腹泻,尿量减少。怀孕母猪易早产、产弱仔或死胎,空怀母猪延期发情。病程一般7~10天,最后昏迷衰竭而死。
3、剖检变化
病猪皮肤、可视黏膜苍白,心肌松弛,肺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4、实验室检查
将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脾、肾等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均呈阴性。将病料搅碎按青霉素10万IU/ml、链霉素5万IU/ml混合,小白鼠腹腔注射0.5ml/只,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后观察,均未发病。
5、治疗
应加强饲养管理,补液、强心、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以补气、血为主,采用中药和西药结合治疗。对此病应早诊断并及早正确用药,如在治疗中体温仍下降,低于35℃,肛门极度松弛的病猪。治疗可按以下处方进行:5.1西药疗法:每100kg体重母猪用50%葡萄糖120~160ml、辅酶A800~1000IU、400~500mg维生素B6、维生素C2.5~4.0g,混合后一次静脉缓慢推注(注射液加热至37.5℃~39.5℃效果更好);首选颈部肌肉注射10%安钠咖注射液,按0.4ml/kg肌肉注射,隔日1次,或10%的樟脑磺酸钠10~20ml,每天1次,连用3~4天即好。有条件的农产可往饲料里加入适量的人工盐和酵母片。
5.2中药疗法:党参、黄芪、肉桂、熟附子各25g,干姜、草果、连翘、炙甘草各15g,共研成细末,用开水冲后加适量红糖,候温灌服。诸药加水1000ml,火熬至500ml,1次灌服,每天1剂,连服3剂。肌肉注射三磷酸腺苷50~100mg,每天1次,连续3~5天。
5.3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按患猪体重的大小,取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8~10ml,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续2~3天。接着取红糖(也可用白糖)100~150g,加适量开水溶解,候温,一次灌服或让其自饮,每天2~3次,连续3~4天。
对于大便干硬的可先用温肥皂水灌肠,待干硬粪便冲出后,再用温口服补液盐深部灌肠。对于呕吐的可适量肌肉注射胃复康。喂食和饮水中可适当加入熬煎好的生姜辣椒汤,以刺激机体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体温上升。还可适当升高猪舍温度,铺干净柔软垫草。患病期间坚持每天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抗感染药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56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