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雏鸡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蛋雏鸡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鸡绦虫病混合感染时可造成鸡只大批死亡。过去由于病发率较低,对饲养业危害较小,因而不被饲养业者重视。但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绦虫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有爆发势头,用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给部分养鸡场(户)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绦虫病的临床症状蛋雏鸡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常见的绦虫主要有三种,其中棘沟赖利绦虫头节上有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顶突大,有2列钩,中间宿主是蚂蚁;四角赖利绦虫,头节上有卵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颈节细长,顶突小,上有1-3列钩,中间宿主是蚂蚁或家蝇;轮赖利绦虫较短小,头节上有圆形吸盘,无钩,顶突宽大肥厚,形似轮状,中间宿主是甲虫。

流行病学。发病群体主要是蛋鸡,并且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鸡多为带虫者,流行季节为每年的6-10月,天气较为炎热时。绦虫病的分布广泛,危害较大,一旦感染可常年寄生在鸡体内。该病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营养不良、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最易发生和流行。

2、临床症状

鸡感染后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雏鸡感染时较为严重,病鸡多表现为精神不佳,早期食欲增加,后期则食欲减退,渴欲增强,病鸡的羽毛松乱,没有光泽,逐渐的消瘦,贫血,四肢无力,出现腹泻的症状,排泄的粪便为白色带有黏液和泡沫的稀粪,同时混有白色的绦虫节片,严重时有的病鸡还会排泄带有血样黏液的粪便。当发生严重感染时,病鸡会出现进行性麻痹,双肢瘫痪,从脚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表现为头、颈扭曲,发生瘫痪,最后会因瘦弱或者诱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有的病例过一段时间后会自愈,但是其生产性能受到严重损害,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或者停止生长。病鸡还易继发感染小细菌或者病毒性疾病而使死亡率增加。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肝脏肿大,颜色为土黄色,脂肪变性、易碎,边缘偶见坏死区域。脾脏肿大。病死鸡的肠黏膜肥厚,肠腔内有大量的黏液,伴有恶臭味,肠黏膜有点状出血,严重时可见虫体阻塞肠道,引起肠炎,还有一部会病例可见肠壁上有黄灰色的结核样结节,并且可见结节中央有小的凹陷,其中有虫体寄生,或者有黄褐色的凝乳状栓塞物,还有的会发生疣状溃疡。还有部分鸡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可从肠外侧看到肠道内未消化的饲料,有的鸡肠道内还有绦虫节片。部分病例的腹腔内充满腹水。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诊断时,单纯的根据临床症状并不能确诊,还需要进行剖检和实验室检查才可确诊。患病鸡的肠道剪开后在充足的光线下可看到肠道内有白色带状虫体或者节片,如将肠道置于带黑底的水盘中,更为明显。另外,通过检查活鸡的粪便也可找到白色的孕卵节或者虫卵,也可以对该病进行诊断。在诊断鉴别时要找到绦虫的头节,以鉴定绦虫的品种。

将检出的绦虫头节和虫体末端的孕卵节放在乳酸苯酚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或者可用生理盐水做成临时压片进行观察鉴定。对虫种的鉴别还需要测量节片的长度、头节顶突或吸盘钩、虫卵的大小等,以便于确定绦虫种类,在治疗时有针对性的用药。

5、防治措施

预防。因该病治疗起来相对困难,因此主要以预防为主,由于鸡绦虫病发病需有特定的中间宿主参与,因此在预防与控制鸡绦虫病时,消灭中间宿主是关键,以中断绦虫的生活史。使用杀虫剂消灭中间宿主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对鸡群实施笼养的方式,可以避开与中间宿主要接触,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还要加强鸡舍的卫生清扫工作,及时的清除鸡粪,做好防蝇灭虫的工作。雏鸡要与成鸡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保证营养的摄入充足且全面,可在绦虫病的高发季节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饲料添加剂,如环丙氨嗪等,起到预防的作用。注意加强日常鸡舍的消毒工作,还要定期给鸡群使用药物驱虫,一般建议在鸡群60日龄和120日龄时分别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当鸡群发病后,要及时的隔离治疗,以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鸡群,然后立即对全群进行驱虫。生产中常使用的驱虫药主要有丙硫苯咪唑、硫双氯酚、吡喹酮、氯硝柳胺等,使用方法及用量为丙硫苯咪唑按体重使用15-20mg/kg,晚上驱虫,将药物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每晚1次,3天为1个疗程,不可连续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硫双氯酚按体重使用100-200mg/kg,晚上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吡喹酮按体重使用10-20mg/kg,晚上驱虫,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氯硝柳胺体重使用50-100mg/kg,晚上使用,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在对绦虫病治疗的同时应增加饲料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含量,同时适量的添加一些抗生素,以预防继发细菌混合感染,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养殖环境,增加饲料中的营养浓度。

1、临床症状
鸡群饮水,采食正常;鸡冠、面部及腿部皮肤苍白,贫血症状明显。流行季节为每年6~10月。蛋鸡的产蛋量下降,蛋壳颜色发白;肉鸡亦出现拉血便等症状,但不易发现,易与球虫病和肠毒综合症混淆,整体鸡群表现肉料比下降。发病鸡以产蛋的成鸡为主,少数为肉鸡。
2、解剖变化
肌肉苍白或黄疸;肝脏土黄色,边缘偶见坏死区域;卵泡正常或少量充血,但输卵管内多数有硬壳蛋;初期可见小肠粘膜肥厚、充血、出血或者溃疡姐姐,黏膜面粘液较多,常见出血点,有时可在浆膜面见到出血班。刮取粘膜镜检可发现绦虫头节。棘沟赖利绦虫感染时,在十二指肠黏膜面有肉芽肿性结节,呈粟米粒大小,火山口状凹陷,成虫寄生时。黏膜有针尖大小褐色斑点或者小结节,结节中心下陷,有时可见直径8-10mm溃疡,可在肠腔中发现绦虫成虫。部分病死鸡肠道内有绦虫节片,个别部位绦虫堆积成团,堵住肠管,直肠有血便。

3、病因与发病机理
绦虫的孕卵节片成熟后自动从链体脱落,并随宿主粪便排到界外,被甲虫、蚂蚁、苍蝇等中间宿主吞食后,节片和卵囊被消化,六钩幼虫逸出并钻入中间宿主的体腔内,约经2~3周发育形成似囊尾蚴(温度低时可延长至60d以上),鸡吃到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绦虫病引起的死亡,多数因机械性刺激引起鸡肠黏膜脱落、发炎,甚至溃疡,绦虫分泌物的毒素和代谢物使鸡体中毒而死。
4、防治
①发现粪便中有绦虫节片,用韬线清集中早晨空腹1次投服,即可驱除体内绦虫线虫。③治疗绦虫的同时,可以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含量,适量加入药物防止肠道梭杆菌混合感染,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④定期预防驱虫:60日龄青年鸡,120日龄初产蛋鸡,各驱虫一次。成年产蛋鸡,5月、8月各预防驱虫一次。⑤搞好环境卫生。由于本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每年在苍蝇流行季节,要采取措施消灭苍蝇等中间宿主,墙壁定期喷洒施满易喷剂。对鸡群粪便及时发酵处理,尽量不让鸡只接触粪便。

相关推荐

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鸡肉和鸡蛋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它们含有多种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我国养鸡业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在养殖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疾病的侵扰,使养殖利润大大降低,同时还会造成鸡死亡,葡萄球菌病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该菌的致病性较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环境当中,土壤、空气、饲料、水以及鸡的羽毛、皮肤、黏膜、肠道、排泄物中都有。当鸡皮肤发生损伤或者感染疾病时易感染此病。另外,该病还可以经由呼吸道以及消化道进行传播。该的主要发病群体为1~2月龄的雏鸡,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养殖环境污染严重、鸡群的饲养密度过大以及其他环境条件不适宜,尤其是通风换气不到位而引发该病的发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潮湿季节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季节,并且由于饲养模式不同,发病率也不同,通常笼养模式下的发病率要高于平养模式。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

2、临床症状

1~2月龄的蛋雏鸡患病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关节炎以及脐炎。临床特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急性败血症型。发病后病程较短,鸡在发生急性败血症后,在胸腹部以及腿内侧会有较为明显的水肿症状,从外观看为紫黑色,其中含有血样渗出物。病鸡的羽毛松散、有脱毛的现象,如果皮肤发生破损,会流出褐色或者紫红色的液体,并且大多数的病鸡会排出黄绿色的粪便。

脐炎型。脐炎型发病较急,病程较短,一般刚孵化出的雏鸡发病率较高,病鸡的腹部膨大,脐孑L发炎、肿大,有的病鸡脐部有暗红色或者黄色的分泌物,病程相对较长的则会形成干涸的坏死物。

关节型。这一类型多为慢性经过,病程相对较长,病鸡跛行,不喜站立,或者不能正常站立,常卧地不起,病鸡的食欲尚可,但是采食较为困难,因此逐渐的消瘦,最后会衰弱死亡,尤其是在大群饲养时较为明显。

3、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症型。剖检可见明显的胸部病变,死鸡的胸腹部羽毛稀少,皮肤为紫黑色,有的还有破溃。剪开后可见整个胸腹皮下充血,积有大量的胶胨样的粉红色或黄红色水肿液。肝脏肿大,小叶明显。脾脏可见肿大,并且有坏死灶。心包积液,颜色为黄红色,有的还可见肠炎的变化。

脐炎型。剖检可见肝上有出血点,卵黄的吸收不良,颜色为黄红色或者黑灰色的液体或者其中混有絮状物。

关节炎型。病鸡的趾关节发生肿胀,皮肤发生坏死,颜色为紫黑色,某些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者出血,关节囊内有浆液或浆性纤维素渗出物,病情较为严重的病鸡趾尖发生干枯脱落,甚至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会出现增生畸形。

4、实验室诊断

初步诊断可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无菌取病死鸡的病料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镜检可见视野中有球形,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将上述病料接种在琼脂培养平板上37℃培养24h,可长出表面光滑、不透明、灰白色、体积较小、排列整齐的菌落,并且该菌落在24h以后颜色变为金黄色。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呈葡萄串状排列革兰氏阳性球菌。致病菌株可以分解甘露醇,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可以溶纤维蛋白酶阳性,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化特性。

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高敏感度的药物用于治疗该病。可用纸片法,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磺胺二甲嘧啶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不敏感。

5、防治措施

预防。积极预防是防止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自然界的葡萄球菌随处可见,所以为了防止鸡群患病需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和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加强鸡群的抵抗力,首先要给鸡群提供充足合理的营养,以增加体质。因该病在笼养蛋鸡中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防止蛋鸡皮肤受伤,如果在受伤后要及时的处理。另外,在对鸡群进行免疫、断喙等处理时要做好消毒工作,并要防止发生应激反应。加强环境卫生的控制工作,孵化过程中要加强种蛋的消毒,鸡舍的环境卫生也要注意每天都要清扫,并对鸡舍、工具等进行消毒,调整鸡群的饲养密度,将舍内温度、相对湿度调控到适宜的范围,加强日常的通风换气工作,勤换垫料,以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滋生与繁殖,从而减少该病的发生。

治疗。当鸡群患病后要将病鸡及时的隔离出来,单独饲养,防止继续传染其他健康鸡群。同时还要使用药物对健康鸡群进行全群防治。药物的选择可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定,选择敏感度高的药物,以提高防治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消毒的频率,减少环境中的含菌量,防止疾病大面积的传播。

1、鸡葡萄球菌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病理变化
葡萄球菌广泛存在自然界,任何鸡龄的鸡都有可能感染鸡葡萄球菌,正常情况下鸡自身的免疫力可以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由于有的鸡只的抵抗能力较弱而造成了病变。首先,鸡葡萄球菌主要感染的是年龄在40-80的鸡,感染该病通常可造成20%的死亡率。其次,葡萄球菌病主要在潮湿的雨季多发,通常白羽型鸡的发病率要高于其它类型的鸡只。第三,葡萄球菌病主要是通常外部创伤感染,由到皮肤受损或是黏膜破损,经过空间都可以导致葡萄球病菌侵入鸡只体内,从而给该病的传播带来条件。
1.2主要症状
鸡葡萄球菌病的症状较为明显,由于葡萄球菌病作用于不同部位,因此鸡的症状表现也不同,具体主要有以下类型:首先,急性败血症型,这种类型主要在雏鸡中发生,主要表现为情绪低沉、食欲明显减退,有明显的脱落的现象。有的鸡只会表现出翅膀内侧头颈、腿等部位的炎症,急性改血症型通常持续三天左右时间,如果不能得到有及时救治,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其次,关节炎型,关节炎型主要病发于跖趾关节,常表现为关节的红肿,通过导致鸡只卧地不起,趾端还会有坏疽出现。第三,眼型和肺型,会表现出明显的眼部症状,常在鸡头部位有大量的分泌物,并且肉芽肿现象,最后可导致鸡只的眼部失明。
2、实验室诊断
2.1病原检查
对鸡只感染葡萄菌病的诊断对于治疗有重要作用,是做到对症施治的基本保障。首先,应当在实验室中进行病鸡的检查,主要采用提取病鸡脓汁进行检测的办法。基准,检测过程主要包括涂片,染色和显微镜检测。在检测中可以发现明显的葡萄球菌的整齐排列现象,从而判断是葡萄球菌病。第三,在检测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分离培养的方式,但是这种培养方式用时相对较长,虽然能准确的判断出鸡只感染病毒的状况,但是不利于快速施治。
2.2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法是目前确诊鸡葡萄球菌病的主流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的概率,全面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首先,可以对鸡只体内的抗体情况进行检测,这样可以准确的判断鸡只的感染状况、以往用药的状况,更准确的找到治疗的方法,有助于确定在未来治疗中可使用的药物。其次,可以对抗原进行检查,主要取脑脊液,用CIE滴液进行检测。
3、鸡葡萄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3.1免疫预防
为了有效的避免出现鸡只感染葡萄球菌病的情况,应当及时有效的加强免疫工作。首先,坚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要注重用可消除鸡葡萄菌病的药剂给鸡舍进行有效消毒,尤其注重对日常使用器具的消毒工作,从而防止病原菌的感染问题。目前常用的消毒液有过氧乙酸喷雾剂。其次,鸡葡萄球菌病多发于鸡痘的过程中,因此要做好相关免疫工作,注重相关疾病的防疫措施。第三,要保证疫苗接种的方式正确合理,保证使用防疫药剂的质量,切实按照正确的配比方式有效的为鸡只进行防疫,注重多次防疫的时间间隔,从而全面提高防疫质量。
3.2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是保证降低染病概率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饲养方式可以全面降低鸡只的染病机率。首先,要保证喂食饲料的质量和正确,应当注重补充鸡只需要的各种维生素,通过喂食综合型饲料提高鸡的身体免疫力。其次,注重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要加强对鸡舍的标准化管理,定期的对鸡舍进行全面的清理消毒,严防给病菌留下滋生的空间,同时施行封闭化管理,控制好鸡舍的密度,密切观察鸡只的情况变化。
3.3治疗措施
治疗鸡葡萄球菌应当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密切注重该病流行期的观察工作。首先,应当根据该病的病理机制,对各种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力求在该病的初发期就能有效确诊。其次,在确定该病症的基础上,对鸡只进行药物过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对鸡场病鸡群进行全面的防治,同时注重定期轮换使用不同药物,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第三,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硫酸多黏菌素和电解多维混合使用,主要应当以伴水喂服方式为主,尽量不要选择注射的方式给药,以免造成药量超标,药物残留等问题。第四,中药方式目前也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不仅治疗成本较低,而且治疗安全性相对更高,可以在病发初期采用地骨皮、白头翁、紫草、龙胆草等药物混合浸泡取液喂服。
总之,鸡葡萄球菌病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关键在于全面分析鸡葡萄球病情的基础上,选择准确科学的治疗方法,在有效降低治疗成本的同时,全面提高鸡只质量,保证鸡只的经济价值。为了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应当把工作的重点用在做好预防措施上,重点应当使有正确有免疫方法,加强对鸡舍环境的检疫工作,做好各种重点防控措施,有效避免出现染病事故,从而在根本上起到防治结合的良好效果。

羔羊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羔羊绦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羔羊绦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羔羊小肠内寄生有多种绦虫而导致.病羊在临床上一般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症状严重时发生下痢,且排出的粪便内混杂成熟绦虫节片或者碎片,接着导致贫血、皮毛粗糙、体质虚弱消瘦等,甚至造成大批量羔羊发生死亡,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羔羊绦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羔羊绦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及生活史

扩展莫尼茨绦虫。虫体呈乳白色的长带状,虫体由三部分组成,即头节、颈节、体节。头节呈球形,存在4个吸盘,不存在顶突和小钩。节片的宽度要比其长度大,每个成熟节片内存在2组生殖器官,以对称的形式分布在两侧,每组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由在排泄管内侧分布的数百个睾丸以及雄茎囊、输精管等组成,每组的雌性生殖器官由子宫、卵黄腺、卵巢(呈扇形)等组成。节间腺存在于节片的后缘,呈环状,稀疏排列成一排。

贝氏莫尼茨绦虫。其形态和构造与扩展莫尼茨绦虫基本相似,在外观上较难区分,主要是节间腺存在差异。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条带状,由密集的小点组成,主要集中在每个节片后缘的中间部位分布。

盖氏曲子宫绦虫。虫体长度为1~2m,最宽处能够达到12mm左右。每个节片只存在1组生殖器官,在左右两侧呈不规则的交替排列。雄性囊外伸,导致虫体边缘呈锯齿样;睾丸在排泄管外侧分布,子宫呈横列管状,多处发生弯曲。

中点无卵黄腺绦虫。虫体呈细线状,长度为2~3m或者更长,宽度为2~3mm。节片非常短,且没有明显分节。每个节片内只存在l组生殖器官,且在左右两侧无规律的排列。睾丸存在于排泄管的两侧,没有卵黄腺,且每个孕节子宫分布在节片中央,从而可见虫体中央存在一条白线。

2、临床症状

根据羔羊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以及感染虫体数量不同,会使其表现出轻重不同的症状。病羊通常表现出食欲不振,水肿、贫血以及腹泻等;排出的粪便中混杂虫体节片,有时甚至能够在其肛门处看到一段未完全排出的虫体。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往往呈躺卧状,较难站起,体重快速下降。如果虫体导致肠管发生阻塞,就会引起膨胀和腹痛,甚至由于肠破裂而发生死亡。病羊有时还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肌肉痉挛、盲目转圈、角弓反张等。发病末期,病羊由于严重衰弱而倒地不起,头部仰起,抽搐,频繁做咀嚼运动,并有大量泡沫存在于口腔周围,组中由于全身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对患病羔羊排出的粪便进行仔细观察,确定是否存在节片。如果没有发现节片,则可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粪便中的虫卵进行检查,即在1000mL的沸水中添加400g食盐,完全溶解后使用棉花或者纱布进行过滤,待滤液温度降低到正常温度后备用。取新鲜粪便10g,完全弄碎后放在容器内,接着添加适量的饱和盐水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过滤,接着进行大约30min左右的静置,使用直径为0.5~1.Ocm的金属圈接触液体表面,并将液体抖落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进行镜检。如果发现含有虫卵或者节片,即可确诊发生该病。如果没有发现虫卵和节片,还要考虑绦虫没有发育成熟,但寄生数量过多是依旧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此时建议进行药物诊断性驱虫。另外,也可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如果小肠内存在虫体即可确诊。

4、防治措施

定期驱虫。正常情况下,羊群每年分别在清明前后和霜降时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如果当年雨水较多,还可在夏至到小暑阶段再增加1次驱虫。需要注意的是,羊体内通常存在混合感染多种寄生虫的现象,最好同时使用两种或者多于两种的药物采取联合驱虫,促使驱虫范围增大,增强疗效,并能够减少用药次数。例如,羊可按体重取8mg/kg左旋咪唑、80mg/kg别丁,研成粉末后与适量面粉和50—10g食盐混合均匀,再添加适量水调制,用手握成团状,逐只饲喂;也可肌肉注射5mg/kg左旋咪唑,同时配合内服适量的丙硫咪唑或者别丁;还可按体重内服15mg/kg阿苯咪唑按,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伊维菌素。需要注意的是,采取大群驱虫时要提前进行小群驱虫试验,根据结果以及药效和安全性后,才能够对全群驱虫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消灭中间宿主。及时消灭地螨是预防羊绦虫病的关键措施。根据地螨生活期为春季3月份到秋季11月份,且白天往往在深草皮背或者草根下隐匿,在黎明或者黄昏时才会爬出进行活动,因此要考虑地螨的生活习性对放牧时间合理安排,防止在其活动旺季放牧。

药物治疗。按体重使用75mg/kg硫酸二氯酚,配制成悬浮液后给病羊灌服,确保每只至少使用lg,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使用杀虫散进行治疗,即取00g槟榔,苦楝子、厚朴、鹤虱、贯众、石榴皮各15g,白芍、枳壳各12g,雷丸、蛇床子各20g,其中雷丸研成粉末,其他药物加水煎煮,二者混合均匀后给病羊灌服,每只500mL,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

牛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绦虫病的防治与体会


众所周知,牛绦虫病主要是以裸头科为主的多种绦虫,会寄生在牛的小肠中进而引起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称之为寄生虫病。在所有寄生的绦虫中,以莫尼茨绦虫最为严重,同时也是最常见的。此种虫主要呈现的是大型带状的一种绦虫,颜色为黄色或者是乳白色,虫的长度大概是在1~6m,宽仅为2mm左右,该虫的头部形状近似球形,可以吸附在牛的肠壁上。而绦虫病不但会对牛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造成牛的大批量的死亡。由于有很多的农村养殖户并不是很重视牛的寄生虫病.因此造成很多地区每年到秋季都会有大量的牛因为感染而死亡。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绦虫病的临床症状牛绦虫病的防治与体会。

1、流行情况

牛绦虫病通常是在夏季和秋季发生的较多,而且任何年龄阶段的牛都很容易被感染。其中以6个月以下的牛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是最高的,与此同时,9月份前后因为感染寄生虫病而死亡的牛最多。根据研究可知,主要原因是因为5、6、7月份气温比较高,也是地螨最猖獗的时候。因此当牛吞了地螨之后,便会在2个月之后开始慢慢的发病最终死亡。

2、临床症状

在牛发病的初期,牛的食欲会大大的下降,进而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就会在牛的粪便中发现一些乳白色的似孕卵的节片。再过一段时间,便会有下痢的出现。此时如果选用一些消炎止泻的药物进行治疗,牛的下泄情况应该会有所好转。但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2天之后会继续出现下痢。这个时候就进入比较严重的时期。会出现一些非常明显的贫血,也会看见眼结膜、乳房或者是口腔中有明显的苍白。进行放牧时,也会发现这些牛是跟不上队伍。接下来会发现牛的腹围会渐渐的增大,食欲也会严重的减退,有一部分牛甚至会出现绝食的现象。后期这些牛遇到一些障碍就会倒地,但是将其扶起之后牛还可以继续进行采食。除此之外,会有部分牛会出现痉挛或者是回旋,最后这些牛都会昏迷而死。死亡之后,对其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这些牛的心、肝、肺等器官的颜色都呈现的是淡红色,血液也会稀薄好像水一样。在牛的小肠中能发现大量的虫体。

3、防治

地螨是牛身上绦虫的中间宿主。在温暖与多雨的季节中,地螨通常是在早晨会爬到一些牧草吸收雨露。一旦这些草被牛吞噬之后,就会感染到牛的小肠。所以,进行放牧时,要尽量的避免,可以再露珠渐渐消散之后,再进行放牧。但是由于冬季地螨都会钻人到土壤中的腐败层,所以可以选择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量的元素和多种的维生素,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牛因为缺乏这些微量的元素而啃泥。在每年的6~lO月份,给牛头喂一些较好的驱虫药物,能够很好的预防绦虫病。

对于牛绦虫病的治疗,一般采用的主要是药物治疗,比较常见的药物很多。例如:吡喹酮,每次饲喂的量为8~12mg/kg,也可以饲喂丙硫咪唑,每次饲喂的量为15~20mg/kg,而硫双二氯酚,每次饲喂的量为80~100mg/kg,氯硝柳胺,每次饲喂的量为75~80mg/kg。每周要进行重复用药,每周用药1次。如果严重的,可以将几种药配合使用。

4、体会

养牛户一般都是在农村进行饲养。农村通常都是拥有肥沃的水土,丰盛的牧草。因此,很多养殖户喜欢通过放牧的方式进行喂养。放牧的喂养方式也能很好的促进牛的生长速度,提升牛的产仔率等等。一般情况下,农村养殖大多数为小规模养殖,数量一般都是在15头左右。而养殖户也通常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因此,对于牛的科学养殖的意识都比较差,而对于疫病的防治更是不重视。很多养殖户为了省钱,当牛感染绦虫病之后,也会用药很随意。最终造成牛绦虫病后期伴有严重的腹泻与贫血的症状等。此时,养殖户就会通过注射或者是灌服一些止泻药或者是抗贫血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方法是都不能从根本上除去绦虫病。有部分养殖户虽然也进行驱虫,但是驱虫的药物对绦虫没有任何的效果,又浪费财力。因此,建议养殖户能够多学习一些关于科学养牛的知识,多与兽医的技术人员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养牛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牛绦虫病的常见疾病
由牛带绦虫(牛肉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头节上仅有四个吸盘,成虫较猪带绦虫为长,孕卵节片也较之为长。人是其唯一终宿主,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后,为中间宿主黄牛、水牛等吞食后,在其体内形成囊尾蚴,人们进食不熟的带囊尾蚴的牛肉后受感染。牛带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与猪带绦虫病相似,仅在鉴定患者粪便中节片后才能区分。吡喹酮、氯硝柳胺或槟榔加南瓜子驱虫有效。
如何防治
防治牛带绦虫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改良饮食和卫生习惯,肉类必须煮熟煮透,切生菜和熟菜的刀、砧板要分开,用后应洗刷干净,防止污染。
(2)加强肉类的检验及加工工作。如果食用的肉中没有活的囊尾蚴,人类便不可能感染牛带绦虫。因此,应加强肉类检验及加工工作。
(3)加强屠宰场的工作,严禁出售有牛带绦虫幼虫的牛肉。
(4)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为防止牛感染,应将厕所与牛舍分开,以防牛吃人的大便。
(5)及时治疗病人。常用的中药有槟榔、南瓜子、龙芽草,西药有氨硝柳胺(灭绦灵)、毗喹酮等。具体用法如下:
1)槟榔、南瓜子:晨间空腹服60~80克南瓜子(先碾碎),2小时后再服60~80克;槟榔煎剂200毫升(槟榔要先浸泡后煎);半小时后服硫酸镁,全药服完后约3~4小时排出虫体,本药治愈率达90%以上,且副作用小。(以上为成人用量,小儿酌减)
2)龙芽草:叶芽全粉0.7~0.8克/千克体重或叶芽浸膏40毫克/千克体重,空腹一次顿服,1.5小时后再服硫酸镁,48小时内可排出虫体。
3)氯硝柳胺:成人药量为2~3克,分2次服用,间隔l小时,小儿药量酌减。
4)吡喹酮:10毫克/千克体重,总量不超过0.5克,清晨空腹1次顿服,l~2小时后服泻药,服药当天或次日排出零碎虫体与节片,服药后可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麻疹等,个别可出现心电图改变,所以服药时应遵医嘱或住院治疗。
症状体征
潜伏期为从吞食牛囊尾蚴至粪便中出现虫体节片或虫卵,约需3个月。症状轻重程度与体内寄生虫数有关。
轻者可毫无症状,重者症状明显甚至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为最常见的症状并常成为患者就诊时主诉。妊娠节片多于大便时伴同粪便排出体外,而且常自动地单个或两三个节片相连从肛门爬出,在肛门周围作短时间蠕动,并滑落到会阴或大腿部,患者感到肛门瘙痒不适。几乎100%患者有此症状。
胃肠道症状中以腹痛最为常见,见于约半数病例。腹痛可在上腹部、脐周或无固定位置,可为钝痛、隐痛、刺痛、咬痛或烧灼感,少数患者可有肠绞痛。此外还可有恶心(15.7%~46%)、呕吐(11%)、腹泻(10%~50%)等。食欲减退或亢进都较常见。头昏、神经过敏、失眠、癫痫样发作与晕厥等神经症状以及过敏性瘙痒症、荨麻疹、结节性痒症也在少数病人中出现

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 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大肠杆菌病(本病是由大肠杆菌埃氏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疾病总称),蛋雏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或者慢性的细菌性疾病。常继发或者混合感染多种疾病。该病对养鸡生产危害极大,在诊断时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并注意该菌具有耐药性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1、流行特点

该病在雏鸡中的发病率较高,常与多种疾病,如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虽然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以夏季和冬季为多发季节。并且该病的发病率与日常的饲养管理水平、饲养环境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环境恶劣、卫生条件较差常会诱发此病发生。病鸡和带菌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接触性传播和种蛋传播等。一般健康雏鸡会通过接触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而感染此病。在种蛋孵化时大肠杆菌会通过蛋壳进入蛋内而导致孵化出的雏鸡患有此病。另外,该病常继发或者混合感染其他传染病而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

2、临床症状

雏鸡在发病后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严重时会食欲废绝,渴欲增强,呼吸困难,羽毛蓬乱,双翅下垂,站立不稳,喜卧不喜活动,缩颈垂头,体质虚弱。排泄稀粪或者水样粪便,颜色为灰白色、黄色或者黄绿色,严重时会排血便,并有一定黏度,使得肛门的周围羽毛污秽。随着病程的发展,侵害部位不同,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有的病鸡会扇动翅膀尖叫不安,卧地不起,眼睑肿胀并且有分泌物流出;有的病鸡泄殖腔红肿外翻;有的病鸡会出现脐炎,主要发生在刚出壳的雏鸡,脐乳周围红肿、脐环闭合不全,腹部肿大,呈现红色或者青紫色,排泄的粪便有腥臭味;还有的病鸡有神经症状,表现为抽搐,最终死亡;有少数耐过的雏鸡,会因食欲不振而逐渐的消瘦,表现为发育迟缓。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剖检可见大多数病鸡会表现为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全身脱水,皮肤发紧,肌肉淤血发紫;可见口腔、鼻腔内充满黏液;肝脏肿大,颜色为赤红色或者灰黄色,边缘变厚,表面有纤维素蛋白渗出物附着,并且还伴有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脾脏肿大柔软,表面有白色坏死灶;心包积液,内有大量的淡黄色浑浊液,心包囊壁有黄白色的纤维性蛋白渗出物,心脏肿大,心壁肌肉变薄,在心肌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肉芽;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气囊壁浑浊变厚,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生渗出物;肠道黏膜出血,易剥落,整个肠管为紫色,有时肠管会与腹膜黏连;卵黄吸收不良,表现为有干酪样或者变成黄绿色稀薄的蛋黄。

4、诊断方法

诊断该病时,除了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还要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可无菌挑取病雏鸡的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视野中有大量的两端钝圆,呈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用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雏鸡的病料处理后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圆形、半透明、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可见圆形、光滑、微隆起、湿润发光、大小均一的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可见深紫色、湿润、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挑取菌落,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进行药敏实验,使用纸片法对分离得到的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发现,该菌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高敏,对林可霉素、阿米卡星中敏,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土霉素、四环素不敏感。另外,还可分离菌株进行生化试验,结果可见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并产酸产气,不能分解蔗糖,尿素,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产生吲哚,则可确认为大肠杆菌病。

5、防治措施

对于该病要防重于治,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舍的环境卫生,除了要加强日常的清洁外,还要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全面的消毒。做好鸡舍环境的控制工作,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适当降低鸡群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减少舍内有害气体和尘埃的含量。给鸡群提供营养适宜的饲料,以确保雏鸡摄入充足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同时,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合理的对雏鸡接种相关的疫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在接种疫苗的前后3-5天,给雏鸡服用多维,以减少接种产生的应激。还可对雏鸡的饲料或者饮水中投入氟苯尼考进行药物预防。

当发现雏鸡患病后,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隔离治疗,因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并且耐药性较强,治疗时所使用的药物要经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感的抗生素对症治疗,才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主要案例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无继发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因经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它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多发病之一。
临床表现
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很大关系。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
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推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死亡不见明显高峰。
(2)在育雏期间其中包括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本病发生。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由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或正值潮湿多雨闷热季节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以原发感染为主。另外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白痢、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不高,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鸡群死淘率增加。病鸡临床表现有如鸡冠萎缩、下痢、食欲下降等表现。
3、病理剖检变化初生雏鸡脐炎死后可见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新生雏以下痢为主的病死鸡以及脐炎致死鸡均可见到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有时见到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与霉形体混合感染的病死鸡,多见肝脾肿大,肝包膜增厚,不透明呈黄白色,易剥脱。在肝表面形成的这种纤维素性膜有的呈局部发生,严重的整个肝表面被此膜包裹,此膜剥脱后肝呈紫褐色;心包炎,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气囊炎也是常见的变化,胸、腹等气囊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黄。
有的病死鸡可见输卵管炎,粘膜充血,管腔内有不等量的干酪样物,严重时输卵管内积有较大块状物,输卵管壁变薄,块状物呈黄白色,切面轮层状,较干燥。有的腹腔内见有外观为灰白色的软壳蛋。
较多的成年鸡还见有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见有蛋黄液广泛地布于肠道表面。稍慢死亡的鸡腹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样物粘在肠道和肠系膜上,腹膜发炎,腹膜发炎,腹膜粗糙,有的可见肠粘连。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较少见到。小肠、盲肠浆膜和肠系膜可见到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易分离,肝脏则表现为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
其它如眼炎、滑膜炎、肺炎等只是在本病发生过程中有时可以见到。
总之,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和较典型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临床诊断
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枝原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
防治方法
鉴于该病的发生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预防本病首先是在平时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逐步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认真落实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另外应搞好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工作。所有这些对预防本病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鸡群发病后可用药物进行防治。在防治本病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几乎没有治疗作用。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新霉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已经出现且有增多趋势。因此防治本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或选用本场过去少用的药物进行全群给药,可收到满意效果。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痊愈。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出现。鸡已患病,体内已造成上述多种病理变化的病鸡治疗效果极差。
本病发生普遍,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药物治疗效果逐渐降低而且又增加了养鸡的成本。国内已试制了大肠杆菌死疫苗,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经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制苗菌株应该采自本地区发病鸡群的多个毒株,或本场分离菌株制成自家苗使用效果较好。种鸡在开产前接种疫苗后,在整个产蛋周期内大肠杆菌病明显减少,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有所提高,减少了雏鸡阶段本病的发生。
在给成年鸡注射大肠杆菌油佐剂苗时,注苗后鸡群有程度不同的注苗反应,主要表现精神不好,喜卧,吃食减少等。一般1-2天后逐渐消失,无须进行任何处理。因此应在开产前注苗较为合适。开产后注苗往往会影响产蛋。

预防指南
1、优化环境
(1)选好场址和隔离饲养,场址应建立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最少500m),特别要远离其他禽场,屠宰或畜产加工厂。生产区与生产区及经营管理区分开,饲料加工、种鸡、育雏、育成鸡场及孵化厅分开(相隔500m)。
(2)科学饲养管理:禽舍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饲料和管理均应按规定要求进行。
(3)搞好禽舍空气净化:降低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和积聚是养鸡场必须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常用方法如下:
①饲料内添加复合酶制剂:如使用含有β~葡聚糖的复合酶,每吨饲料可按1kg添加,可长期使用。
②饲料内添加有机酸:如延胡索酸、柠檬酸、乳酸、乙酸及丙醇等。
③使用微生态制剂:A:可赛优;B:EM制剂,国产商品名称为“亿安”。
④药物喷雾:A、过氧乙酸,常规方法是用0.3%过氧乙酸。按30ml/m3喷雾,每周1~2次,对发病鸡舍每天1~2次。B、多聚甲醛:在25m2垫料中加入4.5kg多聚甲醛,它可和空气中氨中和,氨浓度很快下降到5×10-6,但21d后又回升到100×10-6,因此应重新使用。
⑤惠康宝使用:该制剂是由丝兰科植物茎部提取物,主要成分是沙皂素。
⑥寡聚糖又称寡糖,A、糖萜素,使用方法,蛋鸡(鸭)400×10-6(配以25%大蒜素50×10-6),肉仔鸡400~450×10-6,猪300~350×10-6拌料。B、飞尔达2000,使用添加剂0.1%(抖料或饮水),发病群(如MD、ND、IB、IBD、AI)等增加0.2%~0.5%,连用3~5d后,再按0.1%添加使用。C、速达菌毒清,使用方法:肉仔鸡保健程序,1~10日龄、21~30日龄、31~40日龄及41~50日龄各阶段饮用4~5d,每毫升速达菌毒清加水1kg饮用。蛋鸡保健程序,每隔10d饮水4d,其他同上。
⑦机械清除:及时清粪,并堆积密封发酵,及时通风换气。
⑧重视环境治理,饲养场地绿化,种草植树。
2、加强消毒
(1)种蛋,孵化厅及禽舍内外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以减少种蛋、孵化和雏鸡感染大肠杆菌及其传播。
(2)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可使用颗粒饲料,饮水中应加酸化剂(唬利灵)或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剂;采用乳头饮水器饮水,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
(3)灭鼠、驱虫。
(4)禽舍带鸡消毒有降尘、杀菌、降温及中和有害气体作用。
3、加强种鸡管理
(1)及时淘汰处理病鸡。
(2)进行定期预防性投药和做好病毒病、细菌病免疫。
(3)采精、输精严格消毒,每鸡使用一个消毒的输精管。
4、提高禽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1)疫苗免疫:可采用自家(或优势菌株)多价灭活佐剂苗。一般免疫程序为7~15日龄,25~35日龄,120~140日龄各一次。
(2)使用免疫促进剂:首选乳化维生素ADE,左旋咪唑200×10-6。Vc(高稳西为微囊化Vc)按0.2%~0.5%拌饲或饮水;VA1.6~2万u/kg饲料拌饲;加强维他旺多维按0.1%饮水连用3~5d。
亿妙灵:可以用于细菌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的治疗,提高疫苗接种免疫效果,对抗免疫抑制和协同抗菌素的治疗。使用方法,预防:1:2000倍,治疗:1000倍,加水稀释,每天1次,1h时内饮完,连用3d(预防)及5d(治疗)。
(3)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如ND、IB、IBD、MD、及AI等。
(4)控制好枝原体,传染性鼻炎等细菌病,可做好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
5.药物防治
应选择敏感药物在发病日龄前1~2d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作紧急治

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 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PV)引起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弱毒疫苗免疫进行预防。鸡痘病主要危害雏鸡,会导致雏鸡的死亡率升高。该病是由于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接触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渐的升高,严重威胁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工作。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1、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进行诊断。鸡痘在雏鸡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较高,并且雏鸡在患病后的死亡率也较高。传染源为病鸡或者带毒鸡。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脱落或者碎散的痘痂通过工作人员的衣物、车辆、工具、注射器、空气、皮肤或者黏膜损伤将病毒带入。鸡痘的发病率为10%~70%不等,死亡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黏膜型和混合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夏季、秋季以及初冬患皮肤型的较多,冬季患黏膜型的较多。夏季则以混合型为主。该病的主要诱因、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高低主要由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饲养密度、鸡舍潮湿程度以及鸡群的营养状况决定。另外,该病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寄生虫病等,会使雏鸡的病情加剧,死亡率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10天,有的长达2周,如果发生混合感染则病程更长。该病的症状较为明显,根据痘疹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黏膜型、皮肤型,或者两者的混合型。如果是单纯的鸡痘病,皮肤型主要可在病鸡少毛或者无毛的部位皮肤有痘疹,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当痘疹逐渐增大后会发生相互的融合,形成高于皮肤表面的灰褐色的厚痂,发果在眼部会导致眼睑封闭。黏膜型则可在鸡的口腔和咽喉的黏膜上有黄白色的小结节,逐渐增大后形成一种坏死性不易脱落的假膜,从而使病鸡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混合型则是皮肤以及黏膜均被损坏。如果与其他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后则在表现为鸡痘的临床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具体要视继发感染的疾病来判断。

根据病理变化诊断。各种鸡痘类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如果是单纯的感觉鸡痘病毒,则内脏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在皮肤或者口腔、咽喉的黏膜处有痘疹或者假膜,有时会在气管的局部位置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有个别病例会出现肝脏肿大,盲肠以及扁桃体轻微肿胀。当与其他病菌发生继发感染时,因感染的病菌种类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例如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除了会在病鸡皮肤、黏膜处可见痘疹、假膜外,同时还会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心包膜混浊、黏连,并且在膜上附着有纤维素性蛋白,肝脏发生肿大,并且质地变硬,肠管壁增厚,有弥漫性出血。

根据实验室诊断。对皮肤型鸡痘病通过典型症状即可确诊,而黏膜型则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进行初步的诊断后,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法、PCR、免疫荧光技术等。

2、防控措施

鸡痘病的防治需采用综合的技术措施,要从多方面人手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环境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注重日常的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免疫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末夏初,选择鸡痘病毒疫苗进行免疫,蛋雏鸡要在7日龄开始接种,一般在免疫后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产生免疫力,雏期的免疫期为2个月,第二次免疫则要在蛋鸡开产前或者3月龄前进行。最适宜的免疫就去是刺种方法,效果最好,不宜使用肌肉注射和饮水免疫。在接种时不宜刺种过深,以刺破皮肤液体渗入皮肤即可。接种后的7~l5天要观察皮肤是否有黄色的突起或者痘痂长出,如果没有则说明免疫失败,需要补种。

如果发病,要立即对病鸡进行隔离饲养与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则要及时的淘汰处理,要通过焚烧或者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未发病的鸡群则要进行紧急的接种,同时还要对环境、工具、料槽、水槽以及病鸡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毒,一般需要连续消毒10天。对于不同类型的鸡痘要对症治疗。对于皮肤型,可先用消毒过的镊子将痘疹小心的剥离,然后涂上碘酒。对于黏膜型则可用镊子将口腔黏膜上的假膜剥掉,再使用1%的高锰酸钾清洗,涂上碘甘油。在治疗时要将剥离的痘痂、假膜烧掉或者深埋,不可乱扔,以防止病毒扩散。另外,还可以使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对于发病鸡群要全群连饮病毒灵5天,在饮水中添加卡那霉素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同时可使用中药治疗,建议药方为:龙胆90g、板蓝根60g、升麻50g、野菊花40g、金银花40g、甘草30g、连翘30g加工成细末,每天按每只鸡1.5g拌于饲料中,分上下午饲喂病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56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