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鸡肉和鸡蛋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它们含有多种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我国养鸡业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在养殖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疾病的侵扰,使养殖利润大大降低,同时还会造成鸡死亡,葡萄球菌病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蛋雏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该菌的致病性较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环境当中,土壤、空气、饲料、水以及鸡的羽毛、皮肤、黏膜、肠道、排泄物中都有。当鸡皮肤发生损伤或者感染疾病时易感染此病。另外,该病还可以经由呼吸道以及消化道进行传播。该的主要发病群体为1~2月龄的雏鸡,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养殖环境污染严重、鸡群的饲养密度过大以及其他环境条件不适宜,尤其是通风换气不到位而引发该病的发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潮湿季节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季节,并且由于饲养模式不同,发病率也不同,通常笼养模式下的发病率要高于平养模式。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

2、临床症状

1~2月龄的蛋雏鸡患病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关节炎以及脐炎。临床特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急性败血症型。发病后病程较短,鸡在发生急性败血症后,在胸腹部以及腿内侧会有较为明显的水肿症状,从外观看为紫黑色,其中含有血样渗出物。病鸡的羽毛松散、有脱毛的现象,如果皮肤发生破损,会流出褐色或者紫红色的液体,并且大多数的病鸡会排出黄绿色的粪便。

脐炎型。脐炎型发病较急,病程较短,一般刚孵化出的雏鸡发病率较高,病鸡的腹部膨大,脐孑L发炎、肿大,有的病鸡脐部有暗红色或者黄色的分泌物,病程相对较长的则会形成干涸的坏死物。

关节型。这一类型多为慢性经过,病程相对较长,病鸡跛行,不喜站立,或者不能正常站立,常卧地不起,病鸡的食欲尚可,但是采食较为困难,因此逐渐的消瘦,最后会衰弱死亡,尤其是在大群饲养时较为明显。

3、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症型。剖检可见明显的胸部病变,死鸡的胸腹部羽毛稀少,皮肤为紫黑色,有的还有破溃。剪开后可见整个胸腹皮下充血,积有大量的胶胨样的粉红色或黄红色水肿液。肝脏肿大,小叶明显。脾脏可见肿大,并且有坏死灶。心包积液,颜色为黄红色,有的还可见肠炎的变化。

脐炎型。剖检可见肝上有出血点,卵黄的吸收不良,颜色为黄红色或者黑灰色的液体或者其中混有絮状物。

关节炎型。病鸡的趾关节发生肿胀,皮肤发生坏死,颜色为紫黑色,某些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者出血,关节囊内有浆液或浆性纤维素渗出物,病情较为严重的病鸡趾尖发生干枯脱落,甚至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会出现增生畸形。

4、实验室诊断

初步诊断可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无菌取病死鸡的病料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镜检可见视野中有球形,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将上述病料接种在琼脂培养平板上37℃培养24h,可长出表面光滑、不透明、灰白色、体积较小、排列整齐的菌落,并且该菌落在24h以后颜色变为金黄色。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呈葡萄串状排列革兰氏阳性球菌。致病菌株可以分解甘露醇,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可以溶纤维蛋白酶阳性,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化特性。

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高敏感度的药物用于治疗该病。可用纸片法,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磺胺二甲嘧啶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不敏感。

5、防治措施

预防。积极预防是防止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自然界的葡萄球菌随处可见,所以为了防止鸡群患病需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和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加强鸡群的抵抗力,首先要给鸡群提供充足合理的营养,以增加体质。因该病在笼养蛋鸡中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防止蛋鸡皮肤受伤,如果在受伤后要及时的处理。另外,在对鸡群进行免疫、断喙等处理时要做好消毒工作,并要防止发生应激反应。加强环境卫生的控制工作,孵化过程中要加强种蛋的消毒,鸡舍的环境卫生也要注意每天都要清扫,并对鸡舍、工具等进行消毒,调整鸡群的饲养密度,将舍内温度、相对湿度调控到适宜的范围,加强日常的通风换气工作,勤换垫料,以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滋生与繁殖,从而减少该病的发生。

治疗。当鸡群患病后要将病鸡及时的隔离出来,单独饲养,防止继续传染其他健康鸡群。同时还要使用药物对健康鸡群进行全群防治。药物的选择可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定,选择敏感度高的药物,以提高防治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消毒的频率,减少环境中的含菌量,防止疾病大面积的传播。

1、鸡葡萄球菌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病理变化
葡萄球菌广泛存在自然界,任何鸡龄的鸡都有可能感染鸡葡萄球菌,正常情况下鸡自身的免疫力可以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由于有的鸡只的抵抗能力较弱而造成了病变。首先,鸡葡萄球菌主要感染的是年龄在40-80的鸡,感染该病通常可造成20%的死亡率。其次,葡萄球菌病主要在潮湿的雨季多发,通常白羽型鸡的发病率要高于其它类型的鸡只。第三,葡萄球菌病主要是通常外部创伤感染,由到皮肤受损或是黏膜破损,经过空间都可以导致葡萄球病菌侵入鸡只体内,从而给该病的传播带来条件。
1.2主要症状
鸡葡萄球菌病的症状较为明显,由于葡萄球菌病作用于不同部位,因此鸡的症状表现也不同,具体主要有以下类型:首先,急性败血症型,这种类型主要在雏鸡中发生,主要表现为情绪低沉、食欲明显减退,有明显的脱落的现象。有的鸡只会表现出翅膀内侧头颈、腿等部位的炎症,急性改血症型通常持续三天左右时间,如果不能得到有及时救治,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其次,关节炎型,关节炎型主要病发于跖趾关节,常表现为关节的红肿,通过导致鸡只卧地不起,趾端还会有坏疽出现。第三,眼型和肺型,会表现出明显的眼部症状,常在鸡头部位有大量的分泌物,并且肉芽肿现象,最后可导致鸡只的眼部失明。
2、实验室诊断
2.1病原检查
对鸡只感染葡萄菌病的诊断对于治疗有重要作用,是做到对症施治的基本保障。首先,应当在实验室中进行病鸡的检查,主要采用提取病鸡脓汁进行检测的办法。基准,检测过程主要包括涂片,染色和显微镜检测。在检测中可以发现明显的葡萄球菌的整齐排列现象,从而判断是葡萄球菌病。第三,在检测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分离培养的方式,但是这种培养方式用时相对较长,虽然能准确的判断出鸡只感染病毒的状况,但是不利于快速施治。
2.2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法是目前确诊鸡葡萄球菌病的主流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的概率,全面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首先,可以对鸡只体内的抗体情况进行检测,这样可以准确的判断鸡只的感染状况、以往用药的状况,更准确的找到治疗的方法,有助于确定在未来治疗中可使用的药物。其次,可以对抗原进行检查,主要取脑脊液,用CIE滴液进行检测。
3、鸡葡萄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3.1免疫预防
为了有效的避免出现鸡只感染葡萄球菌病的情况,应当及时有效的加强免疫工作。首先,坚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要注重用可消除鸡葡萄菌病的药剂给鸡舍进行有效消毒,尤其注重对日常使用器具的消毒工作,从而防止病原菌的感染问题。目前常用的消毒液有过氧乙酸喷雾剂。其次,鸡葡萄球菌病多发于鸡痘的过程中,因此要做好相关免疫工作,注重相关疾病的防疫措施。第三,要保证疫苗接种的方式正确合理,保证使用防疫药剂的质量,切实按照正确的配比方式有效的为鸡只进行防疫,注重多次防疫的时间间隔,从而全面提高防疫质量。
3.2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是保证降低染病概率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饲养方式可以全面降低鸡只的染病机率。首先,要保证喂食饲料的质量和正确,应当注重补充鸡只需要的各种维生素,通过喂食综合型饲料提高鸡的身体免疫力。其次,注重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要加强对鸡舍的标准化管理,定期的对鸡舍进行全面的清理消毒,严防给病菌留下滋生的空间,同时施行封闭化管理,控制好鸡舍的密度,密切观察鸡只的情况变化。
3.3治疗措施
治疗鸡葡萄球菌应当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密切注重该病流行期的观察工作。首先,应当根据该病的病理机制,对各种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力求在该病的初发期就能有效确诊。其次,在确定该病症的基础上,对鸡只进行药物过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对鸡场病鸡群进行全面的防治,同时注重定期轮换使用不同药物,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第三,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硫酸多黏菌素和电解多维混合使用,主要应当以伴水喂服方式为主,尽量不要选择注射的方式给药,以免造成药量超标,药物残留等问题。第四,中药方式目前也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不仅治疗成本较低,而且治疗安全性相对更高,可以在病发初期采用地骨皮、白头翁、紫草、龙胆草等药物混合浸泡取液喂服。
总之,鸡葡萄球菌病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关键在于全面分析鸡葡萄球病情的基础上,选择准确科学的治疗方法,在有效降低治疗成本的同时,全面提高鸡只质量,保证鸡只的经济价值。为了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应当把工作的重点用在做好预防措施上,重点应当使有正确有免疫方法,加强对鸡舍环境的检疫工作,做好各种重点防控措施,有效避免出现染病事故,从而在根本上起到防治结合的良好效果。

相关阅读

猪的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猪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猪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一种细菌性疾病。前者通常引起猪渗出性皮炎,也叫做仔猪油皮病;后者主要是引起坏死性葡萄球菌皮炎、慢性或者急性乳腺炎以及乳房脓疱病。该病通常是5~10日龄的哺乳仔猪容易发生,而成年猪往往会发生慢性感染,应加以防范。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的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猪葡萄球菌病主要是哺乳仔猪发生,病猪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被毛逆立、杂乱,眼结膜潮红。仔猪最早在2日龄就会出现发病,有时甚至在出生时就感染病菌,经过12h左右就会在全身出现干燥的鳞屑或者鳞片。4~6日龄的仔猪通常突然出现发病,初期在眼睛周围、面颊、耳廓、鼻部、背部皮肤以及下腹部、肛门周围等没有被毛的皮肤处出现红斑,皮肤病变快速发展,一般在24~48h左右就能够扩散至全身。接着形成大小为3~4mm的微黄色水泡,并快速发生破裂,有清亮的黏液或者浆液渗出,往往与污物、皮脂和皮屑相混合结块覆盖在皮肤上,并逐渐变成黑色痂皮,当其干燥后会形成黑褐色或者棕褐色的厚痂皮,质地坚硬,并发生横纹龟裂,散发恶臭气味,全身外表如同涂抹一层煤烟。病猪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被毛粗乱,且由于渗出物而直接发生黏连,接着会出现溃疡,甚至蹄球部角质发生脱落。如果人为将痂皮强行剥除,会露出多汁的红色创面,往往附着混杂血液的浆液或者脓性分泌物。症状严重时体重会快速下降,并在24h内发生死亡,大部分会经过10天后逐渐死亡。症状严重的病猪会停止吮乳,部分四肢关节发生肿大,无法站立,全身震颤,部分皮肤会明显增厚、过于干燥以及发生龟裂,且呼吸困难,出现脱水,体质衰弱,最终由于败血而死亡。病猪耐过后,皮肤细胞会逐渐恢复,30~40天之后厚痂皮会发生脱落。

大于10日龄的仔猪发病后,会导致蹄部、膝、肘、跗关节处的皮肤发生坏死,部分蹄底部发生肿胀,部分在耳后根面部、眼眶边缘、关节存在突出的肿胀物,呈蚕豆至红枣粒大小不等,触之具有痛感,初期肿胀物比较坚硬,之后逐渐变软,触摸存在波动感,对其进行穿刺会有淡灰白色的稀薄脓汁流出。部分由于不断磨擦导致表面发生破溃,并有灰白色或者黄色混杂血样的脓汁流出,并散发臭味。

2.实验室检查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猪没有发生破溃脓疱中的浓汁,或者将痂皮剥掉后在创面轻轻刮取适量分泌物,将病理接种在100m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增菌培养,发现增菌液明显混浊。此时轻轻摇动增菌液,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取不同样品增菌液分别接种在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上、卵黄高盐琼脂平板和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对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会长出黄色或者灰白色的圆形菌落,边缘光滑,明显隆起;血琼脂平板上长出不透明的灰白色菌落,明显隆起,边缘光滑,表明湿润,室温放置一段时间,有些菌落会逐渐变成淡黄色;卵黄高盐琼脂上长出直径为1mm的金黄色或者淡黄色小菌落,呈圆形,明显隆起,边缘整齐,周围存在乳浊圈;甘露醇高盐琼脂上长出直径在1mm左右的金黄色或者淡黄色圆形小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明显隆起,周围存在黄色环。

染色镜检。挑取典型菌落接种到普通斜面营养培养基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淡黄色菌落,经过一段时间有些菌落会变为金黄色。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发现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单个、成对或者葡萄串状排列,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该病在早期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如果发生严重感染,则治疗效果较差,要及时进行淘汰。病猪要采取隔离饲养,彻底清扫猪舍后要使用1:3000稀释的消毒王进行全面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可使用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患病仔猪全身,接着用于净毛巾擦干,然后在全身喷洒适量的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病猪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5mg/kg阿莫西林,配合每头注射3mL/kg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对于患病母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kg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主要成分是黄芪多糖、氟苯尼考等),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

加强饲养管理。该病要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则,要求猪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避免发生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提高机体抗病力。确保猪舍干燥、清洁,保持通风良好,控制猪群密度适宜,避免发生各种应激反应。猪舍、用具以及周围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并注意及时更换使用不同消毒药物,确保环境中的含菌量减少,避免猪感染该病。一般常选择使用0.3%过氧乙酸30mL/m2,使用喷雾器进行喷洒,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另外,也可喷洒复合酚,或者使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或者使用2%氢氧化钠、卫康进行消毒,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加强对饲养人员进行消毒,不允许非工作人员进入猪场,防止带人病菌。

介绍一下葡萄球菌病,猪的葡萄球菌病感染主要是由猪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前者,猪葡萄球菌主要是引起猪的渗出性皮炎,俗称“油皮病”;后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可造成猪的乳腺炎、坏死性皮炎和猪乳房的脓疱病。下面我们执业兽医师给大家逐一“展示”。

临床症状

葡萄球菌可以感染新生2日龄至8周龄左右的仔猪,典型病例表现为全身性皮炎(不痒),皮肤病变很快,从发现一小片后,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就蔓延到全身。

发病猪食欲不振和脱水,发病初期在眼睛周围、耳廓、面颊及鼻背部皮肤,以及肛门周围和下腹部等无毛处出现红斑,成为3至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泡并迅速破裂,渗出清朗透明的粘液。这些粘液经常与灰尘、泥土、粪便等等混合,干燥后形成黑褐色坚硬厚痂皮,并呈现横纹、龟裂,并且有臭味,用手一摸,像是接触棉油一样,故称为“猪油皮病”。严重的病猪体温迅速减轻并会在24小时内死亡,大多数是在发病10天左右死亡。

案例分析

此病,不只是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发病、死亡,其实大的到50公斤以上的病猪也有!甚至母猪也有出现!只是日龄较大的猪多表现为局限性病变,病变多出现在猪的耳尖、头部、肷部和四肢末端。

近期我们平台就遇到的一个特殊案例,一个1000头的育肥猪场,有三分之一的猪死亡竟是因为这病!并且都是体重在30公斤-40公斤的猪!经过到相关实验室做细菌分离试验,我们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预防控制

猪葡萄球菌其实是猪场常在菌,是成年猪皮肤上的正常菌群。病猪的感染多是因为由于外界因素等造成表皮的创伤、裂口而导致。所以,我们执业兽医师建议猪场产房饲养人员要加强对仔猪的护理,避免仔猪间因为争抢奶头等而争斗!同时,剪牙、断尾、断脐等要严格按照标准规程去做。其他阶段的猪,要经常巡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采取措施!

执业兽医师建议:猪舍用碘制剂消毒剂消毒。对早期发病的猪可以用碘酊涂抹清洗或者用凡士林+青链霉素涂抹出现炎症的地方。配合恩诺沙星+头孢肌注,一般3-5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另外执业兽医师推荐一个小偏方,供参考!用一斤75%的酒精泡两包烟,泡一天。第二天喷猪身上,一次见效,四五天后自然康复。严重感染后期的猪,不建议治疗,应及早淘汰处理。一般情况是,仔猪往往发病较多,整窝仔猪感染,且死亡率高。经常发病的猪场,可以用自家苗(葡萄球菌灭活疫苗)分别于产前第4周和第2周对母猪进行免疫。

本病重在预防,在做好基础性疫苗(如猪瘟、圆环病等)之外,环境控制是首要任务!猪舍环境依旧脏乱差,再好的治疗方案也是白搭。


鹅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一种慢性或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叫传染性关节炎,一般呈散发性,慢性感染为主,临床上以鹅关节肿胀、行走障碍为主要特征。是由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主要是由于皮肤存在损伤而感染病菌。成年鹅发病后往往呈慢性关节炎及趾瘤,幼鹅发病后往往常呈急性败血症。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在多雨、闷热、多雨潮湿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鹅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脐炎型。通常是1-3日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怕冷,双翅张开,眼睛半闭。腹部明显膨大,脐部发炎、肿大,局部呈黄红色或者紫黑色,触感硬实,也叫做“大肚脐”。通常在2-5天内发生死亡。

急性败血型。通常是小于2周龄的幼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眼睛半闭半睁,缩颈垂翅,怕冷。胸腹部外观呈黑色,发生浮肿,存在较多的渗出物或者血液,触摸具有波动感,部分会发生破溃,并有紫红色或者茶色或液体流出,导致周围羽毛被污染。发生下痢,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的稀粪。病鹅往往突然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3-6天。

关节炎型。通常是中龄鹅或者种鹅容易发生。病鹅初期体躯局部发热,双腿软弱无力,拒绝行走,站立时经常抬脚,驱赶时会出现跳跃或者跛行。趾、跖关节以及周围的腱鞘、肌腱发生炎性肿胀,呈紫黑色或者紫红色,触感硬实,长时间之后肿胀会发生破溃或者形成结痂。种鹅脚底存在擦伤而感染病菌后,会导致感染局部出现不同大小的疙瘩,也叫做趾瘤病。病鹅由于采食、行走困难而日渐消瘦,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鹅即使痊愈也会生长缓慢,且在较长时间内依旧出现跛行。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学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关节炎渗出液、脾脏和肝脏直接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发现病料中存在革兰氏阳性的圆形球菌,主要呈单个、短链或者葡萄串状排列,没有鞭毛、荚膜,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分离培养。取以上病料在鲜血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涂片镜检,然后再将疑似菌落在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的生长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来鉴定细菌。挑取疑似菌落在营养肉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用于纯化细菌养。鲜血平板上会长出圆形不透明的金黄色的较大菌落,表面光滑、突起,周围存在明显的溶血环;Baird-Parker平板上长出直径为2-3mm的圆形菌落,呈灰黑色,边缘颜色较浅,突起,表面湿润、光滑,周围存在一条混浊带,而其外层会形成一个透明圈;肉汤会变得混浊。

动物试验。取8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只,其中对照组注射o.2mL灭菌营养肉汤,试验组注射相同剂量经过18h培养的分离菌株肉汤培养物。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而试验组小白鼠经过40h开始发生死亡,经过120h有2只死亡,另外2只减少活动,被毛松散且无光泽,往往在饲养笼的角落蹲伏。取病死小白鼠腹腔积液和肝脏组织在鲜血平板上接种,能够分离到被检菌。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发现病鹅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可使用妥布霉素注射液,如果病鹅数量较少,可按体重肌内注射o.5-1mLjkg妥布霉素针剂,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按体重肌内注射2.5万-3万IUjkg(即5-10m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o.Ol%-o.02%比例的红霉素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5-20mgjkg氨苄青霉素,连续使用5天。也可按每100kg饮水添加10g盐酸沙拉沙星混饮,连续使用3天,或者按每40kg饲料中添加10g混饲,连续使用3天。需要注意,葡萄球病菌比较容易形成抗药性,因此最好选择使用当地、该鹅场不常使用的药物,或者同时混合使用几种药物或者交替使用。

中药治疗。取400g鲜小蓟,甘草、大黄各50g,黄柏、黄芩、黄连各100g,连续进行3次煎煮后作饮水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方中黄柏、黄芩、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大黄具有泻热泻火、改积异滞、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小蓟主要用于止血,甘草调和诸药。通过现代药理实验,发现黄柏、黄芩、黄连具有较强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小蓟能够明显缩短出血时间,且能够抑制葡萄球菌等;大黄既能够加速肠道排出毒素,具有加强的抵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还能够加速血液凝固,从而有效止血,且采取口服还具有收敛作用;甘草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以上各药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治疗该病。

加强饲养管理。鹅群不仅要供给全价日粮,并搭配适量的青绿饲料,还要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对于没有发病的鹅,要在基础日粮中适当增加禽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用量,用于预防发病。鹅舍必须严格消毒,尤其是孵化房和鹅舍要经常进行消毒,以有效控制该病。一般来说,环境、场地以及用具等要使用浓度为1:800的双链季胺盐络碘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将病原菌彻底消灭。

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
(1)病原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为圆形,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革兰染色呈阳性反应。一般培养基均可生长。
(2)流行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鹅体。细菌随血液可移行至全身,并引起关节炎症。另外,若孵化室环境不卫生,种蛋没有彻底消毒,外壳污秽,易使葡萄球菌通过蛋壳的孔隙进入蛋内,使胚胎感染,这样在小鹅孵出时由脐带感染,常因脐炎和发生葡萄球菌性的败血症而造成大批死亡。
(3)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常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一般病程为2~6夭,常发生败血症死亡。慢性病鹅常在跗、趾、肘关节处表现发炎肿胀,患鹅常行走困难,伏地不愿行动,因久卧可见胸部龙骨上发生浆液性滑膜炎。慢性病例病程可达2~3周,最后常见患鹅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4)剖检病变患败血症而死亡的病鹅可见皮肤、黏膜、浆膜发生水肿、充血和出血。慢性病例关节软骨上常出现糜烂及干酪样物质覆盖,腿部肌肉萎缩。
(5)诊断急性病例一般不易诊断,慢性病例也只能做疑似诊断。确诊需从心、肝、脾等脏器采取病料,慢性病例可以从肿胀的关节取关节腔内的液体,进行涂片染色。发现葡萄球菌或自病料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可确诊。
(6)防治预防本病一定要注意搞好孵化室、种蛋及各种用具的清洁卫生工作,坚持定期消毒,防止感染。刚出生的雏鹅应投服抗菌药物预防。如用氨苄青霉素饮水,用量为1克药物加水2千克,连用3天;用土霉素按0.1%的比例拌料,连用3~5天。
对病鹅进行药物治疗:青霉素,每只雏鹅1万单位,中鹅3万~5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3次。磺胺间甲氧嘧啶,用0。4%~0.s%比例拌料饲喂,或0.1%~0.2%比例溶水中饮服,连用3天。也可用土霉素类,或喹诺酮类饮水。

蛋雏鸡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蛋雏鸡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鸡绦虫病混合感染时可造成鸡只大批死亡。过去由于病发率较低,对饲养业危害较小,因而不被饲养业者重视。但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绦虫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有爆发势头,用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给部分养鸡场(户)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绦虫病的临床症状蛋雏鸡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常见的绦虫主要有三种,其中棘沟赖利绦虫头节上有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顶突大,有2列钩,中间宿主是蚂蚁;四角赖利绦虫,头节上有卵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颈节细长,顶突小,上有1-3列钩,中间宿主是蚂蚁或家蝇;轮赖利绦虫较短小,头节上有圆形吸盘,无钩,顶突宽大肥厚,形似轮状,中间宿主是甲虫。

流行病学。发病群体主要是蛋鸡,并且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鸡多为带虫者,流行季节为每年的6-10月,天气较为炎热时。绦虫病的分布广泛,危害较大,一旦感染可常年寄生在鸡体内。该病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营养不良、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最易发生和流行。

2、临床症状

鸡感染后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雏鸡感染时较为严重,病鸡多表现为精神不佳,早期食欲增加,后期则食欲减退,渴欲增强,病鸡的羽毛松乱,没有光泽,逐渐的消瘦,贫血,四肢无力,出现腹泻的症状,排泄的粪便为白色带有黏液和泡沫的稀粪,同时混有白色的绦虫节片,严重时有的病鸡还会排泄带有血样黏液的粪便。当发生严重感染时,病鸡会出现进行性麻痹,双肢瘫痪,从脚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表现为头、颈扭曲,发生瘫痪,最后会因瘦弱或者诱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有的病例过一段时间后会自愈,但是其生产性能受到严重损害,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或者停止生长。病鸡还易继发感染小细菌或者病毒性疾病而使死亡率增加。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肝脏肿大,颜色为土黄色,脂肪变性、易碎,边缘偶见坏死区域。脾脏肿大。病死鸡的肠黏膜肥厚,肠腔内有大量的黏液,伴有恶臭味,肠黏膜有点状出血,严重时可见虫体阻塞肠道,引起肠炎,还有一部会病例可见肠壁上有黄灰色的结核样结节,并且可见结节中央有小的凹陷,其中有虫体寄生,或者有黄褐色的凝乳状栓塞物,还有的会发生疣状溃疡。还有部分鸡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可从肠外侧看到肠道内未消化的饲料,有的鸡肠道内还有绦虫节片。部分病例的腹腔内充满腹水。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诊断时,单纯的根据临床症状并不能确诊,还需要进行剖检和实验室检查才可确诊。患病鸡的肠道剪开后在充足的光线下可看到肠道内有白色带状虫体或者节片,如将肠道置于带黑底的水盘中,更为明显。另外,通过检查活鸡的粪便也可找到白色的孕卵节或者虫卵,也可以对该病进行诊断。在诊断鉴别时要找到绦虫的头节,以鉴定绦虫的品种。

将检出的绦虫头节和虫体末端的孕卵节放在乳酸苯酚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或者可用生理盐水做成临时压片进行观察鉴定。对虫种的鉴别还需要测量节片的长度、头节顶突或吸盘钩、虫卵的大小等,以便于确定绦虫种类,在治疗时有针对性的用药。

5、防治措施

预防。因该病治疗起来相对困难,因此主要以预防为主,由于鸡绦虫病发病需有特定的中间宿主参与,因此在预防与控制鸡绦虫病时,消灭中间宿主是关键,以中断绦虫的生活史。使用杀虫剂消灭中间宿主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对鸡群实施笼养的方式,可以避开与中间宿主要接触,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还要加强鸡舍的卫生清扫工作,及时的清除鸡粪,做好防蝇灭虫的工作。雏鸡要与成鸡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保证营养的摄入充足且全面,可在绦虫病的高发季节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饲料添加剂,如环丙氨嗪等,起到预防的作用。注意加强日常鸡舍的消毒工作,还要定期给鸡群使用药物驱虫,一般建议在鸡群60日龄和120日龄时分别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当鸡群发病后,要及时的隔离治疗,以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鸡群,然后立即对全群进行驱虫。生产中常使用的驱虫药主要有丙硫苯咪唑、硫双氯酚、吡喹酮、氯硝柳胺等,使用方法及用量为丙硫苯咪唑按体重使用15-20mg/kg,晚上驱虫,将药物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每晚1次,3天为1个疗程,不可连续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硫双氯酚按体重使用100-200mg/kg,晚上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吡喹酮按体重使用10-20mg/kg,晚上驱虫,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氯硝柳胺体重使用50-100mg/kg,晚上使用,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在对绦虫病治疗的同时应增加饲料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含量,同时适量的添加一些抗生素,以预防继发细菌混合感染,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养殖环境,增加饲料中的营养浓度。

1、临床症状
鸡群饮水,采食正常;鸡冠、面部及腿部皮肤苍白,贫血症状明显。流行季节为每年6~10月。蛋鸡的产蛋量下降,蛋壳颜色发白;肉鸡亦出现拉血便等症状,但不易发现,易与球虫病和肠毒综合症混淆,整体鸡群表现肉料比下降。发病鸡以产蛋的成鸡为主,少数为肉鸡。
2、解剖变化
肌肉苍白或黄疸;肝脏土黄色,边缘偶见坏死区域;卵泡正常或少量充血,但输卵管内多数有硬壳蛋;初期可见小肠粘膜肥厚、充血、出血或者溃疡姐姐,黏膜面粘液较多,常见出血点,有时可在浆膜面见到出血班。刮取粘膜镜检可发现绦虫头节。棘沟赖利绦虫感染时,在十二指肠黏膜面有肉芽肿性结节,呈粟米粒大小,火山口状凹陷,成虫寄生时。黏膜有针尖大小褐色斑点或者小结节,结节中心下陷,有时可见直径8-10mm溃疡,可在肠腔中发现绦虫成虫。部分病死鸡肠道内有绦虫节片,个别部位绦虫堆积成团,堵住肠管,直肠有血便。

3、病因与发病机理
绦虫的孕卵节片成熟后自动从链体脱落,并随宿主粪便排到界外,被甲虫、蚂蚁、苍蝇等中间宿主吞食后,节片和卵囊被消化,六钩幼虫逸出并钻入中间宿主的体腔内,约经2~3周发育形成似囊尾蚴(温度低时可延长至60d以上),鸡吃到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绦虫病引起的死亡,多数因机械性刺激引起鸡肠黏膜脱落、发炎,甚至溃疡,绦虫分泌物的毒素和代谢物使鸡体中毒而死。
4、防治
①发现粪便中有绦虫节片,用韬线清集中早晨空腹1次投服,即可驱除体内绦虫线虫。③治疗绦虫的同时,可以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含量,适量加入药物防止肠道梭杆菌混合感染,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④定期预防驱虫:60日龄青年鸡,120日龄初产蛋鸡,各驱虫一次。成年产蛋鸡,5月、8月各预防驱虫一次。⑤搞好环境卫生。由于本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每年在苍蝇流行季节,要采取措施消灭苍蝇等中间宿主,墙壁定期喷洒施满易喷剂。对鸡群粪便及时发酵处理,尽量不让鸡只接触粪便。

肉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


1流行特点

禽类比较容易发生该病,如鸡、野鸡、火鸡、鸭、鹅、鹌鹑、鸽等,且任何阶段都能够发生,其中幼龄阶段相对更容易感染该病,通常在6周龄开始出现发病,持续到18周龄有所好转,部分鸡群会持续到25周龄,少数鸡群甚至会持续到30周龄。该病通常经由禽类体表存在的伤口或者空气进行传播,或者直接接触病禽发生感染。禽类感染该病后具体差别较大的死亡率,通常在2%~5%,但有些禽类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具有80%左右的死亡率。该病在夏季比较容易发生,且病禽非常容易引起并发症。

2.病因分析

肉鸡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创伤。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注射用器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或者没有进行消毒,如接种疫苗时没有及时更换针头,甚至对整群鸡只都使用同一个针头接种,从而导致人为感染。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时注射部位不准确,通常会导致局部发生脓肿,特别是细菌性油乳剂灭活菌苗,因其中含有完整的细胞毒素和细菌细胞,再加上油佐剂造成的刺激,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局部发生脓肿。肉鸡在6周龄时,使用传染性鼻炎油乳剂菌苗在腿部肌肉注射,会明显提高该病的发生率。使用木栅棚架或者竹制棚架饲养肉鸡时,其表面存在大量的铁钉尖端、毛刺、断裂面,以及使用高压水枪对棚架进行冲洗时造成大量的尖锐的木、竹纤维明显突起,也会导致鸡只脚趾皮肤发生外伤的主要因素。使用链条式饲料机饲喂肉鸡时,由于其运转过快往往会碰上鸡只头面部,特别是开饲时严重争抢饲料时非常容易发生;工作人员在饲养过程中没有及时对喂料线高度进行适当调整,导致鸡只必须在饲料机启动时在料线上越过而导致腿部被碰伤。治疗该病比较困难,通常在发病初期,关节刚开始出现发热发红症状时,适时注射有效的抗菌药物,才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鸡呈急性发病时,会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明显发热,出现下痢。结膜出现炎症,一侧或者两侧关节上方发生肿大,往往达到正常大小的1~2倍左右,跗、肘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甚至在关节腔内存在积液、积脓,胸骨龙骨上出现浆液性滑膜炎。病程通常可持续2~6天,通常呈败血性。病鸡呈慢性发病时,主要表现出关节肿大,蹲伏不动,头、肉髯、翅、背、腿、尾等多个部位发生出血、炎性坏死。肿胀处的羽毛容易发生脱落,少数还会形成趾瘤、脚垫,关节发生畸形,导致跛行、行走不良,很难跳上栖架,最终由于体质逐渐消瘦、衰竭而发生死亡。

病鸡的各个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病鸡症状较轻或者发病初期,没有存在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但检查关节腔就能够发现滑液量增加,且不透明。病鸡症状严重时,关节明显发热、肿胀,且用手触压或者摆动时会伴有痛感,关节切人检查能够发现关节腔内以及周围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奶油样渗出物。病鸡呈慢性经过时,这种奶油样渗出物会逐渐变干、增厚,在关节腔内形成干酪样碎片。对于大多数病鸡,还可能导致跖部伸肌腱和趾部屈肌腱被病菌侵害。如果病鸡发生轻度病变,可能发现腱鞘以及周围组织发生充血、肿胀和发红,而症状严重时可在肌腱周围的组织发现渗m物。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鸡群饲养空间宽敞,防止饲养密度过大或者过于拥挤。供给足够的饮水和饲料,保证料糟或者喂料机高度适当,且边缘平滑。确保鸡舍地面不存在任何尖利物,铺垫质地松软的垫料,并不存在碎木片,且注意保持卫生、干燥,还要定期进行更换。控制光照强度适宜,防止由于强度过大而导致鸡只出现啄羽和打架的现象。定时饲喂,保证供水和喂料系统能够正常运转,防止鸡群发生应激。鸡只适时进行断喙,避免形成啄伤,还要经常修剪公鸡的趾部,防止在配种时损伤母鸡。

做好带鸡消毒:鸡只大于2周龄时,最好采取每2~3天进行1次带鸡消毒。由于环境中广泛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有定期进行消毒才能够将各种病原微生物及时杀灭,避免发生感染。消毒使用的消毒药物要按照一定配比进行稀释,且控制喷洒药液量适宜,如果药液量太少就无法达到消毒效果,如果药液量过大就容易导致舍内过于潮湿。一般来说,带鸡消毒时每立方米适宜使用50mL的药液。药物治疗:病鸡症状非常严重时只能够进行淘汰,并采取无害化处理。病鸡每天使用浸有碘酊的棉球对伤口病变处进行1次擦洗,同时配合在中午使用0.5%聚维酮碘进行带鸡喷雾消毒,间隔1天进行1次,并要注意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在60~70kg饮水中添加1袋40g的10%氨卞青霉素钠可溶性粉,或者添加在30~40kg饲料中,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鸡症状严重,可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万~2万IU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用于增强机体抵抗力,确保治疗效果良好。

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 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大肠杆菌病(本病是由大肠杆菌埃氏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疾病总称),蛋雏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或者慢性的细菌性疾病。常继发或者混合感染多种疾病。该病对养鸡生产危害极大,在诊断时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并注意该菌具有耐药性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1、流行特点

该病在雏鸡中的发病率较高,常与多种疾病,如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虽然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以夏季和冬季为多发季节。并且该病的发病率与日常的饲养管理水平、饲养环境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环境恶劣、卫生条件较差常会诱发此病发生。病鸡和带菌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接触性传播和种蛋传播等。一般健康雏鸡会通过接触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而感染此病。在种蛋孵化时大肠杆菌会通过蛋壳进入蛋内而导致孵化出的雏鸡患有此病。另外,该病常继发或者混合感染其他传染病而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

2、临床症状

雏鸡在发病后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严重时会食欲废绝,渴欲增强,呼吸困难,羽毛蓬乱,双翅下垂,站立不稳,喜卧不喜活动,缩颈垂头,体质虚弱。排泄稀粪或者水样粪便,颜色为灰白色、黄色或者黄绿色,严重时会排血便,并有一定黏度,使得肛门的周围羽毛污秽。随着病程的发展,侵害部位不同,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有的病鸡会扇动翅膀尖叫不安,卧地不起,眼睑肿胀并且有分泌物流出;有的病鸡泄殖腔红肿外翻;有的病鸡会出现脐炎,主要发生在刚出壳的雏鸡,脐乳周围红肿、脐环闭合不全,腹部肿大,呈现红色或者青紫色,排泄的粪便有腥臭味;还有的病鸡有神经症状,表现为抽搐,最终死亡;有少数耐过的雏鸡,会因食欲不振而逐渐的消瘦,表现为发育迟缓。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剖检可见大多数病鸡会表现为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全身脱水,皮肤发紧,肌肉淤血发紫;可见口腔、鼻腔内充满黏液;肝脏肿大,颜色为赤红色或者灰黄色,边缘变厚,表面有纤维素蛋白渗出物附着,并且还伴有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脾脏肿大柔软,表面有白色坏死灶;心包积液,内有大量的淡黄色浑浊液,心包囊壁有黄白色的纤维性蛋白渗出物,心脏肿大,心壁肌肉变薄,在心肌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肉芽;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气囊壁浑浊变厚,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生渗出物;肠道黏膜出血,易剥落,整个肠管为紫色,有时肠管会与腹膜黏连;卵黄吸收不良,表现为有干酪样或者变成黄绿色稀薄的蛋黄。

4、诊断方法

诊断该病时,除了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还要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可无菌挑取病雏鸡的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视野中有大量的两端钝圆,呈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用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雏鸡的病料处理后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圆形、半透明、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可见圆形、光滑、微隆起、湿润发光、大小均一的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可见深紫色、湿润、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挑取菌落,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进行药敏实验,使用纸片法对分离得到的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发现,该菌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高敏,对林可霉素、阿米卡星中敏,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土霉素、四环素不敏感。另外,还可分离菌株进行生化试验,结果可见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并产酸产气,不能分解蔗糖,尿素,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产生吲哚,则可确认为大肠杆菌病。

5、防治措施

对于该病要防重于治,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舍的环境卫生,除了要加强日常的清洁外,还要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全面的消毒。做好鸡舍环境的控制工作,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适当降低鸡群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减少舍内有害气体和尘埃的含量。给鸡群提供营养适宜的饲料,以确保雏鸡摄入充足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同时,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合理的对雏鸡接种相关的疫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在接种疫苗的前后3-5天,给雏鸡服用多维,以减少接种产生的应激。还可对雏鸡的饲料或者饮水中投入氟苯尼考进行药物预防。

当发现雏鸡患病后,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隔离治疗,因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并且耐药性较强,治疗时所使用的药物要经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感的抗生素对症治疗,才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主要案例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无继发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因经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它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多发病之一。
临床表现
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很大关系。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
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推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死亡不见明显高峰。
(2)在育雏期间其中包括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本病发生。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由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或正值潮湿多雨闷热季节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以原发感染为主。另外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白痢、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不高,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鸡群死淘率增加。病鸡临床表现有如鸡冠萎缩、下痢、食欲下降等表现。
3、病理剖检变化初生雏鸡脐炎死后可见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新生雏以下痢为主的病死鸡以及脐炎致死鸡均可见到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有时见到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与霉形体混合感染的病死鸡,多见肝脾肿大,肝包膜增厚,不透明呈黄白色,易剥脱。在肝表面形成的这种纤维素性膜有的呈局部发生,严重的整个肝表面被此膜包裹,此膜剥脱后肝呈紫褐色;心包炎,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气囊炎也是常见的变化,胸、腹等气囊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黄。
有的病死鸡可见输卵管炎,粘膜充血,管腔内有不等量的干酪样物,严重时输卵管内积有较大块状物,输卵管壁变薄,块状物呈黄白色,切面轮层状,较干燥。有的腹腔内见有外观为灰白色的软壳蛋。
较多的成年鸡还见有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见有蛋黄液广泛地布于肠道表面。稍慢死亡的鸡腹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样物粘在肠道和肠系膜上,腹膜发炎,腹膜发炎,腹膜粗糙,有的可见肠粘连。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较少见到。小肠、盲肠浆膜和肠系膜可见到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易分离,肝脏则表现为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
其它如眼炎、滑膜炎、肺炎等只是在本病发生过程中有时可以见到。
总之,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和较典型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临床诊断
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枝原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
防治方法
鉴于该病的发生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预防本病首先是在平时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逐步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认真落实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另外应搞好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工作。所有这些对预防本病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鸡群发病后可用药物进行防治。在防治本病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几乎没有治疗作用。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新霉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已经出现且有增多趋势。因此防治本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或选用本场过去少用的药物进行全群给药,可收到满意效果。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痊愈。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出现。鸡已患病,体内已造成上述多种病理变化的病鸡治疗效果极差。
本病发生普遍,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药物治疗效果逐渐降低而且又增加了养鸡的成本。国内已试制了大肠杆菌死疫苗,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经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制苗菌株应该采自本地区发病鸡群的多个毒株,或本场分离菌株制成自家苗使用效果较好。种鸡在开产前接种疫苗后,在整个产蛋周期内大肠杆菌病明显减少,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有所提高,减少了雏鸡阶段本病的发生。
在给成年鸡注射大肠杆菌油佐剂苗时,注苗后鸡群有程度不同的注苗反应,主要表现精神不好,喜卧,吃食减少等。一般1-2天后逐渐消失,无须进行任何处理。因此应在开产前注苗较为合适。开产后注苗往往会影响产蛋。

预防指南
1、优化环境
(1)选好场址和隔离饲养,场址应建立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最少500m),特别要远离其他禽场,屠宰或畜产加工厂。生产区与生产区及经营管理区分开,饲料加工、种鸡、育雏、育成鸡场及孵化厅分开(相隔500m)。
(2)科学饲养管理:禽舍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饲料和管理均应按规定要求进行。
(3)搞好禽舍空气净化:降低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和积聚是养鸡场必须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常用方法如下:
①饲料内添加复合酶制剂:如使用含有β~葡聚糖的复合酶,每吨饲料可按1kg添加,可长期使用。
②饲料内添加有机酸:如延胡索酸、柠檬酸、乳酸、乙酸及丙醇等。
③使用微生态制剂:A:可赛优;B:EM制剂,国产商品名称为“亿安”。
④药物喷雾:A、过氧乙酸,常规方法是用0.3%过氧乙酸。按30ml/m3喷雾,每周1~2次,对发病鸡舍每天1~2次。B、多聚甲醛:在25m2垫料中加入4.5kg多聚甲醛,它可和空气中氨中和,氨浓度很快下降到5×10-6,但21d后又回升到100×10-6,因此应重新使用。
⑤惠康宝使用:该制剂是由丝兰科植物茎部提取物,主要成分是沙皂素。
⑥寡聚糖又称寡糖,A、糖萜素,使用方法,蛋鸡(鸭)400×10-6(配以25%大蒜素50×10-6),肉仔鸡400~450×10-6,猪300~350×10-6拌料。B、飞尔达2000,使用添加剂0.1%(抖料或饮水),发病群(如MD、ND、IB、IBD、AI)等增加0.2%~0.5%,连用3~5d后,再按0.1%添加使用。C、速达菌毒清,使用方法:肉仔鸡保健程序,1~10日龄、21~30日龄、31~40日龄及41~50日龄各阶段饮用4~5d,每毫升速达菌毒清加水1kg饮用。蛋鸡保健程序,每隔10d饮水4d,其他同上。
⑦机械清除:及时清粪,并堆积密封发酵,及时通风换气。
⑧重视环境治理,饲养场地绿化,种草植树。
2、加强消毒
(1)种蛋,孵化厅及禽舍内外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以减少种蛋、孵化和雏鸡感染大肠杆菌及其传播。
(2)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可使用颗粒饲料,饮水中应加酸化剂(唬利灵)或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剂;采用乳头饮水器饮水,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
(3)灭鼠、驱虫。
(4)禽舍带鸡消毒有降尘、杀菌、降温及中和有害气体作用。
3、加强种鸡管理
(1)及时淘汰处理病鸡。
(2)进行定期预防性投药和做好病毒病、细菌病免疫。
(3)采精、输精严格消毒,每鸡使用一个消毒的输精管。
4、提高禽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1)疫苗免疫:可采用自家(或优势菌株)多价灭活佐剂苗。一般免疫程序为7~15日龄,25~35日龄,120~140日龄各一次。
(2)使用免疫促进剂:首选乳化维生素ADE,左旋咪唑200×10-6。Vc(高稳西为微囊化Vc)按0.2%~0.5%拌饲或饮水;VA1.6~2万u/kg饲料拌饲;加强维他旺多维按0.1%饮水连用3~5d。
亿妙灵:可以用于细菌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的治疗,提高疫苗接种免疫效果,对抗免疫抑制和协同抗菌素的治疗。使用方法,预防:1:2000倍,治疗:1000倍,加水稀释,每天1次,1h时内饮完,连用3d(预防)及5d(治疗)。
(3)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如ND、IB、IBD、MD、及AI等。
(4)控制好枝原体,传染性鼻炎等细菌病,可做好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
5.药物防治
应选择敏感药物在发病日龄前1~2d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作紧急治

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 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PV)引起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弱毒疫苗免疫进行预防。鸡痘病主要危害雏鸡,会导致雏鸡的死亡率升高。该病是由于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接触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渐的升高,严重威胁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工作。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1、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进行诊断。鸡痘在雏鸡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较高,并且雏鸡在患病后的死亡率也较高。传染源为病鸡或者带毒鸡。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脱落或者碎散的痘痂通过工作人员的衣物、车辆、工具、注射器、空气、皮肤或者黏膜损伤将病毒带入。鸡痘的发病率为10%~70%不等,死亡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黏膜型和混合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夏季、秋季以及初冬患皮肤型的较多,冬季患黏膜型的较多。夏季则以混合型为主。该病的主要诱因、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高低主要由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饲养密度、鸡舍潮湿程度以及鸡群的营养状况决定。另外,该病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寄生虫病等,会使雏鸡的病情加剧,死亡率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10天,有的长达2周,如果发生混合感染则病程更长。该病的症状较为明显,根据痘疹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黏膜型、皮肤型,或者两者的混合型。如果是单纯的鸡痘病,皮肤型主要可在病鸡少毛或者无毛的部位皮肤有痘疹,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当痘疹逐渐增大后会发生相互的融合,形成高于皮肤表面的灰褐色的厚痂,发果在眼部会导致眼睑封闭。黏膜型则可在鸡的口腔和咽喉的黏膜上有黄白色的小结节,逐渐增大后形成一种坏死性不易脱落的假膜,从而使病鸡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混合型则是皮肤以及黏膜均被损坏。如果与其他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后则在表现为鸡痘的临床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具体要视继发感染的疾病来判断。

根据病理变化诊断。各种鸡痘类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如果是单纯的感觉鸡痘病毒,则内脏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在皮肤或者口腔、咽喉的黏膜处有痘疹或者假膜,有时会在气管的局部位置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有个别病例会出现肝脏肿大,盲肠以及扁桃体轻微肿胀。当与其他病菌发生继发感染时,因感染的病菌种类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例如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除了会在病鸡皮肤、黏膜处可见痘疹、假膜外,同时还会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心包膜混浊、黏连,并且在膜上附着有纤维素性蛋白,肝脏发生肿大,并且质地变硬,肠管壁增厚,有弥漫性出血。

根据实验室诊断。对皮肤型鸡痘病通过典型症状即可确诊,而黏膜型则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进行初步的诊断后,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法、PCR、免疫荧光技术等。

2、防控措施

鸡痘病的防治需采用综合的技术措施,要从多方面人手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环境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注重日常的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免疫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末夏初,选择鸡痘病毒疫苗进行免疫,蛋雏鸡要在7日龄开始接种,一般在免疫后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产生免疫力,雏期的免疫期为2个月,第二次免疫则要在蛋鸡开产前或者3月龄前进行。最适宜的免疫就去是刺种方法,效果最好,不宜使用肌肉注射和饮水免疫。在接种时不宜刺种过深,以刺破皮肤液体渗入皮肤即可。接种后的7~l5天要观察皮肤是否有黄色的突起或者痘痂长出,如果没有则说明免疫失败,需要补种。

如果发病,要立即对病鸡进行隔离饲养与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则要及时的淘汰处理,要通过焚烧或者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未发病的鸡群则要进行紧急的接种,同时还要对环境、工具、料槽、水槽以及病鸡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毒,一般需要连续消毒10天。对于不同类型的鸡痘要对症治疗。对于皮肤型,可先用消毒过的镊子将痘疹小心的剥离,然后涂上碘酒。对于黏膜型则可用镊子将口腔黏膜上的假膜剥掉,再使用1%的高锰酸钾清洗,涂上碘甘油。在治疗时要将剥离的痘痂、假膜烧掉或者深埋,不可乱扔,以防止病毒扩散。另外,还可以使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对于发病鸡群要全群连饮病毒灵5天,在饮水中添加卡那霉素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同时可使用中药治疗,建议药方为:龙胆90g、板蓝根60g、升麻50g、野菊花40g、金银花40g、甘草30g、连翘30g加工成细末,每天按每只鸡1.5g拌于饲料中,分上下午饲喂病鸡。

中西医结合治疗两例猪葡萄球菌病的方法


葡萄球菌病是一种以引起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或全身性脓毒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有所增加,应引起养猪场(户)高度重视。

1.流行特点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环境中,当动物机体皮肤、黏膜等发生破损,加上某些应激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会引起发病。常见的应激因素有被雨水淋湿,营养失调,垫草潮湿、污秽,圈舍拥挤,光照不良,卫生条件不佳,长途运输等。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对刚断奶的仔猪影响最大,可能与断奶应激有关,一般同窝仔猪1~2头先发病,1~2天后波及全窝仔猪。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表皮炎,先在少毛部位出现少量呈黄豆大小的微黄色水疱(/),并迅速破溃,水疱液与皮屑、污垢等混合形成痂皮,呈鳞片状附着于皮肤上。有的互相融合形成大的溃烂面,并很快向周围蔓延,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仔猪病情加重或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架子猪发病后,临床表现为耳部皮肤发生不明原因的肿胀、发亮,与水肿、气肿、血肿不同,并有跛行或行走无力、关节炎等症状。

3.诊断情况

根据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葡萄球菌病,确诊可采取皮肤渗出液或痂皮涂片镜检。

4.治疗情况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等均较敏感,但对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常用治疗方法如下(每头仔猪剂量):①氨苄青霉素0.2克、鱼腥草注射液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黄芪多糖注射液5毫升,混合肌内注射,2次/天,连用3天;②清开灵注射液10毫升,肌内注射;③选用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千里光、金银花、鱼腥草、刺黄连、金钱草、槐花、艾叶、茵陈的全草各适量,水煎,取药液加适量白糖或红糖灌服,并用煎液对病猪患部进行擦洗,效果非常好。

5.病例介绍

2012年6月26日,我乡牟某饲养的9头刚断奶仔猪发病,症见仔猪耳朵、颈部、背部皮肤上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有的已形成大面积结痂,并有微黄色液体渗出,食欲减退,发痒,不时在墙壁、饲槽等处摩擦。根据临床症状和圈舍卫生极差,特别是垫草非常潮湿等情况,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遂联合应用方①和方③进行治疗,3天后猪群痊愈。另有我乡王某饲养的2头重约75千克的架子猪今年于5月28日发病,症见精神沉郁,不食,喜饮水,耳部发生不明原因肿胀,用手按压不凹陷,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采用以上方①、方②和方③进行治疗,但剂量加大:氨苄青霉素0.5~1克、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清开灵注射液10~20毫升,两头猪均痊愈。

6.诊治体会

葡萄球菌病因诊断不准确而延误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要注意与猪圆环病毒病、皮肤疥螨、接触性湿疹等相区别。圆环病毒病不仅会感染断奶仔猪,而且还会感染架子猪、母猪,特别对母猪危害非常大,常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皮肤疥螨病会造成所有猪只发病,出现奇痒症状,重症猪因在墙壁或饲槽上用力摩擦,皮肤上会渗出血液,且发生皱缩;湿疹主要因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常见个别猪只发病,很少波及全窝。

蛋雏鸡白痢的临床症状 蛋雏鸡白痢的防控措施


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多发和常发传染病,既可水平传播,也可通过种蛋垂直感染.此病可造成后代死淘率和永久带菌者大量增加,因此,控制该病最好的办法是种群净化.雏鸡发病较急,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经过,发病率高,发病快,传播迅速。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该病的防控。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白痢的临床症状蛋雏鸡白痢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鸡白痢的病原是鸡白痢沙门氏杆菌,鸡是该病的重要宿主,感染的种蛋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鸡在排卵后卵子受到污染所致,使得胚胎发生死亡,或者雏鸡带菌。该病的传播速度快,感染的蛋可以在孵化过程中,通过蛋壳、羽毛等扩大传染,即使有少数的雏鸡感染此病,也会很快的将病菌传播出去,感染其他健康雏鸡。另外,带菌鸡的卵巢和肠道内含有大量的病菌,病菌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后,会污染环境,当饲料、饮水以及工具被污染后,同一群体内的鸡就会受到感染,这也是该病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此病还可通过伤口和血液传染,因此啄癖也是主要的传播方式。而饲养管理不到位,养殖环境差,如雏鸡的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不良,育雏舍的温度不适宜,通风不到位或者饲料的质量较差等可以诱发此病发生或者增加患病后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对于胚胎感染的雏鸡,在出壳后会表现出虚弱,无食欲,嗜睡,腹部膨大的现象,大部分会在1~2天内死亡。有的感染此病的雏鸡在最初的几天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在5~7天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低头缩颈,拱背,闭眼昏睡,双翅及尾部下垂,羽毛松乱,缩成一团,食欲下降或者食欲废绝。怕冷,靠近热源,或者聚集扎堆。肺部发生病变雏鸡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及气喘的症状,伸颈张口喘气。较为突出的一个症状是下痢,病雏会排泄粉白带绿色似石灰浆状的稀粪,会黏附在雏鸡肛门周围的绒毛上。下痢严重的雏鸡肛门会被稀粪糊住封闭而影响排便,使得病雏在排泄时因疼痛而发出尖叫声。有的病雏可见关节肿大,行动不便,严重者会伏地不起,不久死亡。有的则出现眼盲。雏鸡白痢因饲养管理以及环境因素和所受污染程度的不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同,通常2周龄是该病的死亡高峰期,3~4周龄后的死亡率较低,主要表现为排泄物为白色,幸存者的生长发育速度缓慢或者停止发育,羽毛稀疏,个体大小与体质都与同群体健康鸡相差很多。雏鸡康复后大多数会成为带菌者。

3、病理变化

对于育雏早期突然死亡的雏鸡病理变化不明显。一般内脏发生肿大、充血。大多数病死鸡呈败血症经过,身体瘦小,脱水,羽毛污秽,肛门周围黏有粪便。卵黄吸收不全,卵黄囊内容物为黄色奶油样或干酪状。除了肝脏外,其他器官也有充血的现象。心肌、肝脏、肺脏、肠、肌胃有坏死结节。有的病鸡心包增厚,心脏上有灰白色坏死小结节。肝脏有点状出血,并有坏死灶。胆囊扩张,其中充满胆汁。脾脏肿大,质地脆弱。肾脏充血,输尿管扩张,内部充满尿酸盐。肠道有炎症,尤其是盲肠,可见干酪样物质,有的混有血液。

4、诊断方法

对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的病理变化来进行初步的诊断,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认,分离和鉴定鸡白痢沙门氏杆菌。有针对性的准确治疗,防止贻误病情,造成巨大损失。主要的方法有细菌学检查,取病变组织培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采用血清型试验检查出群体内阳性带菌鸡,这是淘汰带菌鸡与控制、消灭该病的主要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做好雏鸡白痢与禽曲霉菌病、球虫病的鉴别工作。

5、防控措施

鸡白痢的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虽然经过药物治疗可以减少雏鸡的死亡,但是病鸡在康复后大多数会成为带菌者,仍会对鸡场造成威胁,长期的使用药物不但会增加生产成本,还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对于该病防治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建立无白痢的种鸡群,做好种鸡群该病的净化工作,可以使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检疫种鸡群并及时的淘汰阳性鸡,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同时要做好药物的预防工作,定期使用治疗沙门氏菌的药物进行保健预防。因为此病的诱发与饲养管理与养殖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加强对雏鸡的饲养管理,保持育雏室的环境卫生,室温要根据雏鸡的不同日龄进行相关的调整,并且保持恒定,不可忽高忽低,做好通风换气的工作。定期对育雏舍以及用具进行消毒,严格的遵守消毒制度。在雏鸡出壳后可以让其饮用2~3天的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同时可以在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要避免将带菌鸡与健康鸡混养,一旦发现病鸡就要及时将其隔离,并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可以使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土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来治疗,可以添加在饲料或饮水中。还可以使用一些中草药来治疗该病可起到良好的效果,所用的中药为白头翁、白术、茯苓,相同等份研成细末后给每只雏鸡服用0.3g。

蛋雏鸡白痢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白痢是危害养殖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近几年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种蛋的净化不合理,给雏鸡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为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进而对后期的产蛋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最近笔者在市场上成功地处理了一例蛋雏鸡白痢的感染,下面将处理的过程做以如下介绍:山东德州某养殖户饲养海蓝褐4000只,在育雏期用磷霉素钠进行开口,虽有零星死亡但大群并无大碍所以并未引起注意。在第七天防疫完新城疫疫苗以后死亡率有所升高,而且大群打蔫的逐渐增多,随即用恩诺沙星进行治疗,治疗三天后死亡不但没减少,而且大群中打蔫的还有增多的趋势,随后找到我处进行就诊。

临床症状:大群精神沉郁,怕冷,扎堆。病鸡食欲减少,腹泻,排出白色浆糊样的粪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上粘有白色、干结成石灰样的粪便,并且个别鸡发出“叽叽”的叫声,且呼吸困难、张口喘息。

病理变化:病鸡机体消瘦,肝脏肿大,呈典型的青铜色,且肝脏上布满了大量的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灶,蛋黄吸收不良,卵黄囊皱缩,内容物变硬;在肺、心脏上有多量的黄白色坏死结节,盲肠中有灰白色的干酪样物堵塞;肾脏肿大充血,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

诊断:沙门氏菌引起的雏鸡白痢

体会:因为沙门氏菌对鸡群的危害性比较大,所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

1、建立无白痢种鸡群:因为通过种蛋的垂直传播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做好种鸡群白痢的净化是至关重要的。定期采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疫净化。同时定期用治疗沙门氏菌的药物进行预防。

2、严格执行消毒制度:种蛋应取自无病鸡群,2小时内用0.1%新洁尔灭喷洒消毒,或用0.5%高锰酸钾浸泡1分钟,或用1.5%漂白粉溶液浸泡3分钟,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30分钟。孵化器,孵化室及用具再用前应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

3、加强对雏鸡的饲养管理:育雏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室温应根据日龄调整,温度不能忽高忽低。饲槽和饮水器应及时清洗消毒,并注意通风换气。

4、药物预防:出壳后的雏鸡应可用0.01%高锰酸钾溶液饮水2-3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适当的抗菌药物(如西力欣)等连用3-5天,有利于控制雏鸡白痢的发生。

蛋雏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 蛋雏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球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原虫病,它是规模化养鸡业最为多发、危害严重且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主要危害的群体为3月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5~8月最为严重,与蛋鸡的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养殖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采取综合的措施对鸡球虫病进行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蛋雏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与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于球虫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寄生性的原虫对宿主有一定的选择性,球虫的卵囊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4~9个月,各品种的鸡均易感,但是以雏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是15~45日龄的雏鸡最易发病,并且死亡率可高达80%。患病雏鸡病愈,其生长发育也会缓慢、受阻,增重速度减慢,成年后的生产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健康鸡啄食球虫卵囊而发生感染,因此受带虫鸡粪便污染过的饲料、土壤、饮水以及工具等都可传播。另外,其他鸟类、家畜及饲养人员也可成为该病的传播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其中5~8月份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

2、发病原因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到位,环境卫生过于恶劣以及饲料中的营养不足造成的。当雏鸡的饲养密度过大,育雏舍的温度不适宜,相对湿度过大,过于潮湿,卫生条件较差时雏鸡会处于应激状态下,从而抵抗力下降,另外,这样的环境下还会导致病原大量繁殖,进而加大了雏鸡感染球虫病的几率,也是导致该病大肆流行的主要原因;另外,当雏鸡饲料的营养物质不全或者配比不合理时会导致雏鸡的体质较差,抗病能力不强。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时,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自我保护和血液凝固的机制受损,而易受到球虫的侵袭,导致该病发生。

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雏鸡患有此病多为急性感染。病雏鸡在感染的初期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闭上呆立、羽毛蓬乱、双翅下垂、喜卧不喜动、嗜睡、食欲减退。鸡冠和可视黏膜苍白,腹泻,粪便稀薄并伴有腥臭味,有时表面还覆盖有鲜血。病雏鸡的泄殖腔周围羽毛由于腹泻而导致被粪便黏连,还带有少量的血液。病鸡逐渐的消瘦,体重下降,两腿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最后会食欲废绝,渴欲增加,最终死亡。

病理变化。对病死雏鸡进行剖检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嗉囊内充满积液,胸肌苍白,盲肠肿大,为正常的2~4倍,内容物为血样,小肠肿大,肠壁增厚,浆膜出血,并有针尖至米粒大小的灰白糜烂点。

4、诊断

对该病进行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最终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当根据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怀疑是鸡球虫病时,要采取病鸡的粪便或者其他病料,送人实验室进行涂征检查,其方法是将病料置于载玻片上,滴入甘油饱和盐水,混合均匀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视野中有圆形的裂殖体和裂殖子,即可确认为该病。还可以进行虫卵检查,方法是取病鸡的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其中有卵圆形的球虫卵囊,可确认为该病。

5、防治措施

首先要给鸡群提供营养全价、配比合理的饲料,注意各营养物质的供应要充足,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根据雏鸡日龄的增加,及时的调整饲养密度,防止鸡群过于拥挤。保持舍内适宜的环境,调整好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舍内湿度,改善空气质量,勤换垫料,保持舍内清洁干燥。鸡舍每天都要及时的清扫,及时清理舍内的粪便,并将粪便堆放在指定地点进行发酵处理,定期对鸡舍的环境、工具等进行消毒,以减少或者杀灭环境中的球虫卵囊,从而防止该病的发生。做好夏季蚊蝇、鼠类的消灭工作,以减少传播途径。可对鸡群进行药物预防。鸡的最易感日龄为15日龄,此时可以接种球虫疫苗可以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但是在接种时要注意不建议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在发病高峰期,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鸡舍可以使用药物预防,一般从1日龄开始。对于发病鸡的粪便要做好处理工作,通常球虫卵囊随粪便排出后需要在1~3天才可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因此在打扫鸡舍的粪便后,要将其运到远去进行发酵处理,可以起到杀死卵囊的作用。

治疗。如果对球虫病进行确诊后要积极治疗。要通过实验室确定主要致病球虫的种类,然后选择相应的敏感药物进行抗球虫的治疗。常用药为球立消、球妥、呋喃唑酮等。在治疗时可轮换的使用不同的球虫药物,以防止产生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用法为使用球立消按每升水加入0.5g,分早晚让病鸡饮用,连用3~5天,恢复正常后再巩固2天,防止复发。使用球妥时用量为每升25mg,每天1次,连饮3~5天,5天后再重复用药1次,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在饮水中加入一些保健类的制剂,如0.5%的海博莱胺基维他,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