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博士后回乡养殖棘胸蛙回报社会

吴强正在饲养房忙碌

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居坪村穷孩子吴强,1999年考入大学离开村子,努力求学直到博士后毕业,在贵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日子过得体面舒适。2013年7月,34岁的吴强利用假期带着妻子女儿回到家乡养起了棘胸蛙(俗称木槐),他说要带领村民发展养殖致富,他要用所学的知识感谢大家对他求学路上的帮助。

一年过去了,他的产业梦如何了呢?带着疑问,记者8月11日走进了这个小山沟。

勤奋苦读走出山沟

第一次见到吴强,他正蹲在池子边上观察小蝌蚪的活动情况。古铜色的皮肤已经晒得发亮,普通的衣着和朴实的言语很难想到他是一位博士后。从池子边回到屋里,吴强递过刚泡好的热茶,讲起他辛酸而温情的求学经历。

居坪村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离乡政府10多里路。那时泥巴与竹片混合铸成了家里的墙,后来茅草换成了瓦。吴强回忆道,读书有用,知识有用是母亲反复念叨的话,在她看来,农村孩子想要飞出鸡窝就只有读书,就算家里再困难,她都没想过让我放弃上学。

吴强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他每天放学都走得很晚,周末也经常在教室自习。谈起曾经的学生,时任班主任的兴文二中高中教师杨卫东至今仍印象深刻。

1999年夏天,吴强收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家人又喜又忧。吴强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是全村人的骄傲,可不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放弃学业。该村党支部书记吴联坤回忆说,为了让吴强能入学,乡、村干部群众先后三次捐款为吴强筹集学费。

在外工作心系家乡

2003年,吴强大学毕业到兴文县畜牧兽医局实习。我感觉到自己知识不够,工作上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又报考了研究生。就这样,一直读到畜牧兽医专业博士后。吴强说,有了这些知识,他对于畜牧养殖基本能够得心应手了。

2006年,吴强就职于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期间,他与同样就职于该校的同乡姑娘朱廷美结婚。如今的吴强,小日子甜蜜而滋润,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帮助过他的老乡,那些同样希望改变窘境的眼神。乡亲们的援助之手坚定了我努力读书的信念,我一定要回报他们。吴强说,家乡人民对我有恩,我要把学到的知识用来带领村民致富。

说干就干,吴强带着老婆孩子,回家开始养殖棘胸蛙。没有屋子,他就自己当建筑工人,和父亲一起铺路、建基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24口饲养池里堆砌着石块,清澈的涓涓山泉流入池子,蛙卵在清水里晶莹剔透,蝌蚪们甩着尾巴在石头缝里游进游出,种蛙蹲坐在石块上、墙角边。饲养池间,点缀着嫩绿的韭黄,旁边的饵料棚里孕育着一堆堆蚯蚓。

棘胸蛙经济价值高,人为捕杀和环境破坏导致野生数量日渐减少,养蛙也是对生态的保护。吴强说,棘胸蛙又名石鸡、石蛙等,当地俗称木槐,现市场价每斤180到200元之间。居坪的水清澈、干净,海拔高、温度低,非常适合养棘胸蛙。

现在蝌蚪快变蛙了,明年就可产成蛙1000多斤,利润10万元以上。两年之内将核心技术申报专利,融资扩大规模,争取三、四年后建成标准化养殖厂,然后申报有机认证,将产品送出去。吴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授人以渔回报社会

回到农村的吴强,立马恢复了农民装扮,裤管和衣袖往上卷。挖蚯蚓、分离蚯蚓、环境消毒、喂蛙、观察每件事好像都不大,但是很繁琐,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

家禽家畜的粪便用来发酵饲养饵料蚯蚓,保证粪便不向外排放,养蚯蚓的料草成为有机高档肥,可用来种植花草,而蚯蚓又是棘胸蛙的美食。话不多的吴强,却对自己的生态产业链侃侃而谈。

在棘胸蛙养殖中,饵料生产、蛙卵孵化、蝌蚪变态、越冬等核心技术其他养殖场大多不能全部掌握,博士后吴强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在贵州省铜仁市一家棘胸蛙养殖厂担任了两年的技术指导,理论、实践经验都很丰富。

乡亲们想养蛙可以到我这里来免费学习理论和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吴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打算以后通过开办专业合作社,对想养殖棘胸蛙的乡亲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

周围的村民听说博士后回家养棘胸蛙,大家都想学习,每天都有村民接二连三地赶来参观。吴联坤介绍说。

回乡养殖棘胸蛙,吴强不是一时的冲动。妻子朱廷美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热爱,吴强一直想为父老乡亲致富增收办点实事,带动更多的村民养殖棘胸蛙,走上致富路。

任职的学校很支持我们在外做事。吴强说,饲养棘胸蛙既不耽误教学,反而还能为他任教的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解决部分学生就业。

这位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博士后,梦想正在生他养他的山沟里延伸

相关知识

棘胸蛙亲蛙培育


(一)亲蛙池
面积可大可小,小的几平方米,大的上百平方米;水深0.51米;池底深浅不一,有浅水区、深水区,也有供蛙栖息的石缝、洞穴和陆地。此外,防逃设施和排灌系统俱全。具体建设可参照幼蛙池或成蛙池。如采取自然繁殖方式,亲蛙池要兼顾产卵池的特点,在亲蛙池内营造良好的产卵生态环境,如池中布置小岛,岛中设有许多的洞穴和石缝及水中植草等,便于亲蛙的产卵活动和受精卵着床。

(二)后备亲蛙的来源和选择
1.来源
目前棘胸蛙的人工养殖仍属起步阶段,亲蛙的来源一般以收集天然野生蛙为主。全年都可进行收集亲蛙,(除冬眠期间不宜惊动外)。但最好是在每年春天棘胸蛙刚结束冬眠,开始活动的时候,此时蛙的性腺已经发育完好,而距产卵活动尚有一段时间,可使野生蛙逐渐适应人工饲养条件。初养者也可先从蝌蚪或幼蛙培育开始,待其长成后,再从中挑选后备亲蛙。

2.选择
优良的亲蛙,要求体质健壮,发育良好,性情活泼,无伤残缺陷,同批个体中体重较大者为佳。如选择的亲蛙已达性成熟年龄,则考虑性征是否明显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雄蛙躯体雄健,前肢粗壮,婚瘤明显。如选择的亲蛙来源于人工饲养,更要注意亲蛙血缘关系,防止近亲繁殖,避免种质退化。购买野生蛙种时,还要特别检查是否囤积过久和有无受伤,因市场上二道贩子摊位上的蛙久囤家中,大多损伤,活力极差。故最好能自己进山捕获,小心护理或直接从捕蛙者手中挑选。

(三)雌、雄亲蛙鉴别
选择亲蛙,首先需要正确鉴别雌、雄,以便合理配对。棘胸蛙的雌、雄亲蛙个体差异较大,无论是生殖季节或非生殖季节,均可用肉眼辨别。其雌、雄亲蛙的主要特征区别见表2-2。

(四)亲蛙放养
1.消毒
亲蛙放养前,池塘用生石灰100~200克/米3或漂白粉10克/米3消毒,几天后清洗干净,重新注人清洁水。亲蛙投放前也须用高锰酸钾10毫克人升或呋喃唑酮20~30毫克/升或食盐1%~2%浸浴消毒。

2.放养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于亲蛙培育非常重要。一般已达性成熟的亲蛙,每平方米放养5-10只为宜,产卵季节减至12只。如密度过大,不利于性腺正常发育;如密度太小,又不能充分利用水体,造成浪费。如放养幼蛙培育后备亲蛙,则放养密度也为正常情况下相应养殖阶段的一半左右,具体放养密度见表2-4。

亲蛙放养时,雌、雄配对比例以1:1为宜。如雄蛙体质较好或养殖规模较大,也可适当减少雄蛙数量(因雄蛙可重复利用),雌蛙略多于雄蛙。

(五)亲蛙培育
亲蛙培育是人工繁殖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严格地讲,后备亲蛙的培育,应从幼蛙阶段即开始进行专池饲养,为其提供良好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育。

亲蛙的饲养管理,总体上与商品蛙养殖大致相同(可参考幼、成蛙养殖章节),但因其繁殖特性,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
亲蛙生长和性腺发育,要求环境特别幽静、荫凉,切忌干扰和嘈杂。亲蛙池保持泉水长流,水质清凉,温度适宜,水位适中。此外,水中移植水草,岸上种植陆草,池上搭盖凉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亲蛙的放养密度,要适度稀放,保证亲蛙有宽敞的空间,以利于亲蛙的发育和繁殖活动(指抱对、产卵的行为)。


2.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培育
亲蛙摄食量较大。总的投饲原则是,要求饲料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尽可能供给充足的优质饲料。一般投饲量为亲蛙体重的4%~5%,其中动物性饲料占绝对优势,并尽量多喂鲜活饲料。此外,还要特别重视亲蛙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培育。

(1)产前培育
每年开春后,亲蛙冬眠复苏,即开始进人繁殖期。此时,亲蛙并不急于觅食,可少量地投喂鲜活可口的饵料,使其尽早开食,以补充冬季体能消耗,恢复体质。

(2)产中培育
在产卵过程中,亲蛙体力耗损大,食欲差。发情初期,亲蛙采食量明显减少,至抱对时,吃食基本停止。故此期间,应酌情投喂鲜活。高蛋白动物性饲料,尽快恢复亲蛙活力,为体内尚未成熟的卵子再发育提供营养,确保第二次产卵(秋产)的顺利进行。

(3)产后培育
秋季产卵结束后,及时将亲蛙集中饲养,精心管理。开始时,应尽可能多投喂鲜活可口的动物性饲料,增进亲蛙食欲。1个月后,亲蛙性腺进人再次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需大量营养,此时亲蛙食欲旺盛,可大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经强化培育一段时间,可为亲蛙的越冬和翌年繁殖奠定物质基础。经2030天强化培育后,可转为一般性正常饲养管理。冬季来临,气温下降,人工投饲量也逐渐减少。此时,应投喂鲜活多汁的生物饵料为主,以尽可能延长亲蛙冬季进食时间,进一步促进亲蛙性腺发育成熟。

棘胸蛙幼蛙培育


蝌蚪变态成幼蛙时,应及时移人幼蛙池。幼蛙期是棘胸蛙饲养最感困难、最多麻烦的时期,应作好下列工作:

一、建筑幼蛙池
为了管理和投喂方便,幼蛙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20平方米为宜。如作驯食,面积还要小,3-5平方米即可;他深0.6~1米;池四周建高回米的围墙或围拦;池塘为水泥构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倾斜,便于排污换水;池内设置人工洞穴。植水草等;每口池配备一个饲料台(兼作栖息台),饲料台以木质框架装上塑料纱窗制成,大小约为池子总面积的1/8~1/4。幼蛙池根据幼蛙数量多少,设立若干个,以便大小分养。

二、幼蛙及时收集与放养
蝌蚪在池中已变态成幼蛙,应随时收集,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当夜雾降临、气温炎热时,幼蛙非常喜欢在水草或木板等漂浮物上栖息乘凉,此时可用纱布网制作的长柄捞网,连带水草一起捞上,然后集中于塑料桶中(桶高60~80厘米,有网盖)消毒处理。也可采取如下方法:在蝌蚪变态期间,水面放置几块小木板(约0.8~1米0.3米),木板用细绳系着,每当板上聚集有幼蛙时,要小心拉动绳子,将木板拉人预设在水中的网片中,及时起网,也可轻易捕捉幼蛙,而不会对幼蛙造成损伤。

刚变态幼蛙放养密度,~般每平方米放养200~250只,个体稍大时,可放养100~150只。幼蛙下池前,应剔除病伤和肢体不全的幼蛙,并用2%~3%食盐溶液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此外,同池放养的幼蛙,要求规格一致,大小分级饲养。

三、驯食
刚变态的幼蛙,在集中培育池后,先投喂小鱼虾、蚯蚓、蝇蛆、昆虫等小型活饵,养成固定给饵地点和时间的习惯,使幼蛙能自动在食台上抢食蠕动活饵。这样饲养一段时间后,幼蛙体质增强,待幼蛙个体重达到20~30克时,即可进行食性驯化。

幼蛙驯食,是养蛙过程最麻烦也是最关键的操作。若驯食获得成功,即为成蛙的养殖仍至商品蛙的集约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如环境清幽、凉爽,无异常噪音干扰,水温适宜(1626℃),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有助于保持幼蛙旺盛的食欲,投喂适口饲料,给饵定时定位,养成幼蛙集中吃食的习惯。

(二)正确的驯食方法
幼蛙从索食活饵到索食死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在活饵中加人少量死饵,以后逐渐减少活饵量而相应增加死饵量,直至习惯后,全部改投死饵。驯食初期,可利用活饵促动、水力带动、小竹竿拨动,以及设计专用投饵器振动死饵等方法,使死饵产生动感,被蛙误以为活饵而吞食,从而提高驯食效果。

四、分养
幼蛙自索食活饵改为索食死饵时,最易形成大小差异。投喂活饵时,只要充分供给饵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极少发生;改为吃死饵后,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经常把大、小幼蛙筛选分养,以防损失。

五、日常营理
除做好池塘、蛙体常规消毒外,在幼蛙驯食期,要特别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洗池,及时清除残饵,保证幼蛙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定期用药物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抗生素药饵,杀灭病原体,预防疾病发生。

此外,要勤检查,防止幼蛙逃失和敌害生物侵人。如发现疾病,要及时防治。

棘胸蛙蝌蚪培育


一、培育池
蝌蚪培育池,要尽可能满足下列条件:
(一)水源、水质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有冷水水源则更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

(二)池塘结构
可为水泥砖石结构,也可采用土池;面积30~50平方米,池深0.6~1米。池壁有一定斜坡,便于蝌蚪栖息及变态幼蛙登陆;池内移植水草(水浮莲、水花生等)或放置瓦片、石块供蝌蚪吸附和隐匿;池周建围墙,防止敌害生物侵人。

(三)设置饲料自
一般3000~5000尾蝌蚪设置一个饲料台,面积约1平方米,由竹蔑制作而成,安放于水面下约20厘米处。

有时为减少蝌蚪的转池操作,节省投资,也可创造条件,直接在孵化池饲养蝌蚪。

二、放养
蝌蚪的食性和习性与鱼苗、鱼种相近,因此其饲养方法可借鉴鱼苗培育方法操作。

(一)清池消毒
在投放蝌蚪前7~10天进行。先将池塘清整干净,检查渗漏情况,并人为地在池中布置一些瓦片、石块,形成缝隙供蝌蚪隐蔽,然后进行药物消毒。干塘清塘时,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或漂白粉5~10千克;带水清塘时(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或漂白粉13.5千克,兑水全池泼洒消毒。如池塘底泥较多,则要清除部分淤泥(保持5~10厘米即可),再用药物消毒。

新建水泥池,必须浸泡20~30天,并经反复清洗多次,方能使用。

(二)培肥水质
像夏花鱼苗培育一样,蝌蚪下池前也应先培养好水质。但其中培水的方法又略有不同。因棘胸蛙蝌蚪喜清新水质,蝌蚪培育要求以牛粪水为主,且施用量不宜太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腐熟的牛粪水、马粪水和人粪尿混合液0.1~0.2千克,全池泼洒。这样,水中生长的优势种群将是蝌蚪喜食且易消化的硅藻、隐藻、蓝藻及原生动物种类。如历年来蝌蚪易发生气泡病的池塘,则宜采取清水下塘方法,避免池塘水质骤变,给蝌蚪培育造成极大危害。

(三)放养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饲料丰歉和饲养要求,具体确定。一般刚孵出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0~2000尾(此阶段也可用80目网箱暂养,便于集中摄食和防止敌害);经10~20天饲养后,个体长大,则拉网分稀至每平方米500~1000尾;再经30~40天后,再行分稀培育,此时每平方米放养100~200尾即可。如果中途不分池,采用一次性培育时,每平方米放养蝌蚪以不超过300尾为宜。

三、日常管理
(一)培养和调节水质
通过合理注水、施肥等措施,便池水既有丰富的适口天然食物,又保证充足的溶解氧。每天适量投饵,及时捞除水中残饵;视水质情况适时换水、施肥,保证池水肥、活、嫩、爽,透明度在40~60厘米左右。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无污染。发现水色突然转浓,蝌蚪浮于水面,活动减弱等现象时,应及时更换池水。

(二)保持池塘适宜水温
蝌蚪最适宜生长发育的水温是23~28℃。当水温高于32℃时,蝌蚪开始死亡。所以在炎热夏天,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在池塘上方搭盖凉棚,种上瓜果,防止阳光直射,或不断灌注新水或冷泉水,以保持池水温度在32℃以下。蝌蚪不怕冷,其致死水温为0~1℃,只要池塘中有水,蝌蚪一般都能安全越冬。

(三)每天巡塘
观察蝌蚪活动,了解每日吃食和生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加以处理。同时要预防敌害生物侵人。蝌蚪的敌害生物主要有蚂蝗(水蛙)、肉食性鱼类和其他蛙类及蝌蚪鼠、蛇、水蜈蚣、水虿虫等。其中水虿虫(蜻蜓的幼虫)和水蜈蚣(龙虱的幼虫),对蝌蚪危害极大,要注意随时清除。

四、变态期的管理
蝌蚪在由水生至陆生的变态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此时身体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即造成死亡。因此,应加强管理,特别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预防疾病发生
蝌蚪在前、后肢长出阶段,尤喜聚集于浅水或陆地上,此时,体内各器官均有变化,身体变得虚弱,易受病菌侵人,造成大批死亡。故此阶段要特别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定期消毒池水,定期在饲料中添喂酵母片或穿心莲粉,预防疾病发生。

(二)创造登陆条件
蝌蚪在变态过程中,鳃逐渐退化,当蝌蚪前肢即将长出,井见到蝌蚪时而从水底上浮水面,时而又迅速下沉等现象时,正是蝌蚪由鳃呼吸转为由肺呼吸的征兆。此时,蝌蚪已不能长时间潜伏水中,应及时设置登陆条件,如池埂建有一定缓坡,池中投放一些水草、木板、泡沫塑料等漂浮物,供变态幼蛙登陆栖息及呼吸空气。如此时幼蛙找不到着陆物体,常会淹死水中。

(三)及时转池饲养
当蝌蚪尾部完全消失,变态基本完成,晚上可用湿纱布及时捕捉,转入幼蛙池饲养。

五、发育变态及在生产中应用
蛙的发育,从蝌蚪到成蛙,其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刚孵出的小蝌蚪,全长9.010.2毫米,只能作短暂游泳,对光和水流非常敏感,休息时依靠吸盘将其腹面紧贴于水底或水中其他附着物上。35天内蝌蚪仅由自身卵黄囊供给营养,此时不宜将蝌蚪投放培育池。经几天后,待卵黄囊消失,左右鳃闭合,心脏跳动更为有力,蝌蚪游动能力也增强,至肠道开始出现时,方可移人蝌蚪培育池进行人工培育。经大约25天左右培育,蝌蚪后肢开始萌芽,逐步伸长,再经20~30天,前肢伸出,不久,尾部开始收缩,在此阶段蝌蚪不需要摄食外来食物,仅靠吸收尾部供给营养。此时也是蝌蚪最脆弱的时候,应加强护理。

在尾部吸收的同时,蛙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相继得到发育:口裂加深变宽,鼓膜形成,舌变得发达,鳃退化而代之以肺呼吸,肠道缩短,食性转化。此时蝌蚪已不能长时间潜伏水中,需时而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当尾部完全消失,各器官发育也日臻完善,变态即已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棘胸蛙从孵化开始至幼蛙形成,整个变态过程约需60~80天,个别发育慢的需要110天。

蝌蚪的发育变态与水温、营养和放养密度有密切关系。通过控制温度、饲料供给和放养密度的方法,可人为地加快或延长蝌蚪的变态发育时间。由于变态后,幼蛙的耐寒能力及生命活力远不如蝌蚪。在越冬过程中,幼蛙的饲养管理也比蝌蚪难度大,加上冬眠前后幼蛙饲料脱节,因此往往造成越冬期幼蛙的大批死亡。所以在生产上,常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措施:对早孵蝌蚪,常采取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占60%以上)。维持其适宜生长温度(23~28℃)和增大放养密度的方法,提早夏孵蝌蚪的变态时间,以争取在冬眠前来得及增肥标粗,以利于幼蛙的越冬;对于晚期蝌蚪(秋产),则采取控制水温(25℃以下),多投植物性饲料(60%以上)和适当稀放的方法,有意地延长蝌蚪变态时间,达到以蝌蚪形式越冬的目的,这样避免因晚期变态幼蛙体质太弱,难以经受越冬期恶劣环境,而导致大批死亡现象的发生。

棘胸蛙的亲蛙培育


1.亲蛙池的建造亲蛙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亲蛙池的面积依据养蛙场规模大小和池塘性质而定。水泥池以10-30米2 为宜,土池面积要宽阔些,要求达到200-300米2。生产上多采取土池形式,因为土池不仅具有建设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土池底质和生态特点比较接近野生棘胸蛙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亲蛙的生长发育。池形多呈长方形,池底深浅不一,有浅水区、深水区,也有供蛙栖息的石缝洞穴和陆地。陆地上植草、种花或种菜,营造阴湿环境;水池内放养漂浮性水生植物。池水深10-50厘米,池底土质要求硬实,不留淤泥,以防水流冲击和蛙的活动造成池水浑浊。其他设施如防逃、排灌及池周围环境营造等参照成蛙池建设。对于小型的养蛙场,亲蛙池通常也作产卵池用,此时,亲蛙池要兼顾产卵池的特点,在亲蛙池内营造良好的产卵生态环境,如池中布置小岛,岛中设有许多洞穴和石缝及水中植草等,便于亲蛙的产卵活动和受精卵附着。

2.亲蛙的来源与亲本选择亲蛙的来源应以收集天然野生蛙为主。近几年棘胸蛙的养殖发展速度很快,少数地方甚至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可生产出足够的种苗供给社会,养殖户可以较容易地从棘胸蛙养殖场获得种苗。因此,有人认为,天然棘胸蛙野性太强,棘胸蛙最好从养殖场选购,这样引进的种苗驯化程度高,比较容易饲养。但笔者始终坚持,棘胸蛙种蛙的来源应以天然野生良种为佳。因为野生良种繁殖出来的苗种能遗传继承野生亲本的抗病力强、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具备较好的种源优势。借鉴其他物种的养殖经验与教训,这种采取以野生蛙作亲本来源的做法也是与遗传育种的理论相一致的。

优良的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因此,留作繁殖用的种蛙必须严格挑选。亲蛙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亲蛙外观看要求个体较大体质健壮皮肤光滑而具光泽发育良好、性情活泼、无伤残、无破损;第二,年龄在2龄以上,6龄以下,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雄蛙200克以上;第三,在繁殖季节,如选择已达性成熟年龄的亲蛙,应挑选雄蛙躯体雄健、前肢粗壮、婚瘤明显、鸣声洪亮、善跳跃的个体雌蛙要求具备腿短粗、体丰满、腹膨大、皮光滑等特征;第四,如选择的亲蛙来源于人工饲养,要注意亲蛙血缘关系,防止近亲繁殖、避免造成种质退化,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挑选多个来源不同地点的蛙作亲蛙,形成交叉配对,进行种内不同群体的杂交,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杂交优势,保持物种优良性状;第五,选购野生蛙种时,养殖者必须仔细检查是否囤积过久和有无受伤,因市场上贩卖的蛙一般在家中存储了一段时间,大多数损伤,活力极差。故最好能自己进山捕捉,小心护理或直接从捕蛙者手中挑选。

3.雌、雄亲蛙鉴别选择亲蛙,首先需要正确鉴别雌、雄,以便合理配对。棘胸蛙的雌、雄亲蛙个体差异较大,无论是生殖季节或非生殖季节,均可用肉眼辨别。

棘胸蛙的繁殖


1 .自然繁殖即在人工创造适宜产卵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如设置良好的产卵地等,亲蛙直接在培育池中自然发情、产卵的繁殖方式。自然繁殖的优点是省时省工,节省养殖成本开支。但不足之处是无法获得大小规格整齐的大批量受精卵的棘胸蛙劲苗;并且亲蛙产卵活动断断续续,将整个繁殖期拖延很长,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棘胸蛙的繁殖季节较早,在自然状态下,每年4月中、下旬,性成熟的棘胸蛙开始发情产卵早期,产卵活动常在凌晨 3-8时进行;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产卵时间逐渐前移。由于抱对过程长,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2天,故有时在白天也可观察到亲蛙双双抱对产卵的现象。

在产卵季节,白天天亮,尤其是晴天早上,要坚持巡塘,及时搜集蛙卵,将勃附有受精卵的石块、砖头、水草等转移到专门的孵化池进行孵化;或是等待2-3天受精卵的黏性减弱容易刮取时,将黏附在池壁及其他固着物上的卵细心取下,置入预先准备的小型网箱内孵化。

2.人工催产前已述及,在自然繁殖时,由于亲蛙个体性腺成熟程度不一致,亲蛙产卵活动零星分散进行,难以形成批量生产。在生产中,为了使亲蛙集中产卵,达到同步孵化、批量出苗的目的,人们常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人工繁殖。

(1)产卵池要求

产卵环境安静、阴凉、光线幽暗;产卵池面积不宜太大,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亲蛙产卵情况,每个产卵池面积5-15米;池塘为水泥砖石结构,池中布设有假山、洞穴、树根等便于产卵和卵子黏附的附属设施。产卵池使用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处理,经清洗后备用。池塘水位适中,维持产卵水深以10-20厘米为宜。产卵期间,保持清水缓流。

(2)催产季节

准确掌握催产时间:根据如下情况准确掌握催产时间:雄蛙频繁鸣叫;亲蛙摄食量大大减少;基本与当地鲤鱼人工繁殖同步进行;根据历年催产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判定。

催产之前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在催产季节到来之前,一般应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一段时间,以避免雌、雄亲蛙同养在一池,当水温突然升高时出现自然产卵,而人工难以控制的情况。

成熟亲蛙的选择:催产亲蛙,要求体形佳、发育好、无病无伤,年龄处于2-5龄壮年阶段,体重要求在150-300克以上,性征明显一雄蛙鸣声洪亮,体躯健壮,前肢粗壮有力;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柔软临时于野外收集的亲蛙,还可在雌蛙腹侧皮肤剪一小口,观察卵子成熟情况,以便准确挑选成熟亲蛙。一般棘胸蛙卵巢中,同时存在有大、中、小型三种不同大小的卵子,发育良好(成熟)的卵巢几乎充满整个腹腔。且卵巢中绝大部分为大、中型卵粒,小型卵子仅少量地夹在其中。表6-4 列出了大、中、小三种卵子形态特征。

(3)催产药物

目前用于棘胸蛙催情的激素主要有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两种常见的鱼用激素。

单独使用:雌亲蛙每千克体重注射LRH-A 50-60微克,或每只雌亲蛙使用8-12微克。

混合使用:雌亲蛙每千克体重使用LRH-A 25-40微克,加 HCG 1 250-2 500国际单位,或每只雌亲蛙使用LRH-A 5-6 微克和HCG 200-250国际单位。采取一次性注射方法,雄蛙使用的剂量减半。

(4)药物配制和注射

①药物配制。

先根据亲蛙的总体重和使用药物的注射剂量计算出药物用量,再以每只蛙注射液量控制在1一1 .5毫升为依据、测算出注射用水的总用量,将药物完全溶解配成溶液进行注射注射用水可采用065%食盐溶液或蒸馏水。

②药物注射。

注射方法:注射方法分为臀部肌肉注射、腹腔注射和腹部皮下注射三种,生产一上多采用后两种方法。a.臀部肌肉注射。择大腿内侧肌肉厚实处以45。角刺人0.7-1厘米。b.皮下注射。一人捉住棘胸蛙,使其腹部朝上,另一人一手拈离蛙腹表皮,另一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朝向头部,与蛙腹面呈150-300角进针,深度以不穿透腹部肌肉层为宜。腹腔注射。在腹中线偏左或偏右1-2厘米处按45度角进针,深度凭手感以穿透腹部肌肉层为宜。进针后徐徐注人药液,注射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并在退针处稍稍按一会儿,防止药液外溢。

注射用针头选择6-7 .5号。注射用具使用前一律经过煮沸消毒。

注射时间:选择在下午4一5时进行,一般水温16-20度 时,其效应时间大约为12-16小时,这样可使亲蛙产卵活动在黎明前后进行,正好与自然产卵时间相符合。不过,有时也出现延长至次日下午或第三日凌晨才发情产卵的异常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为精、卵质量差,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低。

亲蛙注射完毕,要暂囤放于清洁桶中休息片刻,然后按雌、雄比例1:1投放在准备好的产卵池。

棘胸蛙增殖与保护


(一)粗放养殖与围栏综合种养

根据棘胸蛙对湿度、温度、光照、饵料等自然生态条件的要求,有条件的农户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棘胸蛙生活生长的山溪、山涧或水库底坝,投放一定数量的苗种进行棘胸蛙半人工放养。选择的水域,要求两岸植被茂密,达到郁浓荫蔽的效果,水源常年不枯,水性较冷,水流较缓,水流量以0.05~0.1米/秒为宜,水质无污染。溪涧中最好有多处自然小水坑或深水潭,以便棘胸蛙生长和繁衍。这种养殖方式简单易行,成本也不高,但由于放养前无法清除敌害生物,养殖中无防敌、防逃设施,故易受敌害生物和自然灾害危害,加上饵料来源有限,所以养殖效果常常不太理想。

为此,最好能创造条件,或是在具备上述水源条件的果场进行棘胸蛙人工养殖,或是提前将溪两岸山地开发建成果园;果树下则种植农作物和多种瓜果蔬菜,果园外围建筑好围墙(围栏),实行果一蛙一菜综合种养。通过加强防逃、防敌设施和增加饵料供给等措施,获取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资源增殖与保护

根据棘胸蛙资源现状及其物种存在意义,国家应将棘胸蛙列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目前,蛙科中仅虎纹蛙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严禁酷捕滥捉,破坏天然资源的行为。与此同时,采取一定增殖保护措施,如选择生态环境较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划为棘胸蛙自然保护区,组织有关部门繁育苗种,进行人工放流,将培育的蝌蚪或幼蛙投放到适宜棘胸蛙生长的水域,以提高资源增殖效果,保护棘胸蛙种群,发挥其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棘胸蛙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食性和习性与鱼苗、鱼种相近,因此其饲养方法可借鉴鱼苗培育方法操作。

1.清池消毒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嫩弱,抵抗病害能力很差,蝌蚪放养前蝌蚪池一定要用药物消毒,以杀灭池中的病菌、寄生虫,以及会吞食蝌蚪的敌害。为蝌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水泥池应在放前7-10天先用清水洗刷干净,并暴晒1-2 天,然后用漂白粉干池消毒。用量为每667米取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5-10千克,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土池应先清除全部底泥,注水10厘米深,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生石灰的用量每667米2,50-75千克;漂白粉消毒方法同水泥池。

新建水泥池必须浸泡20-30天,并经反复清洗多次,方能使用。

2.培肥水质像各类鱼苗培育一样,蝌蚪下池前也应先培好水质,但其培水的方法又略有不同。因棘胸蛙蝌蚪喜清新水质,蝌蚪培育要求以牛粪水为主,且施用量不宜太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腐熟的牛粪水、马粪水和人粪尿混合液0.1-0.2千克,全池泼洒。这样,水中生长的优势种群将是蝌蚪喜食且易消化的硅藻、隐藻、蓝藻及原生动物种类。如历年来蝌蚪易发生气泡病的池塘,则宜采取清水下塘方法,避免池塘水质骤变,给蝌蚪培育造成极大危害。

如采用水泥池培育蝌蚪,因蝌蚪池体积较小,不宜向水体直接施肥,但为了保证刚下池的蝌蚪能摄取到适口的天然饵料,可采取专池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每天捞取一定量的鲜活饵料投放到水泥蝌蚪培育池中,既可防止水质污染,又能加速蝌蚪生长。

3.放养密度 蝌蚪下池前,先要检查池水药物毒性是否完 全消失。方法是用大盆取少量池水,放人10一20尾蝌蚪暂养.1 天后蝌蚪活动正常,表明水中药物毒性已经消失。可按计划放养蝌蚪。

蝌蚪的放养密度取决于池塘条件、饵料丰歉和蝌蚪规格大小 等因素。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孵出的蝌蚪1 000-2000尾(此 阶段也可以用40目网箱暂养,便于集中摄食和防止敌害);经10-20天饲养后,个体长大,则拉网分稀至每平方米500-1 000尾;再经过30-40天后,再进行分稀培育,此时每平方米 放养100-200尾即可。如果中途不分池,采用一次性培育时, 每平方米放养蝌蚪以不超过300尾为宜。

同池放养的蝌蚪要求日龄大致相同,规格整齐,如蝌蚪大小相差悬殊,极易引起自相残杀不利于小蝌蚪的生长发育。

棘胸蛙越冬保种


棘胸蛙是一种变温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一个休眠过程。在休眠期间,蛙的援食、生长、发育活动基本停止,而仅保持着微弱的生理活动。

我国各地区气候相差甚大,各地棘胸蛙进人冬眠时间也各不一致,冬眠期限也是长短不一。但一般说来,当该地区水温降至8~10℃时,棘胸蛙即进人冬眠状态。在冬眠期间,蛙抵抗病害的能力减弱,体内营养消耗很大,特别是弱小的幼蛙,常常因漫长的低温而发生大批死亡。因此,加强棘胸蛙的越冬管理,对于提高棘胸蛙的越冬保种和促进棘胸蛙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一)蝌蚪的越冬管理

变态前的蝌蚪,耐寒力较强,一般只要池塘水体不结冰,蝌蚪即能在水中自由活动。其越冬管理工作与鱼苗、鱼种越冬有类似的地方。

1.抓管理,促变态

对于早孵出的蝌蚪,要尽早加强饲养管理,促使其早日变态,以便赶在寒潮来临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膘肥身体,增加抵抗能力;对于晚期孵出的蝌蚪,则应控制其发育变态,使其以蝌蚪形态进人越冬期,临近低温期要多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饲料,增强蝌蚪体质,以便顺利越冬。

2.分级越冬

当水温降至15℃左右,应及时拉网起捕蝌蚪 ,选择保水、保肥性能好的池塘,按蝌蚪个体大小不同规格进行分级放养,以保证同池放养的蝌蚪大小规格相近。越冬期放养密度可增大一倍,便于集中管理。越冬池增投些瓦片和水生植物,供蝌蚪藏匿。

3.加强水质管理

越冬期间,水位要提高至1米以上。根据水质状况,选择晴天适时施肥和灌注新水,保持池水具有一定肥度。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利用深井水或温泉水每天换水5%~10%,提高蝌蚪饲养池水温。如晴天水温达15℃以上时,适当投饲,补充蝌蚪体能消耗。

4.搭棚或温室越冬

变态前蝌蚪较耐低温,无须采取特别措施越冬。但正处于变态阶段,四肢俱已开始伸出的蝌蚪,耐寒能力很弱,尤其不适应水温的突变。因此应特别加强护理,需要搭草棚保暖或移人塑料大棚内饲养,使其顺利渡过低温期。

(二)蛙的安全越冬措施

1.强化培育

越冬前一个月,应加强饲养管理,抓好膘体培育。此时可适当多投喂一些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使其肥壮,以增强体质,提高耐寒力。

2.营造洞穴

在蛙池中用石块。砖头等人为地堆集一些洞穴和石缝。越冬池最好采用土池,土池较保暖,事先把蛙池四周泥土翻松,并选择避风向阳地方靠近水平面位置,挖若干个直径10~20厘米、深60~100厘米的洞穴供蛙休眠。洞穴要保持光滑湿润,但又不被池水浸没。为提高保暖效果,还可在洞穴的北边挂一排草帘或砌一堵土墙,作为挡风屏障。

3.水底越冬
越冬期将蛙池水位提高至1米以上。池内投放部分水生植物,池上搭设棚盖,可简单地用竹木搭架,上盖草帘或薄膜。于蛙池北面,草帘与地面紧贴挡风。池对面搭设棚架,高5060厘米。越冬他的底质最好有一层淤泥,便于蛙的潜伏。娃在冬眠期间,仅保持微弱的呼吸,通常用皮肤呼吸,即可保证氧的供给。

4.防止敌害
蛙在冬眠时,抵卸敌害的能力很弱,易受到敌害,特别是老鼠的侵袭。所以要经常巡视池塘,检查保暖防敌设施及蛙冬眠状况,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5.利用地热、余热、加温越冬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地热水、工厂余热水或加热升温等方法,打破蛙的低温冬眠习性,进行冬季增温饲育,从而延长蛙的生长期,减少越冬死亡,提高越冬成活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56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