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氏酋蟹

[学名]: Eriphia smithii
[资源名称]: 司氏酋蟹
[形态特征]:
 
体型大,头胸甲近圆方形,前三分之一表面具锥状或刺状颗粒,钳脚掌部外侧也密布粗颗粒,左右钳不等大。全身呈深咖啡色或红褐色,眼睛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原产地区]:南海海岛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世界广泛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边的沙地环境,穴居生活。

相关推荐

下司华吸鳅


[学名]: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 hsiashiensis Fang
[资源名称]: 下司华吸鳅
[形态特征]:
 
背鳍iii-8;臀鳍ii-5;胸鳍xii-xiii-12-14;腹鳍vi-viii-16。侧线鳞57-63。 体长为体高的5.1-7.9倍,为体宽的3.6-3.9倍,为头长的4.2-4.8倍,为尾柄长的9.5-10.8倍,为尾柄高的12.4-15.7倍,为背鳍前距的1.9-2.1倍,为腹鳍前距的2.4-2.5倍。头长为头高的1.8-2.1倍,为头宽的O.8-0.9倍,为吻长的1.4-1.9倍,为眼径的4.4-6.0倍,为眼间距的1.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5倍。头宽为口宽的2.4-2.9倍。 体较短,前段甚平扁,后段渐侧扁,背缘呈弓形隆起,腹面平坦。头很低平。吻端圆钝,边缘薄;吻长约为眼后头长的2倍。口下位,较宽,呈浅弧形。唇较薄,上唇具8-10个乳突,排成1排;下唇乳突不显著;颏部具1对不甚明显的扁平乳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前缘稍外露,表面的沟和脊不明显。上唇与吻端间具较深的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的吻褶分3叶,叶端圆钝,中叶较大,有些个体的中叶叶端分化出2个分叶状乳突,两侧叶极小。吻褶叶间具2对小吻须,外侧l对稍粗大。口角须2对。外侧1对约与外侧吻须等大,内侧l对甚短小,呈乳突状。鼻孔中等大小,具发达的鼻瓣。眼较大,侧上位。眼间宽阔,平坦。鳃裂稍扩展到头部腹面。鳞细小,头部及偶鳍基部的背侧面和胸鳍腋部至腹鳍起点间的体侧以及腹鳍基部之前的腹面无鳞。侧线完全,自体侧中部平直地延伸到尾鳍基部。 背鳍基长稍短于头长,起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臀鳍基长约为背鳍基长的一半,2根不分枝鳍条扁平,基部4/5变粗变硬,末端柔软,压倒后末端达到或接近尾鳍基部。偶鳍宽大平展,具发达的肉质鳍柄。胸鳍基长稍大于头长,起点稍前于眼前缘的垂直下方,最长鳍条短于吻长,仅及最长背鳍条的1/2,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显著在背鳍起点之前,约在吻端至臀鳍起点的中点,左右腹鳍条在后缘中部完全愈合成吸盘状,后缘无缺刻,末端达到或稍超过肛门。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稍后。尾鳍长稍短于头长,末端凹形,上下叶约等长。 固定标本体背侧暗褐色,腹面棕红色。头背部及偶鳍基背部具大小不等的褐色圆斑,横跨背中线有10-15个黑色的圆形斑块。各鳍暗褐色,除尾鳍外均具有多条由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贵州  [原产地区]:卢山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中游洞庭湖。  
[水域环境]:淡水  

白蟹瘦蟹花蟹红膏蟹的区别



白蟹:未交配的雌蟹,个体在150~200克,主要特征是腹脐呈灰黑色,在较强的光线下观察可见到甲壳两侧从眼的基部至第9侧齿没有清晰的性腺轮廓。白蟹若育成膏蟹需按3:1或4:1(雌/雄)的比例与雄蟹一起放养,使之交配,经过一次生殖蜕壳,供足饵料饲养40-50天可育成膏蟹。
瘦蟹:初交配过的雌蟹,个体在250克以上,在强光下观察,甲壳两侧从眼柄基部到第九个侧齿有一道半月形的卵巢轮廓,其上下均透明,这是卵巢成熟的扩张范围。此种蟹经饲养30-40天便可成为卵巢丰满的青蟹。

花蟹:交配近1个月的雌蟹。卵巢已开始发育成熟和扩大,但还未扩展到甲壳边缘上,在光线下观察,可见到一些透明的地方,犹如一条半月形的曲线。腹脐上方的圆点,又由乳白色转为黄色,再经15-20天精养,可养成红膏蟹。

红膏蟹:卵巢已经成熟,体重250克以上,甲壳两则充满红膏,躯体结实,光线下观察已无透明区,腹脐上方的圆点已变成红色,有的甲壳上已呈鲜艳的红色。

奈氏鳕


中文名称 奈氏鳕
拉丁名称 Nezumia proxima(Smith et radcliffe)
英文名称 shorttail grenadier, spiny grenad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Macrouridae
中文属名 奈氏鳕属
拉丁属名 Nezum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具2棘,8~9鳍条;胸鳍20~22;腹鳍9~10。外侧鳃耙0~1+7~8,内侧鳃耙2+6~7。
全长为体高6.7~7.5倍,为头长5.2~6.4倍。头长为吻长3.5~3.7倍,为眼径3.0~3.7倍。

体延长,侧扁,体高较低,躯干较短;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3倍余。头中大而侧扁,头部粘液腔不太发达。吻稍突出,端部钝尖,具2个瘤状小突起,吻前下缘斜位,吻长较短,约等于或稍小于跟径。眼大,侧位,近圆形,眼间隔窄而平坦,约为眼径2/3,

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内,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口下位,弧形,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两颌牙细小而密,排列成牙带,上颌外侧牙明显扩大,呈犬牙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l短须,其长稍大于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7。

 体被薄而带棘的鳞,呈六边形,后区露出部小棘尖细锐利,形似菊瓣而朝向鳞的后缘中央,小棘的数目随鱼体增长而加多,鳞的两侧区具网目状结构。头部背面均被鳞,腹面除部分吻区无鳞外也大部被鳞,侧面眶下棱和眼窝下侧边缘上分别具1列与2列的变形鳞,其间隔着一窄条无鳞沟。腹面正中的发光器位于腹鳍基底后端的连线上或稍后,椭圆形。侧线连续,前部稍呈弯曲,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等于或稍大于头长,前缘具排列稀疏面尖锐的棘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8~10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1.5~2.0倍。臀鳍位于肛门后,肛门与臀鳍之间的距离明显短于肛门与腹鳍基底之间的距离,但在最小个体两者等长,即肛门介于臀鳍与腹鳍的正中间。

体暗褐色,胸腹部蓝黑色,各鳍暗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8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