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鲟

中文名称达氏鲟

拉丁名称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英文名称river sturgeon

异名长江鲟、鲟鱼、鳇鱼、沙腊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软骨硬鳞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hondrostei

中文目名鲟形目

拉丁目名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鲟科

拉丁科名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鲟属

拉丁属名Acipenser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水系,沱江、牡丹江,长江中、上游,尤以宜昌至宜宾间的干流江段为多,在上游金沙江、沧江、嘉陵江等支流和洞庭湖。

形态特征
背鳍条49-59;臀鳍条29-39;背前骨板8-13,一般为10-12;背后骨板1-2;背侧骨板28-39/29-37,一般为32-34/31-33;腹侧骨板8-15/9-15,一般为10-12/10-12;臀前骨板1-28鳃把外侧33-54。体长为体高的5.5-8.5倍,为头长的3.2-4.8倍,为尾柄长的8.0-11.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7倍,为眼间距的2.6-3.6倍。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随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有变化。体延长,梭形,横断面略成五边形。头楔形,吻端尖细,稍向上扭。尾部细长,胸部平直。头部背面追布细小的乳头状突起,十分粗糙;在幼小个体则具有极其明显的小刺。眼小,侧位。鼻孔大,位于眼的前方。口下位,横裂,能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细小的乳突。须2对,位于吻的腹面。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身体被有5行骨板,背部的一行骨板最大。各行骨板之间的表皮遍布颗粒状的细小突起,触摸粗糙,在幼小个体更为显著。鳃弓肥厚,鳃耙细小呈薄片,排列紧密。背鳍位于身体后部,起点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中点的垂直上方。胸鳍位于胸部的腹面。尾鳍至形,上叶特别发达。肛门靠近腹鳍基部。鳔大,一室。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背部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各鳍呈青灰色。

生活习性
是一种淡水鱼类,在长江中、上游的深水区生活。性成熟的个体就在长江上游繁殖。

长江鲟的食物是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物组成有摇蚊幼虫、蜻蜒幼虫、蜉蝣幼虫和蛹、蜆、寡毛类、高等植物碎屑、硅藻及丝状藻类等。少数个体也摄食鱼苗和幼鱼。主要的食物是摇蚊幼虫和蜻蜒幼虫,占食物总质量的90%以上。

繁殖习性
一般质量2.5-5.0千克的个体,性腺发育为Ⅱ期,肉眼已能分辨雌雄,个别个体的卵细胞已经开始沉积卵黄。7.5千克以上的个体多数性腺能发育至Ⅲ期。雄鱼达到性成熟的个体较雌鱼为小,一般质量达5千克左右便性成熟。一般说来,长江鲟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很小,5-10千克便能成熟。每年春季在重庆,沪州、宜昌等地均能捕到性成熟的沙腊子。估计生殖季节是在春季,产卵场分布在重庆至宜宾的江段。

相关知识

爱达特氏笛鲷


中文名称爱达特氏笛鲷


拉丁名称Latjanus adetil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笛鲷属

拉丁属名Lutja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产太平洋西部。

生活习性
常见于澳洲大堡礁。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施氏鲟(史氏鲟)


中文名称 施氏鲟(史氏鲟)
拉丁名称 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
英文名称 Amur sturgeon
地方名称 七粒浮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鲟属
拉丁属名 Acipenser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根据全长30~141厘米时测定58尾:背鳍38~55,臀鳍21~30,背骨板12~17,侧骨板32~46,腹骨板7~11,鳃耙35~38。
头长为全长的17.3~26.8%,尾柄长为全长的3.1~8.9%,尾柄高为全长的2.7~3.8%,吻长为头长的32.5~52.2%。

鲟鱼吻的形状有很大的变异,有的吻呈锐三角形,有的象矛头。头长、吻长和尾柄长均随着生长而缩小。

鲟鱼的体形很象蝗鱼。最明显的区别是口小,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结。口的前方有二对须,横生并列。吻的腹面、须的前方生有若干疣状突起,由此得名七粒浮子。

背部为黑褐色或灰棕色,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黑龙江的鲟鱼不是洄游性鱼类,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江段,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很少进入浅水区。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解冻时游往产卵场所。
依鱼的不同年龄而异。幼小个体主要以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幼虫为对象,成鱼除索食这些生物外,还食小型鱼类,甚至以蛙为食。性成熟的个体在产卵期索食强度很低,这是与鳇鱼不相同之处。解剖56尾鲟鱼,大部分是空胃。

史氏鲟苗种培育技术


1、基础设施

1.1玻璃钢盆圆形,直径1m,深度50cm,笛式表层供水,中央底层排水,垂直弯管控制水位,并能保持常流水。

1.2水泥池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是方形,方形是避免死角,面积以10m2~15m2为宜,深度为1m。要求进排水方便,有排污口,排水管能水位,并能保持微流水。

1.3充气泵空气压缩机,每个玻璃钢盆2个气泡石,罗茨鼓风机,每个水泥池一个代气管。

2、苗种生活环境

史氏鲟生活水环境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高要高于6mg/l,最适生长温度18℃~24℃,低于4℃或高于27℃时拒食人工配合饲料。温度变化不能过大,每天不得超过5℃。PH值7~8。

3、饲料

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全程使用配合饲料,粒径为0.2~2.5mm。前期为微颗粒饲料,后期为沉性饲料。仔稚鱼对蛋白质要求为46%-50%。幼鱼对蛋白质的要求为42%-45%。同时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满足营养需求。

4、培育方法

4.1史氏鲟按生长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4.1.1仔鱼阶段刚破膜仔鱼移入玻璃钢盆中饲养,密度为2000-3000尾/m2,水位保持25cm左右,水流量为15升/分钟。仔鱼黑色素栓排出,标志着仔鱼从体内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开口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粒径0.2-0.4mm。这时期的密度为1500-2000尾/m2,每天投喂次数为8-12次,日投喂是为体重的10%-12%。

4.1.2稚鱼阶段仔鱼长至3cm,初具成鱼形状,便视为进入稚鱼阶段。稚鱼人和3-5cm,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m2,水位保持在30cm,流是为20升/分钟。饵料粒径0.4-0.6mm,日投喂量为体重的7%-10%。鱼全长达5-10cm时,便移入水泥池中饲养,放养密度为400-800尾/m2,水位保持在35-40cm,流量为25升/分钟,饵料粒径为0.6-1mm,第天投喂6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

4.1.3幼鱼阶段鱼苗全长达10cm,视为进入幼鱼阶段,继续在水泥池中饲养,规格为10-15cm时放养密度为300-500条/m2,水位保持40-50cm,流量为30升/分钟。每天投喂次数减为5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饲料粒径为1-1.5mm。鱼全长达15-20cm时,放养密度为250-300尾/m2,每天投喂4次,日投喂量为体和的4%-5%,饵料料径为1.5-2.0cm。

4.2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每天认真巡池观察,定期测定水质理化因子,第5天测量鱼体重和体长,以便确定饵实投喂量。每天测3次水温,水温最好控制在18℃-24℃。本着人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仔鱼阶段最好不用药,稚鱼阶段防止红嘴商的发和,采用“外消”和内服的方法。“外消”:全池泼洒食盐水,使池水浓度为5‰-7‰,连用3天。内服:饲料拌呋喃唑酮,每100kg鱼用药2.5克。幼鱼阶段预防细菌性出血商。“外药”:氟酸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2g,连用3天。内服:饲料中拌土霉素,每100.kg鱼用药3g,隔次投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黑光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