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蟹苗蟹种的定义

我国天然蟹苗的分布,北到辽宁鸭绿江,南到广州雷州半岛,都有分布。主要产地有辽宁的辽河口、江苏的长江口、浙江的钱塘江、瓯江口以及福建的闽江口。以长江口数量最多,每年蟹苗的发苗期在5月下旬至6月底,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苗汛产量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工业污染,过度捕捞产卵亲蟹等因素的影响,使天然蟹苗产量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产苗地已形不成汛期,有的产量增加了。如近几年长江口蟹苗产量很少,而瓯江口蟹苗年产量保持30006000公斤。

(1)蟹苗:指自受精卵胚胎发育孵出的第一期蚤状幼体起,经3040天五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称为蟹苗。

(2)幼蟹和蟹种:习惯上统称幼蟹,但严格来说,大眼幼体经一次蜕壳后的个体即成幼蟹,但先后经20天左右培育,已蜕壳23次,这时可称为幼蟹.再经几个月培育,又蜕壳57次,这称为蟹种或一龄蟹,俗称扣蟹或铜钱蟹。M.Yz023.cOM

相关阅读

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条件



蟹种培育是指把幼蟹,从1.5万~2万只/千克养成每只5~10克体重的蟹种。这样的蟹种进行商品蟹养殖,成活率才能得到保证。
蟹种培育阶段培育有3个特点,一是蜕壳次数多;二是个体生长快;三是个体差异明显。所以可以采取分级放养培育的方法。这个阶段一般需养殖30天左右,幼蟹就可长成5~10克的蟹种。
蟹种培育的水源条件与仔蟹培育要求相同,水温适宜为15~30℃,最佳22~25℃。溶氧大于5毫克/升。pH值适宜为7.5~8.5,透明度适宜为30厘米以上。池塘可在500~3000平方米,水深1~1.5米,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培育池为宜,根据需要设置增氧设施。培育池要除去过多的淤泥,塘外防逃墙要求高0.6米以上。仔蟹下塘前15天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蟹苗下塘前作水草移植或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如用凤眼莲、苦草、金鱼藻、水花生或其他沉、浮水植物。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和隐蔽物。
仔蟹质量要求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无损伤,体质要健壮。不可放软壳仔蟹,以免受损失。
培育养殖中饲料的质量,应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要新鲜适口,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除了投喂配合饲料,还可以投喂野杂鱼、螺、蚌、浮萍、豆腐、豆渣、豆饼、水花生、苦草等。

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技术



1.放养密度:第3期仔蟹30000~40000只/亩,第5期仔蟹20000~30000只/亩。
2.投饵:日投喂量为池内仔蟹体重总量的5%左右。投喂每天早、晚各1次,开始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饵料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池塘的四周。
3.水质调节:通常可以在7月中旬左右放养鲢、鳙鱼夏花,鲢、鳙比例为(5~8):1,因为这时浮游生物量增加,鲢、鳙鱼夏花可以滤食水中浮游生物,降低池水肥度,促进蟹种生长。根据池水肥度,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100~150尾。
仔蟹下塘后每星期加注新水1次,每次10~15厘米。7月份后达到并保持水深1.5米左右,之后每星期换水1次,每次换水水深20~40厘米。换水后泼洒生石灰水1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5克/平方米。达到消毒和调节pH值的作用。
蟹种池的水质要求控制水质和水位,做到清澈见底,透明度高,特别要防止池水呈绿色。
4.蜕壳:群体河蟹蜕壳时间长,容易造成互相残食,造成其养殖成活率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缩短群体蜕壳时间。每次蜕壳来临前,可增投动物性饵料或添加蜕壳素的配合饲料,通常投饵区要求浅水,水草较少。而蜕壳区设在南坡,要求浅水、安静、水草多,当发现个别河蟹蜕壳时,可在池塘内泼洒生石灰水,以增加水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蜕壳,又起到消毒作用。
5.日常管理:早晚巡塘,仔细观察培育池塘水质变化情况,注意仔蟹的蜕壳、摄食和活动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也要做好防逃防鼠工作。
养殖到扣蟹阶段起捕,可以采用地笼起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捉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6.捕捞:地笼网捕捞法要求每天清晨和傍晚收取1次蟹种。灯光诱捕只需在池塘四角装上电灯,利用蟹种趋弱光的特性,到晚上河蟹便会上岸,蟹种会自动爬入设置的容器,通常每2~4小时要收取1次扣蟹。流水捕捉法是利用蟹种有逆流而上的习性,放水一半,再加水装上蟹笼捕捉。
蟹种捕出后,应放入暂养池内作短暂存养。暂养池要求池底无淤泥,多水草,防逃设备良好,排灌水方便。

中华绒螯蟹


[学名]: 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ards
[资源名称]: 中华绒螯蟹
[外文名]: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别名]: 河蟹,毛蟹,湖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
 
[形态特征]:
  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区与心区分界显著。前者的周围有凹点。额宽,具额齿4个。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呈三角形。前侧缘具4个锐利的齿突,最后一个齿突最小,并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的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性螯足比较大,掌节于指节基部的 内外侧密布绒毛,腕节内末角具一锐刺。步足以最后3对较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很密具刚毛。雌性腹甲第5节上有一对生殖孔,雄性在第7节上有一对交接器,雌、雄腹部形状不同。
 
[原产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原产省份]:江苏、安徽等省  [原产地区]:南通,安庆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36  
[地理分布]:目前北欧诸国、英国的泰晤士河、朝鲜沿海以及北美洲都有分布。中国东部沿海,北起辽河口,南至闽江口,都有河蟹苗天然分布。但以长江口为最大产卵场。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中华绒螯蟹在蚤状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随后即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饵料,喜掘穴栖居,其掘穴能力很强。河蟹感觉器官比较发达,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视觉尤其敏锐,有趋光习性,爬行动作迅速,也能攀高和游泳,尤其横向爬行方式,更为独特。如受强烈刺激或伤害时,会发生自切现象,一旦断肢又会在折断点复生新足。中华绒螯蟹雌雄异体,生殖期有洄游的习性,即生殖洄游,在淡水中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成群沿江河而下,到达河口区的咸淡水中交配繁殖。所以海水是其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成长过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8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