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燕鱼

中文名称圆燕鱼


拉丁名称Platax orbicularis (Forskal,1775)

异名圆眼燕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白鲳科

拉丁科名Ephippidae

中文属名燕鱼属

拉丁属名Platax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洋、西太平洋。

生活习性
珊瑚礁区海域最常见。杂食性,主要摄食动物性浮游生物、藻类。

经济价值
幼鱼作为观赏用。

相关推荐

圆拟鲈


中文名称圆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cylindrica (Bloch)

英文名称Sand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柱形,头尖,稍侧扁。腭骨具牙,下颌前端外行有犬牙10个。背鳍鳍棘5。体侧有9-10条暗色横带状斑,咽部有1弧形黑色纹,奇鳍上均有许多小圆斑。

生活习性
为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底栖小型鱼类。体长100毫米左右。

海洋生。

燕鱼是怎么繁殖的?


燕鱼,又名神仙鱼、天使鱼。它对水质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在弱酸性水质的环境中可以和绝大多数鱼类混合饲养。那么,燕鱼怎么繁殖呢?

一、燕鱼怎么繁殖

1、产卵

燕鱼是卵生鱼类,繁殖却比较简单。仔细观察配对成功的双鱼,如果肛门附近开始突起,即输精管、产卵管开始下垂,这是产卵前的征兆,它们会在产卵前选择一片认为安全的区域。雌、雄鱼会将产卵区域啄食干净,而后雌鱼开始产卵,而雄鱼在雌鱼产卵的同时进行受精。一般情况整个产卵过程将持续数小时,产卵数量视成鱼的大小,一般为400~1000不等。

2、守卵

产卵结束后,雌、雄鱼会共同守护鱼卵,轮流用胸鳍扇动水流确保受精卵有充足的水溶氧,当某些鱼卵因为未受精或被水霉菌感染而发白、霉变时,它们会立即啄食,确保其他受精卵不受感染,整个维护过程是十分感人的。

3、照顾小鱼

经过如此不吃不喝管理后的36小时,仔鱼开始孵化,却依然不会游动,依附于原地靠吸收自身的卵黄素渡过漫长的4~5天开始游离产卵点,摄食体形微小的水蚤为食。此间,雌、雄鱼依然胆战心惊、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它们。所以,为了给它们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产卵环境,最好是在神仙鱼出现产卵前的征兆的时候就放入另一做为繁殖用的水族箱中单独饲养,同时用气泵辅助提供充足的水溶氧,期间不易过强的照明灯光,也不易使它们过度受惊,过度受惊将会导致它们吞食所有已经产出的鱼卵。更不用投喂饵料,以免污染水质;尤其是活饵尤为注意!混合在水蚤中的一种剑水蚤可以穿透受精卵的外壁使鱼卵孵化率大大降低!

圆吻鲴


[学名]: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
[资源名称]: 圆吻鲴
[外文名]: Yuanwengu
[别名]: 青片、扁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10;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侧线鳞69-84;背鳍前鳞30-32,围尾柄鳞23-29。下咽齿2行,26-6(2) 3或27-73;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5-122。脊椎骨4+40-42。体长为体高的3.5-4.2倍,为头长的3.8-4.6倍,为尾柄长的5.9-7.3倍,为尾柄高的8.7-10.6倍。头长为吻长的3.0-3.8倍,为眼径的3.6-4.6倍,为眼间距的2.2-3.1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7倍。体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吻突出;口下位,宽而横裂;下颌具有发达的角质边缘,鳃耙短而扁薄,排列紧密。背鳍有1根光滑的硬刺,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肛门位于臀鳍起点之前,侧线完全,其前端向腹部微弯,入后延至尾柄正中,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深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0行有黑点斑点组成的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安徽、浙江、广西等  [原产地区]:连城、南平、宁波、桂林等  
[地理分布]:长江、珠江、黄河及东南沿海各溪流  

圆吻凡鲻


中文名称圆吻凡鲻


拉丁名称Valamugil seheli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凡鲻属

拉丁属名Vala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宽,后部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眶下管亟不发达,口小,平横,上颌中央一缺刻。上颌骨后端不外露。眶前骨下缘有细齿。第2椎骨髓后棘突短细,伸向前侧方,背鳍2个,相距较远,Ⅳ,Ⅰ-8,臀鳍Ⅲ-9。尾鳍凹形。眼径小于吻长,胸鳍稍短于头长,纵列鳞39-4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圆唇鱼


中文名称圆唇鱼

拉丁名称Cycl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圆唇鱼属

拉丁属名Cyclocheilichthy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7;腹鳍条1,9;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3.5-4.3.2,稍呈匙形,顶端稍弯。侧线鳞35[6/(3-V)]36;背鳍前鳞10-11。

标准长为体高的3.1倍,为体厚的8.4倍,为头长的3.6倍,头长为头高的1.5倍,为头宽的2.1倍,为眼径的3.6倍,为前眶骨长的4.1-4.2倍,为第一下眶骨长的7.3倍。吻长和眼径相等,前眶骨长为高的1.9倍。眼后头长为眼径的1.7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倍。第一下眶骨的长为其高的3.2倍,前眶骨的高为第一下眶骨的高的3倍。

上颌比下颌为长,向后达到眼前缘的垂直线。眼间距稍凹陷。下颌会合处有一明显突起。唇薄,下颌无角质鞘。须2对,后须较长,眼的直径为前对须的2.3倍,为后对须的2倍。头后(被鳞的起始)到背鳍基后端的距离,为吻端到头后距离的2倍。标准长为吻端到背鳍距离的1.93倍,背鳍起点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约相等;腹鳍基稍前于背鳍起点的垂直线,标准长为从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距离的4.6倍,为从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距离的3.5倍。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成粗壮硬刺,其后缘具大约20个锯齿,硬刺比头为短。尾柄长为其高的1.6倍,头长为尾柄长的1.6倍,为尾柄高的2.4倍。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圆尾斗鱼


中文名称 圆尾斗鱼
拉丁名称 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
英文名称 roundtail paradise fish
地方名称 太平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斗鱼科
拉丁科名 Belontiidae
中文属名 斗鱼属
拉丁属名 Macropodus Lacepede,180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ⅩⅦ~ⅩⅧ,6一8;臀鳍条ⅩⅧ~ⅩⅪ,10~12;纵列鳞24~29。体长为体高的2.5~3.6倍,为头长的2.8~3.5倍。头长为吻长的3.5~4.4倍,为眼径的3.5~4.0倍,为眼间距的3.1~4.1倍。体侧扁,略呈长方形。口小,上位,斜裂。颌齿细小。体被鳞,头部为圆鳞,体侧为栉鳞。鳞片较大。臀鳍基部及背鳍基后半部有鳞鞘。背鳍前部为硬刺,后部为分节的软鳍条,其中有4~5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臀鳍与背鳍形状相同,起点位置几乎相对。腹鳍胸位,第1根鳍条为硬刺,第2、3根为分节的软鳍条,且向后端延长。尾鳍圆形。尾柄特短,不明显。体暗褐色。体侧具深蓝色横带12~15条(有些个体不明显)。鳃盖后缘有一深蓝色圆斑。背鳍、尾鳍和臀鳍呈微红色。腹鳍灰黑色。雄鱼一般较雌鱼大,鳍条延长更甚,颜色也更为鲜艳。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内的表皮行辅助呼吸。
生活习性 栖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沟港等处的水草丛里。

颌圆鲹


[学名]: Decapterus lajang
[资源名称]: 颌圆鲹
[外文名]: Lajang scad、slender mackerel scad、horse-mackerel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Ⅰ-35,1;臀鳍Ⅱ,Ⅰ-30,1;胸鳍21;腹鳍1-5;尾鳍17,侧綫上有普通鳞约84和稜鳞33。 体呈长圆形,稍侧扁;体长为体高4.9倍,为头长4.2倍。头侧扁,稍呈尖锥形,其长大于体高。头长为吻长3.3倍,为眼径4.0倍。吻长于眼径。眼中等大,高位。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 口大,倾斜,口裂与眼中部在同一水平綫上。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钝圆,达眼前缘之下方。上颌无牙,下颌一列细牙,犁骨牙群箭头形,腭骨和舌面均有一细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12+36。有假鳃。肩带下角有一凹陷。 颊、鳃盖上缘、头顶部、胸部和身体均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有一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弯曲,直綫部始于第二背鳍12~13鳍条之下方。侧綫土有普通鳞84个(当中65个茌弯曲部上,19个在直綫部上)和稜鳞33个。稜鳞存在于直线部的后大半部上,始于第二背鳍22~23鳍条之下方,形状不很明显。 第一背鳍有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1鳍棘,35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30鳍条,前方有2粗强棘。第二背鳝与臀鳍的后方各有-小鳍。胸鳍略等于除吻之头长。腹鳍短于1/2头长。尾鳍叉形。 背部深蓝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角有一显著黑色小斑。第二背鳍前部上顶无白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非,中国南海及东海,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经常聚集成群巡游于开放水域。有时游动于表层,但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深40-200公尺处。以浮游性无脊椎动物为食。

墨燕鱼的养殖方法


墨燕鱼又叫神仙鱼,性情温和,对水质的要求比较低,有美丽的外形,受到了许多养鱼爱好者的喜爱。那么墨燕鱼的养殖方法有哪些呢?

一、水

1.换水次数:要加大换水量,以少次多换为好;可以掌握在三天一次,每次30%;其目的在于刺激鱼的代谢功能。

2.水温:避免高温或高温饲养,一般控制在25-26℃为好,高温对繁殖和种鱼的寿命都不利。

3.水质:硬度(gH):3-6dGH,酸碱度(pH):6.5-7.0。

二、注意防病防虫

墨燕鱼一旦发病,是不好治的,主要是不赖药,要以预防为主。燕鱼最大的病害是体内虫和肠炎,新鱼稳定后,先要喂药饵驱虫,第一次在稳定7-10天时,以后两个月一次,每次连喂三天,每天喂一次就可以了。预防肠炎也用药饵,每月一次,每次二天。小剂量用药是不会影响繁殖的。

三、投饵

投饵量应根据鱼体大小和数量多少来决定。家庭饲养墨燕鱼,一般每天只需投饵1-2次,其投饵量以5-10分钟内吃完为宜。大批量饲养墨燕鱼时,每天需要投饵2-3次;繁殖时期的种鱼,-般每天投饵3-4次。由于墨燕鱼体型较小,食量有限,每次投饵量以7-8成饱为宜,增加投饵次数叮促使生长迅速。

墨燕鱼虽然性情温和,但是最好避免和一些比较凶残的鱼类混养在一起,以免影响墨燕鱼的正常生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广东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