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兔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养鸭仔 兔粪养鸭

2020-05-22

仔兔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死亡率很高的兔肠道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排水样及胶冻样粪便和严重脱水,有的可能引起败血症及胸腔化脓等。在临床上可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病混合感染,给养兔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

长葛市长社区某养兔专业户饲养仔兔210只,2009年3月中旬开始发病,第3天死亡6只,第4天死亡50只,发病后,户主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但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共死亡62只,其中55日龄的兔占死亡总数的80%。

2临床症状

病兔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不愿活动,常卧于兔笼一角。腹部膨胀,粪便细小,并覆盖有透明胶冻状黏液,随后排棕色水样粪便,并有特殊腥味,肛门周围及后肢等处被毛粘有大量粪便。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兔5只,其病变基本一致:腹腔内有大量灰白色液体;胃膨大,充满大量的液体和气体,胃黏膜有针尖状出血点;十二指肠充满气体,空肠、回肠、盲肠壁薄而透明,内有透明胶冻样物和气体,肠黏膜充血、水肿;胆囊、膀胱肿大。有2只病死兔肺局部出现实质病变,充血、瘀血,胸膜与肺部粘连。

4实验室检验

4.1涂片镜检

分别取5只病死兔的肝、脾和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数量不等的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2细菌培养

取5只病死兔的肝、脾等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圆形、rǔ白色、隆起、表面光滑的菌落,直径约2mm;麦康凯平板上则形成中间凹陷的粉红色菌落,直径约1~2mm。分别挑取这两种培养基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3药敏试验

该菌对头孢唑啉和恩诺沙星高敏;对丁胺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中敏;对氟哌酸和土霉素低敏。

5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兔大肠杆菌病。

6防治措施

6.1隔离病兔

对病死兔进行无害化处理;用1∶300的百毒杀,对兔舍环境、地面、兔笼、用具、饲槽等进行全面消毒;加强通风换气,供给清洁饮水。

6.2及时治疗

对所有兔只用恩诺沙星进行注射,连用4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连续饮喂7天。

经采取紧急治疗措施,7天后基本控制了病情,没有出现新的病例。

6分群饲管

秋季是山羊的配种旺季,若公母羊同群放牧和同栏饲养,常会因性活动的干扰而影响吃草和休息,还易造成怀孕母羊流产等现象,故宜将公母羊分群放牧。

7科学防疫

要定期注射疫(菌)苗以预防传染病。羊舍要勤清除粪便、残草,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定期用2%火碱溶液、3%石炭酸或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经常刷拭羊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若羊群因吃了再生青草和豆科牧草而发生肚胀和中毒,应及时在肋部穿刺放气,一次内服鱼石脂5克和酒精20毫升,加水100毫升。

8秋季驱虫

秋季应给山羊进行一次全面的驱虫。羊群配种前,应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对羊群进行一次驱虫。危害山羊的体内寄生虫主要有线虫、吸虫和绦虫,且常混合感染。驱虫可用广谱低毒的丙硫咪唑,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5毫克,加水一次灌服。危害山羊的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虱、螨等,可用松针粉、灭虱精或1%敌百虫溶液擦洗患部。也可按每10千克体重用1%虫克星0.2毫升进行颈部皮下注射,可达到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目的。M.Yz023.COM

9防治病害

①山羊传染性脓疮(俗称羊口疮):少用粗硬饲料,严防创伤感染,若发现病羊要及时隔离,同时圈舍和用具用2%的火碱或20%的热草木灰消毒。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面,再涂上5%的土霉素软膏或呋喃西林软膏等,每日1~2次。每年3月份或9月份用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在每只山羊口腔黏膜内注射0.2毫升

②传染性结膜角膜炎(俗称红眼病):及时隔离病羊,用2%~5%的硼酸溶液或淡盐水或0.01%的呋喃西林洗眼,擦干后可选用2%的黄降汞或2%的氢化可的松眼膏点眼。

③羔羊痢疾:加强防疫,一旦发生痢疾,随时隔离病羔羊,并搞好羊圈的消毒工作。科学合理哺rǔ,避免羔羊饥饱不均。母羊在羊圈附近放牧,适时回圈哺rǔ。在怀孕母羊临产前20~30天和10~20天分别注射羔羊痢疾甲醛菌苗2~3毫升。给病羔灌服0.3克土霉素和0.3克胃蛋白酶,每日2次。或用胃管灌服6%的硫磺镁溶液(内含0.5%的福尔马林)30~60毫升,6~8小时后再灌服1%的高锰酸钾溶液1~2次。

10维修羊舍

秋末要及时做好羊舍和产圈的维修工作,定期打扫羊舍,做好圈舍消毒工作,以利于羊舍冬季的保温。

相关推荐

鸭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鸭大肠杆菌病是禽类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具有败血性传染特点。某鸭业有限公司合作农户的养殖规模较小、环境条件较差、专业饲养与疾病防治技能有限,多种细菌病的发病率较高。大肠杆菌与传染性浆膜炎两种细菌病的发病率最高,而且两种病在症状、剖检变化等方面又较难鉴别诊断。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鸭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1、发病机理

大肠杆菌存在于肠道内,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即有害菌群、有益菌群。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周身生有鞭毛,能够自行运动,还有部分能够生成荚膜,存在菌毛,但无法形成芽孢。该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垢等地,当条件适宜时,如在温度在37℃、湿度60%以及适量营养的条件下就能够大量繁殖,也叫做条件性致病菌。

在适宜的环境中,大肠杆菌能够经由耳、眼、鼻、喉、消化道黏膜或者空气进入鸭体内定植,通过口腔进入的病菌能够抵抗消化道内消化液的溶解,从而可侵入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移植到肠系膜、肝脏、肺脏、脾脏或者脚爪垫、眼结膜等器官内,并在该处进行定居繁殖,并分泌内毒素损害组织细胞,使其出现增生、膨胀,还能够结合食物,对肠上皮细胞造成刺激,从而使病变加重,还可结合到病菌上的菌毛附着因子K88ab、K987、K99抗原、黏性胶样物质以及小肠上皮细胞上,激活环腺甙酶而导致细胞内积聚CAMP(环磷酸腺甙),导致更多的重碳酸与钠交换,促使细胞内水分渗入到肠腔,从而引发腹泻和脱水,甚至由于严重脱水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雏鸭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但增加饮水,排出混杂气泡的糊状灰白色稀粪,接着发生水样腹泻,粪便粘污肛门周围的羽毛,一侧或者双侧的眼睑发生肿胀,流泪,畏光,甚至黏性分泌物将眼睑黏连在一起,部分会具有神经症状,如扭颈、打转等,还有些关节会发生肿胀,出现跛行,触诊存在波动感,且局部温度有所升高,病程通常能够持续1—3天。对病死鸭进行剖检,特征性病变是败血症。肝脏呈胆汁状的铜绿色或者青铜色,发生肿大,表面有一层乳白色或者浅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非常容易被剥离,质地变脆;胆囊发生肿胀,含有大量胆汁;肺脏存在淤血或者发生水肿;心包膜有所增厚,呈不透明的乳白色,心包积液、混浊;气囊膜有所增厚,且变得混浊,附着有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脾脏呈黑色斑纹状,发生肿大,存在出血点;腹膜发生渗出性炎症,存在淡黄色的腹水,肠壁发生肿胀,黏膜存在充血或者出血,有时卵巢也发生出血,甚至卵黄破裂。

3、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集。在无菌条件下取自然死亡和扑杀病鸭的血液、心脏、肝脏和脾脏等作为病料,送到上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制成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在肝脏涂片中发现两极着色较深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往往单个分布或者散在。

细菌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取典型病鸭的肝脏组织在肉汤中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之后转移到SS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圆形的红色菌落,表面湿润,边缘整齐。挑取典型菌落涂片后进行染色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生化试验。挑取病菌接种在三糖铁斜面上,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斜面和底部颜色变黄,并产生气体,能够使乳糖、葡萄糖以及麦芽糖发酵,产气产酸,不能够使蔗糖发酵,MP实验呈阴性,能够还原硝酸盐,生成靛基质。

动物实验。取以上分离得到的菌株18h培养液,给5只小白鼠进行腹腔接种,每只注射0.5mL.或者给相同体重的健康鸭接种,每羽1~2mL,注意设置对照组,发现接种细菌培养液的小白鼠或者鸭都在24—72h内发生死亡,并能够得到病菌,而对照组没有出现病菌。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由于大肠杆菌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治疗前最好进行药敏实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药物,并定期更换其他药物或者交替使用几种不同的药物,确保治疗效果良好。病鸭可按体重内服20mg/kg氟甲砜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5~20mg/kg氟甲砜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也可使用硫酸卡那霉素进行全群饮水,按每升饮水添加30~50mg药物,完全溶解后任其自由饮用,连续使用3~4天。还可使用氟哌酸进行全群饲喂,每千克饲料添加0.5g药物,连续使用4天,停止用药2天,再连续使用4天。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快速控制住病情,鸭群没有出现发病和死亡,精神、食欲状态以及排粪等逐渐恢复正常。

加强雏期管理。雏鸭人舍前,要对料槽、水槽、用具进行彻底洗刷,之后在自然条件下晾干,接着在按1:2000比例稀释的百毒杀溶液中浸泡th,鸭舍在进雏前l天采取熏蒸法进行l遍全面消毒,并确保地面温度适宜,一般距离地面20cm内的温度适宜控制在32~35℃左右,创造温暖舒适的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发生该病。育雏第一周的前3天,要采取饮水消毒,即供给0.1%高锰酸钾液,每天1次;经过2周,在供给按1:3000比例稀释的双碘霸王饮水2h。

鸭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各个日龄的鸭均可发生,尤以2周龄~6周龄的小鸭或中鸭多发,发病以冬春潮湿季节多见。
病变
雏鸭或小鸭的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常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继发或混合感染。本病的解剖变化与鸭传染性浆膜炎极为相似,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只是鸭传染性浆膜炎在病鸭肝脏上形成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更干燥、较薄,更易剥离,而大肠杆菌形成的则相反,大肠杆菌病的肠道病变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并且产蛋鸭还表现坠卵性腹膜炎。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主要发生在开产前的母鸭或正在产蛋的母鸭,其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母鸭腹部膨大,拉白色带有蛋白碎片的粪便,剖检腹腔内充满蛋黄碎片或干酪样物。从患鸭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临床症状
本病多呈急性败血症经过,新出壳的雏鸭发病后体质软弱,合眼缩颈,腹围较大,常有下痢,多因败血症死亡;较大的雏鸭发病后精神委靡,食欲减退,两翅下垂,站立一旁,头向下弯曲,嘴角触地,两眼和鼻孔处常附黏分泌物,有的病鸭拉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体质衰竭、脱水死亡;成年病鸭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时腹围膨大下垂呈企鹅状,触诊腹部有液体波动感,穿刺流腹水。剖检见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胆汁状的铜绿色、质脆;脾脏肿大,呈紫黑色斑纹状;卵巢出血,肺充血、出血和水肿;全身浆膜呈急性渗出性炎症,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表面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膜有渗出性炎症,腹水为淡黄色;肠道黏膜呈卡他性或坏死性炎症;有些病鸭卵黄破裂,腹腔内混有卵黄物质;有些雏鸭卵黄吸收不全,有脐炎等病理变化。确诊需送实验室做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防治措施
1.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严格防疫卫生管理制度,从无大肠杆菌病的种鸭场引进种蛋或雏鸭。种蛋、孵化室和有关器具可用0.1%强力消毒灵或0.03%百毒杀液等消毒。日常可定期用牛至油预混剂按1.25克/100公斤饲料混饲,做好预防工作。
2.养鸭场可根据情况,接种多价大肠杆菌灭活苗。
治疗
肌肉注射国浩高科--杆浆金抗;未经免疫的雏鸭可用鸭浆膜炎-大肠杆菌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预防时,每只雏鸭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重复1次;成鸭0.5ml/kg体重,1次/天,重症连用2~3次,或遵医嘱。

兔大肠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

本病是由一定血清型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免肠道疾病。其特征为水样或胶冻样腹泻和脱水而死亡。

病原

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胞,有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圆整,凸起,表面光滑和不透明。该菌在水中能生存数周至数月之久。能发酵乳糖和其它许多糖类,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不水解尿素,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产生吲哚,VP试验阳性,不利用枸橼酸盐。

埃希氏大肠杆菌O128、O86、O88、O119、O18、O26。等主要血清型能引起仔免大肠杆菌病。

从自然和人工感染发病死兔的肠道中,特别从结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容易分离到该菌。此外,从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和有坏死病灶的肝脏巾也能分离到大肠杆菌。用大肠杆菌纯培养物不一定能人工引起发病。一般认为此病可能与沙门氏杆菌病、梭菌性肠炎和肠道球虫病有关。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和性另lJ的家兔均易感、但主要发生于14月龄的家兔。由于饲养管理不妥和气候突变等应激因素,使肠道的正常菌丛的活动受到破坏,使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的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发生腹泻、导致死亡。

兔场一旦发生本病后,常因场地和笼具的污染而引起大流行,造成仔兔的大批死亡。

症状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和体重减轻为特征,有些病例未见到任何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

有些病例病程很短,一般12d内死亡。病程长些一般经过78d死亡。病兔体温一般低于正常或正常,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由于脱水以致体重很快减轻、消瘦。腹部膨胀,剧烈腹泻,肛门和后肢的被毛沾污着粘液或黄色至棕色水样粪便,常带有大量胶样粘液和一些两头尖的千粪。病兔四肢发冷、磨牙。

病变

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十二指肠通常充满气体和染有胆汁的粘液状的液体。空肠扩张,肠腔内充满着半透明胶水样液体。回肠内容物呈粘液胶样半固俸。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直肠也常充满着胶胨样的粘液。结肠和盲肠的浆膜和粘膜充血或有出血斑点。

胆囊扩张,粘膜水肿,有些病例的肝脏、心脏有局部性的小坏死病灶。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做细菌学检查。用麦康凯培养基从结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大肠杆菌。同时儆鉴别诊断,检查是否有球虫的卵囊或球虫裂殖子存在,可以加以区别。

防制

无病兔场对断乳前后的仔兔饲养必须逐渐更新,不能骤然改变,

一旦发现病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笼具和用具进行.消毒。从病兔和可疑病兔所分离大肠杆菌做药敏试验,选用适宜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常用链霉素,20mg/kg体重,每日2次,连续3~5d,或口服痢特灵,15mg/kg体重,每日二次,连续2~3d对断乳前后的仔兔可用上述几种药物口服预防。

常发生本病的兔场,可用本场所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大肠杆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一般给21~30日龄的仔兔肌肉注射1ml,有一定效果。

鹅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鹅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14日龄以内的雏鹅多发,呈败血性传染。成鹅是由一些致病性血清大肠杆菌,引起母鹅产蛋期间性生殖器官发病,疾病的发生随着产蛋开始,产蛋率下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明显下降,所产种蛋在孵化期间常出现大批臭蛋,致产蛋终止而停止流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鹅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

鹅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的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长2~3μm,宽0.6μm,无芽孢、不形成荚膜,具有鞭毛,大多数具有运动性。大肠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37℃的条件下,培养24h可形成圆形、隆起、光滑、半透明、乳白色,边缘整齐,直径大小2~3mm的菌落,大肠杆菌在肉汤中生长良好·呈均匀混浊。该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5℃经30min、60℃经1jmin加热即可将其杀灭,常用的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可将其杀灭。大肠杆菌对药物的选择很敏感,易产生耐药性,并可通过菌毛将耐药质粒传递给其他大肠杆菌,因而给大肠杆菌病的免疫预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在产蛋高峰期及寒冷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流行范围广泛,只要有养鹅的地方就有该病的发生,不同品种、年龄的鹅均易感。患病鹅和带菌鹅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鹅通过接触病死鹅的尸体以及被污染饲料、饮水、饲养环境等被感染。致病大肠杆菌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一般情况下不会立即发病,但当机体自身免疫水平下降,或感染其他疾病时,体内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会随血液流入全身各脏器,引发败血症以及其他病症。该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天气寒冷、气温骤变、青饲料不足、鹅群过度拥挤、长途运输等因素,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3、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鹅大肠杆菌性急性败血症多发生于7-45日龄的幼鹅。患病鹅精神萎靡,羽毛凌乱无光泽,怕冷,常挤在一起,体温升高.发生腹泻,粪便中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粪便恶臭。肛门及周围羽毛沾满粪便,干固后影响排便。随着病情发展,病鹅食欲废绝,渴欲增加,不愿走动,最后卧地不起,最后呼吸困难、衰竭、窒息而死亡,死后剖检可见,心包内有含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的积液,心包膜增厚、浑浊、呈灰白色;气囊膜增厚,表面附着纤维素性或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肝脏肿大,且表面有暗灰白色、不突出的坏死点,肝被膜表面有有纤维素性薄膜覆盖,薄膜易剥离。

母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症俗称鹅蛋子瘟,急性型病症通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型症状主要变现为产蛋期母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不喜走动,常独自漂浮于水面。患病鹅腹部膨大,伴有腹泻,排出黄白色稀粪,粪中含有蛋清、凝固蛋白,小块蛋黄样物质,肛门及周围污秽不洁。病程后期,病鹅严重脱水,眼球下陷,脚蹼干燥,消瘦,最后衰竭而死。即便耐过自然康复,也失去产蛋功能,失去饲养价值。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腥臭味的油脂样卵黄液和凝固的卵黄块;腹腔内各脏器表面可见卵黄黏连;肠系膜和肠浆膜有针尖状出血点;输卵管内卵黄变质变性,呈煮熟蛋黄样,切面为成层结构,可以剥下。

公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的病症除阴茎出现红肿、溃疡或结节等生殖器官症状外,无其他明显症状,其精神、食欲、体重等均表现为正常状态。病程初期,阴茎充血、肿大,不能看清阴茎的螺旋状精沟,阴茎表面布满芝麻或黄豆大小的黄色干酪样结节,肛门周围也有许多相似的结节。病情严重的公鹅,阴茎肿大3-0倍,表面有黑色结痂,剥除结痂可见出血的溃疡面,病鹅的阴茎无法缩回体内,患病公鹅一般不致死亡,只是丧失了繁殖能力。

4、防治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经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实验、溶血实验、小动物实验对该病进一步确诊,以及药敏实验对该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预防应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饲养密度,改善通风,降低灰尘,减少舍内氨气及细菌的含量。坚持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对病、弱、残等状态的鹅应适时淘汰,防止传播该病。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可选择多价油乳剂灭火苗,7-10日龄颈部皮下注射0.5mL,2月龄时进行二免,剂量1mL/只,产蛋前15~20天进行三免,剂量1.5ml_/只,以后每隔半年免疫1次,剂量1ml_/只。

鹅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及防治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鹅的急性传染病。2周龄以内鹅多发,呈急性败血症;成鹅也可感染,为卵黄性腹膜炎,并且较强的传染性,产蛋停止,流行才告终。
一、病原
病原为埃希氏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杆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很快使之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健康鹅的肠道中,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占10—15%,在鹅抵抗力正常的情况下不能发病。当外环境突变或饲养管理不当与生病等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感染发病。病鹅和带菌鹅是主要传染源,粪便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和孵化用具等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种蛋的污染主要被带菌母鹅或产蛋箱、孵化器污染。雏鹅的发病与饲养管理不良、天气不好、VA缺乏等密切相关。成年母鹅的发病与产蛋期相关,往往产蛋初期零星发生,产蛋高峰期发病最多,产蛋停止本病也停止发生。产蛋母鹅的病死率可达100%。公鹅的感染与配种有关,鹅群的发病数越高,公鹅的感染率也越高,说明交配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三、症状与病变
症状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为败血型,发生在雏鹅及部分母鹅。病雏表现精神不振,缩颈,呆立,排青白色稀便,食欲减少,饮欲增加,干脚。特征性症状是结膜发炎,眼肿流泪,上下眼睑粘连,严重者见头部、眼睑、下颌部水肿,尤以下颌部明显,触之有波动感。多数患鹅当天死亡,有的达5—6天死亡。成鹅表现为体温升高1—2℃,食欲废绝,渴欲增加,迅速死亡。慢性型病程一般3—5天,有的长达10余天。病母鹅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喜卧,常在水面漂浮或离群独处。气喘,站立不稳,头向下弯曲嘴触地,腹部膨大。排黄白色稀便,肛门周围有污秽发臭的排泄物,混有蛋清,凝固的蛋白或卵黄小块。患鹅脱水,眼球下陷,喙、蹼干燥,发绀,最后因衰竭死亡。耐过者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表现生殖器症状,阴茎红肿、溃疡或结节。病情严重者,阴茎表面布满绿豆大小坏死灶,剥去痂块露出下面的溃疡灶,阴茎无法收回,丧失交配能力。
雏鹅肿头症是特征性病变,可见头部、下颌部的皮下组织水肿坏死,似胶冻状,并有多量的黄色液体浸润;眼结膜充血、出血,眼睑肿胀粘连;脑、肺、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脾肿大;个别见气囊炎和心包炎。成年母鹅特征性病变是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的混浊液体,常混有破损的卵黄,各脏器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肠系膜互相粘连,肠浆膜上有出血小点,卵巢变形萎缩,呈灰色、褐色或酱色等。卵黄在腹腔内积留时间较长者,可凝固成硬块。输卵管发炎,内有小出血点和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管腔内含有破碎的小块蛋白、蛋黄等。病鹅尸体消瘦,气管内有黄白色泡沫样渗出物,肝肿大质脆、瘀血,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及灰黄色坏死点。公鹅病变局限于外生殖器部分,可见肿胀、坏死、溃疡等。
四、诊断
成鹅发病根据特征性病变及流行特点即可确诊,但雏鹅毛发病常缺少特征性病变,需做病原分离鉴定方能确诊。
五、防治
1、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如保持清洁卫生、良好通风、适当饲养密度及适宜温度,饲料饮水质好充足等。2、鹅舍定期消毒,种蛋、孵化器切实消毒。
3、公鹅在本传播上起重要作用,在配种前应逐只检查,凡外生殖器有病变的一律淘
汰,不能种用。如确需使用的,应每日用消毒药清洗创面,同时全身使用抗菌素,治愈后再用。
4、有条件的,可用发病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多价灭活苗,对母鹅进行免疫;或对病鹅群免疫,以及早控制疫情。
5、发病鹅应立即隔离,用药物治疗。可用:氯霉素按40毫克/千克体重混饲,连喂4天;或肌注,按60—80毫克/次,日2次,连用3—4天;土霉素35毫克/千克体重,混饲,连用5天;环丙沙星,按0.05%混饲。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技术


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于感染某些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主要经由消化道发生感染,如羔羊直接接触病羊或者饲养环境不卫生、吸吮不清洁的母羊乳头都会引起发病。患病羔羊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口鼻流沫,且伴有胸膜肺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羔羊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特性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呈中等大小,周围生有鞭毛,无法形成芽胞,能够很好的发酵碳水化合物。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在60℃温度下经过15min就会被杀死,且普遍使用的消毒剂处理也容易被杀死。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以及生化反应等方面基本类似于正常寄居在动物肠道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但具有不同的抗原结构。大肠杆菌主要有三种抗原,即表面抗原(K)、菌体抗原(O)以及鞭毛抗原(H),且大量引起腹泻的致病菌株还具有菌毛抗原,也称为定居因子抗原或者黏着素抗原。根据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多个不同的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株通常能够分泌13种肠毒素和1种内毒素。其中内毒素具有耐高热性,需要在100℃高温下处理30min才能够被破坏。肠毒素可分成两类,一类不耐热(LT),分子量大,具有抗原性,在60℃下作用10min即可被破坏;另一种耐热(ST),分子量小,不具有抗原性,在超过60℃温度下作用较长时间才能够被破坏。

2、临床症状

败血型。通常是2-4周龄羔羊容易发生,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1-42℃,精神萎靡,机体快速虚脱,发生轻度腹泻。部分会具有神经症状,运动障碍,视力减弱,磨牙;部分会发生胸膜炎;部分会发生关节炎;部分在临死前有稀粪从肛门流出。该类型呈急性经过,通常在4-12h内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超过80%。

肠炎型。通常是2-8日龄的羔羊容易发生,病羊初期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排出稀薄的半液状粪便,其中含有气泡,并散发恶臭味,开始呈黄色,之后变成淡白色,并混杂凝乳块,严重时甚至混杂血液,且后躯以及腿部会黏附粪便。病羊后期表现出弓背、腹痛,体质虚弱,明显脱水、衰竭,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有时还会发生痉挛。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在24-36h内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病原菌分离。涂片镜检,即在无菌条件下取肝脏、心脏、脾脏、肾脏、肺脏等病料组织,分别制成涂片,接着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然后镜检,发现肝脏、肺脏等组织的涂片中存在大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培养,即将病料组织分别在肉汤中接种,置于37℃的厌氧条件下进行24h培养,通过观察发现肉汤明显浑浊,且产生少量气体,出现轻度浑浊。挑取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离鉴定,即取处于旺盛生长期的肝脏组织培养物分别以划线方式在普通琼脂和鲜血琼脂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纯分离,一般培养24h即可,发现两种培养基上都生长有白色或者黄色的圆形菌落,呈半透明状,明显凸起,表面湿润、光滑,且没有发生溶血;另外,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还生长有淡灰白色的闪光菌落,明显隆起,呈针尖大小,但也没有发生溶血。挑取以上两种细菌的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相当单一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挑取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单个菌落分别在肉汤培养基和SS琼脂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SS琼脂上生长红色菌落,再结合肉汤培养物染色、镜检结果,对分离得到的纯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判断。

动物实验。取2只健康无病且体重在16-18g小白鼠,分别通过腹泻注射o.3mL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纯培养物,对其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发现2只小鼠在16h内都发生死亡。对病死小白鼠进行剖检,发现小肠存在出血,肠道内容物呈黄色,肺脏发生出血性环死,肝脾有所肿大,且存在条状坏死灶。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小白鼠的肝脏、心脏、脾脏、肾脏、肺脏等组织制成涂片,再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与注射菌株一致的细菌。

4、防治措施

患病羔羊可按体重肌肉注射o.2mLjkg新华君杜(有效成分为环丙沙星),同时配合注射o.2mLjkg复方止泻灵(有效成分为穿心连),每天2次。也可口服5-8g磺胺脒、10-20g复方大黄苏打散。如果患病羔羊症状严重,可静脉注射3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进行补液,并配合注射20mL5%碳酸氢钠溶液,同时使用中药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取15g白术、10g黄连、30g生山药、10g白芍、10g茯苓、12g山萸肉、12g秦皮、10g诃子肉、10g白头翁、6g甘草、Sg干姜,添加是适量水煎煮至300mL药液,每只每次灌服10mL,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百病消,在饲料内添加0.05%的氟派酸原粉,同时提高多种维生素添加量,促使机体抗病力增强。

羔羊大肠杆菌病发病特点症状及防治方法
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幼羔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和败血症。
1、发病特点多发生于数日至6周龄的羔羊,呈地方性流行,也有散发的。气候不良、营养不足、场地潮湿污秽等,易造成发病;主要在冬春舍饲期间发生;经消化道感染。
2、症状潜伏期1-2天,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两型。败血型多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有轻微的腹泻或不腹泻,有的有神经症状,运步失调,磨牙,视力障碍,有的出现关节炎;多于病后4-12小时死亡。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关节肿大,内含混浊液体或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下痢型多发于2-8日龄的新生羔。病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体状,带气泡,有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虚弱,严重脱水,不能起立;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36小时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大肠杆菌对土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具有敏感,但必须配合护理和其他对症疗法。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呋喃唑酮,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2-3次内服,新生羔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毫升;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100毫升;对于有兴奋症状的病羔,用水合氯醛0.1-0.2克加水灌服。
②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母羊的抓膘、保膘工作,保证新产羔羊健壮、抗病力强。同时应注意羊的保暖。对病羔要立即隔离,及早治疗。对污染的环境、用具要用3-5%来苏儿液消毒。

蛋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蛋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对蛋鸡养殖危害较大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以及动物的体内,不良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恶劣的养殖环境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蛋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虽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但是以冬季和夏季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各阶段的鸡均可患病。该病常与其他类疾病发生混合感染,产生较大危害。因大肠杆菌存在于自然环境、饲料、饮水以及鸡的体内和体表,在养殖全程受到大肠杆菌的威胁,如果蛋鸡的抗病能力较差,再加上饲养管理不当,养殖环境过于恶劣,卫生条件较差时蛋鸡就易发病。该病的发病急、死亡率高。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可经蛋鸡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进行传播还可经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蛋鸡在患有大肠杆菌病后没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因该病为多发性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类型,临床症状与鸡的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位置以及有没发生其他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等而表现了不同的临床症状。病鸡在发病时共同的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减退,严重时甚至会食欲废绝、渴欲增强、闭目缩颈、羽毛蓬乱、常呆立一隅或者蹲伏于笼中,有腹泻的现象发生。目前蛋鸡养殖生产中常见的大肠菌病的类型主要有急性败血症型、脐炎型、气囊炎型、卵黄性腹膜炎型。

急性败血症型。该类型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常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混合感染,病鸡表现为呼吸困难,排泄白色或者黄绿色的稀粪。病理变化主要是在腹腔内可见黄色块渗出物。肝脏肿大,颜色为紫红色或铜绿色,表现有白色的坏死灶。心包炎、心包腔内有淡黄色液体,心膜上有白色纤维蛋白附物,严重时会出现弥漫性出血。肾脏出血、肿大,肠管为紫红色。

脐炎型主要发生在雏鸡,病鸡的脐周红肿,脐环闭合不全,有的病鸡皮肤破溃,脐周变为红色或紫黑色,腹部肿大,为红色或青紫色,排泄物为黄白色或者黄绿色稀便,带有腥臭味。病理变化表现为脐孔张开,卵黄囊吸收不良,卵黄液为黄绿色,肿脏肿大,肠胀气,盲肠扩张,内有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

气囊炎型。该类型为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病情较为严重。病鸡多表现为呼吸道疾病,死亡率较高。病理变化表现为气囊浑浊,囊壁增厚,其中有黄色纤维性渗出物,有的为干酪样。有的病例还发生肺水肿、心包炎或肝周炎。

卵黄性腹膜炎型。该类型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鸡腹部膨大而下垂,鸡冠为红色或暗红色。病理变化主要为腹腔内有大量破裂的卵黄液,有腥臭味。肠管、腹腔发炎,发生黏连。卵泡变形,输卵管黏膜发炎,有出血点。

3、实验室检验

进行实验室诊断时方法为取病死鸡的病料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淡红色、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菌;利用细菌分离法可得两边钝圆的革兰氏阴性菌;生化试验结果也可确定为大肠杆菌。因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为了确定最佳的治疗药物,可进行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采用药敏纸片进行试验,结果可见其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土霉素、强力霉素不敏感。

4、防治措施

因该病的主要是由于蛋鸡的抗病能力较差,饲养管理不到位,养殖环境过于恶劣,因此要想预防该病的发生就要加强对蛋鸡的饲养管理工作。合理饲喂以增强蛋鸡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及时的清扫粪污,勤换垫料,定期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另外,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将鸡群的饲养密度调整到适宜的范围,控制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进行免疫接种的工作,在免疫时要选择适合本场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可以使用本场的大肠杆菌菌株来制作疫苗,可以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治疗。如果发现病鸡要及时的确诊,并进行隔离饲养与治疗。对于急性发病死亡或者无治疗价值的病死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选择用药物治疗时不可盲目的使用抗生素,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然后选择高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时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抗生素,要交替的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目前对于大肠杆菌的治疗选择使用中药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的消毒工作。

蛋鸡大肠杆菌病发病情况与治疗方法
一、发病情况
本县马坝镇某蛋鸡场饲养一批蛋鸡,共12500只。200日龄时,蛋鸡开始出现零星死亡,此时鸡群产蛋率已达90%,部分病鸡主要表现为闭目发呆、缩颈、偶有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粘稠稀便,畜主使用土霉素拌料饲喂后,死亡有所减少,但停药后死亡数又恢复。
二、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精神沉郁,闭目发呆,缩颈,羽毛松乱,喜蹲于笼内,肛门突出外翻,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粘稠稀便,部分病鸡有轻微呼吸道症状。
三、病理剖检
病死鸡腹腔腹水呈黄绿色,并伴有纤维素样物流出,心包炎,肝脏肿大、质脆,表面覆盖一层黄白色纤维性渗出物,气囊壁浑浊、增厚,附有片状黄白色干酪样物,有的卵泡破碎,粘附在肠管浆膜面,有鸭卵样大小不等的球状物,质地硬,有的卵黄凝固,在输卵管内形成栓塞。肠系膜上附有大量黄色干酪样渗出物,肠粘膜有出血点或呈弥漫性出血性炎症变化。
四、实验室检查
无菌操作取病死鸡的心血、肝脏、脾脏,作组织涂片,采取革兰氏染色,用高倍镜检查可见大量呈淡红色、两端钝圆、无芽胞的阴性球杆菌。无菌操作取3只病死鸡的心血、肝脏、脾脏等病变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同时接种于LB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平板,置37℃温箱中,18小时后观察,普通肉汤培养基变为浑浊;在LB培养基上可见一个个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直径2~3mm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呈鲜桃红色或微红色,圆形扁平,边缘整齐。无菌操作分别取肉汤培养基和LB及麦康凯培养基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无芽胞的球杆菌。将纯培养物接种于葡萄糖、乳糖、蔗糖等生化培养管中,置37℃温箱中观察24~72小时,结果葡萄糖、乳糖、蔗糖都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呈阳性。
取3株大肠杆菌的纯培养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表明,3株鸡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噻肟均高敏,对卡那霉素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低敏。
五、综合防治
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对该群鸡进行药物治疗。使用强力水溶氟苯尼考(氟苯尼考)1g拌料2.5kg、奥奇多(盐酸多西环素)1g拌料1kg、重症毒抗(扶正解毒散)100克拌料125kg,混合拌料饲喂,连用4天。鸡群从用药的第二天死亡数便减少为2只,到第三天便停止死亡。同时强化环境消毒,每天清除一次鸡舍粪便,每隔3天对鸡舍内外作一次彻底全面消毒,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更换消毒药。
六、讨论
产蛋鸡舍适宜的温度为13℃~23℃,湿度65%左右,保持良好的通风,及时清理鸡粪,防止氨气浓度升高,造成鸡呼吸道黏膜损伤;夏季天气炎热应采用湿帘降温,定期对鸡群、鸡舍内外道路及用具等消毒。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日粮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与否,都是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足,鸡群的抵抗力便会下降。此外,如果鸡群饮用了受污染的水源,鸡群感染大肠杆菌的患病率更高,症状更明显。蛋鸡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定期给予高效价廉无残留或低残留的中西药拌料或饮水预防细菌性疾病,每隔15天左右给予2~3天的多种维生素,在鸡群饲料中长期拌入微生态添加剂,以维持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同时,降低鸡舍内氨气浓度,也是养好蛋鸡的关键措施。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犊牛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牛白痢。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大肠杆菌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动物出生后很短时间即可随乳汁或其他食物进入胃肠道,成为正常菌。新生犊牛当其抵抗力降低或发生消化障碍时,均可引起发病。传染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感染,子宫内感染和脐带感染也有发生。本病多发生于二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犊牛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发病机理

当犊牛体内侵入致病性大肠杆菌后,会进行定植,然后大量生长繁殖,从而产生很多毒力因子,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据报道,病菌产生的内毒素是一种毒力因子,主要作用是引起败血症;产生的外毒素能够刺激肠黏膜细胞分泌,引起腹泻和脱水;产生的大肠杆菌素能够导致犊牛发生败血症;细胞毒素能够导致犊牛发生出血性肠炎。另外,某些肠毒性大肠杆菌能够直接侵入犊牛体内,导致肠黏膜细胞被破坏。

2、临床症状

败血型也叫做脓毒型。该类型具有非常短的潜伏期,通常在发病后1天内发生死亡,主要出生3天内的新生犊牛容易发生。病牛临床上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可超过41℃,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黏膜出血,心跳加速,关节肿痛。部分还会出现脑炎或者肺炎症状。大部分发生腹泻的病牛会排出如打碎鸡蛋汤样的淡黄色粪便,并逐渐变成淡灰色水样,混杂气泡、凝血块和血丝,并散发恶臭味。发病初期,往往用力排粪,发病中后期即可自由流出粪便,并导致后躯被污染。发病后期,病牛严重脱水,四肢无力,只能够卧地不起,急性型能够在24-96h内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80%~100%,通常是没有及时吮食初乳的犊牛容易发生死亡。如果病牛没有发生腹泻,则会排出稍干的柠檬色粪便,且上面覆盖有血液,通常发病经过1~2天就会死亡,死亡率能够超过80%。肠毒血型也叫做中毒型。病牛呈急性经过时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牛,会出现中毒性神经症状,开始时兴奋,后来沉郁,体温基本正常、略有升高或者下降,呼吸、脉搏加快,不会发生腹泻,陷入昏迷而发生死亡。通常是由于小肠内的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分泌毒素而引起。

肠炎型。通常是小于10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腹泻。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左右,经过数小时开始发生下痢,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排出粥样或者水样粪便,呈灰白色或者黄色,其中混杂泡沫、血丝、凝乳块和血块,散发酸败气味。发病末期,病牛肛门失禁,后躯被粪便污染,并伴有腹痛。症状严重时会发生脱水,往往拒绝站立而卧地不起,机体衰弱。

3、实验室诊断

该病可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病状以及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则要采取病料送到实验室进行细菌的分离和检查。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牛的肠内容物或者腹泻排出的粪便,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下进行24h培养,长出红色菌落,然后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普通斜面培养基,经过染色进行镜检。如果接种到伊一美琼脂平板上,就会长出深紫色菌落,并明显隆起,表面湿润,发出绿色的金属光泽,从而可初步确诊。另外,该病可通过血清学诊断来确诊,如试管凝集试验和平板凝集试验等。

4、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污染的牛舍以及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要进行彻底消毒,对于病死牛要采取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或者深埋处理。病牛常选择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庆大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脒、环丙沙星、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多黏菌素E等。病牛可按体重内服5.0-7.5mg/kg庆大霉素,或者按体重肌内注射2.2mg/kg,每天2-3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内服10mg/kg环丙沙星,或者按体重静脉或者肌肉注射2.5~5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3日;也可首次按体重内服200mg/kg磺胺二甲氧嘧啶,之后按体重使用100m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内服1.5-5mg/kg多黏菌素E,每天1~2次,或者按体重肌内注射0.25-0.5m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免疫预防。妊娠母牛可在分娩1个月免疫接种特定血清型的单价菌苗或者含有多种血清型的多价菌苗,从而使后代犊牛通过吮食初乳得到被动免疫。但要注意的是,环境内往往存在太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且存在其他病原体时,会导致保护力减弱。

加强饲养管理。牛舍温度要保持在16-19℃,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并确保通风良好。同时,调整饲养密度适宜,供给清洁饮水,保持卫生良好。当出现病牛时,要立即将其隔离并采取相应诊治,避免其他牛接触病牛排出的粪便、污水,防止疾病蔓延。犊牛产出后要在30-60min内吮食充足的初乳,一般首次哺乳量可适当增大,每次在500~800mL,使其尽快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发病原因
一是犊牛出生后不喂初乳或初乳喂量不足。母牛体弱,营养不良,矿物质、维生素不足与缺乏。
二是犊牛舍狭窄,牛只密度过大,牛舍阴暗潮湿,阳光不足,防寒条件差,犊牛受寒感冒,以及断脐消毒不严等。
诊断技术
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饲养状况及剖检变化等综合分析判定。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败血型:也称脓毒型。潜伏期很短,仅数小时。主要发生于产后3天内的犊车;大肠杆菌经消化道进入血液,引起急性败血症。发病急,病在短。表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不吃奶,多数有腹泻,粪似蛋自汤样,淡灰白色。四肢无力,卧地不起。多发生于吃不到初乳的犊牛。败血型发展很快,常于病后1天内死亡。
(2)中毒型:也称肠毒血型,此型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致。急性者未出现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
先不安,兴奋,后沉郁,直至昏迷,、进而死亡。
(3)肠炎型:也称肠型,体温稍有升高,主要表现腹泻。病初排出的粪便呈淡黄色,粥样,有恶臭,继则呈水样,淡灰白色,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严重者出现脱水现象,卧地不起,全身衰弱。如不及时治疗,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亡。个别病例也会自愈、但以后发育迟缓。
剖检主要呈现胃肠炎变化

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抗菌、补液、调节胃肠机能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1)抗菌:可用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或新霉素。内服的初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0~50毫克。12小时后剂量可减半,连服3~5天。或以每公斤体重10~30毫克的剂量肌肉注射,每天2次。
(2)补液:将补液的药液加温,便之接近体温。补液量以脱水程度而定,原则上失多少水补多少水。当有食欲或能自吮时,可用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处方:氯化钠1.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粉20克,温水1000毫升。不能自吮时,可用
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液1000~1500毫升,静脉注射。发生酸中毒时,可用
5%碳酸氢钠液80~100毫升。注射时速度宜慢。
如能配合适量母牛血液更好,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一次150~200毫升,可增强抗病能力。
(3)调节胃肠机能:可用乳酸2克、鱼石脂20克、加水90毫升调匀,每次灌服5毫升,每天2~3次。也可内服保护剂和吸附剂,如次硝酸铋5~10克、白陶土50~100克、活性炭10~20克等,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促进早日康复。有的用复方新诺明,每公斤体重氏0.06克,乳酸菌素片5~10片、食母生5~10片,混合后一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2~3天,疗效良好。
(4)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待病情有所好转时、可停止应用抗菌药,内服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态制剂。例如,促菌生6~12片,配合乳酶生5~10片,每天2次;或健复生1~2包,每天2次;或其他乳杆菌制剂。使肠道正常菌群早日恢复其生态平衡,有利于早日康复。
预防措施
(1)养好妊娠母牛:改善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产后能分泌良好的乳汁,以满足新生犊牛的生理需要。
(2)及时饲喂初乳:为使犊牛尽早获得抗病的母源抗体,在产后30分钟内(至少不迟于1小时)喂上初乳,第一次喂量应稍大些,在常发病的牛场,凡出生犊牛在饲喂初乳前,皮下注时母牛血液30~50毫升,并及早喂上初乳,对预防犊牛大肠杆菌是重要的一环。
(3)保持清洁卫生:产房要彻底消毒,接产时,母畜外阴部及助产人员手臂用1~2来苏儿液清洗消毒。严格处理脐带,应距腹壁5厘米处剪断,断端用10%碘酚浸泡1分钟或灌注,防止因脐带感染而发生败血症。要经常擦洗母牛乳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94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