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鳅

中文名称大刺鳅

拉丁名称Mastacembelus armatus

英文名称Large spiny eel

异名镰刀鱼、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鳅亚目

拉丁亚目名Mastacemberoidei

中文科名刺鳅科

拉丁科名Mastacemberidae

中文属名刺鳅属

拉丁属名Mastacembe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广。

形态特征
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的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第三鳍棘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黄色;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淡色斑点,从而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大形个体的斑纹不清。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

生活习性
此鱼性情温驯,属于杂食性鱼类,以底栖动物、虾类和附着硅藻为食,习惯栖息于干净而有石头的溪流中,经常藏匿在石缝或洞穴中,喜欢成双结队觅食。

经济价值
成年鱼体长30-50厘米,质量200-500克。此鱼肉细坚实,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隔水蒸或开汤都很好吃。

相关阅读

刺鳞犁头鳅


中文名称刺鳞犁头鳅

拉丁名称Lepturichthys nicholsi Hor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11;腹鳍条Ⅲ,8;侧线鳞78-80。体长为体高的7.9-8.1倍,为头长的6.2-6.7倍,为体宽的6.5-7.1倍,为尾柄长的3.4-3.7倍。头长为吻长的1.7-1.8倍,为眼间距的2.5-2.9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3.2-3.3倍。背鳍最长鳍条为头长的1.1-1.2倍。体细长,头扁,吻圆铲状,腹部扁平,尾柄特别细长,尾柄后部的高度小于眼径。口小,下位,横裂略呈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有许多须状肉突,形成吸附器。有2对短颌须,稍长于眼径。眼小,上位。鳃孔小,经胸鳍前方而伸展到腹面。背鳍起点约在体前部1/3处,最长鳍条比头长。胸、腹鳍向左右平展,腹鳍不成吸盘状,起点与背鳍相对。尾鳍叉形,下叶大于上叶。肛门在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体背部的鳞片均具细刺,体前部的部分大鳞片的后缘有3-4个刺,侧线完全。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学名]: Triphophysa scleroptera(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外文名]:
[别名]: 硬刺条鳅
 
[形态特征]:
  背鳍4,7;臀鳍3,5;胸鳍1,11;腹鳍1,8。鳃耙11~18,脊椎骨数42~45。体长为背吻距的1.9~2.2倍,为体高的4.8~8.0倍,为尾柄长的4.1~6.6倍,为头长的4.3~5.4倍。头长为头高的1.5~2.0倍,为头宽的1.5~1.8倍,为眼径的4.1~8.0倍,为吻长的1.9~2.6倍,为口宽的3.6~7.1倍,为背刺长的0.8~1.2倍,为外吻须的3.2~9.0倍,为颌须的2.8~6.6倍。口宽为口长的1.0~2.3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3.3倍。体延长,后躯稍侧扁。眼侧上位。须3对。口下位,深弧形。唇肉质,多皱褶。下颌正常。无鳞,侧线完全。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粗而硬,鳍高位基部长的2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根分支鳍条相对,其末端达肛门。尾鳍微凹。鳔前室抱于骨质囊中,后室为一前具细管发达的游离膜质鳔。胃U字形,肠绕折简单,且在胃的连接处具一盲突。背部和体侧上部具很多黑褐色细斑纹,腹部灰白色,除臀鳍外,各鳍均具小斑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中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底栖藻类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22mm,重量为150g左右。

大刺[鱼骨]


中文名称大刺[鱼骨]
拉丁名称Lo,Yao et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骨]属

拉丁属名Hemibarbu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西江、郁江的干支流和新疆。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9-20;腹鳍Ⅰ-8。鳃耙8-9。下咽齿3行,135-531。侧线鳞49[7.5/(4-V)]51;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20。

体长为体高的3.5-3.9(平均3.7)倍;为头长的3.9-4.0(3.9)倍;为尾柄长的5.6-6.3(6.O)倍;为尾柄高的8.2-9.4(8.9)倍。头长为吻长的2.3-2.4(2.3)倍;为眼径的3.9-4.2(4.0)倍;为眼间距的3.0-3.4(3.1)倍;为尾柄长的1.4-1.7(1.5)倍;为尾柄高的2.1-2.4(2.3)倍。背鳍刺长为头长的1.2-1.3(1.2)倍。

外形与花[鱼骨]相似。体高,略侧扁,头后背部至背鳍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向后渐降,腹部圆。头尖,稍侧扁。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薄,下唇颏部正中为三角形突起的中叶,两侧叶较窄。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宽。口角具须1对,须长略小于眼径。眼特大,稍外突,间距宽且隆起。眼眶下缘及后缘具1列粘液腔。鳃耙粗长,略呈锥状,排列稀疏。下咽骨粗壮,下咽齿主行细长,末端稍钩曲,外侧2行细小。侧线平直。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一般带有黑斑点,刺极粗长,其长远超过头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胸鳍较短,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其起点至胸鳍起点较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相等或略近。臀鳍无硬刺,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43。鳔大,其长占体腔长的大部,分2室,前室长圆形,稍扁,后室呈长锥形,末端尖,后室长为前室的2.2倍左右。肠短,肠长等于或略小于体长。腹膜银灰色,具小黑点。

体呈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分散的小黑斑,沿体侧中轴的上方有7-10个圆形大黑斑。背、尾鳍上散布有多数分散的黑色小点,粗壮特长的背鳍刺上也有有零星的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大斑刺鲀


中文名称大斑刺鲀

拉丁名称Diodon liturosus Sh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刺鲀科

拉丁科名Di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鲀属

拉丁属名Di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短圆筒形,头和体前部宽圆,尾部短小,锥状。头和体上棘长而硬,大部或全部的棘均具2棘根,能活动,也有少数棘具3棘根的,不能活动。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大辩论突起。鳔圆形。前端中央具一深凹,成叉状。各鳍均无斑点,额骨刺为体长的4%-10%,甚短于胸鳍棘,体背面有5个大黑斑,第一斑在眼与鳃孔中间,头侧有两个起立状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大斑花鳅


中文名称 大斑花鳅
拉丁名称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英文名称 largespot spined loa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花鳅属
拉丁属名 Cobiti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10~11;脊椎骨48。体长为体高的9.2~9.7倍,为头长的5.4~6.3倍,为尾柄长的4.7~5.2倍,为尾柄高的11.3~13.8倍。头长为吻长的2.1~2.3倍,为眼径的5.7~6.4倍,为眼间距的7.6~8.7倍。体细长,尾柄侧扁。头很小,侧扁。口亚下位,口裂狭小。须4对,吻端、上颌、口角和下唇各1对。前鼻孔小管状,紧靠后鼻孔。眼小,侧上位。眼前下缘有1枚基部分双叉的刺,其基部埋于皮下。眼间隔狭小。鳃耙短小。背鳍起点到吻端小于到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圆扇形。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小。尾鳍截形。尾柄长为见柄高的2倍以上。侧线仅在鳃孔后缘至胸鳍中部上方之间。肛门靠近臀鳍起点。腹腔膜灰色。鳔很小,包于骨囊内。头部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吻端至眼前缘有一黑色斑纹。背部具有12~13个褐色的方形斑点。体侧上方具有许多不规则的斑纹。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6~9个较大的褐色方形斑点。腹部白色。尾鳍基部上方有1个黑点。背鳍有3列浅黄色的斑纹。胸鳍、腹鳍、臀鳍呈白色,尾鳍有3列斜行斑纹。

大鳍鼓鳔鳅


中文名称大鳍鼓鳔鳅

拉丁名称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 maeroptera (Herzenste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鼓鳔鳅属(待定)

拉丁属名Hedin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青藏高原。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大鳍鱊(大鳍刺鳑鮍)


中文名称 大鳍鱊(大鳍刺鳑鮍)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Bleeker)
英文名称 largefin bitterling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高而侧扁,体型呈卵圆形,背部显著隆起,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角有一对须,侧线完全。背部具有2根硬刺,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尾鳍。臀鳍较短,具有两根硬刺。尾鳍分叉深,鳔2室,后室长度大于前室,腹腔膜深黑色,肠管细长。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于水草丛中,产卵于河蚌的鳃瓣上,受精卵借助于小齿固着于蚌鳃上发育。属于草食性鱼类,食物中以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主,其次为枝角类。

大鳍间吸鳅


中文名称大鳍间吸鳅

拉丁名称Hemimyzon macroptera Zhe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间吸鳅属

拉丁属名Hemimyzon Regan,191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南盘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Ⅲ-8-9;臀鳍Ⅱ-5;胸鳍Ⅲ13-14;腹鳍Ⅵ-Ⅶ-13-14。侧线鳞(有孔)78-81。

体长为体高的5.7-6.7(6.1)倍,为体宽的3.9-4.5(4.2)倍,为头长的4.7-4.9(4.8)倍,为尾柄长的4.7-6.0(5.2)倍,为尾柄高的13.4-18.6(15.3)倍。头长为头高的1.9-2.0(1.9)倍,为头宽的1.1-1.2(1.1)倍,为吻长的1.9-2.4(2.2)倍,为眼径的4.2-5.0(4.5)倍,为眼间距的2.1-2.7(2.4)倍,为尾柄长的1.0-1.2(1.1)倍。为尾柄高的2.9-3.9(3.2)倍。尾柄长为其高的2.2-2.9(2.4)倍。

体长,头平扁,体近圆筒形,尾柄侧扁。吻圆钝,边缘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小,呈弧形。唇较薄,有发达乳突。上唇乳突1排,9-12个;下唇乳突1排,不太显著,6-8个颏部有2对小乳突。上下唇口角处相连。上下颌角质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的吻沟很深,延伸到口角。沟前有发达的吻褶,吻褶分3叶,中叶较大。吻褶叶间有2对小吻须,其长度短于眼径。口角须2对,外侧1对较长。眼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宽。鼻孔较大,具发达鼻瓣。鳃裂从胸鳍基部的前方延伸到头的腹面。鳞中等大,具皮质稜嵴。头背部无鳞,胸腹部裸露区伸达腹鳍腋部。肛门位于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5处。侧线完全,平直伸至尾鳍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后方,距吻端距尾鳍基为近。臀鳍基亦短,压倒后不达尾鳍基部。偶鳍平展,宽大,呈扇状,末端圆钝。鳍基具肉质鳍柄。尾鳍叉形,下叶较长,其长度超过头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8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武昌副沙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