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花鳅

[学名]: Cobitis granoci Rendahl
[资源名称]: 北方花鳅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7,臀鳍条Ⅲ-5,胸鳍条Ⅰ-8~9,腹鳍条Ⅰ-6。体长为体高的7.6~9.4(8.1)倍,为头长4.7~5.6(5.4)倍,为尾柄长的5.2~7.0(6.0)倍。头长为吻长2.3~3.0(2.6)倍,为眼径4.0~7.5(6.0)倍,为眼间距6.0~11.0(7.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0~4.0(2.5)倍。 体细长,稍侧扁,头较小,相对较高而侧扁。口亚下位,口须4对,吻端1对,上颌1对,口角1对,下颌一对。口须相对较长,后延达眼中央下方。眼小,眼前下方有眼下刺,眼间距短小。吻厚,眼前部狭窄而高。鳃孔小,开口于胸鳍基部。腹鳍起点于背鳍相对。尾鳍圆形,尾柄相对较长而低。鳞片细小,侧线鳞不完全。 体棕灰色,腹部白色,背部具13~18个大斑,体侧及头部具蠕虫形花纹或不规则斑点。尾鳍上侧具有一明显黑斑,有的个体黑斑不明显。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上游、中游,松花江、嫩江、镜泊湖等水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此鱼喜活动于江河缓流,在湖泊、水库、沼泽水域等也有分布。食物以底栖动物及枝角类为主,肠道中也发现有藻类。

相关知识

北方条鳅


中文名称北方条鳅


拉丁名称Nemachilus toni (Dybowski)

英文名称northern loach

异名鳅、泥鳅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条鳅属

拉丁属名Nemachilus Bleeker,186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辽河、黄河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Ⅱ-6-7;臀鳍Ⅱ-4-5。鳃耙11一14。椎骨36-40。

体长为体高6.2-7.6倍,为头长4.0-4.8倍。头长为吻长2.1-2.6倍,为眼径6.3-7.2倍,为眼间距5.0-6.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9一2.6倍。

体细长,几呈圆柱形,尾柄侧扁。头小,略平扁。口下位。似马蹄形。须3对,其中2对位于吻端,1对位于口角。眼小,略长。位于头侧上方。鳞极小,埋在皮下。头无鳞。侧线完全。背鳍无硬刺,起点和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的距离。胸鳍距腹鳍较远。尾鳍截形。

背部黄褐色,背和体侧有深褐色云状斑。体例至腹部色浅。背鳍、臀鳍和尾鳍有若干纵列暗斑点。

生活习性
一般生活在清冷水体中,图们江上游较多。喜栖息在有砂、卵石的河底。独个或少数几尾活动,不成大群。通常在无风时离开卵石作近距离活动及寻食,阴雨时则躲藏在石缝或石底下。杂食性,以水底甲壳动物、昆虫幼虫、附着藻类为食。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一般以5月初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体长66.8-89.2毫米的雌鱼怀卵数为2 331-2 984粒。北方条鳅在生殖季节时雄鱼头部出现很多追星,雌鱼极少数亦具有。

花鳅


中文名称 花鳅
拉丁名称 Cobitis taenia(Linnaeus)
英文名称 spined loa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花鳅属
拉丁属名 Cobiti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11~14;脊椎骨42~43。体长为体高的7.2~8.7倍,为头长的5.0~5.8倍,为尾柄长的5.4~6.6倍,为尾柄高的10.0~12.4倍。头长为吻长的2.2~2.4倍,为眼径的4.7~7.5倍,为眼间距的4.7~6.4倍。体细长,侧扁。一头部很小,侧扁。口亚下位。唇厚。口须4对,吻端、上颔、口角和下唇各有1对。吻突出而尖。前鼻孔呈管状。眼很小,侧上位。眼前下缘具有1枚基部分双叉的硬刺。眼间隔狭小。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等于或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短小,呈圆扇形。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短小,尾鳍切截形或稍带圆形。尾柄长不及尾柄高的2倍。侧线仅在鳃盖后缘至胸鳍中部上方之间。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体腔膜灰色。鳔很小,包于骨囊内。 头部布满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吻到眼有1条细小的黑纹。背部褐色,有13个方形的褐色斑点。体例中线上方至背部中间散有不规则的褐色花纹,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的体侧有10~14个黄褐色斑点。腹部白色。尾鳍基上方有1个明显的黑点,胸鳍、腹鳍、臀鳍均为白色,背鳍和尾鳍有几条黑斑。
生活习性 花鳅是一种小型的底层鱼类,一般生活在水质较肥的江边或湖岸的浅水处。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碎屑为食。

沙花鳅


[学名]: Cobitis arenae(Lin)
[资源名称]: 沙花鳅
[外文名]: sand spined loach
[别名]: 沙鳅
 
[形态特征]:
 
头和体极侧扁,腹部圆.吻侧扁而尖.眼间隔狭窄,弧形.无眼下刺.口小.唇薄.吻须2对,口角须1对;吻须稍长于眼径.颏叶外缘形成2对须状突起.鳃孔小,其下端仅伸达胸鳍基部前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臀鳍远离背鳍后端.胸鳍后端不伸达腹鳍.尾柄长,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肛门紧靠臀鳍.体浅黄色;体背和体侧有褐色小斑点和斑纹,自吻端至眼间有1根黑色的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有由褐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其余各鳍浅色;尾鳍基部上侧有1个黑色的斑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水域环境]:淡水  

大斑花鳅


中文名称 大斑花鳅
拉丁名称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英文名称 largespot spined loa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花鳅属
拉丁属名 Cobiti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10~11;脊椎骨48。体长为体高的9.2~9.7倍,为头长的5.4~6.3倍,为尾柄长的4.7~5.2倍,为尾柄高的11.3~13.8倍。头长为吻长的2.1~2.3倍,为眼径的5.7~6.4倍,为眼间距的7.6~8.7倍。体细长,尾柄侧扁。头很小,侧扁。口亚下位,口裂狭小。须4对,吻端、上颌、口角和下唇各1对。前鼻孔小管状,紧靠后鼻孔。眼小,侧上位。眼前下缘有1枚基部分双叉的刺,其基部埋于皮下。眼间隔狭小。鳃耙短小。背鳍起点到吻端小于到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圆扇形。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小。尾鳍截形。尾柄长为见柄高的2倍以上。侧线仅在鳃孔后缘至胸鳍中部上方之间。肛门靠近臀鳍起点。腹腔膜灰色。鳔很小,包于骨囊内。头部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吻端至眼前缘有一黑色斑纹。背部具有12~13个褐色的方形斑点。体侧上方具有许多不规则的斑纹。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6~9个较大的褐色方形斑点。腹部白色。尾鳍基部上方有1个黑点。背鳍有3列浅黄色的斑纹。胸鳍、腹鳍、臀鳍呈白色,尾鳍有3列斜行斑纹。

无眼原花鳅


[学名]: Protocobitis typhlops Yang, Chen and Lan in Yang and Chen, 1993
[资源名称]: 无眼原花鳅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体背缘轮廓线弧形,腹缘平直。头部延长,侧扁。吻肉质,呈锥状,眼下刺细小,分叉,其长度明显小于颌须长。前、后鼻孔紧靠在一起。口位于头的腹面,上唇肉质,无任何缺刻或乳突;下唇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侧下唇各具有一个发达的肉质颐瓣,颐瓣的后缘具有2个须状的突起。须3对:内侧吻须不伸达口角,其长度为头长的9.5%―11.8%;外侧吻须伸达颌须的基部,其长度为头长的15.3%―21.8%;颌须几乎伸达鳃盖骨,其长度为头长的22.4%―31.8%。侧线缺乏,头部无侧线管孔。身体大部分裸露无鳞,仅在体侧中轴有稀疏的鳞片。 背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吻端的距离,而且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外缘平直。胸鳍末端伸达胸、腹鳍起点间距离的47.1%―78.8%,胸、腹鳍基部无肉质鳍瓣。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枚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末端伸达腹、臀鳍起点间距的53.8%―61.1%,但不伸达肛门。肛门位于臀鳍起点的略前方。尾鳍后缘几乎平直,上叶略长于下叶。尾柄长而侧扁,上、下缘无软鳍褶。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都安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广西都安下坳乡。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黑暗的地下河,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长薄鳅(花鳅)水花阶段气泡病的防治


长薄鳅又称花鳅,是一种淡水观赏经济鱼类,其抗病能力强,养殖过程中病原性疾病很少发生。在这几年的养殖和推广过程中发现,水花阶段危害长薄鳅的最主要病害是气泡病,往往给生产者带来重大损失。本文就笔者遇到的长薄鳅水花培育阶段气泡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发病和流行情况

2006~2009年间,笔者共观察到长薄鳅水花阶段气泡病6例。全部病例均在夏季养殖池塘中发生,同池套养的其他鱼类未见发生。气泡病多发生在水花下塘一周以内,可造成鱼苗大量死亡,严重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全部死亡。发病多在晴天13∶00~17∶00,往往急性暴发,日落后减轻。

二、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可见少量鱼类在水面混乱无力离群漂游,不久鱼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当气泡不大时,鱼还能反抗其浮力而向下游动,但身体己失去平衡,头部朝下,尾部上翘,特别严重时,在池埂上观察,肉眼就可见鱼苗腹内有一大的透明气泡。

三、发病原因

主要是由厂水质过肥,日照充足,水中藻类光合作用过于旺盛,释放大量氧气于水中,水中极易产生过量溶解氧,释放形成大量氧气微气泡和小气泡,鱼苗误食或渗透进入体内,导致鱼苗浮出水面而亡。

四、防治方法

笔者在多年的养殖过程中发现,传统资料上介绍的办法效果都不理想。如加注新水法,几乎所有发生气泡病的池塘,水质都较肥,往往越加水越严重。池水曝气法,由于鱼苗太小,不能用增氧机、水泵等设备,所以也不适用。遍洒食盐法,成本高且收效甚微,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每天下午要用,劳动强度大。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采用以下两种办法最为有效。

1.遍洒硫酸铜

在鱼苗下塘前3天如果水质过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用硫酸铜0.5~0.7克/立方米全池遍洒,以杀灭部分藻类。正常情况下鱼苗下塘后,即可降低肥度,从而降低水中溶解氧,避免气泡病的发生。

2.喂熟豆浆

正常情况下鱼苗下塘需喂生豆浆,每天喂两次,上午8∶00~9∶00、下午3∶00~4∶00。每天每万尾鱼苗喂0.05~0.1千克黄豆。具体方法是把黄豆浸胀后直接用磨浆机磨成再浆,全池遍洒。因为生豆浆中的蛋白质绝大多数为水溶性蛋白质,当鱼苗发生气泡病时,如果喂生豆浆,水质会变得更肥,气泡病会更严重,所以当发生气泡病时要少喂或不喂生豆浆。熟豆浆是由于生豆浆在外界温度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或者变性,导致溶解度降低。当鱼苗发生气泡病时改喂熟豆浆,则可导致水中过量的溶解氧在蛋白质的沉淀作用下沉淀或逸出从而消除气泡病。此法效果非常好,不仅可消除气泡病还能加快鱼苗生长,一般喂4~5天后需改喂生豆浆保持水休肥度。喂熟豆浆的方法:先把浸好的黄豆煮熟,然后再磨成豆浆即可。黄豆用量用法同生豆浆喂法。

气泡病重在预防,采用上述预防和治疗措施后,长薄鳅水花气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逐年降低。

北方铜鱼


中文名称北方铜鱼


拉丁名称Coreius septentrionalis (Nichols)

英文名称northern brassgudgeon, nortern bronze gudgeon

异名鸽子鱼、沙嘴子、尖嘴、黄头鱼(古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铜鱼属

拉丁属名Coreius Jordan et Starks,190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淮河、长江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8;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12-13。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55[7.5/(6.5-V)]56;背鳍前鳞18-21;围尾柄鳞20。

标准长为体高的4.2-4.8(平均4.5)倍,为头长的4.9-5.2(5.0)倍,为尾柄长的4.4-4.8(4.7)倍,为尾柄高的8.1-8.9(8.6)倍。头长为吻长的2.5-2.7(2.6)倍,为眼径的10.0-11.4(10.7)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为尾柄长的0.9-1.0(0.93)倍,为尾柄高的1.65-1.75(1.7)倍,为须长的1.35-1.6(1.5)倍,为口宽的4.4-5.2(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倍左右。

体长,呈圆筒状,尾柄部侧扁,腹部圆.头小,略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眼小,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宽阔而平.鼻孔大,大于眼径,位置靠近眼的前方.口下位,稍呈马蹄形,略宽.上下唇均较发达,两侧口角处的唇稍游离,唇后沟略前伸,在颐部中断,其间距稍狭窄(较铜鱼为宽)。口角具须1对,较粗长,末端可超过前鳃盖骨的后缘.鳃把短小,排列较稀疏.下咽齿1行,第一枚齿顶端钩曲,第二、第三两枚为臼齿状,咀嚼面宽广,具1齿槽,除第一枚外,其余各齿顶端斜切.鳞片较小,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具不规则的小鳞片,腹鳍基部也具少数小鳞;背鳍、臀鳍基部具鳞鞘,尾鳍基部覆盖有鳞片.侧线完全,极为平直。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约与距臀鳍基部中点相等.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其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不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与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相等.尾鳍分又稍浅,上下叶稍圆,上叶较下叶略长.肛门较近臀鳍,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5处。

脊椎骨4+48-49。鳔较大,2室,前室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细长,末端尖,其长为前室的2.3倍左右。肠略长,肠长超过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1.1倍。腹膜淡黄色。

体青灰略带黄色,背部较深,体侧上部有青紫色的斑块,腹部带灰白色;背鳍灰黑,其他各鳍灰色带黄,鳍间膜下段呈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为中下层生活鱼类,喜栖息在水流缓慢、底质多砂砾的水体中。常成群活动,冬季潜伏于深水岩石下或深沱中,开春溯游产卵。


繁殖习性
生殖期5-7月,成小群或不分群产卵,卵沉性,但可随水漂流发育。9-10月份退至下游。幼鱼食其他鱼类的鱼苗,成鱼主食底栖动物。

北方中蜂


北方中蜂(NorthChinesebee)为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北方中蜂的中心产区为黄河中下游流域,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的山区;四川省北部地区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北方中蜂产区位于北纬32o~42o、东经110o~120o,区内既有平原,也有高山。贺兰山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秦岭等连绵起伏,海拔高度20~3700m。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大,自然资源与生态类型丰富。年降水量800~1200mm。北方中蜂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区。蜜源植物有500余种,主要蜜源有油菜、刺槐、柿树、狼牙刺(图1)、草木樨、荆条、枸杞(图2)、荞麦、乌桕、漆树、盐肤木、百里香、沙打旺和香薷属植物等20余种,部分地区尚有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中草药、柑橘等蜜源。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北方中蜂是其分布区内的自然蜂种,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丘陵、山区生态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华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久。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3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蜂字的原型:史料记载,殷末周初,周武王兴兵伐纣,行军大旗上聚集蜂团,被认为是吉兆,命为蜂纛;《诗经》中有莫矛荓蜂,自求辛螫的诗句,表述了人们对蜜蜂的认识;周朝尹喜所著《关尹子?三极》中有圣人师蜂立君臣,表明2500年前,古人对蜂群生物学已有所了解。这一地区的养蜂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到唐代家庭养蜂有了较大发展,宋代《永嘉地记》中有雍、洛间有梨花蜜,色如凝脂的记述。现产区仍可见到自然蜂巢(图3)和土法饲养的蜜蜂(图4)。

(二)群体规模与变化情况

截至2008年,北方中蜂约有30万群,其中山东0.15万群、山西1.2万群、河南2.5万群、陕西15万群、宁夏3万群、北京0.4万群、四川7.3万群。

近年北方中蜂数量较为稳定,与蜜源可承载的蜂群数量相比,中蜂饲养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无濒危危险。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北方中蜂蜂王体色多呈黑色,少数呈棕红色(图5);雄蜂体色为黑色(图6);工蜂体色以黑色为主,体长11.0~12.0mm(图7)。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北方中蜂耐寒性强,分蜂性弱,较为温驯,防盗性强,可维持7~8框以上蜂量的群势;蜂群的抗巢虫能力较弱,较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等,病群群势下降快。蜂王一般在2月初开产,平均每昼夜产卵200粒左右,部分蜂王产卵可达300~400粒。群势恢复后,蜂王进入产卵盛期,平均有效产卵量700余粒,部分蜂王有效产卵量可达800~900粒,最高可达1030粒(图8)。

(三)生产性能

北方中蜂主要生产蜂蜜、蜂蜡和少量花粉。

1.蜂产品产量产蜜量因产地蜜源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而异。转地饲养年均群产蜂蜜20~35kg,最高可达50kg;定地传统饲养,年均群产蜂蜜4~6kg。

2.蜂产品质量蜂蜜质量因饲养管理方式而异,其含水量在19%~29%。活框箱饲养的蜂群所产蜂蜜纯净,传统方式饲养的蜂群所产蜂蜜杂质较多。

四、饲养管理

该区域绝大多数北方中蜂均采用活框饲养(图9),只有山区仍沿用传统饲养方式。

五、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建立蒲洼市级自然保护区(京政函17号),在保护区内划定了中华蜜蜂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

2008年经农业部批准,陕西省榆林市种蜂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中蜂保种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进行北方中蜂的保种、繁育和研究工作。

科研人员还对北方中蜂进行了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

六、品种评价

北方中蜂个体较大,分蜂性弱,能维持8框以上的群势,最大群势可达15框。耐寒能力较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抵御能力很弱,易遭受蜡螟的危害。性情较温驯,适合北方地区饲养,但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蜡螟的防控。

该地区内适合北方中蜂的蜜源条件尚未被充分利用,应大力推广北方中蜂的饲养。北方中蜂性情温驯、能维持大群的特点,可作为其他生态型中蜂的育种素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8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刺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