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鳅饲养的场址选择

泥鳅的养殖周期为2年,第1年为苗种培育,第2年为成鳅饲养。成鳅饲养是将体长5-6 cm的鳅种饲养1年,养成重10 以上的商品鳅,投放市场。成鳅饲养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池塘饲养,又可在稻田饲养,还可在水缸,木箱中饲养。

场址选择若建造养鳅专用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没有工业污染。水源常有地下井水和水库、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两种。地下井水温度低.溶氧低,需建有蓄水池,使水源水经过晾晒后再流入鳅池;地表水要清澈,透明度高,有鱼虾自然生存,入池前要经纱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随水人池危害泥鳅。

(2)排水方便。有条件的可借助地形,实现自流自排,否则要建专门的排水沟。

(3)土质适宜。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

(4)光照充分。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树木和建筑物,以利提高池水温度和促进池水中有机物质的矿化分解。

(5)饵料资源丰富。最好有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如水蚤、摇蚊幼虫等。人工饵料的来源也应很方便。

(6)电力通畅、交通方便。

相关阅读

成鳅饲养4要点


前面我们介绍了6种成鳅饲养万法,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水温泥鳅是变温动物,对水温反应敏感,而养鳅池面积小,水浅,夏季高温季节,在阳光直射下,水温很容易升到 30℃以上,影响泥鳅的正常活动、摄食。因此,在池上种些遮荫植物是十分必要的。平常,也要调控水温,使之保持为22- 28℃,对泥鳅生长非常有利。

2.水质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水质恶化,一般不会使它死亡,但常使它表现为厌食,从而影响生长,因此泥鳅池要经常冲水,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度不能低于20 cm。

3.饵料泥鳅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各地要因地制宜,采用数量大、价格低的饵料原料来配制泥鳅饵料注意动植物饵料的搭配。

4.底质泥鳅善于钻泥生活,因此池底通常要铺设底泥但有不少泥鳅养殖户反映,泥鳅生长慢、疾病多,其实.主要问题就出在底泥上,因为他们所采用的底质是直接取自河底或湖底的淤泥,这种淤泥颜色发黑,质地稀软,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细菌数量大,很容易引起泥鳅患病,且很难治愈。因此,改善底质很有必要。具体做法:①将河泥在阳光下暴晒3-5 d后再入泥鳅池;②直接用黄泥(最好是墙泥)踩碎后铺人池底,不再施肥;③池中多种些挺水植物;四是干脆不铺设底泥。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疾病相对较少。但由于它个体小,敌害生物较多,敌害防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禽场场址的选择


禽场是家禽生长、发育、繁殖的场所,场地的优劣直接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发挥,也影响饲养管理工作和经济效益。同时.禽场在生产过程中又产生大量禽类与污水,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围环境.危害人民健康因此.选场址的时候决不可以片面强调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匆匆上马.而应该在建场之前对拟建场的地方进行全面的调查,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二就如何建立一个达到无公害要求的禽场问题,最好依靠当地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到现场论证在寻找合适的地点建场时.需认真考虑以下几力面的因素。

1.交通方硬,位置合适:禽场应与公路、水路相通,以便于运送饲料、用具和产品,降低运输成本但又决不可以在车站、码头、交通要道旁建场,否则,不符合防疫卫生要求。更不可设在直接受工业二废、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污染的区域选址应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避开水源防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地区.新建场不可位于传统的新城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内.一般种禽场应离城市30千米以上:肉、蛋禽场离城市 10-20千米。为防疫卫生需要,与其他禽场距离应不少2千米。离居民点1-2千米.距主要公路不少于2千米:距次要公路不少于 0.5~1.0千米。

2.水质民好,水源充沛:电力充足选择水源应注愈附近不能有屠宰场,上游不应有排放污水的厂矿,并离居民点远一些。以流动性水或无污染源所在地的深水井为好.水质要求每升水含大肠杆菌数不超过10个,溶于水的总固体每升不超过2000毫克。同时,要求水源充足.即便早季也不能断水。不管大、中、小型禽场,都要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大、中型禽场除依靠外电源外,还必须有自己备用的发电设备.

3.地形开阔,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禽场地形要开阔整齐,场地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太多。否则.会增加禽场防护设施的投资,也不利于规划与布局。禽场应建在透水透气性好和排水方便、导热性小、自净能力强的沙质土壤上.理想的地势是平坦或稍有坡度、背风向阳、温度变化不大.比较高燥.如果地势是小山坡,更要求坐北向南或坐西北向东南.这样的坐向,禽场阳光充足.有利于家禽的健康.不应把场址选在北坡或西北坡。在山区建场.不宜建在昼夜温差太大的山顶,也不宜建在通风不良和潮湿低洼的山谷,更不宜选在洪水容易侵害的地方.应该选择坡度不大的南或东南面山腰处建场.水禽场水岸不宜陡峭一般要求30度以下的缓坡。

4.气候系件较稳定:必须了解场址所在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夏季气温超过40度的地方,台风登陆的海边和冬季积雪太深的地方都不宜选作场址.

5.便于排污:禽场的污水、粪便的处理.应当结合当地的农田灌溉、耕作和养殖业的综合利用进行生物循环.以免造成公害.

6.综合发展:场地要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综合利用,也要考虑将来禽场发展扩大的可能性。

鳗鲡养殖的场址选择


选择场址需结合发展远景,进行实地勘探和调查,重点注意水源、水质、水量等主要因素,同时考虑土质、地形、交通等条件,不宜选在排放大量工业污水的下游。

1.水源

最理想的水源是水质良好的电厂余热水和深300 m左右的 深井水。我国福建省有不少鳗场采用泉水,江浙一带习惯于使用湖泊、水库和外荡的地面水.

2.水质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养鳗生产的业绩,根据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泉水、水库水较好,其水质清晰池塘、湖泊水中浮游动物和细菌量一般偏多。

3.水量

养鳗场要求水量充足,但也因养殖方式不同而有差异。水量是以鳗鲡的年总产量为依据估算的。在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是7-8月份,占全年用水量的35%左右。

实际上,为了生产管理的方便,养鳗池不是每天24 h供水,有时需要停止用水。每天注水的时间只有l0 h左右,则每小时供水量为:

每小时供水量(t)一每天供水量(t)/10

鳗场对水量的要求以及供水设施均需按这个标准设计,才能保证养鳗的足够需要。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与室内、室外规划


蜈蚣饲养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室外饲养或采取室内饲养。室内饲养可以根据自己的房屋情况,采取缸养、箱养或池养等方法,这里首先介绍室外规模饲养的场地建设。

室外饲养场的建设蜈蚣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的温度是25-38℃,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最快。在中原大部分地区,4-10月地表温度均能达到这一温度范围。室外饲养正规的方法是分群隔离饲养。即将蜈蚣按一定用途、一定大小分群隔离饲养,同一规格的蜈蚣群便于投食、便于管理,可以提高成活率。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与规划

室外饲养蜈蚣,建场前首先要选好场址,以便安排饲养池的建设。在场址选择上,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求背风向阳,在山地、丘陵区一定要在山的南坡向阳面上建场,同时要避开风口,切忌在山口迎风处建场;平原地区建场一定要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比较干燥的地方建场。

其次,要考虑建场的环境条件,山区要选择梯田或相对平坦的山场,周围林木要离开饲养场围墙10米以外.避免遮荫或树根扎入场区影响修造饲养池。平原地区除选择地势高燥的地形外,还要考虑周围有无产生有害气体的工厂。

蜈蚣饲养场选场时还要特别注意从空间上要避开蜈蚣的天敌,如蚂蚁、老鼠、蛇等,以免敌害猖獗影响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

场地的土质应以壤土和沙壤土为好,以满足蜈蚣对温、湿度的要求。土壤的pH值以微酸性至微碱性为好,中性最好,即pH值6.5-7.5为宜。平原地区场地不能低洼且排水性能良好,场地周围不能有积水,以免暴雨骤降时淹没饲养池,造成严重损失。

蜈蚣饲养场场地的形状与大小可以灵活掌握,不拘一格。如果场地小,以后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场地选得大,则有一定发展余地,可以得心应手地安排饲养池的建设,达到比较理想的规划状态。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好以后,要进行场地的平整与划区布置,使其能达到建场标准。

平原地区建蜈蚣饲养场时,只要将场地垫平,清除小树和杂草,建起围墙就可以规划饲养池。而山区建场时最主要是把场地精耕细作。即将山地翻耕30厘米左右,将30厘米土层中的石头拣出,并将土层整细,将杂草及树根清理干净,以免缠结耕层,影响建池;或者来年杂草、树根复发,影响地表接收太阳的光和热,影响地表的温度。

蜈蚣饲养场场地平整好、围墙建好后,即可进行场地划区。场地划区的目的是将大场地划成小场地,便于按小区营建排灌渠道,以利排水及管理,同时还便于在小区内进行规范化的修建饲养池。

小区的划分应以场地的大小、形状来定,尽量布置得对称、形状规范。小区划分大的场地可按10米5米,小的场地则可按10米3米或6米5米、5米5米的规格安排。对不规则的可以切割取齐,在切去的部分上建造配套设施,也可以再划分成特别小区,以节约用地,尽量保持最大限度的规模饲养。

对方形的蜈蚣饲养场,布局简单、容易,且整齐美观,可以规划出矩形小区依次排列;场地面积大,可以分几排排列,排与排之间留有道路,路旁都要安排排水沟,道路宽度1米左右,而排内小区町以直接相连。

场地若为三角形或是梯形,则设计相对复杂,可采用品字形方式设计小区,即每排小区各占一角,呈现对称鼎立之式。这种规划形式,便于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有利饲养管理。

蜈蚣饲养场场地若为不规则形状,小区规划就显得更复杂,更难于规范化,很可能给道路修建、排水渠道的开挖等带来混乱,也可能给以后的饲养臂理带来不便。遇到这样的场地,如果以地形而设计小区,尽量做到整齐、简明、集中、合理,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成鳅疾病预防措施


一年中,泥鳅的生长季节不足200d,如果泥鳅患病1次,即使治好了,治疗恢复占去了不少时间,泥鳅也很难达到要求的规格,影响生产销售,而且泥鳅生活在水中、泥中,治疗用药难度很大,所以一定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防止泥鳅病害的发生,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取综合管理措施。

1.改善水质底泥中不要含有过多的有机物。施肥不可一次过多,要经常冲水,使池水保持浅黄绿色,透明度不低于20cm.

2.鳅种消毒鳅种,特别是从野外捕捉的或从外地购买的鳅种,入池前一定要浸泡消毒。每立方米水中放孔雀石绿10g 或每100g水中放食盐3-4 g,制成溶液,将泥鳅苗种投入。在整个浸泡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泥鳅的反应,发现泥鳅不安、上浮等不正常反应,要立即捞出,投入饲养池中。

狐狸养殖场场址选择和建设方法


狐狸养殖场场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饲养场的效益和今后生产的发展。狐狸养殖场布局及规模与成本直接有关。因此建场前要充分论证,认真考察,全面考虑其布局,做到合理建场,提高狐狸养殖效益。

第一节狐狸养殖场场址的选择

(一)要有充足的饲料来源

饲料来源如何,是建场定点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狐的饲料主要是动物性饲料,每饲养100只种狐一年约需20~25吨动物性饲料,因此,狐场最好建在屠宰场或养鱼场附近,若自带屠宰场或养鱼场更好。其次要考虑植物性饲料的来源。

(二)适宜的地形地势

我国最适宜狐生活、繁殖、毛皮成熟的地区是三北地区,养狐地区的地理纬度不低于北纬30。地址应选在地势较高、地面通风干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

(三)良好的水源、电源

狐场内用水量很大,因此场址应选在具有充足的水质、好的地面水源或地下水源的地方。同时,场内还应具有充足的电源。

(四)便于防疫:

养狐场不宜与畜禽饲养场靠近,距居民区至少有500米,以避免同源疾病相互传染。凡流行过传染病的地区,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建场。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应建场。

(五)便利的交通条件

场址应具有便利的交通,距离公路不远于300米,以保证调运饲料及各种物质器材。

此外,建场应尽量不占耕地,最好利用贫瘠土地或非耕地。用地面积应与狐群数量及今后发展需要相适应,土质以沙土、沙壤土为宜。

第二节狐狸养殖场的基本设施及建设

狐狸养殖场的基本设备从生产角度考虑,必须有狐棚、笼舍、小室、饲料加工室、毛皮加工室、围墙等。以上这些设备的建筑布局在加工前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尽量做到布局合理,建筑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狐场的规模而定。下面重点介绍狐棚、笼舍、小室的建设。

(一)狐棚

狐棚是安放狐笼舍的简易设施,其作用是遮阳防雨,结构简单。主要包括棚柱、棚梁和棚顶三部分,不需建造四壁,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可用砖木结构,也可用砖瓦、竹席、钢筋水泥、石棉瓦等材料。

狐棚的方向以东北到西南走向为好,这样夏天能遮挡阳光的直射,冬天可获得充足的光照。棚长一般50~100米,宽为4~8米,也有8~10米的。根据摆放笼舍的排数确定,棚脊高为2.2~2.5米,前檐高1.3~1.5米,留有1.2米的作业道,便于操作。

(二)笼舍:

笼舍是狐活动、采食、排便和繁殖的场所。笼舍的大小可大可小,但长应不小于1米,宽不应小于70厘米,高80~90厘米即可。用14#镀锌电焊网或铁丝编制,网眼1.5厘米1.5厘米,笼正面一侧留有2530厘米的活动门,笼舍安装在牢固的支架上(支架可用三角铁、木制或砖砌的底座均可),笼底距地面50~60厘米。笼网前可挂水盒,使狐饮用方便。笼舍要利于清扫、消毒,利于狐的运动,带有较好的防暑降温设备。

(三)小室

对种狐和较为珍贵的皮用狐均应有小室,这样可提高狐狸养殖经济效益。小室以木制为好,直接与笼舍连在一起,一侧留有直径25厘米的活动门,可为方形或圆形,便于狐出入小室。小室规格为长65~70厘米、宽50~55厘米、高45~50厘米,顶为斜坡形。木制小室的特点是占地少,单位面积载狐量大,管理方便。也可采用比较经济的砖砌狐狸养殖场小室,砖砌小室可为地上式,也可为半地下室,要求干燥、通风,便于清扫,小室地面不能用水泥或铁板制作。

成鹅选择与淘汰技术


为了培育出健壮、高产的种鹅群,保证种鹅的质量,留作种用的鹅应经过以下3次选择,把体型大、生长发育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鹅留作种用,以培育出产蛋量高的种鹅。

第1次选择:在育雏期结束时进行。选择的重点是选体重大的公鹅,母鹅则要求具有中等的体重,淘汰那些体重较小的、有伤残的、有杂色羽毛的个体。经选择后,公母鹅的配种比例应为:大型鹅种1∶2,中型鹅种1∶(3~4),小型鹅种1∶(4~6)。

第2次选择:在70~80日龄进行。应根据生长发育情况、羽毛生长情况以及体型外貌等特征进行选择。淘汰生长速度较慢、体型较小、腿部有伤残的个体。

第3次选择:在150~180日龄进行。此时鹅全身羽毛已长齐,应选择品种特征明显、生长发育良好、体重符合品种要求,体型结构、健康状况良好的鹅留作种用。公鹅要求体型大、体质健壮、躯体各部分发育匀称、肥瘦和头的大小适中、雄性特征明显、两眼灵活有神、胸部宽而深、腿粗壮有力;母鹅要求体重中等、颈细长而清秀、体型长而圆、臀部宽广而丰满、两腿结实、间距宽。选留后的公母的配种比例为:大型鹅种1∶(3~4),中型鹅种1∶(4~5),小型鹅种1∶(4~6)。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梅花园10-2-502贵涛高邮编:277200)

成蛙的饲养技术


幼蛙经过一段时间培育,个体长到50-100 g之后,就可进入成蛙饲养阶段。

1.成蛙池的选择和设计成蛙比幼蛙的适应能力和捕食能 力大为提高。成蛙池一般选用土池,可用河沟、低洼池、稻田和 池塘等稍加改造而成。面积以100-300m为宜,池深1m,水 深0.5~0.7 m,池底留0.05 m的淤泥,池埂坡度1:3,池中间可 留一定面积的陆地,水陆面积之比为1:1,池中种植一些浮叶及 沉水植物,池埂及池中陆地上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花草,池中陆地 上方搭设凉棚或瓜棚,为成蛙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水源要 充足,进、排水要方便,池周围要建好防逃设施放养前5-7 d,蛙池用2 mg/L漂白粉溶液或2 mg/L生石灰水带水清塘。

室外的鱼池、洼地、稻田、藕塘的养蛙,由于面积较大,可在蛙池中设黑光灯诱集昆虫作为动物性饵料,也可在蛙池中,陆地上或池埂上种花草招引昆虫生长和繁殖,做饵料补充,还可在室内或室外利用稻草、牛粪、猪粪、鸡粪和烂菜叶等培养蝇蛆、蚯蚓、黄粉虫、水蚤等活饵料饲喂成蛙。成蛙的投饵量占成蛙体重的5%一20%,投喂鲜饵应多些,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要少些,要根据温度、气候、生长情况灵活掌握。越冬后,牛蛙的消化作用变弱,应投喂易消化的饵料,防止牛蛙因消化不良患胃肠炎。投喂量应从少到多,逐步增加到正常投喂量,越冬前应多投些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饵料,对提高越冬成活率有利。在成蛙生长期可每月每千克蛙用土霉素10g拌饵投喂,连喂3d,可起到防病促长作用。

(2)成蛙的集约化精养技术。牛蛙的室内集约化精养是在常规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科学养殖方法。其技术要点是控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充分满足牛蛙生长的营养需要。这种多层次、高密度的养殖,既提高了牛蛙的摄食率和饵料利用率,又加快了牛蛙的生长,并且可以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堪称发展牛蛙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成蛙池的面积为10-20m,采用多层次的立体养殖结构,一般以2m为一层,空间层以水泥预制板架设而成,层与层之间设置楼梯,以便上下操作管理,各层的结构设施均相同,养殖用水为自来水或井水,放养密度为体重100 g以上的蛙,每平方米放50只;体重不到100 g的,密度可稍大些。成蛙集约化养殖管理较严格。养殖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在22-28% 条件下,每天可投喂两三次,配合饵料的投喂量占蛙体重的 3%,新鲜饵料水分含量高,投喂量要在10%左右,才能满足牛蛙迅速生长的营养需要。若温度低于22cC或高于28度可适当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成蛙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幼蛙相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83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侧沟爬岩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