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高原鳅

[学名]: Triphophysa minuta(Li)
[资源名称]: 小体高原鳅
[别名]: 无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粗圆,后部侧扁。头似三角形,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约与眼间距相等。两眼间平坦,眼圆形,侧上位。前后鼻孔稍分开,不紧邻,前鼻孔有一管状皮突。雄性在眼与鼻孔间的下方,有一三角形的隆突,布有绒毛状结节。口下位,弧形,上唇狭、下唇中断,两侧呈八字状的乳突,上宽下窄,突面有2-3条浅沟的褶沟。下颌匙状。须3对,前吻须后延超过口角,后吻须后延达眼后缘的下方;角须后延达主鳃盖骨的前缘,其长度基本与后吻须等长。鳃孔小,侧位,开口仅达胸鳍基部。鳃耙短小。无鳞,体表光滑。侧线仅至胸鳍的末端上方。肛门靠近臀鳍基部。体为灰褐色,背及两侧上方各有一条小黑点组成的横纹,色较淡;胸鳍和腹鳍色暗淡。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缓流的小河和湖泊中具有水草的沿岸处。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耐高寒
[食性]:摇蚊幼虫、颤蚓和甲壳类等底栖动物为食。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

相关推荐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学名]: Triphophysa scleroptera(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外文名]:
[别名]: 硬刺条鳅
 
[形态特征]:
  背鳍4,7;臀鳍3,5;胸鳍1,11;腹鳍1,8。鳃耙11~18,脊椎骨数42~45。体长为背吻距的1.9~2.2倍,为体高的4.8~8.0倍,为尾柄长的4.1~6.6倍,为头长的4.3~5.4倍。头长为头高的1.5~2.0倍,为头宽的1.5~1.8倍,为眼径的4.1~8.0倍,为吻长的1.9~2.6倍,为口宽的3.6~7.1倍,为背刺长的0.8~1.2倍,为外吻须的3.2~9.0倍,为颌须的2.8~6.6倍。口宽为口长的1.0~2.3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3.3倍。体延长,后躯稍侧扁。眼侧上位。须3对。口下位,深弧形。唇肉质,多皱褶。下颌正常。无鳞,侧线完全。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粗而硬,鳍高位基部长的2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根分支鳍条相对,其末端达肛门。尾鳍微凹。鳔前室抱于骨质囊中,后室为一前具细管发达的游离膜质鳔。胃U字形,肠绕折简单,且在胃的连接处具一盲突。背部和体侧上部具很多黑褐色细斑纹,腹部灰白色,除臀鳍外,各鳍均具小斑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中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底栖藻类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22mm,重量为150g左右。

拟鲇高原鳅


中文名称拟鲇高原鳅

拉丁名称Triphophysa siluroides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catfish-like high-Asian loack

异名似鲇高原鳅、土鲇鱼、石板头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高原鳅属

拉丁属名Triphophysa Rendahl,193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

形态特征
体前段宽阔,稍平扁,后段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口大,下位,弧形。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的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为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流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7-8月份产卵。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为鳅类中最大的种,可长至1.5千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9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