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 羊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

感谢阅读《羊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 羊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伪土鸡养殖

羊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羊以唇、鼻部及脸部奇痒为特征,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该病以发热、奇痒和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对养羊业危害严重,应引起养殖者高度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羊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
该病的病原为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呈椭圆形或球形。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加热55℃约30分钟死亡,而在低温条件下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对日光、甲醛、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氢氧化钠可将其灭活。
2.流行特点
该病毒在自然情况下可感染牛、羊、猪、犬、猫,鼠类也可自然发病。羊只感染该病大多与带毒猪和鼠接触有关。羊接触了被带毒猪和鼠类污染的饮水、牧草、用具及饲料后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亦能经体表伤口或生殖道黏膜传染或通过胎盘和哺乳直接传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秋两季,呈地方性流行。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病羊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呼吸加快,在眼睑、唇部产生剧痒,常用前肢或在地上剧烈摩擦,以致奇痒部位出现水肿、脱毛甚至出血;病羊目光呆滞,间歇性烦躁不安,常转圈鸣叫,运动失调,并伴有磨齿、出汗、强烈喷气及后足用力踏地等神经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病例身体肌肉产生痉挛性收缩,四肢无力,咽喉麻痹,鼻腔有浆液性黏性分泌物流出,口腔有泡沫状唾液排出,直至全身衰弱而亡。病程一般为1~3天。
4.剖检病变
对病死羊剖检可见消化道黏膜出血、充血,肝脏发暗肿大,胆囊充满墨绿色胆汁,肿大;肺有点状出血,肾质地变软,气管有大量泡沫,脾脏多处有出血性梗死,尤其是边缘明显;脑和脑膜出血、充血严重,有广泛的神经节细胞及胶质细胞坏死,有类似尼氏小体的包含体存在于神经细胞核内。
5.诊断
(1)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取病羊血液,分离血清做伪狂犬乳胶凝集实验,实验结果呈阳性。
(2)该病还需要同狂犬病、李氏杆菌病进行鉴别诊断。患有狂犬病的家畜多有被患病动物咬伤的病史,病羊兴奋时常常带有攻击性行为,病料悬液皮下接种家兔一般不易感染;脑内接种,发病后无皮肤瘙痒症状。患有李氏杆菌病的病羊通常无皮肤瘙痒症状,病料悬液接种家兔不出现特殊的瘙痒症状,病料观察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的李氏杆菌,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即可鉴别诊断。
6.防治措施
(1)注重日常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种。必须引种时应严格检疫,及时将阳性羊淘汰;对引进的羊只隔离观察2个月确认无病后才可以混群饲喂。此外,不同种类的动物不能混舍饲养。
(2)羊舍进行灭鼠,阻止病毒散播。同时要严格圈舍消毒,疫区内羊舍地面应采用生石灰消毒,用具、墙壁等可用20%石灰水或5%苛性钠溶液喷洒消毒,垫草、羊粪等污物统一集中至指定场所堆积发酵处理。
(3)与病羊同群的其他羊只注射免疫血清。发现新病例时,经2周后再注射1次免疫血清。倘若无新病例出现,应对所有羊只进行疫苗接种。可按照羊群免疫程序,定期对羊只进行免疫接种,1~6月龄的羊只可在其颈部或大腿内部2次肌肉注射伪狂犬病疫苗,第一次肌注和第二次肌注的接种量分别为2mL和3mL,间隔时间为6~8天;6月龄以上的羊只第一次肌注伪狂犬病疫苗和第二次肌注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量都是5mL,间隔时间为6~8天。
(4)当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疗该病,而临床上采用中草药治疗效果良好。方剂为(25kg体重用量)黄连20g,黄芩30g,金银花50g,夏枯草、麦冬、生地、黄花地、栀子各80g,淡竹叶、板蓝根、地骨皮、连翘各100g,芦根200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每天1剂,连用3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及电解多维或在精料中掺入维生素C粉剂,可增强羊只体质,避免继发感染。

1、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能感染猫、犬、牛、羊、猪、鼠等多种动物,病猪、带毒猪和带毒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羊感染本病多与接触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有关,病毒可通过消化道、鼻黏膜或皮肤伤口侵入机体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呼吸加快,精神萎顿,流浆液性鼻液。病羊唇部、眼睑及整个头部剧痒,其不断在硬物上摩擦发痒部位,或用蹄拼命搔痒,病羊痒部皮肤脱毛、水肿、出血,有的病羊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烦躁不安,咽喉麻痹,大量流涎等,后期病羊衰弱,最终死亡。患病妊娠母羊易流产和产死胎。
3、剖检变化
病羊口唇至脸部有浆液性或浆液出血性浸润,脑膜、消化道黏膜充血和出血,有时见肝、胆肿大,其心外膜、肺、胃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脏质地变软。病羊有弥漫性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及神经节炎变化。
4、防治措施
4.1防鼠、灭鼠,禁止其他动物进入羊舍。
4.2用羊伪狂犬病氢氧化铝甲醛疫苗预防发病。
4.3羊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确需购入羊只的须严格检疫,并应对引入羊进行隔离观察,待证实无病后方可混群。
4.4隔离病羊,消毒羊舍及周边环境,粪便作发酵处理。伪狂犬病毒对日光敏感,石灰乳、氢氧化钠溶液、福尔马林等可起有效消毒作用。
4.5可试用以下方法治疗:病猪注射伪狂犬病免疫血清或病愈猪血清,须在潜伏期或前驱期使用;抗病毒1号(黄芪多糖注射液)+喘呼宁(氟苯尼考注射液),每日1~2次,连用3d;抗病毒1号、磺胺嘧啶注射液,分开肌注,每日1~2次,连用3d。

扩展阅读

羊狂犬病的诊治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神经调节高度障碍为特征,患羊表现为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最终麻痹而死。 2013年2月,塔城地区某牧场内野生狐狸咬伤 3只成年绵羊及11只羔羊,当天死亡羔羊2只。3 月12日被咬成年绵羊及羔羊均出现神经症状。经相关部门诊断为狂犬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了疫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症状
病羊呈惊恐状,神态紧张,直走,不停地狂叫,叫声嘶哑,见其他羊只就咬,并有跃起攻击人现象。个别出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等症状。

2病理变化
咽部黏膜充血;胃内空虚,只有少量青草、沙土等,胃底、幽门区及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肝、肾、脾充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脑实质水肿、出血等。

3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被野生狐狸咬伤初步诊断为狂犬病,3月16日经长春兽医研究所检测确诊为狂犬病。

4预防措施

4.1预防扑杀疫点内发病牲畜并无害化处理,同时将当地野狗和没有免疫的狗进行全部扑杀;养狗必须登记注册,进行免疫接种;疫区与受威胁区的羊和易感动物接种弱毒疫苗或灭活苗。采集疫区及受威胁区犬及其它易感畜血清进行监测。

4.2处理羊和家畜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动物咬伤时,应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0.1%升汞、碘酒或硝酸银等处理伤口,并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也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4.3消毒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延脑、大脑皮层、海马角、小脑、脊髓、唾液腺和唾液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0℃15分钟或100℃2分钟可灭活。酸、碱、日光、紫外线、石炭酸、福尔马林(40%甲醛)、70%酒精、0.01%碘液、新洁尔灭等均可使病毒灭活。

羊口疮病的流行与防治


羊口疮病是山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山羊疾病中的常发病和多发病,对羊群危害极大,常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10年8 月,某区先后从市境外购买种羊,2011 年1 月发现羔羊发生唇型羊口疮,1 星期后,先后有 12 只3~6 月龄羔羊发病,发病羔羊占羔羊总数的 85%。经及时采取救治后,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羊治愈率为91.7%。其他县在调运引进种羊后,同样引起羊口疮病的发生,继而在全市大多数调入种羊的地方引起羊口疮病的发生。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感染山羊,而以3~6 月龄羔羊最为易感,常为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呈散发。病羊和带毒羊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脓疱和痂皮内,可经擦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病愈后残留在地面上的病羊痂皮均可传播本病。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发生较多。由于病毒的抵抗力很强,该病在羊群中可连续流行多年。新疫区主要是引进病羊或带毒羊而引发。将健康羊置于病羊用过的厩舍或污染的牧场,采食被污草料、饮水,也可引起发病。

3 临床症状

唇型羊传染性脓疱病例最为常见,病初山羊精神沉郁,口角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发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则经1~2 星期,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时,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痂垢下伴有肉牙组织增生。下颌淋巴结肿大 2~3 倍,触摸呈硬感。由于痂垢的逐渐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最后衰弱而死亡。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典型病例,特别是病羊口角周围有增生性桑椹状突起,即可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5 预防措施

严格检疫制度禁止从羊口疮疫区引进羊群和购买畜产品、饲料等。新引进的羊群应全面检查,隔离观察1~2 个月,确认健康后,方可发放给养殖户或混入其他羊群进行饲养。

严格执行羊舍卫生、消毒制度,每天清扫羊舍1 次,粪便、垫草要集中堆积进行发酵处理,杀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同时用20%生石灰水、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剂等(夏天每半月,冬天每月)对羊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应尽量清除饲料、垫草中的芒刺和异物,同时避免在有刺植物较多的草地放牧。每天加喂适量食盐,按5 克/(天只)饲喂,减少因啃土、啃墙、啃树干等造成口腔黏膜的损伤,从而感染羊口疮病毒造成羊口疮病的发生。

当羊群发生本病时应迅速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圈舍、场地和用具等应进行彻底消毒。采集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痂皮研磨,用50%的甘油生理盐水配成1%的痂皮毒疫苗,在尾根部无毛处作划痕接种,7~10 天可产生抗体,有效保护羔羊不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

6 治疗

首先用0.5%~1.0%高锰酸钾溶液或2%氯化钠水溶液冲洗和软化口腔黏膜、唇部、面部痂垢,彻底剥掉病变部分的结痂,反复冲洗干净,擦干,然后用 5%碘甘油涂抹,1~2 次/ 天,5~7 天为1 个疗程。清洗和剥离结痂不能每天都进行,如果每天剥离易造成创面越扩越大,创面愈合时间延后,一般间隔2 天剥离1 次。经过以上治疗,一般在第1 个疗程痊愈,严重的需进行第2 个疗程的治疗即可痊愈。

7 结语

羊传染性脓疱病(口疮)给养羊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对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治技术的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养殖户加以重视,同时引进种羊时应尽量避免从疫区调入。当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时迅速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通过上述的防治方法能取得实质性效果,降低发病损失,从而保证养羊经济效益,为养羊增收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羊蜱病的临床症状 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羊蜱病是指寄生在羊体表一类吸血节肢动物蜱所引起的疾病。蜱病也可寄生在哺乳类(包括人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引起疾病。由于蜱传播的疾病较多,它是许多病毒、细菌、回归热螺旋体、原虫、钩端螺旋体等的媒介或贮存宿主。据资料统计,蜱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所以,应引起广大畜牧工作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蜱病的临床症状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病原及生活史

蜱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也叫做犬豆子、草爬子或者草瘪子,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是一种体外寄生虫。目前,我国共有117种已知蜱类,可分为硬蜱科和软蜱科。硬蜱科的共同形态特征是呈长椭圆形,背侧体壁为厚实的盾片状角质板,口器长,须枝分成四节,但在背面无法看到第四节,这是由于其发育不全。口器朝向虫体前端伸出,呼吸孔处于第四对肢后面,饥饿状态下的成虫长度在7mm左右。软蜱科不存在角质板,而是由富有弹性的草状外皮构成,饥饿状态下快速缩瘪,而吸食血液后会快速膨胀,由此得名。软蜱科的蜱虫呈椭圆形,背腹偏平,成虫体长达到10mm或者更长。肢长,须枝分成比较明显的四节,口器在腹面伸出,呼吸孔处于第三与第四对肢之间,且较小。

蜱虫发育可分成四个阶段,当雌雄蜱在羊体表交配后,雄蜱会立即死亡,而雌蜱依旧会留在体表,并继续吸血,在其吸取充足血液后,就会离开羊体而飞落到地面,找到一隐蔽处,如草木茎根、墙缝里、石块下、鼠洞以及尿窝下等,1-4周后开始产卵,且产卵结束后雌蝉立即死亡。一般来说,每只雌蜱能够产出几千到上万个虫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虫卵会孵出六肢幼虫,其就能够侵袭羊体,并进行吸血,吸饱后再经过长时间的脱皮即变成若虫。若虫会继续吸血,当饱食后再次落地,脱皮后就能够发育为成虫。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蜱虫在隐蔽处生存,当羊经过时就会附着到体表,并在体表上固定。蜱虫的分布与当地的地势、气候、植被、土壤以及宿主等紧密相关,且具有较强的抵抗严寒的能力,但无法抵抗潮湿,虫卵容易腐败,不容易孵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流行特点

该病能够大面积发生,且感染率高,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羊都能够感染,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是绵羊,尤其是羔羊和青年羊更容易感染,主要在每年的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发生。部分蜱虫分布在森林及草原地带,部分分布在丘陵山坡地带,还有些栖息在家畜圈舍以及停留处。成年蜱通常潜伏在地面缝隙中或者石块下越冬,通常在每年2-11月都可在畜体上活动,其中7-9月达到高峰期。因此蜱病通常呈季节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羊一般是在放牧采食过程中感染蜱虫,其主要在被毛较少的部位寄生。

3、临床症状

蜱虫在侵袭羊后,通常寄生在体毛较短的部位,如耳朵、眼皮、嘴巴、前胸、前后肢内侧、阴户以及肛门周围等,并进行叮咬,同时将口腔刺入皮肤吸取血液。通常是由一只雌蜱在病羊体表叮咬形成一个伤口后,吸引多只雄蜱在该处进行吸血。当聚集大量蜱虫吸血时,会损害皮肤,并伴有创痛和剧痒,导致机体烦躁不安,且促使伤口部位组织发生水肿、出血,皮肤明显肥厚。有时还能够继发感染细菌,导致伤口发生肿胀、化脓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如果幼羊感染大量蜱虫,由于被吸取大量血液,再加上蜱虫唾液内所含的毒素侵入体内,导致造血器官被破坏,使红细胞发生溶解,引起恶性贫血,造成血液有形成分明显降低。另外,由于某些蜱虫唾液内的毒素还能够引起麻痹及神经症状,从而出现“蜱瘫痪”。如果病羊长时间寄生有大量蜱虫,在以上损伤和毒害作用下,会导致贫血、机体衰弱、发育不良、逐渐消瘦。有些妊娠母羊感染后会发生流产,且容易导致其分娩后和羔羊发生死亡。此外,该病还会导致毛皮品质变差,同时产乳量减少等。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耳朵、眼皮、嘴部、前后肢内侧等局部部位可涂擦除癞灵、敌百虫等粉剂进行治疗,注意不能够大面积涂擦药物,避免发生中毒。病羊也使用除癞灵、敌百虫等乳剂或者水溶液进行药浴,还可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另外,要根据病羊的实际情况选择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加速机体痊愈。药物治疗时要确保浓度适宜,避免病羊发生药物中毒,还要避免药物污染环境。

环境灭蜱。由于蜱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且往往栖息在缝隙、草丛中,较难彻底消灭。因此牧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轮牧,一般经过1-2年的间隔,即可使牧区内的成虫全部死亡。农区要定期对圈舍周围进行杀虫,如果羊场条件允许可以羊圈舍为中心对半径为30m以内的区域都喷洒药物进行杀虫。另外,对输出或者引进的羊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和灭蜱处理,避免造成大面积污染。圈舍的地面、墙壁以及饲槽等容易栖生蜱虫的地方,可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喷洒药物进行驱虫,要求选择使用高效、广谱、低残留、药效期长的药物,可采取轮流喷洒20%氰戊菊酯、辛硫磷浇泼剂、2%敌百虫溶液进行消毒,同时将运动场5cm的土层全部铲除,更换铺垫新土壤。

羊蜱病的综合防治
绵羊和山羊的硬蜱病,俗称草圪鳖、草爬子、壁虱,是寄生于羊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除直接侵袭羊群外,还常常成为多种重要的传染病和焦虫病的传播者,其危害不可低估。蜱的种类很多,分布广泛,发病率很高,尤以羔羊和青年羊易患,一般在70%以上,个别地方达100%。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消灭羊体上的蜱
手工摘除发现羊体上有少量的蜱时,最简便的方法是用手捉并将其杀灭,拔蜱时,应使蜱体与动物的皮肤成垂直并往上拔,才能使虫体脱离羊体,否则蜱的口器很容易断落在羊体内,引起局部炎症。但这种方法费工费时,也不易彻底,幼虫和若虫常被漏掉,只适宜蜱少时采用,或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药物灭蜱在羊体上发现有蜱时,每半个月用药液处理一次,特别是在硬蜱的活动季节(夏秋季)。常用的药液有:1%~2%的敌百虫水溶液;1∶1000~1500的畜禽灭害灵(20%氰戊菊酯);1∶300~600除癞灵(辛硫磷浇泼剂)等,进行喷洒、药浴或洗刷,均能杀灭羊体上的蜱类。或用虫克星(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阿力佳、伊力佳)口服或注射效果也非常好,且比较方便,隔7天至10天再重复口服或注射一次。
消灭畜舍内的蜱
畜舍是某些蜱繁殖和生活的适宜场所,为消灭之,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的缝隙和小洞,创造不利于蜱生活和繁殖的条件。地面是土的,应铲除地面一层,换上新土。饲槽内外、其他用具和墙壁要经常用上述药液以10倍量的浓度喷洒、涂刷。
消灭外界环境的蜱
在硬蜱最多的季节,在重点放牧地方,用上述药液10倍浓度喷洒,可杀灭大部分在地面和牧草上的硬蜱。
避免硬蜱的侵袭
硬蜱在牧坡上有一定的孳生地区,当硬蜱大量出现时尽可能到硬蜱少或无的地区去放牧,种羊改放牧为舍饲。新引进和输出的羊群必须检疫,发现有蜱要隔离,并进行灭蜱处理,防止随同羊群带入带出蜱类。

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 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主要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发生,是由于鼻子内寄生羊鼻蝇蛆的幼虫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导致鼻窦炎及慢性鼻炎。在我国各个养羊地区都可发生,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非常普遍,主要是对绵羊产生严重危害,而山羊相对较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羊狂蝇是引起羊鼻蝇蛆病的主要病原,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狂蝇科。幼虫在羊鼻腔及其周围的腔窦内寄生,主要是绵羊容易发病,使其经常打喷嚏,流出脓性鼻液,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内蒙古等地区比较常见。羊狂蝇的成虫呈淡灰色,中等大小,体长在10~12mm,全身布满绒毛,外观类似蜂类。头部较大,呈黄色,复眼较小,且距离较远,触角窝内生长有球形的短小触角,触角芒裸,且头部和胸部存在大量凹凸不平的小结。翅膀透明,中脉末端朝向前方弯曲,同第4、5径脉愈合,形成端第五径室,完全封闭,这也是该虫体的典型特征。腹部存在黑绿色和银灰色的块状斑。1龄幼虫呈淡黄色,体长在lmm左右,体表布满小刺。3龄幼虫的体长在30mm左右,每个节背面存在黑棕色的横带,背面拱起,而腹面扁平,其存在小刺,后端平截存在凹陷,生有2个黑色的气门板。雄蝇与雌蝇交配后,雄蝇会逐渐死亡,而雌蝇产出幼虫后也会快速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羊感染不同生长期的幼虫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羊群感染成蝇且其生产幼虫时,会使其感到惊慌不安、搔动,彼此拥挤,经常喷鼻、摇头,采取多种方式试图抵抗虫体,如头低垂,或者将鼻孔抵在地面,或者用鼻孔擦地,或者将头放置在另一头羊的腿间或者腹下,部分甚至会将头埋在泥土内。鼻蝇幼虫侵入病羊的鼻腔或额窦内,在固着或者移行时会导致鼻炎,通常在夏天最为常见。病羊表现出流鼻涕,初期为黏液性,后期为脓性,有时还会在鼻液中混杂少量血液,这是由于幼虫的钩齿刺人器官组织的表面黏膜,导致鼻黏膜发生肿胀和出现炎症而引起。如果鼻液附着在鼻孔周围并逐渐干涸后,会形成硬痂而堵塞鼻孔,使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主要表现出甩鼻子,打喷嚏,经常摇头,磨鼻、磨牙,眼睑发生浮肿,并大量流泪等。如果幼虫侵入颅腔,导致脑膜发生损伤,或者由于鼻窦炎而蔓延至脑膜,都会使其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出运动失调,频繁做出旋转动作,向右或者向左旋转,且头朝向一侧弯曲,或者出现惊厥、痉挛,甚至发生死亡。病羊体况被严重损害,导致肉、毛产量减少。另外,病羊更容易感染某些病原菌以及其他疾病,尤其是冬季会发生严重的细菌性感染。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目前,羊鼻蝇蛆病可采取多种方式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成本也比较低廉。如口服伊维菌素片、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等,都能够很好的治疗该病。病羊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的阿维菌素药物;也可按体重使用75mg/kg敌百虫溶液,添加在饮水中口服。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简便易行、见效更快、成本降低。即每只羊使用2片敌百虫,每片重量在0.5g左右,先将其研磨成细粉,或者直接使用水溶性敌百虫粉,添加在适量温水中混合均匀,然后用注射器吸取备用。治疗时,先将注射器针头拔掉,将注射器前部的小尖嘴深入到病羊的一侧鼻孔,快速向鼻孔内喷人药液,另一侧鼻孔也采取相同的方法喷药。喷药时注意注射器尽可能向前深入,且用力要猛.确保药液能够喷入到鼻腔深处,以使位于最深处的虫体也能够发生中毒,且两侧鼻孔要喷人基本相同的药量。另外,由于敌百虫属于神经毒,鼻腔内的虫体在喷药10~20min之后就会发生肌肉麻痹的现象。一般来说,病羊在喷药经过3~4h就能够缓解呼吸困难,停止流鼻涕和打喷嚏,且鼻腔周围逐渐干净,精神状态恢复。少数病羊在第一次喷药后,有些在鼻腔深处或者鼻窦、额窦中隐藏的虫体可能没有发生中毒死亡,在第二天再喷药1次即可。如果病羊具有严重的鼻炎症状,要配合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圈舍饲养环境比较恶劣,则较难彻底消灭羊鼻蝇蛆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措施。根据羊鼻蝇的生活史,养殖户要选择在冬末春初,即羊鼻蝇还没有出蛹前,挖掘出圈舍围栏及周围墙角内存在的蛆蛹,并立即将其杀死,日常可在每天早晨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屋角及阴暗处存在羊鼻蝇成虫也要立即清除,并在地面定期撒布生石灰粉,向周围墙壁喷洒灭蝇药剂。羊舍墙壁往往会存在大量成虫,刚开始飞出时,翅膀比较脆弱,较少活动,此时可采取捕捉,彻底将成虫消灭。

药物预防。该病通常在每年11月份进行预防,羊群可采取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针剂,也可口服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片剂、粉剂,均按体重使用0.3mg/kg,能够将一、二期幼虫杀死。夏季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可将1%敌百虫软膏涂抹在羊鼻孔周围,也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羊鼻蝇蛆病的症状
患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可视粘膜淡红,鼻孔有分泌物,摇头、打喷嚏,运动失调,头弯向一侧旋转或发生痉挛、麻痹,听、视力降低,后肢举步困难,有时站立不稳,跌倒而死亡。
发病特点
羊鼻蝇成虫多在春、夏、秋出现,尤以夏季为多。成虫在6、7月份开始接触羊群,雌虫在牧地、圈舍等处飞翔,钻入羊鼻孔内产幼虫。经3期幼虫阶段发育成熟后,幼虫从深部逐渐爬向鼻腔,当患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或羊粪堆内化为蛹,经1-2个月后成蝇。雌雄交配后,雌虫又侵袭羊群再产幼虫。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防治该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
4-溴-2-氯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2克,配成2%溶液,灌服。

②肌内注射取精制敌百虫60克,加95%酒精31毫升,在瓷器内加热溶解后,加入31毫升蒸馏水,再加热到60-65℃,待药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总量100毫升,经药棉过滤后即可注射。剂量按羊体重10-20千克用0.5毫升;体重20-30千克用1毫升;体重30-40千克用1.5毫升;体重40-50千克用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用2.5毫升。
2,2-二氯乙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两天。②烟雾法常用于羊群的大面积防治,药量按熏蒸场所的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空间使用80%敌敌畏0.5—1.0毫升。吸雾时间应根据小群羊的安全试验和驱虫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③气雾法亦适合于大群羊的防治,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或气雾枪使药液雾化。药液的用量及吸雾时间与烟雾法相同。涂药法对个别良种羊,可在成蝇飞翔季节将1%敌敌畏软膏涂擦在羊的鼻孔周围,每5天1次,可杀死雌虫产下的幼虫。
防治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羊鼻蝇蛆病成为毒害羊群的罪魁祸首。大量绵羊死亡,影响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辽宁省兽医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马龙田专家经多次实验,用稀释敌敌畏和改良喷雾器喷头的方法,使得绵羊能够充分吸收细雾状低浓度敌敌畏,并基本达到百分百根治的效果。此法经过推广,不仅在当时扩展到苏联,也一直延续至今

羊常见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桌文化也日趋文明,要求逐渐增高,所以具有良好口感、富含营养的羊肉及其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需求逐年增高。因此,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加入到羊只饲养行列,但是随着饲养量的上升,羊群中会随之出现许多疾病,损害饲养者的经济利益。现主要介绍羊只常见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并且总结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供参考。

1流行情况

羊痘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都属于羊只饲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疾病在发生的过程中可见明显的地方性流行,并且常呈突然暴发的特点,但是羊群常见疾病的流行都是呈散发。目前在我国,饲养羊只的地区情况都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每个地区饲养的羊只品种不同而导致的,比如三州牧区主要饲养的品种是绵羊,而盆地浅丘和平原区域主要的饲养品种则是山羊。最近几年,山羊群发生羊痘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概率比绵羊群高很多;几乎全年的每个季节都可见发病的情况出现,但是在冬季和春季发病的羊只仍然较多,因为这两个季节的气温偏低、天气寒冷,羊羔体质比较弱,所以感染疾病的情况非常常见。羊群中比较易发的常见疾病种类多种多样,并不是单一的,生产中应该加以重视和防治。

2.发病因素

生物性因素:传染性和侵袭性的疾病入侵羊体,导致病原体通过很多渠道进入机体的内部并且进行繁殖,直接对羊只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影响,接着继续通过个体和粪便感染其他的羊只。由生物性因素引发的疾病会对羊只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而且流行的范围比较广泛,一旦遇到传染源就会引发几乎整个羊群感染并且表现出临床症状,饲养者应该在日常的生产中给予这类疾病足够的重视。临床中应该根据常见病的不同类型而区分生物性病因,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口蹄疫、羊痘、口疮等疾病;生产中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有炭疽、破伤风、毒血症等;发病率比较高的寄生虫性传染病有螨病、肝片吸虫病等。生产中应该加以重视,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非生物因素:饲养环境差、饲喂与管理方面欠缺会引起羊只发病,这类疾病一般也称为普通性疾病,临床中主要包括内科、外科、产科、代谢和中毒几类。一般羊只的内科病指的是前胃疾病,主要是由于采取不当的饲养方式而导致的,临床中常见的原因如饲料营养成分单一或羊只运动量太少,饮水量不足等;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羊只缺乏某些营养元素而导致,如饲料中缺乏营养,没有充分的补充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羊只常见的中毒性疾病也都是因为饲养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羊群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或者是农药残留的饲草会发生中毒,玉米秆等在种植时使用太多的农药过多,羊只采食以后也会发生中毒。

3防治方法

临床中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是病毒,常见口蹄疫、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病等。羊群如果感染病毒性传染病,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如果发现羊只患病却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隔离手段,疾病就会快速的蔓延至全群,造成羊群全部患病,能够直接导致患病的羊只死亡,给饲养者带来比较严重的经济影响。所以,如果发现羊只患病,就要尽快采取对症的治疗方法,发病的早期对病羊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疾病更大范围的扩散流行,疫苗接种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是细菌、杆菌、结核菌等,羊和人都有互相感染的特点,也就是说人同样可以感染炭疽、布氏杆菌病,影响身体健康并且危及生命。临床中的治疗通常可以通过投服药物进行,还可以进行疫苗接种,一般都能收到防治效果;其他类型疾病的病原主要是衣原体、支原体是羊群比较易发的疾病,对羊群的危害程度比较大,羊对某些抗生素产生抵抗力,因此应该在用药物治疗之前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使用,不能简单的选用某种抗生素直接用于临床治疗,避免造成不理想的治疗效果。

羊群易感染的内寄生虫病一般都是直接侵袭羊的肠道、脑和肺部,常见疾病包括羊肝片吸虫病、绦虫病、消化道线虫病、肺线虫病、脑多蚴病等,患羊机体瘦弱、生产力降低,严重时最终会发生死亡。针对以上情况,要进行有效的驱虫工作,饲养环境保证清洁,及时处理病羊的粪便,并且适时采取消灭虫卵的处理措施,同时要采用相应功效的药物给病羊进行治疗;外寄生虫的主要寄生部位是羊只的皮肤及鼻腔中,常见的有螨病和羊鼻蝇蛆病,对于外寄生虫病的有效治疗,主要是应该进行药物驱虫,还可以给患羊口服驱虫药物并且驱除体外寄生虫。

羊群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时要着手改善整体的养羊环境,改善羊群的饲养管理措施,并且及时给予患病羊对症疗法。

患营养代谢性疾病时,预防主要是提高羊群的饲养管理措施,保证饲料中营养元素含量均衡。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

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近年来,实验室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来检验该病。

6、防治措施

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6.1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该病传入的办法

提高畜群抵抗力,保护健康羊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应严格执行检疫,需将家畜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家畜接触;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清净的畜群必须定期免疫接种,每年2次,春秋两季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苗(简称S2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简称M5苗)进行免疫接种。还应定期检疫,每年2次,一经发现,立即淘汰。

羊群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用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5%克辽林等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6.2在疑似畜群中,控制该病的办法

通过监测确定阳性动物: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ELISA试验进行复核。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呈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ELISA试验复核呈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阳性动物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在10%~4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阳性病畜、高危家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肉、乳肉制品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焚毁和深埋。做好相关记录、报告、扑杀登记备案等。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集中放牧区域夏季可通过阳光或者常用消毒药杀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流产的胎儿、排泄物和羊水污染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不带群消毒;带群消毒可采用适当浓度的过氧乙酸、百毒杀、新洁尔灭等;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阳性养殖场每天消毒2次,直到养殖场全群监测阴性180天后转入常规消毒。

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属于布鲁氏菌属,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鲁氏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数周。对热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发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夏季发病几率较高。新疫区常表现大量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比例较少。病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中。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1.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后多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且屡配不孕,不论流产早晚,都容易从胎盘及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菌,但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现第二次流产。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2.病理变化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发生该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关节肿胀和不育。
3.实验室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作出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
2.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1)最好进行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引进羊时必须严格检疫。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羊捕杀淘汰。
(2)疫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①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只山羊剂量25亿菌,绵羊50亿菌。处理后的免疫期均为3年。
②将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③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按每只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然后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分钟(孕羊不能用此法)。
④用布鲁氏菌羊型Ⅴ号菌苗,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个菌,室内喷雾25亿个菌,饮用或灌服250亿个菌。每只羊用羊型Ⅴ号苗皮下注射10亿个菌,室内气雾50亿个菌/立方米。或每只羊用猪型Ⅱ号苗口服100亿个菌,皮下或肌肉注射25亿个菌。
(3)发病后的防治措施。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
(4)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弱毒苗或羊型Ⅴ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80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