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蜜蜂

黑大蜜蜂(BlackGiantBee)为蜜蜂属的一个种,学名ApislaboriosaSmith,别名岩蜂、喜马拉雅排蜂、雪山蜜蜂。黑大蜜蜂在中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西藏南部及云南横断山脉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黑大蜜蜂个体较大。工蜂体长17~20mm,呈黑色,体细长,触角窝间被一撮白毛;颊、颅顶密被黄色毛;中胸背板、胸侧、腹部第一节背板缘及第二节背板基缘毛密且短,呈深褐色;足被褐黄色毛,中足基跗节腹面毛最密,腹部呈黑褐色,第1~5节背板基部被极密的白色毛带,第六节背板被黑色毛。腹部全为黑褐色;前翅为浅褐色。平均喙长6.6mm,前翅长13.3mm,肘脉指数15.8。

雄蜂体长16~17mm;复眼大,顶端相接,呈褐色;胸部及腹部均为黑色,足呈黑色;体毛呈黄褐色;复眼密被短黄毛;唇基及单眼周围均被黑毛;颊、前足腿节外侧、胸侧及腹侧第一背板、腹部背板均被黄褐色长毛。

(二)生物学特性

黑大蜜蜂常栖息在海拔1000~4000m的悬崖岩石上,常数群乃至20余群形成群落,在云南的怒江峡谷、澜沧江等地可见20群以上的黑大蜜蜂群落。

有随季节迁飞的习性,冬季迁至河谷海拔较低的温暖地带,夏季迁往高山凉爽地带。

营巢于悬崖的岩隙中或突出的岩石下,离地面20~40m。巢脾单一,长0.8~1.5m、宽0.5~0.95m、厚10cm左右。新脾呈纯白色,旧脾呈黄褐色。

黑大蜜蜂进攻性极强,爱螫人。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黑大蜜蜂是喜马拉雅昆虫区系的代表物种之一,对高山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当气温在12℃以上时,便可见其在花上采蜜。据观察,黑大蜜蜂采访植物达52种,主要采集杜鹃科植物,还采集忍冬科、蔷薇科、菊科、豆科、唇形科及大戟科等植物。

一群黑大蜜蜂一年可猎取蜂蜜20~40kg和一批蜂蜡。中国尚未对其进行驯养。

相关知识

黑小蜜蜂


黑小蜜蜂(BlackLittleBee)为蜜蜂属的一个种,学名ApisandreniformisSmith,别名小排蜂。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腊及临沧地区的沧源、耿马;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等地。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黑小蜜蜂个体小,体长工蜂7~8mm,蜂王12~14mm,雄蜂10~11mm。

蜂王体呈黑色,个别腹部第1节背板前缘及第2~3节背板基部呈红褐色;中胸背板呈黑色;体毛稀而短;颜面、触角窝间密被白色短毛。唇基及颅顶均被褐黄色毛。足为黑色,被黑褐色毛。翅脉及翅中部呈暗褐色。

工蜂体呈栗黑色,个别第1腹节背板端缘及第2节腹节背板基部呈红褐色。触角及中胸背板呈黑色,小盾片端缘圆,呈红褐色。体毛稀少,颜面、触角窝密被白色短毛,唇基及颅顶均被褐黄色毛,胸腹节被白色短毛,腹部第3~6节背板基部被白色毛带。足呈黑色,后足胫节及跗节背面两侧被黑毛,前足基跗节毛密且长。喙长2.4mm,前翅长6.1mm,肘脉指数5.6。

雄蜂体呈黑色,颚眼距长,最窄处等于触角的第三鞭节长。触角第3~11节呈黄褐色,腹部第4~5节背板点刻深且密。后足胫节内侧的叶状突起较短,约为胫节长的一半。

(二)生物学特性

黑小蜜蜂生活在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地区,多在稀疏的草坡小乔木上露天筑巢,巢脾单一,离地面2.5~3.5m,近圆形,固定在树枝上。巢脾上部肥厚,将树枝包裹其中,为贮蜜区;中部为贮粉区;下部为繁殖区,供蜂王产卵繁育后代。三型蜂巢房分化明显。

黑小蜜蜂护脾性强,工蜂常互相攀缘重叠、结成蜂团,保护巢脾。性凶猛,爱螫人。对温度很敏感,气温升至15℃时开始活动,20℃以上时出勤积极,出勤高峰期在11~17时。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黑小蜜蜂体小、灵活,是砂仁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在野外,每群蜂每次可猎取蜂蜜0.5~1kg,每年可采收2~3次。国内尚未对其进行人工驯养。

黑小蜜蜂:黑蜂


黑小蜜蜂(ApisandreniformisSmith,1858)是蜜蜂属体黑且小的一种(图)。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在中国已发现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腊及临沧地区的沧原、耿马等北回归线以南的北热带地区。

体长,工蜂7~8mm;蜂王12~14mm;雄蜂10~11mm。

工蜂,体栗黑色,间或第1腹节背板端缘及第2腹节背板基部红褐色;蜂王,体黑色,间或腹部第一节背板端缘及第2~3节基部红褐色;雄蜂,体黑色。

黑小蜜蜂一般在海拔1,000m以下的次生稀树草坡的小乔木上营单一巢脾的蜂巢,一般离地2.5~3.5m。巢脾固定在树枝上,近圆形,上部形成一厚的巢顶,将枝干包裹其内,下部尖突,总面积近177~334cm2,情况与小蜜蜂相似。

黑小蜜蜂对温度十分敏感,当气温上升到15℃时,开始活动;20℃以上时,出勤积极。每日出勤高峰期在11~17时。

黑小蜜蜂工蜂护脾能力很强,即使在繁忙的采集之时,也从不让巢脾裸露。当暴风雨或烈日照射时,工蜂相互攀缘,层层重叠,围护巢脾。性机警凶猛,当人们接近时,巢脾下方的守卫蜂呈警戒状态,若触动其巢,则纷飞出击远达30~40m。

取蜜时用烟驱蜂,连脾割下,每群每次约产蜜0.5kg,每年视蜜源季节,可采收2~3次。黑小蜜蜂体小灵活,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

蜜蜂


名称蜜蜂

分类 动物部虫类
异名 蜂尸(《山东科技报》)、蜂子(《安徽中兽医经验集》)、
来源本品为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等的蜂尸或蜂子。

形态特征
原动物蜜蜂群,有工蜂,母蜂和雄蜂三种。工蜂形小,体暗褐色。头、胸、腹、背面密生灰黄色细毛。头有复眼1对,单眼3个,触角1对。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胸部3节,中胸最大。翅2对,足3对,有采集花粉构造。腹末有螫针,能分泌毒汁。腹下有蜡板4对,能分泌蜡质。母蜂体较大,生殖器发达,能与雄蜂交配产卵繁殖。雄蜂较工蜂大,无毒腺和螯针,腹下蜡板和蜡腺均无。

生态环境营群居生活,每群由一个母蜂、数百个雄蜂和上万个工蜂组成。母蜂为群体的核心,专司产卵繁殖。工蜂为生殖系统不发育的雌蜂,专司采蜜、酿蜜,喂饲幼蜂、筑巢及防御等职。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采制取冬天越冬自然死亡或冻饿死亡或盗蜂斗杀死亡的工蜂或淘汰的雄蜂蜂尸,收集后除去泥土,洗净晒干,焙松研粉备用。

性能
味辛,性温。补充营养,促进生长,驱风镇痉,镇静定惊。

《山东科技报》:蜂尸喂鸡,肉蛋增产。

《安徽中兽医经验集》:治猪牛破伤风。

附方 

疗效
1、利用蜂尸喂鸡,肉蛋增产效果好。山东省刘鑫报道:蜂尸是养蜂业的大宗副产品,它来源于蜂群越冬的自然死亡及盗蜂斗杀等其他原因的死亡者。蜂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还含有三磷腺苷、维生素B及钙、磷、铁、铜等微量元素,用来喂禽是完全可行的。经他试用蜂尸喂鸡,效果很好。他每年都将蜂场内的蜂尸收集起来,除去泥土,清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干,或放入锅内用温火焙干,研成细末。每公斤精饲料加入20克蜂尸粉,用于喂鸡。这样每只鸡长成2公斤左右,由原来需要5~6个月缩短到3~4个月。如果喂蛋鸡,在产蛋期内由每天产1个蛋,增加到每2天产3个蛋左右或3天产4个蛋,而且蛋重也由原来平均40多克增加到50~60克(《山东科技报》)。

2、雄蜂是鸡的上等饲料。四川省孙大伦介绍:每群蜂在每个春夏季可培育出几千只雄蜂。每只雄蜂要用去相当3只工蜂幼虫的饲料,然而雄蜂都好吃不劳动,所以养蜂者常常把多余的雄蜂幼虫或成虫除去,过去常常把它们丢掉,这是很可惜的。其实雄蜂是养鸡的上等饲料,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糖类、激素等。如把它用来养鸡,不仅生长健壮,增加抗体,少患疾病。而且可提高产蛋率20%以上(山西《鸡鸭鹅鹑鸽》1989年第239期)。
3、利用蜂尸粉代替鱼粉喂蛋鸡效果。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石传林报道:他曾用养蜂业的副产品蜂尸,除去泥土,洗净、晒干研粉,按2%添加养蛋鸡,对照组用2%鱼粉,其他饲料完全相同,通过各530只产蛋鸡120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产蛋率试验组为79.8%,对照组78.5%。说明蜂尸等量代替鱼粉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饲料研究》1999年第12期,第11页)。

病例 

文献记载
①《安徽中兽医经验集》中有凤阳县高润吾介绍治猪破伤风方:黑蜂子、蜂子窝、苍耳子、透骨草各50克,同煎3碗水,外冲朱砂1钱,滤过灌服的记载。

②同书还有凤阳县高义保介绍治牛破伤风方:黑蜂子、蜂子窝、桑枝头各适量,煎水喂服,结合针灸有著效的记载。

③同书还有五河县邢荣华介绍治马破伤风方:黑蜂子、蜂子窝、透骨草各适量,煎水灌服的记载。仅供参考。

备注
因药用部分不同,特此补充记之。

中华蜜蜂


品种名称中华蜜蜂

分类 蜜蜂
关键词 中华蜜蜂、地方品种、东方蜜蜂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属于东方蜜蜂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除新疆尚未发现中峰外,其它各省、市、自治区都有野生中峰分布。

外貌特征:蜂王体长14~19毫米,前翅长9.5~10毫米,头胸、腹宽度比为95:116:125。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毫米,前翅长10~12毫米,喙长2.31毫米。头、胸、腹宽度比112:140:129。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工蜂体长10~13毫米,前翅长7.5~9毫米,喙长4.5~5.6毫米。头、胸、腹宽度比96:101:106。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质片有黄、棕、黑三种颜色。全身被灰色短绒毛。

根据中华蜜蜂分布地区、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大致可将中华蜜蜂分为5个类型:

东部中蜂:工蜂全长11~12.5毫米,喙长5~5.3毫米,前翅长8.1~8.75毫米,宽3~3.1毫米,腹部体色黑黄相兼。巢房内径4.7~4.9毫米,蜂王在繁殖期日产卵量平均700~1100粒。能适应冬冷、夏热、蜜源种类多但零星分散的生态条件,能利用早春及晚秋蜜源;抵抗蜂螨及护巢能力强。东部中蜂分两广型、湖南型、云贵型、华北型、东北型。

海南中蜂:工蜂体长10~11毫米,喙长4.65~4.7毫米,前翅长7.79~7.92毫米,宽2.9~2.95毫米,工蜂巢房内径约4.6毫米,是个体最小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黄色,腹节背板除冬季棕黑色外,其他季节以黄色斑为主。维持群势约1.5千克,分蜂性强,易发生迁徒。分布于广东、海南。

阿坝中蜂:工蜂体长12~13.5毫米,喙长5.3~5.6毫米,前翅长8.8~9毫米,工蜂巢房内径4.9~5.1毫米,是个体最大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棕黑色,小盾片棕色,腹节背板除夏季有一部分黄斑外,其他季节以黑色为主。维持群势2~3千克,分蜂性弱,极少发生迁徙,蜂王产卵趋势稳定。分布在西南部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的四川阿坝、甘孜两地区。

西藏中峰:工峰体长11~12毫米,喙长约5.1毫米,前翅长约8.6毫米,宽约3毫米,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腹部细长。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察隅河、西洛本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的河谷地段,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

东非蜜蜂


品种名称东非蜜蜂

分类 蜜蜂
关键词 东非蜜蜂、西方蜜蜂
品种描述
拉丁名: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Lepeletier

产地与分布:东非蜜蜂分布于南非北部到那米比亚南部(20~29S),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Okavango River Dilta,巴西。

外貌特征:个体较小,腹部第1~2节一般具有特别明显的黄色,小盾片颜色很浅。肘脉指数为2.43。

生活习性:东非蜜蜂喜在枯死的棕榈树上寻找啄木鸟废弃的巢安家,巢门朝南,巢顶(部)开口。极爱采树胶。巢脾大小为6000cm2,大部分区域用于育子,8%的区域育雄蜂,贮存食物少。巢内子区温度为35.2℃。失(离)王后,工蜂卵巢会发育。报警激素分泌量大,能追逐人们至几百米以外,小群行螫活动低,大群和分蜂群的防御性增加。防御性与巢门位置和方向无关,与外界流蜜波动状况亦无关。在埃塞俄比亚,人们用黏土、牛粪或植物材料制成水平圆筒,内部用牛粪和烟灰涂抹后挂在树上养蜂。毁巢取蜜。该蜂与海角蜂有渐渗杂交现象。在南非有关于海角蜜蜂问题的报道:海角蜜蜂工蜂侵入并篡夺了王位。在哥斯达黎加,摆尾舞活动与分蜂选新巢址有关,平均距离为46931728m。季节性迁徙与摆尾舞行为也有关,多数摆尾舞指向东或东南方向,距离在6~7km以上。起飞后蜂群也是朝东一东南方向顺风而去,最远达23km。迁徙季节(11~5月)前4~6周,蜂群增殖快,食物贮存多,群势上升陡,日采集区域和距离扩大,且频繁变化:外界蜜源好时,采集距离约400m,日采集区域4~5km2,每天的采集点12~19个;外界蜜源差时,采集范围和采集点略有增加,但不大于10km2的范围。6月中旬蜂群迁徒进新址,新建蜂群大量育子,不养或少养雄蜂,花粉采集为主,但几乎不贮存食物。9~10月雄蜂子最多,雄蜂主要产生于较大的工蜂子脾多的蜂群里,在小群、新建群或工蜂子脾少的大群里罕见雄蜂。繁殖性分蜂发生在10~11月份,此时食物贮存增加,很小的分蜂群也能存活。

高加索蜜蜂


1、品种

高加索蜜蜂在分类学上属于蜜蜂科,蜜蜂亚科,蜜蜂属,西方蜜蜂种。原产于高加索中部的高山谷地(图2)。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地山区,原产地冬季不大寒冷,夏季较热,无霜期长,年降雨量较多。

2形态特征

高蜂的体形、大小及绒毛等和卡蜂十分相似;吻特长(达7.2mm);几丁质黑色,通常在第一腹节上有棕色斑点。高蜂在原产地没有纯一的颜色,通常工蜂绒毛为浅灰色,雄蜂胸部绒毛为黑色。肘脉指数中等。

2.1蜂王:腹部背板有黑色和褐色环节两种,绒毛灰色。

2.2雄蜂:腹部背板黑色,胸部绒毛黑灰色,个体粗壮。

2.3工蜂:个体大小、体形与卡尼鄂拉蜜蜂相似。腹部背板黑色,第1、2背板有棕黄色斑。吻长6.7mm(6.5~7.2mm),第3、4背板总长4.64mm(4.50~4.78mm),肘脉指数2.1(1.8~2.39),跗节指数58.23(54.02~62.44)。

3生物学特性

高蜂性情温顺,不怕光,这是它突出的特点。它育虫积极,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高蜂采胶性能极好,在秋季,巢门除留一个小洞外,都用蜂胶封闭。由于它易患孢子虫病和甘露蜜中毒,在北部地区越冬不甚良好。此外,它的抗螨性能也较差。它的吻虽然特长,但对红三叶草的采集能力还不够理想。其蜜房封盖为湿型。易迷巢错投,盗性强。

春季育虫节律平缓,蜂群发展较慢,夏季产育能力较强,分蜂性较弱,维持较大群势,在炎热季节可保持较大面积子脾。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比较安静。采集能力强,善于采集深花冠蜜源植物,既能利用大宗蜜源,也能利用零散蜜源。善于采集树胶,造脾能力较强。秋季对外界条件变化敏感度低,断子晚,工蜂活动频繁,容易秋衰。耐寒能力较强,越冬性能优于意大利蜜蜂,但低于卡尼鄂拉蜂。定向能力差,易迷巢,盗性强。易感染孢子虫病,易患甘露蜜中毒。蜜房封盖为中间型。

4生产力

高蜂是生产蜂胶的最理想的蜂种。在前苏联境内产蜜能力比欧洲黑蜂强。适于为花管较长的作物授粉。高蜂与意蜂、卡蜂等杂交后,可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从而大幅度提高蜂产品的产量。

高加索蜜蜂产蜜量(同等群势情况下)高于意大利蜂,正常年在椴树蜜期15框蜂的群势,群产蜂蜜60~100kg;产王浆量低于意大利蜂,在我省气候、蜜源条件下群产王浆0.5~1.0kg;产花粉量低于意大利蜂,群产花粉2~3kg。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喀尔巴阡蜂等杂交后,可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蜜蜂的资料


一蜜蜂的发育特性

蜜蜂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三型蜂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蜂4个发育阶段。

1.发育过程

蜜蜂的4个阶段在形态上均不相同,它们是:

(1)卵

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细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头。蜂王产下的卵,稍细的一端是巢房底部,稍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卵内的胚胎经过3天发育孵化幼虫。

(2)幼虫

白色蠕虫状。起初呈C字形,随着虫体的长大,虫体伸直,头朝向巢房。在幼虫期由工蜂饲喂。受精卵孵化成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前3日饲喂在蜂王浆里加有蜂蜜和花粉的幼虫浆,它们就发育成工蜂。同样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幼虫期被不间断地饲喂大量的蜂王浆,就将发育成蜂王。

工蜂幼虫成长到6日末,由工蜂将其巢房口封上蜡盖。封盖巢房内的幼虫吐丝作茧,然后化蛹。封盖的幼虫和蛹统称为封盖子,有大部分封盖子的巢脾叫做封盖子脾(蛹脾)。工蜂蛹的封盖略有突出,整个封盖子脾看起来比较平整。雄蜂蛹的封盖凸起,而且巢房较大,两者容易区别。工蜂幼虫在封盖后的2日末化蛹。

(3)蛹

蛹期主要是把内部器官加以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种器官。逐渐呈现出头、胸、腹3部分,附肢也显露出来,颜色由乳白色逐步变深。发育成熟的蛹,脱下蛹壳,咬破巢房封盖,羽化为成蜂。

(4)成蜂

刚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较软,体表的绒毛十分柔嫩,体色较浅。不久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体内各种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2.三型蜂的发育期

蜜蜂在胚胎发育期要求一定的生活条件:如适合的巢房,适宜的温度(32~35℃),适宜的湿度(75%~90%),以及得到经常的饲喂,有充足的饲料等。在正常情况下,同品种的蜜蜂由卵到成蜂的发育期大体是一致的。如果巢温过高(超过36.5℃),发育期将会缩短,甚至发育不良,翅卷曲,或中途死亡;巢温过低(32℃以下),发育期会推迟,或受冻伤。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的发育期略短,中蜂工蜂的发育期约20天,意蜂工蜂的发育期为21天。

掌握发育日期,了解蜂群里的未封盖子脾(卵虫脾)和封盖子脾的比例(卵、虫、蛹的比例为1比2比4),就可以知道蜂群的发展是否正常。掌握蜂王和雄蜂的发育日期,就可以安排好人工培育蜂王的工作日程。

二蜜蜂的信息交换特性━━蜜蜂信息素

蜜蜂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个可以适应生存、解决问题的信息交换系统。整个蜂群为了生存和发展,能够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这里主要介绍蜜蜂的信息素。

蜜蜂长期生活在黑暗的蜂巢中,除依靠接触、声音、舞蹈进行通讯联络外,很多信息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素是昆虫的外分泌腺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通过个体间的接触或空气传播,作用于同种的其他个体,引3起特定的行为或生理反应,所以又称为外激素。同种个体间传递的信息素,对它们说来是一种特殊语言,接受的个体能了解其中含有的信息密码,从而产生有利于群体的行为或生理反应。

(1)蜂王信息素

蜂群有产卵蜂王时,蜜蜂巢内外活动秩序井然,一旦失去蜂王,工蜂的采集活动就急剧下降,许多工蜂在巢内外乱爬。这表明工蜂通过某种信息了解到蜂王的存在。

①蜂王上颚腺信息素:蜂王上颚腺信息素的主要作用是:对工蜂有高度的吸引力;能抑制工蜂卵巢发育和阻止建造王台;在空中释放,可诱使雄蜂发情。侍卫蜂用口器或触角从蜂王处取得上颚腺信息素,然后它们作为信使,通过饲料把信息素传给其他工蜂。

②蜂王背板腺信息素:为蜂王所特有,工蜂没有。主要机能是使工蜂识别它的信号,同时也抑制建造王台和阻止工蜂卵巢发育的作用。蜂王在空中离雄蜂3O厘米以内,背板腺信息素对雄蜂有强吸引力,还能刺激雄蜂的交配活动。

③跗节腺信息素:蜂王和工蜂的跗节腺分泌物又称脚印信息素。可抑制强群筑造王台。

④科氏腺信息素:对工蜂有高度吸引力。

⑤直肠信息素:1~14日龄处女王的粪便中含有邻氨基苯乙酮,对蜜蜂有驱避作用。

(2)工蜂信息素

①工蜂上颚腺信息素:有外来工蜂(盗蜂)入侵,或有外来蜂王进入蜂巢时,蜜蜂常用上颚咬住入侵者,使2庚酮标记在敌体上,引导其他蜜蜂去攻击。接受到这种信息素的本群工蜂,往往也分泌2庚酮,使其浓度增加,吸引来更多的富于攻击性的工蜂。

②告警信息素:工蜂螫针腔科氏腺分泌的告警信息素主要成分为乙酸异戊酯,刺蜇时留在敌体上,可引来更多的蜜蜂刺蜇。它的活性比2-庚酮高20倍以上。

③纳氏腺信息素:主要成分为具芳香气的含氧萜类。它是一种导航信号,引导蜜蜂找到巢门人口,引导蜜蜂飞到饲料源。它可调整分蜂团的运动,使无蜂王的蜂团向有蜂王的蜂团运动,引导飞散的蜜蜂找到蜂王;与蜂王上颚腺信息素一起,对分蜂团起稳定作用。

④工蜂跗节腺信息素:工蜂将跗节腺信息素涂在巢门口,引导本群蜜蜂找到巢门。工蜂似乎也将附节腺信息素标记在采集地点,以加强对其他采集蜂的吸引力。

⑤蜂蜡信息素:新筑造的巢脾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主要成分为具挥发性的醛类和醇类。它可刺激蜜蜂的采集和贮藏行为。

(3)雄蜂信息素

雄蜂信息素也由上颚腺产生。性成熟的雄蜂婚飞时,在选定的地点上空成群飞翔,释放信息素,引诱处女王飞来。

(4)蜂子信息素

主要作用为:抑制工蜂卵巢发育;可使工蜂嗅到幼虫的存在,使工蜂便于区别雄蜂幼虫和工蜂幼虫。老熟幼虫的信息素促使工蜂将其巢房封上蜡盖,以利化蛹。它还能刺激蜜蜂采集和激活工蜂的舌腺。

深刻认识蜜蜂信息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蜜蜂的许多复杂行为,以便在生产上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素。

三蜜蜂的生活习性

外界环境对蜜蜂生活有很多大的影响。主要有温度、湿度、光照、和其他气候因素的影响。

1.温度

蜜蜂属于变温动物,然而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的蜂群,具有恒温动物所特有的调节体温的能力。蜜蜂数量越多,蜂巢内温度越稳定,并能够保持在适温34℃~35℃的范围内。温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其发育和繁殖。如在27℃时封盖子虽然能羽化为成虫,但没有采集力;30℃时羽化推迟4天;37℃时羽化期缩短3天,但有大量封盖子死亡(见子不见蜂)蜜蜂生活的最适温度为15℃~25℃。气温在5℃~35℃时(白昼荫处气温)蜜蜂就能出巢活动。气温长时期在10℃以下蜂王停止产卵,蜜蜂减少或停止出巢活动,在蜂巢内结成蜂团,转入断子越冬期。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卵,只有老蜂逐渐死亡,没有新蜂羽化,蜂群中蜜蜂的数量逐渐减少;夏季蜂王每日的产卵量往往超过1500粒,新蜂的羽化数大大超过老蜂的死亡数,蜜蜂的数量逐渐增多,蜂群发展到高峰。

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很大,为了生存,蜜蜂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箱内温度。在炎热的夏季,当蜂巢内温度超过适温范围时,蜜蜂外出采水,蒸发水分(扇风)进行降温,当蜂巢受烈日暴晒,辐射热过高时,蜜蜂离开巢脾,集结到巢内较大的空间及堆集到巢门口散发热量,这种现象生产上称离脾。相反,遇到寒冷时,蜜蜂离开边脾,聚集在蜂巢中央的子脾上护子,生产上称缩团。在严寒的冬季,蜂群结团越冬。蜂团外围适温6℃~10℃,蜂团中心适温24℃~30℃,若保温不当,蜜蜂以吃蜜运动、散团等行为来调节温度。由于新陈代谢增强,不但影响蜜蜂寿命,而且饲料耗量增加。

2、湿度

蜂巢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低与外界空气的温湿度、巢内饲养温度、蜜蜂生理状况及正在发育个体的数量有关系。正常蜂巢中央的相对湿度为77%~84%,蜂巢内各部位的湿度变动在25%~100%之间。在流蜜期,蜂巢中央湿度为55%~60%;如果自然界没有流蜜,子脾之间的相对湿度为76%~91%,因为哺育子脾需要较高的湿度,酿蜜时因蒸发采集来花蜜中的过剩水分,而需降低湿度。越冬期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巢内干燥,蜜蜂体内及巢蜜中水分蒸发快,蜜蜂会感到口渴而吵闹,导致越冬失败。蜜蜂除了利用代谢水分外,以采水及喷水滴蒸发水分,提高巢内湿度,以扇风来降低巢内湿度。

3.光的影响

日照能刺激蜜蜂出动,采集季节为一年的长日照季节,蜂箱宜放阴凉处,巢门朝南,夜晚蜜蜂也有趋光现象,夜晚应处在黑暗环境。

4.其他气候因素

蜜蜂生活要求流动新鲜的空气,当空气不流通,群蜂易显不安状态,特别闷热场合更十分危险。阵雨或突然的暴晒,对于蜜蜂出动安全亦有很大的影响。海滨经常风大的地区,蜜蜂采集活动被迫贴地面飞行,因此,选择场址,对于风力、风向的频度以及所处范围的天然屏障或人造屏障都必须加以注意。

自制蜜蜂饲料


大家都知道蜜蜂主要的食物为花粉和蜂蜜,如果是养殖蜜蜂,蜂蜜一般都要取出售卖,不能当做食物,花粉饲养又太贵,所以自制蜜蜂饲料是不错的选择,那么自制蜜蜂饲料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蜜蜂基本介绍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主要由蜂王、雄蜂、工蜂等不同种类的蜜蜂组成,人工选育的蜜蜂品种多为杂交种。

其中:

蜂王的社会分工就是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的社会重任。它的身体发展得很健壮,大腹便便,体重是工蜂的两倍,失去了女性身材的苗条。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群内的雄性公民,每天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其存在的唯一作用是与蜂王交配。

除了蜂王与雄蜂各自的任务外,蜂群内的其他所有工作都由工蜂承担。工蜂是雌性器官发育不全者,但它的许多结构特化得更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其前肠中的嗦囊特化为蜜囊,以便贮存花蜜。

二、自制蜜蜂饲料

可用白糖兑水调匀后喂食蜜蜂;也可使用大豆粉、花粉、白糖按照2:2:1混匀后喂食蜜蜂。

具体做法是先将花粉用开水泡一下使其变为糊状,然后将土霉素用水泡散放进花粉中,将配制好的花粉浆糊倒入大豆粉中调匀,然后放入白糖,搅拌均匀后使用筛子筛一下,装袋保存。

使用大豆粉、花粉等材料混合的饲料还有季节的区分,不同季节饲料的配比和原材料也不完全相同:

1、春饲料

大豆粉4份(炒熟、粉碎要求80目以上,可用普通的面粉机粉碎)、蜂花粉4份、白糖2份(最好面一点的)、酵母片(每公斤料2-3片)、土霉素片(80万单位每公斤料1-2片)。

2、夏饲料

大豆粉6份、蜂花粉2份、白糖2份,一般不要求加入药物。

新疆黑蜂


新疆黑蜂(XinjiangBlackbee)为西方蜜蜂的一个地方品种。它是20世纪初由俄国传人中国新疆的黑色蜜蜂,经过长期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蜂蜜高产型蜂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新疆黑蜂中心产区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及伊犁河谷地区。主要分布于伊犁地区和阿勒泰地区。分布区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北部与俄罗斯相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新疆黑蜂产区位于北纬42o~50o、东经80o~89o,山脉、河谷交错,河流湖泊众多,阿尔泰山海拔2000~3000m,天山山脉海拔3000~5000m。冰川雪水丰富,河谷山地土质肥沃,森林、牧草生长茂盛,植被丰富。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9℃,其中1月平均气温-15~20℃,7月平均气温22~26℃;全年无霜期120~180天。年降水量150~600mm。冬季多雪,春秋多大风,春季低温常导致春旱。

产区内蜜源植物丰富,既有野生牧草,又有人工种植的农作物、中药材等。主要蜜源植物有向日葵(图1)、芝麻、果树、瓜类、草木樨、苜蓿、香薷、百里香、大蓟(图2)、柳兰、益母草、薄荷等。花期集中在4-9月份,为新疆黑蜂的繁殖和采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1900年俄国人把黑色蜜蜂带入新疆伊犁和阿勒泰两地饲养。1919年俄国人经哈萨克斯坦将黑蜂带人新疆的布尔津县。19251926年俄国人再次经哈萨克斯坦将黑蜂带人新疆伊宁,后发展到整个伊犁地区。另据新源县哈萨克族养蜂老人奴尔旦自克回忆,20世纪3040年代天山地区有很多野生黑蜂,俄国侨民常到山里来收捕这些野生黑蜂带回家饲养。

可见,新疆黑蜂是20世纪初由俄国传人中国新疆伊犁、阿勒泰等地的黑色蜜蜂,经过长期混养、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西方蜜蜂地方品种,它们对中国新疆地区的气候、蜜源等生态条件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

(二)群体规模和变化情况

20世纪3040年代,天山已有很多野生的新疆黑蜂。20世纪7080年代,家养的新疆黑蜂发展到2万~3万群。

为了保护新疆黑蜂,有关部门在伊犁的尼勒克、特克斯等县建立了多个黑蜂种蜂场,其中尼勒克种蜂场饲养的黑蜂8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2500多群。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保护伊犁黑蜂文件,建立了新疆黑蜂保护区。后因大量引进、饲养意大利蜂,新疆黑蜂被普遍杂交。至2000年约有新疆黑蜂杂交种1万群。新疆黑蜂已处于濒危状态。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新疆黑蜂为黑色蜂种。蜂王个体较大,黑色,有些蜂王腹节有棕红色环带(图3)。雄蜂个体粗大,色黑,体毛密集(图4)。工蜂个体比卡尼鄂拉蜂稍大,色黑(图5)。

新疆黑蜂与意大利蜂杂交后,蜂王、雄蜂和工蜂的体色由黑到黄,变化较大。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新疆黑蜂蜂王产卵力较强,产卵整齐,子脾面积大、密实度90%以上(图6),子脾数可达7~10框,群势达10~14框时也不发生分蜂热。育虫节律陡,对外界气候、蜜粉源条件反应敏感,蜜源丰富时,蜂王产卵旺盛,工蜂哺育积极;在新疆本地自然条件下,蜂王于越冬末期产卵,蜂群开始繁殖,秋季外界蜜源结束后,蜂王停止产卵,繁殖期结束,年有效繁殖期5~7个月。采集力强,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节约饲料。抗病力强,抗巢虫。耐寒,越冬性能强,越冬群势下降率为15%~20%,低于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性情凶暴,怕光,开箱检查时易骚动,爱螫人。定向力弱,易偏集。不爱作盗,但防盗能力差。抗逆性强于其他西方蜜蜂品种,在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能够生存,是中国唯一能够在野外生存的西方蜜蜂品种。

(三)生产性能

1.蜂产品产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黑蜂更加适应当地的气候和蜜源,由过去单一产蜜型向兼顾蜂蜜、花粉、蜂胶生产发展,产胶性能好。抗逆性强。在正常年份,新疆黑蜂年均群产量见表2。

2.蜂产品质量新疆黑蜂生产的蜂蜜大多为天然成熟蜜,含水量一般在23%以下,最低可达18%,品质优良。以野生牧草和药用蜜源植物生产的特种天然成熟蜜,色泽浅白,结晶细腻,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当地俗称黑蜂蜜。

四、饲养管理

新疆黑蜂可采用定地结合小转地方式饲养,饲养规模不宜超过100群,年采大宗蜜源1~2个。

现有的新疆黑蜂60%使用郎式标准箱(图7),40%采用俄式蜂箱饲养(图8)。约70%的蜂群在室内越冬,30%左右的蜂群在室外越冬。

饲养要点:应根据新疆黑蜂抗寒不耐热的特性,加强夏季通风遮阳,防止偏集,控制分蜂热。应注意防治大蜂螨。

五、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目前,新疆黑蜂的饲养范围已大大缩小,群数急剧下降,纯种饲养区几乎无处可寻,只有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才有可能找到新疆黑蜂纯种。

2002年农业部委托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赴新疆,在阿勒泰和伊犁找到一些家养的和野生的新疆黑蜂,带回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经保种扩繁后,已回供新疆。

2006年农业部将新疆黑蜂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新疆黑蜂已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建议加强保护和繁育,列入国家蜜蜂基因库和保种场,加以重点保护。

六、品种评价

新疆黑蜂自20世纪初传人中国新疆伊犁、阿勒泰等地区以来,经过近百年的饲养、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对新疆的气候、蜜源等生态环境已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具有生产利用价值和品种选育前景,建议加强保护和繁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80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