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的症状和防冶技术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小瓜虫侵入皮肤和鳃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其生活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生长发育成虫。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脓泡。虫体在脓胞内分裂繁殖,至一定时期冲出脓泡,在水中自由游泳相当时期后,在池边或草上形成胞囊,虫体在脓胞内分裂成数百至数千个,幼虫冲破胞囊出来在水中游泳找寻寄生,接触鱼体后,即进人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进行新的生活周期。

病症症状:

小瓜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直径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又名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yz023.cOM

流行情况

此病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每年3-5月和8-10月,水温15-25℃时最易流行,高温季节(28℃以上)此病较为少见。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主要危害夏花鱼和越冬鱼种。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

(2)每立方米水用0.2-0.4克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小时。

(3)每立方米水用2克硝酸亚汞浸洗病鱼2-3小时;或每立方米用药0.1克,全池泼洒。

相关知识

泥鳅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



泥鳅养殖过程中平时经常见到的主要以指环虫、三袋虫和车轮虫为主,杯体虫也较常见,其他各种寄生虫就很少见到了。但从6月份开始进,赣榆区墩尚镇养殖户放养的泥鳅苗种却经常会见到小瓜虫,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引起大量死亡。



小瓜虫适宜的生长繁殖水温为15-25℃,当水温低于10℃、高于28℃时,小瓜虫发育迟缓或停止,但由于泥鳅苗种是从全国各地向赣榆区墩尚镇集中,所以温度差异较大,入塘泥鳅苗种携带小瓜虫也就不足为奇了。

症状与治疗:小瓜虫量少时,泥鳅会聚集在网边,而且驱赶不散,不久就开始对网边摩擦,泥鳅开始有少量肿鳃破嘴,开始有漂浮水面的病鳅。当小瓜虫大量寄生时,泥鳅出现特别严重的烂鳃腐皮烂尾等现象,使用外泼消毒药不见好转还越来越多漂浮在水面上,消毒药用得越多,泥鳅死亡也越大,所以,对泥鳅进行镜检时一定要仔细察看,千万不要小看此虫。发现小瓜虫要及时用“白点瓜虫清”杀灭,可连续使用3~4次,然后再及时用硫醚沙星消毒,泥鳅很快就会稳定下来。

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晾晒塘底,杀灭寄生虫卵。2、外运来的苗种及时检验或直接使用白点瓜虫清外泼抑制虫体繁殖。

注意事项:检查到泥鳅患了小瓜虫病后,此塘内千万不要用食盐、硫酸铜等药物外泼治疗,否则不但不能杀灭虫体,反而会加速虫体脱离泥鳅,沉入塘底,形成包囊,产生更多的幼虫,引起泥鳅发生更大的死亡。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


疾病名称小瓜虫病

为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苗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 小瓜虫侵袭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可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出现白色点状囊泡。病鱼体表粘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

发病规律 水温15-25℃,即每年的春末夏初和初冬,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用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池或全箱泼洒,每隔2天1次,6天为1疗程。

(2)用0.02%-0.03%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40分钟.

(3)用成都时新鱼病防治所生产的杀虫灵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大口鲶小瓜虫病。

鹅棘头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棘头虫病是由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寄生于鹅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可以引起鹅,尤其是幼鹅的大批死亡。除鹅之外,鸭也可以感染发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成年鹅患病后往往症状不明显。幼鹅,尤其严重感染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下痢,粪便常常带血,造成患鹅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当棘头虫虫体固着部位由于发生脓肿或肠穿孔而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可以导致病鹅死亡。

二、病理变化虫体用其前端吻突和吻钩深刺人鹅只肠壁肌层而穿过肠壁的浆膜层时,可以造成肠穿孔,使局部组织受到损伤而为细菌的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从而继发腹膜炎。有时可见肠道的浆膜面上看到突出的黄白色的小结节;肠壁上有大量的虫体。肠黏膜发炎或化脓,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三、流行特点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均为钩虾、河虾、岸蟹和栉水虱。以大多形棘头虫为例,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被中间宿主吞食,经一昼夜孵化出棘头蚴。经18~20天发育成椭圆形的棘头体,被一厚膜包围,游离于体腔内。以后就进一步发育为卵圆形的棘头囊(有感染性)。再经54~60天,则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钩虾后,幼虫在鹅消化道逸出,附着在小肠壁,经27~30天,发育成为成虫并产卵。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体有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三种。

1.大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magnus(skrjabin1913)虫体为橘红色,纺锤形,前端大,后端狭细。吻突上有18个纵列的小钩,每个纵列7~8个,其前4个钩比较大,并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其余的钩不甚发达,呈小针状。吻囊呈圆柱形,为双层构造。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呈卵圆形,位于虫体前1/3部分内,靠近吻囊处。雌虫长12.4~14.7毫米。体内充满大量虫卵,阴门位于虫体末端正中。虫卵呈纺锤形,大小为113~129微米17~22微米,在卵胚两端有特殊的突出物(图4-5A)。

2.小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minutus(schrank1788)虫体较小,呈纺锤形,新鲜时呈橘红色,吻突呈卵圆形,具有16纵列的钩,每列7~10个,前部的钩大,向后逐渐变小。虫体前部有棘,排成56~60纵列,每列有18~20个小棘。吻囊发达。雄虫长3毫米。睾丸近于圆形,前后斜列于虫体的前半部内。雌虫长10毫米。卵呈纺锤形,有3层膜,大小为100微米20微米,内含一黄而带红色的棘头蚴(图4-5B)。

3.细颈棘头虫Filicollisanatis(Schrank1788)虫体白色,呈纺锤形,前部有小刺。雄虫长4~6毫米,宽1.5~2毫米。吻突呈椭圆形,具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6个。吻腺长,呈纽带形。睾丸前后排列,其下方有6个椭圆形的黏液腺。雌虫比雄虫大,呈黄白色。长10~25毫米,宽4毫米。吻突特殊,呈球形膨大,直径为2~3毫米,其前端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1个,呈星芒状排列。小钩仅位于膨大部顶端,其排列和数目与雄虫的相似。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2~70微米20~25微米。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成年鹅为带虫传播者,所以应将幼鹅和成鹅分开饲养或放牧。

(2)在本病的流行区域,经常对成年鹅和幼鹅进行预防性驱虫,并防止棘头虫卵落入水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驱虫后的鹅群转到安全的水池放牧。加强粪:便处理工作,防止散布病原。

二、治疗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国产硝硫氰醚:按每千克体重用100~125毫克,一次灌服。四氯化碳:按每千克体重用0.5~2毫克,一次灌服。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25毫克,一次灌服。

住白细胞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住白细胞虫病又名住白虫病、白细胞孢子病或嗜白细胞体病,它是由西氏住白细胞原虫侵入鹅只血液和内脏器官的组织细胞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病状本病的潜伏期为6~10天。雏鹅发病后,病情急,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消失,渴感增加,体重下降,虚弱,瀛涎,贫血。下痢,粪便呈淡黄绿色。运动共济失调,两脚轻瘫,走路困难,摇摆不稳,常伏卧地上。呼吸急促,流泪,流鼻液,眼睑粘连。

二、病理变化死鹅尸体消瘦,肌肉苍白。肝、脾肿大,呈淡黄色,暗淡无光。消化道黏膜充血。心包积液,心肌松弛,色苍白。全身性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并有灰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针尖至粟粒大的小结节。

三、流行特点本病原的传播媒介是蚋一金毛真蚋。病愈鹅体内可以长期带虫,当有蚋出现时,就能在鹅群中传播疫病。本病多发生于7月份,雏鹅易感,多呈急性经过,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达35%,成鹅呈慢性,症状轻,死亡率低。

本病流行地区鹅的发病率可高达20%。小鹅的死亡率高达70%,在产蛋期的鹅有80%可出现虫血症。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是西氏住白细胞虫。这种虫在鹅的内脏器官(肝、脾、肺、心等)内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和多核体。一些裂殖子进入肝的实质细胞,进行新的裂殖生殖;另一些则进入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并发育为配子体。这时的白细胞呈纺锤形,当吸血昆虫蚋叮咬鹅只吸血时,同时也吸进配子体。西氏住白细胞虫的孢子生殖在蚋体内经3~4天内完成发育。大配子体受精后发育成合子,继而成为动合子,在蚋的胃内形成卵囊,产生子孢子。子孢子从卵囊逸出后,进入蚋的唾液腺,当蚋再叮咬健康的鹅时,传播子孢子,使鹅致病。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本病的预防措施中,设法消灭中间宿主蚋类吸血昆虫,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可用0.2%敌百虫或0.5%~1%有机磷杀虫剂喷洒鹅舍,每隔6~7天喷洒一次。

(2)避免幼鹅和成年鹅混养。

(3)在流行季节,可用乙胺嘧啶拌料,每千克饲料中均匀加入2.5毫克;或用磺胺喹嗯啉,每千克饲料均匀加入50毫克,有预防作用。

二、治疗药物治疗应及时用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若能在疾病即将流行前或在流行初期用药,更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磺胺二甲基嘧啶:预防量为2.510-5~7.510-5,混于饲料或饮水。治疗量用510-4,混入饮水,连用2天。

百乐君:按每千克体重用0.15克,每天日服1次,连用3天。

复方新诺明:每只每天用0.125克口服,以后减半,连用3~5天。

为了防止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可交替使用上述药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6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