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应激反应对犊牛的影响

集约化养殖要求实行早期断奶。早期断奶不仅能够减少乳的消耗,还可以使犊牛更早适应固态饲料,加快功能性瘤胃的发育,为提高后继生产性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犊牛早期断奶后,从吮食母乳转向采食理化性状、气味及营养价值不同的干饲料,食物来源、形态、养分组成及饲喂形式的变化,对于消化道功能尚处于发育中的犊牛产生很大应激,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被毛杂乱、无光泽等。并且由于犊牛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不能适应食物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常常引起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的降低并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对犊牛的健康生长不利。

1断奶应激对犊牛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对犊牛的断奶研究中发现,采食量是反映动物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断奶后,犊牛的采食量不足,并伴随着小肠绒毛膜萎缩,机体用于维持需要的能量增加与采食量的降低之间形成矛盾,伴随断奶应激。

母仔隔离、母乳的限量饲喂、饲料形态和环境的变更等都对犊牛的行为和生理造成应激。犊牛在断奶时,饲料形式和组成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出现暂时性的内分泌反应;胃肠道能量和蛋白质代谢可能会改变;采食和生长速度将会受到影响;瘤胃消化功能将会降低;动物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有报道显示,断奶时,母仔分离使肉用犊牛体内外周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肾上腺激素的浓度增高。与逐步断奶的肉用犊牛相比,突然断奶犊牛体内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升高。

2断奶应激对血液的影响

犊牛出现应激反应,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可以作为检测应激的指标。但有的学者却认为不能完全把血液组分的变化作为检测应激的指标,不是所有的应激都会导致血液组分的改变。许多研究也采用了行为学的方法,通过观测正常行为与应激造成的不正常的行为变化对动物遭受的应激进行评定。在研究中采纳行为的变化和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作为检测应激的指标。有研究者对不同方式的母仔分离对犊牛的行为、血浆敏感蛋白浓度、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仔分离对犊牛是一种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常伴随着免疫功能的衰减和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骤然断奶对犊牛的体液免疫没有影响。在慢性应激中,细胞免疫能力衰退。细胞免疫可以作为5月龄内犊牛处于生理应激状态的指示指标。此外,在研究牛应激的过程中,大多采用肾上腺激素作为指示指标。此外有研究发现,血浆内皮质醇浓度和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降低,白细胞含量、体外干扰素对促细胞分裂素及关键血清蛋白的反应,在断奶应激时出现极显著的变化。

3断奶应激对犊牛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应激反应的实质是生理平衡的破坏与恢复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交感神经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反应轴的激活,并涉及一系列内分泌的调整,其中肾上腺所分泌的有关激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激素对于犊牛的生存、应激~免疫系统的活化有重要的作用,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易感性增强。首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类固醇类激素和皮质酮,当感受到应激,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皮质酮浓度的升高,可以持续数小时。类固醇是一种有效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动物机体在感染状态、组织损伤的恢复阶段或在免疫反应的初期出现免疫抑制效应。动物体内调节生理应激的第二种方法是垂体一肾上腺轴的激活。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层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激素,当感觉到威胁或受到惊吓才会激活垂体一肾上腺轴,体内的白细胞携带~肾上腺受体,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但有关免疫功能中神经递质生理作用的研究很少,主要由于这些神经递质在血液中含量甚微,样品的提取受到取样操作的影响,并且半衰期也很短。有文章对动物发生应激时,循环系统中嗜中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化的减弱以及由于体内外应激因素的变化造成的白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与大分子抗原的结合能力的改变等情况进行了综述。

4小结

当饲料形态和饲喂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对犊牛会产生应激反应,犊牛的消化道内形态结构、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体内应激敏感激素含量、血液中的一些组分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通过了解犊牛断奶时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对犊牛的应激状况进行评价,掌握犊牛的健康和生理状态,可以更加科学地减少断奶应激,从而更好地进行犊牛培育。

相关推荐

代乳粉对早期断奶犊牛生长及健康的影响


犊牛的培育是奶牛养殖业的关键环节,加强犊牛培育是提高牛群质量和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大多数养殖场在犊牛培育上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即用鲜牛奶饲喂犊牛,一般犊牛自出生到断奶约需要消耗牛奶350~450kg,占奶牛年产奶量的5%~10%,由于鲜奶市场供不应求,用鲜奶培育犊牛成本高昂,因此很多养殖场选用病牛奶、抗生素奶饲喂犊牛,但这样又会导致犊牛感染疾病或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奶牛代乳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用代乳粉饲喂犊牛,犊牛采食代乳粉,不仅可以早期断奶,而且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应,如节省鲜牛奶、降低饲养成本、促进犊牛消化器官的发育等等。奥氏代乳粉是根据犊牛的消化特点设计的,它以优质的植物蛋白为载体,配以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血球蛋白粉、低聚糖等免疫因子,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为验证代乳粉的实际饲喂效果,特进行本次试验。
1试验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2008年3月~2008年5月在银川市平吉堡奶牛原种繁育场进行。
1.1试验材料
1.2试验动物的选择
1.3试验动物的饲养
将30头犊牛随机分组,独笼饲养,犊牛出生3d内饲喂全初乳,3~7d饲喂常乳。试验组8~30日龄开始添加饲喂一定比例的奥氏犊牛代乳粉(饲养方法见表3),对照组8~30日龄全部饲喂常乳6kg。通过对犊牛增重及发病情况的记录,计算出每头牛的日增重和净增重以及每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和发病率。将2组进行比较,看差异是否显著,如不显著,则说明代乳粉可有效代替常乳饲喂犊牛,并且不影响犊牛正常的生长发育。试验时间为30d。
1.4犊牛代乳粉的使用方法
1.4.1代乳粉的过渡
从喂初乳或牛奶向喂代乳粉过渡期为3~4d,避免突然改变日粮引起胃肠的不适应。方法是:第一天,代乳奶占1/4、牛奶3/4;第二、三天代乳奶和牛奶各占1/2;第四天代乳奶占3/4、牛奶占1/4;从第五天开始即全部喂代乳奶。
1.4.2代乳奶的配制方法
按1∶8的比例用60℃左右的温水冲调,但不可用开水,否则会使脂肪和蛋白质变性而致使犊牛难以消化,反而产生腹泻并降低犊牛的生长发育速度。
1.4.3代乳奶的饲喂方法
待混合好的代乳奶自然降温到37℃左右时,用小盆分发给每头犊牛,每天3次(做到定时,定温,定量),保证每头犊牛准确饲喂,不偏喂、少喂。
1.5试验牛的管理
试验牛从7日龄时开始训练采食精料(精料配方见表4),至30日龄1.5kg/d/头,必须保证充足的饮水。
1.6测定指标
犊牛出生重,30日龄体重,采食情况,精神状态,犊牛疾病发病情况等。
2结果与分析
2.1犊牛代乳粉对犊牛体增重的影响
试验开始对照组平均体重为39.4kg,试验组犊牛平均体重为39.6kg,试验组与对照组犊牛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30d的代乳粉饲养试验,对照组平均体重为56.6kg,试验组平均体重为59kg。由此可以看出,用营养平衡且完善的犊牛代乳粉代替常乳的确不影响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经t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体重多2.4kg,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要多0.071kg,这说明奥氏代乳粉能够有效代替常乳饲喂犊牛,易于消化,且有利于犊牛生长。
2.2犊牛的发病情况
在30d的试验期间,两组牛均发生拉稀现象,试验组3头与对照组4头犊牛发生腹泻,并无明显差异;试验组1头犊牛食欲不振是因为对代乳粉配制方法不熟悉和饲喂操作不规范所致;试验组2头犊牛和对照组1头犊牛发生感冒均属天气突变引起,与代乳粉无关。
2.3犊牛代乳粉对犊牛饲养经济效益的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试验组每头犊牛30d比对照组每头犊牛可节约人民币91.4元,按照试验组饲喂代乳粉0.75kg/d头、对照组饲喂常乳6kg/d头计算,预计到60日龄断奶可节约饲养成本248.9元/头,15头犊牛共节约了3733元。在当前奶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使用代乳粉势在必行,在保证犊牛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可大大节约犊牛培育所需的成本,能够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结论
经过30d的饲喂试验,试验组犊牛比对照组犊牛平均日增重多0.071kg,这表明用配制营养完善的犊牛代乳粉完全可以替代鲜牛奶饲喂犊牛,犊牛代乳粉的确不影响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在预防犊牛腹泻上效果良好,有利于犊牛的健康生长。
从经济效益分析的角度来看,进食代乳粉组犊牛比对照组到60日龄断奶可节约饲养成本248.9元/头(鲜奶按3元/kg计算)。以平吉堡奶牛原种场为例,共有成母牛550头,预计每年可产母犊300头,仅犊牛培育可节约饲养成本74670元。由此可见,奶牛养殖场利用犊牛代乳粉采取犊牛60日龄早期断奶势在必行,必然会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效益。

仔猪断奶时间和影响


仔猪的适宜断奶时间,应根据各养猪场(户)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前,一般的种猪场是56-60日龄断奶,商品猪场45-50日龄断奶。随着养猪设备、营养和饲料科学的发展,目前,许多有条件的猪场(户)已普遍采用28-35日龄早期断奶的方法,也有在21日龄甚至更早断奶的。早期断奶缩短了哺rǔ期,而且断奶时母猪体况尚好,断奶后可迅速发情配种,因而可以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

一般来说,生产中最好不要早于21-28日龄断奶,否则会给仔猪的人工培育带来许多困难,影响仔猪的成活率。因此,各猪场(户)仔猪断奶时间,应根据其生产设备,饲料条件,管理水平来决定。条件好的,可适当提前,条件差的,则应适当推迟。

在母猪实行成批同时断奶时,可将每窝中个别极瘦弱的仔猪挑出并集中起来,挑选一头泌rǔ性能较好的断奶母猪,再让其哺rǔ一周,这样可以减少这部分仔猪断奶后的死亡。

断奶日龄

对母猪群生产性能的影响:

子宫复旧的需要在泌rǔ期,母猪不会发情,这是因为:仔猪的哺rǔ会抑制母猪的排卵与垂体激素分泌;哺rǔ行为会刺激催rǔ素的分泌。断奶或哺rǔ行为减少之后,母猪血液中催rǔ素的水平降低,同时促黄体素(LH)和雌二醇的水平升高,从而刺激母猪发情。

为了使产后母猪能够恢复理想的繁殖效果,母猪的子宫必须经过复旧。在泌rǔ期前两三周内,母猪子宫的长度迅速缩短,重量迅速减少,并且这个变化过程断奶之后仍会持续。在这个过程中子宫能够得到修复,以便为下一次妊娠做准备。泌rǔ天数如果少于19天,就会对子宫复旧率、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以及后面的胚胎存活率产生影响。

如果产后24小时之内断奶,还会造成卵泡囊肿,因为此时促黄体素(LH)和促卵泡素(FSH)这两种激素均未受到抑制。至少需要2至3天的泌rǔ过程才能抑制LH和FSH的水平。患卵泡囊肿的母猪会出现返情推迟且难以预料,长期发情,间情期延长,以及发情不规律等。

对母猪断奶至发情天数间隔的影响:

仔猪断奶日龄越大,断奶至发情天数越短。泌rǔ期如果短于10天,那么断奶至发情间隔大大延长。泌rǔ期在3到4周之间的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最短。泌rǔ期20天以上的母猪断奶后7天之内发情的比例高于泌rǔ期14天~15天的母猪。与经产母猪相比,初产母猪在泌rǔ期短于21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断奶至发情间隔延长的现象。因此,泌rǔ期短的母猪其发情持续也会缩短。对于经产母猪,若能保证泌rǔ期日采食量在5.7公斤以上。那么即使在10日龄~19日龄之间断奶,其断奶至发情间隔也可以控制在令人接受的范围之内。泌rǔ期当中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猪的采食量,以便维持母猪的体况。

对母猪受孕率、分娩率及下一胎窝产仔数的影响:

下一情期排卵率与泌rǔ期天数一般没有关系。然而,受胎率却通常会随泌rǔ期缩短而降低。随泌rǔ期缩短,胚胎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低于21日龄断奶的母猪胚胎存活率会下降,是因为子宫内膜恢复不完全。

分娩率同样会随断奶日龄降低而下降。与23至25日龄断奶的母猪相比,11至19日龄断奶的母猪分娩率显著降低。

低于18日龄:

断奶的母猪下一胎窝产仔数通常会降低,影响母猪下一胎窝产仔数的因素有、子宫复旧的时间、排卵率、卵子受精率、胚胎存活率。

小结总之,为了实现最大的生产量,断奶日龄不应对母猪繁殖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对于多数猪群,断奶日龄在3周~4周之间为最佳,如果断奶日龄低于17天就会显著影响繁殖性能。如果母猪还要用来繁殖下一胎,那么至少需要3天的泌rǔ期才能抑制促黄体素的分泌,避免卵泡囊肿或长期不发情的情况出现。如在泌rǔ期使母猪采食超过5.4kg/天,达到最大的采食量,这样可以将早期断奶的影响降到最低。然而,对于不同的猪群来说,断奶日龄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猪种、营养条件、设施以及操作规范都一样的猪场,采用早期断奶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因此,猪场在决定改变断奶日龄之前,应根据自己猪群中断奶日龄对繁殖性能和生产量的影响。

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与鱼病发生


随着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鱼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经常造成大量死亡,尤其是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更严重,鱼类疾病已经成为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的一大瓶颈。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发现一些生产者将非病源性鱼病当作病源性鱼病加以预防和治疗,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有效治疗鱼病,而且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对这一误区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使广大渔民朋友更有效的防治鱼病。

一、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

一般认为,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的定性反应均可称为应激反应。伤害性刺激可导致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并附有众多组织和器官功能变化。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过程中,有许多与应激反应有关的鱼病:鱼种出池进箱前不进行规范的拉网锻炼,可能造成鱼种的大量死亡;操作时的水温在10℃以下,鱼种在进箱时不会大量死亡,而在来年3月份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即开始陆续死亡,这时的病症表现为口腔至下颚部位皮肤发红,鳍基充血,有时鳃丝出现不规则变色,但检查不出足以到至死亡的病原体。

9月份是斑点叉尾鮰发病的高峰期,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腐皮病及寄生虫病等,都可能在这时发病。如果深究这一时期发病的原因,也与应激反应有关。斑点叉尾鮰鱼种从11月份或第二年3月份进箱到8月份,经历了一个大生长期,这一阶段大量摄食、生长,而没有任何活动的余地,也未受过干扰,体表聚积了大量未排出的粘液细胞,降低了皮肤的保护能力;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没有适应变化的能力。9月份水温开始剧烈下降产生应激反应,进一步使鱼体呈现免疫抑制,从而为鱼病的传播和暴发创造了条件。

二、应激反应的预防

网箱中饲养斑点叉尾鮰鱼病的发生大都与应激反应有关,因而对这些鱼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应该用较长期的,间断的弱应激刺激促使机体免疫力增强,防止有害应激反应发生,同时增强鱼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病源性鱼病的感染率。在实际生产中,经常拉网锻炼,使鱼体质增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鱼池拉网锻炼的方法

第1天将池内鱼种拉网,进网后不上箱,只在网中密集几分钟后即放回原池;第2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并入箱,不作任何操作,在6小时-8小时后放回原池;第3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入箱,在3小时-4小时后即可进行筛选、分类、运输等操作。这种操作方法适用于水温12℃以上,水温在10℃以下,最好不要进行拉网锻炼。

2、网箱拉网锻炼的方法

操作前一天下午停食,操作当天的上午用一根竹杆把箱中的鱼集中到网箱的一边,5小时-6小时后将集中鱼的水面再缩小,直到鱼开始乱蹿为止,这样延续2个小时后将鱼放开。这种操作适用于以下情况:头年秋季进箱,来年4月份要筛选、分箱的鱼种;8月份中、下旬鱼病暴发以前进行1次或2次拉网锻炼。

三、鱼病发生后的治疗措施

在池塘养殖中,鱼病的防治采用外泼内服双重办法。在鱼池中,可以有效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所以效果较好。但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许多情况下,外用药泼洒不但不能治病,如果用的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会进一步造成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网箱中无法控制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为了更有效的防治鱼病的发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

由于网箱中的水体是与外界互通的,按一定浓度配好的药物洒进去后很快就会流失,无法控制药物的作用时间;另外,当把药物溶解在容器中再向水体泼洒时,在充分与水体溶解前,它的浓度可以是你所需要溶解后的浓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当鱼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鱼类会马上逃离高浓度区,但在网箱中鱼类无处可逃。为了有效的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可采用不透水的彩条布把网箱兜住,这种办法只适用在春季水温较低,鱼体较小的情况下。

2、坚持内服为主,外泼为辅的原则

由于网箱养鱼投喂配合饲料,在制粒之前,将药物直接加入拌合,做成药饵,按时投喂,可以达到科学用药的目的。再辅以消毒剂,在网箱中泼洒,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常用的内服药物有土霉素、三黄粉等;外用药物有二氧化氯、福尔马林和聚维酮碘等。

四、小结

鱼类及其生活的环境组成一个生态体系,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鱼病的发生既有环境理化条件的改变和外界生物体侵袭所致,也由于鱼类自身免疫功能的强弱所决定。对于鱼病的防治不能仅仅依靠杀灭病原体的方法达到防病的目的,而应当把提高鱼类自身免疫力作为防治鱼病的第一要务。这样既减少了由于鱼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防止水产品和环境的污染,符合当前倡导的绿色环保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33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