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规模养殖疫病防控的一些误区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蛋鸡养殖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蛋鸡规模养殖发展速度加快,同时由于疫病的复杂化、非典型化、隐性化和常态化,健康养殖成本增加,规模养殖风险逐渐加大。目前疫病问题已成为阻碍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发展最大的障碍,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已成为蛋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课题。蛋鸡规模养殖疫病防控误区的存在对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直接性影响。因此正确认识防控误区,并及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和应对措施。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规模养殖疫病防控的一些误区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1、蛋鸡规模养殖疫病防控误区

蛋鸡规模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蛋鸡规模养殖观念陈旧,科学规划及疫病防控意识较为薄弱。多数蛋鸡规模养殖管理者仅重视生产效率,而忽视疫病防控。其次,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多数养殖场管理是依靠经验及习惯进行,缺乏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相关常识。最后,管理者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2、加强蛋鸡规模养殖疫病防控措施

2.1对场区进行合理规划,严格做好隔离工作

在场区,必须严格将生产、生活两个区域进行划分。严格将在生活区进出较为频繁的车辆、人员等进行分离,未经过严格消毒的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严格将生产区的污道、净道进行分离,在场外设置专用粪场,饲养员不得进出于污区。尽量将育雏育成舍与蛋鸡舍要分离。应设置独立的鸡蛋库,在场区人口设置熏蒸室、消毒池。进入场区的鸡蛋周转笼须先经过苛性钠水浸泡,然后应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对其进行熏蒸。严格禁止淘汰鸡的周转笼及运输车辆进行鸡场,同时及时进行相关消毒工作。

2.2科学对鸡舍设计进行改造,完善笼具装备

鸡舍的设计应为密闭式或仅保留较小面积便于停电应急所需和光照所需,密封操作简便。应在鸡舍墙体中设置有保温板,便于对温度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同时鸡舍应该具有良好的防鼠、防鸟功能。以单栋鸡舍的具体密度作为主要依据设计鸡舍的进风口位置和面积、湿帘的厚度及面积、风机具体数量,保证鸡舍拥有良好的通风性及合理的温度和湿度。笼具的选择应首先考虑其实用性。笼具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性,不能片面追求饲养密度而盲目选择笼具。鸡舍湿帘的最佳厚度为15cm,不应小于lOcm。鸡舍夏季的风速必须大于1.5m/s。鸡舍侧面通风窗的数量、面积、风向等设计必须完全符合要求。在鸡舍中应均配备有相关消毒设备,便于及时进行消毒。应用播种式喂料机的鸡舍,在光照的设计上必须完全符合标准。

2.3高度重视雏鸡质量、饲料质量及营养状况

疫病控制的最主要环节之一就在与雏鸡的质量,在雏鸡的购买过程中,应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必须从品种纯正、种源干净且管理规范的种鸡场购买雏鸡。避免发生种源性垂直传播疫病。在饲料的选择上,不能为节省生产成本而盲目地选择廉价饲料。随着疫病防控压力的不断增大,疫苗免疫的免疫次数越来越多,鸡群均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因此其对营养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不但不能降低饲料质量,还需要在推荐应用水平标准的基础之上增加10%以上的营养水平。同时,应合理减少辅料、杂料的使用量,促进营养物质得到更好吸收,提高鸡体自身的免疫力,进而促进其生产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2.4落实生物安全综合防控措施

生物安全综合防控是对疫病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保证其实施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优化配置,明确个人工作职责分工。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引进并留住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高的饲养人员,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制度化管理,提供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促进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严格对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及时、全面地做好各项隔离、消毒等工作。

2.5正确选择疫苗,完善免疫程序

对鸡场具体情况及周围相关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积极征求专家意见,及时进行抗体检测和抗体衰减水平研究工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免疫程序。对疫苗进行选择时,应积极借鉴专家意见,对正确选择合格的疫苗,促进疫苗的防病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免疫方法。免疫方法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使用。

造成规模化蛋鸡养殖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还是经营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陈旧,缺乏科学规划意识
目前很多规模化养殖场是从小规模养殖起步的,虽然养殖规模扩大了,但观念并没有转变,许多规模养殖户在改扩建鸡场时,缺乏对建设布局的整体观念,随意性较强,生产区、生活区不分,净道污道不分,缺乏必备的功能区;认为鸡舍只要拥有湿帘、风机、喂料机、机械清粪机就是标准化,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鸡舍设计存在严重缺陷,鸡舍墙体较薄也没有保温层,鸡舍设计还是沿用了开放性鸡舍的模式,只是比传统模式多了湿帘和风机;湿帘的面积、厚度和风机的数量随意安装,并且风机只用于夏季炎热季节,结果造成鸡舍通风不良、夏季降温冬季保温效果差且不均匀;笼具的选择和单栋鸡舍饲养密度没有科学依据,导致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无法实施,疫病控制难度加大。
2、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管理意识
许多养殖场还是以经验、习惯进行养殖,缺乏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最基本的常识,所谓的“预防为主”的概念就是靠疫苗预防。不管以前的行为是否科学只要一次不出现问题就总结为经验,然后拿这样的经验再指导以后的生产。有的鸡场即便是场区规划时对生产区和生活区、净道和污道进行了区分,但实际运行中也形同虚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一些规模化鸡场工作人员紧缺,场区、鸡舍长时间不消毒,人员、车辆、鸡蛋周转箱未经消毒或草草消毒随意出入;鸡舍通风不良;病死鸡随意丢弃;鸡笼、运送淘汰鸡的车辆、人员未经消毒直接进入鸡舍;鸡群防疫雇佣防疫队,用完后的疫苗瓶等废弃物未加处理随意堆放;部分鸡场饮用水水质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弱毒疫苗饮水免疫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人员进出鸡舍不更衣换鞋;鸡粪处置不及时等都会导致疫病发生、传播。
3、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规模养殖效益的客观统计和比较分析
目前蛋鸡存栏5万-15万只的规模化养殖场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大都缺乏最基本的生产记录,有的只记录购买原料的总量和鲜蛋出售数量,因此只能大概算出每天的毛利和平均日蛋料比,根本计算不出单栋鸡群的实际效益,更不用说单只鸡72周的实际盈利情况,缺乏对规模养殖效益的客观统计和比较分析数据,因此,在购入鸡苗、饲料原料和配比、疫苗、药品多看重价格,导致种源性和疫苗源性疫病不断,鸡群营养不足导致抵抗力下降,健康养殖成本增加,养殖风险加大。
面对养殖“大环境”的客观现实,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正在集全体科研专家的力量为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同时将研发技术在各地区试验站进行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引导、教育规模化养殖场改变陋习,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养殖。笔者认为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现阶段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场区规划要合理,切实做到各功能区严格隔离
①生产区和生活区一定要严格分开,对进出生活区的人员车辆要严格分开;非生产人员未经严格消毒严禁进入生产区;②生产区净道污道严格分开,饲养员严禁进入污区;场外应有专用粪场;③育雏育成舍和蛋鸡舍要尽量隔离;④鸡蛋库要尽量独立;要在场区进门处建消毒池和熏蒸室,先对入场的鸡蛋周转笼用3%-5%的火碱水浸泡,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熏蒸;⑤运输淘汰鸡的车辆和淘汰鸡的周转笼严禁进入鸡场,并要及时消毒。
3.2鸡舍设计改造要科学合理,笼具装备要符合标准要求
①鸡舍最好建成密闭式或留面积较小、易于密封、只用于满足光照和停电应急需要的窗户;鸡舍墙体中间要加保温板,利于保温、降温;利于防鸟、防鼠;②要根据单栋鸡舍饲养密度合理设计进风口位置、面积和湿帘的面积、湿帘的厚度,以及风机的数量,保证鸡舍通风换气不留死角,鸡舍温度均匀、适宜;③选择笼具一定要实用,对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叠层笼具和小阶梯笼具选择要慎重,要充分考虑鸡群的通风因素,不要为了降低单只鸡成本而盲目追求单栋鸡舍的饲养密度,“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湿帘厚度要符合标准,最低不能低于10cm,最好是15cm;风扇的通风量一定要达到设计要求,夏季鸡舍风速不能低于1.5m/s;鸡舍侧面通风小窗面积、数量、风向设计合理;⑤每栋鸡舍都要配备机械喷雾消毒设备,以达到带鸡消毒、降低舍内粉尘的效果;⑥对于使用播种式喂料机的鸡舍光照设计要合理。
3.3把雏鸡的质量放在首位
雏鸡的质量是疫病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规模化鸡场购买雏鸡时首先要关注雏鸡的质量,一定要从管理规范、品种纯正、种源干净的种鸡场引种,其次再考虑价格因素,防止种源性垂直传播疫病的发生。
3.3.1注重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水平
正常情况下,饲料成本约占整个鸡场成本的80%左右,规模化养殖往往会在降低饲料成本上花费较多精力,个别饲料厂家出于自身利益也在通过所谓的“技术讲座”对养殖户进行引导,力图以最廉价的饲料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想法很好,也是我国今后蛋鸡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并不适合我们目前蛋鸡养殖“大环境”的现状和疫病防控的现实,况且我们现在所采用的饲料营养最高标准几乎全部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荐的,是建立在自身较高生物安全水平基础上。而我们当前疫病防控压力大,疫苗免疫尤其是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次数频繁,使鸡群长时间处在应激状态,对营养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但不能人为地降低饲料水平,而应该在推荐标准的基础上相应增加至少10%营养水平,同时减少杂料、辅料的使用量,以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增加鸡体的自身免疫力和生产性能。
3.3.2落实好鸡场生物安全综合防控管理措施
生物安全综合防控是控制疫病发生最重要的手段,说来容易,抓好落实很难。要在做好前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抓好落实。首先,人员数量要满足工作需要,分工明确;要提高饲养人员的待遇,招聘素质较高的饲养人员;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化管理,尤其是家族式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制度面前没有例外。按鸡场功能区的划分,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净化措施。
3.3.3优化免疫程序,正确选择疫苗
要根据场情,综合考虑鸡场周围环境因素,征求专家意见,及时检测抗体,研究抗体衰减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的免疫程序。在疫苗选择时,不要轻信个别生产厂家夸大宣传,可以借鉴专家的意见,使用合格的SPF疫苗,使疫苗真正起到防病作用,不致于因为疫苗质量问题造成免疫失败,甚至因为疫苗污染而感染其他疾病。对于新城疫等病毒病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方法要因地制宜,不管是滴鼻点眼、气雾还是饮水免疫,一定要掌握好正确的免疫方法;疫苗的用量要根据疫苗的说明书,而不要听信他言,盲目加大剂量,尤其是饮水免疫,不要把疫苗当药物滥用。规模化鸡场水质一定要定期检测,检验饮用水中的细菌是否超标,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梅雨季节更应该增加检测次数,防止因水质问题造成鸡群发病或饮水免疫失败。

相关推荐

规模化牧场奶牛疫病的防控 规模化奶牛疫病防控九措施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奶制品成为千家万户重要的营养品和消费品,人们对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积极做好奶牛疫病的预防工作,规范养殖管理,使乳制品健康发展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模式,给疫病的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单纯的治疗对个体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生产需要,因此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疫病对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冲击,对保障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规模化牧场奶牛疫病的防控规模化奶牛疫病防控九措施。

1、奶牛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应满足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因此在制定奶牛传染病防治措施时,主要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方面来实施,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奶牛规模场传染病的发生。

1.1消灭传染源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禁止从疫区或受威胁区引进新牛。必须引进新牛时,要进行严格的传染病检疫,所有引进牛要严格按照饲养规定进行隔离饲养,经检疫合格,确认健康后才能混群饲养,以避免传染源的传人。做好疫病监测工作,对发现的病牛及疑似病牛要及时进行隔离和观察,隔离场地要选在远离健康牛养殖区域的地方,对病牛、死牛要坚决进行扑杀、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以彻底消灭传染源,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1.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及时清理舍内外的粪便、杂草以及其他废弃污染物,保证奶牛饲养环境清洁。坚持卫生消毒制度,对进入厂区的车辆和人员要严格进行消毒,防止外部传染源进入,定期对舍内地面、围墙、护栏、运动场、各种器具进行消毒,对已处于传染病流行的封锁地区及养殖场要进行强化消毒,增加消毒频率和数量,隔离期结束后,才可再将养牛用地和养牛用具重新恢复使用,降低环境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选择合适方法和消毒剂杀灭蚊、蝇、鼠、昆虫等生物媒介,彻底切断奶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3提高自身抵抗力

加强奶牛日常饲养管理,牛舍内做到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防止奶牛因温度突变导致应激发生。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配比营养丰富的安全饲料,坚决不给奶牛饲喂变质、腐败的低劣饲料,除了供应健康营养的饲料,还要供应健康的饮水,保证水质的安全。在天气良好时,可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量,已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免疫计划,按时进行免疫,接种过程要严格遵守免疫规程,通过对主要疾病进行免疫接种,达到增强奶牛免疫力的目的,降低传染病对奶牛的危害程度。

2、普通病的防控

奶牛的临床常见疾病除了传染类疾病外,还常发生一些非传染类的疾病,主要包括繁殖障碍性疾病、肢蹄病、乳房炎、真胃疾病、代谢疾病等,这些疾病虽不具有传染性,但发病率也较高,除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影响外,还会导致奶牛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提高了奶牛发生传染病的几率,特别是一些营养代谢疾病,随着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越来越高,流行和发生呈现群体化,对奶牛业所造成的危害日趋明显。因此对奶牛普通病的防治也尤为重要。奶牛饲养管理体现在营养供给、饲养环境、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营养供给方面,要按照奶牛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给奶牛提供营养充足、搭配合理、品质优良的饲料,按照奶牛生理习惯,采取合理的饲喂方式、方法,并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以满足奶牛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饲养场环境方面,要确保饲养环境良好,做到冬暖夏凉,保持环境干燥,通风良好,减少奶牛应激反应的发生。奶牛的活动场地应平整,坑洞和低洼的地方要及时填实,减少肢蹄病的发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环境内的粪便、积水、废弃物等,定期对牛舍、场地、器具等进行消毒。在管理方面,要加强疫病监控,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将疾病危害降到最低,日常管理还要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量,有条件时应经常刷拭牛体,这样不但可保持牛体清洁,还能增强奶牛的免疫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使奶牛保持正常生理状态,确保奶牛生长发育健康,生产性能优良。

3、病牛的护理

在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对于身体状态不佳、体质较弱以及康复期的奶牛,在饲养管理方面要给予细致精心的照顾,根据机体状况要改变日粮结构,给予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的饲料,增加饲喂青绿汁饲料和优质干草,并加入适当钙、磷等元素,饲喂过程饲料要少喂勤添,可适当增加饲喂的次数。对于处在发病阶段的奶牛,要做到尽早诊断,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要加强患病奶牛的护理,给病牛提供舒适、清洁、安静的饲养环境,对病牛所处环境应增加消毒频率,加大防蝇防蚊的力度,防止病牛感染其他疾病,对患有肢蹄疾病的奶牛,最好在场地相对较软的泥土地上饲养,要增铺垫草,以防奶牛滑倒。对卧地不起的奶牛要定时协助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做好病牛的护理工作,对促进病牛机体康复,恢复生产性能,降低淘汰率,促进全群整体健康水良好等起到重要作用。

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九措施

一、领导重视。克东县高度重视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工作,把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工作摆到畜牧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每到防疫季节,及时召开重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提前组织畜牧部门和各乡镇深入牧场开展集中和强制免疫,健全和完善牧场各项防疫制度,提前制定牧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不断加大防疫物资储备、免疫接种、疫情监测,有力提升牧场动物疫情监测、测报、应急处理能力;在春防、夏补针及秋防集中免疫期间,加大督导和检查,保证了牧场疫病防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责任明确。全面落实牧场奶牛防疫监管责任制,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与各乡镇、村及规模牧场逐级逐层签订了《动物防疫责任状》,全面落实了“政府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及“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责任,明确了规模化奶牛场防疫管理机制,提高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确定了规模化奶牛场所在行政村的村长、防疫员为牧场主要负责人,牧场法定代表人和负责人是该牧场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三、坚持标准。克东县在牧场建设之初,就严格坚持牧场建设标准,对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为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疫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规模化奶牛场做到了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场内奶牛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凡是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场场址均选择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等有可能影响奶牛防疫因素的地方;规模化奶牛场周围均建有隔离墙及绿化带;场门口建立消毒池和消毒室,牧场内严格划分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严格做到了净道、污道分开,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完善。并利用国家项目的支持,万头牧场及家庭牧场均采用了沼气发电粪污处理措施,将牛粪和污水有效转化为有机固态肥、液态肥、沼气用于农业生产,做到了干湿分离,使规模化奶牛场的粪污环境得到优化。

四、强化监管。重点加强牧场免疫工作的监管,规模牧场业主依据奶牛养殖规模、防疫条件、人员配备等情况,科学制定了牧场的免疫程序,对自行免疫的牧场实行了备案制度,完善自免记录和档案等的管理。场内防疫人员按照奶牛免疫程序和免疫接种操作规程严格进行了防疫,特别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做好疫苗的运输、保管、收发和使用记录,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注射前加强了人员、用具、注射部位的消毒,疫苗做到了现配现用,做到时间准、剂量足、注射部位正确,保证了防疫质量。落实免疫标识制度,牧场免疫时认真填写了免疫档案和免疫证,并在左耳上打上耳标,确保了奶牛免疫档案、免疫证、免疫耳标三对照。牧场防疫人员定期向县动物防疫部门报送免疫报表,并接受县动物防疫机构的监督、指导。县畜牧主管部门在春、秋防季节派驻防疫人员对牧场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管,对不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多次抽检不合格、不配合开展监督抽检及不接受免疫监管的牧场,依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责任追究,以确保全县规模化奶牛场免疫工作真实有效。

五、严格消毒。牧场工作人员定期接受一年两次的健康检查,要求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不得从事牧场工作,只有健康合格的人,方可上岗。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非牧场人员进场,凡需进入牧场的人员,包括本场职工和外出重返工作岗位人员,要求一律先经更衣消毒室、药水消毒池消毒,穿戴工作衣、鞋、帽后方可入内。牧场外车辆不准进入牧场内,必须进入时,需经主管领导批准,车轮消毒池消毒,车身和车盘经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每天打扫舍内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观察畜禽健康状态,按时完成每日的资料记录。

六、科学用药。要求牧场兽医人员严格按照兽医标签规定用药,不得滥用药物,不得随意加大剂量。特别是在奶牛泌乳期,要严格遵守药物的休药期规定,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同,科学用药,必要时要及时停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乳产品。

七、加强管理。着重加强奶牛出入场的管理。凡是从县域外引进奶牛时,要求不但要调查、了解购入地疫情流行情况,而且还要从无疫区且取得《种畜禽生产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无重大动物疫病的健康群中购买。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并签发《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启运。运输工具要彻底清洗和消毒,运输过程中避免接触其他动物。不得在疫区停留、饮水、饲喂。运回场后,要经隔离饲养30天以上,经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确定健康无病,再经免预防接种、驱虫、全身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牧场生产区。出售或调出奶牛时,要按规定向县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提前报检,经检疫检验健康发给《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场。装奶牛由本场职工进行,外来人员不准入场挑选。装载车辆不准进入场内,而且要严格消毒。

八、加大执法。对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或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规模化奶牛场,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予以处罚。对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强制免疫或强制免疫不到位的,造成疫情发生或扩散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九、加强净化。加大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的监管。牧场明确了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责任,落实好监管人员,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实施牧场无害化处理“一对一”监管。发现病死奶牛时,要求立即报告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要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了布病、结核病的监测净化,每年春秋两季,牧场要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请对本场奶牛进行布鲁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监测。对于检出的阳性牛只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进行扑杀销毁和无害化处理。严肃查处经营、加工、运输病死奶牛违法处理行为。建立举报制度、黑名单制度及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畜牧、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发挥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种病死奶牛经营、加工等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和规范肉食品市场秩序,形成各部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对查获的大案、要案,及时移交公安部门进行严惩。

本人对解决大闸蟹塘青苔的一些看法



邓晨
螃蟹池塘中大量滋生青苔一直是螃蟹养殖中的老大难问题,有时关乎一年的养殖成败。青苔会大量吸收水体中的肥料使水质清瘦,且死后会污染水质。有些青苔会缠绕在水草上面,水草便会慢慢萎缩,所以青苔不得不防。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杀青苔的药物,不过有些药品安全性太低,容易伤草伤蟹。还有些药物在使用后一两天会看到效果,但几天后青苔又会死灰复燃。面对青苔广大养殖户应该采取预防的态度,不能有等青苔暴发后再采用药物去处理的心理。
据笔者观察,在螃蟹池塘使用过磷肥或者水体含磷过高时易暴发青苔。所以已经有少量青苔的池塘切忌使用过磷酸钙或者其它磷肥肥水,在以后的肥水过程中也避免单施磷肥的情况发生。
防止青苔的暴发要把平时的工作做细,在7月份之前,要少量多次的使用生物肥肥水,维持水体透明度在30~40cm,这种环境下不适宜青苔的生长,能够有效控制青苔。做到这一点虽不容易,但各个养殖区域不乏有成功的案例。
1水草脏螃蟹养殖中期,水草由于活力不够会附着一些污泥或者一些纤毛类。草脏若是由污泥引起则使用氨基酸+芽孢杆菌来处理。若是一些纤毛类,附着在草上,则建议先使用一些含有硫酸锌的药物,之后再解毒肥水。如果水草活力不够,几天之后还要按以上办法重复处理。最根本的还是通过使用氨基酸等肥料增强水草活力。
2水混随着养殖密度越来越高,螃蟹在晚上的活动量加大,水体水草的净化能力有时已经不足,在5月份昼夜温差偏大的时候,水体混浊经常出现。水体如果长期混浊则会影响水草的生长,所以水混是一个养殖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与养殖户交流得出一些建议处理方法:第一天过磷酸钙5kg/亩,第2天上午使用生物肥肥水(足量),并酌情增加投饵量。
3螃蟹夹草螃蟹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或其它应激情况发生之后会大量夹草,尤其是苦草。在一些种植苦草的养殖区域,少量夹草养殖户还可以接受。但苦草大量被夹断后会污染水质,破坏养殖环境。大家都知道“蟹大小看水草”这句话。没有水草的池塘,水质不能达到优良状态,螃蟹翻倍率会明显降低。所以每当这个时候,养殖户都会想尽各种办法阻止螃蟹夹草。
防止螃蟹夹草的常用方法:在苦草生长区域投放仔螺丝,然后使用解毒抗应激产品减少螃蟹应激反应,同时投喂一些优质饲料。
4蓝藻蓝藻问题在学术上一直有争论,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螃蟹养殖中也分两种情况。在高淳养殖模式中(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都有种植),只要池塘中水草丰盛占到总面积的40%以上,蓝藻一般很难暴发;但其他养殖模式中(伊乐藻占大多数或者只种植伊乐藻)就算水草覆盖率很高,蓝藻也还是会暴发。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广大技术人员。个人建议在以后的养殖过程中尽量多引种一些水草种类或许对抑制蓝藻暴发会有意想不到效果。
蓝藻的处理成功率不是很高,但是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在蓝藻发生早期使用“过磷酸钙(3kg/亩)+芽孢杆菌”;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就是足量使用光合细菌,连用两次但要注意防缺氧。

猪场疫病的防控措施


在猪场规模化养殖养殖过程中,如果猪场建设不合理、猪场的疫病防治措施不到位、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在养殖过程中就会导致各种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旦猪群发病,就很难保证能够有效的控制疫情,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为了使养猪产业稳定的发展而又能较好的预防控制猪疫病的发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养猪疫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猪疫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一、新建猪场厂址的选择

首先,地形的选择。在选择猪场的地形过程中,地形要开阔,保证有充足的面积,并能够预留出发展的余地,在选择方面不适合选择那些地形狭长和存在多边角的地方选择建设猪场;其次,地势的选择。应该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向阳、通风有一定坡度的地方进行施工建设,坡度应该合适,最大不应该超过20度。地势较低的区域在雨雪季节很容易导致积水和潮湿,通风不良,冬季寒冷,这些地区一般不适合将其作为养殖场;最后,交通条件。猪场的选择要求交通方便,但与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保持一定距离应该保证其在一公里的距离。

二、猪场的安全控制措施

1.规模和布局

猪场建设的规模应该适中,布局合理,给猪的生长创造一个优良的条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内源性的疫病发生和传播。因此,养殖场规模的大小在建设之前就应该确定下来,同时养殖规模还需要结合建场的条件,经济实力以及市场销售等做充足的考虑。切不可盲目的扩大养殖规模。对于超过5000头的养殖规模应该在布局方面严格按照生活区和管理去以及生产区和隔离区进行设计,而养殖规模在5000头以下的养殖场或者养殖专业户在保证了栏舍正常的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猪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2.人员和物品的控制

每一个养猪场不管规模的大小,其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养殖户和养殖人员都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不管在何时何地,任何的外来人员以及物品从场外进入场内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猪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安全影响,因此,猪场必须制定严格的人员控制和物品流动消毒制度。外来的人员在进入养殖场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之后才能进入到生产区。而对于大中型的养殖场,职工要想进入养殖区域,必须在生活区停留一整天的时间之后才能进入到生产区,禁止员工进入附近其他的猪场开展工作,更不允许员工到其他猪场治疗猪的疾病和进行猪的免疫注射。对于运送到猪场的各种物品、司机以及运输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之后,才能进入到养殖区域。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限制外来人员在养殖场的活动范围。防止病原的车辆、司机以及物资带入到养殖场。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在围墙外部设立专门的停车场和消毒区域。

3.生物控制

生物控制实际上就是一种隔离措施,防止场内包括动物饲养人员在内的动物随意流动,在动物流动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详细的登记记录,因为一个连续饲养的猪圈内部的微生物群落生物会逐渐的沉积,一种病原微生物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染给猪,而在传播过程中最容易的传播途径就是异源猪和人的流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不管养殖规模的大小,除了做好异源猪的隔离和人员流动的管理之外,在养殖场周围必须保证不得有狗、猫等生物进入养殖场,及时的对猪的新鲜粪便进行处理和消毒,设法消灭猪场内的苍蝇和老鼠,要尽最大力量阻止鸟类的进入,特别是要防止候鸟进入养殖场。

三、严格免疫接种制度

免疫接种主要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激发动物身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抵抗能力,使动物对一种或者多种疾病从易感染转化为不易感染的动物的一种综合防治措施。猪场养猪可以根据养殖的实际情况与养殖场周边猪传染疾病发生的情况综合考虑制定免疫计划,同时,疫苗在使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运输、保存以及使用疫苗时都要按照疫苗规定的温度、剂量以及稀释的要求和使用的方法严格操作才能切实保证免疫的效果。

四、合理的供给饲料

1.注意饲料的品质

饲料原料如果含水量过高、主要成分掺假、掺杂、霉变以及添加剂过多等都会导致饲料原料的质量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猪的生长和发育,甚至还会导致猪群中发生严重的病害,严重是危害整个猪群的健康生长。

2.注意饲料成分的配比情况

饲料的主要成分是能量和蛋白质,但是对不同生产类型的猪,能力和蛋白质的比重不是固定不变,其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化。目前很多养殖户都是自己的购买原料,自行配制饲料,这就导致了在饲料配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一个是把可消化的蛋白进行累加,不断向饲料中添加氨基酸,配比不科学。另一种是把粗蛋白作为可消化的蛋白随意使用。

3.注意温度的影响

饲料配比以应该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猪对不同营养成分需求发生相应的改变。在饲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饲养者根据温度的高低给予猪高能量饲料和低能量饲料,其实这种饲养方式是不正确的,这样会造成猪严重的营养过剩。同时,在给猪仔投喂高蛋白的饲料时一定要注意温度的影响,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20度,依然向猪仔投喂高蛋白,猪仔不但不会吸收,而且还会造成猪仔生长缓慢,引发各种疾病。

规模化养鸭常见的几种疾病以及其对应的防治方法


鸭病是在养殖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疾病,鸭病的传染性比较强,一旦暴发,就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从而不利于鸭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鸭场规模化的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规模化养鸭常见的几种疾病以及其对应的防治方法。

1、鸭瘟

由鸭瘟病毒引起,又叫鸭病毒性肠炎,主要感染1月龄以上鸭,小鸭很少发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排绿色稀便,流泪病鸭食欲下降,饮欲增加,头颈缩起,不愿走动,头颈部肿胀明显,故又称“大头瘟”。可视黏膜出血、结膜炎、气管炎、重度出血性肠炎,在食道黏膜和泄殖腔黏膜上有痂样坏死斑(伪膜或溃疡),在肝、脾等实质器官有小的出血性坏死灶,心外膜和内膜常有点状或刷状出血。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可用鸭瘟弱毒苗20日龄首免0.5羽份/只,皮下注射,35日龄二免1羽份/只,肌肉注射。种鸭产蛋前15~20天肌肉注射2羽份/只。发病鸭选用精致卵黄抗体紧急预防或治疗;用聚肌胞、阿莫西林、利巴韦林、头孢(先锋类)治疗,并饮电解多维水,以防继发细菌性感染。

2、鸭病毒性肝炎

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该病由雏鸭肝炎病毒引起,1~5周龄幼鸭易感,特别是1~3周龄雏鸭感染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病鸭表现为食欲废绝、闭目蹲伏,排绿色稀便,歪头、扭颈,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状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故又称“背脖病”。死后常保持角弓反张症状。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种鸭在开产前15~20天用雏鸭肝炎弱毒苗2羽份/只肌肉注射,产蛋中期按4羽份/只加强免疫1次,这样可使雏鸭在孵出后l~2周龄内获得较好的免疫力。1日龄雏鸭用雏鸭肝炎弱毒苗皮下注射1羽份/只。种母鸭免疫过该病的雏鸭可推迟到7日龄再免疫,也可于1日龄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是精致卵黄预防该病。雏鸭发生该病应及早诊断治疗,可注射精致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1~2mL/只,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3、禽曲霉菌病

禽曲霉菌病是曲霉菌引起的多种禽类的真菌性疾病,主要侵害呼吸器官。各种禽类均易感,但以幼禽多发,常见急性、群发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年禽多为散发。患病雏鸭多呈急性经过,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伸颈张口,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有眼炎,有时有浆液性分泌物,严重时瞬膜下有黄色干酪样物质,使眼睑凸出、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最后窒息而死。个别死前有神经症状。多在发病后1~3d内死亡,有的延长至5~7d。死鸭僵硬。血液呈乌黑色,不易凝固。气囊浑浊,气囊上散在许多黄色、粟米大小的结节。有的肺、心包、肠系膜上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稍小的结节被暗红色浸润带所包围,呈灰黄色或黄色,或融合形成大片水煮样的肉芽组织。发病鸭在饲料中拌入制霉菌素,按80只雏鸭一次用50万U,每天2次,连用3天;为防止继发感染,同时用恩诺沙星按0.01%拌料,饲喂天4d。另外,用1:3000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天。用鱼腥草、水灯芯、金银花、薄荷叶、批杷叶、桑皮、甘草各90g,并配明矾30g,煎水拌在饲料内,给100只鸭连续服用,治愈为止。

4、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鸭全身或局部感染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成年鸭大肠杆菌性腹膜炎多发生于产蛋高峰期之后,病程发展比较缓慢,表现为精神沉郁、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或行走时腹部有明显的下垂感。卵黄囊感染可见腹部臌胀,卵黄吸收不良以及肝脏肿大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可见心包黏连、心包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纤维素膜,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干酪样渗出物。呼吸道型大肠杆菌病可见肺脏出血和淤血。大肠杆菌性腹膜炎可见腹膜增厚、混浊、腹腔有蛋黄样凝块和干酪样渗出物;肝脏肿大,有时可见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生殖道型大肠杆菌病可见卵泡膜充血、出血,卵泡破裂、畸形等;输卵管黏膜出血,并有胶胨样或干酪样渗出物。发病鸭治疗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3mg/kg体重,卡那霉素10~15mg/kg体重,3次/d,连用3~Sd。氟哌酸按0.01%拌料混饲,连用3~5d;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剂,按20mg/kg体重灌服,连用7d;土霉素粉按60~250mg/L拌水混饮,连用5~7d。

池塘养殖鲫鱼的一些技巧


说到鲫鱼我想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应该大家都吃鲫鱼,鲫鱼的营养价值有很高,尤其是一些小朋友吃鲫鱼对补脑是非常有作用的。有市场就会有人养殖,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池塘养殖鲫鱼的一些技巧。

池塘养殖鲫鱼的一些技巧
1、放养密度:池塘培育鲫鱼鱼种,亩放鲫鱼夏花8000-12000尾,可养成规格为50-60克的鱼种。在池塘进行鲫鱼成鱼养殖,亩放鲫鱼种1500-1800尾,平均规格50-60克/尾,可养成规格为350-400克的成鱼。
2、品种搭配:鲢鳙数量应占所养鲫鱼数量的10%左右,鲢鳙投放过早会影响鲫鱼驯化,最佳投放时间应该在主养鲫鱼上浮抢食习惯形成之后。鲤鱼、草鱼上浮抢食时间短,抢食凶猛,不仅会影响鲫鱼驯化,而且还会影响鲫鱼的全年摄食,所以在鲫鱼主养池中禁止搭配鲤鱼、草鱼。
3、驯化:在饲料里添加适量诱食剂(如诱食肽),可缩短驯化时间,增加鲫鱼摄食面积和数量。搭配口径、抢食速度与鲫鱼相当的鲂鱼,可以提高驯化成功率,缩短驯化时间。鲫鱼放养密度大、群体数量大时易于驯化。/4、饲料使用:体重50-100克时采用鲫鱼鱼种料,体重100-200克时采用鲫鱼小鱼料,体重200克以上时采用鲫鱼成鱼料,这样既可以保持鲫鱼有正常体型,又可以降低饲料系数,保证成鱼商品规格。
鲫鱼的生活习性
鲫鱼为广适性鱼类,无论在深水、浅水、清水、浊水、流水、静水、大水体和小水体中均可生活,喜栖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与湖泊沿岸水域,生命力较强,甚至在低氧、碱性较大的不良水体中也能生长繁殖,属杂食性鱼类。
鲫鱼采食时间依季节不同而不同,春季为采食旺季,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夏季采食时间为早,晚和夜间,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则在中午前后采食,喜欢群集而行,有时顺水,有时逆水,到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湾,沟汊,芦苇丛中寻食,产卵,遇到水流缓慢或静止不动,具有丰富饵料的场所,就暂栖息下来。

鲫鱼的营养价值
鲫鱼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尤其是活鲫鱼汆汤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比拟的作用。鲫鱼汆冬瓜,鲫鱼熬萝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祛病益寿。
1、增强抗病能力:鲫鱼所含的蛋白质优、齐全、易消化吸收、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是肝类、肾类、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的极佳食材。经常食用,可补充营养,增强抗病能力。还对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均有疗效。
2、通乳催奶:鲫鱼有通乳汁作用。民间常给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既可以补虚,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特别是产后、手术后、病后体虚的人,经常吃鲫鱼有益身体恢复。
3、美容抗皱:鲫鱼含脂肪少,所以吃起来鲜嫩又不肥腻,非常适合既想美容又怕肥腻的女性食用。鲫鱼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对肌肤的弹力纤维构成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4、明目益智:鲫鱼子能补肝养目,鲫鱼胆有健脑益智的作用。
养殖鲫鱼的池塘条件
1、池塘环境:池塘面积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1.5-2.5米,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进排水方便,无污染;池塘底质平坦、较硬,一般以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为宜,池埂坚实不漏水。
2、清塘肥水:清除池底杂物和淤泥,方法有干塘法和带水法2种。
①干塘法:每亩用60-75公斤生石灰,池中保留8-10厘米积水,并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调匀。
②带水法:每亩水深5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100-125公斤,把石灰浆全塘均匀泼洒,消毒后一般7-10天可放鱼种。5-6天后向池塘中注水,水深1.5-2.0米。同时施入腐热的鸡,鸭等动物粪便棍合肥100-150公斤,培水至嫩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

养鲫鱼的技巧如下:
(一)放养密度
池塘培育鲫鱼鱼种,亩放鲫鱼夏花8000―12000尾,养成规格50―60克。?2?在池塘进行鲫成鱼养殖,亩放鲫鱼种1500―1800尾,平均规格50―60克/尾,养成规格350―400克。当然可以根据池塘面积大小、管理状况和鱼种仙格大小进行增减。
(二)品种搭配
鲢鳙比例应占所养鲫鱼的10%左右,鲢鳙鱼放养时间会影响鲫鱼驯化时间,投入过早,尤其是鳙鱼会影响鲫鱼驯化。
禁止搭配鲤、草鱼等胆大、上浮抢食时间短、抢食凶猛的鱼类,它除了影响鲫鱼驯化,还会影响鲫鱼的全年摄食。
(三)驯化
在饲料里添加适量诱食剂,可缩短驯化时间,增加鲫鱼摄食面积和数量。
搭配口径、抢食速度与鲫鱼相当的鲂鱼,可以提高驯化成功率,缩短驯化时间。
密度大,群体数量大易于驯化,反之驯化时间长且上浮抢食的百分比低。在密度确定时可以降低水位,相对增加密度,即利于驯化,又脂提高水温,促进生长。
鲢鳙鱼投放最佳时间在主养鲫鱼上浮抢食习惯形成之后。
(四)生长速度
品种差异。目前主养鲫鱼主要以异银鲫、澎泽鲫、工程鲫(湘云鲫)为主。实践表明:工程鲫生长最快,其次为异银鲫,最后为澎泽鲫,但澎泽鲫外观优于其它品种,出口仍以澎泽鲫为主。
全年生长速度。在不同月份鲫鱼生长速度不同。理论上应在7―8月份为最佳生长期,但实际上并不如此。鲫鱼最佳生长温度为25―29℃,7―8月份往往有一个高温期水温超过30℃,正值水体负荷较大,因此生长上不如9―10月上旬。

冬季禽场的疫病防控


冬季家禽疫病防控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做好综合卫生防控工作,严把卫生消毒关

按期对禽舍的进行卫生消毒,每栋禽舍门口都要有脚踏消毒盆,进入禽舍要换上工作服和靴子。禽舍喷雾消毒应在中午进行,家禽有呼吸道疾病时,不要进行带禽消毒,经常擦洗喂料与饮水设备等。消毒剂要多备几种,如氯制剂、碘制剂和醛制剂等,几种消毒剂轮换使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产生抵抗力。要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及时清除畜禽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非饲养人员和家禽运输车辆进入圈舍;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传染病原的扩散和蔓延。

及时做好冬季免疫工作

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主要依靠疫苗免疫来进行预防。养殖户要认真做好这些疫病的免疫工作,按程序做好冬季强化免疫。免疫工作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有的养殖户以为家禽育雏阶段该做的疫苗都做了,冬季就不必要做疫苗了。这种意识问题很严重,因为疫苗有一定的保护期,家禽后期免疫工作如果跟不上,家禽体内抗体下降、甚至消失,这样面对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时,就毫无抵抗力,照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饲养土鸡的养殖户当中尤其突出,因为土鸡的饲养周期长,所面临的疾病危险更大。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毒株和优质的疫苗,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免疫。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在免疫后还应进行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水平进行补防,确保免疫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

管理方面冬季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禽舍通风与保温的平衡问题,应该有效保持禽舍内温度和适当通风,严防贼风侵入。禽舍通风不要由大门入口进行横向通风,因为冷风直接吹向鸡群,鸡群容易受冻引发疾病。禽舍设计时应该留有天窗和侧面墙壁的窗户,冬季主要依靠这些窗户进行隐形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宜过长,中午时候通风最佳。由由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家禽抵抗力下降,因此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每天要随时观察家禽的采食、饮水、粪便、呼吸声音等是否正常,异常时找专业兽医人员进行诊治,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方法


猪舍通风换气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是控制猪舍环境的重要工作环节。猪舍通不通风不单纯是为了调控猪舍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还对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控制好疾病的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猪场建设的合理布局相当的重要。都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生猪养殖对通风管理存在的误区

生猪养殖过程中,只重视夏季通风、保温和冬季保温的工作,而忽略了冬季通风工作。一直以来通风被认为是降低舍温的重要措施,而没有认识到通风更重要的作用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所以多数养殖场虽然在在舍内安装了通风降温的设备,如风机、降温湿帘、自动控温装置等,这些在夏季炎热季节和冬季汗寒冷季节的温度控制上作用很大,但是对于舍内空气质量的调控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冬季,为了保温而将猪舍密闭管理,对通风换气的重视不够,而导致猪舍的空气质量过差,会使冬季猪的发病率迅速的上升。

保证生猪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有饲料、水和氧气,而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养殖者对饲料和水分的重视程度要远远的高于氧气,但是氧气却在这三者中表现的最为敏感,如果氧气的供应不足会导致动物体内各项代谢紊乱,快速死亡。氧气不像饲料和饮水一样能看得见和摸得着,因此易被人们所忽略,从而使得在通风方面投入的精力、设备和管理都较其他方面少,从而导致猪舍内缺氧,长久下去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

忽略了通风换气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猪群患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对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时,大多数养殖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免疫等方法,而没有把通风作为控制疾病的主要手段,不注意通风,尤其是在猪生产后,怕猪受凉而不敢通风,反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其实良好的通风不但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有效的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对猪体的刺激,从而提高免疫疫力,还可以降低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防止猪群发病。

2、通风对生猪养殖的意义

通风对于养猪生产来说意义重大,良好的通风可保证氧气的供给,从而满足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还可以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因猪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如果这些有害气体在猪舍内长期蓄积,会对猪的健康以及生产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使猪的抗病能力减弱,体质变差,采食量减少,繁殖性能下降等,严重时还会直接刺激黏膜,引发一系列疾病。而通风换气可有效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保持猪舍空气新鲜。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猪舍的温度,因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不适宜的温度会对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高温对猪更加不利,而通风是降低温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各大生猪养殖场最普遍使用的降温方法。良好的通风除了可调控温度外,还可以降低猪舍的相对湿度。因高湿环境下,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繁殖,如果再加上高温,带来的危害极大,通过良好的通风,可很好的降低猪舍内的相对湿度,从而保证了猪群的健康。另外,良好的通风还可以迅速减少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可起到防止猪群发病的作用。

3、通风效果的解决方法

由于通风对养猪生产的重要性,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通风的效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这就要求在建立猪场时进行合理的选址,猪场要选择建立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并且要背靠西北山,并且选择时要尽量的选择南北长、东西短的地形,以提高自然通风的效果。猪舍要科学布局,猪舍的长轴为东西方向,这样可保证猪场内通风畅通,另外猪舍的横向间距要合理,并且猪场内种植的树木密度要适宜,以免影响通风效果。

猪舍内要安装良好的通风配套设施设备,这样有利于通风。猪床采用通风条件较好的漏风猪床,可在猪床下铺上通风口和天窗,猪栏可将传统的砖砌猪栏改为钢管猪栏,可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完善猪舍内的通风设施,包括排气孔、窗和换气扇,其中地面设置通风口可将滞留在地面的有害气体排出;窗户除了可采光外,也是通风的主要通道;天窗可将位于上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排出。猪舍内的换气扇是实施强制通风的主要设施,可加速有害气体和湿气的排入。冬季除了要注意在舍内安装供暖设施,冬季在通风时还要做好保温的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通风模式。养猪生产中常用的通风模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和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通常在猪舍面积小、饲养密度低、猪的日龄较小时可使用自然通风,并且在气温较低季节的常用通风方式;强制通风适用于面积较大、饲养面积较高,且猪的日龄较大的猪舍;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是夏季降温的主要方式。在通风时一定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养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严格精细的管理、切实的防疫措施、合格的饲料原料等,而猪场的建设又是前面几项的基础,往大里说,猪场建设关系到猪场的成败,往小里说,又影响到养猪的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几点内容: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选址不合理、猪场布局不合理、猪舍规模过大、猪舍的建筑的质量、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以上几点都是小编收集在我国养猪建设中朋友们常常未经过深思熟虑的的一些基本要求。小编相信只要大家认真的考虑好以上几点,一定可以为广大投资朋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
1)猪场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不是做摆设、做样子的,要遵循实用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2)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规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既要防止疾病传人、传出猪场,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猪场内传播。
3)不能只追求规模,并不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同样的管理水平,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4)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生产。
二、选址不合理
1)离居民太近:毕竟养猪可以造成空气(臭味)和噪声的污染,要避免与当地居民造成冲突,也要避免人员繁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2)离公路太近:道路上的运输车辆繁杂,其中不乏运猪,特别是运输病、死猪的车辆,还有运输粪便的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媒介。
3)离其他畜牧场太近:疾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苍蝇、蚊子、鼠类、猫传播,有时传播途径不明。若猪场间距离太近,疾病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进猪场。
4)要远离屠宰场,屠宰场是疫病的集散地,携带各种病原体的猪集中于此,运输车辆的污染也很严重,空气、污水中的病原很容易造成疾病向外扩散。
5)要远离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道理是一样的,但化工厂可以造成空气和饮水的严重污染。
6)要选择水源好的地方,饮水是猪最重要的营养,没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保障,很难养出合格的猪。
7)要选择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电力通讯配套齐全、排水方便的地方,以利于猪群的保温、通风和污水的排放,并能绝对防止污水倒灌进猪舍,利于清洁和猪舍内部的干燥。
8)避免占用农保地,最好周边有渔塘、果林或耕地。一方面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消化一部分猪场的排泄物,减轻环保的压力。
三、猪场布局不合理
1)很多猪场用围墙圈起来,在里面就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建猪舍,不同猪舍混杂在一起。其实猪场的布局对疾病防控、生产管理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到。根据生产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地点三阶段饲养,也可以采用两地点饲养。
①两地点饲养两地点饲养是指种猪繁育一个地点,保育和育肥在另一个相对远的猪舍的数量,原则上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要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本人建议尽量缩小猪舍的规模,做到小群饲养,以利于降低猪的发病率。以一栋保育或育肥猪舍饲养不超过500头为宜。
②各种猪舍的数量不配套:最重要的原则一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③没有按全进全出设计:现代养猪业疾病越来越复杂,原因之一是没有严格地做到地点;或者种猪繁育区和保育在一个地点,而育肥猪在另一个地点。这种饲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控制疾病。缺点在于管理相对费事,运输成本提高。
2)三阶段饲养三阶段饲养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分三个区域饲养,分别是种猪和产房区、保育区以及育肥区。
①围墙:猪场要建立围墙,明确猪场的范围,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猪场,也能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还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
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围墙,或者以各种房屋隔开,以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生产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只能有一个通道,而且要设立消毒池,员工只能从这一通道经过消毒池进出,以防止将疾病传人猪场。
②布局:根据猪场计划的规模确定各阶段全进全出。虽然有些猪场按全进全出设计,但由于猪舍不配套,真正饲养时则很难做到。整栋猪舍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21%—250/0.而整个猪场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30%(美国大豆协会朱汉守)。
四、猪舍规模过大
一般情况下,一栋猪舍饲养的猪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除非能够很好地控制猪舍的环境,特别是空气,否则不建议超过500头猪。
目前的趋势是猪越养越大,因此在育肥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3—4周,因此,育肥舍的数量可能需要增加,而且育肥猪在100千克以上时的占地面积要相应增加。

五、猪舍的建筑的质量
有的猪场很豪华,用琉璃瓦,铝合金门窗等,但大部分猪场比较寒酸,能省则省,结果是要经常维修,建设维修成本更高。猪舍要适合养猪,要考虑的是保温、通风和降温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各种阶段的猪感到舒适。
1)定位栏的硬件不好,造成损伤和生产力下降:配种舍和怀孕舍主要是降温和通风。配种舍顶都要有保温层,墙面最好也有保温层,并在一端安装湿帘,水帘的厚度一般在12厘米以上,另一端安装风机,湿帘的面积和风机的容量需要根据猪舍的面积计算。另外,降温的能力与猪舍的密闭性能有关,四处漏风的猪舍不容易降温。
经产母猪定位栏的宽度需要至少62厘米(净宽),而后备母猪的定位栏需要小些,净宽56厘米足够。地面需要平整,漏出的水能够流到粪沟内,坡度大约3—5度。母猪的后躯部位漏缝一定要足够宽,以利于粪尿的泄漏,保持后躯的洁净。现实情况下,很多母猪躺卧在污水中,造成严重的不适。定位栏的焊接一定要认真,不应留下太多的锐利的边角,防止肢蹄的损伤。
饮水器太高可造成饮水喷到地面上,若位置低于中间,则影响母猪采食,因此建议不安装饮水器,而将水放在料槽内。以保证充足的饮水。
2)公猪舍的栏位面积太小,不利于公猪的运动:公猪需要运动,因此建议至少每头公猪有10平方厘米的面积。保温和通风与母猪舍一样。采精栏要安装人员的逃生区,即建立隔栏,只允许人员迅速撤离,而公猪过不去,防止公猪对人的攻击。人工授精实验室应利于清洁,否则可造成精液污染,影响配种。
3)产房过于潮湿,而且容易损伤仔猪。产床最好高架,以降低猪舍的温度,而湿度高是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另外,产床的毛刺和锐利的边角更容易损伤仔猪,特别是在吃奶的时候,仔猪前指关节处的皮肤往往有损伤,就容易感染细菌。所以最好用圆滑的、没有毛刺的漏缝板,或者普通漏缝板安装后用钢制刷子充分打磨,去除毛刺,使之不能造成仔猪的损伤。
4)保育舍保温不理想。寒冷季节,保育舍保温是重点,保温的方式很多,主要有热风炉和地暖,也有室内生火炉的,其中最理想的是地暖。但若锅炉太小,不足以将地板加热,特别是夜间,烧锅炉可能不及时,造成白昼的温差增大,对仔猪应激反应比较大。
六、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
无论是保育还是育肥猪舍的料槽在大部分猪场都存在问题,料位不足,而且小猪容易钻人,或者容易溢出,造成饲料浪费。这些损失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也是猪场最大的损失。
根据每栏的饲养数量确定料位,一个料位有3~4头猪采食,若料位不足,容易造成栏内均匀度不理想。料槽太浅或者太窄是饲料溢出的主要原因,料槽出料口不能高出料槽的外沿,否则漏出饲料就容易溢出。
另外,每个猪栏最好安装两个饮水器,一高一低,有利于不同大小的猪饮水,饮水器高度与站立的猪肩齐平即可。
七、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
病猪是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源头,大部分情况下,病猪可以通过嘴鼻的直接接触传播疾病,也可通过污染的粪尿以及飞沫传播。因此,建议将病猪舍建在远离健康猪舍的位置,并由专人管理。每栋保育和育肥猪舍要设立病猪栏,病猪栏需要与健康猪栏完全隔开,不留空隙,以免病猪与健康猪隔栏发生直接接触。康复后的病猪不能回到健康猪栏。
八、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
有的猪场有解剖室或解剖台,有的猪场没有。
其实病死猪一旦被打开,就容易将病原微生物暴露,污染环境,从而造成疾病的扩散。
解剖台或解剖室不能离猪舍太近,设计应利于清洁和消毒,剖检后的尸体不能随意丢弃,最好有尸体掩埋或焚烧场所。
九、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装猪台应该是生产区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然而这一区域也最容易被污染,成为疾病传人猪场的重要通道。
1)装猪台应该设计成单向通道,到装猪台的猪不能再返回到猪舍。
2)应该有利于清洗、消毒,而且污水和粪尿需要有专门的管道流入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倒流进入猪场生产区。
3)应该有利于禁止猪场人员与外来装猪人员的接触,要安装门,划定界限,杜绝猪场人员上到装猪台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35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