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症状 、诊断与治疗措施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叫红眼病,是主要危害牛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浑浊或乳白色。该病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本试验是利用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一奶牛场暴发该病的患牛分组治疗,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牛摩拉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体呈短而粗的球杆状,大小在2μm×1μm,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具有荚膜,不能够形成芽孢。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对一般的消毒药物及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等比较敏感,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林可霉素、泰乐菌素以及红霉素等。另外,病菌的耐热性较差,在59℃温度下作用5min就会被灭活。

发病特点。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主要是犊牛群以及小于2岁的青年牛容易发病,成年牛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病牛和带菌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牛之间主要是经由顶架、摩擦等直接接触或者与带菌牛在一个饲水槽饮水而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病牛在临床上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症状,通常是由于个体的免疫状态不同以及当时协同因素的水平高低。不仅是不同牛群间会出现这种现象,即使同一个牛群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病牛既可单侧眼出现发病,也可双眼都发病。病牛表现出症状后,双眼很快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一般先是眼球发生炎症,接着是发生角膜炎,但只有在发生角膜炎时,才可看到到结膜出现病变发病。眼睑出现痉挛、羞明,并产生大量的眼分泌物,说明眼球前端具有疼痛,初期流出稀薄的清亮分泌物,接着快速变成脓液在睫毛以及眼睛周围的被毛上黏附。眼睑发生肿胀,球结膜出现水肿。角膜在48h以内发生病变,即在混浊的角膜中央形成一个宽度为3mm且略比角膜高的突起。使用荧光素点眼,发现上皮细胞失活,如果存在化脓坏死性病变就会呈黄蓝色。周围角膜发生水肿并呈雾状,部分眼睛还伴有轻度的前色素层炎。发病经过6天,病灶边缘的角膜呈现血管化,新生血管迅速长到在前基质内的病变中央。此时眼球出现明显疼痛,如果双眼都发生感染,就比较容易损伤视力或者出现失明。

另外,疾病轻重程度会决定病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以及泌乳量下降的程度。犊牛病变中央的前基质和上皮细胞丧失,溃疡能够快速变大,甚至波及深基质组织。症状较轻时,可经过2~3周恢复。如果形成大面积溃疡,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可能引起圆锥角膜和深基质瘢痕。部分病牛后弹力膜突出,还能够并发形成深部溃疡或者后弹力膜发生破裂,导致全眼球炎。可能引起青光眼或者失明,最终眼球发生萎缩。有时会发生死亡,主要是由于视神经发生上行性感染导致脑膜炎而造成。

3、实验室诊断

采集处于发病初期病牛的眼结膜囊内分泌物,直接制成涂片,通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具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没有鞭毛,不能够运动。另外,也可进行血清学试验来确诊,主要包括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血凝试验等。

4、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病牛症状较轻时,可对发生病变的眼睛使用生理盐水或者3%硼酸水溶液进行多次冲洗,拭干后再向眼内滴人自配的药液,即由50mL生理盐水、5mg地塞米松钠、80万IU青霉素组成,注意现用现配,每天3次。如果病牛的角膜明显变得混浊以及角膜翳,每日不仅要采取以上方法治疗,还要配合采取自家血疗法,即在病牛颈静脉处使用一次性消毒注射器采集7mL血液,接着添加3mL地塞米松钠,混合均匀后快速滴加在患眼的眼皮内,上下各3~5mL,间隔2天再使用1次,连续使用3次就能够恢复。采用该方法治疗时,必须要采取保定防护,防止注射药液时导致病牛的眼球、眼睑发生人为损伤。

其他疗法。矿盐(纯生氯化钠)疗法,取10g矿盐,加热至100℃高温,处理1~2min,待冷却后研成细微粉,放在直径为0.2~0.4cm、长度为10~15cm的玻管,管的一侧对准发生病变的眼睛,人在另一侧吹气,已将矿盐粉送入到眼内,每只眼用量在0.5—1.5g左右,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治疗效果较好。中药方疗法,取青盐、锉草、硼砂、黄连、石决明各30g,10g冰片,全部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后直接点人眼内,点眼方法同矿盐疗法一样。也可向患眼内滴人田螺汁进行治疗,即取适量的田螺,将壳除去,田螺肉放在3~4层纱布内包好,用手挤压以渗出汁液,直接在患眼滴加,每天2~3次,连续使用4~5天就能够康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物土霉素粉,石家庄华曙制药厂;氯霉素注射液,豫新国际(确山)龙源药业公司生产;青霉素钠,160万单位/支,哈药集团生产;地塞米松磷酸钠,每支1ml(2mg),天津药业新郑制药厂生产;红霉素软膏,重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硼酸,成都清白江硼化工技术开发公司,稀释制备成3%的应用液;生理盐水,湖南科伦药业生产。
1.2试验奶牛成都大业胚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患病程度不同的奶牛112头。
1.3试验牛分组将患牛分为5组,前4组每组22头,第5组24头;将每组患病牛按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1级:一眼或双眼结膜和瞬膜发红,流泪、羞明,角膜周围血管充血;2级:兼有1级症状外,一眼或双眼结膜和瞬膜红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3级:兼有2级症状外,眼睑肿胀,疼痛,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4级:兼有3级症状外,眼结膜、瞬膜、眼睑肿胀明显,颜色深红,脓性分泌物多且黏稠,角膜凸起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角膜增厚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翳。每组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比较(表1)。表1每组牛的患病程度及头数(略)
1.4每组用药及方法第1组:土霉素粉治疗,用手术刀柄挑取土霉素粉约1g直接涂于患眼结膜、角膜,1次/d,每4d一个疗程。第2组:氯霉素注射液治疗,用10g/l的氯霉素注射液滴眼,每只患眼2ml~3ml,每日1次,每4d一个疗程。第3组:青霉素治疗,将160万单位青霉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每只患眼2ml~3ml,每天1次,每4d一个疗程。第4组:先使用3%硼酸洗眼,再用红霉素软膏涂于患眼处,适量,每天1次,每4d一个疗程。第5组:先将160万单位青霉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在加入1ml地塞米松;每只患眼2ml~3ml,每天1次,每4d一个疗程。
1.5治疗效果判定方法每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查患眼的治疗情况,痊愈者停止用药;眼睛红肿减轻未痊愈者,患眼仍有脓性分泌物者,继续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直至痊愈。将各组患牛每个疗程治愈情况列表分析。
2、结果

对各组患牛治疗后,检查治疗情况,并统计结果。各组患牛每个疗程痊愈统计表(略)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该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青霉素配合地塞米松。一个疗程治愈率达到91.7%。其次是3%硼酸配合红霉素软膏,效果较理想。利用土霉素、氯霉素,效果较差,对于患病严重者,治疗的疗程较长。
3、讨论

地塞米松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试验证明它与青霉素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对角膜结膜炎治疗效果很理想。不足之处是对于泌乳奶牛的泌乳有轻微影响,因此,控制地塞米松的用量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对于非泌乳奶牛,如使用大量的地塞米松时,每次用量要按要求递减。利用地塞米松配合青霉素治疗角膜结膜炎,效果最理想,操作也比较简单,实用性最强。

相关知识

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也叫做红眼病,通常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且任何品种的肉牛都能够发生。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肉牛出现结膜炎,且角膜出现程度不同的混浊以及溃疡,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穿孔而彻底失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诊断及其防控。

1、发病特点

该病是一种牛容易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会严重影响机体健康,主要是由于感染摩勒氏菌而导致。该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照射在强光下能够增强其致病作用,但脱离牛体的病菌只能够存活1天。任何品种、年龄的牛都容易感染,一般在气候炎热和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或者携带病菌的牛,一般通过污染的饲料、老鼠、蚊蝇等媒介传播。如果牛群发生该病,会快速传播,通常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发病前期,病牛主要表现眼睛流泪、羞明,眼裂变小,眼结膜肿胀、潮红,存在浆液性分泌物;角膜呈蓝褐色,略微混浊。发病中期,病牛眼结膜肥厚,呈暗黑色,眼结膜明显肿胀,存在黏液性脓性分泌物,眼角被毛发生脱落,角膜变得混浊,往往呈不透明的灰白色,完全失明。发病后期,病牛角膜周边发生大量充血,略微呈紫色,角膜中心位置形成溃疡,完全失明。发病末期,病牛结膜肿胀不断消退,逐渐减少分泌物,直到完全停止,角膜混浊并逐渐消失,溃疡面不断缩小,恢复视力。病牛通常没有全身症状,病程往往可持续20-30天。大部分病牛能够恢复健康,个别会造成角膜云翳、角膜白斑以及失明。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的眼部分泌物制成涂片、触片,然后进行镜检,可见散布有少量的链状革兰阴性菌,呈短链或者双链排列,无法自行运动,不能够生成芽孢,使用显微测微尺测量菌体大小,一般在(1.5-2);um×(0.8-l);um。

细菌的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眼部分泌物以分离划线的方式分别接种在血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Mullerhinton培养基上,置于pH值为7.2-7.5、37℃条件下进行48小时培养,对长出的菌落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血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的菌落,边缘不整齐,生有菌毛,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并存在少量黏稠性的溶血,表面粗糙;Muller-hinton培养基上长出边缘整齐的圆形小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光滑。

生化试验。取待检菌的纯培养物用于生化试验,发现菌株的明胶液化试验和氧化酶试验都呈阳性,尿素酶试验、硫化氢试验、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都呈阴性。

动物试验。取4只健康小鼠,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小鼠每只腹腔接种o.5mL分离菌株纯培养物,而对照组小数每只腹腔接种o.5mL改良的马丁液体培养液,对其发病及致死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试验组小鼠第二天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活动减少或者完全不动,第三天都发生死亡,且病死小鼠体表皮肤没有任何可见变化,剖检发现眼结膜充血,且能够从肝脏等实质器官中可分离得到接种菌,而对照组小鼠一切正常。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分离本地的生长菌毛且具有血凝性的菌株,用其制成多价菌苗给牛群免疫接种,能够预防该病。一般来说,犊牛接种疫苗后能够使发病率下降,但只能够持续保护4-6周。妊娠母牛接种疫苗后,通过给后代犊牛哺喂初乳能够使发病率降低,还能够减小发病严重程度,但大于3-4月龄由于母源抗体滴度逐渐降低依旧要加强预防。另外,牛注射疫苗后会使由于感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而导致角膜炎的发病率降低。

药物治疗。病牛患眼可使用2%-4%硼酸溶液进行冲洗,完全干净后用干净毛巾吸干药液,最后注入适量的2%可的松眼药膏,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连续使用2-3天。病牛患眼内外的分泌物可使用o.9%氯化钠液清洗干净,接着向眼内挤入适量的土霉素或者青霉素眼膏,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牛患眼症状严重,如发生角膜穿孔,在采取以上方法洗眼后,可先将1-2滴红药水注入到角膜中,接着再使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通常4-5天就能够康复。另外,症状严重的病牛也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即取50g菊花、20g连翘、20g枝子、20g薄荷、20g黄岑、15g木贼草、20g桔梗、20g蝉蜕、20g黄连、30g石决明、20g尤照草、50g大黄、10g甘草,加水煎煮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

自血疗法。如果病牛发生角膜翳,不仅可每天使用3%硼酸水溶液对患眼进行1次冲洗和滴入氧氟沙星滴眼液,还可取病牛5mL颈静脉血,分别在患眼上下眼睑内注射,每4天注射1次,通常2-3次就能够康复。这是由于血液有形成分、血清蛋白的分解产物以及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毒素和细菌,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促使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强化,可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概述
角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牛的急性传染病。每逢秋季,牛极易患上此病,此病传染快,连续发生。特征是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角膜浑浊,精神不安。
病因
多因舍内高温潮湿,空气污浊、阴暗,卫生不良,外界强光刺激等(如紫外线辐射等)引起。
症状
潜伏期3~7天,牛表现畏光,流泪,有时晃头,后期有黏样脓性分泌物,眼睑红肿不适,直至眼睛不能睁开。
治疗
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要立即将病牛隔离,用2%~4%的硼酸水冲洗眼部,也可滴入每毫升含500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溶液。角膜浑浊或角膜翳时,可涂布黄降汞软膏或四环素软膏治疗。
预防
患病牛要隔离喂养,划定牧区,改善环境。舍内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避免强光照射。同时要严防病牛发生磨伤、碰伤而加剧眼病。犊牛应单头饲养管理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默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目前临床上已知的有19种血清类型,不同血清间不存在相应的交叉免疫。默氏杆菌是一种小杆菌,一般呈椭圆形和荚膜形。大多数菌体在温室条件下能够生存4天以内,在低于4℃温度下的肉汤中能够生存3周左右,在55℃条件下能够生存16h,在自来水中能够生存大约13天,在垫料中能够生存27天之久。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主要是2-8周龄雏鸭容易发病,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2-3周龄鸭,而小于1周龄及大于8周龄的鸭较少感染该病。该病主要危害对象是鸭,另外鹅、鸡、火鸡以及某些野禽也能够感染。在污染的鸭群中,该病的感染率非常高,一般能够超过90%.但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可在5%-80%范围内变化,耐过病鸭往往会变成残鸭或者僵鸭。不同品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易感和死亡的是樱桃谷鸭、北京鸭和番鸭。随着鸭日龄的逐渐增大,对该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率显著降低。种鸭及成年鸭对该病不敏感。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冬春季节比较容易发生。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7天左右。主要损伤2-7周龄幼鸭,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一般在该病的流行初期出现,病鸭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就突然死亡。主要是1-3周龄的鸭容易发生该类型。

急性型。主要是1周龄雏鸭容易感染该类型,病鸭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独自离群,双眼闭合呈昏睡状,两肢软弱,拒绝走动,行动缓慢,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呼吸加快,眼鼻流出分泌物增多,污染眼睑,经常摇头、点头或者缩颈。角弓反张,两肢伸直,全身呈现痉挛性抽搐,排出黄绿色稀粪,并散发恶臭味,快速发生死亡。

慢性型。主要是2-5周龄的鸭容易感染该类型,右边呈亚急性或者慢性经过,病程可持续1周或者更长。病鸭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减少或者停止。伏卧在地,两肢软弱,拒绝走动,往往呈犬坐姿势,接着出现共济失调的现象。对于能够长时间存活的病鸭,生长速度缓慢,发育较差。个别病鸭的头颈歪斜,平静状态下也轻度弯曲,从而影响采食,造成机体日渐消瘦,最终发生死亡。如果病鸭受到惊扰,往往会出现持续呜叫和倒退、转圈等症状。

3、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较好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药物等,如果鸭场条件允许可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以保证选择使用有效药物。注射给药,病鸭可注射庆大霉素治疗,每只用量为o.3万-o.5万IU;也可每羽注射15mg丁安卡那霉素、1mg地塞米松、o.25mL克林美,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口服给药,可在饲料中添加o.2%比例的5%氟苯尼考混饲,每天3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症状严重,可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5mLjkg5%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治疗效果良好。由于该病菌非常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合理,并及时更换不同药物。通常在3-5天病情被有效控制后,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一种抗生素来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如在每千克清水中添加192%的水溶性环丙沙星或者295%水溶性氟哌酸,混合均匀后任鸭自由饮用,连续使用5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敌菌净、恩诺沙星等混饲,连续使用5天。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养鸭场无法完全实现自繁自养,要确保鸭苗购买自检疫合格的地方,且到场后必须进行大约2周的单独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对于同一栋鸭舍,要采取全进全出的原则。供给清洁饮水,且每3-5天清洗水槽1次。1-5日龄雏鸭,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恩洛沙星原粉,能够有效预防该病,同时配合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0-300g土霉素粉。鸭群饲喂的日粮要满足机体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增强机体抗病力。鸭群饲养密度:4周龄适宜控制在7-8只/m2,5周龄6-7只/m2,6周龄5-6只/m2。鸭舍要确保通风适宜,经常更换垫草,防止潮湿,每天及时清除粪便,并使用0.4%过氧乙酸进行带鸭消毒。对于病鸭污染过的场地、鸭舍以及各种用具等,要使用1%的百毒杀进行严格消毒。

免疫预防。如果鸭场经常性发生该病,可给新出壳的雏鸭免疫接种鸭二联(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播性浆膜炎病)高免卵黄抗体,每羽注射0.5mL;10-15日龄时,每羽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对于没有发生该病且没有被污染的鸭场,可在雏鸭5日龄和18日龄分别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能够很好的预防该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对鸭群的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防治此病的重要工作,诊断时可依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的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在治疗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了盲目用药的出现,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发病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的群体为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以养鸭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症状是引起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使得鸭群的死淘率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该病与养殖环境以及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饲养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等,极易引发此病。另外,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没有做好鸭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使得温度忽高忽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够充足和全面等也会引起鸭患传染性浆膜炎。

2、流行病学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触性、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的传染性疾病,1~8周龄的雏鸭为易感群体。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其中以2~3周龄的发病率最高,8周龄以上的雏鸭则很少感染此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是可以带菌成为传染源。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并且各个品种的鸭都可以感染此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由呼吸道或者伤口感染,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受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空气、尘土等。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环境不良,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到位导致的舍内空气质量较差,过于潮湿,卫生条件不良,从而使得鸭的免疫力低下,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所提供的饲料的营养物质不足或者缺乏,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维量元素而诱发此病。该病的传染性极强,感染率很高,有时可达到9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80%,给鸭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养鸭业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3、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潜伏期为1~3天,个别病例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通常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病例则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病鸭表现为精神萎顿,缩颈、嗜睡、腿软弱而且不愿意走动,或者行动起来步伐蹒跚,共济失调。有的病鸭会伏卧于地面不起,常离群独处,食欲不佳,采食量严重的下降,甚至会出现食欲废绝、不食的现象,但是饮欲增强,饮水量增加。在发病后期,病鸭的双翅下垂,皮肤干瘪,有关节炎,斜颈、转圈、倒退,身体逐渐的消瘦,有的还会发生瘫痪。病鸭的眼和鼻孔内有浆液性或者黏液性的分泌物,严重的病例在从眼部和鼻孔内流出浓性分泌物,使得病鸭眼周的羽毛黏连,有的还会发生脱落。鼻孔内的浆液状或黏液状的分泌物在鼻腔内凝固后会发生堵塞,从而导致病鸭呼吸困难,出现张嘴喘气的现象。病鸭还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所排粪便为黄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有时还会发生腹胀。

病鸭在发生死亡前,濒死时有神经症状出现,痉挛性的点头或者摇头,两腿向后伸直,颈部向后背,呈现角弓反张状,尾部轻摇,不久后会抽搐死亡,一般病鸭从出现明显的症状到死亡的时间鸭较短,约为1~2h,很少超过半天。有的病例还会呈阵发性的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天后死亡;亚急性或者慢性病例多发生在日龄较大,或者病程较长的鸭身上,一般为4~7周龄,病程在7天以上。病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缩颈、双腿软弱无力,不愿走动,饮欲增加,伏卧不起。少数病例还会出现头颈歪斜,遇到惊扰会不断的鸣叫,转圈或者倒退,死亡率较低,可长期存活,但是病鸭的生长发育不良,或者停止生长,最后衰竭死亡,还易被其他健康鸭践踏、挤压而死。有少数的病例有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的现象。

4、剖检变化

该病主要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在浆膜的表现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一般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脱水,肝脏以及脾脏肿大,心包液增加,在心外膜的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病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较为明显,在心包囊内有淡黄色的纤维素填充,使得心包膜与心外膜黏连。肝的表面覆盖一层质地均匀、呈现灰白色或黄色的透明状纤维素伪膜,质地脆,易剥离。肝脏呈土黄色或者棕红色,多数肿大,(下转63页)

(上接54页)实质较脆,病程较长者的肝表面有淡黄色团块,有的在肝脏表面还会有出血点。多数病例的脾脏肿大,表现有纤维素膜,呈斑驳状,表现有灰白色的坏死斑点,日龄较大的病例的脾呈大理石状。大多数病例的气囊壁增厚,气囊混浊,附着有纤维性渗出物,与胸腹壁黏连,严重的病例气囊内有灰白色的块状物。少数病例会出现输卵管炎,输卵管发生肿胀、出血,其中蓄积大量的干酪样物质。部分病鸭的肠道充血,其中以十二指肠较为严重,表现有黄色分泌物,直肠内有白色或者绿色的稀粪。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剖检时可见脑充血、水肿,有的还有小的出血点。慢性病例还会出现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大,切开可见关节液增多。

5、实验室检查

镜检,可采取病鸭的肝、脾、脑组织或心血、心包液涂片,用经瑞氏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椭圆形或圆形的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则可以确诊为此病;细菌分离培养法,是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脾、心血、心包液接种在血液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在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8h后,可在备注培养基上生长出不溶血、圆形、光滑突起的菌落,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无菌落生长。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结果该菌对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敏感,对阿奇霉素中敏,对土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6、防治方法

预防。合理的建设鸭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减少雏鸭接触病原的机会,所以要保证场地不受污染,这就要求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工作,包括舍粪污的打扫,舍内工具、设备的清洁工作,并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给鸭群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的饲养环境,还应每周都进行1~2次的带鸭消毒工作,以减少病原对雏鸭的侵害。在冬春季节要加强舍内的保温工作,但是要注意适当的通风,在保温的同时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调控好舍内的相对湿度,避免舍内过于潮湿。根据不同雏鸭的不同日龄合理的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将其调整到适宜的范围。在饲养过程中要减少应激的发生,避免在运输、驱赶、饲养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要给雏鸭提供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营养物质的全面且配比均衡,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量,可以在雏鸭的日粮中添加一些保健类药物,可以提高雏鸭的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饲料以及饮水的卫生。另外对该病有效的预防工作是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接种的疫苗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分别在10~14日龄和2~3周龄各接种1次。

治疗。对病鸭及时进行隔离,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做到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方案可参考为给病鸭注射鸭疫里默氏灭活菌,使其产生免疫力,在未产生免疫力前可以使用氟苯尼考拌料饲喂,连续饲喂5天,可给病鸭注射恩诺沙星等。另外在病鸭的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可以降低感染鸭的死亡率。还可加入多种维生素来调整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发病期间,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消毒工作,每天都要进行带鸭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避免温差较大。将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的蔓延,并彻底的消灭病原。

病症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墨汁负染见有荚膜。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该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分为8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问答
问:什么是鸭传染性浆膜炎?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何特点?
答: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75%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7~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可带菌而不显临床症状。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怎样传播?
答:经与病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病鸭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答: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危害有哪些?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5%~75%不等。病菌易出现交叉感染,使疾病长期存在于鸭场内,严重影响鸭只生产性能的提高甚至危及其生命。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哪些症状?
答: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应如何防治?
答:(1)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2)对鸭舍进行经常性消毒。(3)免疫接种:选用优质高效的疫苗,例如: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雏鸭7-10日龄每羽皮下注射0.3ml,成鸭每羽皮下注射0.5ml可获得良好的效果。(4)药物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多种抗菌素极易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猪结膜炎的防治技术 猪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由于近几年以来,我国对于畜牧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增加,对于畜牧产业的基地建设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在我国农村中由于自古以来的固有观念,对于农村饲养猪的观念深深的确立在村民心中,同时养猪业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畜牧产业的支柱,是我国农牧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支撑行业。但由于我国农村对于猪的养殖属于粗放型的管理饲养模式,这些都造成了的饲养环境差,散户饲养的猪容易染病的情况。同时由于在猪的饲养中,猪传染性结膜炎对猪的养殖具有巨大的危害,造成了我国农村散户饲养猪不能获得良好的收益,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散户猪养殖业的发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结膜炎的防治技术猪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1、病因

猪的结膜炎一般都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主要的病原菌包括结膜支原体、衣原体、嗜血杆菌、李氏杆菌、立克次氏体等。

2、流行情况

猪的结膜炎一般都发生在温度比较高,蚊虫比较多的夏季与早秋时期,在这两个季节中由于气温高,农村散户的猪舍内部的空气流通不畅,由于猪的排泄物清理不及时造成的高氨气浓度,这些都是造成猪结膜炎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猪结膜炎的传染方式主要是接触型的感染,该疾病的潜伏周期一般为7-10天左右,通常发病的概率为58%-92%,由于该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因此很容易形成地方性的暴发,但该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比较低,只有0.7%左右。

3、分类

由于猪的结膜炎一般发病的部位在眼部,因此病理学家根据该疾病的发病情况分为轻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

3.1轻型

该类型主要以病猪眼部流泪、眼结膜轻微红肿与轻度的炎症症状,眼部的血管呈现扩张的状态,眼珠部分呈现轻微的血红色,即通常俗称的红眼病状态。

3.2急性型

该类型的猪结膜炎一般表现为流泪,病猪怕光、眼部肿胀、眼角呈现略微浑浊的症状,发病后1-5天,病猪呈现浑浊,病状严重时出现失明。

3.3慢性型

这种类型的结膜炎是由轻型和急性型的结膜炎发展而来的。此时该疾病由于眼部的囊肿造成其他病原菌极易侵入,其结膜炎逐渐发展成溃烂的情况。

4、症状

猪的传染性结膜炎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原菌的侵入造成的一种急性的、地方性较强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的特点就是猪眼结膜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发炎症状,该疾病损害的部位不仅表现在病猪眼部红肿、怕光、易流眼泪等症状,较严重的病猪会表现为眼结膜严重红肿、充血,眼角部位分泌出大量的囊肿状物质(该物质一般为浑浊的白色物质,同时会伴有少量的淤血),眼部出现少量的白色斑点无法取出,严重的病猪会因为治疗不及时和染病时间过长造成失明;除了眼部外,病猪的采食量会减少,猪的身体衰弱、四肢无力,严重的病猪会拒绝采食,长期停止进食会造成的病猪因饥饿死亡。

5、诊断

猪的结膜炎通常根据发病季节、流行病学、传播迅速、临床症状等特点进行判定,同时辅以生物学检查帮助判定该病。

6、治疗

对病猪使用添加3.5%-4.5%的硼酸水溶液进行每天2-3次的冲洗。

可以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法。用水煎煮15g的龙胆草、15g的石决明、15g的川连、12g的生地、12g的夜明砂、20g的菊花、12g的木贼、12g的白蒺藜、12g的车前子、10g的蝉蜕、12g的青葙子、10g的栀子,加3L水煎煮到1L水,每天服用2次。

7预防方法

猪群的引种采用严格的检查措施,对引入的种猪进行3-4个月的隔离饲养观察,在确认无感染后再引入猪群中。

对猪舍执行严格的清扫、消毒等措施,保持猪舍内部的干燥、通风,对于喂食器具、猪群的活动场所定期消毒,对猪群的喂食饲料采取定期的晾晒,防止病原菌的滋生。

对于发现的疑似感染病猪,应当及时的隔离,并对猪群进行消毒,以尽量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猪结膜炎的病因
结膜炎以眼结膜红肿,羞明流泪,眵盛难睁为特征。外伤或异物落入眼中,或刺激性气体如猪舍内浓烈的氨气刺激,可引发结膜炎。外感风热和热毒内侵也可致病。如猪舍闷热,暑天运输,风热外邪侵袭,内热不得外泄,上攻于目。或因热毒内侵,积于心肺,流注肝经,上冲于目,而致眼睛翻肿,眵盛难睁,多发于夏秋季节。
症状
若外伤引起,多为单眼发病。风热或热毒引起则两眼同时发病或先后发作。表现病眼结膜红肿,怕光,流泪,眼睑频繁睁闭。日久则为化脓性炎症,眼结膜混浊,分泌物白色、黄色、黏稠,黏附于内眼角和睫毛上。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较容易确诊。
猪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方1取新鲜鱼胆,凉开水洗净,用烧红的针刺破,使胆汁流入干净眼药瓶中,每日4-5次滴患眼,每次2-4滴,治愈为止。治结膜炎红肿疼痛。
方2健康羊胆汁、蜂蜜各等量,文火熬成膏,开水冲调15毫升,候温1次内服,每日2次,治结膜炎红肿流泪。
方3鲜桑叶适量,冷开水洗净捣烂,用消过毒的温乳汁浸泡半小时,用此桑叶敷患眼,每次20分钟,每日3-5次。
方4鲜柏树叶15份,捣烂后加白蜂蜜5份,冰片末1份,再研和均匀,每次取适量摊干净纱布上敷患眼,每日3次。治结膜炎肿疼日久。
方5菊花200克,煎汁两次混合约2.5升,过滤后一半内服,一半熏洗患眼,每日2次。
方6鲜丁香花叶60克,水1升煎成0.6升,过滤后洗眼,每日2-3次。
方7慈姑(慈果子、水慈姑)粉20份、冰片1份、黄柏10份,共研细末点患眼,每日2-3次。
方8紫花地丁洗净捣烂拧汁点眼,每次2-3滴,每日3次,药渣加适量鸡蛋清敷于患眼皮上。
方9从老黄瓜一端开口去瓤,填满芒硝,端孔盖好,悬阴凉通风处,硝透瓜外结成霜,刮取备用。每次用少许点患眼,每日2-3次。治慢性结膜炎急性复发。
方10取鳖胆汁加等量蒸馏水稀释,每日早晚各1次滴患眼。治结膜炎肿痛,勿与他药合用。
方11鲜蒲公英400克,水煎后一半内服,一半趁热熏洗患眼,每日1次。
方12活水蛭5条,置清水中2-3日,待洗净泥土、吐尽污垢后,放入10毫升蜂蜜中,约1小时水蛭即死亡,呈现混浊液体,5小时后捞弃水蛭,投入冰片2克,密封备用。临用时用滴管吸取药液,每次2滴,每日1-2次,治结膜炎、角膜炎等。
方13活田螺2-3只,冰片2-5克,田螺起盖,放入冰片,待田螺内流出水,即为“冰螺汁”。取“冰螺汁”抹患眼,每日2-3次。
方14野菊花、薄荷叶各15克,熬水洗眼。
方15蝉蜕10克、草决明13克、石决明10克、芒硝60克、龙胆草10克、菊花60克、炒蒺藜6克、谷精草6克,煎汤内服,孕猪禁用,本剂量适用于30-50千克的猪。

方16野菊花35克、鲜桑叶35克、车前草35克、生石膏16克,共煎汁内服。煎汁也可用于洗眼。
方17蒲公英70克,煎汁内服,每日1剂,也可用于洗眼,每日2次。
方18菊花35克、童子尿250克,将上药共煮沸,取汁洗眼,每天2-3次。方19青葙子20克、龙胆草20克、黄连20克、石决明13克、草决明13克、蝉蜕13克、大黄16克、菊花22克、桑叶20克,共煎水内服。
方20鲜酸模草125克、人乳适量。将酸模草捣烂,用纱布滤汁,取汁与人乳同量混合,调搽病眼,每天2-3次,连搽3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349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