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感谢阅读《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小苏打养羊

羊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羊感染后表现为发热、腹泻、口炎、肺炎,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小反刍兽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养羊生产威胁很大。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山羊和绵羊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严重,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发病动物主要是山羊、绵羊、羚羊、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时常呈最急性型,很快死亡;绵羊次之,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后痊愈。2~18个月的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羊小反刍兽疫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场地等接触发生间接传播。非疫区多因引入感染羊只而扩散,病毒在体外不易存活。易感羊群的发病率通常在60%以上,病死率达50%。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潜伏期一般为4~6天,短的1~2天,长者10天。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具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在50℃60分钟即可失活,在pH值小于4或pH值大于11条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醇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苛性钠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常见于山羊。病羊多在高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急性型潜伏期为3~4天,在平均2天的潜伏期后,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被毛零乱,高热可达40~42℃,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眼结膜发炎;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黏膜轻度充血,继而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部和舌等整个口腔,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口腔病变温和的病羊可很快康复;多数病羊发生严重的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全身衰竭,体温下降,突然死亡。舌被覆盖为微白色浆液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露出鲜红和很容易出血的黏膜。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母畜常发生外阴的阴道炎,常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妊娠母羊发生流产。整个病程5~10天。有的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病程延长至10~15天,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脓疱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疱相混淆。

3、病理变化

本病肉眼可见结膜炎、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性坏死性等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剖检可见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有时可见坏死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是特征性病变;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性病变。

4、诊断

依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测。病料可采取病羊鼻棉拭子或肺门淋巴结、脾、肺等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检测,病原学检测结果呈阳性即可确诊。

5、防控措施

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有效防止疫病的传入和蔓延,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措施;同时,不论羊只大小及母羊是否妊娠,一律皮下注射1头份小反刍兽疫活疫苗。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对羊群注射小反刍兽疫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免疫期为20天;也可用“羊瘟清”(羊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球蛋白)、干扰素(聚肌胞)和头孢(第四代头孢噻呋钠冻干粉)拌料;用30%的替米考星注射液和板蓝根注射液或20%~30%的氟苯尼考和板蓝根注射液分别肌肉注射,连续用药3~5天,效果较好。

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疾病防制
严禁从存在本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相关动物。在发生本病的地区,可根据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病毒抗原相关原理,用牛瘟组织培养苗进行免疫接种。
用药指导
1.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羊康肽配合复合多肽刀豆素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2天。
3.针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患病和同群动物。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免疫方法:所有1月龄以上羊在颈部皮下注射1ml小反刍兽疫疫苗,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对未免新羊进行补免,对免疫满3年的羊追加免疫一次。
注意事项:
(1)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在接种过程中应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应限3小时内用完。
(2)免疫前后10日禁止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3)只免疫健康的羊,对病羊、怀孕母羊暂不免疫。
(4)疫苗不能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
(5)用过的疫苗瓶、剩余的疫苗及接种用注射器均应消毒处理。

编辑推荐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羊是由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病羊主要是发生高热、下痢,有黏脓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口腔黏膜形成溃疡,甚至发生糜烂坏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业的发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具有囊膜。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如在50℃温度下作用1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约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如果将该病毒置于冷冻或者冷藏组织中,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该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如酒精、乙醚、柠檬酸、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都能够使其灭活。

易感动物。该病主要是绵羊和山羊容易发生,且相比于绵羊,山羊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且表现出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绵羊和山羊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另外,野鹿和野山羊等也能够感染该病,但牛和猪等家畜感染后往往呈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传染方式。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主要是经由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患病动物污染的草料、饮水以及用具等也是该病的传染源。该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经由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幼羊容易发生,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约只有2天。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3℃,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有黏液性分泌物从眼睛和口腔流出。病羊开始时发生便秘,之后发生水样腹泻,从出现发病到死亡一般在5-6天以内。有时病羊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该类型具有4-6天潜伏期,临床上通常在3-21天之间。病羊往往急性发病,呈现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3-5天稽留。发病初期,病羊鼻镜干燥,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从口鼻腔流出,呼出气体散发恶臭味,齿龈和口腔黏膜发生充血,进一步恶化会导致颊部黏膜发生广泛性损害,造成分泌大量液体,并形成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唇、下齿龈等。病羊体质消瘦,严重脱水,并伴有咳嗽,呈现腹式呼吸,听诊胸部发出哕音。幼羊发病后症状严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温和型。病羊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会出现短暂的轻微发热,有时能够发现眼睛和鼻腔流出很多的分泌物,并黏附在鼻孔处形成结痂。

3、鉴别诊断

口蹄疫。该病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快速蔓延至全群,且容易并发心肌炎,出现跛行,或者在口腔或者蹄壳处形成水疱等,病程持续时间短;而小反刍兽疫不会出现跛行,且蹄口不会形成水疱等,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羊病毒性腹泻。病羊急性发病,能够正常采食,体温偏低,出现腹泻,临床上基本不会出现并发其他疾病,羔羊往往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而成年羊经过1个星期就能够自愈,且使用药治疗效果良好。而小反刍兽疫使用药物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

脓疱口炎。发病初期,病羊流出大量口水,后口角周围发生肿胀,甚至整个头部发生肿胀,部分在口唇周围形成豆状丘疹,并逐渐发展成水疱、脓疱,有时烂斑能够蔓延至鼻、眼部。而小反刍兽疫不会出现这种症状,如果存在烂斑也只是局限在嘴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如果当地已经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羊小反刍兽疫,只通过封锁和扑杀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防控效果,此时要及时配合采取免疫接种。羊群常选择使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于1月龄左右的羊每头颈部皮下注射1mL。

强化疫情监督。各地区的动物防疫机构要重视监测和控制羊小反刍兽疫,特别是对所管辖范围内绵羊和山羊都要加强疫情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对其他动物也加强疫情监督和防控工作,尤其是野生动物的疫情控制调查,从而针对任何可能潜在的疫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动物防疫部门还要向养殖者广泛宣传该病的危害,并要求其发现疫情后及时上报。

药物治疗。如果羊已经发生该病,甚至是临死的病羊,需要使用相应的药品以减轻症状,使用药物的主要是含有当归、黄芪、黄连、升麻、党参、山豆根、板蓝根、赤芍、桔梗、贯众、柴胡、连翘、胸腺肽、紫锥菊多糖、免疫激活因子以及毒素中和因子。药物主要采取混饮,即每300-400kg饮水中添加100g药物,每天2次,连用5天;也可采取混饲,即在每150kg饲料中添加100g药物,每天2次。如果病羊症状比较严重,可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加大剂量,一般适宜使用3倍量,连续使用5-10天。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鉴别诊断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特点及危害性: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主要临床症状与鉴别诊断。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诊断方面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鉴别。
防控措施:
(1)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饲养方式与疫病的发生和控制有密切关系,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保证家畜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尽量避免羊群与野生易感动物接触,提高环境控制水平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具有重要。
(2)加强饲养场的消毒工作。小反刍兽疫病毒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体外进而污染周围环境,但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可选用氯制剂、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的消毒药品,如环境消毒可选用可佳、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针对皮毛、仓库等熏蒸消毒可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等。
(3)综合性预防措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它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并加强引种、出栏报检工作,不从疫区引进反刍动物及其产品;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场舍、用具、工作人员的衣帽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区。
(4)对于发病的羊只,可以注射汇丰达鸢城兽药的高热混感康进行治疗。每公斤注射0.2毫升,连续注射3天。

羊黑疫的流行特点 羊黑疫的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羊黑疫也叫做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毒血症,是由于感染B型诺维氏梭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肝实质出现坏死性病灶.通常青年羊和成年羊容易发生该病,羔羊基本不会发生.该病通常在春夏季节发生,具有较大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严重损害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必须加以防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黑疫的流行特点羊黑疫的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诺维氏梭菌是引起羊黑疫的致病菌种,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该菌无法产生硬膜,是一种厌氧菌,在羊体内非常容易繁殖且生成外毒素,从而引起发病。该病通常是2-4岁的绵羊容易发生,山羊和牛也能够感染,且一般是体质状况较好的羊容易发病。另外,该病的发生往往同感染肝片吸虫的紧密相关,即流行有羊肝片吸虫病的潮湿低洼地区,往往会同时流行该病。当羊感染肝片吸虫后,由于虫体在肝内不断移动而导致肝脏被损害,造成肝组织发生坏死,诱使处于隐伏状态的芽孢或者随着肝片吸虫同时侵入的细菌开始在坏死组织内快速繁殖,生成大量的毒素进入到血液循环,引起致命性的毒血症。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羊通常发生急性型,即突然出现发病,呈急性经,大多数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从而无法发现病羊,病程持续时间较短,有些能够持续1-2天。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独自离群,行走不稳,后期四肢无力,只能够卧地不起,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5℃。部分结膜发生充血,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病羊出现腹痛,有少量泡沫从口角流出,呈俯卧陷入昏睡,临死前没有出现挣扎就发生死亡。部分病羊在晚上表现一切正常,但在第二天清晨在圈舍中僵死。病羊通常在出现发病2h后死亡,最长也只有24h,病死率能够达到100%。病羊较少发生慢性型,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质瘦弱,腹部积聚大量腹水而明显膨大,明显黄疸,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发现大部分皮下静脉发生高度充血,胆囊发生肿大,里面含有大量的黑绿色浓稠胆汁,肝脏边缘钝圆,表面及深部存在界限清晰、大小不等的草黄色或者淡黄色坏死灶,直径一般在4-7cm,病灶周围发生充血而呈红色。胸腔、腹腔内积聚大量的淡红色浆液渗出物。心包明显扩大,里面存在草黄色液体。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少数病羊的十二脂肠还会发生充血、出血,真胃黏膜存在出血,肾脏表面发生充血,且实质又软又脆。

3、鉴别诊断

炭疽病。任何年龄的羊都能够发生,病羊临床上明显发热,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发生出血,可视黏膜发绀,血凝不全。剖检后可发现脾脏明显肿大。通过细菌学检查,能够发现炭疽杆菌,且具有荚膜。

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快速死亡。通过剖检发现病羊真胃发生出血及炎症,幽门部、胃底部黏膜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及坏死点,但其他实质器官都没有发生明显病变。

羊肠毒血症。通常呈散发,初期快速发病,连续发生死亡,接着在一段时间内停止,然后再次连续发生死亡,后期逐渐趋于缓和。一般是小于2岁的羊容易发生,尤其是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绵羊比较容易发病。病羊发生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血红色或者黄褐色,由浓稠胶胨状的黄色鼻液从鼻腔流出,死前表现出神经症状。通过剖检发现肾脏发生肿大,且质地较软,类似面团状,将其切开如同污泥样;小肠、胃内含有大量气体,肠道黏膜发生严重的充血、出血,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肠壁呈红色。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羊群可定期在每年8-9月份使用羊黑疫单联苗(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肌肉或者皮下注射接种.按照瓶签规定的头份,使用时添加适量的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溶液进行稀释,充分混匀,所有羊都接种1.omL,经过2星期能够形成免疫力,可持续保护1年。如果在接种疫苗经过1个月再进行1次强化免疫,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

定期驱虫。通过避免感染肝片吸虫和加强驱虫、灭螺等,能够有效预防该病。驱虫可选择使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体重皮下注射5-10mgjkg;或者内服阿苯达唑片,按体重使用10-15mgjkg;或者内服吡硅酮片,按体重使用10-35mgjkg。上述各药在第一次使用后经过20天再以相同剂量使用1次,具有更好的驱虫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为增强羊的抵抗力,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增加食盐的喂量,并对妊娠、哺乳母羊加强重视,不允许羊群饮用死水、污水,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及毒草,且气候寒冷时注意避免采食霜冻料草,并适当增加运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羊场门口要设置消毒池,并在周围设置围墙及防护沟。如果外地出现发病,要加强消毒,并严格进行隔离,避免感染疫病。引进羊种必须在非疫区选购,且引入后必须进行隔离饲养,经过30天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将其混入羊群饲养。对于病死羊尸体禁止随意抛弃,要求采取焚烧或者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羊黑疫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绵羊、山羊均可发生。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
1.发病特点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发生。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多发。
2.症状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极其相似,症程短促。病程长的病例1-2天。常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不振,放牧掉群,呼吸急促,体温41℃左右,昏睡俯卧而死。
3.防治方法病程稍缓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单位,一日2次。也可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一次50-80毫升,连续用1-2次。
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发病时一般圈至高燥处,也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羊快疫的防控措施


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通过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而发生,通常是绵羊容易发生,且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主要以真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由于病羊快速死亡,临床上无法及时进行诊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和羊快疫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腐败梭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一种厌氧大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菌体正直,而两端钝圆。存在于羊体内外的病菌都能够形成芽胞,但没有荚膜,能够分泌多种毒素,具有坏死以及致死特性。病菌通常使用强力消毒药才能够将其杀死,如3%-5%氢氧化钠、20%漂白粉等。通常是6-18月龄的绵羊容易发生该病,而山羊发病较少,且主要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该病注意以芽胞体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低洼潮湿的环境能够诱使羊发病,尤其是饥饿、寒冷和抵抗力减弱时更容易发生该病。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一般在10%-20%左右,但病死率能够达到90%左右。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有时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拒绝走动,且往往独自离群,卧地不起。即使迫使其行走,会呈现神经性抽搐,导致运动失调,有时头颈后仰,嘴部抽动,并有血样泡沫流出。腹部发生胀满,伴有痛感,排便困难,且往往有黏稠性炎症产物或者脱落的黏膜混杂在粪便中,有时会排出深绿色或者黑绿色混杂血液的稀粪。部分病羊在临死前由于结膜发生充血而形成红眼;部分病羊表现体质虚弱,磨牙,呼吸困难,最终由于严重衰竭、痉挛以及陷入昏迷而发生死亡。病羊体温发生不同变化,部分基本保持正常,部分会升高达到大约41℃。

病程持续时间长短不同,部分数分钟就发生死亡,部分会经过1-2天发生死亡。病死羊尸体快速腐败膨胀,可视黏膜明显充血,变成暗紫色。腹腔、胸腔以及心包存在大量积液,心内、外膜存在点状出血;肝脏发生肿大,如同水煮样,质地较脆,个别存在坏死灶;胆囊发生肿大;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黏膜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以及坏死区,黏膜下层发生水肿;肠道内含有大量的气体,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

3、实验室诊断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肝脏组织进行触片,经过染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不仅能够看到单个或者短链状排列且两端钝圆的杆菌,还往往会看到没有关节的长丝状菌体,从而能够做出初步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肝脏以及肠内容物接种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上,放在37℃温度下进行厌氧培养,从而分离到纯度较高的细菌,且发现菌体出现轻微的溶血现象,菌落边缘不整齐。接着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并取纯培养物在厌氧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的厌氧培养,发现肉汤明显浑浊,且有大量的白色絮片状沉淀存在于管底部,并散发脂肪腐败性气味。挑取纯培养物进行生化实验,发现病菌能够促使麦芽糖、葡萄糖、水杨素、乳糖发酵,而无法使蔗糖发酵。根据生化实验结果,可排除感染气肿疽梭菌。

动物接种。取病羊血液或者病料乳剂给小白鼠或者豚鼠肌肉注射,发现其在24h内就发生死亡。然后立即取脏器组织进行分离接种,通常能够得到纯培养;同时,取其肝被膜进行触片,能够看到没有关节的长丝状菌体。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如果该地区容易发生羊快疫或者受到威胁,要求每年要定期在该病流行季节前的春季免疫羊梭菌病三联四防灭活疫苗,任何年龄的羊都应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mL,通常接种经过14天就会形成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羔羊痢疾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发生各种不良应激,保证羊供给全面均衡的营养,并补充适量的营养性舔砖,坚持适量运动,提高机体抗病力。在初春、秋冬以及连绵阴雨的季节,禁止羊采食霜冻饲料,不允许到沼泽地和潮湿低洼地进行放牧,防止其采食和饮用被污染的牧草或者饮水,只能够选择到干燥地区进行放牧。另外,羊场在引入羊时,必须查看即将购买羊的免疫记录,并进行严格检疫,适时免疫接种疫苗,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采取常规使用和正常放牧。羊舍日常加强卫生管理,及时将运动场和羊舍的积水、污物和粪便清除干净,确保干燥、清洁。

药物治疗。确诊的病羊要立即采取内服磺胺类药物或者抗生素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有效控制该病,尽可能减少死亡,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效益。确诊的病羊必须立即采取隔离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10%葡萄糖、300万IU苄青霉素钾(钠)、20mg地塞米松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并配合肌肉注射10mL10%维生素C,每间隔6h使用1次。同时,给全场羊投喂碳酸氢钠和磺胺间二甲氧嘧啶,可有效的预防该病。

羊快疫的实验室诊断
羊快疫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的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绵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真胃黏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本病病原为两端钝圆的腐败梭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培养物和病理材料中的菌体多单在,偶呈短链,在肝脏浆膜上可形成阶段不明显的微弯曲的长丝状,或阶段明显的链条状,幼龄培养物菌体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在机体内外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常较菌体为宽。该菌菌体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中。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菌芽孢随之进入消化道,当羊受到不良因素刺激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腐败梭茵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处毒素损害消化道黏膜,引起中毒性休克,使羊迅速死亡。
1.前言羊快疫在100多年前就出现于北欧的一些国家,现已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出现2003年10月,在河南省偃师市南部山区某乡一养殖户的羊养殖户的羊突然大批死亡,随后一相邻羊群也出现类似情况,后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剖检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羊快疫。该羊群共有羊43只,其中山羊5只,其它全为绵羊,均以放牧为主。10月17日早上发现有1只约35kg的绵羊死在羊圈内,下午即有十多只发病。与之相邻的羊群有绵羊36只、山羊2只,也几乎同时发病。至10月25日,共有44只羊发病,死亡39只。发病的羊以3月龄以上者居多。2群羊分别饲养在相距20余米窑洞内,在同一山坡放牧,同一池塘里饮水。据调查,该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烈性传染病,所以群众防疫意识不强,除了统一进行的“布病”防疫外,再没有进行过任何防疫。还有一次2005年1月我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区二分场某家饲养的200只小尾寒羊中出现这种病突然死亡2只羊,12d内陆续死亡13只。兽医防检人员经过询问后知道这些羊群是由于在低洼处放牧时,误食了低洼处的积雪后开始发生此病。张北县兽医防检中心立即对病死羊进行了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最后确诊为羊快疫。经采取全群紧急接种羊快疫羊、猝疫羊、肠毒血症、三联菌苗、配合药物治疗等措施、病情才得到了彻底控制。2005年9月根据现场调查初步统计,将台、兴隆两乡11个行政村,90%的养羊农户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疫情,共养羊6.5万只,发病羊6598只,死亡2012只,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群众纷纷便宜出售羊只。

羊快疫我们新疆地区也多发生,现已遍及新疆各地,造成极大经济损失。为了引起广大养殖户对此病的高度重视,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养羊业的顺利发展,本文就此病的发生情况,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制措施等报告如下;
1.1病原学特征本病病原为腐败梭菌(Clostridiumsepticum),大小为(o.6~1.9)微米×(1.9~35.o)微米,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氧大杆菌,菌体正直,两端钝圆,在体内外都能产生芽孢,不形成荚膜,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常较菌体为宽。本菌为厌氧大杆菌,在葡萄糖血液培养基和体内均能生长良好,并能产生含有α和β两种抗原成分的外毒素,其中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具有坏死、溶血和致死作用。β毒素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杀白细胞的作用。本菌的繁殖体抵抗力很弱,一般杀毒剂均能将其杀死。但芽孢抵抗力很强,必须用强力的20%漂白粉,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处理。病料涂片可呈现单在或2~3个相连的粗大杆菌,形成圆形的中央膨大或偏端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动物脏器内多呈长丝状,有的呈无关节的花纹状,这是腐败梭菌的突出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1.2流行病学特征本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以2岁以内的羊发病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季节;由于低洼地、潮湿地、沼泽地放牧的羊只易患本病。腐败菌常以芽胞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耕地及沼泽之中。羊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芽胞进入羊消化道,多数引起发病。在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秋、冬寒冷季节,引起羊感冒或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腐败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死亡。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约10%~20%,病死率为90%。
1.2.1易感动物:绵羊易感染、山羊次之。以16~18月龄的绵羊最为多发。
1.2.2专染来源:病羊、带菌羊及被污染的环境为主要传染来源。
1.2.3传染途径:本菌属自然界常在茵,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粪便和饲料中,在一条件下可通过消化道感染。羊饮食了污染的饮水和饲料,病菌随之进入胃肠造成传染。许多羊肠道内平时可能就存在本菌,但不发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能引起发病。
1.2.4传染方式:水平传播。
1.3发病机理腐败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和沼泽中,羊只采食被污染的资料,饮水后,芽孢更进入消化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摄入被腐败梭菌污染的饲草,或者是寄生在消化道内的腐败梭菌就趁机大量繁殖,菌体释放大量的α和β两种外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胃肠黏膜发生炎症和坏死性变化。毒素经机体吸收,羊的消化道平时就有这种细菌存在,但并不发病。当存在不浪诱因,特别是在秋,冬和秋春气候聚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只受寒感冒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机体遭受刺激。抵抗力减弱时,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其中的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真胃黏膜发生坏死和炎症,同时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使羊只迅速死亡。
1.4症状和病理变化
1.4.1主要症状发病的羊有时突然发病,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诊症状,就突然死亡;常死在牧场或羊圈。病程稍长者可见精神沉郁,不愿走动,或有运动失调,独自离群现象;口内排出带有泡沫的血样唾液;腹部胀满,并有腹痛症状,排粪困难,里急后重,粪团变大,色黑而柔软,杂有脱落的黏膜,有的排黑色稀便,间或带有血丝,有的排恶臭稀便;有的病羊在死前结膜充血呈“红眼”;有神经症状,磨牙抽搐,因剧烈痉挛而死亡;病羊的体温不一,有的体温正常,有的体温升高至41℃左右;病羊后期呈极度衰竭、昏迷,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或几天内死亡。
1.4.2病理变化解剖时主要病变可见到真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和表面坏死;黏膜下层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心内及外膜有点状出血;肝肿大、质脆、胆囊胀大。尸体腐败,腹部膨胀,皮下组织胶样浸润。主要表现真胃的出血性变化。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附近,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斑或弥漫性出血,有时有坏死和溃疡。肠内容物充满气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液体与空气接触后易凝固。病理解剖时应在病羊死亡后立即进行,以防时间过长出现腐败,否则无法正常检查。

1.5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1.5.1预防措施由于该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羊即已死亡。因此确诊以后,应加强羊群饲养管理,严禁在潮湿阴冷沟坡草地放牧;对疫区羊群应相应疫苗进行预防与免疫接种。
本文介绍几种预防措施:
(1)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饲料,避免采食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不要到潮湿,低洼及沼泽地带放牧,加强饲养管理。
(2)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不论大小羊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对病羊的同群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口服2%的硫酸铜,每只羊100毫升。
(3)发现病羊及时隔离病羊;对病程较长的病羊用青霉素、磺胺嘧啶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未发病的羊只,应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早上不宜太早出牧,同时用菌苗进行紧急接种。
(4)对病羊隔离饲养,并立即采用内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对圈舍勤打扫、勤垫土,用敌菲特消毒剂进行圈舍及饲养用具的全面消毒。
(5)对病死羊尸体深埋处理;对病死羊严禁剥皮利用,尸体及排泄物应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场地、用具,用3%的烧碱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1.5.2治疗方法
由于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给予对症治疗,使用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菌素及胺类药物等。
下面介绍几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1)对病程长的可用青霉素肌内注射,每次160万~24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
(2)内服磺胺嘧啶钠每只每次5~6克,每天2次,连用3~4次。
(3)10%~20%石灰乳灌服,每只每次100毫升,连用1~2次。
(4)10%安钠咖5毫升加5%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
(5)辅助疗法是:强心、补液解除代谢性酸中毒。可用含糖盐水500~1000ml,5%碳酸氢钠100~150ml,10%安钠咖10~15ml,混合后静脉注射,或内服20%石灰乳,每次50~100ml,每天1~2次。对可疑病羊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如饮水中加入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等。
1.6诊断在羊生前诊断本病有困难。健康羊突然死亡,立即剖检如发现真胃、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充满气泡等,可初步怀疑本病。死后结合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综合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只能初步诊断,死后剖检可见真胃出血,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验,通过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动物试验确诊为本病。2.材料与方法
2.1主要试剂及标准菌株细菌培养基原料,生化反应试管等,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瑞氏染色液、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无菌超净工作台、US显微镜、离心机、微孔滤器、真空培养箱是塔里木大学动科院实验室提供的;炭疽标准抗原和炭疽沉淀素血清等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2病料来源来自于阿拉尔托海乡发病的羊。
2.3病羊临床症状的观察及剖检对发病羊场的病羊进行观察,同时对2只送检死羊进行剖检。
2.4实验室诊断
2.4.1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将送检的2只病羊的内脏器官进行切片染色镜验,取出病养的心、肝、脾、淋巴结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2.4.2细菌的分离培养:无菌挑取送检病死羊心、肝、脾、肺、肾等病料分别接种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37℃厌氧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挑取单个菌落接种至厌氧肉肝汤中,37℃厌氧培养24h,并观察现象。
2.4.3分离细菌生化鉴定:对分离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水杨素、甘露醇、卫矛醇和蔗糖发酵等生化特性试验,将分离菌接种于各种生化培养管中,37℃培养24h~48h,观察现象。
2.4.4炭疽环状沉淀反应:取2只送检羊脾脏各约1g放入灭菌研钵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组织悬液,100℃水浴处理30min,过滤后即为待检样本。取待检样本与炭疽沉淀素血清进行环状沉淀试验,并以炭疽标准抗原和生理盐水做对照。
2.4.5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炭疽、羊肠毒血症及羊黑疫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3.结果
3.1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果发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部分羊有拉痢现象,有的羊病程较短,数小时即死亡;病死羊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天然孔流出血样液体;眼结膜充血,鼻、口腔黏膜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肝肿大,色黑红,包膜下有出血斑点,切面有淡黄灰色、大小不一的坏死病灶。
3.2实验室诊断结果
3.2.1病料涂片染色镜检结果: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典型呈丝状大杆菌。以肝表面制作触片,用瑞士染色镜检时,除见有单在或短链的粗大杆菌外,还可见无关节的连接在一起形成长短不等的长丝状菌。其他脏器涂片有时也可发现。
3.2.2分离细菌的培养结果:在葡萄糖鲜血琼脂上形成微隆起的、边缘厚薄不均的淡灰色菌落,菌落周围有微弱的溶血区。在肝片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并产生气体,有脂肪腐败的气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8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