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群众念獭兔致富经

钟军和他的獭兔

3月10日,位于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联村的一处獭兔养殖场,负责人钟军正清扫着兔棚。钟军说:“只要肯干,就不愁没钱花,獭兔不光肉能卖钱,这兔皮更值钱啊!”

在钟军的养殖场里,一排排兔舍依次搭建在暖棚里,兔笼整齐地排列着,皮毛雪白的獭兔憨态可掬,一边吃着饲料,一边机警地看着来人。

提起当初为何选择发展獭兔产业,钟军滔滔不绝。以前他一直在新疆一家獭兔养殖场打工,时间久了,对养殖獭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打工期间学到了许多养殖方面的经验,也积累了一些资金,回到家乡自己搞起了养殖。

对钟军来说,养殖獭兔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当时,他拿出所有的家底,加上从朋友那里借的钱,一开始就投入了30多万元从河北引进了100多只獭兔种兔,开始了獭兔养殖事业。第一次见“回头钱”,是在去年年底,他欢喜地说:“辛苦了一年多,春节前卖了第一批商品兔,毛收入6万多元。”

说话间,钟军从兔舍里抓出一只獭兔乐呵呵地说:“养獭兔不仅仅是卖肉,更在于能形成产业链,其实光卖兔肉值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兔皮,这东西贵着呢!一只成年獭兔能长到4公斤左右,我都是整只往外卖,市场价100元左右。”

为了养好兔子,钟军动了很多脑筋。獭兔是一种既可以食用又能用于毛皮加工的动物,利用率非常高,与养鸡养猪相比,污染少,兔粪还是很好的有机肥,利润空间很大。獭兔属于食草动物,脂肪少、肉鲜嫩滋美,市场销路好。最重要的是,獭兔的繁殖能力很强,两个月生一窝,一年能生五六窝,一窝最少能生6只,4个月就能长成,钟军对于獭兔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这两年,獭兔毛皮行情非常好,养殖成本不高,獭兔皮加工制成的衣帽裙等皮制品,轻柔漂亮,需求旺盛,价位走高,潜力很大。”

两年的獭兔养殖,钟军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养殖经验。打疫苗、配种、消毒不用再请专家,獭兔的成活率达到了95%。如今,钟军的养殖场里獭兔存栏量已经从刚开始的1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5000只的规模。

周边不少群众慕名而来,有的来学艺引种,有的找他咨询取经。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采访中笔者还得知,钟军准备发动村民一起养殖獭兔,集群发展。

“一人富了不算富,让周围的乡亲们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动员村民们一起养獭兔,将自己知道的养兔经传授给大家,给他们免费提供兔种、发放饲料,指导防疫、管理,等出栏时统一回收,这样一来,规模搞上去的同时大伙还能增收。”钟军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今谈起生意经,钟军说得头头是道:“做什么生意都会有风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干,就没有干不成的活。獭兔投资周期短、见效快,而且养獭兔也比较轻松,只要每天按时加饲料和水,及时打扫兔舍,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干净就行,不需要多大的劳动强度,一般妇女就能干,一个人养几百上千只都没问题!”

三角城镇党委书记杨生杰说,獭兔养殖投资小、见效快、易管理,对于农牧民增收来说是个新门路,如果发展好了,将在全镇推广。

相关阅读

羊倌田广虎的致富经


2月27日,明媚的阳光让大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在沙坡头区兴仁镇团结村养殖大户田广虎家的羊圈里,年前入栏的200多只育肥羊正在那吃着草料,个个膘肥体壮。

“这些羊入栏的平均价格是400块钱一只,现在能卖到500块钱左右,喂上一个月,一只羊能净赚50块钱左右。”田广虎颇为自豪地说。

田广虎一家去年养羊的毛收入超过了4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同村不少村民依着老田的路子,依靠扶贫贷款也搞起了养殖。村口超过2万平方米的“养殖示范场”是移民村农户发家致富的最好例子。

看似简单的“一进一出”,却需要流动资金为保障。2016年,沙坡头区共发放各类产业扶贫贷款1904笔8173万元。田广虎一家赶上了好机遇,通过村互助基金和移民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的落地,加上政府提供的养殖技术指导,让自家羊圈里的羊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要出栏育肥羊一万多只,最多的时候,一天出栏800多只羊。

团结村村委会主任李治海说:“田广虎一户搞养殖,带动了20多户,这些人的生活如今都过得红红火火。”

“能有这样的发展,一个是政策得力,还有就是领导和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如果今年政府再能给一些好的优惠政策的话,我们村打算养到4000只左右,最好一个月就养到4000只,一年出栏个4万只,这是我们的理想目标。”田广虎说。

兴仁镇团结村是一个纯移民村,2011年由海原县蒿川乡整体搬迁而来。起初村民靠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如今,借力精准扶贫政策,让田广虎这样的能人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类资金帮扶致富,养殖示范、劳务输出和货运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6年,团结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955元,成功实现了脱贫销号。

王兆辉的养鸡致富经


王兆辉养了20年的鸡,做梦也没想到,他在而立之年竟发达了:不仅拥有了50多万的固定资产,还搬进了新楼房,买了2辆私家车。助他致富的就是蛋鸡养殖。近两年,由于畜禽养殖行情好,养鸡户也翻了身,养鸡致富路越走越宽。

年挣20万搬新楼

王兆辉是郊区义井镇南庄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今年37岁,老父亲以前就靠养鸡养家糊口,在他儿时的记忆,家里的鸡也不过400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4年,他初中毕业后无所事事便开始从事养鸡,由于不懂养鸡技术,为了减少养殖风险,王兆辉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养鸡生涯。

养蛋鸡可不容易,对饲料的要求很高,一年光玉米就吃进去几万块,一个250平方米的鸡舍,可养鸡2000只左右。目前,我有四间鸡舍,平均每日就产蛋近500公斤,如果是外人上门取蛋是每斤4.7元,要是自己送货出门的话就是每斤5元,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王兆辉高兴地对记者说,由于这两年鸡蛋行情好,他的年收入增加了3万到5万元,如今,新家安进了燕竹花园的新楼房,还买了2辆小汽车。

风雨过后阳光来

说起养鸡,王兆辉感慨万千:前几年,禽流感肆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蛋鸡养殖进入了十分的艰难处境。

2006年,附近的泊里鸡场发现禽流感疫情,相关部门要求附近三公里内的养殖基地一个月内禁止出售肉鸡和鸡蛋。眼看着库房里每天近1000斤的鸡蛋运不出去,王兆辉心急如焚。

半个月下来,王兆辉的库房、车库,就连办公室都堆满了鸡蛋,每天的饲料钱催得很紧,可鸡蛋卖不出去难以回笼资金,资金链眼看就要断,这时的王兆辉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这时的王兆辉开始四处借钱,可亲戚朋友跑了一遍,才借到5000元。万般无奈之下,王兆辉想到了向父母求助,年迈的老父亲拿着6万元的存折满面含泪,儿啊,这是你老爹的棺材本,可要珍惜啊!

在多方面的帮助下,王兆辉苦苦支撑了28天,库存的鸡蛋以每斤1.2元价格全部贱卖,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上了正轨。

消毒防疫是关键

经历了禽流感后,王兆辉把心思都放在了蛋鸡消毒、防疫工作上。

王兆辉说,为了防止细菌滋生,他定期为鸡舍消毒。每隔三年,他还要把鸡舍内所有的鸡全部处理掉,将鸡舍空置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虽然这段时间无法盈利,却能够彻底杀灭一些很难去除的病菌,只要鸡不发病,就能够保证稳赚不赔。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干事业就应该做大做强,然而王兆辉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王兆辉说:虽然自己的养殖规模小,但船小好调头,每次清理鸡舍、闲置设备的费用不高。你想啊,价值几千万的设备闲置半年,这是多么巨大的亏损?

说罢,王兆辉直了直腰,脸上充满了微笑,知足者常乐亦是如此吧。

吕善明的养猪致富经


“老吕,你这的高山黑猪肉口感好,味道纯,我再来挑几头,拉回去分给朋友和亲戚。”11月30日,市城区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盛爱明,在今年第三次买老吕的高山黑猪时说。

养高山黑猪的老吕名叫吕善明,家住茅箭区茅塔乡岩屋村。岩屋村是茅箭区南部山区偏远村之一,南与房县接壤,海拔580多米,山高人稀。吕善明既是岩屋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是该村的养猪致富带头人。

当初返乡支援家乡建设时,吕善明认为养高山黑猪前景广阔,便筹资建起养猪场。由于一段时间养猪业不景气,一些养猪户转为发展其它行业,但吕善明坚信黑猪市场有潜力,自己又有经验和技术,只要坚持,一定能出成绩。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实践,他摸索出了饲料配比、防疫等一整套养猪方法。可是在圈养过程中,他发现猪总生病不长膘。而散养后,猪长得快多了,也不生病了。于是吕善明决定到山上放养猪,致力把无公害的生态黑猪肉送上餐桌。目前,他存栏生猪80多头,能繁母猪达16头。今年上半年,他出栏生猪200多头,获得纯利润5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吕善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毫无保留地把养猪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村民,支持村民养猪。去年,岩屋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岩屋村养猪户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20多户。下一步,吕善明打算带领村里的养猪户成立养殖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看牛态卖风景唱响绿色致富经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也有人觉得,保护了生态环境往往就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感到很迷茫。作为江西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武宁县实现了“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同时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转变思路经济绿色两不误

武宁县长水村地处九岭山脉腹地,过去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里的居民大多以砍树换钱为生。为了让村民放下手里的砍刀,这几年武宁县、乡两级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开发养生休闲游,走上了看生态、卖风景的生财之道。

村民孙功姣就是其中之一:“我是本地人,以前在外面做生意,现在这边田地都退耕还林,环境特别好,吸引了好多外地游客,所以我想到了回家发展。”

孙功姣的家乡自然环境好,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养生、城市白领休闲。村里人又很实在,提供的吃食不仅有特色,还都是绿色食品,包吃包住每人每天只要120元。

孙功姣很喜欢这种方式:“在家门口挣钱,特别舒服,没有压力,自己有点地,种点菜,客人喜欢什么就吃点什么,都是绿色食品。”

山清水秀笑迎八方客

如今,孙功姣家里常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自南昌的游客最喜欢吃她做的菜:“我们到这里来,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她的土菜原汁原味,住宿客房干干净净的。”

看着家乡的自然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孙功姣内心十分高兴,更加看好老家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

在七里溪,像孙功姣一样,村民们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新建农家驿站、农家食堂等,利润上实行“三七分红”,都尝到了“卖风景”的甜头。现在,村民们把生态看作财富,深有体会的他们也格外珍视生态。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武宁县长水村是全国林改第一村,农民对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的收益感受最深。村民万里云过去在外务工,眼看家乡的生态旅游开发风生水起,他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2007年,万里云返乡开始种植红豆杉,并带动周边80多户农民一起种植。现在,一个集红豆杉种植园、培育园、观赏园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万里云还建起了红豆杉主题餐厅,用红豆杉来制酒、做菜吸引游客。

到目前为止,武宁县共有养生山庄120多家。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游客来武宁饱览山水秀色,体验“亲近山水、摘农家果、吃农家菜”的乐趣,特别是五一、国庆、春节期间,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2016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

小编话致富

武宁县利用生态优势来发展经济,其成功的经验中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呢?以长水村为例,以前砍树换钱,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不同的理念下,大家就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项目,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结果。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武宁实现绿色崛起的生动实践令人赞叹,给人启迪。武宁的实践证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致富青年帮》整理供稿

退伍老兵念起野猪致富经


在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隆和图,有一个被称作“八路军”的退伍老兵,他就是王国臣。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野猪致富经终于初见成效。

1980年,为人正直、倔强的老王退伍回家,之后他担任过村里好多年的村干部,家里也一直养牧种地两手抓,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身上总有一股想闯出点名堂的劲头,经过多次摸索实践,他将目光锁定在野猪养殖上。2008年那一年,老王不顾家人的反对,从多伦县临近的克什克腾旗购进了第一批十只野猪,因为缺乏养殖经验,最终只剩下三只。但是这样的困难并没有击退老王的决心,经过长期艰难摸索,他得出,野猪养殖要选在僻静的地方,野猪耐寒、抵抗力强,喜欢吃农作物,地下的虫子和地上的草。老王说,只有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野猪才会愿意乖乖地呆在圈里,其它季节,喂过食之后,只要把圈门一开,野猪便会自己跑上山,到了晚上,野猪才会回来。据老王介绍说,野猪肉具有营养价值高、野味浓郁、香嫩可口,富含各类维生素等特点,其所含人体所需要的亚油酸含量高于普通家猪的2.5倍,而亚油酸是目前科学界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这是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品摄取的一种脂肪酸,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治疗冠心病的特效脂肪酸。

如今,一晃六七年过去了,最初老王并没有见到效益,从前年开始,经过亲戚朋友的介绍,野猪肉的销路才逐渐打开,每年有个几万元的收入。目前,他家的野猪存栏量稳定在50只左右。老王说,下一步,如果能和市场搞好对接,他打算带领周边的乡亲们一起养,让养殖野猪成为更多农户的致富门路。

“猪倌”吴录保的致富经


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却一直追逐着自己致富的养猪梦想,掌握了一套独到的养猪技术,当上了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就是麦积区琥珀镇马家坡村村民吴录保。

今年48岁的他,10多年前只身前往河北省大城县开始打工生涯,从干猪场饲养员开始,一直干到负责猪场生产的全面工作。经过6年的学习积淀,他不仅掌握了养猪的技术,还对猪市的行情做到了心中有数,并且具备生猪养殖和猪场管理的能力。2011年10月,他回到老家,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贷款,多方筹措资金20万元,干起了养猪。2011年11月,吴录保投资2万元购进6头母猪、1头种猪,第二年就发展到40多头,到第三年发展到200多头,养猪场由小到大,自繁自养,走上了滚雪球式的良性发展之路。

然而,到了2013年,当吴录保养的猪达到200多头,他准备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事业时,不料肉价骤降、饲料价格上扬、猪肉销售缓慢,整个猪市遭遇“寒流”,万般无奈之下,他将肥猪卖了。面对大起大落的猪市,吴录保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养殖事业。

去年的好收成给了他致富奔小康无比的信心,今年他购进了一批母猪。2月25日,记者在麦积区琥珀镇采访,在马家坡吴录保的猪舍见到了“猪倌”吴录保,他正忙碌着察看一小猪仔的长势情况,原来,今年除夕之夜,一母猪顺利产下19只猪仔。

如今的吴录保将养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目前,养殖场有母猪10头、仔猪60头、育肥猪15头,预计今年出栏量将达到300头,创收入10多万元。”吴录保对今年的收入充满期待。

岑宝兴 :饲养蛋鸡“生下”致富经


星胜蛋鸡养殖场蛋鸡

岑宝兴在捡鸡蛋

创业之路从来都是艰辛与收获并存的。西林县打工返乡创业者——星胜蛋鸡养殖场创办人岑宝兴,他敢为人先,不辞辛劳,通过自己过硬的养殖技术和坚定的创业信念,创办了西林县唯一一家禽蛋生产基地,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利润。2014年,该养殖场销售利润达30多万元。目前,他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取得致富经的他还不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蛋鸡,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近日,在坐落在西林县八达镇土黄村的星胜蛋鸡养殖场,岑宝兴正给鸡舍里的鸡喂食。相比一年多前刚创办蛋鸡养殖场时不同的是,现在的鸡舍已经换成钢架棚,鸡笼、蛋鸡数量都增加了许多。据岑宝兴介绍,他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因为目前养殖场每天产蛋12000多枚,对于市场还是供不应求。

据介绍,1996年岑宝兴毕业于广西农职校养殖专业,十多年的打工生涯,换了好多工作。怀揣创业梦想的他,不甘为别人打工,2013年,毅然返回家乡,自筹了30多万元建起了现在的养殖场。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建立蛋鸡养殖场岑宝兴也遇到很多困难,首先养鸡对选址方面要求比较高,必须要气候适宜,光照合理,资金短缺更是大难题。但是一心想自己创办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岑宝兴,最后还是排除了万难,把养殖场办起来。

该养殖场主要饲养白羽鹤兰红,因为养殖技术过硬,在加上独特的饲养方法,产出的蛋圆滑透亮,蛋黄凝结富有弹性,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4年7月份,获得致富经的岑宝兴还成立蛋鸡养殖合作社,采取自己提供养殖技术和鸡苗,回收蛋品的运行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饲养蛋鸡,这样的经营模式降低了社员的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了8家,岑宝兴的养殖场也从刚开始创办的2000只鸡发展到现在的15000多只。近期,他还要扩大的30000只。

目前,岑宝兴饲养的蛋鸡所产的蛋主要销往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目前已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他也成为家乡创业致富的带头和表率人物。

新疆兵团二师三十一团职工念起獭兔多元养殖增收致富经


3月9日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二连技术员沈伟、赵有来便在该连南二号果园獭兔养饲大棚内或给獭兔喂料、或检查饲养设施的完备情况,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图画。

凭借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畜牧业发展资源优势,该团二连党支部不断在特色养殖上做文章,使特色种养殖逐渐成为促农增收的又一新途径。以发展粗饲型畜禽为重点,按照“市场引导、团场扶持、科技驱动、能人示范”的原则,连队特色养殖已渐成为职工多元增收的主要途径。“我们的獭兔养殖在发展这一产业的过程中,采取的是一边抓建设,一边抓獭兔的繁殖和种兔的引进,滚动式发展,争取使我们的獭兔养殖产业早日见效。”该连党支部书记、连长孙超如是介绍。

“在团场,只要肯干,就不愁没钱花,你看这满棚的獭兔,不光肉能卖钱,这兔皮更值钱啊!”技术员赵有来的一席话令人眼前一亮。雪白的皮毛,憨态可掬的神态,数十只獭兔悠闲地在兔舍里吃着饲料。獭兔养殖场负责人沈伟介绍说:獭兔是一种既可食用又能用于毛皮加工的动物。其肉性凉味甘,高蛋白质、低脂肪、少胆固醇,质地细嫩,营养丰富,可降血压,被称之为“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獭兔皮因酷似珍贵的水獭皮,是很好的高档服装皮料,备受市场青睐。因此獭兔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他说,“这么好的肉,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爱吃的;而且獭兔的皮加工制成的衣帽裙等皮制品,轻柔靓丽,因而需求旺盛,价位走高,潜力很大,所以,我认为养殖獭兔产业是明智之举啊!”说话间,沈伟从兔舍里抓出一只獭兔乐呵呵地说:“其实光卖兔肉值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兔皮,这东西贵着呢!一只成年獭兔能长至4公斤左右,市场价90元。”獭兔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獭兔2个月生一窝,一年能生五六窝,一窝生6只,小獭兔4个月就长成,可以卖了。”指导员刘刚如数家珍地说。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们现在是试养,獭兔养殖投资小、见效快、易管理,对于职工增收来说是个新门路。如果效益见成效,就动员职工们一起养獭兔,把规模搞上去,这样就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到时候养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一个合作社。”孙超激情满怀地说。

孔繁喜:蛋鸡“生”出致富经


提起孔繁喜,乡亲们口中总会传来赞许声。47岁的孔繁喜,是磐石市弘晟生态产业协会会长、磐石市弘晟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凭借他的蛋鸡养殖事业,带领周边很多农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为何选择了蛋鸡养殖产业?面对记者的提问,孔繁喜打开了话匣子。

蛋鸡养殖门槛低、投资不大、规模可大可小。孔繁喜说,当时,也是结合驿马镇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尝试。他先后多次赴北京、武汉、沈阳等地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蛋鸡养殖技术,边学边干,第一年,养了1000只鸡,纯收入1万多元。

谈起第一桶金,孔繁喜眼中闪着初创业时的欣喜。有了第一年的成功,我胆子大了,养殖规模也大了。

2006年,孔繁喜创办了总投资额达140万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弘晟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鸡舍7栋,基地养殖的海兰褐蛋鸡当年出栏达12万只,年收入达50万元。为了达到生产的标准化、科技化,基地还先后引进自动消毒、控温、照明、清粪等设备。

规模大了,对科技的要求更高了。孔繁喜介绍。

眼看着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小日子越过越甜,孔繁喜的目光又落在了乡亲们的身上。

让他们跟我一起做养殖吧!

没有技术?教!没有资金?借!

有些农户,文化水平偏低,对科学养殖更是一窍不通,孔繁喜就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结合驿马镇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蛋鸡科学养殖手册》、《蛋鸡饲养管理一本通》、《蛋鸡疾病诊断快速指南》、《观鸡识病小常识》等实用小册子,制作技术光碟,供养殖户参考和查阅。

有些农户,家境贫寒,没有启动资金,孔繁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对特别困难的农户,吸收为协会会员,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种苗。对资金不足的农户,协会积极与银行联系,以低息或贴息贷款的形式贷款给他们。几年来,孔繁喜为困难会员协调提供贷款300多万元。通过协会扶植、会员带动等模式,使大批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入门了,怎样才能壮大?这是孔繁喜的又一次思索。

2007年,孔繁喜注册了弘晟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开启了种植养殖科学化结合发展的新篇章。他开发了鲜鸡粪处理项目,通过发酵鸡粪种植蔬菜;在基地内种植了5公顷的五味子、30公顷林下参;还投资234万元建设鸡场贮存发酵池7个,太阳能发酵池1个,建设成品储存库1000平方米。整合后的公司,效益可观。

小生产始终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要做,就做大、做强,用科技的力量取胜。

2010年11月18日,孔繁喜组织成立了全镇第一个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协会。从此,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纳入科学化、标准化的产业链,自产自销的个体户纳入联合蛋鸡养殖的大产业。

如今,在孔繁喜的带动下,已有5个乡镇、30个村、110户农户加入到科学养殖产业中,年创产值约5千万元,养殖户年均纯收入增加5万元。孔繁喜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吉林市劳动模范、磐石市创业先锋、磐石市科协的科普带头人等荣誉,前不久,又被评为2014年度国家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

美丽松原蛋鸡养殖“生”出致富经


全封闭式的鸡舍内,上万只蛋鸡正在吃食。在这个全封闭式的鸡舍内,温度、湿度、光照、饲养都有严格的规定。喂食、喂水,只需要饲养员在外面按下按钮,鸡舍内严禁外人进入。

这个机械化养殖场位于长岭县新安镇长发村,养殖场场长赵显中完成了从最初的散养蛋鸡到如今规模化养殖的跨越。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磨砺,赵显中将当初的几百只蛋鸡场,采取滚雪球的方法逐步扩张,发展到现在上万只鸡的现代化养殖场,赵显中也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致富经”。

借钱建鸡舍走出一条致富路

赵显中是新安镇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直在地里为生计忙碌着。多年前,他看到外地农民靠蛋鸡养殖发了财,到外地走访蛋鸡养殖户,求取蛋鸡养殖的经验和技术。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走上了蛋鸡养殖这条致富路。当时,赵显中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跑遍亲戚家,凑了几万元钱。建了规模不大的鸡舍,剩下的钱购买苗鸡、养殖蛋鸡技术的资料、饲料和防疫药剂。赵显中起早贪黑,喂鸡、定期清洁鸡舍、给生病的鸡喂药,一边养鸡,一边刻苦钻研养殖技术。

前几年,鸡蛋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一年下来,赵显中赔了近百万元钱。这给养殖场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赵显中从未想过放弃,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去年,养殖场迎来了新的生机。赵显中几经考察,决定建全封闭式鸡舍,采取现代化养殖技术。养殖场选了新场址,建起了两栋鸡舍,可容纳两万多只蛋鸡。养殖规模扩大了,销售渠道就打开了。没到鸡蛋出舍的时候,就会有批发商上门取货,销往全国各地。养殖场走上了正轨,但赵显中却不敢放松。他每天起早贪黑,细心观察鸡的生长状况、采食量、产蛋量,以及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并认真做好记录。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创业。

扩大规模带动乡亲奔富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咱要带动农民都走上富裕路。这是赵显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养殖场的二期扩建已经在他的计划中,他的目标是要达到七万只蛋鸡的养殖规模。

预计明年,将会有更多的全封闭鸡舍投入使用。赵显中说,他要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养殖蛋鸡致富,将新鸡舍提供给村民使用,并提供技术指导。周边村民无论哪家想走养鸡致富这条路,都可以来他家学习,他会手把手传授,耐心细致地讲解。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38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